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第3课区域经济和中心的南移.docx

    • 资源ID:346254       资源大小:22.46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3课区域经济和中心的南移.docx

    第3课区域经济和中心的南移【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记忆西汉时期四大经济区域的范围,重点分析山东、山西成为经济重心的原因;掌握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培养的基本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用其它学科的知识与方法来记忆历史事件,分析历史问题,解读历史现象的本质原因,达到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比较归纳、概括四大经济区域的特点及成因。多角度审视中原人民外迁。引用历史材料,引导学生的主体参与。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古代四大经济区域的描述,认识我国古代经济文明发展的多样性,认识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北方南迁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通过对一些地方史的认识,增强学生对家乡区域文化的热爱与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对乡土历史的兴趣与求知欲。【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中国中原人口南迁的三次高潮及其影响,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其过程。2、教学难点: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教材分析】本课主要是从古代“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的角度,对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进行叙述和分析。内容包括三目,第一目“四大经济区域的形成”分析了我过古代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第二目“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介绍了古代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的三次高潮及南迁的原因和影响。第三目“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分析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及影响,贯穿于本课的线索是“经济重心”【创设情境】江南地区物产丰富、经济发达,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但历史上的江南曾经落后于黄河流域。”楚越之地,地广人稀无积聚而多贫“,这是司马迁笔下汉代的江南,而同样的江南到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笔下,却是“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那么江南是怎样由原来的落后荒凉之地变成风景如画,富庶繁荣的鱼米之乡的呢?通过今天的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学习,同学们就会找到问题的答案7o【教学过程】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师:【课件展示】四大经济区域分布图,古代山东山西的地理概念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一目,探究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探究一】西汉形成的四大经济区域及其主要特点,以表格形式完成。区域特点山东山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设计思路:学生完成表格,并提出山东山西为何处于经济中心地位的疑问,引入探究二的探讨O)【探究二】黄河流域长期处于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主要原因?(友情提示:大家能不能从上节课所学内容及地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它的原因,各学习组合作探究并展示探究成果。)(设计思路:归纳出中国古代区域经济的特点,通过现在行政区图与古代四大经济区域图的比较,正确理解古代的山东、山西的地理概念。)生:地理角度:属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约为500-800毫米,雨季集中于夏季高温的七八月份。这一地区普遍是黄土,保水保肥能力虽低,但有较好的毛细作用,能将土壤下部的肥力吸收到地表,这样的自然条件适合对肥力、水分要求不高,在幼苗期间特别能耐旱,成长期又需要高温多雨的作物粟和高粱的生长。历史角度:1、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劳动力相对密集。2、春秋战国以来,铁农具和牛耕使用较为普遍。3、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黄河流域和巴蜀地区兴建了一系列的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师:(转承)课件展示:白居易的忆江南和一系列图片展现江南的繁荣景象。提问:“为什么江南会从一个落后、荒凉的地区成为一个经济繁荣,风景如画,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是什么原因使江南得到开发?”从而过渡到第二目“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设计思路:引导学生从图片提取历史信息,学会古代与今天的比较。)二、中原人口的大外迁师:中国古代人口的流动迁移始终没有停止过。学生阅读课本第二目指出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的原因有哪些,其代表性的三次中原人口南迁的高潮是什么?(设计思路:针对学生的差异性,为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及学习历史的主动性,故对基础较差的同学加以提问!)生:原因:一日天,二曰官,三日军,四曰钱,五曰愚。高潮:两晋之际永嘉之乱,唐代安史之乱,宋代靖康之耻【探究三】:我国古代北方人口的三次南迁高潮有何共同之处?(设计思路:据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的原因及其代表性的三次中原人口南迁的高潮,探讨迁移的共同原因,问题难度递进化,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生:三次高潮都发生在政权交替之际,统治阶级内乱之后,政局混乱之时;都对南方经济的开发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推动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南迁的原因都是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北方战乱以及北方生态环境的恶化。师:(转承)在上节地理课上我们学到了人口的空间变化,古今人口迁移是否相同?【探究四】今天我国出现的人口迁移与古代中原人口的南迁有何不同?生:古代人口外迁是主要因为战争动乱,无法进行农业生产迫使的;而现代人口的南迁是城市化发展的需要。一是科技人员和大学生涌向南部沿海开放区,二是农村劳力流向城市,促进经济的发展。(设计思路:与地理学科中的“人口的空间变化”相联系,培养学生跨学科思考问题能力)师:(转承)古今人口的迁移有明显不同。古代人口外迁,中原人口南迁的影响又是如何呢?【探究五】中原人口的大外迁的影响有哪些?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积极:(1)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如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2)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3)带来了新的风俗习惯。消极:【课件展示】饥民图说得出:给外迁人民经受了苦难。(设计思路:使学生认识到江南的开发离不开南迁中原人的不折不挠的奋斗,故江南的开发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南迁人民的血泪史)三、中国古代经济心的南移学生阅读课本第三目,探究思考并完成: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及完成表格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生:原因:(1)中原人口的南迁(2)南方社会环境的相对稳定(3)南方地区本身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过程:两汉以前重心在北方黄河流域三国两晋南北朝经孙吴、东晋、南朝开发,江南农业发展、手工业、业商业进步,形成建康中唐以后农、工、商业和都会继续发展,逐渐超过北方南宋南强于北完全确立,正式成为经济重心(设计思路:针对学生的差异性,为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及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故对基础较差的同学加以提问!)师:【展示课件】材料1.(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捻(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土地,亩值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孔秀恭等传论材料2.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日:“苏常熟,天下足。”陆游集【探究】(1)材料1,2反映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2)上述材料反映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学生概括讨论、教师矫正总结】(1)东晋南方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发展起来;宋代南方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仗南方。(2)随着南方经济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或南方经济的发展超过了北方b随着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经济重心南移,文化重心随之南移了。师:说到文化重心的南移,又想起了两宋之交,我们济南地区的两位著名文人,一位是要清照,另一位是辛弃疾。他们就是伴随北宋靖康之乱后的第三次中原人口外迁高潮而漂流到江南的。它说明了中原人口的外迁导致了中原人才的流失,再加上经济重心的南移,到了南宋后,形成了“江南多山多水多才子”的局面了,山东只剩下了“一山一水一圣人”,文化重心己经完成南移。【本课小结】本节主要有三条线索,一是汉代以来我国形成了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四大区域经济,全国经济呈现多样性和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二是由于天灾人祸不断,我国在两晋之际、唐朝后期和两宋之际形成了三次人口南迁浪潮;三是全国经济重心经由六朝、唐朝和两宋完成了南移的过程,经济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板书设计】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四大经济区的分布2、四大经济区的特点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1、三次南迁高潮2、主要原因3、影响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2、过程3、文化重心的南移【教学反思】本课成功之处:1、围绕课标的要求组织课堂教学。知识的整合,材料的选用,问题的设计都是围绕课标主要问题展开的。2、创新整合课程资源,采用问题探窕式教学。在史料的基础上,通过引导讨论,史论结合,学生课堂互动很好,有助于历史思维的培养。本课不足之处:1、虽然找到了一些材料来辅助教学,但是所找材料单一、偏旧,以后要在搜集资料方面多下功夫;第二,在具体时间分配上一定要把握详略得当,重点知识一定要重点突出,学会合理调控时间。

    注意事项

    本文(第3课区域经济和中心的南移.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