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黄人工袋料栽培技术规程编制说明.docx
广西地方标准桑黄人工袋料栽培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二O二二年H-月一、任务来源、起草单位、主要起草人(一)任务来源、起草单位桑黄人工袋料栽培技术规程来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下达的 2022年广西地方标准制修定项目计划的通知(桂市监函(2022) 1903号),项目编号 为2022T112,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提出,广西农业种植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归口并宣贯,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负责起草。(二)主要起草人“桑黄人工袋料栽培技术规程”广西地方标准主要起草人见下表。研制人员姓名职务/职称现从事专业所在单位项目负责人陆春霞副主任/高级农业 经济师微生物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 广站主 要 参 加 人 员刘开莉农艺师检测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 广站梁贵秋主任/正高级农艺 师生物技术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 广站肖潇农艺师食品加工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 广站莫炳巧农艺师栽培管理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 广站韦伟推广研究员蚕桑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 广站李小群助理农艺师食品加工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 广站徐雯雯助理农艺师分析化学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 广站周晓玲高级农艺师食品加工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 广站董桂清高级农业经济师生物技术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 广站林强轩经济师桑黄栽培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 广站梁思思高级农业经济师行政管理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 广站黄梅梅高级农业经济师传播学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 广站白雪副编审传播学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 广站二、编制标准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紧迫性(一)制定标准的背景蚕桑产业是广西重要的民生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2021年全区桑园面积达 287. 66万亩,蚕茧产量已连续17年居全国第一,蚕茧产量达蚕茧产量40. 74万吨,所 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桑枝的量约为250多万吨,若不加于合理开发和利用不仅造成环境污 染也势必影响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蚕桑产业为“十三五”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十 四五”的开局之年,为促进蚕桑产业链的延长,提升蚕桑产业化水平和构筑乡村振兴 的新经济增长点,根据国家六部门印发的蚕桑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 2025年)(工信部联消费(2020) 15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印发 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广西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桂 政发(2019) 7号)等文件精神,以桑为原料,挖掘桑树的食药用价值,将桑资源用于 食品、食用菌、饲料、医药产业等特色行业,是现代蚕桑产业结构调整及的需要,对提 高桑园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等具有重要意义。桑黄(SanghUangPOrUSSanghUang)是名贵的药用真菌,素有“森林黄金”的美誉, 主要生长在桑属(MorUS)树木上,在抗肿瘤、保肝、降血糖、增强免疫调节、治疗关 节炎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并成为国际公认的在生物抗癌效果方面最好的药用真菌之 一,开发前景非常广阔。野生桑黄主要寄生于杨树、桦树、柳树、桑树、栋树、松树等 树木,而桑树桑黄是长在桑树上的,其子实体的多糖、黄酮和三菇类含量均高于长在其 他树种上的桑黄,因此桑树桑黄的经济价值非常高。国内的野生桑黄资源主要分布在黑 龙江、吉林、陕西、浙江、安徽、云南、四川等地,但资源又非常稀缺,难以满足市场 的大量需求。随着野生桑黄资源的日益枯竭,如何充分利用人工栽培种植并进行规模化 产业化发展也逐步提上日程,而广西作为全国种桑养蚕的大省(区),桑枝资源非常丰 富,但大部分未能充分利用而废弃于田间地头,造成环境污染。因此,为了满足市场对桑黄的需求和解决蚕区发展的瓶颈问题,编写桑黄栽培技术标准 己是当务之急。本标准的编制对蚕桑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桑枝进行生物转化关键技术的 研究与桑黄推广种植示范,旨在进一步推动广西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促进广西桑黄 种植规模化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二)必要性桑黄作为中药用于治疗已具有2 000多年的历史,具有活血、止血、利五脏、排毒 等功效。关于桑黄最早的药用记载可追溯到汉代中医经典神农本草经,明代本草 纲目中就有桑黄“利五脏,宣肠胃气,排毒气”等药用描述;还可用于治疗血淋、血 崩、脱肛泻血、带下、经闭、脾虚泄泻等症状。现代医学也证实了桑黄的药理功能有20 多种,包括抑菌、消炎、抗氧化、抗肿瘤、加强机体免疫、保肝护肝、降血糖、降血脂、 抗肺炎等,桑黄富含多糖、黄酮类、菇类等活性物质,具有于调节机体免疫、延缓衰老、 抗肿瘤、保肝护肝、降血糖、抗炎症等功效。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桑黄的药用和保 健功效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桑黄作为一种具有显著抗肿瘤活性效果最好的珍稀真菌类 之一,正逐渐成为医学研究和应用开发的热点。然而,由于桑黄是一种弱势菌种,在自然环境下形成子实体的时间较长,量也较 稀少,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近十年来,随着桑黄的人工栽培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对桑 黄药用成分的现代化提取、分离和纯化技术的应用,大大促进了桑黄栽培产业的开发。 桑黄作为保健食品原料,近年来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正逐渐为世人所接受。韩国、日本、 泰国在桑黄产品的开发方面已经很成熟,相应的防癌、增强免疫力的产品已投放市场。 我国吉林、江浙一带桑黄人工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桑黄子实体平均售价达2 OOO4 OOO 元/kg。目前,广西在桑黄栽培方面的研究已有报道,但在技术栽培和推广应用方面还处于 薄弱的环节,桑黄种植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都是零星种植,不论是种植技术还是 规模远远落后于其他省市。因此,通过制定标准化的桑黄人工代料栽培技术规程,充分 利用废弃的桑枝进行室内智能化、自动化栽培桑黄,建立示范推广基地,并开发桑黄加 工新产品,不仅是开拓了一条变废为宝的途径,对促进蚕桑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具 有重要的意义,也填补广西在桑黄种植标准这一领域内的空白。(H)紧迫性目前,广西桑黄的种植主要以袋料生产为主。桑黄的人工栽培以桑枝屑作为主要的 生产辅料之一,研究与示范种植主要分布在桂林、南宁、百色等地,近年由于其良好的 保健作用以及较高的经济价值而受越来越多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追捧,然而桑黄的人工栽 培缺乏标准化技术指导,制约了桑黄规模化的发展,因此规范桑黄栽培技术迫在眉睫, 也预示了广西地方标准“桑黄人工袋料栽培技术规程”制定的紧迫性。以下就存在的问 题作简要阐述。1、菌种选择不当:近十年来,桑黄的种名争议不断,导致在购买桑黄菌种时存在 菌种混乱的现象,物种不同,其成分和药效也大相径庭,进而制约桑黄的科学应用和健 康的可持续发展。2、菌种培养配方选择不当:桑黄的生长经过母种、原种、栽培种的菌丝培养,不 同阶段所需的营养成分有所差异,因此,应明确不同生长阶段的辅料配比,确保菌丝生 长健壮,才能保证后期的出菇。3、出黄管理不当:出黄阶段包括开口、前期培养和后期培养的温湿度条件以及光 照等条件管理,因为广西属于亚热带气候,高温多湿,管理不当易感染青霉菌造成菌丝 死亡,因此在栽培管理上不能完全照搬其他省市的管理办法,避免影响桑黄的品质和造 成成本增加。(四)可行性广西各级政府和部门高度重视蚕桑产业的发展,将该产业作为脱贫攻坚、富民强镇 的重要产业来抓。而合理利用好桑枝开发名贵的食用菌,促进蚕桑多元化发展有利于促 进蚕桑产业的转型升级。自2018年以来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在桑黄的种植研究与示范 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生产技术,对促进桑黄的生产规模化和标准化具有一定的 信心。在桑果、桑叶、桑枝食用菌等蚕桑多元化生产与推广应用进行大量的研究并具有 丰富的经验,尤其在桑黄菌种筛选、配方试验、出菇管理等技术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 己发表桑黄类的论文2篇。获得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蚕桑资源高值化加工利用技术及 设备研究与示范项目等多个科技项目资助,2021年获广西科技计划重点研发项目蚕 桑生产大宗固体废弃物桑枝和蚕沙生物转化关键技术研窕与示范关于桑黄栽培种植的 项目支持。现已完成并获颁布了广西地方标准桑枝栽培灵芝生产技术规程桑果原 汁生产技术规程桑叶绿茶加工技术规程等11项,为桑黄人工代料栽培技术规程 的编写打下了坚实基础。为确保标准编写工作正常进行,我站组建了标准编写工作小组, 保证标准工作的正常进行。三、标准编制过程(一)标准编制前期工作1、前期研究工作本课题组成员从2018年开始至今在桑黄的种植研究与示范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 成熟的生产技术,在桑果、桑叶、桑枝食用菌等蚕桑多元化生产与推广应用进行大量的 研究并具有丰富的经验,尤其在桑黄菌种筛选、配方试验、出菇管理等技术方面做了大 量研究工作。在积累相关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完整的桑黄人工袋料栽培技术流 程,相继发表了 “不同配方培养基对桑黄菌丝和子实体生长的影响”“桑黄活性成分的 提取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等试验论文;获授权1件实用新型专利“智能温湿控桑黄出 菇棚”(专利号:ZL202221413059.X); “蚕桑生产大宗固体废弃物桑枝和蚕沙生物转化 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获广西科技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立项。通过前期开展的桑黄栽培研 究为标准的制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成立标准编制小组标准主管部门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下达2022年广西地方标准制修订项 目计划的通知(项目编号为:2022-1112)后,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及时成 立课题小组,成员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法、标准化工作导则、标准制定和产品 标准编写规定等相关文件资料,查阅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并结合多年来的在桑黄栽 培研窕方面的资料进行汇总、分析与总结,研究确定标准的编写原则和项目的实施方案, 起草编写了“桑黄人工袋料栽培技术规程”征求意见草稿。经过编制小组成员反复研讨, 形成了 “桑黄人工袋料栽培技术规程”标准的编制原则及纲要。2022年11月底,经编 制小组成员的反复讨论和写作、修改,完成了标准的征求意见稿。3、资料收集、调查研究分析编制工作小组成员根据任务分工进行了资料收集和调查研究分析,收集国内国外相 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查阅桑黄栽培等方面的相关资料;派起草组成员到国内相关 生产企业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同时分析桑黄栽培过程中各生长阶段的变化,状态变化因 果关系,以提高标准的适用性、普遍性、兼容性,为我区桑黄栽培提供可靠的种植技术 依据。在前期调研基础上,起草小组成员通过对现行桑黄的栽培技术和其他省市的桑黄 栽培特点进行了比对分析,获得起草标准的真实可靠基础材料。(二)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经过1、2022年标准编制项目下达后,按照广西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编制标准工作的 要求,我站组织成立标准起草编制工作小组,编制小组于项目实施期间,通过多种渠道 对业内专家进行咨询,确保标准的可靠性。2、标准编制小组比对近年来的研究数据,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分析、汇总研究, 确定“桑黄人工袋料栽培技术规程“广西地方标准的基本内容和总体思路。经过反复调 研、讨论后形成标准的架构和纲要。3、编制小组根据标准的格式和编写方法,按照GB/T 1. 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经过广泛征求已经并经过反复讨 论、修改、专家认证后编写形成“桑黄人工袋料栽培技术规程”广西地方标准“征求意 见稿二四、标准编制原则1、本标准的格式和编写方法按照GB/T 1. 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2、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规范广西区桑黄人工袋料栽培的技术规程,有效为企业提 供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桑黄人工袋料栽培技术服务,保障桑黄子实体的品质和质量,以促 进桑黄人工袋料栽培在全区的推广应用。3、本标准的制定力求准确、系统,内容与当前桑黄人工袋料栽培的环境条件和社 会经济情况紧密结合,在实际应用上切实可行,保障产品质量,获取高质量的桑黄子实 体,促进桑枝栽培桑黄产业的发展。五、标准技术内容依据(一)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引用文件包括:GB/T 317 白砂糖GB 27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4455农业用聚乙烯吹塑棚膜GB 4806. 7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GB 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 12728食用菌术语NY/T 119-2021饲料原料 小麦数NY/T 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Y/T 528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NY/T 1731食用菌菌种良好作业规范NY/T 1742食用菌菌种通用技术要求NY/T 2798. 5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控制技术规范:第5部分食用菌NY 5099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DB33/T 2340桑黄人工袋栽技术规程(二)技术内容依据1、桑黄人工袋料栽培的技术流程培养基制备(母种活化、原种、栽培种、出黄代料)一灭菌一接种一菌丝培养一出 黄栽培管理f病虫害防治f采收,其关键技术依据和来源为桑黄人工袋料栽培实际中的 研究成果,具体数据如下:2、栽培条件的确定以源于吉林的桑黄菌种作为供试菌株,栽培环境卫生、生产设备与设施都应符合标 准要求,大棚栽培条件下出黄培养宜在46月和1012月,温度以20 °C30 "C为宜。2.1母种活化培养基配方的确定不同母种培养基配方:CK1:马铃薯 200g+琼脂 20g+葡萄糖 20g+KH2P04 0. 75g+MgS01 lg+VR1 Img,水 IooOmL。A,: 2%蔗糖 20gL+琼脂 20g+葡萄糖 20 g+ KH2PO, 0. 75g+MgS0. lg+Vl Img,水 IOoOmL。A2:麦芽糖 20gL+琼脂 20g+葡萄糖 20g+ KH2POt 0. 75g+MgS0., lg+Vl Img,水 IoOomL。A3;可溶性淀粉 20gL+琼脂 20g+葡萄糖 20g+ KH2PO1 0. 75g+MgS01 lg+VBI Img,水000 mL。A1:玉米粉 20gL+琼脂 20g+葡萄糖 20g+ KH2PO4 0. 75g+MgS04 lg+Vl Img,水 IOOOmL。A5:糊精 20gL+琼脂 20g+葡萄糖 20g+ KU2PO1 0. 75g+MgS01 lg+Vl51 Img,水 IOOOmLoA6:麦熟 20gL+琼脂 20g+葡萄糖 20g+ KH2PO1 0. 75g+MgS0. lg+Vu Img,水 IOOomL。表1不同母种培养基对桑黄菌丝的影响培养基配方菌丝颜色及形态日平均增长速率/ (mm/d)差异性菌丝长势0.050.01CK1鹅黄色,颜色较深,由里向外绒毛变疏,呈毛毡状4.9bB+Ai鹅黄色,颜色由里向外变浅,绒毛疏,呈毛毡状4.8bB+A2鹅黄色,颜色较深,绒毛向四周散开,毛毡状4.7bB+A3浅黄色,绒毛细、疏,呈毛毡状4.5bB+Aa黄色,绒毛紧密,呈毛毡状5.5aA+A5淡黄色,绒毛疏、呈毛毡状4.9bB+A6淡黄色,绒毛疏、呈毛毡状4.8bB+注:(1)表中日平均增长速率(mm/d)数据为3次重复的平均值;(2)“+ ”菌丝生长势弱;“ + ”菌丝生长势一般;“+ + +”菌丝生长势强。从表1可看出,6种不同碳氮培养基中均培养出黄色的桑黄菌丝,以试验Ai、A八As配方、对 照所培养出来的菌丝综合长势较好,其中配方A4以玉米粉作为培养基中的碳源时,以菌丝生长速度 为微量指标,与其他配方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口平均增长速率达5.5 mm/d;培养出的菌丝长势最好, 菌丝呈黄色,绒毛紧密,毛毡状(图1);对照的菌丝长势和日平均增长速率表现也不错;可溶性淀 粉作为氮源时培养的桑黄菌丝较稀,细弱,长势最差。图1桑黄菌丝照片2. 2原种培养基配方的确定原种培养基配方:CK2:熬皮70%+棉籽壳22%+玉米粉5%+蔗糖1%+石灰1%+石膏1%B1:桑枝屑10%+熬皮70%+棉籽壳12%+玉米粉5%+蔗糖1%+石灰1%+石膏1%B2:桑枝屑15%+熬皮60%+棉籽壳17%+玉米粉5%+蔗糖1%+石灰1%+石膏1%B3:桑枝屑20%+数皮50%+棉籽壳22%+玉米粉5%+蔗糖1%+石灰1%+石膏1%B4:桑枝屑25%+秋皮40%+棉籽壳27%+玉米粉5%+蔗糖1%+石灰1%+石膏1%表2不同原种培养基对桑黄生长的影响培养基配方菌丝萌发时间/d日平均增长速率/ (mmd)差异性满袋时间/d菌丝特征菌丝长势0.05 0.01CK253.4bB25菌丝淡黄、稀疏且细弱+Bi33.7abB2()菌丝淡黄、稀疏且细+B233.8aB22菌丝淡黄、浓密、较强壮+B344.2aA21菌丝淡黄、浓密、强壮+B444.0aB20菌丝淡黄、较稀疏、较细+注:(1)表中日平均增长速率/ (mmd)数据为3次重复的平均值:(2) “+ ”菌丝生长势弱;“ + + ”菌 丝生长势一般;“+ + + ”菌丝生长势强。从表2可知,不同的原种培养基对桑黄菌丝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添加了桑枝的试 验处理RBi与没添加桑枝的对照相比,菌丝萌发时间相差不大,日平均增长速率和满 袋时间随着桑枝添加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添加桑枝后菌丝的长势均优于对照,当 桑枝添加到一定的量,菌丝长势比较浓密而强壮。从表2可知,试验处理B3的配方:桑 枝屑20%+熟皮50%+棉籽壳22%+玉米粉5%+蔗糖1%+石灰1%+石膏1%对桑黄原种的生长最 佳,此时菌丝萌发时间为4d,菌丝日平均增长速率为4.2mmd,菌丝长满袋时间为21d, 菌丝呈淡黄色,浓密且强壮。4.栽培种或出黄袋料培养基配方的确定栽培种培养基配方:(料水比均为1 : L31.5)CK3:杂木屑60%+熬皮35%+玉米粉2%+蔗糖1%+石灰1%+石膏1%C1:桑枝屑35%+杂木屑40%+熟皮20%+玉米粉2%+蔗糖1%+石灰1%+石膏1%C2:桑枝屑45%+杂木屑30%+熬皮20%+玉米粉2%+蔗糖1%+石灰1%+石膏1%C3:桑枝屑55%+杂木屑20%+熬皮20%+玉米粉2%+蔗糖1%+石灰1%+石膏1%Cu桑枝屑65%+杂木屑10%+数皮20%+玉米粉2%+蔗糖1%+石灰1%+石膏1%表3不同生产种培养基对桑黄菌丝生长的影响培养基配方菌丝萌发时间/d日平均增长速率/ (mmd)差异性0.050.01.满袋时间/d菌丝特征菌丝长势CKa43.6CC65菌丝白色、稀疏且细弱+C134.2bAB57菌丝白色、较稀疏、较细弱+C234.6aA52菌丝白色、浓密、强壮+Cs44.4abAB54菌丝白色、较浓密、较强壮+Ci34.0bBC60菌丝白色、较稀疏、较细弱+注:(1)表中日平均增长速率/ (mnVd)数据为3次重复的平均值;(2) “+ ”菌丝生长势弱;“ + ”菌丝 生长势一般;“+ + + ”菌丝生长势强。从表3可知I,不同的生产种培养基对桑黄菌丝的生长速度和生长特征有一定的影响, 添加了桑枝的试验处理GC与没添加桑枝的对照相比,菌丝萌发的时间相差不大,但 是生长速率和菌丝满袋的时间随着桑枝添加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菌丝特征 表现随着桑枝的添加量的增加也优于对照,菌丝比较强壮而浓密,整体长势均优于对照, 但随着桑枝量的增加,菌丝的长速有所减缓,长势也有所下降。从表2可知,试验处理 C2的配方:桑枝屑45%+杂木屑30%+数皮20%+玉米粉2%+蔗糖1%+石灰1%+石膏1%对桑黄 菌丝的生长最好,菌丝萌发时间为3d,菌丝日平均增长速率为4.6mmd,菌丝满袋时间 为52d,菌丝表现为白色,浓密而强壮。2. 3桑黄人工袋料子实体生物转化率比较不同栽培种配方对桑黄生物转化率比较:表4不同栽培种培养基对桑黄生物转化率的影响培养基配方原基形成时间子实体平均产量/ (g袋)平均生物学转/df实体成熟时间/d化率/%成活率/%CKs20688617.295C117609819.699C2155512525.098C3175711322.696C4196710220.494从表4可以看出,试验配方C2的配方:桑枝屑45%+杂木屑30%+熟皮20%+玉米粉2%+蔗 糖1%+石灰1%+石膏1%对桑黄子实体生长质量影响和生物学转化率最好。表现为:原基形 成时间最短为15d;子实体成熟时间最短,为57d;子实体平均产量最高,为125g袋; 平均生物学转化率最高,为25%;成活率达98%。2.4出菇袋料培养条件的确立1)桑黄培养对温度条件的要求菌丝活化培养阶段:将桑黄菌母种接种到培养皿,置于温度为10、15、20、25、30、 35、40 的恒温培养箱内培养,每个处理重复3次。观察菌丝生长速度和菌丝长势, 培养10 d后终止培养,并测量菌丝的直径大小。试验结果如图1,结果表明温度对桑 黄菌丝的生长速度影响较大,20 -30 随着培养温度升高,菌丝生长速度逐渐加 快,在30时菌丝生长速度达到最高值,但是25°C时菌丝的长势最好,所以菌丝培养 最好控制在25°C30。袋料栽培菌丝生长阶段:将桑黄菌原种接种到袋料培养基,置于温度为15、20、25、 30、35、40 的恒温培养箱内培养,每个处理重复3次。观察菌丝生长速度和菌丝 长势,记录菌丝长满菌包的时间。试验结果如图2,结果表明不同培养温度对桑黄菌丝 生长有所影响,当温度低于25或高于30时,菌丝生长速度变慢,满袋时间较长。当 温度处于25°C30时,菌丝长满菌袋的时间较短,菌丝呈白色,较为健壮。出菇培养阶段:温度过低或高子实体均不萌发,因此温度不能低于10°C和高于 40 , 15°C35范围内桑黄子实体均可生长。桑黄菌属于高温型药用菌,出菇温度 在15°C35,最适出菇温度为2528,温度低于15、高于35均不利于桑 黄子实体生长。温度过高,子实体容易感染霉菌,产量低或生长停止;温度低于15时,子实体形成缓慢或不产生原基。同时昼夜温差的变化,有利于促进子实体生长和发育。图1温度对桑黄菌丝生长的影响图2温度对代料栽培桑黄菌丝生长的影响2)桑黄培养对湿度条件的要求袋料栽培菌丝生长阶段:将桑黄菌原种接种到袋料培养基,置于湿度为55%、65乐 75乐85%、95%的恒温恒湿培养箱内培养,每个处理重复3次。观察菌丝生长速度和菌 丝长势,记录菌丝长满菌包的时间。试验结果如图3,结果表明湿度为65%75%范围对 菌丝的生长较好,长满菌包的时间也较短,湿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菌丝的长势,延长 菌丝的生长速度,并且湿度过高容易造成菌包滋生霉菌。同时,由于桑黄栽培袋料培养 基含水量为60%65%,满足了菌丝生长过程所需要的水分,因此通常在菌丝暗培养阶段 是不需要外界加湿的。在出菇培养阶段,菌包开口初期也就是原基分化阶段空气相对湿度保持为80% 85% (可采用加湿器进行加湿),水分过多时则易长杂菌。随着子实体增大,空间相对 湿度要保持在85%95%范围。在出菇培养期间湿度切勿频繁大幅度变化,否则容易造 成桑黄开口处或菌包内滋生霉菌污染。随时观察空间湿度的变化,空气中定时喷雾保湿, 同时地面喷水保持湿润状态。图3湿度对代料栽培桑黄菌丝生长的影响3)桑黄培养对光照条件的要求菌丝培养阶段以暗培养为主不需要光照,强光反而会抑制菌丝的生长。出菇培养阶段需要的是散射光,光照强度控制在200300Lx (透光度30%-50%)最有利于出菇, 大棚应设有内外遮阳网,避免阳光直射,以免造成子实体灼伤并停止生长。4)桑黄培养对通风量条件的要求桑黄菌丝培养阶段主要是在室内培养,早晚各通风IOmin。出菇培养阶段的通风管 理:桑黄刀口刚露黄时也就是原基分化阶段,大棚内早晚各通风5 min;子实体生长时 间超过20d后在加大通风量,早晚通风20 mine保证桑黄子实体形成和生长中所需要的 氧气。六、与我国、我区有关法律法规和其他标准的关系桑黄具有抗癌、抗氧化、调节免疫力等功效,同时还可作为保健食品原料,近年来 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正逐渐为世人所接受。由于我国野生的桑黄资源非常稀少,生长周 期长,在外界环境中受影响较大,也难以满足市场的大量需求,因此通过人工栽培实现 桑黄的规模化种植是目前生产企业发展的方向。然而,经查阅有关文献,桑黄人工代料 栽培技术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遵循,目前只有国内的黑龙江、浙江、湖 南、贵州等地制定的一些桑黄种植的地方标准,但广西在桑黄人工代料栽培方面的技术 标准还处于空白阶段。本标准(征求意见稿)是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等国 家相关的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制定出来的。因此与现行法律、法规及 强制性标准无冲突。七、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本标准研制过程中无重大分歧意见。八、实施标准的要求与措施建议标准必须是在遵循法律法规及国家相关标准的前提下制定,标准具有法律依据、科 学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本标准发布后,建议向从事蚕桑科研、教学与生产工作的有关技术人员宣传该技术 规程,使他们全面了解该方法的作用与内容,便于标准的贯彻执行和宣传,发挥本标准 应有的社会作用,并不断研究完善本标准,推动桑蚕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参考文献1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2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784-2785.周蔓,药用桑黄的培养及鉴定研究21: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4Dai Y C, Zhou L W, Cui B K, et al. Current advances in Phelli- nus sensu lato: medicinal species, functions, metabolites andMechanismsJ.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 2010,87 (5 ):1587.5Shihata S, Nishikawa Y, Mai CF, etal. Anti-tumor Studieson some extracts of BasidiomycetesIJ. Gann, 968,59:159-161.6 Kong DH, Hong ND, Han SB. Stimulation of humoral and cell mediat-ed immunity by polysaccharide from mushroom Phellinus Iinteus J. Intern J Immunopharma-col, 1996,18:295-303.7曹春蕾桑木层孔菌生物学特性及多糖结构的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2.8 YANG Y, YE L B, ZHANG J S, et al. Structural analysis of a bioactive polysaccharide, PISP1, from the medicinalmushroom» Phellinus igniarius. Bioscience Biotechnol- ogy Biochemistry,2009,73( 1): 134-139.9 LlU Ming-ming, ZENG Peng, LI Xiao-tong, et al. Antitu- mor and immunomodulation activities of polysaccharide fromPhellinus bauni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 ical Macromolecules,2016,91:1199-1205.10 YU Fang -yuan, DU Yan, SHEN Yong -bao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hanges of Aesculus chinensis seeds during natural dehydrationJ.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2006,17( 02):103-106. 11齐欣,张峻,陈颖,王昌禄.六种不同树种桑黄有效成分的比较J.食品科学,2010,31(6):199-201. 12刘惠知,邵晨霞戾胜莲,等.桑黄菌的药理及产品开发研究进展J.食用菌,2013,34(5):13 13周洪英,孙波,吴洪丽,等.桑黄的类型、功用及开发利用J.北方蚕业,2014,35(4):4-8.14李国俊,吴国用,崔基成,等.裂蹄木层孔菌菌丝培养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食用菌,1998,72(5):27-28. 15吕英华.桑黄菌固体和液体培养基优化及人工栽培研究D,2010:16.标准编制小组2022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