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区行政争议调解工作流程.docx
XX区行政争议调解工作流程(试行)为进一步规范行政争议调解工作,充分整合行政资源,发挥行政调解的作用,推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行政纠纷解决途径,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此工作流程。一、申请行政争议调解中心处理行政争议矛盾纠纷时应主动告知当事人有申请行政争议调解的权利,并正确引导当事人通过调解解决行政争议。当事人申请行政争议调解的,行政争议调解中心应指导当事人如实填写行政争议调解申请书,并提交与争议案件有关的证明材料。二、受理行政争议调解中心在接到当事人申请或法院、行政复议机构移交案件后,决定予以受理的,应在收到案件申请材料并登记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向争议各方发出行政争议调解受理通知书;不予受理的,应向当事人说明理由。三、调解(一)启动调解行政争议案件由行政争议调解中心统一管理、统一调配,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在征得争议各方同意的基础上启动,并按照“多元化解、地域管辖”原则将案件分类归口,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股负责涉及全区层面的行政争议案件,各司法所负责涉及各辖区的行政争议案件。(二)调解事项告知行政争议调解中心受理案件后,应当及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应当履行的义务等,使当事人明确了解行政争议调解的有关程序和要求。(三)实施调解行政争议调解中心收到案件申请材料起五个工作日内确定行政争议调解员进行调解,并应提前三个工作日通知争议各方调解时间、地点和调解人员。1.调解方式方法。行政争议调解主要采取当面调解的形式,经争议各方同意,也可以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进行调解。行政争议调解一般在调解中心进行,必要时,也可在其他方便的地点进行调解。2.调解参与人员调解人员:调解人员根据案件类型,由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股或各司法所的调解员担任。同时,根据行政争议案件具体情况,通知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或技术人员作为调解员参与调解。当事人:行政争议案件的双方当事人应参加调解。当事人可以委托一至二名代理人参加调解;当事人不能亲自参加调解的,应当明确至少一名代理人的委托权限为特别授权。一方当事人人数超过十名的,应当推选一至五名代表参加调解。行政机关应积极配合开展行政争议调解工作,指定熟悉案件情况的相关工作人员参与调解。第三人:调解结果可能影响第三方利益的,行政争议调解中心应通知其参加调解。3,调解程序。调解过程中执行案件回避相关规定,调解人员与案件处理有利害关系的应主动回避或依当事人申请回避。调解人员应充分听取争议各方的陈述,解释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解答疑问,厘清事实,辨明是非,促使各方达成调解。调解过程中,调解人员应当做好调解笔录,客观、真实地记载调解的过程和内容,调解笔录应由参与调解的人员签名确认。四、调解终结1.达成调解。经调解达成协议的,由行政争议调解中心制作行政争议调解协议,详细载明就相关行政争议事项已达成一致意见,并由争议各方、调解人员签名或盖章确认。行政争议调解协议自协议各方签名或盖章之日起生效,各方应按照约定履行。行政争议经调解达成一致的内容事项即时履行完毕的,或者争议各方能自行和解的,以及争议各方认为没有必要制作调解协议的,由争议各方、调解人员在调解笔录上注明并签名或者盖章确认,即为生效。2 .未达成调解。经调解未能达成协议的,调解人员应在行政争议调解记录中注明“调解不成功”字样,并载明调解不成功的原因,经争议各方及调解人员签名或盖章确认后,由行政争议调解中心出具行政争议调解终止告知书。终止行政争议调解程序后,调解人员根据案件的性质,告知当事人依法通过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3 .有以下情形的,行政争议调解中心可终止调解:3.1当事人明确要求终止调解,或者无正当理由不到调解现场以及未经调解员许可中途退出的;3.2行政机关经通知后未按期指定人员进行沟通,或者拒不参加调解的;3.3调解协议或调解笔录生效前当事人反悔,且无继续调解可能的;3.4公民死亡或者法人、其他组织终止,无权利义务承受人的;3.5其他应当终止的情形。调解终止后,行政争议调解中心将案件转交管辖法院、行政复议机构依法处理。五、结案归档行政争议案件结案后,调解人员应及时对案件材料进行整理、编号、装订、归档,按照统一标准规范制作调解卷宗,确保调解全过程的文书、录像等材料齐全完整,做到一案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