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大学生辅修与择业效能感的关系研究.docx

    • 资源ID:404752       资源大小:38.65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大学生辅修与择业效能感的关系研究.docx

    题目:大学生辅修与择业效能感的关系研究摘要:择业效能感在个体职业决策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对个人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大学生辅修与择业效能感的关系。该研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大学生辅修与择业效能感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辅修了第二学位的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高于未辅修的同学。此外,性别、工作经历、与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都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男性择业效能感高于女性,有工作经历的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高于没有经验的大学生。关键词:大学生择业效能感辅修TheResearchofrelationshipbetweencollegestudents9minorandcareerdecision-makingself-efficacy一TianjinnormaluniversityasanexampleAbstract:Careerdecision-makingself-efficacyplayaveryimportantroleinindividualcareer,sdecision-making.Ithasimportanttheoreticalsignificanceandpracticalsignificanceforpersonalcareerchoiceandcareerplanning.Thisarticleadoptsthemethodofquestionnairesurveytoresearchtherelationshipbetweencareerself-efficacyandcollegestudents*minor.Theresearchshowsthatthereissignificantcorrelationbetweencareerdecision-makingself-efficacyandcollegestudents,minorthroughmultiplelinearregressionanalysis.Thecollegestudents,careerdecision-makingself-efficacywhominorintheseconddegreeishigherthantheothercollegestudents,careerdecision-makingself-efficacy.Inadditiontothis;thefactorssuchasgender,grade,workexperiencehavesignificantcorrelationwithcollegestudents'careerdecision-makingself-efficacy.Themen,scareerdecision-makingself-efficacyishigherthanthewomen,s;thecollegestudents'careerdecision-makingself-efficacythathasworkexperienceishigherthanwhohasn,t.Keywords:collegestudentscareerself-efficacyminor-HU己1(一)选题背景与意义1二、文献回顾1(一)大学生辅修的概念与相关研究1(二)择业效能感的概念与相关研究2三、研究方法3()I可3(二)研究假设3(三)研究目的3(五)调查的基本情况3(六)研究工具4()zJ5四、研究结果6(一)辅修对择业效能感的影响6(二)控制变量对择业效能感的影响7五、分析与讨论9参考文献H一、前言(一)选题背景与意义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飞速发展的社会和经济对高等教育与人才市场各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高校培养的传统的知识结构单一型人才已渐渐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再加上人才市场的逐渐饱和,使得大学生择业难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为了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顺利就业,很多大学生选择辅修第二学位来充实自己,间接提高自我择业效能感,从而增加职业竞争力。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来的,用以解释个体成败的归因。之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被Betz和Hackett应用于职业心理学和职业咨询,随后逐渐建立职业自我效能感的理论框架。人在选择职业时,其择业自我效能感通常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择业自我效能感在某些时刻比个体培养的职业能力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个体在职业选择时的职业的态度直接取决于其择业自我效能感的强弱。当个体的择业自我效能感比较弱时,他会尝试回避其认为自己无法胜任的工作,而择业效能感较高的个体会更愿意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努力搜索和筛选职业相关信息,朝着计划的道路奋斗。择业效能感及其相关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检测个体择业效能感的重要因素,这是培养和干预大学生择业效能的重要基础工作,比如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对择业效能感的影响就属于这一类。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是大学生辅修与择业效能感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对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在职业心理学领域中的一种延伸,也是对自我效能感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同时,本文也尝试揭示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影响因素以及其对大学生选择辅修第二学位产生的重要作用。二、文献回顾(-)大学生辅修的概念与相关研究大学生辅修,指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利用学习之余的时间,修读同层次其他专业课程。当达到学校或者学院辅修专业要求时,为其颁发专业证书。目前,国内研究者们对有关大学生辅修的研究很少。大多数研究者们的研究对象都是高校辅修双学位制度的研究。研究者们采取定性分析的方法对高校辅修双学位制度进行客观评价,对于辅修双学位制度的实施中的优势与劣势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已有的研究主要是对辅修双学位制度的社会背景、制度演进的历史过程、现有成就、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研究者们对其问题原因归结有:因国家政策对高校辅修双学位制度关注不够,缺乏统一的标准,不能充分发挥其引导、管理、监督的作用,导致各高校在双学位的设置上缺乏统一的认识和规范。同时,也存在高校层面的原因,包括缺乏灵活的学制、学分制、选课制、导师制等制度保障;缺乏专门的机构对学生辅修双学位资格进行审核;缺乏专门的职能部门对教学质量进监管;缺乏教师必要的指导,导致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专业选择的盲目性等然而,学术界从大学生群体的立场上对大学生辅修倾向的研究却很少。而对大学生辅修动机和影响大学生辅修因素及辅修学习满意度的研究就更少了。(-)择业效能感的概念与相关研究择业效能感理论是班杜拉提出的,经BetZm和HaCkett3发展而形成的研究领域。择业效能感是指是指个体对实现与择业相关任务所需能力的自我知觉,是自我效能感在择业中的体现。择业效能感已经成为国内学术界青睐的对象,近些年国内研究者们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并对择业效能感的特点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择业效能感的影响因素还有很多不确定的地方,研究者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而且得出的结论还没有得到证实。比如说;杨林,郭巍伟,梁执群,吴敏强在探讨大学生成就动机、择业取向和择业效能感的特点及关系指出:成就动机、职业价值观和择业效能感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它们是在个体择业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人格特征与择业效能感关系显著,外倾性、情绪稳定性人格特质对择业效能感有显著预测作用Jm择业效能感在成就动机和职业成熟度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JG虽然很多研究者都有研究性别、专业、年级对择业效能感的影响,但是他们的研究结果不都是相同的。并且,在择业效能感的概念上比较模糊,研究者们对此说法不一致,其中的研究者将择业效能感与职业效能感混为一谈。在研究方法上,研究者大多数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研究者也应该使用不同的方法比如: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等其他研究方法采集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其次,研究者很少对择业效能感对大学生能力发展的反作用进行研究。还有就是研究对象多为在校大学生,这是由于大学生对象较易采集,而已经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人员及其他失业、待业群体的相关研究比较缺乏。最后,研究内容上重复较多,对于择业效能感的现状及特点几乎所有从事这一领域的学者都进行了研究,但有较少有针对造成择业效能感差异的交互分析。从前人的研究可以看出,他们的研究主要注重对大学生人格特质及心理因素。而笔者希望将辅修作为一个突破点来研究大学生择业效能感。择业效能感是一个复杂而又现实的重要研究的问题,未来应该会有更多的研究者来关注这领域。本人希望研究者们会通过对择业效能感的研究来挖掘其各种影响因素,从而为在校大学生、大学毕业人员及其他失业、待业群体提供更多的职业指导。三、研究方法(一)问题提出因本人自己利用学习主专业之余的时间辅修了第二学位,对大学生辅修都一定深度的了解。长期的辅修经历,对辅修大学生选择辅修的主客观因素也有一定深度的了解。据本人的长期观察和自我感受认为:个体的择业效能感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大学生是否选择辅修,也会影响其在辅修专业中的坚持程度和学习努力程度。辅修第二学位的大学生与其他大学生相比都具有较强的择业效能感。择业效能感强的同学对学习好辅修专业具有较强的信心,相反,择业效能感低的同学则信心不足。辅修大学生的性别、专业、年级、努力程度不同对择业效能感的影响程度也不同。本文试图围绕大学生辅修与择业效能感的关系展开探讨,试述大学生辅修对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的具体影响以及自我择业效能感对大学生选择辅修第二学位中所起重要作用。(-)研究假设择业效能感是一个复杂而又现实的重要研究的问题,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性别、年级、工作经验、家庭收入与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都存在显著相关性。笔者主要研究的是辅修对择业效能感的相关性,因此,笔者做出假设:选择辅修的大学生的择业效能高于未辅修的大学生。(H)研究目的国内外研究表明,择业效能感的高低强弱影响着个体的职业探索行为,影响着个体对职业选择活动的参与、投入程度及坚定性,进而影响着个体的职业目标的实现与潜能开发。在某种程度,大学生辅修第二学位可以提高其择业效能感。同时,择业效能感的提高也会对其辅修专业的学习提供动力。因此,该研究主要为了提高大学生择业效能高,从而能够在在社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四)调查方法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分别从大一到大四的本科生抽取样本各35个。其中辅修与未辅修的大学生分别为70个。然后,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再使用SPS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定量分析。(五)调查的基本情况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天津师范大学的本科生。以140名大一至大四大学生为样本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但因有25份问卷作废,真正的样本数量为125名大学生。15份无效问卷的剔除是因为学生不认真答题,答案全部一样或者具有规律性以及漏题。其中125个样本,按性别分:男性样占本66个,女性样本占59个;按年级分:大一样本数为27,大二样本数为33,大三样本数为34,大四样本数为31.按是否辅修状态分为:辅修样本数是66,未辅修样本数为59.按生源地分为:城市样本数为64,农村样本数为53,郊区样本数为8。主要统计学特征如表1;表1大学生CDMSE研究的描述性统计情况(N=125)性别总计男女专文科322254业理科343771大一131427年大二92433级大三142034大四171431总计5372125从样本来看,在本研究中本人已经尽可能的考虑到样本各性别人数的比例、文理科专业人数比例以及各年级人数比例相互协调的问题。虽然本研究选取的是师范类院校,女生人数较多,但是本人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特意选取较多的男性样本。从某种程度上讲,125个样本可能还不够大,可能会给本研究的结果带来很多不确定性。但是择业效能感的研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考虑本研究从问卷设计、问卷调查到数据录入以及数据处理再到论文撰写都是凭借一己之力,所以没有选取特别大的样本数。(六)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的研究工具是由上海师范大学硕士龙梅燕的简化式择业效能感量表。该量表是由泰勒和本茨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编制出来的择业效能感量表改编成的简式CDMSE。原始的择业效能感量表有50个题目,采用十级记分法。而龙燕梅的简化式CDMSE只有25个题目,采用的是五级记分法。由于本人给择业效能感表题目赋值不同,导致其总分也不同。从最初的CDMSE的最高分数为450到250再到现在的125分。但是择业效能感量表得分越高表示的择业效能感越高的本质是没有变的。简式的择业效能感量表跟最初的量表一样,都具有五个维度,分别为:自我评价(1、6、11、16、21)、信息收集(2、7、12、17、22)、目标筛选(3、8、13、18、23)、制定计划(4、9、14、19、24)、问题解决(5、10、15、20、25)。(七)变量与赋值变量与赋值虚拟化情况请见表2。该表对研究的自变量与因变量做出了详细的描述。表中将择业效能感量表得分作为因变量,将“是否辅修”作为自变量。性别、年级、工作经验、专业、家庭条件都是作为影响择业效能感得分的控制变量。因为这些影响因素大多都是定类变量,而本人要利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分析,所以必须将变量虚拟化。其中,辅修、性别、工作经验因素都属于二分类变量只需虚拟化一次;年级因素属于四分类变量,需要虚拟化三次;专业、生源地因素属于三分类,需要虚拟化两次。家庭条件因素属于定序变量,而在某些社会学研究中,定序变量可以作为定距变量越级处理。在此,为了避免变量虚拟化造成自变量变得太多而导致计算繁琐,笔者将家庭条件因素作为定距变量越级处理,所以不需要将其虚拟化。表2变量与赋值一、因变量:择业效能感量表得分二、自变量:(一)辅修因素是否辅修了第二学位I="是"O="否”(二)性别因素性别I="男"O="女”()年级因素就读的年级(大三为参照类)1=“大一"O="大二、大三、大四”1=“大二"O="大一、大三、大四”1=“大四"O="大一、大二、大三”(四)工作经验在校期间是否有工作经历I="是"O="否”(五)专业因素就读的专业(理工类为参照类)1=“文史类”0="理科类、艺体类”I="艺体类”O="文史类、理工类”(六)生源地因素生源地(乡镇为参照类)1=“农村”O="乡镇、城市”1=“城市”0="农村、乡镇”四、研究结果(一)辅修对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影响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需要将定类变量虚拟化,而在变量虚拟化的过程中需要选择一个常量作为参照类。多元回归系数分为非标准化系数B和标准化系数B。参照类对应的B值是截距,其他自变量对应B值就是变量的影响系数。变量对应的B值就是他们的标准化影响系数,数值最高的就是影响力度最大的因素。对大学生辅修与择业效能感关系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如下表3。表3辅修对择业效能感的影响分析表模型非标准化系数B标准化系数BtSig一常量88.27825.7090.000*性别9.0460.3145.7700.000*工作经历13.4450.471-7.7180.Oo(T大一一2.882-0.083-1.3050.194大二一0.440-0.0140.2140.831大四10.6650.3234.6420.0004农村-2.768-0.0970.8540.395城市1.9340.0670.5980.551二常量81.25225.7220.000*性别10.4960.3657.6530.000*工作经历9.2180.323-5.6170.000*大一一0.0080.000-0.0040.997大二-0.209-0.0070.1180.906大四7.0500.2143.4210.OOf农村-1.740-0.0610.6210.536城市0.4970.0170.1770.859辅修11.0710.3386.4150.000*a.自变量:(常量),性别,工作经历,大一,大二,大四,农村,城市b.自变量:(常量),性别,工作经验,大一,大二,大四,农村,城市,辅修c.因变量:择业效能感d.,PVO.05从模型二可以看出,辅修的学生的择业效能感平均得分比未辅修学生的择业效能感得分高11.071,辅修的学生对择业效能感的影响程度比未辅修的学生的影响程度大0.388o并且该模型中,辅修对应的B值比其它影响因素(其它自变量)对应的B值都大,说明所有影响因素中,辅修因素对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影响最大。其对应的显著性水平P<0.05,说明大学生辅修与择业效能感存在显著相关性。(二)其它控制变量对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影响L性别因素模型一在没有考虑辅修因素的情况下,自变量(性别)对应的非标准化系数B值为9.046说明男性的择业效能感平均得分比女性择业效能感平均得分高9.046o而其标准化系数B为0.314,说明男性对择业效能感的影响程度比女性高0.314o模型二在充分考虑辅修因素的情况下,性别对应的非标准化系数B值为10.486,说明男性的择业效能感平均得分比女性择业效能感得分高10.486o而其标准化系数B值为0.365,说明男性对择业效能感的影响程度比女性高0.3650在模型一和模型二的t检验中,男性和参照类所对应的显著性水平P值都小于0.05,说明性别与择业效能感存在显著关系。这结果与胡艳红,刘霞的研究不同。2 .工作经历因素模型一在没有考虑辅修因素的情况下,自变量(工作经历)对应的非标准化系数B为13.445,说明有工作经历的大学生比没有工作经历的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平均得分高13.445O而其对应的标准化系数B为0.471,说明有工作经历的大学生对择业效能感的影响程度比没有工作经历的大学生高0.471o模型二在充分考虑辅修因素的情况下,自变量(工作经历)对应的非标准化系数B为9.218,说明有工作经历的大学生比没有工作经历的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平均得分高9.218。而其对应的标准化系数B值为0.323,说明有工作经历的大学生比没有工作经历的大学生对择业效能感的影响程度高0.323O在模型一和模型二的t检验中,有工作经历的学生与参照类所对应的显著性水平P值都小于0.05,说明工作经历与择业效能感存在显著关系。3 .年级因素模型一在没有考虑辅修因素的情况下,自变量(大一、大二)的择业效能感平均得分都比参照类(大三)的择业效能感得分低,大一、大二年级对择业效能感的影响程度都比大三低。但它们并没有通过检验(P>0.05),该研究在统计学上没有意义。自变量(大四)的择业效能感平均得分比参照类(大三)的择业效能感高,而且其影响程度也比大三年级对择业效能感的影响程度高,其对应的显著性水平P<0.05,通过检验。模型二在充分考虑辅修因素的影响下,自变量(大一、大三)的结果与模型一相似。显著性水平P>0.05,研究在统计学上没有意义。而大四年级对应的非标准化系数B值为7.050,说明大四年级比大三年级的择业效能感平均得分高7.050;其对应的标准化系数B值为0.214,说明大四年级比大三年级对择业效能感的影响程度高0.2140在模型一和模型二的t检验中,大一和大二所对应显著性水平P值都大于0.05,说明大一和大二与择业效能感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而大四与大三(参照类)所对应的显著性水平P值都小于0.05,说明大三(参照类),大四与择业效能感存在显著相关性。这结果与张彬彬,郑日昌的研究结果有些不同。4 .生源地因素模型一在没有考虑辅修因素的情况下,农村生源地的学生的择业效能感平均得分比乡镇生源地的学生的得分低2.768,其对择业效能感的影响程度比乡镇生源地的学生小0.097o城市生源地的学生的择业效能感平均得分比乡镇生源地的学生的得分高1.934,其对择业效能感的影响程度比乡镇生源地的学生的影响程度高0.067。但是它们的显著性水平P都大于0.05,说明生源地与择业效能感不存在显著相关性。模型二在充分考虑辅修因素的情况下,自变量(农村、城市)所对应的显著性水平P都大于0.05,也说明了生源地与大学生择业效能感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这与鞠庆梅【(2011)的研究结果相同。纵观全文数据分析过程,可以得出结论:个体的性别、工作经验、与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而个体的专业类型对其择业效能感没有显著影响(这与张彬彬、刘永贤的研究结果不同)。在年级因素中,只有大三和大四与择业效能感存在相关性,大一和大二对择业效能感没有影响。生源地(P>0.05)与大学生择业效能感也不存在显著(这与黄瑞枫“”的研究结果不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其它条件一样的情况下,男生的择业效能感要比女生的择业效能感高。大四学生的择业效能感要高于大三学生。专业与择业效能感之间无存在相关性(P>0.05)o有工作经验的学生的择业效能感较没有经验的学生高。然而,辅修作为一个特殊的自变量,它对大学生择业效能感有重要的影响。从模型中也可以得出结论:辅修与择业效能感存在显著相关性(PV005),并且辅修因素在所有自变量中,对择业效能感的影响程度最大(B值最大)。五、分析与讨论辅修学生择业效能感高于未辅修的学生,这可能是时间管理倾向比较高的原因。一般来说,辅修的大学生个体比未辅修的大学生个体在时间管理倾向上高。据纪凌开,刘华山,邓晓红的研究表明时间管理倾向高的大学生个体,其行为的目的性较强,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能够持之以恒地付诸实践,从而推动其未来职业效能感的发展,并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口辅修的学生将周末的时间利用比较充分,时间管理倾向必然较强,所以择业效能感较强。它也可能与内心的一种结果期望有关。结果期望指的是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如果人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将会导致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蔺选择辅修能为大学生提供至少多一种职业选择。在这一结果期望的引导下,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高度择业效能感即为一种效能期望,在这效能期望的引导下,大学生会选择辅修。因此,大学生辅修与择业效能感之间存在一种较强的正相关性。男生的择业效能感高于女生可能因为当今社会认可度的原因。总所周知,当今社会在企业招聘中至多至少会存在一种性别歧视。在同等条件下,企业会更倾向与招聘男性职员。所以,男生的择业效能感比女生的择业效能感高也在情理之中。有工作经验的同学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一些工作经验或者技能,在择业效能感方面高于没有经验的学生也很正常。高年级学生择业效能感比低年级高也可能与其工作经验有关,也可能与与其自身知识面和职业技能有关。至于家庭条件好的同学比家庭条件差的学生的择业效能感强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其父母为其职业方向和就业提供某种引导和保隙。在社会学的角度,笔者试图为大学生提高择业效能感提供建议。大学生可以通过一些习作来提高择业效能感。比如:同学之间开展小游戏,扮演应聘者去参加职业应聘,提高应聘技能和应聘信心。这是一种加强心理调节,主动进行自我调整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学生也可能多参加一些应聘技能的讲座,增加应聘技能。除此之外,客观面对现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也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本文是围绕大学生辅修与择业效能感关系开展的研究。大学生个体可以通过辅修第二学位,不断地充实自己,培养多元化知识,增加职业竞争力,从而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顺利就业。另外,本研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笔者将定序变量作为定距变量来越级处理,可能会出现一些误差。在选择样本时,本人采用的是分层抽样的方法,忽略了废弃问卷的存在而导致的各年级男女性样本不均衡,可能会造成数据计算上的误差。而且样本的数量不够大,可能会导致研究出现偏差。择业效能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应该考虑各种因素对它产生的影响。在心理因素方面,本人受专业知识的限制,并没有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在设计问卷时,本人也没有纳入更多的影响因素。在研究对象方面,本人出于方便调查的原因,将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而忽略了大学毕业人员及其他失业、待业群体,没有对忽略的社会群体提供实质性的建议。因此,本人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够弥补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提高社会科学研究的质量和水参考文献【1】康廷虎,王晓庄.大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与求职自我效能感【.1】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7):475-479.【2】康敏,任梦莹,孙泽浩,本科生辅修双学位的状况调查【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2.35(6):734NancyEBetz,Hackett.Therelationshipofcareerrelatedself-efficacyexpectationstoperceivedcareeroptionsincollegewomenandmenJ.JournalofCounselingPsychology,1981,(28).513Bandura,A.Self-efficacy.TheExerciseofControlM.W.H.FreemamandCompany,NewYork.1997.16杨林,郭巍伟,梁执群,吴敏强,大学生成就动机、择业价值取向与择业效能感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18(3):328-330.【7】龙燕梅,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3:108胡艳,刘霞,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比较研究LJ】.中华女子学报,2006,18(2):24【9】张彬彬,郑日昌,507名理工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现状分析【J.中国心理学卫生杂志,2002,16(11):777【10】刘永贤,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研究【J.重庆:长江师范学院,2013.11黄瑞枫,国内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现状研究综述【J】.福州:福州大学,2012.(5).【12】纪凌开,刘华山,邓晓红,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择业效能感及其相关性【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2):20214李军霞,当前大学生心理调适研究【J】.中国人才,2011,7【15】鞠庆梅,护理学本科生职业期望与择业效能感的相关分析【D.延吉,延边大学,2011.5(19).【16】刘永贤,刘运全,大四学生人格特质与择业效能感的关系【J.校园心理,2014,12(2).94【17】韦耀阳,蔡太生,向光富,谭雪晴,大学生成就动机、择业效能感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1):14312

    注意事项

    本文(大学生辅修与择业效能感的关系研究.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