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将相和》第二课时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
6将相和第二课时一等奖创新教案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材内容】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8-21页的内容。【教材分析】本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关内容改写的。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港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和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可贵品质,也同时赞扬了廉颇热爱国家和知错就改的品质。【学情分析】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有较强的好奇心,乐于表达,勤于思考,但他们仍然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由于文中的故事处于久远的时代,所以学生在体会人物性格方面还不能完全的把握。学生读懂故事情节并不难,但要学生真正读懂蔺相如、廉颇、秦王、赵王的人物特点,还需要下番工夫。另外,从学生自身来分析,五年级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常规预习课文的方法,比如:独立识字、写字、朗读课文思考并尝试解决课后习题的能力,因此能较好地完成预习,并能在小组内交流预习成果,具有一定的小组合作意识,这些特征非常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坚持“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原则和采用启发、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来开展教学Q同时,这篇课文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优秀品质。语言运用:能带入角色进行复诉、表达言语;带入情景,换位思考,各个人物说的话,所带来的因果和影响。思维能力: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内容,用小标题概括每个故事,训练学生掌握用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特点的能力。审美创造:通过自己的感受,理解,从言语和行动上分析课文,感受到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特点。思政元素: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主人公的爱国元素。【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三个小故事各自的起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因果关系,理解“将相和”故事的意义。难点:廉颇和蔺相如由“不和”到“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原因,掌握用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特点的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任务一:复习导入(2min)上一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将相和的主要内容,知道课文讲了三个故事,那么讲了哪3个故事呢?预设:“完璧归赵”,“港池会面”,“负荆请罪”。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将相和,进一步学习廉颇和蔺相如由“不和”到“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原因。任务二:讲授新课(3Omin)活动1:完璧归赵(IOmin)教师组织和引导: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完璧归赵,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2 .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3 .总结完璧归赵这篇小故事。学生活动:1.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2.例语言上:“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J(机智)行动上: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勇敢)例语言上:“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行动上: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3.小结: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过渡句: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品析:概括上文内容,为下文故事埋下伏笔,即过渡句,交代故事背景,起着串联故事的作用,为下文的“涌池会面”作出伏笔。活动2:漫池会面(让学生模仿活动1的思路)(Iomin)教师组织和引导: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遏池之会,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3总结涌池会面这篇小故事。学生活动:1 .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2 .画出文段:语言: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只好敲了一下缶。(不畏生死)行为:蔺相如也叫人记录秦王为赵王击缶。(英勇机智)性格特点:通过蔺相如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体会到他为了赵王的面子,为了国家的尊严连命都不顾,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3 ,小结:蔺相如在淹池会上立了功,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认为蔺相如是凭借一张嘴上去的,自己立下很多战功,地位却在他下面。于是将相之间产生矛盾。活动3:负荆请罪(让学生模仿活动1的思路)(IOnIin)教师组织和引导: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负荆请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4 .思考:廉颇说自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真的吗?5 .分析:从蔺相如的语言、行动,表现了蔺相如怎样的品质?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6 .分析:从廉颇的语言、行动,表现了廉颇怎样的品质?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学生活动:1.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7 .生:从潢池会中,秦王因为廉颇在边境做好了准备而不敢动赵王这件事中可以看出廉颇说的是真的。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描写反衬廉颇的厉害。8 .生: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9 .生: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生: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任务三:自由写话(7min)请你设计一段“负荆请罪”情节中廉颇和蔺相如的对话。任务四:课堂小结(3min)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廉颇: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作业布置】1 .基础:教师:小组合作,完成表格。人物印象事例蔺相如廉颇秦王2 .进阶:“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对表现人物品质有什么作用?答案:蔺相如是赵王与群臣“为难”的时候出现的,这个时候大家无计可施,而蔺相如迎难而上,可见他的机智勇敢。【板书设计】(3min)将相和起因:秦王企图骗宝璧完璧归赵经过:机制勇敢斗秦王结果:完璧归赵,封上大夫起因:秦王让赵王鼓瑟涌池会面经过:蔺相如逼秦王击缶结果:再立大功,封上卿起因:廉颇不服欲羞辱负荆请罪经过:蔺相如回避忍退让结果:负荆请罪将相和【课后反思】1 .将相和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故事不是难点,结合课文实际,我确定了廉颇和蔺相如由“不和”到“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原因为学习的重点。难点定为理解三个小故事各自的起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因果关系。教学的时候,我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快速默读全文,从整体上通过起因,经过,结果的方式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自主地学习,学生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这一节分析课,抓住教学的重难点作为突破口,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给予鼓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点: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足之处:分析较多,读得太少,淡化了语文的感悟,出现了忽略语言学习的倾向。在今后的教学中,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做好自己的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