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简答题.pptx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简述学生中心课程理论进基本观点:学生中心课程理论也称儿童中心课程理论,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特别是活动为中心来编制课程的理论,因此这种课程理论又称活动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有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克伯屈、罗杰斯等。学生中心课程理论认为: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动机、能力等为核心来编制。课程强调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学生的发展,主张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内容。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和体验,突出知识的获得过程。简述知识中心课程理论基本观点:知识中心课程理论认为,知识是课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各学科应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核心来编制。代表人物有赫尔巴特、斯宾塞、巴格莱等。知识中心课程理论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文化科学知识传给下一代,而这些文化知识的精华就包含在学校社会的各门学科里,教师的任务就是把各们学科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的任务是掌握预先为他们准备的各门学科的知识简述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基本观点:社会中心课程理论是为了克服儿童中心课程理论的片面性提出来的,认为课程应该围绕当代重大的社会问题来组织,强调以改造社会为中心,不再以学习各种知识为中心,通过对社会各方面问题的综合学习,帮助学生在社会方面得到发展。社会中心课程理论有助于为社会需要服务,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代表人物有弗莱雷、布莱梅尔德。简述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的内涵: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对科学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获得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拓展型课程则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特殊能力,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研究型课程是一种以培养学生探究态度和能力的课程形态,此类课程重研究过程甚于注重结论,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外部因素:制约课程的外部因素包括社会需求、学科知识水平和儿童身心发展这三个方面对课程的影响。内部因素:制约课程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学制、课程理论、课程传统、课程自身的发展是否符合辩证规律这四个方面对课程发展的影响。简述课程目标与教学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教育目的是关于整个国家教育体系,特别是各级各类学校要把教育对象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设想和规定,是总目标。总而言之,教育目的是总体性的、高度概括的,不是具体的。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教学任务时,预期学生在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等方面产生的变化结果。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培养目标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学校自身的性质和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殊要求,它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培养目标是是确定课程目标的基础,两者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培养目标与教学目标:培养目标是教学目标确立的基础,二者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简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教师层面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生层面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校层面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社会层面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简述活动课程的定义和优缺点: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它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以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为中心而实施的课程。学生的兴趣、动机、经验是课程的基本内容。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活动课程的优点在于:它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并关注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联系。课程题材的选择和组织在学习情境中进行,尊重学习者自身的需要和兴趣,课程编制灵活性大。教学方法多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有较大的学习自主性。经验课程的不足:以学生的经验、活动为中心组织课程,易导致学科知识支离破碎,学生很难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很容易导致“为经验而经验”,“为活动而活动”,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及相关的教学设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若师资实力不够,经验课程的实施有很大的风险。,简述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要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和普适性。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教学法要求的统一。教科书的编排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注意与其他学科纵向和横向的联系。注意实用性。论述“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美国著名课程理论家泰勒在其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即“泰勒原理”。1.学校应当追求的目标。泰勒认为应根据学习者本身的需要、当代校外生活的要求以及专家的建议三方面来提出目标。2.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学习经验的五条原则:学生去实践目标中所包含的行为。学生在实践上述行为时有满足感。所选择的学习经验在学生能力范围内。多种经验可以用来达到同一种目标。同一经验可产生书中结果。3.有效的组织学习经验。在组织学习经验时应遵守三个准则: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4.课程评价。既要揭示学生获得的经验是否产生了满意的结果,又要发现各种计划的长处与弱点。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选择课程目标,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内容,评价课程内容。论述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的改革: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具体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地发展大理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有时,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理的学习工具。简述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学生首先是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有生命尊严的人;学生是有独特个性的人;学生是多样性的人;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论述影响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1.课程改革本身的因素:地方、学校与教师对改革的需要。实施者对改革认识的清晰程度。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2.学校内部的因素:校长(使校长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并理解实施课程改革的措施是课程改革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教师(教师是课程实施中最直接的参与者,教师接受并变成他们的自觉行为,新课程的实施才能变为现实。)3.学校外部的因素。社区与家长的影响。政府部门的影响。论述课程实施的几种取向:富兰等人归纳了三种课程实施取向,忠实取向、相互调试取向、创生取向。忠实取向认为设计好的课程是不能改变的,课程实施的过程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持这种取向的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显得呆板、僵化,缺乏创造性,与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相适应,是被批判的实施取向。相互调试取向认为设计好的课程计划是可以变动的,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际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持这种取向的教师显得灵活多样,能充分利用自己的权利创造性的实施课程,与我过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相一致,是新课程改革所支持的课程实施取向。创生取向认为设计好的课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课程实施的过程也是课程的设计过程。课程实施的过程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由师生共同创生新的经验的过程,原来设计好的课程知识这个“经验”创生过程中可供选择的材料之一。持这种取向的教师能根据实际的教育情况,引导学生创造出新的课程,这种课程实施取向对教师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不仅仅是课程实施者,还是课程的开发者,简述一堂好课的标准: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语言艺术、表达清晰、板书规范、重难点突出、态度从容、气氛热烈、组织严密、结构紧凑。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与局限性: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它有效的扩大了教育规模,促进学校教育的普及;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有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有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切磋、交流。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它不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性、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发展;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缺乏真正的生生之间的合作。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学过程中的规律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联系。主要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规律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规律。简述传统教育派和现代教育派各自的“三中心”主张:传统教育派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现代教育派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简述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定义、理论基础和基本程序:定义:抛锚式教学模式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件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成为实例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教学。理论基础:抛锚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基本程序: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简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教学的具体目标和任务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教师本身的素养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教学实践和效率的要求简述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要有明确的目的和具体的要求要有周到的计划与适切的步骤要有恰当的分量和适当的难度要有科学的时段与有效的方法要有正确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要有及时的检查与认真的总结。,简述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要保证教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讲授要做到条理清晰、重点分明讲究语言艺术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简述教学评价的原则:客观性原则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统一原则主体性原则一致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定期性评价与经常性评价相结合原则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想结合原则。简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区别: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和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稳定、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模型及其具体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教学方法是指师生为有效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它主要解决教师怎么教以及教师指导学生怎么学的问题,是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有效组合。简述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律之间的关系:教学原则不同于教学规律,他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教学过程中固有存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人们只能发现、掌握、利用规律,而不能取消、改造和制造规律。教学原则不同,它是由人们制定的,是属于主观意识形态的东西。教学规律是制定教学原则的客观依据和基础,可序饿的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体现和反映,正确地认识二者的关系有利于教师科学地实施教学活动。论述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上课时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上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正确、充实,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教学方法适当,教师善“启”善“导”语言艺术教学进程组织严密。结构紧凑板书规范态度从容自如。论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心理准备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效果。论述教学评价的功能:诊断功能反馈调节功能区分和鉴别功能激励功能导向功能,论述教学的基本任务: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论述教学评价的类型:根据评价的标准可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根据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论述讲授法和讨论法的优缺点: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优点:可以使教师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传授大量的、系统的知识,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教学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缺点: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容易养成学生学习的依赖感,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独立思考和交流进行学习,优点: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帮助学生活跃思维,有助于学生养成虚心听取他人意见的习惯,能够给与学生锻炼的机会;缺点:受学生知识、经验和能力的限制,若活动组织不当,讨论容易流于形式。教学中遇到师生观点不一致时,教师要做到:了解学生得出某种观点的依据和原因,对学生独立思考的品质进行表扬和鼓励组织全班学生,依据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充分讨论,如果学生的观点和意见确实有理,则应该听取学生的发言;若学生的理解错误,教师则应及时对其进行纠正妥善处理好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简述谈话法的优点及其运用要求: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启发性问题,通过口头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优点:能够比较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对于学生智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运用该方法的要求:要做好充分地准备谈话要面向全体学生谈话结束时要进行总结。,贯彻教学原则中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的基本要求: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知识经济时代提出新挑战、教育改革被赋予全新理念、国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呈现出许多共同的趋势、原有课程难以适应新要求。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改变课程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课程内容上,改变“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改变课程事实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的现状课程管理上,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教学过程的课程创生与开发、教学过程的师生交往与互动、学科结论的过程价值、教学过程的人文关怀。简述课程标准的内涵:它是按门类制定的它规定本门类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简述国外基础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注重基础学历的提高强调信息素养的养成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关注学生经验,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简述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观: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其内涵包括教师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新课改倡导的教学观:教学是一种预设与生成统一的过程,重过程甚于重结论,教学过程是一种对话与交流的过程。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优点: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缺点: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重视预设内容的教学,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生成性、创造性不强强调统一,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教育政策与法规,简述教育立法的程序:教育法律议案的提出教育法律草案的审议教育法律的通过教育法律的公布简述教育法的功能:规范功能、强制功能、预示功能、标准功能简述教育法的渊源:教育法的渊源是指国家依据法定职权、程序所制定的关于教育方面的规范性文件,主要有宪法、教育法律、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行政法规、自主性行政法规、教育规章、条例和规定等。论述教育法的特点:1.教育法作为一般社会规范和法律所具有的特点:教育法具有国家意志性教育法具有强制性教育法具有规范性教育法具有普遍性 2.教育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和法律的特点:教育法律关系成立的单向性教育强制措施的柔软性教育行政管理方式的指导性教育法规具体内容的广泛性教育路线和教育政策之间的关系:教育路线与教育政策二者相互联系:教育路线是社会发展教育事业所采取的基本准则。教育路线实质上就是教育政策,是教育政策中的核心政策。教育路线可以被视为是教育总政策中某种核心内容的另一种形式的表达;二者又相互区别:教育路线作为教育政策的“合理内核”,它决定着教育政策总的性质、范围和特征教育路线作为教育政策系统中的一个上位概念,它具有统领教育真个的作用,教育路线在程序上指引与规范着教育的具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学校作为法人应该具备的条件: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学校设置必须具备法定的条件:有组织机构和章程有合格的教师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学校法人的特点:1.一般性:学校法人是独立的组织学校法人有独立的财产学校法人独立承担责任 2.特殊性:公共性公益性教育性教师的一般权利和职业权利:1.一般权利:生命健康权名誉权受聘权 2.职业权利:教育教学权学术自由权管教自由权获取报酬权民主管理权培训进修权学生的权利和义务:权利: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享有教育资源权获得物质帮助权获得公正评价权申诉与诉和讼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义务:受教育的义务遵纪守法的义务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教师违法的常见类型和原因:1.违法常见类型:教师侵害学生人身权侵害学生财产权教师侵害学生受教育权 2.原因:教育立法缺乏适应性教师法制观念淡薄学校管理与教育行政的法制建设存在漏洞简述学校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社会安全教育公共卫生教育防止意外伤害安全教育网络、信息安全教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班主任工作基础,班集体的基本特征与教育价值(作用)1.基本特征: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能够共同生活的准则集体成员之间互相平等、心里相容的氛围 2.教育价值: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有利于形成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班级管理的功能: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理自治简述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方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简述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1.问题: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班级管理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缺乏民主管理 2.策略: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有目的的训练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简述如何培养良好的班风:抓学风建设建立健全各项班级规章制度营造健康的舆论环境办好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日常管理内容: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建立学生档案、操行评定、个别教育,简述班主任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正确处理方式:激发学习动机,消除厌学情绪帮助学生锻炼学习毅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改进学生评价方式,构建良好的支持系统争取家长和社会力量的有效支持,构建良好的支持系统简述班级活动选择形式的依据:活动的内容和现实条件本班学生的年龄特点班主任自身的优势和特长简述班级活动的特征:自主性灵活性参与性差异性简述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原则:生命性原则个性化原则开放性原则生成性原则论述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的过程:班级活动的过程一般包括班级活动的设计、班级活动的准备、班级活动的开展。1.班级活动的设计:活动资源的挖掘活动主题的选择活动主题的提炼活动标题的拟定活动形式的选择 2.班级活动的准备:撰写活动计划活动计划的人员落实活动材料的准备活动场地的选择活动的外部联系 3.班级活动的开展:一般按照计划按部就班进行,需注意:要以学生为活动主体注意营造与调动活动气氛召集人注意语言技巧开展中注意互动、灵活应变班主任要发挥主导作用班主任工作方法:说理教育法、激励法、榜样示范法、角色模拟法、暗示法、契约法、惩戒法,简述班主任工作具体内容:了解学学、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了解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组合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简述班主任的作用:班主任是学校领导的有力助手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班主任是沟通学校与各种学生组织、家庭和社会的桥梁简述班主任对学生交往的指导:要把学生作为交往的主体,研究学生交往需要及能力的差异性,知道学生正确评价周围的人,建立积极的交往环境设计内容充实、频率高的交往结构要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建立相互充满信任的关系简述好的班干部应具备的条件:思想品质好有为集体服务的思想和热情能以身作则,团结同学有一定的组织活动能力具有某一方面的特长论述班主任的素质要求:高尚的思想品德坚定的教育信念对孩子炽热的爱心较强的组织能力扎实的教育理论素养和科研意识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论述班主任工作原则:学生主体原则因材施教原则集体教育原则民主公正原则严慈相济原则以身作则的原则论述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和方法:了解学生是班主任针对个别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班主任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内容有:个体的思想品德、个体的学习、个体的身体状况、个体的心理、个体的家庭和社会关系等。对群体的了解包括对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了解。班主任了解学生一般采用:观察法、谈话法、分析书面材料、调查研究和心理测验等方法。论述班主任管理方法:说理教育法a.强调正面教育b.注重启发自觉奖励法榜样示范法契约法a.正式契约b.心理契约惩罚法a.惩戒是建立在尊重学生基础上b.惩戒要公平c.惩戒不是教育的目的,只是手段,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与应用,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形态:作为获取所需信息的工具作为创设情境和自主探究的工具作为协作学习和讨论交流的工具作为构建知识和创作实践的工具作为学习评价的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基本学习技能、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改变传统学习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培养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并掌握新型的学习方式通过技术手段加强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现代科技发展的联系,多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体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以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习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活动的主线,在真实情景中教授学习策略和技能强调协作学习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简述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共同点:强调复杂的学习环境和真实的学习任务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强调学生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强调学生理解知识建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与交往中接受培养的过程德育过程是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德育过程是学生品德长期反复且逐步提高的过程德育原则:长善救失原则疏导性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想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具体内容: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德育方法: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自我教育法、品德评价法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启发法学生文化成因:学生个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交互作用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社区的影响安排课程表应遵循的原则: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原则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教育学的发展趋势: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教育学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呈现多样化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现代教育的新特点: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现代教育发展趋势:重视学前教育,并强化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各国教育交流日益频繁,教育国际化凸显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当代学生的特点:身体素质得到改善,生理成熟提前注重个人发展,追求自我完善自我意识较强,价值观念呈多样化关心国家大事,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喜欢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学习方式大众传媒对儿童的积极与不良影响同时增多学业竞争加剧,心理问题增多平等意识增强,富有宽容意识教师的职业角色:传道受业者朋友榜样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和设计者研究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发扬教育民主正确处理师生矛盾,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的发展方向和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的区别:传统的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式的等级制度教育,网络教育确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传统学校教育优劣标准是掌握在他人手中的筛选制度,网络教育所依据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兴趣选择传统的学校教育是较严格意义上的年龄段教育,而网络教育是跨年龄段教育或者无年龄段教育传统学校教育存在着时空限制,而网络教育是垮时空教育。培养心智技能应注意:培养心智技能必须分阶段进行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注意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简述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知识概括:知识概括是指主体通过对感性知识的材料进行分析等一系列深度加工改造,获得一类事物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一般的、抽象的活动过程。可采取以下方法进行知识概括配合使用正例和反例正确使用变式科学的进行比较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深度加工材料有效应用记忆术进行组块化编码适当过度学习合理进行复习遗忘的规律及可能原因:规律:心理学的研究证明,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性;原因:痕迹衰退说:遗忘是由于记忆得不到强化从而逐渐减弱直至消失的过程干扰说:学习和回忆之间出现暂时抑制(前摄抑制、倒摄抑制),一旦抑制解除,记忆也就得以恢复同化说动机说: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的关系: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是构成技能的两个子系统,他们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区别:活动对象不同。心智技能活动对象是头脑中的影响,是主观的、抽象的。操作技能属于世纪操作活动范畴,活动对象是物质的、具体的外显得。活动结构不同。心智技能通过内部语言实现,可以高度概括、减缩,甚至无法观测到其全部活动过程,操作技能是一系列动作的连锁,无法省略。活动要求不同。心智技能要求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操作技能妖气掌握刺激-反应联结。联系:操作技能常常是心智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心智技能经常是在外部操作技能的基础上,逐渐脱离外部动作而通过内部语言实现心智技能往往是是操作技能的支配者和协调者,复杂的操作技能往往包含认知成分,需要学习者智力参与手脑并用才能完成。中学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自我意识增强;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品德结构更为完善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初中阶段发展仍具有动荡性,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一致旧的社会分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机器大工业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和方法: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在课堂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也是师生良好关系的首要途径作为教师,应做到: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主动与学生沟通,增进师生交流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健全人格作为学生,应做到:尊重和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尊重教师人格,尊重教师劳动,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律,努力完成学习任务,主动与教师交流,努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简述注意规律在教育上的运用:善于运用无意注意:尽量减少刺激物对学生的影响,从学生的内部状态上下功夫着重培养有意注意:明确任务、目的和意义,引起有意注意,给与信号,适时提醒,提出问题,强制注意,提出批评,给与警示,教师威信对学生的作用:教师的威信是学生接受其教诲的前提有威信的教师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威信的教师被学生视为理想的榜样和行为的楷模创造力的培养方法:创设有利于创造力产生的适宜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和内容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注重独立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提供创造性的榜样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发散思维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传统终身教育的区别:在教育过程上,传统教育把教育限制在青少年时期,而终身教育贯穿于人的全部生活在教育活动的组织上,传统教育把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区分开来,而终身教育统筹安排各种教育活动,谋求各类教育之间的联系统一在教育目的上,传统教育强调各个领域的专门知识,而终身教育重视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促进自我表现发展在教育功能上,传统教育注重筛选功能,而终身教育注重使人的素质得到充分发展在教育机构上,传统教育主要限定在学校,而终身教育扩大到与人们实际生活相关的各种环境在施教人员上,传统教育主要有社会的一部分人(教师)来施教,而终身教育根据时间和情况的不同,由社会整体来施教在教育内容上,传统教育倾向于学习抽象的知识,而终身教育内容涉及情感、审美、职业、政治知识身体等,并注意从整体上寻求他们之间的联系从教育方法上,传统教育注重从外部施压,而终身教育尊重每个人的个性、独立性影响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内部因素学生的自身需要和目标结构成熟与年龄特征学生的性格特点和个别差异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学生的焦虑程度;外部因素:家庭环境和社会舆论教师的榜样作用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支配权政治制度决定着受教育者的权利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人本主义在教育教学上的应用:1.提出具有浓厚人本色彩的教育理念:注重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培养团体精神的合作学习推崇人性中心课程提倡情感型的师生关系 2.构建人本主义典型的教学模式: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自由学习教学模式开放教学课堂模式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复述策略:利用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多种感官参与,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画线,排除相互干扰,复习形式多样化;精细加工策略: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释义,写概要,创造类比,用自己的话写注释、解释,自问自答组织策略: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德育的基本途径:课程育人途径三育人途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活动育人途径合力育人途径群团组织育人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