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PPTX文档下载  

    中医技术在临床应用.pptx

    • 资源ID:351027       资源大小:3.49MB        全文页数:108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医技术在临床应用.pptx

    黔南州中医院中医护理骨干培训总结,提纲,一、培训目的 二、培训的主要内容 三、培训基地 四、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一、培训目的,使各基地具有优势、特色的中医护理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以推动中医护理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二、培训的主要内容,1、中医护理技术 2、中医护理技术如何在临床疾病症状中应用 3、中医护理技术如何开展 4、中医护理管理,三、培训基地,(全国只有18家中医院成功申报成为中医护理技术培训基地)1、广东省中医院2、上海龙华医院3、山东省中医院4、江苏省中医院5、福建省人民医院6、青岛市中医院7、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四、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医护理技术,隔姜灸,刮痧法,热敏灸,督灸,中药火疗,中药灌肠,冰硝散外敷法,刺络拔罐,耳穴埋豆,八段锦,拔罐法,雷火灸,(一)雷火灸,雷火灸疗法是用中药粉末加上艾绒制成艾条,施灸于穴位上的一种灸法。是以芳香走窜的药物作引经药,使其具有祛风、散寒、利湿、通络作用的药力,渗透入穴位,产生温经通络、流畅气血、祛寒除湿的目的。,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一)雷火灸,适应症:虚寒腹痛 泄泻风寒湿痹痛症腰背痛痰湿阻滞之呕吐,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一)雷火灸,操作方法;1、定穴:按医嘱确定施灸部位及施灸方法2、拧开灸具顶部,揭开灸具底部,拿起药艾条从底部向前推至露出约5cm处取大头针子灸具两边针孔插入固定药艾条3、撕开药艾条前端包装纸,点燃药艾条4、将药艾条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2-3cm施灸5、雷火灸常用的基本手法有:(1)补发:横向或纵向距离皮肤3cm灸56分钟(2)平补平泻法:顺时针打圈,距离皮肤2.5cm灸5-6分钟,中医护理技术自临床的应用,(一)雷火灸,操作方法:(3)泻法:用雀啄灸法距离皮肤2cm,点刺穴位7次6、操作中随时观察病情,询问患者感受,灸至局部皮肤发红,深部组织发热为度7、灸毕:使艾条彻底熄灭,清洁局部皮肤8、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清理物品,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一)雷火灸,注意事项:1、用灸施,火头应与皮肤保持用灸距离,切忌火头接触皮肤,以免烫伤2、治疗中,应保持红火,随时注意患者表情,以患者能忍受适宜为度,以避免灼伤3、点穴时,若配合按摩手法(以拇指或食指指腹轻柔穴位),效果更佳4、治疗后请勿即刻冲洗,否则影响疗效5、对体质虚弱、神经衰弱的患者,治疗时火力宜小,精神紧张的患者应消除其思想顾虑,饥饿的患者应先进食或喝糖水6、使用灸具的注意事项:(1)旋灸盖,大头针不能来回取(2)灭火时,取下大头针,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一)雷火灸,注意事项:(3)使用时不能敲艾条头(4)使用时药艾条不能使力推,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一)雷火灸,烫伤的处理:治疗中,如有皮肤烫伤,可用酒精消毒降温,或用烫伤膏涂抹烫伤处,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二)热敏灸,采用点燃的艾材产生的艾热 选就热敏态穴位 激发热敏灸感和经气传导 并施以个体化的饱和消敏灸量 从而能大幅度提高艾灸疗效的一种新疗法,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二)热敏灸,适应症:主要是痛症和瘫痿类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颈椎病、面瘫痛经、盆腔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胃肠动力障碍等,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二)热敏灸,操作方法:1、调定灸态-环境、患者、医者三方面-静、松、匀、守静:指环境安静,心神安静松:指放松,机体处于自然的状态匀:患者呼吸均匀而慢守:指意守施灸点 一指患者应意守施灸点 二指医者固守热敏化穴,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二)热敏灸,操作方法:2、确定灸位-寻找热敏点灸位指艾灸施术部位,热敏化穴是热敏灸法的最佳作用部位,用点燃的艾条,以患者体表病位附近的经穴、压痛点、皮下硬节等反应部位为中心,3cm为半径的范围内,距离皮肤3-5cm左右施行回旋灸3-5次,继以在重点位置予以雀啄灸加强灸量,找到热敏化穴位后予以温和灸,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二)热敏灸,操作方法:2、确定灸位-寻找热敏点当患者感受到艾热发生透热、扩热、传热的感觉时,此点即为热敏点重复上述步骤,直到所有的热敏点被探查出,选择1-3个最敏感穴位予以灸疗,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二)热敏灸,操作方法:3、实施灸法艾灸悬灸法是辩敏取穴新灸法的最佳灸法,运用这种灸法能充分激发经气的感传活动,从而达到开通经络的目的。具体灸疗手法为:先回旋灸打基础 继雀啄灸激发经气 再温和灸温通经络,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二)热敏灸,操作方法:4、施足灸量灸量即艾灸的每次施灸剂量,临床发现艾灸的最佳剂量是以完成感传为度的灸量,直至热敏现象消失为一次施灸剂量。由于机体的病理状态不同和个体差异,每个患者所需艾灸剂量不尽相同,一般50-100分钟不等,每日一次。,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二)热敏灸,禁忌症:凡属实热症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过饥过饱及醉酒者不宜施灸。外感、阴虚发热者,孕妇腰骶部、临近面部五官、动脉的穴位,不宜施灸。,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三)拔罐法,拔罐治疗时所造成的局部皮下和肌层的瘀血,可使毛细血管扩张,通过温热和机械负压的刺激作用,引起机体局部和全身反应,从而调整人体的功能。阴阳调,经络通,气血和,则百病除。,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三)拔罐法,适应症风湿痛、肌肉劳损 腹痛、胃痛 咳嗽、喘息,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三)拔罐法,操作方法:1:评估患者情况。2:物品准备。3:患者准备。4:选穴,拔罐 5:观察患者情况。6:起罐。7:告知注意事项,整理用物。8:记录,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三)拔罐法,注意事项:1.拔罐时应取合适体位,选择肌肉较丰厚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多处不宜拔罐。2.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3.防止烫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4.使用过的火罐应消毒后备用。5.起罐后,如局部出现小水泡可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抽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三)拔罐法,禁忌症:1.有出血倾向的疾病禁用拔罐,如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过敏性紫癜。2.新伤骨折、疤痕、恶性肿瘤局部、静脉曲张、体表大血管处、局部皮肤弹性差者禁用。3.妇女月经期下腹部慎用,妊娠期下腹部、腰骶部、乳房处禁用。4.心、肾、肝严重疾病以及高热抽搐者禁用。5.皮肤过敏、外伤、溃疡处禁用。6.大出血、过饱、大汗、大渴、过饥、酒醉和过劳等禁用。,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四)刮痧法,刮痧过程可使局部组织形成高度充血,血管神经受到刺激使血管扩张,血液及淋巴液流动增快,吞噬作用及搬运力量加强,使体内废物、毒素加速排除,组织细胞得到营养,从而使血液得到净化,增强全身抵抗力,可以减轻病势,促进康复。,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四)刮痧法,适应症:神经衰弱、头痛、感冒面瘫、耳病等五官科疾病、颈椎病、咽炎、心肺疾患、关节疾病。,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四)刮痧法,操作方法:1:评估患者的情况。2:物品准备。刮痧板、刮痧油3:患者准备。4:遵医嘱选择穴位。5:充分暴露待刮痧的皮肤,用75%酒精对患者刮拭的部位以及应用的刮具进行消毒,保持皮肤和刮具的洁净。6:右手持瓷汤匙等刮痧工具,蘸取少许食油或清水或活血剂,在预定部位进行单向刮动,干后再蘸再刮,以局部皮肤出现红紫色条痕或斑块为度。通常一个患者,选3-5个部位。7:用干净纸巾或毛巾将刮拭部位擦拭干净,然后再用刮痧疏经活血剂拭干即可。8:整理用物并记录。,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四)刮痧法,刮痧的顺序选择刮痧部位顺序的总原则为先头面后手足,先胸腹后背腰,先上肢后下肢,逐步按顺序刮痧。,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四)刮痧法,刮痧的方向总原则为由上向下,由内向外,单方向刮拭,尽可能拉长距离。胸部正中应由上向下,肋间则应由内向外;背部、腰部、腹部则应由上向下,逐步由内向外扩展,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四)刮痧法,刮痧的时间:刮痧时间包括每次治疗时间、刮痧间隔和疗程:1、每个部位一般刮拭2030次,通常一个患者选35个部位;局部刮痧一般刮拭1020分钟,全身刮痧宜2030分钟。2、两次刮痧之间宜间隔3-6天,或以皮肤上的痧退、手压皮肤无痛感为宜;若病情需要,或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不宜在原部位进行刮拭,可另选其它相关部位进行刮拭。,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四)刮痧法,注意事项1.刮痧首先注意不能大面积刮拭,在没有做过刮痧或身体虚弱只能局部针对性保健,如果有几种疾病同时存在,也只能一次治疗一种疾病。2.保健治疗不能超过常规时间,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3.对出痧问题应该做到在正常步骤操作后,可能有痧症痧象出现,或是肿胀或者阳性节结解除,也可并未出痧而不强求出痧。4.关节部位、脊柱、头面部禁止采用重手法,刮痧时间相对较短 5.刮痧应医患交流,使患者感到舒服或痛可忍受。6.刮痧时不可过饥空腹、饭后12小时后刮痧。,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四)刮痧法,注意事项:7.较大动脉血管、淋巴部位不轻易刮痧。8.刮痧应按照正确顺序方向体位单方向刮拭。9.刮痧避开空调、风扇、较冷的空间操作,刮痧后不可立即洗澡。刮痧后及时喝温开水,糖盐水补充水液能量。10.针对身体虚弱,年老、免疫力低下可采用轻手法。,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四)刮痧法,禁忌症:1、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2、白血病,血小板减少、严重贫血慎刮。3、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4、下肢静脉曲张,刮拭方向应从下向上刮,用轻手法。5、身体有痣、疮肿、伤口溃破部位禁刮。,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四)刮痧法,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五)耳穴埋豆,在耳廓穴位上给予针刺或压籽等刺激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通过对耳穴的望诊、压诊、电测等还可用于诊断疾病。对于各种疼痛性病症、炎症性病症、功能紊乱性疾病、过敏与变态反应性疾病、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各种慢性病等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五)耳穴埋豆,适应症:各种痛性疾病,外伤性疾病、手术后疼痛、神经性疼痛,各类晚期癌肿所致的疼痛 各种炎性疾病 功能紊乱性疾病 过敏性与变态反应性疾病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其它:耳穴埋豆尚有催产、催乳功能,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五)耳穴埋豆,操作方法:1:评估患者情况。2:物品准备。3:患者准备。4:选穴,消毒皮肤,将耳针贴固定于耳穴位置。5:观察患者情况。6:告知注意事项,整理用物。7:记录,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五)耳穴埋豆,注意事项:1:以耳豆刺激耳穴期间,患者感到局部热、麻、胀、痛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密切观察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2:使用耳穴埋豆治疗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者,埋豆后待耳廓充血具有发热感觉时,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并配合患部按摩,艾灸等,以提高疗效。,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五)耳穴埋豆,禁忌症:皮肤感染,皮肤过敏、耳廓有炎症、溃疡或皮损者,不宜采用贴压法,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六)冰硝散外敷法,冰硝散由硭硝和冰片按200:1的比例混和而成,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六)冰硝散外敷法,芒硝的功效:消肿疗疮破血通经清热除湿软坚泻下消肿止痛(芒消含有杂质的硫酸钠,外敷可以加快淋巴生成,有消肿和止痛的作用),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六)复方冰硝散,芒硝的禁忌证:脾胃虚寒者孕妇禁用,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六)冰硝散外敷法,冰片的作用:促进透皮吸收作用(龙脑是一种有效的透皮促进剂),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六)冰硝散外敷法,复方冰硝散的制作过程:1、配制比例:冰硝散是由芒硝和冰片以200:1的比例混合而成,一般是2000克芒硝和10克冰片,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六)冰硝散外敷法,复方冰硝散的制作过程:2、晾干芒硝是晶体制剂,有一定的含水量,为了更好的发挥药效,在使用之前要先晾干,尽量减少其含水量。要将芒硝置于阴凉通风处,不可阳光暴晒,当芒硝表面变成白色时即可使用,在使用时将晾好的芒硝与冰片混匀,然后装入外敷袋内,敷于肿胀处。,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六)冰硝散外敷法,复方冰硝散的制作过程:3、布袋的制作外敷袋是用一长55cm,宽45cm的布袋,在制作过程中将其三面用线缝合,再隔7cm左右缝一竖线,将其分割成约7cm的六小格,再在布袋两边分别缝制三条系带以便固定。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制作布袋。,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六)冰硝散外敷法,复方冰硝散外敷操作流程:1、将芒硝置于通风阴凉处晾干2、将芒硝和冰片按2000:10的比例混匀装入袋中,每格约装入1/33、评估患者肢体肿胀情况(测量),有无破损4、将冰硝散外敷于肿胀处,并用一次性中单包裹,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六)冰硝散外敷法,复方冰硝散外敷操作流程:5、每隔23小时观察一次,布袋湿透后及时进行更换 6、将患肢表面的渗出液用温水毛巾轻轻擦拭 7、将布袋内剩余的冰硝散倒入容器中晾干备用8、将布袋用清水清洗干净、晾干、备用(按中药敷贴收费),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七)中药灌肠,中药保留灌肠法是将中药汤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治疗疾病目的一种操作方法。常用方法有肛门注入法和直肠滴注法两种。,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七)中药灌肠,适应症 慢性结肠炎,慢性痢疾,高热等。妇科疾病:慢性盆腔炎、盆腔包块、带下病等。,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七)中药灌肠,操作方法直肠滴入是将药液或药物装入输液瓶,接上输液管,拔去头皮针,接上一次性导尿管(PVC管),通过直肠滴入给药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将药物加入输液瓶用热水适当加温(控制药液温度在3540度之间)接上导尿管,在导尿管前端涂上石蜡油或其他润滑剂,插入患者肛门,松开输液器开关,药液缓慢地进入直肠内,待药液滴过莫菲氏管后,操作者用右手将莫菲氏管上端折叠并挤压莫菲氏管,将药液全部挤入直肠内。,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七)中药灌肠,直肠滴入或直肠注入药液的体位成人一般取左侧卧位 儿童一般取卧位或俯卧位 直肠滴入或直肠注入时导尿管插入的深度:成人一般插入10-20厘米 儿童一般插入5-10厘米,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七)中药灌肠,直肠滴入或直肠注入药液的用量 成人:100ml-300ml/次 儿童:6个月-1岁-10ml/次 1岁-2岁-15ml/次 2岁-3岁-20ml/次 3岁-4岁-25ml/次 4岁-5岁-30ml/次 5岁-15岁-35ml/次 成人与儿童每天的使用次数均为2次/天.,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七)中药灌肠,注意事项:1、直肠滴入或直肠注入药物前,需嘱患者先行排便。2、在操作时,药液流而不畅时,可将导尿管向外抽动或向里轻轻插入即可。3、控制药液温度在3540度之间,温度过高或过低,患者均可出现便意。4、药液中加入2%利多卡因注射液1ml,可以减缓肠道蠕动。5、根据资料报道,直肠给药20分钟后,药物的有效成份已吸收2/3,一般情况下,直肠给药超过20分钟而排出药物者,可以不用重复给药。6、药物要过滤,防止堵塞肛管。,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七)中药灌肠,禁忌症凡肛门,直肠,结肠术后,严重腹泻,肛门疾病,急腹症,疑有肠坏死及穿孔,女性月经期,产褥期等 禁用。,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八)隔姜灸,隔姜灸疗法是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一姜片进行施灸,以防病治病和保健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艾和生姜在施灸时所产生的双重温热效果,经过经络腧穴,对全身功能进行调整,促进气血的运行,提高机体抗病祛邪的能力。这是隔姜灸疗法之所以能防病治病、预防保健的关键。,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八)隔姜灸,姜的性味及功效:姜,味辛,性微温,无毒,入肺、心、脾、胃之经,具有调和营卫、散寒发表、祛痰下气、消水化食、调中和胃、开宣肺气等作用。,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八)隔姜灸,适应症:用于外感表证及虚寒性疾病,如感冒、风寒湿痹、呕吐、泄泻、痛经、关节酸痛等,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八)隔姜灸,操作方法:1、选取新鲜老姜一块,缘生姜纤维纵向切成厚约0.3-0.4cm的姜片,用三菱针将姜片穿刺数孔,以便热力传导。2、把备好的姜片放在所选的穴位上,上置大或中等艾柱,再用线香点燃艾柱进行施灸。3、患者局部感到灼痛感时,可稍微抬高姜片,稍停放下再灸,或更换艾柱再灸。4、一般每次施灸5-10壮,以灸处出现汗湿红晕现象而不起水泡为度,每日一次,7-10次为一疗程。5、灸毕用正红花油涂抹于施灸部位,既可防皮肤灼伤,又可增强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功效。,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八)隔姜灸,注意事项:1、隔姜灸所用生姜应为新鲜老姜,宜现切现用,不可选用干姜或嫩姜。2、所切姜片的厚薄,应以所灸部位和所患病证而定,如面部较为敏感的部位,姜片应厚些;所患急性或疼痛性病证,姜片应切薄些。3、若施灸过程中不慎灼伤皮肤,以致皮肤起透明发亮的水泡,须注意防止感染,处理方法可参照无瘢痕灸法。4、施灸后应暂避风吹,或以干毛巾覆盖轻柔,使其汗孔闭合,勿感外邪,以利恢复。如灸面神经麻痹,应在灸后一小时内少说话,不进饮食。,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八)隔姜灸,禁忌症: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6.高血压病人头部不宜灸,糖尿病病人艾灸时一定要特别小心,不可灸伤皮肤,更不可实施疤痕灸。,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九)刺络拔罐,在应拔的部位消毒后,用三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打,再将火罐拔于点刺部位,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九)刺络拔罐,适应症:多用于热病、痛证、淤血证、带状疱疹、痤疮、丹毒、扭伤、乳痈等病证。,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九)刺络拔罐,操作方法:叩刺方法皮肤常规消毒,右手握针柄,以无名指、小指将针柄末端固定于小鱼际处,以拇指、中指夹持针柄,食指置于针柄中段上面,叩刺病变部位。叩刺完毕,即在被叩刺部位拔罐,约10-15分钟后起罐。,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九)刺络拔罐,注意事项:1.注意检查针具,当发现针尖有钩毛或缺损、针锋参差不齐时,要及时更换。2.针具(一次性无菌针)及针刺局部皮肤(包括穴位)均应消毒。拔罐结束后,局部皮肤须用酒精棉球消毒,并应注意保持针刺局部清洁,以防感染。24小时内不要沐浴。3.本疗法的疗程,一般视病情轻重和病人体质而定,通常隔日1次,临床多以13次为一个疗程。,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九)刺络拔罐,禁忌症:局部皮肤有创伤及溃疡者,有出凝血障 碍疾病者,不宜使用本疗法。,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十)八段锦,中医健身气功八段锦为北宋年间流传下来的一项健身活动,由八种肢体动作组成。,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十)八段锦,行气行行,v,不v,进,行气活血、协调五脏六腑,对各器官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强健体魄,延缓衰老,对慢性病及难治病可预防保健,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十)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十)八段锦,左右开弓似射雕,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十)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十)八段锦,五劳七伤往后瞧,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十)八段锦,摇头摆尾去心火,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十)八段锦,两手攀足固肾腰,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十)八段锦,横拳怒目增力气,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十)八段锦,背后七颠把病消,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十)八段锦,收势动作要领:身体放松,呼吸自然,体态安详。健身效果:气息归元,肌体肌肉放松,保持心情愉悦轻松。,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十一)督灸疗法,督灸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是指于督脉的脊柱段上施以“隔药灸”,用于治疗疾病的一种特殊艾灸法。督灸的治病作用是多方面的,涵括经络、腧穴、药物、艾灸、发泡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优势,直达病所,进行全身调整。发挥益肾通督、温阳散寒、壮骨透肌、破瘀散结、通痹止痛的功效。,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十一)督灸疗法,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人身诸阳,督脉可以治通全身经络。通过督灸的综合作用激发协调诸经,发挥经络内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运行气血,平衡阴阳,抗御病邪,调整虚实的功效,从而达到预防保健的目的。督灸具有治疗时间长、作用持久、疗效可靠,且安全无副作用的特点。一般治疗23次即可产生明显的效果,相比药物治疗具有治疗次数少、疗效明显、无毒副作用的优势。,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十一)督灸疗法,督灸对于亚健康人群还能起到保健和养生的作用。现代社会由于人们长期工作压力劳累,熬夜,饮食不规律,同时吃太多凉性的食物(如从冰箱里冷冻的食物)还有越来越多的空调病,这些都大大消耗了人体生存所需最基本的阳气,导致各种风寒湿症入人体。督灸能有效补充阳气,祛风散寒,疏通经络。起到固本培阳、治病养身的作用。,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十一)督灸疗法,原理:一方面因为自动发热为人体提供了能量,从而激活免疫因素,增强了治病的白细胞的数量,增强了中性粒细胞和巨细胞的吞噬活性,并使其吞噬功能增强;另一方面,热疗使背部的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药物快速渗透到皮下,并循经络快速产生治疗作用,利用最短的路径,直达病变部位,不经过无关器脏,从而不对无关器脏产生任何毒副作用。,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十一)督灸疗法,适应症:强直性脊柱 炎、及脊柱相关性疾病(颈椎腰椎疾病)、宫寒、痛经、产后腹部疼痛、月子病、病毒性感冒反复发作,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疾病等。,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十一)督灸疗法,禁忌症:1、哺乳期或崩漏的女性患者,孕妇。2、严重糖尿病、心脏病、肝、肾和造血系统 等严重原发疾病、精神病患者及过敏体质。3、关节畸形活动不利的患者。4、皮肤破损、溃烂。,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十一)督灸疗法,操作方法:1、施术前准备:患者自带生姜35斤(视患者身高而定),盛姜汁的容器约1000毫升,干毛巾一块。2、操作方法:制取生姜泥备用,先让患者平趴于床上,然后裸露后背,先撒督灸粉于背部,将宽10厘米,长40厘米的桑皮纸敷盖在药粉的上面,取督脉的大椎穴至腰俞穴作为施灸部位,生姜泥从大椎穴开始铺到骶骨甲处,宽度约4cm左右,高度2-3厘米左右,中间用手指压一凹槽(注意不能太深,也不能太窄)槽上放艾绒搓成的条(条粗约大拇指左右),点燃艾炷的上、中、下三点,任其自燃自灭,烧2-3柱为一治疗阶段。移去姜泥:灸完3壮后取下姜泥。轻擦灸处:用湿热毛巾轻轻揩干净灸后药泥及艾灰。3、治疗时间:每次治疗约1小时,每周1次,3-5次为1个疗程。,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十一)督灸疗法,注意事项:1、调节饮食:要求患者在治疗前7天开始调节饮食,以清淡素食为主,多食用植物蛋白,如大豆、花生、蔬菜等等。忌食一切酒类和水产品、鸡、羊、狗肉及肥甘之品,以免降低疗效。2、治疗后保暖,适当休息,不能熬夜和久居空调房。3、发疱后的护理:起疱后在腰间放置直径5厘米,长10厘米的卫生纸衬垫,起内衣及腰带作用,保护水疱。放疱后勿须抓、挠和涂抹任何药物。,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十二)中药火疗,火疗是传统中医火灸疗法的简称,是祖国独特的针灸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火疗是利用酒精燃烧的热力和空气对流的物理原理,刺激体表穴位和病位,通过经络传导。激活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从而起到扶正祛邪、平衡阴阳、防治疾病、保健康复作用的理疗方法。,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十二)中药火疗,火疗是一种无任何痛苦的绿色自然健康疗法。根据不同的病症,研究配制出治疗不同病症的外用中药粉剂,把中药粉糊成膏状直接涂于背部、腹部、患处或病变部位,用保鲜膜覆盖,继以湿毛巾覆盖,加之酒精点燃。,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十二)中药火疗,功效:温经散寒行气通络益气温阳升阳举陷清解表热防病保健,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十二)中药火疗,适应症:适用于气滞血瘀、风寒湿痹、寒凝血滞所引起的疼痛。如胃脘痛、腰背痛、关节痛、风湿疼痛、腹痛、痛经、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等。,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十二)中药火疗,禁用1、严重心脑血管、肝、肾疾病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患者。2、精神疾病、认知障碍等神志疾病,不能配合治疗者。3、局部(火疗部位)皮肤有破溃、溃疡、感染者。4、妊娠期妇女。,慎用1、糖尿病、血液病、传染性疾病者。2、凝血机制障碍者。3、感知觉障碍者。4、药物过敏者。5、皮肤疾病者(急性期、恢复期)。,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阴虚阳亢者、实热证患者禁用,(十二)中药火疗,操作前评估:1、病室:环境、温度(25)2、患者:主要症状、既往史 有无过敏史 感知觉有无障碍及对热的耐受程度 皮肤情况,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十二)中药火疗,告知:1、目的及操作方法2、配合方法3、宜穿宽松衣服4、排空膀胱5、皮肤可能出现水泡,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十二)中药火疗,物品准备,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十二)中药火疗,操作方法:1、制药-将药粉加热水,搅拌均匀,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十二)中药火疗,操作方法:将准备好的药物均匀涂在纱布上,厚度以0.2-0.3cm为宜,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十二)中药火疗,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测,操作方法:,患者患者,测药饼温度:以39-41为宜,患者准备: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保护隐私,同同时同时时同同时事,同时,(十二)中药火疗,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操作方法:2、敷药,su,测温仪放置,塑型,敷药,(十二)中药火疗,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操作方法:,覆盖保鲜膜,(十二)中药火疗,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操作方法:,3、标记:覆盖湿毛巾,标记点火范围,(十二)中药火疗,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操作方法:,4、滴注酒精:S形滴注(首次30ml,力度均匀),(十二)中药火疗,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操作方法:,5、加热:在点火标记范围边缘点燃酒精,(十二)中药火疗,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操作方法:,6、灭火 询问患者感受 查看温控仪温度(43-46.5),(十二)中药火疗,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操作方法:,7、待温度降低时,可再次注射酒精点火加温,如此反复,持续30min,注射酒精,点火,灭火,注射酒精,点火,灭火,(十二)中药火疗,8、操作结束(1)清洁、观察皮肤(2)卧床休息15分钟(3)饮温开水(4)注意保暖(5)2小时内禁止沐浴,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十二)中药火疗,操作要点:1、温度(药饼温度39-41,灭火温度43-46.5,最高温度49)2、药饼厚薄均匀,毛巾平整3、保护(患者隐私、用火安全)4、滴注酒精时力度适中,勿喷洒酒精于点火范围外5、操作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感受(耐受程度)6、操作结束后清洁、观察皮肤,注意保暖7、治疗结束后2小时内禁止沐浴,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

    注意事项

    本文(中医技术在临床应用.ppt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