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docx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导论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开课学期:秋季学期总学时:16学时总学分:1分一、课程简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导论本课程是为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开设的专业引导课。课程分为理论教学与经验教学两个部分,理论教学部分在于使学生了解社会保障学科的发展历程、发展趋势及就业前景,熟悉劳动与社会保障的历史、发展、职能以及如何应用学科知识来完成这些任务。实践教学部分,学生以团队形式完成创业计划设计或企业文化设计项目,使学生感悟劳动与社会保障系统的基本框架,并获得包括个人和人际交往能力、知识和职业态度方面的训练。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的任务和职责;了解本专业的学习内容;了解本专业职责的社会责任和道德取向;了解本专业工作的价值所在和引发学生创新意识及专业兴趣;训练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正确的职业态度。二、课程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和学习,使学生了解劳动与社会保障的概念、基本知识和理论,初步了解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使用的方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管理素质和能力。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第一章1 .教学内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产生基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历史渊源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区域分布与就业展望新时代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一个朝阳专业2 .教学要求了解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基本情况,认识到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一个社会需要,且越来越重要的专业。3 .融入思政内容深刻理解劳动与社会保障与我国实现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第二章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定位、培养计划与方案介绍4 .教学内容劳动与社会保隙专业定位、培养基本思想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计划与方案劳动与社会保障各门课程之间的关联5 .教学要求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目标和定位,了解本专业需要学习哪些知识和技能6 .思政融入元素引导学生感受我国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的进步,提升学生的制度自信。第三章专业学业规划与学习研究方法1 .教学内容职业生涯规划基本理论知识大学4年的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基本研究方法2 .教学要求初步了解劳动与社会保障的基本研究与学习方法,并尝试用专业理论规划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3 .融入思政内容引导学生入如何将专业学习和党与国家的人才需要有机融合起来,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四章劳动与社会保障概论1 .教学内容社会保障、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概念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国际社会保障的模式2 .教学要求掌握社会保障的几个基本概念;了解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初步了解国际上面存在的一些社会保障模式3 .融入思政内容通过学习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历程,并通过对国际社会保障模式的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优越性和合理性。第五章社会实践1 .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劳动调解部门和企业组织参观学习,了解现实中劳动与社会保障的基本情况。2 .教学要求严格按照带队老师的要求完成相关工作3 .融入思政内容通过社会实践,感受国家对大学生的关心,感受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的蓬勃发展第六章专业讨论L教学内容利用已学到的知识,规划自己的学业计划利用已有知识,初步提出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4 .教学要求能够对自己大学4年的学业有个初步的规划5 .融入思政内容引导学生根据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学习和掌握相关理论和知识,从而更好服务于社会。第七章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在职场中的应用-以劳动争议处理为例1 .教学内容劳动争议的基本概念我国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劳动争议处理的相关经典案例2 .教学要求了解现实职场中的劳动争议的种类与范围,初步掌握一些处理劳动争议的技巧3 .融入思政内容通过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劳动争议处理的规定,深刻理解我国党和国家对劳动者的关心和爱护。第八章随堂考试1 .教学内容布置考试材料,覆盖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导论各种知识2 .教学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考试内容,不得相互抄袭四、教学内容与安排:周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媒体学时授课教师4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产生基础、历史渊源、区域分布与就业展望讲授;讨论多媒体2张士斌/冯剑锋等5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定位、培养计划与方案介绍讲授;讨论多媒体2王平等6专业学业规划与学习研究方法讲授;讨论多媒体2王佳/张艳萍等7劳动与社会保障概论讲授;讨论杨礼琼/李晓燕等8社会实践讲授:讨论多媒体2张士斌肖敏慧等9讨论课:专业学习计划与展望设计讨论多媒体2张士斌/孙宏英等IO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在职场中的应用讲授;讨论多媒体2王平/王伟龙等11课程考查2张士斌/冯剑锋等五、考核方式本课程考核为开卷考试形式进行。六、成绩评定本课程总评成绩=30%*平时成绩+70%*随堂考试成绩。平时成绩由课后作业(包括每章结束后的作业、综合练习)占60%、课堂考勤占20%和课堂表现(课堂发言、回答问题等)占20%组成。执笔人:审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