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和知识体系.ppt
,第六章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和知识体系,第一节 理论与社会工作实践的关系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第三节 社会工作知识体系的建构,一、理论的含义二、理论与社会工作实践的关系,第一节 理论与社会工作实践的关系,一、理论的含义,第一节 理论与社会工作 实践的关系,(一)理论的界定,理论是一系列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们是用来解释某些原理,并由相关的假设构成的。理论最早是由一种猜想、假设发生、经观察、推理证明、归纳为一般化的原则,演绎和归纳是任何理论必经的途径。,一、理论的含义,(二)理论的类型和功能,第一节 理论与社会工作 实践的关系,理论的分类,一、理论的含义,(二)理论的类型和功能,第一节 理论与社会工作 实践的关系,就社会工作专业而言,一、理论的含义,(二)理论的类型和功能,第一节 理论与社会工作 实践的关系,就社会工作专业而言,一、理论的含义,(二)理论的类型和功能,第一节 理论与社会工作 实践的关系,理论的功用在于对事物的描述、解释、预测和解决问题,理论是人类具体行动的指南。理论作为一种对行动意义和方法的探究与争辩,有助于人们澄清对问题的认识以及帮助人们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寻求可能的突破。,二、理论与社会工作实践的关系,(一)社会工作需要理论,第一节 理论与社会工作 实践的关系,社会工作专业实践中的理论及其应用是帮助社会工作者解决助人问题过程中出现困难的必然要素,它能有效地帮助社会工作者澄清社会问题和受助者个人的困境,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发展出解决问题的相关技巧和策略。在讨论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基础时,是外借理论时,它的领域主要来自其他社会科学的相关理论。,二、理论与社会工作实践的关系,(一)社会工作需要理论,第一节 理论与社会工作 实践的关系,20世纪20年代以前,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影响几乎完全来自于社会学或政治经济学;20世纪2030年代,主要受精神分析理论的强烈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后,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理论再度介入社会工作领域,使它的基础多元化。,二、理论与社会工作实践的关系,(一)社会工作需要理论,第一节 理论与社会工作 实践的关系,20世纪4050年代,功能主义学派影响了社会工作实践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政治学、经济学、公共行政理论广泛应用于社会工作领域;20世纪70年代以后,系统论、生态学理论又不断繁荣影响着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体系;20世纪8090年代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说、女性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学说、社会建构论等成为社会工作专业重要的理论分析工具。,二、理论与社会工作实践的关系,(二)理论对社会工作实践的意义,第一节 理论与社会工作 实践的关系,一是理论可以帮助专业人员认识不同的情境并分析经验的异同之处;二是理论可用来解释专业活动,从而使社会工作的知识和技术被验证和评估;三是理论本身可以反映出社会工作者在特定情形下的知识状况;四是理论的储备使专业人员对实践更具信心,并对其他的理论有自己的判断。,二、理论与社会工作实践的关系,(二)理论对社会工作实践的意义,第一节 理论与社会工作 实践的关系,在中国开展社会工作或专业化的社会服务,专业工作者也需要掌握社会工作理论,因为掌握这些理论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澄清对现实世界中人的问题与需要、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解,还可以深化专业工作者对本土社会工作以及其他助人实践的价值与意义的认识、提升社会工作者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从总体上改善人们对事物的判断,提高专业工作者在社会行政与社会服务管理中的效率。,二、理论与社会工作实践的关系,(二)理论对社会工作实践的意义,第一节 理论与社会工作 实践的关系,总之,社会工作是集知识、价值观和技巧三个要素为一体的专业,它们彼此之间是互相影响的,而三者都需要理论的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工作者掌握必要的理论基础是十分有益的。,社会工作的理论并不是一种“纯理论”,而是将理论用于实践中,或利用理论来解释、分析、指导助人过程中的问题、需要和情境。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一方面包括来自其他社会科学的理论,它们被频繁吸收进社会 工作专业的实践中,另一方面也包括社会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系统的工作方法和干预模式,即“实务理论”,它们是专业人员的行动指南,同时促成了社会工作目标的实现。,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一、外借理论,这些理论包括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以及其他一些社会理论。这些介绍的外借理论主要是社会学理论的相关学说,精神分析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说、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学说。首先讨论经典社会学家对社会福利的论述,其中包括涂尔干、斯宾塞和韦伯对福利的理论观点。随后介绍当代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对社会工作专业领域的主要影响及其表现。,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一、外借理论,(一)经典社会学家有关福利的思想 1.涂尔干和道德福利 涂尔干在他的著作中提出道德福利的学说,这些学说同他阐述的“社会团结”、“失范”等概念联系在一起。他指出,当社会事实特别是道德规范继续独立于个人存在时,它们只有在转变成个人的内在意识之后才能有效地指导和控制个人行为。,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一、外借理论,(一)经典社会学家有关福利的思想 1.涂尔干和道德福利 他还指出,个人的需求只能受外界即社会的控制,社会对个人的限制使维护共同的社会目标成为可能。如果打乱了社会秩序,社会对个人意愿的控制就会失效,涂尔干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失范”。他认为社会变迁会引发社会成员的失范行为,任何动摇以往生活方式赖以生成的社会结构的急剧变革,都会失范创造条件。,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一、外借理论,(一)经典社会学家有关福利的思想 1.涂尔干和道德福利 在社会分工论中,涂尔干主要关心的是社会团结的形式和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保持并增强道德秩序的手段。他认为19世纪末西方社会经历的社会结构变迁弱化并摧毁了传统的法团式协会,大规模的工业生产破坏了社会团结的精神。为适应大规模的工业社会结构,应建立一种职业行会体系,发展互助功能。,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一、外借理论,(一)经典社会学家有关福利的思想 1.涂尔干和道德福利 涂尔干指出,在工业社会中,关心年轻人的教育问题和保护公众的健康、发展公共卫生服务、对社会救助进行管理和发展交通通信事业等成为核心领域。工业化过程使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合作及利他主义被创造出来。对于福利的发展,涂尔干不同意国家控制作用的扩张,而应由基于职业的“中介协会”取代地方机构,同时限制中央权威的权力。他认为,国家太远离个人,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一、外借理论,(一)经典社会学家有关福利的思想 1.涂尔干和道德福利而无法承担诸如社会保障、工业卫生和雇用妇女及儿童的重要福利功能。他把犯罪、自杀、精神病等一般性的社会问题视为社会越轨的症状和对社会道德凝聚力的威胁。他认为应该靠道德教育而不是改变社会服务的方式来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应建立职业协会而不是实施平等性的社会政策来解决社会问题。在贫困问题上,涂尔干认为个人应接纳自己的贫穷处境,这被视作“道德上的守卫者”。,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一、外借理论,(一)经典社会学家有关福利的思想 1.涂尔干和道德福利 涂尔干对待福利发展的取向是极其保守和谨慎的,在他看来,利他主义虽然是“有机团结”的本质,但社会义务应存在限制,而道德不可能超越工业、商业的功能,社会福利需要同经济市场共同存在。他认为社会问题不是钱的问题而是道德问题,不主张以福利立法的社会改革来解决社会问题,因为这不足以解决道德问题本身。,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一、外借理论,(一)经典社会学家有关福利的思想 2.斯宾塞和道德福利 斯宾塞不仅从个人主义和功能主义的角度认识社会的起源,而且把社会看做实现个人目的的工具。他反对政府的强制干预,主张采取不干涉主义。在他看来,国家可能被赋予的唯一权利是保护个人和抵御外部侵略,其他的事情留给公众,让他们发挥各自的创造力,使之配合默契达成协议。,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一、外借理论,(一)经典社会学家有关福利的思想 2.斯宾塞和道德福利 可以看出,斯宾塞反对集体主义的观点产生于“适者生存”的信条,在他看来,国家一旦干预契约式的协议,就会破坏社会秩序,或者导致工业社会退化到专制和军事社会。因此,他反对济贫法对穷人的慷慨施舍和救济。他认为政府的救济措施违背了人的本性,他相信道德的作用,并声称对社会福利而言,好的品德比知识更重要,而好的品德就是通过个人的努力实,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一、外借理论,(一)经典社会学家有关福利的思想 2.斯宾塞和道德福利现自身的福利。对斯宾塞而言,他反对集体主义的救助形式,他害怕社会福利的集体形式会在捐助者和受助者之间产生一种距离,其结果会出现穷人对救济产生的依赖。他极力陈述社会福利的种种不利之处,极力反对“情感脆弱的慈善”。他认为帮助穷人和弱者是以牺牲强者和自律的社会成员的利益为代价的,这样做的后果会使社会的道德水平每况愈下。,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一、外借理论,(一)经典社会学家有关福利的思想 2.斯宾塞和道德福利 在那个时代,斯宾塞强调自助的个人主义理念深刻影响了当时英美的“慈善组织会社”的实践哲学,对早期社会工作实务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慈善组织会社也极力反对国家以立法形式来推行社会福利的做法,它的成员都极力支持济贫法中反映的原则穷人要得到救助则要付出代价,即自食其力,过度慷慨的福利服务只会摧毁一个社会的道德体系。,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一、外借理论,(一)经典社会学家有关福利的思想 2.斯宾塞和道德福利 斯宾塞的思想无论在过去还是今天都受到了批评,其中主要一点是他忽视了社会作为一个道德群体的重要性,因为个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他主张的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强调通过竞争实现个人自由是将生物学原理进行错误模拟的结果。因此,在社会政策领域,斯宾塞的影响已微乎其微。,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一、外借理论,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一)经典社会学家有关福利的思想,3.韦伯和国家福利 韦伯对社会学和社会福利关系问题的关注,是由于他对社会科学中价值问题的兴趣。他认为社会学的一个任务是为实践活动提供规范和理想,他坚持认为社会学家应将他们的价值取向明确,但反对他们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赞助或支持某个利益团体或政府部门,即要坚持“学者的独立性”。,一、外借理论,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一)经典社会学家有关福利的思想,3.韦伯和国家福利 在韦伯所处的时代恰巧遇上俾斯麦大力推行福利主张,作为激进的左派,他针对社会福利项目(面向病人、老人和失业者)的批评主要表现为对家长式统治和科层化组织过度扩张的不满,韦伯对科层化过程十分悲观,在他看来,科层化和福利的扩张二者相互联系在一起。,一、外借理论,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一)经典社会学家有关福利的思想,3.韦伯和国家福利 韦伯认为,科层制度的权力虽然要在大众民主体制下发挥作用,但它的扩张会对个人自由产生威胁。作为权力社会化关系的一种工具,科层制要防止权力的扩张就要加强议会权威在政策决定过程中的作用。韦伯对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看法持保留态度,他反对的理由是社会主义可能会产生科层化的独裁。在他的分析中,社会福利政策的重要性只是辅助性的,韦伯对国家福利扩张的担忧在于,正规组织的统治会损害个人自由,并影响到人类精神本身。,一、外借理论,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一)经典社会学家有关福利的思想,3.韦伯和国家福利 韦伯在他的社会科学与社会政策的“客观性”一文中阐述了社会政策作为社会行为的目的和使命,以及社会政策作为一门学科与专业的价值中立与客观性。从19世纪末欧洲大陆社会政策学科和实践传统发展来看,韦伯的有关社会政策和价值中立的看法与德国和欧洲大陆的社会政策学科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一、外借理论,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二)当代社会学理论对社会工作的影响,当代社会学理论及学说对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影响包括最早的功能主义理论、到后来盛行的社会冲突理论,再到被广泛应用的社会交换理论和符号互动学说,现在流行的结构化理论和社会建构论等。,一、外借理论,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二)当代社会学理论对社会工作的影响,1.帕森斯 以帕森斯为主要代表的功能主义理论,对20世纪4050年代的社会工作实践产生了明显影响。具体表现:(1)它使社会工作者重新看待社会系统各部分的功能与社会问题之间存在的联系,其中个体人格的建构同社会秩序之间的关联、个人利益与社会化目标之间关系的协调等都为社会工作者解决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一、外借理论,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二)当代社会学理论对社会工作的影响,(2)帕森斯融合社会科学各学科知识建立宏大理论的努力,影响了社会工作发展整合理论和实务的趋向。(3)发挥不同功能的社会系统的各部分应该为实现同一目标相互支持,共同担当社会福利服务的责任。,一、外借理论,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二)当代社会学理论对社会工作的影响,2.社会冲突论 社会冲突理论对社会工作的影响表现在左派社会政策批评学者和旨在促进社会进步与改良的社区工作的实践运动中。这一思想影响了社会工作者如何看待权力关系、资源分配中的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社会 不同阶层之间存在的紧张关系,社会工作者在西方社区工作实践领域正确引导和使用冲突的策略很普遍。,一、外借理论,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二)当代社会学理论对社会工作的影响,3.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也是社会工作理论基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工作实务的一个基本特点是专业工作者与受助者之间关系的建立,尤其在微观层面的治疗实践中,专业人员在提供服务之前和提供服务过程中,都必须与受助者保持有效与频繁的交流,对受助者的认知与行为方式应作详细探索,从而在彼此信任的互动过程中建立有效的工作模式,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一、外借理论,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体系是有关“人格发展”的一种模式,也是人类本质的哲学,同时还是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精神分析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个人的精神健康是可以被了解的,而人类的知识可以用来减轻人类的痛苦;第二,人类的行为经常会被无意识的因素所控制;第三,童年成长的经验,对成年人的性格、生活有深远的影响;第四,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人如何焦虑”这一问题。第五,通过梦的解析,抗拒和移情作用等,我们可度量出人的无意识功能。,一、外借理论,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1.关于人性的看法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是由非理性的力量、无意识动机、生物和本能的冲动以及六岁以前某些心理性事件来决定的。他对人性的看法是功利主义的,即生命的目标在于获取快乐和避免痛苦,他指出人类族群最大的挑战是自身如何控制好自己的侵略冲动。这是因为人类的不安和焦虑同他们认识到人类族群可能灭绝的知识有关。,一、外借理论,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2.关于人格的建构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包括三方面: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人最原始的一面,它是个体的生物属性,潜存于人的各种欲望和动机,它是一种原动力并以“享乐原则”行事,驱使人朝向某一目标。自我是自己可以意识到的“我”的一部分,是性格的核心部分。其主要特征在于同外部世界现实的联系与接触,它是统治、控制和指导人格发展的“执行者”,是维系“本我”、“超我”以及外部世界秩序的“交通警察”。,一、外借理论,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2.关于人格的建构 超我是人格的司法部门,它代表着人类的道德规定,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非现实的原则。它受环境因素、父母的教导、社会习俗、伦理、道德和文化等陶冶而成。一个人的健康与人格三部分的均衡发展有密切关系。本我的作用在于保存自己,超我则是配合社会道德标准,控制和监督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社会生活,自我是处理人的本能欲望,符合超我标准,发挥自己的功能。倘若本我或超我任何一方占优势,就可能产生不正常的功能。,一、外借理论,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3.无意识和梦的分析 无意识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他最大的贡献。在他看来,无意识对理解人的行为和人格问题十分关键。无意识并不能被直接加以研究,只能从人的行为和语言来推断,如梦、口误、遗忘催眠后的语言、自由联想、病人的症状等。理解无意识的作用成为精神分析的关键,后来他又发展对梦的解析,升华了精神分析的内容。他认为所有的梦都是有特别含义的,都可以用来进行分析病人的心理历程和精神症状,他非常强调梦与病人在儿童时期的经验之间的关联。,一、外借理论,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4.焦虑与人的心理防卫机制 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焦虑”是一个基本概念。焦虑是指人在精神上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其发展结果是个体会选择一种行动适应或试图解除这种状态。焦虑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冲突发展而来,其功能是为即将来临的危险提出警报。焦虑分为三种:现实焦虑、神经焦虑和道德焦虑。现实焦虑是指一种对外部世界危险的恐惧,焦虑程度同现实的威胁有关。神经焦虑是害怕本能不受控制,引发受惩戒的行为。道德焦虑是对良知的恐惧,人们通常会在具有品德的前提下,对违背道德的行为感到内疚。,一、外借理论,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4.焦虑与人的心理防卫机制 在现实生活中,人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失意,人对待痛苦和不顺利的境遇的方式会受到环境、资源状况和个人的性格等因素影响而产生差异,但人除了积极应对外,还会发展出一套消极的方法来逃避道德的困境或摆脱神经焦虑,从而解脱情绪的暂时困扰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这种应对问题的策略或方式在精神分析理论中被称为“心理防卫机制”。这些机制包括否定、抑郁、解脱、认同、合理化、转移、理想化等。对这些机制的适当使用会减轻人们的心理压力,舒缓人际关系,促进个体适应环境,反之,则会引发进一步的焦虑,从而增加人的心理压力。,一、外借理论,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四)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说,作为一种社会分析和批判工具,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说在思想界占据重要地位,它同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有着不同的特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根本矛盾在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而决定资本主义制度性质的生产关系必将面临不可克服的矛盾和危机。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看来,传统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矛盾及其发展趋势的看法过于简单化,忽视了资本主义体制内部本质特征的认识。主要代表人物有:,一、外借理论,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四)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说,1.哈贝马斯的批判学说 哈贝马斯认为,进入晚期资本主义阶段以后,自由竞争、劳动资本平等交换的意识形态陷入了崩溃边缘,而资本主义却没有为新的发展找到一种可以信赖的思想武器,在意识形态上出现了危机,这使资本主义制度的“合法性”面临深刻的挑战。合法性危机原因有二:一是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进入了一种有组织的发展阶段,而资本集中与跨国公司的存在,使得目前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不能满足新形势的要求;二是资本主义社会大量失业的出现和“滞胀”的长期存在,使国家的正义作用受到质疑。,一、外借理论,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四)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说,2.马尔库塞的批判学说 马尔库塞认为,在现在的资本主义里,虽然工人的生活和福利待遇大大得到改善,但是危机却频繁出现。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个人批判力和个人自主性的丧失,传统上具有批判力的工人阶级被同化,他们失去了抵抗能力,不再具备解放力量。资本使劳动异化,劳动成为商品,人成为劳动的工具承担着无意义的工作,而福利制度成为资本主义内部的一种“安抚”机制。马尔库塞认为,资本主义的根本在于,资本家对利润要求不断扩大,而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是有限的。无止境的扩大再生产需求所引发的生活过剩同工人阶级购买力的缩减形成了巨大反差,进而造成深刻的经济危机。,一、外借理论,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四)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说,2.马尔库塞的批判学说 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冲突,有产者与无产者之间的冲突使边缘人士生活在社会底层,社会冲突不可避免。马尔库塞资本主义的批判,不仅在于他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揭示,更重要的在于他启发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同个人批判能力和自主性之间的关联的认识。,一、外借理论,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四)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说,3.奥菲的批判学说 他的思想最大特点是多元性和复杂性,其主要内容有几个方面:(1)发达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制度是通过经济、管理和规范亚系统的自组织复合体来实现的;(2)资本主义制度是不稳定的并呈现危机的趋势;(3)社会政策试图通过调节劳动力和促进商品生产来解决制度的危机;(4)福利国家趋向于使资本主义面临瘫痪;(5)在社会福利资源由国家扮演支撑角色的过程中,资本主义将逐渐变得松散,走向解体。,一、外借理论,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四)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说,3.奥菲的批判学说 他的论述中最常被引用的一个陈述是:资本主义的矛盾在于它既不能与福利国家共存,也不能没有它。他认为,福利国家既不是不平等阶级斗争的一种模棱两可的产品,也不是完全发展的社会公民权的结果,福利国家仅仅是一种技术制度,而作为一种政治现象福利国家时常处于官僚化和制度理性之间的不可解决的冲突中。最明显的结果是福利国家使公民政治化,而国家的命令和干预功能需要个人主体的协同或参与。奥菲的贡献在于四个方面:政治经济学、合法化危机、社会法团主义和“市民社会社会主义”。,一、外借理论,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四)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说,4.奥康纳的批判学说 他的著作国家财政危机指出,资本主义国家必须试图完成两项基本但又相互矛盾的功能:功能和合法化,即资本主义必须为资本的利润积累维持和创造条件,而同时又要保持社会和谐的条件。为满足这两项功能,就要涉及两类国家支出:一是社会资本,它对私人资本起间接作用;二是国家费用,它对私人资本不起生产作用。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要实现财富的积累,另一方面又需要社会的和谐,这就需要福利国家的制度设置来完成。但这一制度又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紧张,使社会开支急剧上升,国家预算不断增加。最终后果是国家预算失去平衡,从而导致经济危机,其结果是政府只有通过税收来解决,于是又加重了经济发展的困难并埋下了新的危机的种子。,一、外借理论,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四)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说,4.奥康纳的批判学说 他指出,资本主义危机的根源在于其现代性和启蒙。当代的诸多社会问题都与对“自然”的概念化有关。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使得一方面对自然过度掠夺,另一方面它将生产过程的外部成本转嫁给其他社会的人民,这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过程最具欺骗性的特征之一。,一、外借理论,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五)女性主义学说,女性主义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在60年代成为西方工业社会广泛出现的社会运动。女性主义思想可分为三大类:自由女性主义、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和激进女性主义。上述三种女性主义有共同的信念:福利国家是满足男性的需要和利益的建构,社会中妇女被男性剥削和压迫,女性成为依附品并且在劳动领域被排斥。在私人领域中,男性占主导地位,家庭劳动主要由女性承担却不被承认;在经济领域里,男女同工不同酬;在政治领域里,男女的权利受到不平等对待;在个人生活领域中,女性被视为工具,受到歧视,社会中存在对妇女角色不公平的界定。,一、外借理论,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五)女性主义学说,1.自由女性主义 自由女性主义发展历史悠久,它主要关心的是妇女平等权利问题,尤其是关心妇女在教育、职业等领域中的权利和地位。它认为,在历史上妇女被剥夺了受教育和工作的权利,公共空间以男人为主导,女性成为男性统治世界里的边缘群体。自由女性主义成为早期妇女运动的政治指南,并对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局限性也很明显:一是它对国家的看法简单化,认为国家由资本家和男性统治;二是它忽视了女性自身的生活,而只关注她们在公共领域的位置;三是它按照男性的方式来确保女性平等的权利,而忽视了女性本身的特点和需要;四是它所使用的策略仅仅使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妇女受益,而未能使广大的妇女从中得到帮助。,一、外借理论,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五)女性主义学说,2.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 该理论认为,在父权制的资本主义制度框架下,女性担当着一种特殊的生物、社会再生产角色。家庭劳动是资本主义的一种补充,它减轻了产出下一代生产者和服务生产者的成本。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低工资强化了女性在婚姻中的依赖性。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的可取之处在于它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过程和性别关系同妇女的从属地位联系在一起加以考虑。不足之处在于它的分析具有某种程度的决定主义的色彩,它认为是由于资本剥夺劳动而贬低了女性的社会地位。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倡导改革和政策上的变化,主张将女性视为总体的社会成员而非男性的依附品来对待。,一、外借理论,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五)女性主义学说,3.激进女性主义 该理论把妇女看作在社会中被男性压迫的角色,这种压迫以两性的生物差异为根基。在婚姻中两性是相互对立的个体,女性被男性支配。它的理论贡献表现在:一是引起其他女性主义群体对强奸、家庭暴力等重大社会问题的关注;二是由对男性的敌对性批判引发出由女性自身为妇女提供特定的社会服务;三是对女性是资本主义生产形式下的依附品这种简单判断的矫正,认为其忽视了两性间的本质差异,认为理解女性的位置要从女性同男性的家庭关系和性关系方面入手。,一、外借理论,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五)女性主义学说,3.激进女性主义 该理论尽管有自己的贡献,但也有批评:一是它忽视了女性间的差异,过于一般化;二是它男女两性的不平等关系简单地归结于生理上的因素;三是它将男女两性的位置推向一个难以设想的境地,因为人们很难设想去改变生物学的基础及其导致的后果。,一、外借理论,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五)女性主义学说,总结:1.不同的女性主义思潮对福利国家的看法 自由女性主义认为,福利国家是组织经济和社会关系的一种方式,妇女通过使用福利国家的社会服务从而减少社会不平等。性别歧视立法、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对同工同酬的推动成为对妇女需要做出反应的一种信号,福利国家为扩展妇女的经济和社会权利提供了可能性的位置。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认为,福利国家明显地采取政策支持家庭模式、性别关系模式并维持资本主义自身的功能。福利国家满足的是男性的舒适、权利和优越性。国家的社会政策强化了家庭的模式,而且出发点也是这样。,一、外借理论,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五)女性主义学说,激进的女性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福利国家不断发展是为了维护一种基于男性统治的性别关系模式,它更关注的是两性的性别关系而非统治的社会背景。它认为,整个国家是由男性主导的,福利国家只是一种维护男性优势的机制。,一、外借理论,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五)女性主义学说,2.女性主义对福利国家总体的态度(1)认为福利国家本质是模棱两可的,出发点是试图将女性纳入公共空间去平权、扩大社会活动的范围,但结果反而强化了女性的家庭角色,这从福利国家的家庭政策即可看出。(2)未能考虑妇女的特殊需要,女性的低收入状况难以使很多妇女不受贫苦的侵扰,国家未能考虑妇女在家庭和工作之间的平衡需要,认为照顾是女性的天分和责任,国家对女性照顾者的关照是不够的,而把它视为个人的私人事务。(3)福利国家成为一种福利控制的力量,社会政策的目的在于强化传统的家庭形式和性别角色。(4)福利国家对不平等的关注有限,未能提供足够的帮助。,一、外借理论,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五)女性主义学说,3.女性主义对福利国家社会政策的批判(1)大众忽视了社会实践和制度建构中的性别特质,社会政策采取的是一种“性别中立”的取向;(2)妇女一直被边缘化,她们被排斥在福利议事日程之外。因此,她们认为好的社会政策应该是:给妇女选择的权利和自由;强化平等的社会机制;使所有阶层的妇女受益;考虑两性的差异,社会政策应有所区别;将妇女视为完整的公民而非一种可利用资源来对付;家务劳动同有薪工作一样重要;做家务劳动的女性应视为工作着的公民。,一、外借理论,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六)后现代主义学说,1.现代性与后现代的内涵 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做了阐述,认为现代性是指一种生活状态,它是对当下知识状态的总结,是一种诠释与总结,这种现代性同工业文明与启蒙理性有关。后现代则强调对现代性的反省和批判,它具有某种颠覆性与反叛性。沃.威尔什指出后现代五个特征:(1)后现代是人们看待世界的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的时代,其标志是机构论世界观已经陷入了不可克服的危机;(2)后现代是一个告别了整体性和统一性的时代;,一、外借理论,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六)后现代主义学说,1.现代性与后现代的内涵(3)后现代是一个彻底的多元化已经成为普遍的基本观念的历时时期;(4)后现代的基本经验,是完全不同的知识形态、生活设计、思维和行为方式;(5)反对任何统一化的企图.经过后现代思想的洗礼,人类既有的知识和逻辑受到质疑,人们对现有的规则进行批判,自由和怀疑主义意识盛行,倡导追求透明和开放性的意志,迫使人们反思已经建立的知识体系.,一、外借理论,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六)后现代主义学说,1.现代性与后现代的内涵后现代的主要贡献表现:(1)倡导多元化的思维方式,主张开放,倾听一切人的声音;(2)倡导创造性;(3)倡导对世界的关心和爱护,包括怎样建立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反对绝对的二元;(4)推崇生态主义和绿色主义;(5)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一、外借理论,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六)后现代主义学说,2.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社会工作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社会工作者如何诠释问题富有启发,它提醒专业人员在澄清和分析受助者的叙述时,应该注重服务对象的权利,并肯定服务对象自身的解释权.(1)在分析过程中,专业人员要注重对服务对象日常生活的解释,注重个人的经验,反对一般化的理解解释.(2)在实践过程中,后现代主义还告诫专业人员,应该试图在工作中解构”专家服务对象”的权力依附关系,主张社会工作者倾听服务对象的声音.但作为专业人员在随时注意到这些从服务对象口中传达出来的言词所具有的局限性,避免照单全收.,二、实务理论,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在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实务理论。实务理论是用来直接实现社会工作目标的理论与行动模式,又叫“助人模式”。社会工作的实务理论包括一系列的助人理念、评估、计划、干预和事后评价的方法,这些实务主要致力于两个目标:社会系统的变迁和人格系统(人际关系)的变迁。格林伍德曾指出,科学理论是描述的,而实务理论则是规定性的。社会工作的实务理论有两种亚理论,即评估理论和干预理论。,二、实务理论,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一)评估理论,社会工作是一门助人的专业和学科,它的目的在于解决人的问题、满足人的需要和促进人的社会功能完善。同时,社会工作作为一门科学,它必须依赖可信服的证据,来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案。作为一个完整和系统的助人过程,社会工作者在为受助者提供专业服务之前,必须依赖科学的方法和工具,掌握足够的有关受助者、环境、组织及其相关社会政策等资料和信息,尤其是要对受助者的问题和需要进行科学和细致地澄清与分析,对相应的问题应该进行科学的研究,其重点是发现受助者的人格系统与环境变迁之间的联系,或是发现社区内的问题对居民的影响及其居民需要的满足状况等,这就是社会工作实践中的评估过程。,二、实务理论,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一)评估理论,进行社会工作专业评估,首先应该有一定的条件:一是专业核心关怀的共同概念,它们使社会工作者能在一个全面的范围内思考和分析问题;二是由于干预是建立在有效和正确理解问题的基础之上,因此,评估必须能保持一致性地用于对对象、条件和情境的认识;三是评估必须依赖一套一般化和前提性的知识体系,以帮助实践者来从事这一专业活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评估理论主要有:问题的界定和分析、受助者的人格系统的评估分析、受助者的需要分析以及对受助者所在环境的分析的相关理论和概念等。,二、实务理论,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一)评估理论,在社会工作临床领域,评估理论的基础来自心理学、精神病学及其分支学科,社会工作者要借助这些理论对受助者的健康状况、精神症状和人格状况等做出科学的判断,从而对受助者的人格和情绪问题有一个完整和系统的认识,为后阶段的心理咨询或治疗奠定基础。,二、实务理论,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一)评估理论,在社区工作等宏观社会工作领域,评估理论主要是对社区、居民、组织以及社会政策的分析,这些涉及不同社会科学知识和理论的应用,达成对社区的环境、居民的问题和需要、居民与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模式、机构的特点及其内部权力关系模式、社会政策的制订、推行及其影响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订相应的社区发展或社会政策方案。社会工作者运用一系列的概念、方法、工具和指针,来科学和准确地评价受助者的问题与需要,确定恰当的工作方法,应用适当的助人技巧,在个案、小组和社区等层面上协助受助者解决相关问题。,二、实务理论,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二)干预理论,社会工作领域的干预理论主要是指社会工作者如何透过行动来影响受助者的人格、环境和社会系统,从而实现社会工作治疗和社会改良的双重目标。这一理论综合了治疗原则、项目发展、变迁过程及结果评估。社会工作的干预致力于两个系统的改变:一是微观体系的改变,包括个体行为如何改变、家庭的重建、小组生活的促进等;二是宏观体系的改变,包括复杂组织机构的改变,如社区组织、福利机构的制度改良、社会改革、经济与社会福利体系的整合发展等。,二、实务理论,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二)干预理论,干预理论的核心是“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模式,其重点是如何运用一系列概念和工具来面对不同的系统和问题,将人与资源联系起来,从而制订并有效地推行相关的行动计划,具体的干预过程包括项目(计划)的制订、推行、监督和结果的评价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工作。这些理论为社会工作的行动提供了具体的指南,它们形成了社会工作实践的科学基础。运用这些理论,社会工作保证了治疗和社会改革的有效性,促进了个体社会功能的完善和社会的发展。,二、实务理论,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二)干预理论,社会工作领域的干预理论或实践模式主要包括;(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它形成于20CD20年代末的美国,主要特点是将心理学应用于个案工作中,揭示受助者的精神状况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20CD30年代又发展出了心理社会治疗学派的个案工作,到40年代,该派强调“人在环境中”的观点,着重指出个人的行为是同时由心理和外在的社会因素造成的。心理社会治疗派的个案工作是当代个案工作的主流,主要代表人物戈登.汉密尔顿与夏洛特.托尔。,二、实务理论,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二)干预理论,社会工作领域的干预理论或实践模式主要包括;(2)功能派个案工作 它由奥托.兰克教授在1930年首创,其主要观点是认为个体的行为是其冲动力、理智、感受和意志平衡作用的结果,其中意志是主要力,功能派社会工作强调“能动性功能”,其理论基础包括心理、社会和过程三个方面。功能学派个案工作是社会个案工作的传统四大学派之一,其影响后来扩展至小组和社区领域。,二、实务理论,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二)干预理论,社会工作领域的干预理论或实践模式主要包括;(3)问题解决模式个案工作 它由海伦.皮尔曼在1950年创立,其主要观点:一是人的一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人从生到死都必须面对不同的问题并尝试去解决它们;二是人生的目标是在寻求和获取。社会工作者的职责是帮助受助者消除心理焦虑,进而增强自我功能,针对受助者过去和现在的状况对未来生活的影响,专业工作者为其提供适当的服务。,二、实务理论,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二)干预理论,社会工作领域的干预理论或实践模式主要包括;(4)行为修正模式 它由施瓦茨和弗朗西斯.特纳于1970年提出,其主要观点:人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