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重庆市交通行业标准CQJTGTA04-2021公路工程人工砂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docx

    • 资源ID:411760       资源大小:155.91KB        全文页数:5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重庆市交通行业标准CQJTGTA04-2021公路工程人工砂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docx

    重庆市交通行业标准CQJTG/TA04-2021公路工程人工砂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Technica1.specificationforapp1.icationofartificia1.sandconcrete202112发布2021I1.-O1.实施重庆市交通局发布前言按照重庆市交通局发关于申报2019年度交通科技项目及标准通知(渝交便函(2019)768号)的要求,由重庆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总队工程质量监督支队为主编单位承担公路工程人工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CQJTG/TF90-2013的修订工作。本标准修订的指导思想是:贯彻执行国家和交通运输部的有关技术政策;在总结近年来人工砂混凝土实践经验并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标准的基础上,结合重庆市工程建设实际,吸纳技术成熟、工艺先进、经济合理、安全环保和节能减排的技术;解决优质天然砂资源匮乏、供不应求的问题,遵循合理利用地方资源、节约投资的原则,保证重庆市公路工程建设质量和进度。本标准的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原材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混凝土施工、混凝土质量检验及验收等内容。本标准修订的主要内容是:1 .对人工砂和混合砂适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及工程部位进行了调整;2 .将人工砂MB值的控制范围进行了细化,并对人工砂中石粉含量和吸水率的技术规定进行了调整;3 .在人工砂质量控制中增加了粒形控制参数,规定了人工砂圆形度的推荐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附录A);4 .在人工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章节增加了应进行外加剂相容性快速试验的基本要求;5 .增加了人工砂混凝土出机至入模时间间隔的控制要求;6 .协调了原规程中引用国家、行业标准和规范的相关规定。本标准由重庆市交通局负责管理,由重庆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总队工程质量监督支队负责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施行过程中各单位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重庆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总队工程质量监督支队(地址:编:400060,E-mai1.:)。本标准主编单位:重庆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总队工程质量监督支队本标准参编单位:重庆市交通规划和技术发展中心重庆大学中铁长江交通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二十三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贵州桥梁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铁科新型建材有限公司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重庆正粤皓建材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朱文陈伯奎沈小俊陈强杨长辉叶建雄余林文张明涛李嘉靖刘小辉钟明全李立君班克成孔佳伟黄明庆秦鸿陈奉民王峰杨建明占景冈苏窄斌严代国苏琳杨光华刘天建黄盛张廷刚陈栋李铁军何静李芳平朱晟亿李成胜1总则12 术语23 基本规定34原材料53.1 机制砂制备53.2 人工砂63.3 其他原材料95人工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125.1 一般规定125.2 配合比计算与确定126混凝土施工146.1 一般规定146.2 搅拌146.3 拌合物运输156.4 浇筑与振捣156.5 拆模176.6 养护187质量检验与验收197.1 原材料质量检验与验收197.2 人工砂混凝土质量检验与验收20附录A机制砂圆形度的检测方法22本标准用词说明24引用标准名录25条文说明27.o.为合理利用机制砂、天然砂资源,保证混凝土质量,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重庆市公路工程建设中人工砂混凝土的生产、施工、质量检验与验收。1.0.3人工砂混凝土的应用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地方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2.0.1机制砂(manufacturedsand)岩石经除土开采、机械破碎、整形、筛分而成的,粒径小于4.75mm的颗粒,但不包括软质岩、风化岩石的颗粒。2.0.2混合砂(mixedsand)由机制砂和天然砂按适当比例混合成的砂。2.0.3人工砂(artificia1.sand)机制砂和混合砂统称为人工砂。2.0.4石粉含量(CnISheddUStCOntent)人工砂中粒径小于75m的颗粒含量。2.0.5亚甲蓝(MB)值(methy1.eneb1.ueva1.ue)用于判定人工砂中粒径小于75m颗粒吸附性能的指标。2.0.6泥块含量(c1.ay1.umpcontent)砂中原粒径大于1.18mm,经水浸洗、手捏后小于600m的颗粒含量。2.0.7吸水率(WaterabSOrPtiOn)人工砂表面干燥而内部孔隙含水达到饱和时的含水率。2.0.8压碎值指标(CrIIShingVa1.UeindeX)人工砂抵抗压碎的能力。2.0.9人工砂混凝土(artificia1.sandconcrete)以人工砂为细集料配制而成的水泥混凝土。2.0.10圆形度(circu1.arity)人工砂颗粒投影面积等效圆直径与投影周长等效圆直径之比。3.0.1人工砂的细度模数宜控制在2.33.203.0.2人工砂和其他原材料的进场检验应见证取样,由具有相应资格条件的检测机构或授权的工地试验室进行检验,并提供检测报告。3.0.3人工砂混凝土原材料的管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原材料来源应稳定可靠;机制砂的采料场和制砂场应固定并集中生产。2)原材料入场前,供应单位应提供型式检验报告、出厂检验报告或合格证等质量证明文件。原材料入场后,使用单位应按本标准7.1.3规定项目进行取样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3)机制砂生产单位应保证产品质量符合本标准的相关要求;机制砂出厂时,生产单位应提供产品合格证书。产品合格证书应包括下列内容:(1)等级、规格和生产单位名称;(2)批量编号及供货数量;(3)检验结果、日期及执行标准编号;(4)合格证编号及发放日期;(5)检验部门及检验人签章。4)集料应按产地、级别、规格分别堆放,堆场地面应进行硬化处理,搭设遮雨棚,设置排水系统;人工砂存放应采取防止离析和混入杂质的措施。3.0.4人工砂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标准(GB/T50476)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3650)、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T3660)、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rrF30)、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等的规定。3.0.5石灰岩质机制砂混凝土用于低温硫酸盐侵蚀环境时,混凝土应进行耐久性试验论证,并应满足设计要求。3.0.6人工砂混凝土用于有特殊性能要求的混凝土工程时,其性能应符合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和设计要求,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3.0.7人工砂适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及工程部位应符合下列规定:1)C50及以下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可使用机制砂或混合砂;C55及以上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宜采用天然中粗砂或混合砂,当使用机制砂时,应根据试验结果进行专项论证。2)特殊结构特大桥除基础、承台及附属结构外,其它部位混凝土宜采用天然中粗砂或混合砂,当使用机制砂时,应根据试验结果进行专项论证。3.0.8有特殊使用环境条件要求的公路工程混凝土用砂,经论证后,可按本标准3.0.7的规定选用机制砂或混合砂。3.0.9在混凝土生产过程中,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本标准做好质量控制,监理及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本标准加强现场人工砂抽样检验。3.0.10人工砂混凝土应采用强制式搅拌机搅拌,搅拌机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搅拌机(GB/T9142)的相关规定。4原材料4.1 机制砂制备4.1.1 机制砂生产应满足安全和环保要求。4.1.2 制砂场应遵照现行国家标准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24001)的要求,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制定相应保护措施,有效减少生产过程对环境的破坏或污染,并不断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4.1.3 新建制砂场,应做好母岩矿山或卵石资源的勘察工作,应避免选用覆盖土层较厚、夹层含泥较多、母岩强度低以及岩石分层成片状等质量差的矿山。母岩由制砂场送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检验,经检验合格后方能确定采石场和制砂场。4.1.4 制砂机安装应离采石场爆破区30Om以外,确保制砂作业的安全。4.1.5 机制砂的生产工艺及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1)机制砂的生产工艺宜采用砂、石联产工艺,其设备选型应根据当地生产条件、母岩种类、产品质量和生产规模的要求,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单线机制砂生产能力不应低于50th02)机制砂生产工艺中各工序所选用设备的能力应匹配、均衡。3)机制砂宜选用干法制砂工艺,其工艺应包括粗碎、中碎、细碎(制砂)、整形、分级和收尘工序;当采用湿法工艺时,其工艺应包括粗碎、中碎、细碎(制砂)、整形、洗砂和废水回收工序。4)生产机制砂的破碎设备,粗碎宜选用颗式破碎机,中碎宜选用反击式破碎机或圆锥式破碎机,细碎宜选用冲击式破碎机或对(双)相破碎机;对于干法制砂工艺,宜选用制砂分级机和袋式收尘器;对于湿法制砂工艺,宜选用轮式洗砂机和废水回收装置。4.1.6 机制砂的生产工艺参数应根据设备特性进行优化,生产过程中应加强设备维护,及时更换易磨损部件。4.1.7 机制砂生产应积极推行专业化和信息化,宜安装在线监控和监测系统,实现对生产过程和生产质量的自动控制。4.1.8 生产机制砂的母岩品质应符合下列规定:1)生产机制砂的母岩应洁净、不含泥块、质地坚硬、无软弱颗粒且未风化,不应具有潜在碱集料反应活性,母岩强度应符合表4.2.2-3的规定,宜优先选用石灰石和卵石;当加工路面用机制砂,不应使用抗磨性较差的泥岩、页岩、板岩等水成岩类母岩。2)制砂场生产前,应取样检验母岩的抗压强度、碱活性、硫酸盐及硫化物,同一开采面取样数量不应少于3组。3)采石场确定后,应采取人工或机械清除表面覆盖土层或软弱风化层,使岩石裸露。开采时,应防止泥土、风化岩、树根、草皮等杂物混入。4.1.9 生产机制砂的母岩进料粒度宜控制在40mm以下。4.1.10 机制砂的细度模数可通过调试振动筛的角度和筛孔尺寸进行控制;石粉含量应通过干法收尘设备或湿法废水回收装置进行调整。4.1.11 机制砂试生产或工艺调整时,应连续10次(每小时抽样1次)抽样检验机制砂的细度模数,每次抽样的细度模数与10次抽样的细度模数平均值相差应不大于0.2o4.1.12 机制砂生产过程中,每生产班次应抽样检验机制砂的细度模数。4.1.13 机制砂在生产和堆放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避免粉尘飞扬和废水排放,防止环境污染。4.1.14 机制砂干砂自然堆积高度和采用料仓储料方式的堆顶自然堆积高度均不宜超过5m;出料皮带上宜喷洒适量水防止颗粒离析。4.1.15 机制砂出厂检验项目应包括:颗粒级配、泥块含量、石粉含量(含亚甲蓝试验)、压碎指标和松散堆积密度;型式检验项目应包括:颗粒级配、泥块含量、石粉含量(含亚甲蓝试验)、有害物质、压碎指标、母岩抗压强度、表观密度、松散堆积密度、空隙率、碱活性、吸水率和圆形度。4.2 人工砂4.2.1 人工砂的分级和规格应符合下列规定:1)人工砂按技术要求分为I、II、In三个类别,I类宜用于强度等级大于C55的混凝土,II类宜用于强度等级为C30C55的混凝土,山类宜用于强度等级小于C30的混凝土;有抗冻、抗渗要求时宜采用I类和类人工砂。2)人工砂的粗细程度按其细度模数分为粗砂和中砂两种规格,其细度模数分别为:粗砂:3.73.1中砂:3.02.34.2.2 人工砂应满足下列规定:1)人工砂的颗粒级配宜符合表422-1的规定。表4.2.2-1人工砂的颗粒级配砂的公称粒径(mm)5.002.501.250.6300.3150.160方孔筛筛孔边长(mm)4.752.361.180.6000.3000.150累计筛余()10035-065-1085-4195-70100-85人工砂的实际颗粒级配与表422-1中累计筛余相比,除粒径为4.75mm和0.60Omm的累计筛余外,其余粒径的累计筛余可超出表422-1中限定范围,但超出量不宜大于5%o当人工砂粒径的累计筛余与表4221中限定范围差值超出5%时,宜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并经试验证明能保证混凝土质量后方可使用。2)人工砂中的石粉含量应符合表4.2.22的规定。表422-2人工砂的石粉含量项目石粉含量()IIIIII桥涵结构物MB1.07.010.012.01.0<MB<1.405.0<7.010.0MB“40或不合格2.0<3.05.0路面MB1.07.0<10.012.01.0<MB<1.40<3,0<5.0<7.0MB>1.40或不合格<1.0<3.0<5.03)采用石灰石或卵石生产机制砂时,母岩的饱水抗压强度应符合表422-3的规定。表422-3机制砂母岩的强度项目指标IIkIII母岩抗压强度(MPa)>80>604)人工砂中不应混有草根、树叶、树枝、塑料、煤块、炉渣、沥青等杂物;其云母、轻物质、有机物、氯化物、硫化物及硫酸盐、泥块含量等有害物质限值应符合下列规定:(1)路面、桥面混凝土和桥涵一般混凝土结构用人工砂中的有害物质限值应符合表422-4的规定。表422-4路面、桥面混凝土和桥涵一般混凝土结构用人工砂中的有害物质限值项目指标IIIIII云母含量(按质量计,%).o2.02.0轻物质含量(按质量计,%).o1.01.0有机物(用比色法试验)合格合格合格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以S03质量计,%)<0.5<0.5<0.5氯化物(以CI-质量计,%)<0.01<0.02<0.06泥块含量()0<1.0<2.0(2)桥涵高性能混凝土结构用人工的规定。表4.2.25桥涵高性能混凝土结4砂中的有害物质限值应符合表4.2.2-5向用人工砂中的有害物质限值项目指标云母含量(按质量计,%)0.5轻物质含量(按质量计,%)0.5有机物(用比色法试验)合格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以S03质量计,%)0.5氯化物(以Cr质量计,%)<0.02泥块含量()0.55)路面和桥面混凝土用人工砂以及桥涵混凝土用人工砂的压碎指标和坚固性应分别符合表4.2.2-6和表4.2.2-7的规定。表4.2.2-6路面和桥面混凝土用人工砂压碎指标和坚固性项目指标IIIIII机制砂单级最大压碎指标(%)202530人工砂坚固性,硫酸钠浸泡法质量损失()6.0<8.010.0注:机制砂压碎指标按现行国家标准建设用砂(GB/T14684)的规定执行。表4.2.2-7桥涵混凝土用人工砂压碎指标和坚固性项目指标IIIIII机制砂单级最大压碎指标(%)<20<25<30人工砂坚固性,硫酸钠浸泡法质量损失()<8.0<8.0<10.0注:机制砂压碎指标按现行国家标准建设用砂(GB/T14684)的规定执行。6)人工砂的吸水率不应大于2.0%。7)人工砂的表观密度应大于2500kgm3,松散堆积密度应大于1350kgm3,空隙率应小于47%。8)人工砂的碱活性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设用砂(GB/T14684)和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3650)的规定。9)机制砂的圆形度宜不小于0.80。4.2.3 人工砂性能的试验方法应按国家现行标准建设用砂(GB/T14684)、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E42)和本标准附录A的规定执行。4.2.4 用于配制混合砂的天然砂宜采用细砂或特细砂,其细度模数不应小于0.7,且应符合下列规定:1)天然砂的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设用砂(GB/T14684)、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3650)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3660)、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F30)的规定。2)天然砂性能的试验方法应按国家现行标准建设用砂(GB/T14684)和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E42)的规定执行。4.2.5 混合砂中天然砂的掺配比例不宜小于30%。4.3 其他原材料4.3.1 水泥应符合下列规定:1)水泥宜采用通用硅酸盐水泥且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的规定;当采用其他品种水泥时,其性能应符合相应标准的规定;当用于水泥混凝土路面和有防腐蚀要求的混凝土工程时,其性能还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F30)和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JTGZT3310)的规定。2)水泥的使用温度不应超过60o3)水泥性能的试验方法应按国家现行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JTG3420)等相应标准的规定执行。43.2粗集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粗集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设用卵石、碎石(GB/T14685)的规定;当用于水泥混凝土路面和公路桥涵、隧道时,其性能还应分别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F30)、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3650)和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T3660)等的规定。2)粗集料宜采用连续级配的碎石或卵石;当颗粒级配不符合要求时,可采取多级配组合的方式进行调整;其最大粒径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ZT3650)、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T3660)和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F30)等的规定。3)粗集料性能的试验方法应按国家现行标准建设用卵石、碎石(GB/T14685)和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E42)的规定执行。433矿物掺合料宜采用粉煤灰、粒化高炉矿渣粉、石灰石粉、复合掺合料、钢渣粉、硅灰等,其性能和试验方法应分别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1596)、用于水泥、砂浆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18046)用于水泥、砂浆和混凝土中的石灰石粉(GB/T35164)、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用矿物外加剂(GB/T18736)、矿物掺合料应用技术规范(GB/T51003)混凝土用复合掺合料(JG/T486)和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钢渣粉(GB/T20491)等的规定;当用于公路桥涵、隧道、路面时,其性能还应分别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rr3650)、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T3660)和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F30)的规定。4.3.4 人工砂混凝土用外加剂的性能和试验方法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8076)、混凝土膨胀剂(GB/T23439)、喷射混凝土用速凝剂(GB/T35195)、混凝土防冻剂(JC475)、砂浆、混凝土防水剂(JC474)、水泥锚杆锚固剂(MTzT219)、公路工程混凝土外加剂(JT/T523)和钢筋混凝土阻锈剂(JT“537)的规定;当用于水泥混凝土路面时,其性能还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水泥混凝土路而施工技术细则(JTG"F30)的规定;当人工砂混凝土用于公路隧道初期支护时,速凝剂性能还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T3660)的规定。4.3.5 人工砂混凝土拌合用水的性能和试验方法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的规定。4.3.6 其余原材料性能应符合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5人工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5.1 一般规定5.1.1 人工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施工性能、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等要求,在满足工程设计和施工要求的条件下,遵循低水泥用量、低用水量和低收缩性能的原则,按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标准(GB/T50476)、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3650)、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3660)、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F30)、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和混合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DBJ50/T-169)的规定进行。5.1.2 选用人工砂混凝土外加剂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的规定进行外加剂相容性快速试验,并应进行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凝结时间和坍落度经时损失试验,确认满足施工要求后方可使用。5.1.3 对有抗裂性能要求的人工砂混凝土,应使用高性能减水剂,并通过混凝土早期抗裂试验和收缩试验确定配合比。5.1.4 对于有抗冻、抗渗、抗碳化、抗氯离子侵蚀和抗化学腐蚀等耐久性要求的人工砂混凝土,其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标准(GB/T50476)、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JTG/T3310)、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F30)和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ZT3650)等的相关规定。5.2 配合比计算与确定5.2.1 人工砂混凝土配合比计算、试配、调整与确定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的相关规定进行。5.2.2 人工砂混凝土的砂率应根据砂的细度模数、颗粒级配、石粉含量以及天然砂的种类和比例,按所选水胶比及碎石最大粒径通过试验确定;当采用相同细度模数的砂配制混凝土时,人工砂混凝土的砂率宜在天然砂混凝土砂率的基础上适当提高。5.2.3 在配制相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时,人工砂混凝土的胶凝材料总量宜在天然砂混凝土胶凝材料总量的基础上适当提高;配制C60人工砂混凝土时,水泥用量不宜小于400kgm3,胶凝材料用量不宜大于530kgm5.2.4 配制人工砂混凝土时,应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使用部位、施工要求、施工环境温度和耐久性能的要求选择外加剂的种类和掺量。5.2.5 采用人工砂配制高强、高性能、泵送、大流动性混凝土时,宜掺用一定量的优质粉煤灰、磨细矿渣粉或硅灰等矿物掺合料。配制大体积混凝土时宜优先选用粉煤灰和磨细矿渣粉。5.2.6 掺合料的品种和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并应符合矿物掺合料应用技术规范(GB/T51003)和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GB/T50146)等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5.2.7 人工砂混凝土拌合物的总碱含量和水溶性氯离子含量应符合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3650)的相关规定;总碱含量和水溶性氯离子含量宜按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的规定进行测定和计算。5.2.8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重新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5.2.9 母岩品质或生产工艺发生较大变化时;2)人工砂混凝土的其他原材料品种或质量有显著变化;3)混凝土性能要求有变化;4)混凝土生产间断半年以上。6混凝土施工6.1 一般规定6.1.1 施工前,施工单位应根据设计要求、工程特点、施工工艺、施工环境等制定人工砂混凝土专项施工方案。6.1.2 人工砂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除应符合本标准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3650)、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T3660)和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F30)的相关规定。6.1.3 有防腐蚀要求的人工砂混凝土施工,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JTGZT3310)的相关规定。6.1.4 人工砂、粗集料含水率的检验应每工作班不少于1次;当雨雪天气等外界影响导致混凝土集料含水率变化时,应及时检验,并应根据检验结果调整施工配合比。6.1.5 人工砂喷射混凝土施工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T3660)的相关规定,喷射混凝土不得挂模喷射,回弹物不得重新用作喷射混凝土材料;钢纤维混凝土施工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纤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21)和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F30)的相关规定。6.2 搅拌6.2.1 原材料称量应采用自动电子计量设备,并应严格按照施工配合比进行计量。计量设备应具有法定计量部门签发的有效检定证书,并应定期校验。混凝土生产单位每月应自检一次;每一工作班开始前,应对计量设备进行零点校准。原材料计量偏差应每班检查1次,每盘原材料计量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621的规定。表6.2.1每盘原材料计量的允许偏差原材料种类允许偏差(按质量计,%)预制场或搅拌站搅拌现场搅拌胶凝材料±1±2外加剂±1±2粗、细集料±2±3拌合用水±1±26.2.2 人工砂混凝土的搅拌设备和拌合技术要求,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和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F30)等相关规定。6.2.3 人工砂混凝土搅拌时间应适当延长,其投料顺序、拌和时间应通过工艺试验确定,以保证拌和均匀。6.2.4 钢纤维混凝土的搅拌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纤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21)和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F30)的相关规定。6.2.5 人工砂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允许偏差应符合表6.2.5的规定。表6.2.5坍落度允许偏差坍落度(mm)允许偏差(mm)40±105090+20>100÷306.3 拌合物运输6.3.1 当混凝土运输至浇筑现场时,不得出现离析或泌水现象。当运距远、交通或现场等问题造成混凝土拌合物流动性损失较大而难以正常卸料时,可适当掺入减水剂使拌合物的流动性满足施工要求,添加减水剂的种类和掺量应记录备案,严禁向混凝土拌合物中加水。6.3.2 人工砂混凝土的泵送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T10)的相关规定。6.4 浇筑与振捣6.4.1 人工砂混凝土拌合物浇筑前,应检查并控制模板、钢筋、保护层和预埋件的尺寸、规格、数量和位置,其偏差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有关规定,并应检查模板支撑的稳定性以及接缝的密合情况,应保证模板在浇筑过程中不失稳、不跑模和不漏浆。6.4.2 人工砂混凝土拌合物出机至入模时间间隔不宜大于90mino6.4.3 夏季施工时,人工砂混凝土拌合物入模温度不宜高于30C,应避免模板和新浇混凝土受阳光直晒。6.4.4 冬季施工时,人工砂混凝土拌合物入模温度不宜低于5,在低温条件下应采取适当的保温防冻措施。6.4.5 浇筑人工砂大体积混凝土时,应按设计要求采取必要的施工工艺与温控措施,保证混凝土温控指标;当设计无要求时,施工工艺与温控指标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标准(GB50496)和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3650)的规定。6.4.6 浇筑竖向尺寸较大的结构物时,应分层浇筑,每层浇筑厚度不宜超过表6.4.6的规定。表6.4.6混凝土分层浇筑厚度捣实方法浇筑层厚度(mm)用插入式振动器300用附着式振动器300用表面振动器无筋或配筋稀疏时250配筋较密时1506.4.7 人工砂混凝土浇筑时的自由倾落高度不得大于2m;当大于2m时,应采用串筒、溜管(槽)或振动溜管(槽)等设施下落;倾落高度超过Iom时,应设置减速装置。6.4.8 当风速大于3.0m/s时,人工砂混凝土浇筑宜采取挡风措施。6.4.9 人工砂混凝土浇筑时,应在平面内均匀布料,不得用振捣棒赶料。6.4.10 人工砂混凝土应采用机械振捣;振捣时应避免碰撞模板、钢筋及预埋件。6.4.11 人工砂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应观察模板支撑的稳定性和接缝的密合状态,不得出现漏浆现象。6.4.12 人工砂混凝土的浇筑应连续进行;如因故必须间断时,其间断时间应小于已浇筑混凝土的初凝时间。6.4.13 人工砂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在其收浆后尽快予以覆盖并保湿养护;分层浇筑超大面积人工砂混凝土时,应及时采取保湿措施;炎热天气浇筑的混凝土以及桥面等大面积裸露的混凝土,应加强初始保湿养护;混凝土面有模板覆盖时,应在养护期间使模板保持润湿。6.4.14 混凝土强度达到2.5MPa前,不得使其承受行人、运输工具、模板、支架及脚手架等荷载。6.4.15 路面混凝土浇筑时的接缝施工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F30)的要求。6.5 拆模6.5.1 模板的拆除期限和拆除程序应根据结构物特点、模板部位和混凝土所应达到的强度要求确定,并应严格按其相应的施工图设计的要求进行。6.5.2 人工砂混凝土工程非承重侧模板应在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2.5MPa,月.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致因拆模而受损坏时方可拆除;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模板拆除时,其抗压强度不应小于8.0MPa。6.5.3 人工砂混凝土底模拆除时,其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强度应符合表6.5.3的规定。表653底模拆除时混凝土强度结构类型结构尺寸(m)达到设计强度的百分比()板<2502875>8>100梁、拱、壳<8>75>8100悬臂构件1006.5.4 隧道拱架、支架和模板拆除应符合下列规定:1)不承受外荷载的拱、墙混凝土强度应达到5.0MPa。2)承受围岩压力的拱、墙及封顶和封口的混凝土强度应达到设计要求。3)围岩和初期支护变形未稳定、或在塌方地段浇筑的衬砌混凝土应达到设计强度的100%。6.5.5 人工砂混凝土拆模后,当混凝土龄期小于7d且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50%以前,应采取防护措施以保证混凝土不受流动地表水或地下水的冲刷;当混凝土龄期小于10d且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前,应采取防护措施以保证混凝土不受侵蚀性环境水侵袭。6.5.6 当遇大风或气温急剧变化时,不得拆模。6.6 养护6.6.1 人工砂混凝土养护时间应符合下列规定:1)混凝土保湿养护时间不应少于7d。2)对于掺加缓凝剂的混凝土,以及大掺量矿物掺合料混凝土,保湿养护时间不应少于14do3)大体积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应少于21do4)竖向混凝土结构的养护时间宜适当延长。6.6.2 人工砂混凝土构件或制品养护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蒸汽养护时,应分为静停、升温、恒温和降温4个阶段。混凝土成型后的静停时间不宜少于2h,升温速度不宜超过25Ch,降温速度不宜超过20/h,最高温度不宜超过65C;混凝土构件或制品在撤除养护措施前,应进行温度测量,且构件撤除养护措施时,表面与外界温差不得大于20。2)采用常温养护时,构件或制品应保湿养护,养护时间应符合本标准第6.6.1条的规定。6.6.3 人工砂大体积混凝土养护过程中应进行温度控制,混凝土内部和表面的温差不宜超过25,表面与外界温差不宜大于20C;保温层拆除时,混凝土表面与环境最大温差不宜大于20o6.6.4 冬季施工的人工砂混凝土,日均气温低于5°C时,不得采取洒水养护方法,可采用混凝土表面喷涂养护液或覆盖薄膜方式养护,并应采取适当保温措施。撤除养护措施时,混凝土强度应至少达到设计强度等级的50%o6.6.5 掺用膨胀剂的人工砂混凝土,应采取保湿养护,养护龄期不应少于14d;冬季施工时,带模养护不应少于7d。6.6.6 人工砂混凝土养护用水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的规定;养护水与混凝土表面的温差不得大于15°C。6.6.7 采用养护剂养护时,养护剂的质量及其应用应符合公路工程混凝土养护剂(JT/T522)的规定。6.6.8 人工砂路面混凝土养护期满后应及时填缝,填缝材料应符合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材料(JT"203)的相关规定;在填缝前必须保持缝内干燥、清洁,防止砂石等杂物掉入缝内。7质量检验与验收1.1.1 料质量检验与验收7.1.1 人工砂混凝土原材料进场时,应按规定批次验收型式检验报告、出厂检验报告或合格证等质量证明文件,外加剂产品还应提供使用说明书。7.1.2 原材料进场后,应进行进场检验;在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宜对混凝土原材料进行抽样检验。7.1.3 原材料进场检验和生产中抽检的项目应符合下列规定:1)人工砂应检验颗粒级配、细度模数、压碎指标、泥块含量、石粉含量、亚甲蓝值;对于有抗渗、抗冻要求的混凝土,尚应检验其坚固性;对于有预防混凝土碱集料反应要求的混凝土,尚应进行碱活性试验。2)水泥应检验胶砂强度、凝结时间、安定性、氧化镁含量、三氧化硫含量、氯离子含量和烧失量;对于有预防混凝土碱集料反应要求的混凝土,尚应检验其碱含量;当用于大体积混凝土时,尚应检验其水化热。3)粗集料应检验颗粒级配、含泥量、泥块含量、针片状颗粒含量、压碎值指标和坚固性;当用于高强混凝土,尚应检验其母岩抗压强度;对于有预防混凝土碱集料反应要求的混凝土,尚应进行碱活性试验。4)矿物掺合料应检验下列项目:(1)粉煤灰应检验细度、需水量比、烧失量和三氧化硫含量,C类粉煤灰尚应检验游离氧化钙含量和安定性;(2)粒化高炉矿渣粉应检验比表面积、活性指数和流动度比;(3)硅灰应检验比表面积和二氧化硅含量;(4)钢渣粉应检验比表面积、活性指数、流动度比、游离氧化钙含量、三氧化硫含量、氧化镁含量和安定性;(5)复合掺合料应检验细度、流动度比、氯离子含量、三氧化硫含量和活性指数;(6)石灰石粉应检验碳酸钙含量、细度、活性指数、流动度比、含水量和亚甲蓝值。5)外加剂应检验抗压强度比、收缩率比、PH值、氯离子含量、碱含量、减水率和凝结时间差,引气剂和引气减水剂尚应检验其相对耐久性和含气量;速凝剂应检验细度、初凝时间、终凝时间、Id抗压强度、28d抗压强度比;防冻剂应检验含气量和50次冻融强度损失率比;膨胀剂应检验限制膨胀率、凝结时间和抗压强度;混凝土防水剂应检验泌水率比、凝结时间差、抗压强度比、渗透高度比和28d收缩率比;锚固剂应检验凝结时间和抗压强度。6)拌合用水应检验PH值、不溶物含量、可溶物含量、硫酸根离子含量、氯离子含量

    注意事项

    本文(重庆市交通行业标准CQJTGTA04-2021公路工程人工砂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