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科学内涵与现实意义.docx
摘要本文系统阐述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渊源,认为古希腊朴实自然观、近代的机械自然观以及德国古典哲学自然观是建构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而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价值指向,则来自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态破坏性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以及对共产主义社会志向的展望。在经济全球化的今日,马克思的生态伦理思想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及解决当今全球性生态危机问题供应了科学的理论支持。关键词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科学内涵;现实意义当前,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现,环境污染、资源短缺、自然灾难、疾病和生态失衡等危机越来越威逼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使人类陷入前所未有的逆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谛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并引发了人们对以往“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的深刻思索与批判。在反思与批判中,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却又逐步走上了另一个极端,即“环境中心主义二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正是因为人类无休止的掠夺才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峻破坏,人们当今所面对的生态问题都是因人而生。在他们看来,存在和价值是密不行分的,它们都是自然的属性,正如罗尔斯顿所阐述的那样,“事实上,一旦某处充溢了事实,也就有了价值,而且无论是价值还是事实,往往是与系统的性质相同的J他们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强调以人为主体地位的观念已然过时,应坚持“自然中心”的原则,强调一切生命的价值和地位都应当是同等的,因为全部生命都有其固有的“内在价值二很明显,在这里人与自然的联系被割裂开来,人站在了自然的对立面,这明显有悖于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辩证统一的核心理念。而随着现代生态哲学探讨的深化以及环保运动的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受到了来自环境主义的严峻挑战。马克思的一系列核心概念和思想,诸如自然、劳动、生产力等,都成了环境主义的批判对象。甚至有人断言,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反自然哲学。正是在此意义的基础上,只有通过进一步深化探讨和解读马克思的生态伦理思想,挖掘和探究长期以来马克思理论中被遮挡和忽视的生态思想,才能有力地消解来自各方价值观中各执一词的偏见,才能更好地为当前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危机的化解供应科学的理论指导。一、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渊源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是无产阶级实践的产物,同时也是扬弃人类优秀思想文化的成果,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理解马克思的生态伦理思想,首先必须要追溯建构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来源。西方哲学史上,对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影响较大的理论,大致可分为三大阶段:古希腊朴实自然观、近代的机械自然观以及德国古典哲学自然观。西方哲学的历史是从古希腊时期起先,古希腊哲学对西方的哲学、自然科学和宗教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早期古希腊人信任,自然界是一种困难的生命系统,其本身就是一个大的生命机体,它在被创建同时,也在不断创建自身。无论从泰勒斯的“世界的本原是水”、阿那克西曼德的“万物都源于一种简洁的元质”、毕达格拉斯的“万物皆数”,到赫拉克利特用“火”来说明世界发展的思维图景,还是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到柏拉图的“理念论”,它们均体现了朴实的自然观。其中,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可以被看作是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最高理论成就。他认为,世界是由多数不行分割的微小粒子一一原子构成的,它们在空气中运动,它们相互结合起来,就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复合物。他提出了原子是以一种自由自主地运动的形式存在。可以看出,德谟克利特的理论还是具有机械论和单向确定论倾向的。此后,伊壁鸠鲁丰富和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思想,提出了“原子偏斜说”的理论。伊壁鸠鲁认为“原子规律”就是“排斥”,是原子间的碰撞,它完全没有任何形式的“固定不变”。伊壁鸠鲁进一步相识到了偶然性、意外性和自由的可能性,在这里,德谟克利特的单向确定论被超越了。马克思由此认定伊壁鸠鲁强调的“原子偏斜说”已使他创建了一个偶然的王国和脱离单向确定论的可能性,他也因此赞扬伊壁鸠鲁为“最先打倒众神和脚揣宗教的英雄”。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他具体分析了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的差异,并通过确定伊壁鸠鲁对宗教目的论的批判逐步起先形成了唯物主义。正如美国闻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JB福斯特所认为的那样:“对马克思来说,伊壁鸠鲁象征着带来了光明或启示,这种启示就是对自然宗教观说不,就是一种唯物主义,也是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一种形式。伊壁鸠鲁哲学重视感觉和阅历世界,也看到了理性在说明这一世界中有其作用,从而在用理性在对世界做出说明时无需在世界之间的夹缝中生存着的诸神。”可以说,虽然古希腊朴实自然哲学有其特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其从自然本身的规律去理解自然的本质属性及其运动的这种思维模式,为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最初理论来源。随着1618世纪近代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一种与古希腊朴实自然观相对立的新的自然观一一近代机械自然观逐步兴起,这种自然观坚持根据自然界的原来面貌来相识世界,坚持以科学真理来说明世界,要求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它坚持用物质世界本身所具有的某些特性来说明自然界,重视对在视察和试验中获得的感性阅历进行归纳、总结,克服了古希腊朴实唯物论直观性、揣测性的缺点。因此,无论从哥白尼到牛顿,还是从笛卡尔到拉美特利,他们在自然科学领域都是唯物主义者,但是这种唯物主义必定带有形而上学的、机械论的特征。因为当时人们的相识,更多的只是通过已知去探究未知。当时力学在说明自然现象时已获得了巨大的胜利,这导致了人们在相识其他未知领域时,无一例外地都是用力学理论去说明,用力学的机械运动模型去阐释其他困难的物质运动。1618世纪哲学家们的观点,更是干脆受此理论的影响,如笛卡尔就从机械确定论的观点动身,认为包括人在内的一切动物都是机器。拉美特利更进一步特地撰写了人是机器这部著作,宣称“人的身体是一架钟表,不过是一架巨大的、极其精细的、极其奇妙的钟表J这种从机械力学的观点去描绘整个物质结构和说明一切自然现象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自然观,虽然在反对宗教神学的斗争中曾起过主动的作用,但它不能从自然界本身来说明说明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如既然自然界的一切都是从来如此的,那么地球绕太阳的运动起初是如何形成的;地球上形形色色的动植物的种类是如何产生的,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持机械确定论者明显是无法作出回答的,他们最终只能求助于造物主的才智。如牛顿就用神的“第一推动力”来说明地球和太阳系之间最初的运动。这样导致的结果是科学再一次被深深禁锢在神学之中。马克思深刻地意识到了这种自然观的历史局限性所在,他认为这种自然观会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彻底割裂开来,最终在社会历史领域会陷入唯心主义的窠臼,因而其根本无法正确说明生态问题的根源。因此,马克思在批判近代机械论自然观的基础上创建了自己的科学的生态伦理观。德国古典哲学自然观是对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影响最深的理论来源。马克思在自然观上所完成的哲学革命,正是建立在对黑格尔的人化自然观和费尔巴哈的抽象自然观的批判和扬弃基础之上。与机械自然观相比,黑格尔的自然观则蕴含了极为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在黑格尔看来,精神是自然的本质,自然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扬弃自然的外在性和异己性,同精神特性相分别,使精神能够相识自己在自然内的本质。他认为近代机械自然观的一个主要的缺陷就在于:过于单纯机械地去相识自然界,尤其是有机自然界,完全不顾这些机械范畴与朴实的直观之间的冲突,因而阻碍了获得正确学问自然的道路,机械性乃是“一肤浅的、思想贫乏的视察方式,既不能使我们透彻了解自然,更不能使我们透彻理解精神世界。”但是,黑格尔所述的是没有历史的自然,自然的起源和发展都根植于一种概念世界里的逻辑后果,人自身完全被抽象化了。因此,黑格尔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机械自然观的统治地位。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费尔巴哈充分相识到了这一点,在批判宗教神学的同时,对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自然观进行了批判,创立了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他宣称:“新哲学将人连同人的基础的自然当作哲学惟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对象一一因而人类学连同自然学当作普遍的科学J可是,由于费尔巴哈停留于纯粹的自然界的客观性和本原性,停留于人的自然性和生物性,他过分突出了人对自然界的依靠性,却未看到人的能动的反作用。因此,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自然观依旧是一种直观唯物主义的机械自然观。马克思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自然观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机械自然观的“基本内核”,从现实中存在的个人和现实的自然界动身,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的人化自然观,形成了科学的生态伦理思想。二、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价值意蕴在马克思所处的那个时代,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及科技水平的日益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大量凸现,当时的生态问题主要是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实行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造成的,因此马克思对于生态问题的思索主要是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中所形成,他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生态破坏性进行了深刻批判。这可以从马克思各个时期的相关著作中找到理论依据。如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认为“私有财产和自然的对立”普遍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自然的异化是人为造成的。“根据马克思的描述,大城市中环境的退化已使工人的异化达到了这样一种程度:在那里,光、空气、清洁都不再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而黑暗、污浊的空气和未经处理的污水构成了他们的物质环境。”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化分析和批判,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缘由就在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方式的深化探讨,马克思用大量篇幅描述了资本主义制度给生态自然环境和工人的生产、生活环境造成的灾难性后果,痛斥当时恶劣的生活工作环境对人的身心摧残,揭露了资本家从经济、生产与生活环境等各个方面欺压工人的实质,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才是生态环境恶化的最终根源。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在确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长久资源的进步J在资本主义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趋势时.,他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合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长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这样,它同时就破坏了城市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农村工人的精神生活。”在马克思看来,资产阶级与生俱来所具有的极度贪欲和唯利是图的阶级本性,确定了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资本家眼里追求的经济利益高于一切。为了降低成本、提高自身竞争力,资本家根本不愿将资金用于改善工人的生存环境上,对簇新空气、平安饮水、削减粉尘与噪音等自然环境的需求更是纯属多余。资本家置工人们的死活于不顾,置其行为产生的自然影响与社会后果于不顾,势必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污染进程。正是对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生态破坏性的批判,使马克思相识到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人类社会必需与自然环境相统一、相协调,否则必定会给人类自身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人化自然观的理念,强调坚持人的主体性和自然的先在性相统一,要求把自然界放在人类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过程当中来考察。与此同时,在对将来社会制度的设想当中,马克思的生态伦理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彰显。在探讨发觉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本身后,马克思指出,只有变革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变更人同自然关系异化的状态。在他对将来社会的设想蓝图中,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自然与历史相对立的状况才能得到彻底解决,那种由于土地私有制而产生的人与自然相异化的情状才能得以化解。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整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限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气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气,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J“物质变换”是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概念,他认为,“物质变换”的断裂是生态危机产生的实质性根源。因此,必需通过“物质变换”的不断循环来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进行这种物质变换,才能实现自然界的真正解放,摆脱异化状态实现人与自然逍遥自由的活动,才能实现“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三、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全球化时代,全球工业文明进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负面效应已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峻破坏,生态危机的日益加剧,已使得越来越多人起先相识到探讨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西方,不论是生态马克思主义者,还是环境爱护主义者,都从马克思的生态伦理思想中摄取了丰富的养料。一方面,探讨马克思生态思想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马克思的理解,对在新时期下坚持马克思指导思想一元化也有极大的帮助,在面对当前来自不同层面的生态价值观思潮,我们可以用马克思的生态伦理思想来对各种错误观点予以辩驳;另一方面,在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人们在不断探究寻求解决途径的今日,探讨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更是对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很好的理论支撑。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就是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五大新要求之一,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相识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性的提升,也是对全球环境问题主动担当大国责任的庄重承诺。尽管马克思本人没有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但他的生态思想无疑为我们构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伦理思想以及建设生态文明供应了科学的理论支持。首先,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中关于人化自然观的理念,为我们确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奠定了基础。在当前生态环境恶化导致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塑认知问题上,出现了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即“人类中心主义”和“环境中心主义”。这两种观点都是对传统实践框架的反思。只是两者的反思都各执一端人类中心主义”过于强调以人自身为中心的理念,认为人类利益是一切问题的中心,假如自然存在物对人类失去了价值,那么对人来说它就没有意义。“环境中心主义”者则恰恰相反,他们强调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应当敬重自然,与自然为伴,主见消退人类的主体性地位,人和动物一样应当享有同等的价值权利,主见抽象的“万物同等论”。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既从人的实际发展须要动身,又从自然的须要动身,强调要坚持人的主体性和自然的先在性相统一,提出了“人化自然观”的理论,具体阐述了人与自然间的辩证关系,它所贯穿的不是一般的“人类中心主义”意义基础上的人本主义,“也不是今日狭隘的自然中心主义意义上的反人类中心主义,而是人本主义意义上的生态主义。”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从方法论的高度告知我们,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爱护是可以同时兼顾的,我们“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标准就在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善待自然”的理念必须要建立在“以人为本”的价值基础之上。其次,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中关于“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理念,为我们确立正确的经济发展模式供应了科学的理论指导。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无法循环和持续会同时危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一旦这种“物质变换的过程”超出了自然的实际承载实力,必定会影响自然的正常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从而引发人与自然的对立和冲突,这便是生态环境危机产生的本质缘由。因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如何有效地平衡“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进行了具体地阐述,他强调,要“把生产排泄物削减到最低限度和把一切进入生产中去的原料和协助材料的干脆利用提到最高限度”,同时,他还特别重视科学技术在改善人与自然物质交换中的作用,“化学的每一个进步不仅增加有用物质的数量和已知物质的用途,从而随着资本的增长扩大投资领域。同时.,它还教人们把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的废料投回到再生产过程的循环中去,从而无需预先支出资本,就能创建新的资本材料。”可以看到,马克思所谈到的这些调整和限制“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过程,正是一种“再利用”或“再循环”的过程。它依据一种“资源一生产一再生资源”的新陈代谢模式来实现物质的不断循环,削减人类社会线形物质代谢对生态系统的压力,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当前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充分发展循环经济,建构循环型社会,不仅可以缓解资源短缺的压力,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又可以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率,这也正是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意义所在。最终,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为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指明白方向。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不断深化,生态危机已经不再是局部地区的问题,它已经打破地域界限,向全世界范围扩散,使全世界环境和生态状况恶化不断加重。“三废”污染、臭氧层破坏、气候变更、水土流失、资源耗竭、海洋污染等问题困扰人类,这些变更及其引发的自然灾难正在威逼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赖以生存的资源供应,并已经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变更演化为人为因素引发的生态危机。正如美国学者比尔麦克基本所说:“人类第一次变得如此强大,我们变更了我们四周的一切。我们作为一种独立的力气已经终结了自然,从每一立方米的空气、温度计的每一次上升中都可以找到我们的欲求、习惯和期望J人类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事实上是缩小了自己的活动范围,反而严峻制约了人类自身的发展。因此,为了全人类自身更好的发展,我们应当重新反思对待自然的看法,找寻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认为,人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既是能动者,又是受动者,因此要在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的基础上,于实践活动中充分敬重其他物种生存发展的须要,敬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绝不能违反客观规律和超越客观条件的许可而为所欲为。只有坚持两方面的统一,才能合理地解决全球生态危机,达到改造自然与改造人类自身双赢的效果,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因此,马克思的生态伦理思想也为我们解决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问题供应了重要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