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十四五规划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家十四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和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建立高标准现代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促进文化和旅游市场高质量发展,结合实际,编制本规划。一、十三五发展概况(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时期,市的正确领导下,十三五时期文化事业、文化和旅游产业稳步发展,各项基础条件进一步夯实,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市场规模更加扩大,管理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从业人员队伍逐步壮大,行业人员素质显著提高,文化和旅游业对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1.公共文化服务日益完善。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投资5亿多元建设区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并升级改造文化馆,增设美术馆和小剧场,建全公共文化设施,提升文化服务功能,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图书馆发放读者证35000个,接待读者近300万人次,外借图书近150万册次,举办各类讲座260场;接待参观团体240余次,举办各种展览35场,宣教活动120余场;文化馆举办各类文化活动800余场,组织开展各类培训活动30余种,培训近万人次。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举办各类书画、摄影等展览50次,组织书法名家作品展、艺术节、群众文化节,极大程度激发全民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提升了文化品牌知名度;加大文艺下乡力度,每年组织送文化下乡演出200场,开展农民点戏戏进万家活动20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5000余场。积极培育文化队伍,全区各类民间文艺骨干团队增至500余支。2、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加快培育新兴文化产业,深入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文化产业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文化企业1200多家,其中规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150家。对外交流加强,借助艺术品产业博览会,每年组织区内企业参加服务贸易交易会、文化产业博览会、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等全国性展示展销活动,扩大了文化企业影响力。抢抓文化带建设发展机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文创作品在文创作品大赛、旅游产品大赛等比赛中获得诸多奖项。安排文化企业参加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研修班、文化和旅游重点企业融合对接培训I、文化和旅游产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研修班等学习培训,有效提高了文化企业管理水平。3、文旅融合成效初显。将文化和旅游业作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路径,加强文化建设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重点工作之一,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势头良好,进一步增强,文化和旅游的集群效应逐步呈现。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积极打造旅游新经济。加大特色乡村旅游发展力度,制定扶持星级农家院创建旅游特色村的实施意见,组织评定了星级和特色农家院。市级特色文化旅游村建设取得良好示范作用。旅游对外合作不断加深,建立协同发展工作机制,推出旅游精品线路,全面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共同打造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管理体制机制有待调整创新。综合统筹文化和旅游发展的领导体制,以及各部门联动的协调机制仍需优化完善,行业管理、产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与主管部门职能单一化的矛盾突出,大文化、大旅游的工作格局尚未完全形成。2、产品供给结构尚需转型升级。文旅新项目策划包装不够,产品相对单一,科技含量较低,创新能力较弱,知名旅游产品较少;文化旅游产品多而不强,自然生态休闲度假产品较少较弱。3、文旅产业竞争力不强。城市文化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链条不长,旅游人均消费偏低。文旅市场主体不强,头部企业、上市企业数量较少,文旅重点项目投资强度、规模偏小数量偏少。4、文化旅游服务能级不高。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服务功能还不能充分满足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需要,旅游集散系统、旅游标识系统、智慧旅游建设尚未形成完善体系,文旅发展环境尚需继续优化。5、人才队伍亟需充实加强。文化和旅游产业领队人物较少,人才培养力度不够,专业人才、创意人才空缺巨大,人才资源的分布不合理,基层文化人员配备不足,待遇亟待提高,吸引优秀文化和旅游企业人才的环境需进一步改善。6、文化产业缺乏龙头带动企业,特色文化产品发展缓慢,自主品牌缺少,传统文化企业目标市场单一,高端高雅文化市场供给不足。旅游与文化融合还不到位,旅游特色产品少,现有旅游项目运营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二、“十四五”面临的发展形势十四五时期,正处在实现目标的关键时期和新发展阶段,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动力的重要时期。虽然十三五取得了显著成绩,经济长期向好,社会大局稳定,公共文化服务丰富,文化和旅游市场繁荣,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转变产业发展模式、加快动能转换、重塑产业链,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要求更加紧迫。近年来,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趋势日益明显,人民群众对文化和旅游的向往和需求显著提高。文化和旅游产业具有附加值高、消耗低、排放低等特点,着力推动文化和旅游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我区应对经济趋势变化,实现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三、“十四五”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指导思想坚持高质量发展和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以人民为中心,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文化为支撑,抢抓协同发展和乡村振兴发展机遇,深化文旅融合,全力推动文化强市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繁荣文化市场,增进人民文化福祉,满足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实现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把人民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坚持科学规划。优化产业发展布局,统筹规划,全面发展,实现各类资源优化整合,实现生产、管理、服务共融互通,优化融合质变,使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迭代发展、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好规划整体优势作用。坚持融合发展。注重文化内涵挖掘和创新,加快旅游产品供给侧改革,以优秀文化促进精品旅游产品开发;全面推进吃住行游购娱等基础要素融合发展,通过文化旅游与科技、体育、农业等深度融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文化旅游发展全过程,切实转变文化和旅游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文化和旅游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更安全、更公平的发展。(三)主要目标到十四五末,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取得明显提升。基本形成以城市文化共享区为基础框架,融合数字化创新技术的公共文化服务新业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配套建设进一步强化,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得以盘活,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得到最大发挥;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本土特色文化继承、保护与利用更加完善,文化软实力明显提升。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政策基本健全,文化及相关产业门类齐全,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智能文创产业有较大发展,形成现代化、数字化、集约化的文化产业体系和以文化、民俗艺术、文化创意为支撑的文化品牌体系;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明显增加,与城市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产品供给更加完善,文化市场繁荣,文创产品种类增多,文化消费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进一步突出。四、“十四五”时期重点任务(一)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1.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升级。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按照改造提升一批、整合利用一批、规划新建一批的思路,对区级公共文化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加强重大文化设施建设,现有区级场馆不断完善数字化设施建设,优化服务环境,扩充群众活动空间;积极推动筹建区文化馆、美术馆、非遗馆等大型场馆,提升优化功能和服务环境,放大文博馆、影剧院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完善服务流程、打通馆际壁垒、实现互联互通,形成场馆服务、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相结合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群。2、激活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活动。发挥基层文化阵地标准化建设的示范带动作用,以基层文化干部和文艺骨干为抓手,以图书馆、文化馆三级总分馆体系为平台,以镇村两级中心为主阵地,以业务培训和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塑品牌、强队伍,形成区级牵头、镇级发动、村级广泛参与的工作模式,着力打造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特色文化活动,强化全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辐射作用,切实提高区镇村三级公共服务体系的服务功能,形成布局合理、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3、深化公共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充分运用数字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整合文化系统内优秀文化资源并进行数字化转换,依托区级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传输通道向城乡基层群众开辟一条不受时空限制的文化传播新渠道。立足移动互联网技术,建立手机图书馆、微信图书馆、数字阅读APP、文化一点通等平台服务,推进移动端智能服务;引入智能语音机器人、AR和VR产品,增强互动体验,提高数字资源服务的生动性与大众参与性。融合数字化创新技术,形成万物互联的公共文化服务新业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新需要。(二)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1.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健全完善全区促进文旅产业发展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培育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扶持壮大中小型企业,大力帮扶民营企业。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申报科技小巨人企业,引导中小文化企业按照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实施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运用市场招商机制引进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吸引新兴文化产业龙头企业来投资,对特色文创产业和项目给予支持。建立区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库,推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围绕产业基地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培养壮大一批先进文化制造业产业基地,打造有主题特色的产业园区。支持镇发挥区位优势,全面对接,共建特色产业园区。2、巩固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动能和生产体系转换,拓展新技术在文化生产、文化消费等领域的应用。推动传统文化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升级,提升市特色文化产业示范镇等品牌集聚能力。推动文化展馆、民间民俗馆等一批镇村文化展馆的建设,依托非遗项目资源,打造一批符合群众审美和消费需求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的文化拳头产品。利用好本土特色文化资源,推进文化创意和智能工业设计制造及老旧厂房创新改造融合,促进文化创意与城市智慧街区改造融合,在城际铁路沿线周边等地培育一批具有规模效应、聚集效应,能带动产业集群发展的品牌文化街区、特色文化走廊、文创园(院),推动重点文化项目、优质企业向文化街、文创园(院)聚集,形成区文化产业发展新标的。4、发展壮大新兴文化产业。坚持优先发展新兴文化产业战略。抓住疏解功能这个牛鼻子,加快培育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学艺术、网络视听等新兴文化产业。鼓励各产业园区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建设国际或区域知名产业基地,打造文化产业集聚高地,促进产业链条延伸和价值提升。推动开发区互联网试听产业园建设,打造网谷品牌。支持和引导文化创意企业在设计、生产、管理、物流和营销等核心业务环节发挥作用,构建新型企业组织结构和运营方式,扩大文创产品的供给。4、促进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快建设文化消费中心,增强文化消费对城市活力的支撑作用。积极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文化消费水平,培育新型文化消费,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满足高品质文化生活消费。完善便民文化消费体系,鼓励人口集中大镇在市场化条件下建设综合性文化中心,推动购物、娱乐、休闲等文化业态融合,构建文化+商业模式,改善农村文化消费环境提升文化市场供给质量。发展无接触文化交易服务,降低文化企业流通成本,促进线上线下文化消费融合发展。培育引领文化消费新平台,支持举办文化产业展示展销活动。改善文化消费环境,全面提升文化行业服务质量,发展规模较大的综合商业广场文化夜经济,推动文化行业服务品牌化,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5、繁荣群众文化活动。围绕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注入时代精神和人文内涵,创新开展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引导群众文化活动与时俱进,推动内容和形式深度创新。举办市民文化节,开展百姓大舞台、民歌大会、大众合唱节、全民健身节、读书月、广场舞文化提升展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发放文化惠民卡,组织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市民文化活动品牌。(三)强化文化旅游融合发展1.发展都市休闲游。以公园城市建设为依托,着力打造城市景观特色,在重点商贸街区、重要文化中心和休闲广场融入旅游功能,整合文化要素,营造高品质文化旅游环境。重点打造旅游景点等时尚文化体验游。积极促进现有旅游景区优化基础设施,提升接待服务水平,提升旅游产品供给档次。加快推进智慧旅游开发,引导旅游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力争每年组织1-2个有影响力与吸引力的旅游节庆活动。2、持续推进旅游+。促进旅游与一二产业融合发展,发展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等。围绕乡村振兴,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引导鼓励家庭农场、休闲农庄等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拓展创新休闲旅游功能,延伸产业链,实现旅游和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以庄村为示范,对具有发展潜力的特色旅游镇村,加大政策扶持引导力度,依托农业生态园区,融入景观设计和农业休闲娱乐元素,打造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休闲农业旅游区,重点推动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积极策划乡村旅游节庆活动,借力丰收节,叠加旅游需求,打造乡村文化旅游符号,吸引游客互动参与。探索发展精品工业旅游,推动区内企业整合资源,创新思路,积极开发研学旅游,申报市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发展工业旅游新业态,加快工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四)加强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1.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坚持保护优先,守护好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遗存。不断推进调查和科学研究,实证博大精深的文明。加强保护和展示利用,提升管理水平;创新实施保护展示及环境提升工程,力争纳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体系;开展提升及环境整治工作,加快构建文明精神标识。加强保护管理工作,完善监测平台建设,建立数字化档案库,形成完备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监测体系。持续推进保护工程,加强资源调查与整体保护,形成具有影响力的保护利用传承体系。夯实不可移动保护工作,规范工作管理机制,优化土地出让前置工作,实现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协调发展。2、推动北文化与时代元素相结合,统筹推进文化带建设,实现区域文化产业的创新融合与质量提升。围绕本地特色文化产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加强内容创作,提升产品品质。鼓励文化企业开发融合文化元素的小游戏、小程序、表情包,创作包括短视频、纪录片、微电影、影视剧、舞台剧等影视作品,推动建设文创产品展销中心,利用线上与线下平台,多渠道全方位弘扬文化,加速推进文化对外传播。3、整合大段文化旅游资源。高标准推进文化旅游带建设,推动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结合镇街群众人文生活风俗,加强现有文化建筑、工业遗产、传统村落、街村的保护利用,发展文化风貌旅游。提升保护水平,进一步挖掘文化价值,根据现有文化景观节点,结合规划纲要,统筹布局,适时打造文化公园,提升改造森林公园,规划建设具有文化特色等,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合理设置游客集散中心或驿站,构建开放便捷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打造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和品牌,推动文化旅游发展。五.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将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作为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来抓,建立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联动机制。加强部门间信息沟通共享,为文化和旅游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加强文化和旅游发展绩效考核,提高文化和旅游在每年镇街和相关部门绩效考核中的分值比重。(二)强化支撑保障设立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促进文化和旅游发展,扩大本土文旅品牌宣传,促进文化旅游交流与合作。加强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业务培训,提高各级文化和旅游专业人员能力和水平。组织对外交流,为企业搭平台、创机遇,多措并举逐步改变小、散、低、乱的经营状态,提升文旅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强化数据分析,将文化和旅游企业(含规下企业)发展数据、文化和旅游消费数据等纳入区级国民经济统计之中,利用大数据进行具体分析、统筹谋划,科学开展工作。(三)加强宣传力度立足深厚文化底蕴,结合传承成果,挖掘拓展本土文化的内涵,利用全媒体宣传的手段,大力推广文化活动、旅游路线、文创产品、文化遗产等优质文化旅游产品和项目,扩大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好文旅符号的塑造与传播。(四)规范市场秩序进一步净化文化和旅游市场环境,严厉打击扰乱市场公平竞争、阻碍经济健康发展、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等各类违法行为,规范文化和旅游市场秩序,为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