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论文)应急监测工作中的质量控制和保证.docx

    • 资源ID:403534       资源大小:57.74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论文)应急监测工作中的质量控制和保证.docx

    应急监测工作中的质量控制和保证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各类环境污染事件不断发生,为查明污染事故的污染现状包括污染物的种类、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而进行的定点和动态监测,现已成为各级环境监测部门的一项日常的重要的工作。应急监测工作中的质量控制和保证,是指从布点到采样、存储、运输、实验室分析等都采取了规定的质量控制/保证措施,包含了在整个环境监测过程中的保证环境监测数据正确可靠的全部活动和措施。本文作者根据自己近几年的工作实践,对污染事故的现场勘查和监测方案制定中的质量管理,现场采样(包括记录、运输、保存)和监测中的质量管理,实验室分析中的质量管理和数据处理及编制监测报告中的质量管理等进行了肤浅的探讨。关键词环境保护应急监测质量控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各类环境污染事件不断发生,为查明污染事故的污染现状包括污染物的种类、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而进行的定点和动态监测,现已成为各级环境监测部门的一项日常的重要的工作。突发性环境事故应急监测质量保证管理系统包括前期质量管理和运行中的质量管理。前者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应急监测工作手册和应急监测数据库及应急监测地理信息系统等,组织应急监测人员技术培训,做好应急监测方法和监测仪器设备的筛选,做好应急监测仪器设备的计量检定及车辆等后勤保障和试剂、监测仪器的质量保证。后者的主要内容是:污染事故的现场勘查和监测方案制定中的质量管理,现场采样(包括记录、运输、保存)和监测中的质量管理,实验室分析中的质量管理和数据处理及编制监测报告中的质量管理等。在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的警急情况下,环境监测人员从接到应急监测的通知到启动应急监测预案,到布点、采样、存储、运输、实验室分析以及出具监测报告,往往时间很紧,若不加强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保证工作,则在其中的任一环节,均有可能浮现监测数据偏差或者导致监测数据的不及时、准确和可靠。笔者根据自己近几年的工作实践,对污染事故的现场勘查和监测方案制定中的质量管理,现场采样(包括记录、运输、保存)和监测中的质量管理,实验室分析中的质量管理和数据处理及编制监测报告中的质量管理等进行了肤浅的探讨。1、环境应急监测现场勘察和监测方案制定的质量管理环境监测人员接到应急监测的通知后,在时间、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即将对应急监测现场进行踏查,掌握相关信息,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定性及半定量分析,确定污染物的主要成份,将情况及时反馈领导小组,以便制定监测方案。监测方案的内容应包括监测项目、监测断面、点位、监测频次等内容。1.1监测项目筛选的普通原则1:(1)对于已知污染物的突发性环境化学污染事故,可根据已知污染物来确定主要监测项目,同时应考虑该污染物在环境中可能产生的反应,衍生成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可能性。(2)对固定源引起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要通过对引起事故固定源(单位)的有关人员(如管理、技术人员和使用人员等)的调查问询,以及对事故的位置、所用设备、原辅材料、生产产品等的调查,同时采集有代表性的污染源样品,确定和确认主要污染物和监测项目。(3)对流动源引起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通过对有关人员(如货主、驾驶员、押运员等)的问询以及运送危(Wei)险化学品或者危(Wei)险废物的外包装、准运证、押运证、上岗证、驾驶证、车号或者船号等信息,调查运输危(Wei)险化学品的名称、数量、来源、生产或者使用单位,同时采集有代表性的污染源样品,鉴定和确认主要污染物和监测项目。(4)对于未知污染物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通过污染事故现场的一些特征,如气味、挥发性、遇水的反应性、颜色及对周围环境、作物的影响等,初步确定主要污染物和监测项目。(5)如发生人员中毒或者动物中毒事故,可根据中毒反应的特殊症状,初步确定主要污染物和监测项目。(6)通过事故现场周围可能产生污染的排放源的生产、环保、安全记录,初步确定主要污染物和监测项目。(7)利用空气自动监测站、水质自动监测站和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等现有的仪器设备监测,来确定主要污染物和监测项目。(8)通过现场采样,包括采集有代表性的污染源样品,利用试纸、快速检测管和便携式监测仪器等现场快速分析手段,来确定主要污染物和监测项目。(9)通过采集样品,包括采集有代表性的污染源样品,送实验室分析后,确定主要污染物和监测项目。1.2监测断面(点位)的确定I监测断面和点位的布设必须使采集的样品能反映所监测环境的真实状况,必须充分考虑到所测污染物的时空分布,使所采集的样品具有代表性。采样断面(点)的设置普通以突发性环境化学污染事故发生地点及其附近为主,同时必须注重人群和生活环境,考虑对饮用水源地、居民住宅区空气、农田、土壤、蔬菜、稻谷等区域的影响,合理设置参照点,以掌握污染发生地点状况、反映事故发生区域环境的污染程度和污染范围为目的;对被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所污染的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和农田、土壤、蔬菜、稻谷均应设置对照断面(点)、控制断面(点),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还应设置削减断面,尽可能以至少的断面(点)获取足够的有代表性的所需信息,同时需考虑采样的可行性和方便性。1.3布点方法I1.3.1对于环境空气污染事故应尽可能在事故发生地就近采样(往往污染物浓度最大,该值对于采用模型预测污染范围和变化趋势极其实用),并以事故地点为中心,根据事故发生地的地理特点、盛行风向及其他自然条件,在事故发生地下风向(污染物漂移云团经过的路径)影响区域、掩体或者低洼地等位置,按一定间隔的圆形布点采样,并根据污染物的特性在不同高度采样,同时在事故点的上风向适当位置布设对照点。在距事故发生地最近的居民住宅区或者其他敏感区域应布点采样。采样过程中应注意风向的变化,及时调整采样点位置。1.3.2对于地表水环境污染事故监测点位以事故发生地为主,根据水流方向、扩散速度(或者流速)和现场具体情况(如地形地貌等)进行布点采样。对江、河的监测应在事故发生地、事故发生地的下游布设若干点位,同时在事故发生地的上游一定距离布设对照断面(点)。如果上游还有支流,还应在支流与干流的交壤面布设断面。如江、河水流的流速很小或者基本静止,可根据污染物的特性在不同水层采样;在事故影响区域内饮用水和农灌区取水口必须设置采样断面(点)。重点控制饮用水源地,普通应在饮用水源地上游设置监视断面和预警断面。如松花江水污染监测:在哈市水源地取水口上游73公里、32公里设立2个监测断面,其意义:一是监测污染带到达2个断面的时间,用以计算水流速度;二是监视污染程度及变化规律,为设预警断面而提供参考。在水源地取水口上游16公里处设置预警监测断面,其意义:一是抓污染带前锋,为政府提供污染带到达取水口的时间,二是监测污染带变化规律及通过时间。根据污染物的特性,必要时,对水体应同时布设沉积物采样断面(点)。当采样断面水宽IOm时,在主流中心采样;当断面水宽10m时,在左、中、右三点采样后混合。 对湖(库)的监测应在事故发生地、以事故发生地为中心的水流方向的出水口处,按一定间隔的扇形或者圆形布点,并根据污染物的特性在不同水层采样,多点样品可混合成一个样。同时根据水流流向,在其上游适当距离布设对照断面(点);必要时,在湖(库)出水口和饮用水取水口处设置采样断面(点)。 在沿海和海上布设监测点位时,应考虑海域位置的特点、地形、水文条件和盛行风向及其他自然条件。多点采样后可混合成一个样。1. 3.3对于地下水环境污染事故应以事故发生地为中心,根据本地区地下水流向采用网格法或者辐射法在周围2km内布设监测井采样,同时视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在垂直于地下水流的上方向,设置对照监测井采样;在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的取水处必须设置采样点。1.3.4对于土壤污染事故应以事故地点为中心,在事故发生地及其周围一定距离内的区域按一定间隔圆形布点采样,并根据污染物的特性在不同深度采样,同时采集未受污染区域的样品作为对照样品。必要时,还应采集在事故地附近的作物样品。在相对开阔的污染区域采取垂直深IOcm的表层土。普通在IOmXlOm范围内,采用梅花形布点方法或者根据地形采用蛇形布点方法(采样点不少于5个)。将多点采集的土壤样品除去石块、草根等杂物,现场混合后取2kg样品装在塑料袋内密封。在污染或者事故地点如果有地下水,则还要对地下水进行布点采样。1. 3.5对于固定污染源和流动污染源监测布点,应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在产生污染物的不同工况(部位)下或者不同容器内分别布设采样点。监测断面、点位的布设除遵循以上的原则外,还应遵照像应的监测规范、标准和要求,同时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加密布点。1.4采样频次的确定1污染物进人周围环境后,随着稀释、扩散、降解和沉降等自然作用以及应急处理处置后,其浓度会逐渐降低。为了掌握事故发生后的污染程度、范围及变化趋势,常需要实时进行连续的跟踪监测,对于确认环境污染事故影响的结束,宣布应急响应行动的终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急监测在事发、事中和事后等不同阶段均应进行,但各阶段的监测频次不尽相同。原则上,采样频次主要根据现场污染状况确定:事故刚发生时,可适当加密采样频次,待摸清污染物变化规律后,可减少采样频次。具体参见表1-1,应急监测频次的确定原则。表IT应急监测频次的确定原则监测点位应急监测频次跟踪监测频次初始加密(数次/天)监连续两次监测浓度均低空气事故发生地测,随着污染物浓度的下于空气质量标准值或者降逐渐降低频次环境M必伺夕/蛤阳/工、1接近可忽略水平为止初始加密(数次/天)监空气事故发生地周围居民连续两次监测浓度均低空气测,随着污染物浓度的下外皿见小度J咻污染区等敏感区域降逐渐降低频次于空气质量标准值或者已接近可忽略水平为止事故34次/天或者与事故发生23次/天,连续2、3天空气事故发生地下风向地同频次(应急期间)空气事故发生地上风向对照点23次/天(应急期间)地表初始加密(数次/天)监连续两次监测浓度均低江、河事故发生地及其下水环测,随着污染物浓度的下于地表水标准值或者己境污降逐渐降低频次近可忽略水平为止染事故湖(库)事故发生地、受影24次/天响的出水口江、河上游,湖(库)事故1次/应急期间,以平行发生地对照点双样数据为准24次/天,随着污染物近海海域监测点浓度的下降逐渐降低频次连续两次监测浓度均低于地表水标准值或者已接近可忽略水平为止连续两次监测浓度均低于海水标准值或者已接近可忽略水平为止初始12次/天,第3天地下水事故发生地中心周后,1次/周直至应急结连续两次监测浓度均低地下围2km内的水井于地下水标准值或者已束接水污初始12次/天,第3天近可忽略水平为止染事地下水流经区域沿线水井后,1次/周直至应急结连续两次监测浓度均低故束于地下水标准值或者已1次/应急期间,以平行接地下水事故发生地对照点双样数据为准近可忽略水平为止2次/天(应急期间),土壤事故发生地受污染区域视处置发展情况逐步降1次,应急结束后污染低频次事故1次/应急期间,以平行对昭占双样数据为准2、现场采样、记录、运输、保存的质量保证与控制2.1现场采样2. 1.1.1采样前的准备普通来说,采样的误差大于样品前处理,样品前处理的误差大于样品分析,对于环境监测的全过程来说,如果采样的误差大于分析误差的3倍,则降低分析误差的意义就不大了。因此做好采样工作的质量保证非常重要。2.1. 1水质采样22. 1.1.1采样前的准备(1)容器的准备:采集污水(工业废水)的容器与采集地表水、地下水等清洁水的容器要分开,切勿混用,避免样品间的交叉污染。容器的材质与选用玻璃瓶采集:COD、高酸盐指数、TOC、凯氏氮、油类、有机物类、微生物等;塑料瓶采集:F-、B、Na、K、Cu.Zn等。详见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容器的洗涤及检验测定金属类的容器:使用前先用洗涤剂清洗后,自来水洗干净,必要时用10%硝酸或者盐酸剧烈振荡或者浸泡,再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后用蒸储水清洗干净。测定有机物的玻璃容器:先用洗涤剂清洗,再用自来水冲洗,然后用蒸储水清洗干净,加盖存放备用。测定格的容器:只能用10%硝酸泡洗,不能用辂酸洗液或者盐酸洗液洗涤。测定油类的容器:用洗涤剂、自来水洗干净后,还要用萃取的溶剂荡洗2、3次。细菌检验的容器:洗涤剂、自来水洗干净后,还要经高温消毒2小时的灭菌处理,并在2周内使用,否则应重新灭菌。应急监测用的采样容器平时应准备和洗涤好并经洁净度检验合格后备用。(2)固定剂的准备固定剂的选择水和废水:按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水样的保存中相关要求选择。空气和废气:按监测项目选用的监测方法中的要求选择。(如空气和废气采样中所用的吸收液、活性碳、滤膜等都可视为固定剂)。空白实验各种固定剂在采样前应作空白实验,其纯度和等级要达到分析方法的要求,按规定配制备用,以后在每次、使用前应检查有无被污染。(固定剂空白目前还没有具体指标要求,但监测I类水,其空白值肯定应低于I类水质标准,监测IIII类水,其空白值肯定应低于IIII类水质标准,我个人认为应低于相应监测方法的检出限。)2.1.1.2样品的采集(1)按监测技术规范进行采样。(2)背景样品的采集:在污染带的上游和污染带的下游污染带到来之前,采集水、若需要还应考虑采集底泥、水生生物(包括微生物)的背景样品。(3)采样同时应测定流量。采样器具应洁净并应避免交叉污染,现场可采集平行样,一份供现场快速测定,另一份现场立刻加入保护剂,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若需要,可同时用专用采泥器(深水处)或者塑料铲(浅水处)采集事故发生地的沉积物样品(密封入塑料广口瓶中)。(4)注意事项见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检查容器编号与点位是否吻合。如果采集有机物:可根据有机污染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及相对密度确定采样浓度,用玻璃容器或者比色管采样。采集测定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水样,在采样时,尽量避免剧烈搅动水体以免挥发性有机物逸散或者使用专用的密封式采样容器采取水样。对于在水中溶解度较低且比重较大的有机污染,可分层采样。采集的水样可加入小体积溶剂做一次萃取,分层后不用净化及浓缩即行测定,该方法即简便快速,又有足够的测定准确度。采集地下井水时应避开井壁,采样瓶以均匀的速度沉入水中,使整个垂直断面的各层水样进入采样瓶。若用泵或者直接从取水管采集水样时,应先排尽管内的积水后采集水样。同时要在事故发生地的上游采集一个对照样品。应先用采样点的水冲洗容器23次(油类、细菌除外),然后装入水样,并按要求即将加入相应的固定剂,同时填写采样记录。如果监测的项目比较稳定,短期内浓度变化不大,样品采集后23个小时内可到达实验室进行分析,建议可不加固定剂。一是缩短采样、分析时间,二是减少可能带入污染或者误差的环节。除测定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和有机物的水样瓶不留空隙外,其它项目不能注满容器,应留1/10的空隙,以防运输途中外溢。需单独采样的项目:油类、BoD5、D0、硫化物、余氯、粪大肠菌群、悬浮物、放射性等项目。2.1.2大气采样42.1.2.1采样前的准备(1)仪器的准备能用标准气体校准的应定期用用标气对现场监测仪进行校准并进行标识化管理,与流量有关的采样仪器应进行流量校准。采样前应定期和不定期检查采样仪器、现场监测仪是否能处于正常工作的状态,以保证应急监测工作的及时、正常开展和监测质量。(2)采样容器、试剂的准备根据本地区污染源或者风险源的特点确定污染事故放生时可能产生的污染物,准备好相应的采样容器或者试剂,采样容器、试剂,均应进行检查,经检验合格后备用。如果用吸收液、或者滤膜采集大气样品然后送实验室分析,则采样吸收瓶应按有关要求清洗干净,配制吸收液的有关试剂、滤膜在使用前应经空白实验检验合格方能投入使用。2.1.2.2样品采集(1)按监测技术规范进行采样。(2)利用检气管快速监测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范围,现场确定采样流量和采样时间。采样时,应同时记录气温、气压、风向和风速,采样总体积应换算为标准状态下的体积。(3)有机污染物:在突发性污染事故中,当选择与确定固体吸附剂或者液体吸收液有艰难时,可用IOOmL注射针筒采取气样。采样时应根据有机污染物浓度及沸点确定适当的采样高度及范围。具体采样方法是:将IOOmL医用注射器带至污染事故现场,用现场空气反复清洗3次,抽取100疝待测空气样品于注射器中,先用聚四氟乙烯薄膜封住注射器口,再套上胶皮小帽。将采好气样的注射器避光并针头朝下竖放于合适容器中,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2.1.3土壤(包括沉积物和固体废物)采样52.1.3.1采样前准备(1)采样工具、设备采样工具、设备所用材质不能和待采的固体废物有任何反应,不能使待采固体废物污染、分层和损失。采样工具应干燥、清洁,便于使用、清洗、保养、检查和维修。任何采样装置(特殊是自动采样器)在正式使用前均应做可行性试验。(2)盛样容器:盛装样品的容器必须满足以下要求:坚实、洁净,无渗透性;所用材质不与样品发生任何化学反应,不污染样品;盛装含有易挥发、分解、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样品容器,应能够密封;盛装含有光敏性物质的样品容器,应不透光(使用深色材质容器或者在容器外罩深色套);盛装含有遇热分解或者挥发性物质的样品容器,应有保温层(或者装在保温套中);盛装液态、半固态废物的样品容器,应有带防渗漏垫层的螺旋盖;2.1.3.2样品采集(1)按监测技术规范采样。(2)注意事项当监测项目为易挥发污染物时,样品应装满容器,不得留有顶部空间。当监测项目为易分解污染物时,可根据分析方法要求在采样现场向样品中加入相应的固定剂,并避光、避热或者冷藏保存。采样工具应保持干净。当需要连续采样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废物样品时,应避免各样品间的交叉污染。如采样现场没有洁净水冲洗采样工具,可利用准备采取的固体废物将粘附在采样工具上的前一种固体废物擦拭掉。用于擦拭采样工具的固体废物不得混入样品中。2.1.4质控样品的采集2.1.4.1现场空白样的采集现场空白可以起到一个全程序质控的作用,采样器具、容器是否洁净、固定剂或者吸收液是否满足要求,采样、运输过程样品是否受到玷污、实验室所用试剂是否达到分析要求,或者样品前处理过程是否受到污染,都可以通过现场空白样的分析数据得到反映,因此水样、气样和土壤(固废)样都应按一定比例采集现场空白样,并将现场空白样的瓶口或者管口封好,送实验室分析。(1)水质水质监测中现场空白是指将实验用水带到采样现场,与水样同时注入盛样容器,加入相同的保存剂,与水样一起送实验室分析。(2)空气、废气:空气、废气现场监测空白样:是指将实验室准备好的加有吸收液的吸收管(或者滤膜)带到采样现场,该吸收管(或者滤膜)不采集样品,采样结束后和其它采样吸收管(或者滤膜)一起交送实验室分析。(3)土壤(固废)土壤(固废)现场空白往往是将不含待测污染物的去离子水在现场条件下,使它与采样工具接触,然后以待测污染物为指标分析有无来自采样工具的污染,或者来自前一个样品的交叉污染,或者来自采样现场的污染(如空气污染等)。2.1.4.2现场平行样的采集现场平行样:与要采集平行样的样品在同等条件(点位、时间、容器、保存剂等)下采样,并一起送交实验室分析。现场控白样和平行样最好以密码形式进行样品编号,每批现场平行样的数量应不低于每批样品总量的10%。2.2现场记录2.2.1事故现场有关信息的记录要绘制事故现场的位置示意图,标出采样点位(如有必要,对采样点及周围情况进行现场录相和拍照),记录发生时间,事故发生现场性状描述及事故原因,事故持续时间,必要的水文、气象参数(如水温、水流流向、流速、气温、气压、风向,风速等),事故单位名称、联系方法,可能存在的污染物种类、流失量及影响范围(程度),若可能,简要说明污染物的有害特性等信息,还应尽可能收集与突发性环境化学污染事故相关的其他信息,如盛放有毒有害污染物的容器、标签等信息,特别是外文标签等信息,以便核对。应在记录中按规定格式进行详细填写,监测任务完成后归档保存。2.2.2采样记录(1)采样现场应有专人负责填写采样记录和样品标签,并核对样品。采样记录内容包括采样目的,采样日期,采样地点,采样方法,样品数量,样品名称,样品编号,分析项目,是否加入固定剂等。若有必要还应对采样现场进行描述(利用文字或者简图),如果有现场监测项目,应做好现场监测记录,并有采样人、委托方、签字。样品标签内容包括样品编号,样品名称,采样地点,采样日期,分析项目、采样人姓名等。粘贴样品的方法为:A、粘贴样品标签的时间,应在样品彻底装入容器、封口,并将容器外壁擦拭干净后,以避免样品标签被沾污。B、样品标签上的字迹应工整、清晰,避免浮现浸湿后字迹含糊不清的现象(可用圆珠笔填写)。C、样品标签应贴在容器外表面明显位置处。原始记录上有误需要改正时,应在错误的地方上划出横线,再在错误的上方写上正确的数据或者文字,并在右下方盖章或者签字。不许在原始记录上涂改或者撕页。原始记录应有统一编号,个人不许擅自销毁。(3)参加应急监测人员必须具有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对现场原始记录负责,做到及时记录信息,不应以回顾的方式填写。为适应应急监测快速报告的需要,可采用边采样、边分析、边汇总、边报告的方式进行。1.1 2.3现场监测记录现场监测记录是报告应急监测结果的依据之一,应按规范格式记录,保证信息的完整性,主要包括环境条件、分析项目、分析方法、分析日期、样品类型、仪器名称、仪器型号、仪器编号、测定结果、分析人员、校核人员、审核人员签名等。1.3 样品运输在样品运输前,应封紧样品容器的封口,防止样品在运输过程中受到外环境的污染和样品间的交叉污染。样品装箱运输时要在采样容器之间用泡沫塑料或者瓦楞纸作隔板,以防运输中震动、碰撞而导致损失或者污染。在运输过程中应避免样品的丢失、遗洒、破损、泄漏、浸润、挥发、沾污和变质。应有防止样品倒置或者倒放的措施。含易挥发、分解和易氧化还原反应待测污染物的样品,应将其置于冷藏箱内运输。(3)样品运输时必须有专人押送。1.4 样品的交接与保存2 .4.1样品的交接(1)交接前应有交接手续,接收者和送样者之间均应在样品交接单上签名。样品交接单的内容包括:样品名称、编号、采样断面、采样点、采样时间、采样量、保存剂的数量和种类、接样时间、监测项目。(2)送样人和接样人员应共同核对样品,应检查样品标签上的内容、样品的数量与样品交接单上的内容是否一致,样品容器是否有破损、泄漏、变形、沾污等现象,并将检查结果记入样品交接单。(3)样品在交接过程中应对以下现象特殊赋予注意:样品标签、数量与样品交接单内容不一致时,在未搞清原因并纠正前不得接收;因容器破损或者泄漏,使样品中混入杂物或者其他样品时,此样品不能接收;对于土壤、固废样品从盛装样品的塑料瓶或者塑料袋外可看出样品处于受压状态或者正在漏气时,应向样品委托人详细问询该样品所产生气体的性质,并在样品制备要求中赋予注明,该样品不得用于易挥发、分解和易氧化还原反应污染物的监测分析。3 .4.2样品的保存普通而言,应急监测的样品送实验室后应即将进行分析,如不能及时分析的应按有关监测技术规范进行保存。(1)水样:可参见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中的有关内容。(2)气样:可参见监测项目的采样或者分析方法的有关要求。(3)±壤、固废:应根据待测污染物的性质和特性试验要求确定样品的保存条件和保存时间。用于特性鉴别试验的样品,普通不加保护剂,可在4C冰箱中保存,保存时间见表3-1«表3-1各类废物样品的保存时间(4)废物种类保存时间/d废物种类保存时间/d含挥发性污染物废物1含氟废物14含半挥发性污染物废物14含六价铭废物1含汞废物28含氟废物7除汞外的重金属废物180含硫化物废物1生活垃圾样品的保存时间不宜超过24ho当保存时间需要24h以上时,应将样品按不超过50mm的厚度摊铺在室内避风、阴凉、干净并铺有防渗塑胶布的水泥地面上。3、实验室分析的质量保证与控制实验室的质量控制目前已有了较为成熟的方法和定量考核指标,如:选用国家标准分析方法,实验室空白样、实验室平行样、加标回收样和标准样品分析及质量控制图的绘制,方法比较分析、室内互检、室间互检、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斜率、截距的要求,等等都属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措施。(1)在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送实验室分析的应急监测样品都应采用国家标准分析方法,并将采集的样品分成2份送不同的实验室分析,或者同一实验室不同人员分析,以检验分析的系统误差。(2)在样品送达实验室前,实验室应绘制好标准曲线,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斜率、截距等应符合相应分析的要求。(3)样品送达实验室前,实验室应进行空白实验和标准样品分析,实验室空白值和标准样品的分析结果应在规定范围内,以保证实验室的用水、试剂、试剂的配制、玻璃器皿、分析仪器、分析人员的操作都处于受控状态。(4)样品分析的同时应做不低于10%的平行样品,并带标准样品进行分析,能够进行加标回收的项目做1020%样品数量的加标回收。平行样品的分析结果可反应测试的精密度,标准样品和加标回收的分析结果可反应测试的准确度。(5)分析污水(工业废水)的仪器设备、玻璃容器(移液管、萃取瓶等)与分析地表水等清洁水的仪器设备、玻璃容器要分开,切勿混用,避免样品间的交叉污染。4、监测数据的有效性检验监测结果出来后应对监测数据进行有效性检验,普通进行以下4个方面的检验。4.1 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检验对一组或者几组监测数据中的极值,除进行分析外,还应进行同一样本总体的统计检验,剔除异常值。其检验方法有Dixon检验法,Grubbs检验法和Cochran最慷慨差检验法。4.2 监测数据的可比性检验检查监测条件,如仪器、方法和环境条件是否一致,监测数据的有效数字位数、浓度单位是否相同。4.3 监测数据的完整性检验根据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检验各污染物监测数据的有效性,是否符合取值的要求。监测数据的代表性检验,检验监测数据是否反应了监测环境的真实情况,最高值和最低值的浮现是否合理等。5、应急监测报告应急监测报告的主要内容:事故发生的时间,接到通知的时间,到达现场监测的时间;事故发生的具体地点及周边的自然环境(现场示意图及录相或者照片);事故发生的性质与类型(现场采集的证据、当事人的陈述、勘察记录等);采样断面(点位)、监测频次、监测方法;污染事故的性质,主要污染物种类、排放量、浓度及影响范围;污染事故的危害与损失,包括人员伤亡、事故原因等;简要说明污染物的危(Wei)险特性及处理处置建议。应急监测现场负责人签字。参考文献1 .环境化学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技术与装备李国刚编著2 .HJ/T91-2002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国家环境保护总局3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4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5 .HJ/T166-2004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注意事项

    本文((论文)应急监测工作中的质量控制和保证.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