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docx
XX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一、“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的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市委四届七次、八次全会总体部署,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壮大农业特色增长极,加快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现代农港”。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突出抓好农民增收、产业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XX打造“汉襄肱骨、神韵XX''作出"三农”新贡献。(二)基本原则1.坚持党的领导,农民主体。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尊重农民意愿和首创精神,维护农民利益,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让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2 .坚持一体推进,全面发展。坚持农业、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统筹谋划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布局。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农村现代化为体现,农民现代化为核心,推进XX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3 .坚持市场主导,效益优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活要素、市场和各类经营主体,推进政府、市场和社会相互协同。加快推进农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规模效益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4 .坚持补齐短板,城乡融合。加快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5 .坚持绿色引领,持续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严守耕地和生态保护红线,严格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深入推进生产生活方式转变,降低生产生活对农村环境的影响,促进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6 .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活力。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推动科技、业态和模式创新,畅通科技成果下乡通道,纵深推进“三乡”工程,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三)总体目标“十四五”时期,我市“三农”发展总体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加快建立。聚焦"九个重点”: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日趋完善,乡村空间发展体系科学有序,乡村经济多元融合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升,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农民收入水平持续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有效增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建立。推进“八项任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打造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全面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实施“十大工程”:粮食安全稳保工程、重点产业链建设工程、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建设工程、农业绿色发展提升工程、精品名牌培育工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工程、农业综合行政执法能力提升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升工程、乡村振兴人才培育工程。到2025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10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145万吨以上,优质稻面积稳定在170万亩以上。香菇种植量达5亿袋,产业链产值突破500亿元,实现出口10亿美元,“XX香稻”种植面积达100万亩以上,年产量50万吨以上。培育产值超1亿元的特色产业专业村1个,建成10亿元的农业产业强镇1个,培育产值超60亿元香稻、油茶、畜禽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产值超500亿元的XX香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畜牧业产值达到160亿元,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渔业产值达到21.5亿元,水产苗种总产量达到30亿尾。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建成全国有影响力的“现代农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8%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保持在8%以上。美丽乡村建设基本实现全域化。二、“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主要任务围绕农业农村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十四五”时期着力推进八项重点工作。(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1.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在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的前提下,分类有序推动现行帮扶政策的延续、优化、调整。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行常态化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强化行业主管部门工作责任,持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完善饮水安全保障机制。从发展基本产业、解决基本就业、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优化基层社会治理、强化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继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加强扶贫项目资产分类、确权和管理,确保扶贫项目资产持续发挥效益。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省内区域协作机制的相关决策部署,立足神农架发展需要和资源优势,加大项目资金、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支持、技术支持、农副产品销售等方面帮扶力度,增强结对帮扶实效,推动两地资源互补、互利双赢、协同发展。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参与乡村振兴,实施“百企兴百村”行动,推进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巩固深化我市与其他地区劳务协作机制,搭建用工信息平台,做好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引导本地企业优先招用脱贫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就业。落实就业相关补贴政策。有效利用光伏收益,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位,促进脱贫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稳定就业。2 .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完善“省负总责,市州协调,市县抓落实''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地方党委领导工作小组作用。落实“五级书记”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建立市级领导乡村振兴联系点制度,各级党委和政府负责同志要确定乡村振兴联系点。县委书记当好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持续加强村党组织建设,选好用好管好乡村振兴带头人,坚持完善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过渡期内在保持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的前提下,优化支出结构,调整支持重点。中央和省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聚焦支持脱贫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适当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倾斜,并逐步提高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延续脱贫攻坚期间各项人才智力支持政策,鼓励和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各级党委和政府每年向上级党委和政府报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情况。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县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有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3 .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加强部门联动,充分利用防止返贫大数据监测平台和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平台,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重点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返贫致贫户和因病因残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进行常态化监测,开展针对性帮扶。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政策精准性,对有劳动力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坚持开发式帮扶,帮助其提高内生发展能力,发展产业、参与就业,依靠双手勤劳致富;对脱贫人口中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供养范围。健全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等制度,提高救助服务质量。加强社会救助资源统筹,及时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项救助,做到精准识别、应救尽救。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对社会救助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提供必要的访视、照料服务。4 .支持脱贫地区乡村产业发展壮大。因地制宜发展香菇、香稻、油茶、生猪、小龙虾等特色种养业,扎实推进五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工程,引导农业企业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标准化、清洁化、智能化加工厂,支持企业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从“卖资源”向“卖品牌”转变,把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县域、留给农民。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拓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业态。由重点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向集中连片、全体受益转变,由支持种养环节向全产业链拓展转变。强化产业发展服务支持,优化销售平台建设,拓展销售渠道,创新流通方式,促进稳定销售,深化拓展消费帮扶。建设现代产业园,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开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培优壮大“XX香菇''"XX香稻”等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一批特色突出、特性鲜明的企业品牌。(二)优化农业产业布局1 .种植业发展布局。坚持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突出特色农业发展,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结合油菜轮作试点项目逐年增加油菜种植面积。持续稳定中稻生产,扩大“XX香稻”面积,重点以随县安居、新街、浸潭为核心,打造“香稻小镇以唐县镇、厉山镇、长岭镇为中心,扩大马铃薯发展种植规模,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单产水平。积极推动食用菌、茶叶、蔬菜、中药材等特色创汇产业提档升级。重点建设洪山镇一长岗镇一三里岗镇、高城镇殷店镇草店镇、吴店镇郝店镇蔡河镇3条标准化、规模化香菇种植走廊,重点建设裕国菇业、品源现代两个香菇产业园,建设三里岗镇、洪山镇、殷店镇、草店镇、万和镇、洛阳镇、吴店镇等10个特色鲜明的香菇小镇,推进随县香菇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蔬菜以安居镇、均川镇、万店镇、长岭镇、蔡河镇为重点,在稳定城郊露地蔬菜生产基础上,以康华农业、怡佳生态、腾龙、添程等经营主体为重点,加快发展设施蔬菜生产。优质桃产业以尚市镇、唐县镇、吴山镇、蔡河镇为重点。茶叶以洪山镇、武胜关镇、草店镇为重点,以中兴食品、神农茶业、杨林沟茶场为龙头,加快茶产业提质增效。2 .畜牧业发展布局。确立“猪牛羊禽齐发展,肉鸭乳鸽在广水,肉鸡工程在曾都,牛羊产业在随县”的优势畜产品生产区域,巩固曾都区、随县、广水市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地位。依托随县桐柏山脉、大洪山脉和吴山山场草地资源优势发展肉牛羊草食畜牧产业带,以及大力发展地方优良品种洪山鸡养殖。曾都区以湖北正大的亿只鸡工程和科宝(湖北)育种有限公司发展肉鸡养殖,延长产业链,打造成中南六省最大的肉鸡养殖基地。广水市以中粮集团、新光生态为龙头带动生猪产业发展,继续推进王鸽产业发展。坚持区域推进,突出产业发展。有效利用畜禽屠宰企业现有产能,提高生猪和肉禽屠宰、分割、冷冻和冷链物流水平;重点建设高新区、随县开发区等畜禽加工产业集中区,提高畜禽加工产业集中度。3 .水产业发展布局。重点建设小龙虾、甲鱼、生态花鲤、黑斑蛙四大水产养殖版块和种质资源保护区。以湖北大自然农业实业有限公司为依托,优化小龙虾稻田综合种养区域布局,打造XX乃至鄂北地区最大的小龙虾养殖加工产业板块。以广水市宝荣甲鱼养殖合作社为依托,大力发展生态养鳖模式,在广水蔡河、郝店、长岭和随县安居等乡镇发展生态甲鱼养殖版块5000亩,在全市推广稻田养甲鱼8000亩。以生态花鲤为重点,在大中型水库建设生态鱼养殖基地。在广水长岭镇、曾都区北郊办事处、随县安居镇建设黑斑蛙集约化养殖基地。加快冷鲜、干腌制水产品深加工发展。加快四个种质资源保护区禁捕工作,全面实施水资源生态保护。4 .乡村休闲旅游业布局。重点发展田园观光、农事体验、科普教育、大洪山、桐柏山、中华山健康养生等新业态,建设茶叶、果蔬综合性休闲园区,建设炎帝神农等历史文化特色的乡村民宿和休闲农庄,不断满足城镇居民休闲需求。打造一批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机制完善、带动力强的休闲农业精品基地,推介一批视觉美丽、体验美妙、内涵美好的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线路。积极创建省级休闲农业重点园区,深化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建设。(三)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1.有效保障粮食安全。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深入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行动,强化设施农业用地和土地流转用途监管,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加强和改进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管理,严格新增耕地核实认定和监管,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美丽乡村示范片区为重点,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建成80万亩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以提升农业绿色发展和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功能提升、耕地质量保护、生态涵养修复、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田园生态改善有机融合,推动农田建设向绿色生态转型。抓紧实施一批农田水利重点工程,加快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种子贮备能力建设,确保种源安全。2 .持续发展现代种植业。严格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等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优化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深入推进水稻高产技术攻关和马铃薯、玉米高产栽培研究,加快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不断提高单产水平和优质粮比例。提升粮油作物品质,大力发展优质水稻、专用小麦、优良玉米、“双低一高”油菜。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促进农作物提质增效。加快发展现代粮食加工,坚持全加工、全利用,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加快推动“XX香稻”产业园建设落地落实,抓好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稻米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依托香菇产业基地建设,深入推进香菇产业发展,努力把XX建成全国重要的香菇科技研发中心、香菇精深加工中心、香菇产业交易中心、香菇文化博览中心。3 .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按照“稳定猪禽发展,大力发展牛羊草食畜,突出发展特色养殖”要求,持续推进结构调整,维持猪、鸡发展速度,改善品种,加快牛羊草食型、节粮型畜禽发展,提高其在肉类结构中的比重。实施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生产,健全良种推广体系,强化疫病防治,控制药物残留,全面提高产品质量,以开放的理念、工业化的思路、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发展草食畜牧业,新增现代化大型肉牛养殖场1个,建成肉牛屠宰加工企业1个。新增5个现代化肉羊规模场,力争建成一个肉羊屠宰加工场。结合精准扶贫,保护和利用好地方品种洪山鸡资源,壮大全省具有影响力的“雪花牛肉”、枣北黄牛养殖基地。培育3家全链条畜牧龙头企业、10家“新六产”园区、10家规范化合作社、5家绿色美丽牧场。4 .大力发展现代水产业。坚持连片开发,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加快5万亩低产精养鱼池改造,不断提高精养鱼池综合生产与抗自然灾害能力。通过提升硬件设施和良种繁育能力,扩容改造5家省级良种场,确保亲本更新率达到75%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水产苗种总产量达到30亿尾以上。加快“稻一虾”“稻鳖,“稻蛙,等稳粮高效增收模式的推进,力争全市“稻渔,等综合种养面积达到12万亩以上。推进池塘养殖尾水治理示范点建设,实现重点养殖区全覆盖。推行健康养殖,创建部级健康养殖场5家以上。加快互联网、物联网与现代水产业的融合发展。5 .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力度,加强农产品检测能力建设,完善属地管理,加强乡镇农产品监管机构建设,配齐监管人员、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科学制定年度抽检计划,实行风险监测与监督抽查相结合。加强农产品质量日常监督,加强投入品、检测、运输等各环节监督管理,确保农产品从“产得出”到“管得好”的无缝对接。加大培训和宣传力度,督促农产品生产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标准化生产记录,开展自律性检测,推行合格证制度,督促农产品生产主体注册登录国家农产品追溯平台,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体责任。(四)打造现代农业全产业链1.打造五大重点农业产业链。立足XX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抢抓全省实施农业产业化“十百千万”工程机遇,围绕食用菌、粮油、畜禽、果蔬、茶药五个重点产业链建设,到2025年,全市培育10家以上细分行业领军企业、30家成长型龙头企业、180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分别达到5家、50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50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农产品加工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年均增长6%以上,与农业总产值比值达到2.5:1;食用菌产业链产值突破500亿元,其他四个产业链总产值突破400亿元以上;农产品出口额15亿美元以上;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达到15件。全市五个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初步建成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现代农港2 .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园区资源要素聚集,积极打造镇域“小老虎”,推动重点农业产业化跨越式发展,到2025年,随县、广水市、曾都区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分别达到300亿元、250亿元、200亿元以上。围绕五个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把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作为推动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着力点。到2025年,全市培育年产值过10亿元企业10家以上、过50亿元以上企业2家;出口过千万美元企业30家以上、过亿美元企业3家以上、过3亿美元企业2家。3 .强化精品名牌培育。着力创建一批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每年新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以下简称农业“三品”)5件以上,全市农业“三品”总量达到200件以上。将“XX香菇”“XX香稻”“XX油茶”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品牌。深耕“美食四宝”品牌,促进“有韵律”的“泡泡青”、“有力量''的拐子饭、“有智慧”的香菇、“有浪漫”的黑蒜等特色农产品树品牌、闯市场。培育企业自主品牌,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将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念等注入品牌之中。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加强责任主体逆向溯源、产品流向正向追踪。(五)全面推进农业绿色发展1.加大农业资源保护力度。采取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和保护性耕作等土壤改良方式,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升土壤地力。恢复和培育土壤微生物群落,促进农业废弃物和环境有机物分解。突出抓好农作物、畜禽水产等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和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和外来生物的安全管理,严厉打击破坏农业资源行为。4 .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不断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能农业生产技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稻田综合种养、农机农艺结合等集约型农业。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工作,推广以畜禽粪尿和秸杆等废弃物综合利用为重点的循环农业发展,确保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5 .加强农业污染防治。持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化。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先进施药机械,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稳定在45%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稳定在40%以上。进一步夯实测土配方施肥基础,推进化肥减量增效示范推广,确保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稳定在40%以上。开展废旧地膜机械化捡拾示范推广和回收利用,加大废旧农膜的有效回收利用。加快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确保利用率达85%以上。完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和监管机制,实现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全覆盖。健全兽药质量安全监管体系。6 .抓好水生生物保护区实现全面禁捕。加强与公安、交通、市场监管、人社等部门联动,确保四个种质资源保护区全面禁捕。做好退捕渔民转产转业安置保障工作,确保社会稳定。开展增殖放流活动,修复水生生物多样性。加强渔政执法能力建设,常态化高压严打非法捕捞行为,确保禁得了、稳得住、保民生、不反弹。(六)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1 .强化乡村建设规划引领。充分吸纳村民意愿,完成县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明确村庄布局分类。立足现有基础,保留乡村特色风貌,优化布局乡村生活空间,严格保护农业生产空间和乡村生态空间。完成示范村、整治村规划编制,有序推进其他村规划修编或编制,实现应编尽编。加强建筑风貌引导管控,因地制宜编制和推广应用符合本地特色风貌的农村住宅建筑图集,设计不少于8种户型、不同风格新农房供群众选择。加强农房建改技术指导和隐患排查整治,保证农房建设质量安全,建改一批示范农房。开展传统村落挂牌保护。2 .提升乡村宜居水平。持之以恒纵深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打造美丽田园、绿色家园、幸福乐园。坚持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实现农村厕所愿改尽改,加强农村“厕所革命”与生活污水治理有机结合,实现农村厕所粪污资源化利用全覆盖,对摸排出来的2013年以来财政支持的10288个农村问题厕所扎实整改,至十四五”末,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5%。建立农村垃圾处理经费保障机制,完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推行垃圾就地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提升农村有机生活垃圾利用水平,到“十四五”末,全面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长效机制,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全覆盖。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超过40%,加强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确保全面正常运营。压实小微水体河长管护责任,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排查、农村河塘和沟渠清理整治,基本实现污水无直排、水面无漂浮物、岸边无垃圾,基本消除较大面积的农村黑臭水体。持续开展乡村绿化美化,连线成片建设美丽乡村,到“十四五”末,全市20%的村达到示范村标准,80%的村达到整治村标准。3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公益属性、政府引导、规范运营和城乡一体推进,统筹规划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源地保护,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扩大农村电网改造面和供电覆盖面,提高电网供电能力和电能质量,全面实现农村供电可靠率达到99%以上,村庄公共照明设施普及率达到80%以上。推动“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持续推进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创建一批“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完成村通客车和20户以上自然湾通硬化路建设,推行“路长制”,加强农村公路管养。统筹推进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光纤到村建设,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光纤通达率达到95%以上的目标,示范村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加快实施“快递下乡进村”工程。推进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加大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养老及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提升农村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示范村实现卫生室、农家书屋、文体广场、应急广播、老年活动中心、便民服务中心、警务室等全覆盖、全达标。4 .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扎实做好镇、村“两委”换届工作,选优配强镇领导班子及村“两委”成员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积极开展文明村镇创建,道德模范、最美人物等宣传活动,形成见贤思齐、向上向善、孝老爱亲的良好风气。完善“一约四会”制度,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深入推进“逢四说事”“访议解”“村湾夜话”等工作,构建起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提高乡村善治水平。(七)全面深化农村改革1.稳步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和家庭承包经营基础性地位不动摇。探索土地集体所有权有效实现形式。完善土地承包数据库和信息平台,推进土地承包管理信息化,强化数据成果应用。加强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和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稳妥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完善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的办法,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健全工商资本流转土地经营权的资格审查、项目审查和风险防范制度。引导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退出土地承包权或流转承包土地经营权。到2025年,流转合同签订率达到80%以上,承包经营纠纷年度调处率达到90%以上。2 .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强化农村宅基地管理。明晰宅基地所有权具体归属,完善宅基地所有权行使机制。完善农村居民合理建房用地保障制度,坚决遏制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探索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抵押、自愿有偿退出、有偿使用的有效途径。完善农村宅基地县级人民政府审批制度,落实农村宅基地县乡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建立健全农村宅基地统计调查制度,建设宅基地管理信息,推进宅基地数字化管理。3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巩固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成果,做好年度清查,按照相关规定将各级财政投入到村集体形成的资产确权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股份或份额形式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规范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发放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证书。衔接做好村级建制调整(合村并居)后的集体资产管理和村民集体资产权利保护、村级“两委”换届后的集体经济组织换届等工作。4 .加快化解村级债务。全面清理核实村级债务,逐村建立台账,实行乡镇统一管理,5年内基本消除集体经济收入“空壳村”。持续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规范村级财务管理,严控村级非生产性支出,落实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四议两公开”制度,建立完善举债审批和责任追究制度。推动县级设立化解村级债务专项奖补资金,落实政策减免和金融优惠政策,扎实推进村级债务化解。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国有和民营企业以及其他市场主体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结对帮扶”,不断增强村级造血功能、化债能力。到2023年,全市非经营性负债50万元以下的村实现债务清零,到2025年,全市基本完成非经营性债务化解工作。5 .积极探索多种集体经济发展形式。鼓励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根据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采取发包、租赁、托管、入股、联合经营、自主经营等方式,整合资金、资产、资源、劳动力等各种要素参与县域经济发展,积极探索资源开发型、物业经营型、资产盘活型、土地股份合作型等符合自身特点的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形式。鼓励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办或参股土地股份合作社等农民合作社,流转或利用集体所有资源,发展现代特色农林业、品牌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创办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社、劳务合作社等服务实体,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以集体资产资源参股供销合作社和经营稳健的工商企业等经济实体,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项目。(八)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1.提升农业技术水平。加大育才、引才力度,壮大农业科技人员队伍,大力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着力构建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队伍,逐步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建设一批集示范、推广、培训功能于一体的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和农业科普示范等各类科技示范基地;不断创新农技推广模式,提升农技推广的入户率、到田率;进一步加强市校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 .加强品种选育和良种推广。强化香稻、香菇等品种选育培优和推广,培育10家规范化、标准化、抗风险能力强的菌种繁育企业。进一步优化水产苗种的选育和保护。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逐步改变畜禽良种长期依赖引进的局面。3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农机装备,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快补齐农业机械化基础条件薄弱的短板,推动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升级,确保全市农机总动力超过260万千瓦,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80%o4 .积极推进数字农业。构建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建设重要农业种质资源、农村集体资产、农村宅基地等大数据平台。加快建设农业病虫害测报监测网络和数字植保防御体系。建设数字养殖牧场,推进畜禽圈舍设备智能化改造。鼓励发展众筹农业、定制农业等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创新发展共享农业、云农场等网络经营模式。深化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鼓励发展智慧休闲农业平台。三、“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重大工程为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重点实施十大工程。(一)粮食安全稳保工程。“补短板”“强弱项”,着力打造80万亩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实施区域化整体建设,推动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治理,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促进全市粮食生产、抗灾减灾能力明显提升。深入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地方储备安全管理,优化应急结构布局,完善应急供应保障体系,全面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二)重点产业链建设工程。建立一个产业链一名市级领导一个部门一名联络人一套方案机制,抓好“链长制”责任落实,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优势品牌创建、规模基地支撑、相关要素保障、技术人才支撑、能人回乡推动,着力打造国家优势香菇产业集群、全省重要的优质粮油产业集群、全省重要的畜禽产业集群、全省特色鲜明果蔬生产基地、全省最大的茶药加工出口基地。到2025年,全市香菇种植量达到5亿袋,实现出口10亿美元;优质稻种植面积达到180万亩以上,优质稻米年产量达到120万吨以上;禽出笼达到1亿只,蛋品产量达到20万吨,生猪出栏220万头以上;水果采摘面积25万亩,产量达35万吨,蔬菜面积达到60万亩,产量达到160万吨;生态茶园面积达到15万亩以上,茶叶加工出口1亿美元以上,茶叶采摘体验、茶文化研学等特色旅游人数达到30万人(次)。(三)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建设工程。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建设规模适度的分选、预冷、冷藏、冷冻等产地仓储保鲜设施,支持农产品产后处理、源头保鲜、产地储藏、市场交易、物流配送等服务。积极发展“新型经营主体+田头市场+批发市场”模式,推动形成集中仓储、共同配送、仓配一体新机制。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以信息平台为窗口开展业务协作,实现上游产品和下游服务的高效对接。(四)农业绿色发展提升工程。实施农业绿色生产行动,强化、规范农业投入品管理。持续推进农药化肥科学使用。扎实开展农业固体废物回收利用行动。大力推广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大力推行粪污全量收集还田利用模式、粪污专业化能源利用模式等粪污高效处理综合利用模式。集中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探索创建一批绿色发展先行区。(五)精品名牌培育工程。不断优化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支持市场主体积极认证农业“二品一标”,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到2025年,全市“二品一标”达到250个。打造“菇的辣克”香菇酱、“大洪山”茶叶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每年新认证农业“三品”5件以上,新增省级以上知名公用名牌2件以上。支持企业提品质、创品牌,每个产业链筛选一批重点企业,至少培育1个以上全国知名企业品牌。大力提升“XX香菇”“XX香稻”“XX油茶”区域公用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六)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工程。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家庭农场,推进农民合作社规范提质发展,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500家以上。支持各地以粮食生产服务为重点内容,加快发展面向小农户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进一步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培训,培育高素质农民。(七)农业综合行政执法能力提升工程。构建全域覆盖、重点突出、层级分明、上下衔接、精干高效的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发展“互联网+”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建立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综合化的执法平台。落实农业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制定执法人员培训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提高执法办案水平健全制度,规范执法行为。(八)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工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水源地保护,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推动“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推行“路长制”。统筹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光纤到村建设。加快实施“快递下乡进村”工程。加大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养老及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提升农村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九)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升工程。分类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引导农村新建住房配套建设卫生厕所,到2025年基本普及卫生厕所。统筹农村改厕和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一批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设施。健全农村人居环境设施管护机制。实施村庄和绿化行动。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美丽庭院示范创建活动。到2025年,基本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全域化。(十)乡村振兴人才培育工程。大力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训计划,打造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全面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开展农技服务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培植一批科技创新人才。面向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持续开展农业产业领军人才和农业经理人培训,培育一批产业领军人才。四、“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保障措施(一)完善组织协调机制。力口强“三农”发展的组织领导和部门协调,把全市农业农村“十四五”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分解到各地和市直相关部门,建立目标责任制,确保任务落到实处。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业农村“十四五”发展业绩纳入领导干部的考核指标,定期公布各地农业农村发展水平、结构、绩效等主要指标,完善考核奖励机制。各地和各部门要深入农业农村发展第一线,加强对农业农村各领域现实问题的调查研究,掌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研究新举措。建立完善“三农”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综合协调,强化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会商制度,搞好协调配合,提高服务意识,形成工作合力,切实承担职责,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服务效率。(二)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投入保障。积极争取国家、省对我市农业农村的资金投入,加大市、县各级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扶持力度,健全农业农村财政投入优先保障和稳定增长机制,确保支农支出只增不减,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任务相适应。逐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到2025年,达到土地出让收益的50%以上。积极谋划争取一批土地整理项目,用好土地整理、补充耕地政策。抢抓中央支持湖北一揽子政策、湖北省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十大工程''和国家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的机遇,抓紧谋划一批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项目。持续优化财政支农结构,重点加大对农业农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加快建设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对相关项目和资金进行整合,集中使用,规范审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强化财政资金政策引导作用,拓宽农业投入渠道,采取以奖代补、奖励、贷款贴息、抵押担保、风险补偿、税费减免等措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的重要作用,吸引各类资本更多地投向农业农村。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制定土地、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扶持政策,积极开展招商引资,鼓励不同经济成分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股份制等形式参与农业农村建设,逐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农业农村投资体系。建立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实行“银担”“政银担”合作,实现财政与金融融合支农。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扩大农业保险险种和覆盖面。(三)强化人才支撑。突破人才留住难的困境,畅通人才向基层流动渠道,面向为农业农村服务的系列人才,加强区域联动,全方位制定既能保证人才扎根基层工作岗位,又具备上升空间和发展的人才引进与使用政策,支持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优秀人才投身现代农业建设,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以实施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才支撑计划为抓手,大幅提高农业科技人员待遇,大力培养农业产业化领军人才、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经营型、技能服务型人才。围绕解决农民接收和运用科技成果能力较低的问题,大力发展农业现代远程教育,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实施力度,培育一批种养业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农民。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开展“百企兴百村”活动,吸引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