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管理学原理3版课后答案.docx
1章答案1.如何理解管理的含义?答:管理是人的重要社会活动之一,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通过管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就会变得有目的、有秩序并得以顺利地进行。管理是一定的人或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力,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职能,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管理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活动,概括地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管理的总体特征:(1)管理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组织方式。(2)管理的最基本形式是组织。在此意义上,管理就是在一定的组织中由一人或若干人通过行使管理权力和履行各种管理职能,使组织中的各种要素合理配置并达成组织目标的活动。(3)管理既是一个体系,又是一个过程。管理是由管理者、被管理者、相应的物质载体,以及管理手段、技术和方法构成的组织系统。(4)管理最主要的内容是处理人际关系。(5)现代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2 .论述管理的基本特征。答:管理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活动,概括地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管理的总体特征:(1)管理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组织方式。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会有管理存在,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管理又是一种历史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充分发展了的协作关系的出现,意味着高度分化了的管理的存在。在这种管理活动中,管理者职业化了,因而管理也就表现为一种职业活动。(2)管理的最基本形式是组织。人类社会一切生产活动中的协作关系能够演变为自觉的管理活动,其前提条件就是以组织的形式把协作关系固定下来,使它成为一种可以遵循的程序,并根据这种程序有效地去实现活动目标。在此意义上,管理就是在一定的组织中由一人或若干人通过行使管理权力和履行各种管理职能,使组织中的各种要素合理配置并达成组织目标的活动。(1)管理既是一个体系,又是一个过程。管理是由管理者、被管理者、相应的物质载体,以及管理手段、技术和方法构成的组织系统。在管理系统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是分工与协作的关系。管理是不能够离开一定的物质基础的,任何管理都必然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管理不仅体现出系统性,还体现出过程性,管理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实现他们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2)管理最主要的内容是处理人际关系。管理主要是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一道去完成管理系统目标的活动。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管理系统优化,调动起所有人的潜能,形成一种有机合作的整体力量,并弥补系统中一切可能存在的缺陷和可能出现的不足。所以,把重心放在处理和协调人际关系上,已成为现代管理者的基本内容。(3)现代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管理科学的出现,使管理进入到了科学管理的时代。这一时期的成功管理总是属于那些遵循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自觉运用科学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管理者。所以,这一时期的管理是一种科学。现代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它自觉地以科学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为指导,但不是仅仅停留在管理理论的约定上,而是根据管理实践中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并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而需要实现管理科学与管理艺术的高度统一。3 .论述管理的历史类型。答:管理的历史类型可以从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等不同的社会历史类型中来加以认识。(1)原始社会是政治统治组织产生以前的一种社会形态,这个历史阶段中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是原始公社制度和氏族组织。原始人之间的联系,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原始社会管理的特点是:习惯化的管理方式;原始的民主管理制度;简单的管理机构;人格化的管理权力;单一性的集体事务管理方式。0在整个前资本主义时期,最重要的生产资料都是土地,整个社会带有农业社会的特征,社会生活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的管理,都包括在统治型管理之中,整个社会的管理主要表现为统治型管理。农业社会统治型管理的特点是:统治机构设立,管理阶层兴起,管理成为政治统治的手段:管理内容趋于复杂,管理权力开始分化;初级的管理制度产生,但它在管理中的作用还很有限;管理思想提出,但经验管理仍占主导地位。O工业社会是以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为基本特征的社会。工业社会的管理的特征是:科学化。管理的科学理论产生且被广泛运用,并以其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揭开了人类科学管理的序幕。分权化。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的集权政治,建立了分权化的国家管理体制。在生产领域,由于机器的广泛采用,社会生产日益专业化。法制化。工业社会的管理是通过严密的规则系统的建立而进行的。系统化。系统论的产生及其在管理实践活动中的运用,为系统化管理提供了可能。系统化管理的基本特征是:管理主体具有全局观念,注重管理组织整体功能的发挥:管理主体能正确处理管理系统的整体与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管理主体重视结构在整体系统中的作用。追求效率。新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涌现并被运用于管理实践之中: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源源不断地进入管理领域并发挥作用;人力资源得以开发利用,管理制度走向健全,管理体制日益完善。4 .谈谈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答:在现代社会,管理的社会作用得到了充分展现,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一切领域,我们都可以看到管理的积极作用。具体地说,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管理是维系人类正常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人类一切有组织的社会生活都离不开管理。管理的重要性体现在管理的普遍性之中,管理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性活动。(2)管理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管理可以促使科学技术与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有效地结合起来,尽快投入生产,使总体生产力得以扩大和发展。(3)管理是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根本保障。一方面,任何管理活动都离不开相应资源的支持,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是一切管理活动赖以开展的基础:另一方面,管理正是通过有效配置资源而发挥作用的。(4)管理是增强一个组织实力和竞争力的必要前提。有效管理的作用就在于以尽可能少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和占用来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增强组织的实力和竞争力。(5)管理是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提高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社会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是管理发展的结果。5 .论述管理学的性质。答:关于管理学的性质,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1)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所揭示的管理原理适应于各类专门的具体的管理形式,一般管理学是各门具体的或专门的管理学科的共同基础。管理学需要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来研究社会管理活动过程中普遍适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管理活动是十分复杂的社会性活动,影响这一活动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管理学无论是在内容上、形式上还是方法上,都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特征。(2)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方面,作为一门学科,管理学具有其他学科所共有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管理学又有着很强的实践性,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它必须时刻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3)管理学是一门软科学。具体表现在:管理的功能就在于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以较少的投入或消耗争取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管理本身不能直接创造价值,它必须借助于被管理者及其他各种条件,并通过它们来体现或实现管理的价值,而且,管理所创造的价值是很难被明确地确定的;通过管理以提高效益,需要一个过程。(4)管理学在方法上是一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学科。管理学应该而且能够广泛运用数学知识,凭借多种数学运算,以实现其更高程度的科学化与精确化。但是,管理主要是同人发生关系,对人进行管理,所以,人的心理因素就是一种不可忽略的因素。因此,很多时候只能进行定性分析,采用价值判断的方法。(5)管理学是一门具有时代特征的学科。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在不同时代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而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不同历史阶段的管理,在思想、内容、性质、方法和手段等各个方面,都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以管理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管理学,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针对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及社会制度等方面业已发生的变革,努力揭示现代管理规律,反映未来管理趋势,构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学科知识体系,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这就使得管理学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6 .如何把握管理学的学科体系结构?答:经过IOO多年的发展,管理学已经成为涉及人类社会一切领域,包含着上百门分支学科、边缘学科的科学知识体系。在整个人类社会中,人们会按照专业化分工的原则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许许多多专门的管理学科,如经济管理学、行政管理学、教育管理学、军队管理学、公安管理学等。而在每一分支学科中,又形成了许多更细的分支学科。久而久之,人们从社会普遍存在的管理活动中概括总结出来的基本规律(包括一般的原理、理论、方法和技术),构成了一般管理学的内容。一般管理学是整个管理学学科体系中的基础性学科,它的任务是探讨人类社会一切管理活动的一般性问题。一般管理学是联系各门分支学科、边缘学科的交汇点。中国的管理学研究,正在从工商管理、经济管理、行政管理、教育管理、科学技术管理、军队管理等各个角度向一般管理学这个交汇点收敛、聚焦,具有中国特色的一般管理学体系正在形成。7 .试述管理学的研究现状。答:组织要在变化的环境和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努力提高效率和增加效益。正是基于这一点,各管理学派都在努力寻找更有利于组织发展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采用在他们看来合乎理性的各种假设并展开论述:(1)经典管理理论第一次把管理作为一个科学领城进行研究,它对管理的主要过程、管理的职能和技能的论述在今天仍是管理学界的共识,并指导着管理的实践。组织行为科学学派对激励诱导、群体及组织内人际关系作了详细论述,确定了工人是最有价值的资源这一论断。(2)管理科学学派运用数学模型和程序求得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特别是运用最新的信息情报系统,大大促进了管理效率的提高。(3)决策学派注重效果,其从“效果”出发,充分考虑实现“效率”的最大化,并认为效率是实现效果的必要条件。(4)经验管理学派则试图通过成功与失败的实例分析,寻找在同类条件下实现有效管理的方式,认为一个有效的组织必须以管理者的有效性为基础,而且管理者的有效性本身是对组织发展的最重要贡献。(5)系统管理理论强调系统分析和系统管理,认为系统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果。权变管理理论则提出根据不同情况随机应变,从而使管理更加适应变动着的环境的要求。传统管理理论将重点放在对“事''和"物''的管理上,漠视个人的需要和个人目标,看不到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行为科学理论把人的因素放在了首位,并吸收了心理学、社会学中的许多理论成果,提出了“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等假设。其缺陷是过分强调人的感情方面和社会方面因素的作用,较少探讨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以及理性和经济方面因素的作用。作为一门学科,管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尽管朝气蓬勃,但是,中国的管理学研究存在着严重的畸形化问题,不同的管理学科之间缺乏相互认同,也很少交流,某种具体的研究方法排斥着其他任何研究方法。特别是存在着“唯学术的倾向,满足于研究成果在小圈子中分享。8 .管理学在未来发展中会出现哪些发展趋势?答: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是推动管理学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影响管理学发展的第二大因素主要是与管理学相近的其他学科的发展,特别是系统科学、信息科学、决策科学和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科学的发展。影响管理学发展的第三个因素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而发生的各种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实践之间的融合、借鉴。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管理学本身呈现全新的发展趋势:(1)管理学在整个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管理不仅是决定一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可缺少的要素,而且是现代生产力的首要构成要素。管理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而且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2)管理学的理论化、哲学化趋势。纵观管理的发展史,由管理活动上升到管理学,由管理学上升到其基本原理,再由管理学原理上升到管理哲学,表现了人类对管理认识深化的历程,这正是管理理论发展的总趋势。管理学的理论化趋势将表现为对各类管理之共同规律的认识和总结,并对这些规律进行一般性的概括和抽象。管理学的哲学化趋势表现在,从哲学的高度对管理进行最高层次的考察与解释,把管理与哲学沟通起来。(3)新的管理学分支的发展将更加迅速。由于社会及其经济活动正在面临着巨大的结构性变革,管理活动将要解决许多全新的课题,在更为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对组织适应性的管理等,都将成为一些新兴的管理学分支学科的研究内容。(4)管理学将更多地与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数学等紧密结合。管理学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发展除了得到管理实践创新的不断推动之外,还得益于其他相邻学科的发展。未来的管理学在管理方法上将会更多地借鉴这些学科发展的成果,表现出与这些学科的发展更紧密地结合的特征,会表现出一种发展中互动的状态。(1)管理学研究将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特色。在知识经济时代,决定企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主要因素将越来越表现为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因此,如何充分地开发人的智力和体力将成为管理学的一项更为重要的任务,特别是将人作为一种知识载体的研究将更为突出。在管理中突出人的因素还不仅仅是突出其作为人力资源方面的内容,而是更加强调其道德主体的价值。(2)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管理学发展最强大的推动力是管理的实践。管理理论将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重视,不仅管理学的科学研究会更多地吸引理论工作者的兴趣,而且管理工作者也将会更加重视管理理论的作用,更加自觉地在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开展管理工作。9 .如何认识学习管理学的意义?答:人类已经在根本上从自在的阶段进入自觉的阶段,学习、研究管理学已经成为管理活动的必要条件和进入整个社会生活系统的必要准备。(1)学习管理学有助于把握现代管理规律,提高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方面,管理有其自身的规律。管理学从一开始就肩负着总结概括管理规律,帮助学习者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以提高管理能力的使命。(2)学习管理学有助于合理组织生产力的要素,提高生产力水平,充分发挥生产力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作用。生产力是一个系统,它既有独立的实体要素,包括生产资料、生产对象和生产者,也有非独立的附着性、渗透性要素,包括科学技术及管理等。其中,管理贯穿于生产力的具体结构中,管理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生产力各要素的组织,影响着生产力的水平,影响着生产力作用的发挥。(3)学习管理学也是个人谋职和从事社会活动的必要准备。从事管理工作必须以学习管理学为前提,但是,不准备从事职业管理活动的人,也同样需要学习管理学。这是因为一旦走上社会,每个人不是从事管理工作就是被人管理。在我们的时代,管理活动是最基本的社会活动之一,每个人都处于一个或多个管理系统之中,管理就是我们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因而,学习管理学,不仅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的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或多或少地学习一点管理学知识。10 .论述学习管理学的方法。答:学习管理学的基本前提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这包括两层含义:(1)认真学习管理理论,但不盲目照搬理论,而是根据管理实际灵活地运用理论;(2)虚心向发达国家学习管理经验,但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对外国的成功管理经验加以批判地吸收。唯物辩证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是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基本方法,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方法,如比较研究的方法、历史研究的方法、数学分析的方法、案例研究的方法等。在当今的所有学科门类中,管理学是最集中体现出一种实践思维的学科,学习管理学所接受的是一种实践思维训练,反过来,也需要用一种实践思维观去认识如学习管理学。总之,学习和研究管理学,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同时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吸收和采用多种学科的知识,从系统的观点出发,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和发展管理学,为提高我国的管理水平做出有益的贡2章答案11 简述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答: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1)在国家管理方面,有着系统的治国策略。古代思想家有三种不同的主张:德治与王道,法治与霸道,礼法相济与王霸相杂。(2)在组织管理方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办法。周礼一书为周朝制定了一套官僚制度。在组织管理实践上,自周朝以后,历代封建王朝为提高国家管理效率,都很重视组织管理。(3)在人事管理方面,有“选贤任能”、“任人唯贤”的主张。(4)在军队管理方面,包含着非常成熟的管理经验。六韬、三略提出了管军要爱军、赏罚应分明、赏罚相结合等思想。孙子兵法这部著作所体现出来的管理思想主要包括:国事为重;将为国辅;视卒如子;以法治军;知者必胜;谋略取胜。(5)在农业管理方面,非常注重提高农民的积极性。(6)在经营管理方面,提出了经营要顺应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违背它必然会遭到失败的思想。(7)在工程管理方面,中国古代的许多规模宏大的工程,如万里长城、都江堰水利工程、大运河等,都渗透着工程管理的智慧。12 简述近代西方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答:近代西方的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有:近代社会的管理思想主要包含在一些经济学著作中,也有一些实践者(主要是厂长、经理)注重总结自己的经验,探讨有关管理的问题。这一时期的著作,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偏重于对管理职能、管理原则等理论问题的研究:另一类则偏重于管理技术、方法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理论观点如下:(1)亚当斯密系统分析了劳动分工的经济效益,提出了生产合理化的概念。(2)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斯威茨(CaHVOnCIaUSeWitZ)认为:管理大型组织的必要条件是精心的计划工作,必须规定组织的目标;管理者应该承认不确定性,从而按照旨在使不确定性减少到最低限度的要求来全面分析与计划;决策要以科学而不是预感为根据,管理要以分析而不是直觉为根据。(3)英国数学家查尔斯巴贝奇(ChaHeSBabbage)在机器与制造业经济学一书中,以数学家的眼光,对劳动分工的效益和主管人员对设备、物资、人力使用上的具体管理技术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4)工程师瓦特(Wat1.)在他的制造厂里运用科学管理的方法,主要包括:市场研究与预测技术;生产计划技术;生产过程规范化和产品部件标准化;依据工作流程有顺序地安装机器;建立详尽的生产统计记录,按机床、部门进行成本利润核算;培训工人与管理人员;按成果支付工人工资;工人福利由工人自己管理等。(5)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英国的罗伯特欧文(RObertOWen)为实践自己的政治主张而进行了“纽兰纳克”(New1.anark)和“新协和村”(NeWCommunity)的试验。由于他试图在企业内建立起一种全新的人际关系,因此被誉为人事管理的先驱者、“人际关系之父13 简述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答: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了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以法约尔为代表的一般管理理论和以韦伯为代表的行政组织理论。对于这一时期的管理学,我们称其为经典管理理论。弗雷谯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WinSk)WTayIor,18561915)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其理论核心是提高效率。泰勒认为,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对工人和雇主双方都有利的事情,工人和雇主应相互协作,共同为提高生产率而努力。泰勒提出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管理:(1)制定标准定额。(2)挑选一流的工人。(3)设置计划层、实行职能制。(4)实行新的奖励制度。(5)对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实行“例外原则工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对于提高生产率、改善工人生活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卡尔巴思(Car1.G.Barth)亨利甘特(Henry1.Gantt),以及吉尔布雷斯夫妇(FrankGi1.breth&1.iIIianM.Gi1.breth)等人继承和发展了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伯法(E.S.Buffa)等人提出了管理科学理论,这一理论使管理从以往定性的描述走向了定量预测的阶段。14 简述般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答:一般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亨利法约尔(HenryFayOI,18411925)。他的管理理论集中反映在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中,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包括以下内容:(1)任何企业都存在着六种基本活动: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管理活动是指组织内行政人员所从事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活动。(2)管理中具有普遍意义的14条原则: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人员的报酬;集中;等级系列;秩序;公平;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团结精神。(3)进行管理教育和建立管理理论。法约尔认为,人的管理能力可以通过教育来获得,管理能力也像其他技术能力一样,首先在学校里,然后在车间里得到。15 简述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答:行政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马克斯韦伯(MaXWebeI,18641920),他被誉为“组织理论之父韦伯在管理理论上的贡献主要集中在组织理论方面,他提出了“官僚制''组织的理想模型,从而确立了现代大型组织广泛采用的一种组织管理方式。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权威的类型组织赖以建立的权威有三个:传统的权威,它以对社会习惯、社会传统的尊崇为基础;魅力的权威,它以对领袖人物的品格、信仰或超人智慧的崇拜为基础;合理合法的权威,它以对法律确立的职位权力的服从为基础。(2)官僚制组织的基本特征:实现劳动分工,明确规定每一成员的权力与责任,并使之作为正式职责合法化。各种公职或职位按权力等级严密组织起来,形成指挥体系。通过正式考试的成绩或在培训中取得的技术资格来挑选组织的所有成员。实行任命制,只有个别职位才实行选举制。公职人员都必须是专职的,并获得固定薪金。职务活动被认为是私人事务以外的事情,受规则和制度制约,而且是亳无例外地适用于各种情况。(3)官僚制组织体系的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最高领导层,相当于目前许多组织的高级管理层,其主要职能是决策:行政官员层,相当于中间管理层,其主要职能是贯彻最高领导层的决策;一般工作人员层,相当于直接操作层,其主要职能是从事各项具体的实际工作。4 .简述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答:人际关系学说的代表人物是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EItonW.Mayo,1880-1949),他主持了管理学史上著名的霍桑试验。霍桑试验本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全国科学研究委员会于1924年开始进行的一项试验,本意是要确定工厂照明条件同工人工作效率之间的精确关系。根据霍桑试验,梅奥等人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提出了与经典管理理论不同的新观点,新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社会人'的观点。经典管理理论把人看作是仅仅为了追求物质利益而工作的“经济人”,把人看成是对工作条件的变化能做出直接反应的“机器的模型”,但霍桑试验表明,物质条件的变化,并非是劳动生产率提高或降低的决定性因素。梅奥等人创立了“社会人”假说,即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属于某一集体,是受这一集体影响制约的社会人。他们除了追求金钱收入之外,也有着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求。(2) “非正式组织”、的观点。梅奥等人认为,现代工业管理不能满足人们的社会和心理需求,割断了他们之间的感情纽带,使之成为“孤独者”,产生“失落感”,这是造成效率普遍低下的主要原因。由于职工的社会和心理满足无法在正式组织中得到,因此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非正式组织。所谓非正式组织,是指企业职工在共同劳动过程中,由于共同爱好、情感、价值观念以及其他原因而自发形成的群体。它不仅存在于工人之中,也存在于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之中。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相互渗透,对生产率的提高有很大影响。(I)管理职能的观点。泰勒认为应通过改变工人的操作方式和通过计件工资制来加强工人之间的竞争而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法约尔和韦伯则认为应通过强化组织原则和组织权威来提高生产效率。梅奥则不同,他认为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途径是提高职工的满足度,使职工在生理尤其是心理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因此,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激发士气。管理的职能就在于倾听下属意见,沟通上下思想,在正式组织的经济需求和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求之间寻求平衡,从而最大可能地提高工人的士气。5 .简述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答: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行为科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H.Mas1.ow,19081970)。(1)马斯洛把人的各种需要按其重要程度和产生的先后顺序依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和归属需要、地位或受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衣食住行等没有得到满足前,各级更高的需要就不会发挥作用.安全需要,是有关免除危险和威胁的各种需要,如防止工伤事故和有伤害的威胁,防止资方的无理解雇、生病的威胁,以及在养老、储蓄和各种形式的保险等方面的需要。感情和归属需要,包括和家属、朋友、同事、上司等保持良好的关系,给予别人并从别人那里得到友爱和帮助,即成为某个集体公认的成员等的需要。这类需要比前两类需要更难捉摸,但对大多数人来讲却是很强烈的一类需要。地位或受人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心、自信心、能力、知识、成就和名誉地位的需要,能够得到别人的承认和尊重等。这类需要是无止境的,往往很难得到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最高一级的需要,是指一个人需要做他最适宜做的工作,发挥他最大的潜力,实现理想,并能不断地自我创造和发展。(2)马斯洛认为:一个人首先产生的是最低层次的需要,当这一需要基本满足后,才依次产生高层次的需要;在同一个人身上,这几种需要可能同时存在,但由于其心理发展程度不同,占主导地位的需要也就不同;人的需要带有发展的、动态的性质;管理人员必须根据不同人的不同需要,研究调动积极性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具体的管理活动。6 .简述双因素理论的主要内容。答:双因素理论由美国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Herzberg,192320(X)于1959年提出。他将影响人们满意或者不满意的因素分为:(1)保健因素,是指其满足对职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一样。保健因素不能直接起激励职工的作用,但能防止职工产生不满情绪。当保健因素改善后,职工的不满情绪会消除,但并不会导致积极的后果,而只是处于一种既非满意,又非不满意的中性状态。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产生使职工满意的积极效果。(2)激励因素,包括成就、上级赏识、工作本身、责任、进步等。保健因素包括公司的政策、管理、监督、工资、同事关系、工作条件等。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具有对应关系,马斯洛提出的高层次需要其实就是赫茨伯格的所谓激励因素,而马斯洛列举的为维持生活所必须满足的低层次需要则相当于保健因素。7 .简述期望理论的主要内容。答:期望理论由美国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ViCtOrH.Vroom,1932一)在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期望理论是一种通过考察人们的个人努力与其所获得的最终奖酬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说明激励过程的理论。弗鲁姆认为,管理中各种激励因素作用力的大小,取决于职工对他所能得到结果的全部预期价值乘以他认为可能得到该结果的概率,即:M=E×V(M是"激励力量”,E是“期望值”,y是“效价。激励力量是指被激发起的工作动机和强度;期望值是指人们根据个人的经验,对自己的行为能否导致所想得到的工作绩效和奖酬的主观概率,也就是说,主观上估计达到目标和得到奖酬的可能性。效价是指人们对某一目标(奖酬)的重视程度与评价高低,是实现这一目标对满足个体需要的价值。弗鲁姆认为,要调动职工积极性,必须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I)个人努力与绩效的关系;(2)绩效与奖励的关系;(3)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他认为,一个人总是根据以往的经验,以判定自身的努力与管理人员所配置的任务的关系。得到奖励能否满足个人需要,这要看奖励本身的价值大小,以及个人对该价值的需要偏爱程度。人的需要是不同的,因而同样的奖励对不同人的激励程度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人,其需要也是不断变化的。管理者应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8 .简述X理论、Y理论的主要内容。答:1957年,美国行为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1.asM.McGregor,1906-1964)在管理评论杂志上发表了题为企业中的人性方面的文章,把管理学中基于对人性的不同看法而形成的两种理论分别称作X理论和Y理论。9 1)X理论麦格雷戈认为,X理论有如下特征:a.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都尽可能逃避工作;b.多数人都没有雄心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而心甘情愿受别人的指导;c.多数人的个人目标都是与组织的目标相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的办法,才能迫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工作;<1多数人工作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因此,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激励他们努力工作;e.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多数人都是符合上述设想的人,另一类是能够自己鼓励自己、能够克制感情冲动的人,这些人应负起管理的责任。以X理论为指导思想的管理工作也往往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a.重视完成任务,而不考虑人的感情;b.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工人的主要任务是听从管理者的指挥;C,在奖励制度方面,主要用金钱来刺激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者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10 )Y理论丫理论是与X理论根本对立的,其基本内容如下:a.一般人都是勤奋的,如果环境条件有利,工作如同游戏或休息一样自然;b.控制和惩罚不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唯一方法,人们在执行任务中能够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c.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人不仅会接受责任,而且会主动寻求责任;d.在人群中广泛存在着高度的想象力、智谋和解决组织中问题的创造性;e.在现代工业条件下,一般人的潜力只利用了一部分。以Y理论为指导思想的管理也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a管理就是要创造一种适宜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使人们能够在这种条件下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b.管理者的主要任务就在于为发挥人的才智创造适宜的条件,减少和消除职工自我实现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c.只有内在奖励才能满足人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极大地调动起职工的积极性:d.管理制度应保证职工充分地表露自己的才能,达到自己所希望的成就。麦格雷戈把丫理论叫做“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结合”,认为它能使组织的成员在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更好地实现自己个人的目标。因此,他认为,关键不是在采用“强硬的”方法或“温和的”方法之间进行选择,而是要实现管理的指导思想的根本改变,即变X理论为Y理论。9.论述后行为主义时期的管理理论。答:行为科学是一种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人的工作动机、情绪,以及行为与工作、工作环境之间的关系出发,探索影响劳动生产率因素的科学。从产生和发展来看,行为科学可分为两大时期,前期叫做人际关系学说时期,它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霍桑试验为开端:后期是以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行为科学”,以及在1953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召开的各大学科学家参加的会议上,正式定名为行为科学为开端。后期行为科学学派理论众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1)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行为科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H.Mas1.ow,19081970)马斯洛把人的各种需要按其重要程度和产生的先后顺序依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和归属需要、地位或受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一个人首先产生的是最低层次的需要,当这一需要基本满足后,才依次产生高层次的需要;在同一个人身上,这几种需要可能同时存在,但由于其心理发展程度不同,占主导地位的需要也就不同;人的需要带有发展的、动态的性质:管理人员必须根据不同人的不同需要,研究调动积极性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具体的管理活动。(2)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由美国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HerZber9,1923-2000)于1959年提出。他将影响人们满意与不满意的因素分为:保健因素,是指其满足对职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一样。保健因素不能直接起激励职工的作用,但能防止职工产生不满情绪。当保健因素改善后,职工的不满情绪会消除,但并不会导致积极的后果,而只是处于一种既非满意,又非不满意的中性状态。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产生使职工满意的积极效果。激励因素,包括成就、上级赏识、工作本身、责任、进步等。保健因素包括公司的政策、管理、监督、工资、同事关系、工作条件等。(3)期望理论期望理论由美国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VictorH.VrOOm,1932一)在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期望理论是一种通过考察人们的个人努力与其所获得的最终奖酬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说明激励过程的理论。弗鲁姆认为,管理中各种激励因素作用力的大小,取决于职工对他所能得到结果的全部预期价值乘以他认为可能得到该结果的概率,即:M=E×V(M是"激励力量”,E是“期望值”,y是“效价。激励力量是指被激发起的工作动机和强度;期望值是指人们根据个人的经验,对自己的行为能否导致所想得到的工作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