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化工专业群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docx
海洋化工专业群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生物与化工学院为摸清毕业生就业状况,为海洋化工专业群建设提供支撑数据,对海洋化工专业群各专业历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回访,同时走访用人单位开展调研,以了解毕业生就业实际状况。一、调查对象及方法(一)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向海洋化工专业群所在的生化学院20072016届毕业生发放网络调查问卷,回收问卷270份。参与调查的毕业生中男生135人,女生143人。回收问卷均为有效问卷。参与问卷的各届毕业生比例见图I:图1:参与问卷调查的毕业生毕业年份分布(二)研究工具采用生物与化工学院毕业生回访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入学时身份、在校时是否为学生干部或党员、生源地、实习期间薪酬待遇、工作专业对口性、工作稳定性、目前薪酬水平、影响就业或离职的因素、创业意向等,共22个问题。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问卷中所涉及的毕业生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协作能力、心理素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总体评价八个方面内容,分别以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三个选项供用人单位选择进行抽样调查。()研究步骤通过走访企业发放纸版调查问卷、各毕业班群里发送“问卷星”网络平台调查问卷链接,运用“问卷星”自带处理工具对回收的问卷数据进行分析统计与处理。二、调查结果分析(一)择业选择方面有37.04%的毕业生集中在学院长期合作大中型企业中工作。海洋化工专业群毕业生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就业的占23.7%;而在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就业的占72.59%。由上述的数据可见,该专业毕业生进入民营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反映出随着我院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也日益增强。在是否考虑自己创业方面,选择想创业的学生占近63乐但从创业时间及创业准备方面来看仅仅是有创业意识,对政策保障、社会环境等方面缺乏足够了解。(二)就业地区分布49.26%的毕业生选择在青岛地区就业,44.07%的毕业生在山东省内其他地区就业,这部分学生基本是回家乡就业,另有6.7%的学生在山东省外就业。由以上数据可得知专业群毕业生主要集中在青岛地区就业,学校所在地、生源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我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范围。图2:海洋化工专业群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薪酬水平从毕业生就业薪酬来看,在顶岗实习期月工资集中在15002500元区间,毕业后平均薪酬在25004500元。通过对比可知毕业生毕业后的收入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主要原因是因为海洋化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近年来人力成本的不断提升。顶岗实习学生实习期工资分布图3:参与问卷调查的顶岗实习学生实习期薪金水平分布毕业生薪金水平分布情况图4参与问卷调查的毕业生薪金水平分布(四)就业专业对口率从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来看,海洋化工专业群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为49.26%,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岗位包括化工生产现场技术员、化工设备操作技工、生产管理人员、懂技术的化工产品销售人员、实验室检测分析人员等,都是专业培养目标对应的岗位,学生到岗后能迅速上手,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五)就业稳定性毕业后从未跳槽的毕业生占回访人数的46.30%,25.12%的毕业生更换过1次工作,20%的毕业生更换或2次工作,只有7.4%的毕业生更换过3次或3次以上工作。从毕业生就业的稳定性来看,海洋化工群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稳定较高。(六)职业选择的考虑因素学生的选择按比例高低依次是个人职业上的发展、公司所在地理位置、个人兴趣爱好、经济收入、工作稳定性、劳动强度。在接受调查的270余名毕业生中经济收入位列第四,说明在最难就业季,最难就业季的大环境下,同学们的选择比较理性和成熟,能根据现实环境,做出理性选择。(七)用人单位评价本专业毕业生社会声誉好,深受用人位欢迎,知名企业长期录用本专业毕业生,尤其是与我专业签署订单班联合培养协议,每年招收我专业毕业生30人左右。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总体评价较高,这说明我校毕业生在工作后表现了较强的总体素质、敬业精神、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毕业生所具有的扎实的知识结构、实际工作能力、计算机水平等指标方面的表现受到单位的普遍好评。三、调查结果的启示综合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反馈的问题和意见,为提高教学质量,加快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加强工作。(一)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必须要由社会市场需求来决定学校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和定位,必须要与社会市场的需求接轨。开展用人单位回访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深入走访企业学生,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和学生需求来制订教学计划,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制定培养模式。突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培养模式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满足社会市场的需求,才能受到社会真正的欢迎。(二)加大对学生“三个能力”的培养力度,提高毕业生“就业力”学校要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减少学校的培养与用人单位用人机制之间的差距,从各个环节加强对学生专业能力、适应能力和求职能力的培养。专业能力是其未来工作不可替代的基础,适应环境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是年轻学生立足社会的基本素质,甘于从低做起、吸取经验,关键依靠的就是适应能力。求职能力,包括个人面试素养、前期准备工夫等,它不是一朝一夕“临时抱佛脚”可以换来的,而是要长年累月地积累和锻炼。这三方面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靠学校,而这三方面能力的高低就决定了毕业生“就业力”的高低。因此,学校应该加大教育教学制度的改革,积极开拓各种途径,加大这三方面能力的培养力度,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进而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积极引入企业文化,结合顶岗实习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在学生入职教育阶段,通过邀请企业人力资源主管来校讲座,引导学生了解专业合作企业的企业文化、用人需求;在学生在校期间,各专业结合企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构建“学教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立体化“全人”教育培养体系,为学生提供横向转岗、择业的可能,拓展就业的领域与宽度。紧跟半岛高端制造、服务外包、蓝色经济等重大战略部署,培养适销对路的专业技能人才。加强校企合作,大力推进以促进就业为目的实践,确保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使毕业生在企业能干得好、留得住。(四)建立科学的就业评估体系,客观地反映大学生就业状况就业率不能全面反映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建立科学的就业评估体系应提上日程。把就业质量,甚至毕业生就业后的职业发展情况、用人单位满意程度等纳入评价体系,才能更真实地反映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更真实地反映学校的办学质量,从而也能更科学地引导学校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来调整学校的办学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