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产业强区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docx
第三章产业强区,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立足科技创新引领区的功能定位,坚持产业强区,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稳定供应链,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构建高精尖产业体系,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三链联动,打造首都南部发展新高地。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把握全球产业变革趋势,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充分发挥区域要素资源特色,构建以医药健康为核心产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等高端制造为潜导产业,以科技服务、航空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等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一)做优做专核心产业医药健康产业。坚持错位发展、优势互补,重点发展生物制药、创新药物、现代中药、高端医疗器械、健康服务等产业。生物制药重点发展基因诊疗、新型疫苗、抗体、细胞免疫疗法等细分领域。创新药物聚焦肿瘤靶向小分子药物、罕见病等新药研发。现代中药重点针对优势领域培育特色的中药材大品种。高端医疗器械发展体外诊断、护理和康复设备等。加强干细胞治疗、肿瘤、骨科与健康产业融合,引入健检、基因测序和细胞治疗等前沿医疗服务中心,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医药健康产业集群。(二)做大做强潜导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抢占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先机,促进信创、数字创意与设计、新一代视听、第三代半导体等产业专业化发展,加快聚集行业龙头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信创产业聚焦整机制造、信息存储、软件开发等领域。数字创意与设计产业以内容创作、数字传播与营销、电竞漫画为特色。新一代视听产业主要加强5G、8K超高清、VR等新技术在广电网络、数字新消费领域的应用,实现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快第三代半导体研发和产业化。智能装备。聚焦装备制造业的智能化技术改造和研发创新,重点发展与氢能、机器人、航空科技相关联配套的智能装备研发制造产业。氢能产业重点发展氢燃料电池及其汽车发动机研发制造、氢能技术与场景应用等领域。智能机器人重点发展医疗手术机器人、网络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机器人。航空智能装备围绕商业火箭、卫星互联网示范应用等领域,重点发展陀螺仪、惯性导航等航空航天器精密设备制造,加快培育先进智造产业集群。(三)做精做实支撑产业科技服务。对接医药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等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引进和培育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研发外包等领域的专业机构,搭建科技服务综合平台,构建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等全链条科技服务供给体系。航空服务。强化高品质航空保障服务,重点发展航空物流、航空维修、航空培训等产业。航空物流聚焦航材物流、特种物流、生物医药冷链物流等专业物流,打造国家物流枢纽和智慧物流示范区。鼓励开展直升机维修、境外航材包修转包等航空维修业务。围绕航空服务、航空维修技术、精密装置加工技术等领域,支持航空公司和国际知名航空机构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加速集聚国际航空货运领军企业、航空维修机构,推动航空服务特色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金融服务。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导向,精准衔接发展需求,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重点发展航空金融、科技金融、离岸金融、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业态。按照临空经济圈层式发展特点,吸引商业银行、保险企业、跨国企业财务公司、航空租赁公司等国内外金融机构和企业落户,增强服务临空枢纽发展的国际金融专业能力,打造临空国际金融服务港。创新“金融+”模式,推动金融与科技、文化深度融合,为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注入活力。商务服务。坚持国际化、高端化、品牌化,聚焦总部经济、电子商务、会议会展、会计、法律、管理咨询等服务业发展,促进国内外知名商务企业集聚。持续扩大北京电子商务中心区影响力,加强移动电商、社交电商等新业态布局,支持跨境电商出口企业建立海外运营中心、“体验店+保税仓”,建设北京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核心引领区。二、塑造各具特色的产业空间坚持以产兴城、产城融合,强化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的耦合,有序开发利用产业空间载体,高标准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产业功能区,为高精尖产业发展提供高品质空间。(一)打造中国药谷紧抓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和医药健康产业链加速整合机遇,加快生物医药基地扩区实施,完成起步区开发建设,建成创新中心、医疗器械园二期等产业空间,促进科兴中维新建项目、沃森生物等一批重大项目投产见效,构建产学研服生态闭环,培育千亿元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药谷。提升产城融合水平,推动首都医科大学、研究型医院和科学研究中心落地,配建一批职工公寓、人才公寓、专家公寓和生活服务设施,争取地铁20号线近期实施,塑造轨道交通站点及周边功能区、滨水地区的第五立面景观,强化电力、燃气、热力等能源配套保障,补足产业服务链条,形成职住平衡的产业新城。着力构建开放式创新格局,重点承接龙头企业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引进和培育独角兽、瞪羚、“小巨人”企业,完善科研孵化等配套功能。增强智慧便捷服务能力,搭建智慧园区可视化大数据平台,集合科研专利申报、医学信息数据库、检验数据库服务等数据资源,建设数据共享智慧园区。(二)树立北京中日创新合作标杆紧抓东亚区域经济全面合作(RCEP)机遇,加快建设北京中日创新合作示范区,制定北京中日创新合作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瞄准中日科技创新优势和产业发展交集,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命健康、前沿制造等产业创新集群,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合作示范区。依托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布局氢能研发创新和产业化功能,建成全球最大加氢示范站、氢能展厅、氢能科技园,推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打造全球氢能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新高地。强化中日创新合作,突出科技特色和制度特色,探索知识产权国际化保护和应用模式,对接国际创新体系,吸引日本隐形冠军企业落地,创建中日创新孵化园区、国家级众创空间、双创示范基地,初步建成中日创新合作策源地。支持外商在北京中日创新合作示范区投资。建设日本企业产品服务展示体验与交易中心、中日二次元动漫主题公园,导入日本餐饮、酒店、商业等特色设施,推动中日文化交流融合,将北京中日创新合作示范区建设成为中日两国合作展示窗口。(三)打造数字文化融合发展示范基地推动新媒体基地科技文化融合发展,强化科技赋能,率先示范5G、VR等新技术应用,汇集高端资源要素,优化园区服务体系,建成国内一流的数字文化产业示范区。明确产业功能分区,盘活工业厂房和闲置楼宇,加速星光影视基地转型升级,建设信创产业园、国际动漫电竞产业园、新视听产业园等特色“园中园”,助力构建信创产业链、视听产业链,形成主导功能清晰、特色鲜明、创新企业集聚的发展态势。精准对接产业园区服务需求,以城市客厅与设计创意大街为核心项目,提前研究地铁19号线站点周边开发建设,完善商业商务等功能配置,打造“时尚大街”等城市级地标名片。(四)建设中关村大兴园协同发展组团遵循空间组团化、产业链条化、功能融合化的发展思路,制定实施产业发展规划,统筹镇级园区、集体建设用地等产业空间,推动镇级工业区融入专业园区发展,促进一体规划、政策覆盖、招商联动,形成协同联动的产业功能组团。生物医药组团以生物医药基地为核心,拓展并带动黄村镇、北臧村镇等产业空间,延伸医药健康产业链条,配建高品质服务配套设施,促进产城融合发展。临空经济组团以临空经济区为核心,拓展并带动榆堂镇、礼贤镇、魏善庄镇、庞各庄镇、安定镇等产业空间,紧紧围绕临空经济区功能定位、产业配套服务体系,发展临空关联产业,提升周边配套水平,为临空经济区未来发展提供更广阔的承载空间。新媒体组团以新媒体基地为核心,拓展并带动西红门镇等产业空间,完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和公共服务体系,均衡布局品牌化、连锁化、便利化的精品商业设施,提升科技创新和综合服务水平。三、构建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行动计划,瞄准产业主攻方向,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打通产学研用创新链条,建设以产业化创新为特征的科技创新引领区。(一)建设首都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地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探索建立与“三城一区”科技资源对接机制,承接科技成果转化和国内外高精尖项目。加强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推动医药健康与人工智能、材料科学等跨界创新和联合攻关。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聚焦医药健康、智能装备等领域,建设智能制造中试熟化平台,实施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等中试放大、产业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项目,构建研发-中试-产业化的转化链条,打造首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承载地。依托临空经济区、北京中日创新合作示范区等重点产业园区,建设中日科技创新合作中心,开展氢气压缩机、质子交换膜等核心关键技术攻坚,推动生物化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协同创新,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培育新型科技研发载体。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聚集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创新团队,共建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先进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构建全链条创业孵化服务生态网络,引导科技企业、社会资本采取多种形式投资建设运营孵化器和加速器,形成具有国内影响力的标杆型孵化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引导实施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在创新、技术、市场、资金等方面形成紧密协作的产业生态。建立健全研发服务平台。依托区内科研资源,联合搭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研发设计、分析检测、实验试制等技术服务支撑。引导区内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检验检测机构等创新平台面向社会开放,鼓励创新平台、大型仪器设备等对外开放、资源共享、协作共用,更好地满足企业科技创新需求。建立适航审定中心和航空科技关键技术创新平台,推动航空科技资源集聚。建成中检院二期、中国医学科学院动物所生技所、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二)攻坚核心技术落实科技自立自强战略部署,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科技创新重大专项,积极争取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落地,支持驻区高校、科研院所主动承接新一代人工智能、干细胞及转化研究等重大专项,优先保障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落地。围绕医药健康等重点领域,加强生物疫苗、医疗耗材、基因诊疗、新药研发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助力国产替代。(三)持续优化科技创新政策健全科技研发投入及管理机制。推动首台(套)、创新券、企业研发投入增量补贴、政府间接投入等政策落实落细,完善创新产品与服务的政府采购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鼓励金融资金和民间资本进入创新领域,完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支持企业持续开展新药国际临床和产品国际认证,推动产品进入国际主流市场。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建设中日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引进国内外知名技术交易(转移)机构,为创新成果转化保驾护航。强化知识产权事权规范化、法律化,建立健全行政执法、司法仲裁、合法性审查等快速处理机制,用准用好知识产权保险试点政策,实现知识产权的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四、激发市场新活力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深度挖掘新消费潜力,强力提升新服务效能,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努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一)促进投资消费供给侧改革培育消费新模式。顺应居民消费理念、方式和习惯变化,多措并举促进消费向体验化、品质化和数字化方向升级。优化国际购物环境,布局一批免税店,发展“首店”经济,引入一批国际品牌店、旗舰店,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重要节点。建设西红门家庭社交商圈、天宫院时尚休闲商圈等五大商圈,支持荟聚购物中心、龙湖时代天街等特色商业街区提档升级,推广“功能+场景+体验”新型消费,培育形成京南商业地标。支持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完善便民网点布局,推进现代化综合市场建设,推广“无接触”配送,合理布局集超市、理发店、洗衣店、药店、末端配送点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便民服务综合体,配置线下无人超市、智能售货机、快递机器人等智慧服务终端,打造“24小时响应”的便民服务体系。加强电商新业态布局,探索建立电商直播基地。扩大文化旅游新消费,鼓励云旅游、云演艺、云博物馆等新业态发展。发展夜间经济,打造“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拓宽多元化投资渠道。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扩大有效投资,实施一批对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意义的重大项目,有效促进经济平稳增长。抢抓新一轮城南行动计划实施机遇,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放大作用,加大城市更新、农业农村、“五新”等领域投资力度。完善“1+N”产业促进政策,资金补贴向先进智造、数字经济等领域倾斜。进一步放宽民间投资领域,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老旧小区改造等领域的投资运营,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二)打造营商环境大兴样板持续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审批服务流程,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扎实推进营商环境示范工程迭代升级,为市场主体提供良好制度环境。持续推动“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实施涉企许可事项清单管理,推行“容缺办理”“承诺制办理”等机制,大力推广全程网办、移动端办理,推进“秒批”“秒办”,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提高政务服务智能化便利化水平。健全支持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制度,落实好减税降费、减租降息、稳企稳岗等政策措施,保障政策全面及时惠及市场主体。精准对接市场主体需求,健全走访企业、“服务包”、“服务管家”制度,强化“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在注册登记、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探索一批突破性、引领性改革举措,加强对中小企业服务,完善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试行信用承诺登记,健全个人诚信分、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罚措施,推进包容审慎监管,营造公平统一的市场环境。(三)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建设用地利用政策。推广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采取弹性土地出让制、租让结合、先租后让等灵活供地方式,提高产业用地利用效率。强化闲置工业用地盘活利用,研究制定促进存量工业用地转型升级办法,健全原土地产权人自主升级改造、土地收储、联营联建等多种方式利用机制。创新产业用地使用方式,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试点,研究推进用地性质混合、主体功能兼容的综合用地管理,实现不同产业用地类型之间的合理转换。建立腾退空间再利用管理机制,创新规划、土地、消防等政策机制,因地制宜补充公共服务短板、建设公园绿地、发展高精尖产业,增强腾退空间利用效能。强化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充分发挥产业基金作用,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大企业上市培育力度,健全动态管理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通过梯队管理、分类指导、重点培育等方式,有序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改善中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创新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降低融资成本。创新基础设施领域投融资机制,研究推动符合条件的基础设施项目,以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rrS)方式进行融资,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吸引更多专业市场机构投资运营。大力推动国资国企改革。坚持一企一策,做强优势企业,培育百亿级规模的龙头企业,壮大十亿级规模的骨干企业,促进国有企业稳步发展。深化国企改革,聚焦主责主业,加快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加大混合所有制改革力度,不断增强国有企业活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构建以管资本为核心的监管新模式,优化调整国资监管机构和监管机制,提高国资监管水平。构建招商引资大格局。创新招商机制,积极引入招商服务机构、专业招商人才,推动服贸会、京港会等大型展览交易活动在区内设立主会场或分会场,主动走出去开展国际化招商,开创招商引资新局面。坚持招大引强、招优引链,建立重点产业目标企业库和招商资源企业库,积极吸引世界500强、行业龙头企业,培育引进科技创新企业、“独角兽企业”,一企一策为头部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形成产业精准招商新机制。(四)完善人才引育机制营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环境。大力实施人才引领发展战略,汇集全球顶尖智慧,拓宽国际化人才(团队)招募和引进渠道,靶向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人才和战略科学家,高标准配给科技创新资源,创新国际间人才和技术合作形式,推动海内外人才双向“离岸创新”,形成首都国际人才交流合作新主场。引导和鼓励以企业为主体引进高端人才。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开发体系,创新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服务政策,健全以创新能力、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统筹用好积分落户和工作居住证政策,配建专家公寓、人才公寓,提升人才与企业的匹配度。推动更深层次的校地合作,推动国际国内顶尖科研院校与区内重点企业联合人才培养、联合技术创新、联合成果转化,探索人才柔性引进新机制。加快各领域各方面的专业人才集聚,着力引进教育、卫生、经营管理等领域高层次人才,带动整体行业人才成长和事业快速发展,厚植人才沃土。塑造更具创造力的创新创业环境。建立健全科研人员奖励机制,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的模式,建立关键岗位人员、核心骨干团队、青年科技人才的奖励机制,激发创新主体积极性。拓宽创业融资渠道,推出“创新贷”“创业贷”,设立政策性科创引导基金。发挥企业家创新精神,引导企业家持续开展产品、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营造更具效率的人才服务环境。深化人才发展制度管理,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开展“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正高级职称评审直通车“、正高级经济师、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评审试点。强化生物医药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和管理。推动政府服务平台设立人才服务专口,实行人才认定、人才政策申请联动办理,实现人才诉求线上办理全流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