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学5版知识考点.docx
第一章国际贸易学的研究一、国际贸易的一些基本概念1 .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1)国际贸易(Internationa1.Trade)又称世界贸易(Wor1.dTrade),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在商品和服务方面的交换活动,它是各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2)对外贸易(FOreignTrade)乂称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特定的国家(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所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一些海岛国家(或地区)以及对外贸易活动主要依靠海运的国家(或地区),如英国、日本、中国台湾等,也将其称之为海外贸易(OVerSeaTrade)。2 .出口与进口出口与进口是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两个组成部分。(1)进口(Import)是指一个国家从其他国家购进商品和服务用于国内生产或消费时产生的全部贸易活动。(2)出口(EXPOrt)是指一个国家向其他国家输出本国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一年),将某种商品的出口数量与进口数量相比较,如果出口量大于进口量,称为净出口(NetExport);如果出口量小于进口量,称为净进口(Net1.mPOrt)。净出口和净进口这两个指标是以数量来反映一国某种商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国民经济可分为出口部门和进口竞争两大部门。其中,出口部门是指一国能够将产品销往国际市场的各类产业的总和;进口竞争部门是指一国与进口产品在本国市场上进行竞争的各类产业的总和。如果一国出口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强,政府就可以采取相对自由的贸易政策:如果进口竞争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弱,政府就可以适当采取符合国际惯例和WTO规则的保护政策措施,以促进其国际竞争力的提高。3 .国际贸易值与国际贸易量(1)国际贸易值(VahIeofTrade)又称国际贸易额,是指用货币来表示的一定时期内各国的对外贸易总值。国际贸易值能反映出某一时期内的贸易总金额,通常都用美元来表示。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出口值加上进口值之和就是该国的对外贸易总值。但是,在统计国际贸易总值时,却不能简单加总,而是把一定时期内各国的出口值汇总起来。这是因为一国的出口值即为另一国的进口值,两者相加无疑是重复计算。(2)国际贸易量(QUan1.UmofTrade)是指按某一时点上的不变价格为标准来计算各个时期的国际贸易值。具体说来,国际贸易量是以某固定年份为基期计算的出口价格指数去除国际贸易值,这样修正后的国际贸易金额就可以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比较准确地反映不同时期国际贸易规模的实际变动幅度。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量就是以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出口值之和。4,贸易差额(1)贸易差额(BaIanCeofTrade)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个国家的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之间的差额。当出口额与进口额相等时,称为“贸易平衡(2)出超(ExcessofExportoverImport)又称贸易顺差(AFaVoUrabIeBa1.anCeofTrade),是指出口值大于进口值即贸易差额为正的情形。出超意味着一国在对外贸易中收入大于支出。(3)入超(ExcessofImportoverExport)乂称贸易逆差(AnUnfaVoUrabIeBaIanCeofTrade),是指出口值小于进口值即贸易差额为负的情形。入超意味着一国在对外贸易中支出大于收入。贸易差额是衡量一国对外贸易状况的重要指标。一般说来,贸易顺差表明一国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有利地位,贸易逆差则表明一国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不利境地。但是,长期保持顺差也不一定是件好事。首先,长时间存在顺差,意味着大量的资源通过出口而输出到了外国,得到的只是资金积压;其次,巨额顺差往往会使本国货币面临升值压力,不利于扩大出口,并且会造成同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紧张;再次,巨额顺差还会影响国内货币政策对一国经济的调控能力。5 .总贸易与专门贸易(1)总贸易。总贸易(Genera1.Trade)是指以国境作为统计对外贸易标准时的一国一定时期内进出口活动的总和。根据这个标准,凡进入本国境界的商品一律列为进口,称为总进口(GeneraIImPOrt):凡离开本国境界的商品均列为出口,称为总出口(GeneraIEXPOrt)。总进口额和总出口额相加称为总贸易额(Genera1.Trade)。(2)专门贸易。专门贸易(SPeCia1.Trade)是指以关境作为统计对外贸易标准时的一国一定时期内进出口活动的总和。根据这个标准,外国商品进入关境之后才列为进口,称为专门进口(SPeCia1.Import);凡是离开关境的商品都要列为出口,称为专门出口(SPeCia1.EXPort)。专门出口额和专门进口额相加称为专门贸易额(SPeeiaITrade)。(3)总贸易与专门贸易总贸易与专门贸易的数额是不相同的。这是因为:第一,关境和国境往往不一致,比如各类经济特区的广泛存在:第二,对某些特殊形式的贸易,两者的处理不同,例如,过境贸易会计入总贸易额但不会列入专门贸易额。总贸易和专门贸易反映的问题各不相同。其中,前者包括所有进出入该国的商品,主要反映一国在国际商品流通中所处的地位;后者只包括那些进口是用于该国生产和消费的商品,出口是由该国生产和制造的商品,主要反映一国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国际贸易中所起的作用。6 .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按照商品形态的不同,国际贸易可分为货物贸易(CommOdityTrade)和服务贸易(ServiceTrade)。(1)货物贸易又称有形贸易(ViSib1.eTrade),是指物质商品的进出口。货物贸易的进出口额要经过海关手续,并表现在海关贸易统计上,是国际收支的主要构成部分。(2)服务贸易又称无形贸易(Invisib1.eTrade),是指国家之间出售或购买服务的交易。按照WTO的解释,服务贸易有过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移动四种方式。按照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定义,国际服务贸易是指服务贸易提供者从一国境内、通过商业现场或自然人的商业现场向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并获取外汇收入的过程。服务贸易不经过海关手续,一般不表现在海关统计资料上,但也是一国国际收支的构成部分。按照与生产过程的关系,国际服务贸易可以分为要素服务贸易(FaCtorSerViCeTrade)和非要素服务贸易(Non-FactorServiceTrade),要素服务贸易是一国向他国提供劳动、资本、技术及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服务.而从国外得到报酬的活动。非要素服务贸易是狭义的服务贸易,指提供严格符合“服务”定义的服务而获取外汇收入的交易。然而,在GATT第8轮乌拉圭回合达成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原先被列为服务贸易的专利和商标许可、版权贸易,现在被列为知识产权贸易。1 .直接贸易、间接贸易、转口贸易、过境贸易按商品的交换形式来划分,国际贸易可分为直接贸易、间接贸易、转口贸易和过境贸易。(1)直接贸易(DireCtTrade)是指商品生产国直接到商品的消费国去销售商品的行为。(2)间接贸易(IndirectTrade)是指商品生产国通过第三国商人转手来间接地进行买卖的行为。其中,商品生产国是间接出口,商品消费国是间接进口。(3)转口贸易(EnIrePOtTrade)是指一国从商品的生产国进口商品,不是为了本国生产或消费,而是再向第三国出口的贸易形式。转口贸易的经营方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把商品从生产国输入进来,然后由该国商人销往商品的消费国;直接转口,转口商人仅参与商品的交易过程,但商品还是从生产地直接运往消费地。在转口贸易中有一种特殊的贸易形式,即所谓“三国间贸易”,它是指一国企业到国外开办分支机构,从事国际贸易活动。(4)过境贸易(TranSi1.Trade)是对第三国而言的。某些国家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或者为了节约运输费用和时间,在从商品生产国购货之后,需要通过第三国的境界才能进入本国市场。对于第三国来说,这就是过境贸易。过境贸易分为以下两种:间接的过境贸易,即外国商品进入国境之后,先暂时存放在海关仓库内,然后再提出运走;直接的过境贸易,即运输外国商品的船只、火车、飞机等等,在进入本国境界后并不卸货,而在海关等部门的监督之下继续输往国外。(5)过境贸易与转口贸易的区别过境贸易与转口贸易的区别的主要区别在于:过境贸易中第三国不直接参与商品的交易过程,转口贸易则须由转口商人来完成交易手续;过境贸易通常只收取少量的手续费如印花税等等,而转口贸易则以营利为目的,要有一个正常的商业加价。2 .易货贸易与自由结汇贸易按国际收支中清偿工具不同来划分,国际贸易可分为易货贸易和自由结汇贸易。 易货贸易(BarterTrade)又称换货贸易、对销贸易,是指以货物经过计价作为清偿工具的贸易方式。易货贸易在一些外汇比较短缺的发展中国家间采用。易货贸易的特点是:易货贸易只涉及贸易的双方.,如政府对企业和个人、企业对企业或政府对政府;易货商品按照各自的需要,可采用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多的串换;贸易合同往往是短期的;在清偿时,既可以是逐笔支付平衡,也可以是定期综合平衡。 自由结汇贸易又称现汇结算(CaShSeItIemenI)贸易,是指以货币作为清偿手段的贸易方式。在当代全球范围的市.场经济体制占主导地位的条件下,自由结汇贸易是最通常的贸易形式。0易货贸易与自由结汇贸易的比较同自由结汇贸易相比较,易货贸易可以缓解进口支付能力不足的矛盾。但是,易货贸易也存在以下明显的局限性:易货贸易取决于对对方商品的直接需求,可供交换的商品种类有限。双方的进口和出口要直接保持平衡,贸易规模受到限制。货物计价通过政府间谈判确定,而不是由市场竞争来决定,贸易条件(即交换比例)往往不那么合理。7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国际贸易商品结构(Internationa1.TradebyCommodities)是指各类商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世界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对某一个国家来说,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进出口贸易中各类商品的构成情况,通常以各种商品在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来表示。一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该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以及资源禀赋状况。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基本趋势是:初级产品的比重大大下降,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不断上升,特别是机电产品、化工产品和办公自动化产品等资本货物以及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显著增加。8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1)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In1.emaIionaITradebyRegiOnS),用来表明世界各个地区或各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通常是用它们的出口贸易额(进口贸易额)占世界出口贸易总额(进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来表示。计算公式为:(对某国家和地区的出口或进口贸易额/对世界出口或进口贸易额)×100%<.(2)相对于某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就是对外贸易地理方向,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口商品的来源和出口商品的去向,从而反映该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联系程度。(3)对一国而言,如果与某一个或某几个国家的贸易额占其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比较高,则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比较集中;反之,则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比较分散。对外贸易地理方向的集中和分散各有优劣,需综合权衡考虑。二、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区别1 .两者的基础不同国内贸易的基础是国内的生产分工,在正常条件下,市场机制能调节生产资源在各地区和各部门之间的配置;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国际分工,生产要素在国家之间的转移会受到或多或少的限制。2 .两者所面临的环境不同这主要是指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所面临的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和文化环境等有很大差异。(1)各国的货币制度不同各国政府都有自己法定的货币,超出国界一般就不能自由流通,故参加国际贸易的各方一般不能单方面地用本国的货币来计价和支付,而必须采用双方都愿意接受的货币或国际通用的货币。(2)各国的经济政策不同为了维持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每个国家的政府都会制定符合本国经济发展要求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发展政策等经济政策。各国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事实上是国内经济政策的一种延伸。国际贸易受到来自政府方面的干预,要比国内贸易多得多。(3)各国的法律不同各个国家的民事法典,尤其是经济立法有很大的差别,使得国际贸易在缔结协定和执行合同方面要比国内贸易复杂得多。在国内贸易的场合,双方适用于同样的法律;而国际贸易就缺乏这个前提条件。(4)各国的文化背景不同。各个国家和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对国际贸易有着深刻的影响;国内贸易通常是在同一文化或相互相处很久、关系较密切的不同文化中进行的,不会遇到国际贸易中那么多的矛盾或冲突。3.国际贸易比国内贸易复杂由于国际贸易要跨越国界,经历的环节众多,所以它比国内贸易要复杂得多,风险也更大。国际贸易中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商业风险和汇率风险等。此外,国际贸易中还存在国际运输路途中货物灭失的运输风险及因政变、罢工等带来的政治风险等等。第二章国际贸易的利益一、国际贸易的基础国际分工1 .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I)国际分工的含义国际分工(InIernationaIDiViSionOf1.abOr)是指各国在从事商品生产时,相互间实行的劳动分工和产品分工,是社会分工向国际范围扩展的结果。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2)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国际分工属于历史范畴,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际分工形成于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时代,它是在近代工业分工国际化延伸和发展中产生的。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5世纪末到16世纪上半期的“地理大发现”,不仅促进了西欧国家的个体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过渡,而且为近代国际分工提供了地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当时产业革命尚未发生,世界范围内仍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开始出现的国际分工仍主要建立在自然条件不同的基础上,并具有明显的地域局限性。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叶,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产业革命,即以机器大工业取代手工劳动,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大工业首先使各国内部的劳动分工朝纵深发展,真正的社会化大生产出现了。为了适应大工业发展的要求,行业之间的分工日趋发达,区域之间的分工日益明显,社会分工最终超出了国家和民族的范围,在地球上形成了以世界市场为纽带的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第二次产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发展。与此同时,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通过资本输出,进一步加深和扩大了国际分工。资本输出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也移植到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趋势日益增长,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得以最终形成。2 .当代国际分工的新特征二战以来,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世界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各国之间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障碍大为减少,这使得当代国际分工日益深化,并呈现出以下新特点:(1)国际分工的形成机制发生变化二战以前的国际分工格局主要是由市场自发力量即成本、价格决定的,表现为经济发达国家和经济落后国家因为生产成本的差异而在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领域进行分工,并占据当时国际分工的主导地位。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是国际分工机制发生变化的重要推动力。在跨国公司的推动下,全球价值链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明显,全球生产经营活动被日益纳入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全球生产体系。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约占全球贸易的80%。全球价值链对参与国的附加值、就业和收入有直接的影响,是发展中国家构建生产能力、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2)发达国家之间的工业分工得到迅猛发展由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发达国家在尖端工业生产方面需要大量的智力和各种新技术,迫使发达国家之间实行分工合作。发达国家间分工的迅速发展还缘于科技发展、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日益提高。发达国家的劳动力能胜任高科技产品的生产,符合高科技产品生产的技术要求。另外,高科技产品价格相对昂贵,其销售市场也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1)“水平型”的国际分工成为主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传统的“垂直型''国际分工的主流地位已经让位于“水平型”的国际分工。垂直型国际分工主要是指发达国家进口原材料、出口工业制成品,发展中国家进口工业制成品、出口原材料的国际分工;水平型国际分工主要是指各国在工业生产之间的专业化协作。目前,水平型的国际分工已占主导地位。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纷纷走上政治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原来的工业国与农业国传统的垂直型国际分工。发达国家在竭力维系传统国际分工的同时,扩大和发展有利于自己的水平型分工。发达国家把生产转向资本与技术密集的行业,而把一些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行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形成了现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分工的新格局。(2)国际分工的形式发生变化产业部门之间的国际分工日益转变为产业内部的国际分工,以产品为界限的国际分工逐步转变为以生产要素为界限的国际分工。国际分工可以分为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与产品内分工三种基本类型。其中,产业间分工是指国际分工在不同要素密集型产业部门间进行;产业内分工是指分工发生在同一个产业部门内部;产品内分工是指分工按照同一产品的不同工序或零部件进行。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同类产品差异化分工是以产品为界限的,而产品内分工是以要素为界限的。以要素为界限的分工可以充分发挥各国某类生产要素的质量或成本优势,达到全球要素的最佳配置。3.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入,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新的趋势。(1)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逐步演变为产业链条、产品工序的分解和全球化配置国际产业分工正在从传统的产业间分工,向各个产业内部的分工、进而向产品内分工转变,产品的价值链被分解了,所以国与国之间的优势更多地体现为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环节上的优势,从而导致国与国之间按价值链不同而进行环节分工的现象。国际产业转移演变为产业链条、产品工序的分解和全球化配置。与此相适应,生产外包成为制造业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兴主流方式。在国际生产网络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跨国公司为核心,全球范围内相互协调与合作的企业组织框架。(2)国际产业转移从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延伸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新兴市场国家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以及全球服务贸易规则的实行,服务业不再局限于一国国内的格局,加快了全球调整和转移的步伐,出现了服务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新趋势。服务外包成为成长最快的服务业跨国转移,大大推动了服务业进入国际分工体系。服务外包又称服务加工贸易,国际上也称离岸服务,是指作为生产经营业的业主将服务流程以商业形式发包给境外服务提供者的经济活动。(3)非流动要素决定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流向非流动要素,比如土地和简单劳动力、产业配套能力、政策环境等,可以在全球生产资源的重新配置过程中,借助跨国公司和国际市场从其他国家得到。因此,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本质上是流动要素追逐非流动要素进行的全球生产重组。1 .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主要因素国际分工的发生和发展主要取决于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两方面的条件。归纳起来,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主要因素有:(I)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都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的。生产力的发展对国际分工的决定作用首先突出表现在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作用上。在当代社会逐渐向知识社会过渡的背景下,知识的生产能力又直接决定着一国技术创新能力,从而决定着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生产力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处于领先的位置。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一国的国际分工地位,首先是因为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又为科技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再次,生产力水平也决定了一国的经济结构;最后,生产力水平还决定国际分工中一国可以利用的方式。如国际分包、生产协作等,要求一国的生产力水平达到较高的程度。(2)自然条件对国际分工有一定的影响自然条件包括地理环境、气候、自然资源和国土面积等。人类的经济活动总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进行的,没有一定的自然条件进行任何经济活动都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自然条件对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良好的自然条件不仅有助于国内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加入国际分工。但是,有利的自然条件只是为国际分工提供了可能性,在自然条件具备的条件下能否形成现实的国际分工,则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只有当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自然资源才能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3)政治、文化等因素也会制约着国际分工的发展政府的经济政策,尤其是有关外贸的经济政策与措施,能直接促进或阻碍国际分工的发展。文化观念对参加国际分工有很大的影响。现实生活中,国际分工总是首先在文化观念相近的民族中得到发展。在当代,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的差异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际分工的深化。(4)国际分工的性质受国际生产关系的制约国际分工这种生产的联系形式受生产关系的制约,国际分工的发展不能脱离“国际生产关系”,特别是处于支配地位的国际生产关系的制约。从现实情况出发,在当代国际分工中居支配地位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它是一种剥削关系和不平等的关系。因此,当代国际分工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具有进步性,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国际化,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当代国际分工又具有剥削和不平等的性质,国际分工的利益主要为发达国家所占有。2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关系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是互为条件、互为促进的两个方面。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说,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关系是分工与交换的相互关系。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国际贸易是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而发展的,它不仅是国际分工的体现,同时也影响着国际分工的发展。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决定交换的基本原理,国际分工是更具有决定性的方面,国际贸易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受国际分工的制约和影响。(1)国际分工的扩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一方面,国际分工意味着各国的生产要素向效率较高的部门转移,可供交换的产品和服务随之增加,这是国际贸易发展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越深,对外贸易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国际市场就愈是成为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国际分工在经济上的优越性,也会吸引各国放弃封闭政策,主动参与国际分工,从而也促进了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2)国际分工的演变决定国际贸易的格局国际贸易格局是指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地理方向。世界贸易中商品结构的变化是由国际分工的发展决定的。二战以后,出现了一种从研发到生产、销售、服务的全球化的国际分工体系。这导致了世界贸易中工业制造品的比重日益上升、初级产品的比重大大下降,造成了工业零部件、中间产品、技术贸易迅速增长等新现象。国际贸易的地理分布明显受到了国际分工的制约。当代各国在世界市场上的位置,无不和它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息息相关。二、国际贸易的静态利益1 .一般均衡下国际贸易静态利益的一个简单模型说明(1)模型的假定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A国和B国,两国都只生产衣服和粮食两种商品。两国可以利用的生产资源总量为一定,生产的技术条件不变。(2)封闭条件下两国的生产和消费状况如图21、图22所示,在封闭条件下,一为A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假定A国在三点组织生产,即生产30个单位的衣服和50个单位的粮食,这也是A国的消费组合;二为B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假定B国在一点组织生产,即生产50个单位的衣服和40个单位的粮食,这也是B国的消费组合。图21A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衣叫100408()粮含图22B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可发现,两国市场上的相对价格不同。相对价格是指直接用一种商品来表示的另一种商品的价格或两种商品的交换比率。以衣服来表示粮食的价格为例:对A国来说,一单位粮食的价格为0.6单位的衣服:对B国来说,该价格为1.25单位的衣服。由此可见,A国的粮食相对价格较低,A国如果用自己生产出来的粮食同B国交换,要比自己生产衣服划算。而B国则会用衣服来与A国交换粮食。只要不存在严格的贸易壁垒,经济上的利益就会促使两国进行互利性贸易。就A国而言,只要1单位的粮食能交换到0.6单位以上的衣服,它就会继续向B国出口粮食、从B国进口衣服。这会导致A国粮食相对价格的上涨和衣服相对价格的下跌,资源朝粮食生产部门转移。而B国则会反方向发展,即B国衣服相对价格的上涨和粮食相对价格的下跌,资源朝衣服生产部门转移。只要按照双方可接受的价格来进行交换,两国都能获得比没有贸易分工时更多的商品,增加本国公民实际享受的物质福利。最终会达到一种均衡状态,即两国的粮食相对价格(衣服相对价格)相等。(3)模型的综合分析如图23所示,假定开展国际贸易以后,A国专业化生产100个单位的粮食,B国专业化生产100个单位的衣服。只有在图中阴影区域内的两种商品的交换比率,才可为两国共同接受。现在假定是按线段-的斜率即1:1的比例进行交换。这时可以看到,A、B两国的消费者得到的商品都超出了本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这就是来自专业化分工和贸易的利益。具体说来。若A国维持原来50个单位粮食的消费水平,现在则可以得到50个单位的衣服,比自己生产两种商品时多了20个单位的衣服。B国若仍只消费50单位的衣服,现在则可得到50个单位的粮食,比自己生产两种商品时多了10个单位的粮食。图2-3贸易后的两种商品交换比例和贸易利益(4)结论上述简单模型的分析表明,国际贸易能使参与国都获得利益。从静态上来看,贸易的利益是指通过国家之间的相互交换,参与国消费者可以得到的商品数量,要大于各国在封闭状态中由自己来生产所得到的数量。这是在各国的资源总量不增加,技术条件没有改进的前提下而出现的实际福利的增长,所以被称为贸易的静态利益。2 .贸易利益的源泉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原理来进一步探讨:(1)贸易的利益主要来源于生产。这是因为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通过国家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使单位产品耗费的劳动时间得到节约,从而在总劳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增进社会物质财富。(2)贸易利益的获得必须以国际贸易为条件。由于各种因素,国家之间的分工不能像在一个国家内部那样有效地进行。国际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的缺陷,使国家之间广泛地进行分工协作成为可能。国际贸易不仅是联系国际分工的纽带,同时也起着一种导向作用,通过国际市场的调节,引导各国把生产资源转移到效率较高的部门。国际贸易使各参与国分享到贸易带来的利益。在正常条件下(不存在政治依附、单方面的严重垄断等),以商品的国际价值为基础来进行国际交换,客观上会有益于贸易各方。即使是对落后国家而言,以国际价值为标准来同先进国家进行交换时,所付出的商品中包含的劳动时间虽然大大超过所得到的商品中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但通过国际交换,仍可从中受益。三、国际贸易的动态利益国际贸易的静态利益偏重于一国通过贸易所获得的消费方面的利益,而国际贸易的动态利益则注重开展贸易后对生产的刺激作用以及对社会生活其他诸方面的积极影响。静态利益是直接的贸易利益,动态利益则是贸易带动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间接利益。国际贸易的动态利益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1 .开展国际贸易,必然使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刺激企业素质的提高,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1) 一国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竞争,实际上就是把本国的企业直接或间接地纳入与外国企业的竞争之中。这是提高企业素质的一种最有效的刺激:一方面,出口企业不能不同外国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竞争;另一方面.国内企业又不能避开进口商品的竞争。这就迫使企业千方百计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以在出口竞争和进口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政府对幼稚产业、新兴工业给予的保护应当被视作走向竞争的短暂阶段。依靠保护的企业,从长远看是缺乏生命力的。在竞争中学会竞争是企业成长的必由之路。过度的保护将把自己隔绝在国际分工体系之外,导致进一步的落后。2开展国际贸易,有利于开拓新的市场,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之间存在着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关系。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必然迫使一国企业去寻找新的市场,而国外市场的扩大及其所带来的新需求乂会促进原有企业的发展和新企业的产生。(1)从出口来看,出口企业是面对世界市场来组织生产,市场容量大,容易获得规模经济效应,使得生产扩大、成本降低、就业增加。而且借助于外部经济,在对外贸易的带动下,一个工业部门的发展还可以带动一系列其他工业部门的发展,以致各种各样相关的工业部门建立起来。(2)从进口来看,从国外引进国内没有生产的产品,往往能起到开拓国内市场、引导新产业成长的作用。当国内需求很大,以致使高关税壁垒也难以阻挡进口时,国内企业就得到了明确的生产信号,进口替代工业由此发展起来。这个过程是:进口商品刺激国内需求,进而导致进口替代部门的产生。如果条件具备,进口替代部门还能发展成为出口部门。进口国外的新产品还可促进本国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3.开展国际贸易,必然激发企业的创新机制,推动技术进步国际贸易中产品的竞争可归结为产品质量和价格的竞争,提高生产的技术水平是改进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进而降低产品价格的关键。商品的进出口往往会成为各国企业追求技术进步的直接诱因。(1)从进口看,第一,国外质优价廉的商品的涌入会增加国内进口竞争企业改进技术的压力;第二,先进技术和设备的进口将直接促进国内生产的发展和生产率的提高,节省了创新的成本;第三,进口的机器设备等资本品的进口可以带来技术扩散,进口国企业可以加以消化、吸收、改进和再创新。(2)从出口看,第一,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压力会转化为企业创新的动力;第二,出口的扩大使得创新活动所能获得的收益上升,从而反过来进一步刺激本国企业的产品和技术的创新,带动经济增长;第三,出口可以使出口商和国外购买者之间不断进行信息交流,促使产品的生产技术不断完善;第四,成熟技术的出口还可以弥补先期投入的科研经费,为进一步的创新提供条件。1.开展国际贸易能加速资金积累(1)对出口而言,第一,出口部门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能提高积累率,从而加速发展;第二,外贸的发展为引进外资提供必要的条件。出口越多,在国际市场上筹集资金的余地就越大;另外,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说,商品出口实际上限制了国内消费,将国内部分的商品和劳务在国际市场上转化为厂商的资本收入,并将其中的一部分转为资本品和生产资本品的中间产品。贸易弥补了一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资本品的不足。(2)对进口而言,进口往往同国家之间的借贷关系联系在一起。为了促进产品出口,特别是大宗设备出口,出口国政府通常通过政策性银行向外国进口商提供优惠信贷,这有利于进口国厂商利用外国的资金引进技术和设备等。同时,进口对进口竞争部门提供刺激,使企业产生提高积累率的巨大压力。2开展国际贸易,有利于促进一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现代经济发展包括经济总量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其中,结构优化还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主题,是推动现代经济持续增长的最重要动力。产业结构的优化或合理化是指一、二、三次产业之间比例协调发展,各产业内部的结构符合社会市场需求结构,以及各产业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转移。(2)扩大对外贸易,可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作用任何一国都不可能实现绝对平衡的增长,即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刚好吻合,因此需要利用世界市场。当国内资源过剩而需求不足时,就面对国外市场组织生产:而在国内需求很大,但缺乏必要的资源和条件时,就适当进口。扩大对外经贸关系,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引进竞争机制,就必然要发展本国具有现实的或潜在的比较优势的产业,淘汰和放弃某些不合理的产业,并且积极参与产业内国际分工和产品内国际分工,以优化资源配置、增进贸易分工利益。进出口竞争的刺激和进出口结构的不断调整,又会促进本国企业的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资源配置效率的进一步提高。3.开展国际贸易,必然带来人员的交流、文化的传播和思想的交换,从而对一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进步产生积极影响(1)国际贸易对一国生产和消费具有示范作用和某种教育效果。它促进人们思想的进步、思维方式的改变和观念的更新。(2)开展国际贸易是发展中国家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体制机制、加快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贫困的制度均衡陷阱“,即尽管贫困,人们仍满足于现有的制度安排,不愿或无力改变现行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外部因素的引入和冲击对制度创新至关重要。而对外贸易是引进外部冲击的基本途径。四、贸易利益实现的限制条件国际贸易利益是客观地普遍存在的,这也是国际贸易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在现实生活中,国际贸易利益能否实现,能实现多少,往往受许多条件的限制,对一个国家来讲,国际贸易利益的实现主要受到以下几方面条件的限制:1. 一国的经济主体能否对国际贸易作出合理的行为反应,并采取合理的行动从微观主体来看,如果企业缺乏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力,那么即使面对巨大的进口竞争压力,它们也不会去迎接竞争而努力提高自身的效率。即使有进口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它们也可能不去充分利用这些技术和设备以增加产量和降低成本。企业更不会积极谋求扩大出口而积极从事创新活动,不会谋求最大限度的规模经济,由出口而获得的收入和剩余也将得不到最有效的利用,更谈不上实现出口增加、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1 .一国是否具备必要的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从市场发育状况看,如果缺乏完备的市场体系和市场结构,生产要素在本国不能充分自由地流动,那么由进出口所引起的经济资源的重新配置和优化配置就无从谈起。2 .产业结构转变的代价和时间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产业结构的转变并非轻而易举的,往往需要经历一定的时间,并付出一定的代价。产业结构转变的难易程度会直接影响到贸易利益的实现。有两点原因:(1)产业结构的调整伴随的必定是生产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当一国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生产资源向出口部门转移时,从微观层次上看,一部分劳动力会面临重新选择职业的问题,这产生了劳动力转移成本。对于企业来说,改变经营方向往往需要重新进行投资.原有的一部分投资即所谓“沉淀成本''可能无法改作新的用途,而未来的赢利又是有风险的。因此,在产业结构转变过程中企业常常需付出某些代价,且专业化程度越高,沉淀成本越高,转产的代价也就越大。(2)从宏观层次来看,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要付出经济上的代价,而且必然伴随有利益的再分配和权力结构的调整,社会摩擦往往难以避免。在某些条件下,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和政治社会成本会相当高,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贸易带来的利益。3 .国际贸易对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1)开展国际贸易,会引起本国生产要素收益发生变化。如果贸易引起分配格局的变化变得十分不合理或不公正,就会波及社会的安定,影响经济的平衡增长。(2)如果出口收入的国内分配有利于对本国产品具有较高消费倾向的集团,其结果就会有效地提高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从而带动本国的生产和就业。当出口收入的增加集中到储蓄倾向较高的居民手中,则出口的扩大又会给其他部门的增长提供资金,提高投资水平。反之,如果有较高进口倾向的集团或对进口品消费倾向较高的居民更多地得到了出口收入,则出口对经济发展贡献的力量就受到削弱。4 .各国外贸政策的影响(1)各国政府有关进口和出口的政策,直接影响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格局。(2)国际贸易利益的实现还受到一国文化传统和价值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