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整理-民族宗教法律.docx
民族宗教法律法规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国家宗教事务局令第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管控规定实施细则国家宗教事务局令第2号宗教活动场所设立审批和登记办法国家宗教事务局令第3号宗教教职人员备案办法国家宗教事务局令第4号宗教活动场所主要教职任职备案办法中人民共和国宪法有关民族方面的合适的内容是什么?党和国家根据国情制定的民族政策主要有哪些我国少数民族的人口政策有哪些选拔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是什么?河北省宗教事务条例(2007年修订)河北省清真食品管理管控条例宗教事务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26号宗教事务条例已经2004年7月7日国务院第57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3月1日起施行。总理温家宝二零零四年十一月三十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维护宗教和睦与社会和谐,规范宗教事务管理管控,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制定本条例。第二条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以下称信教公民)或者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以下称不信教公民)。信教公民和不信教公民、信仰不同宗教的公民应当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第三条国家依法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维护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和信教公民的合法权益。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和信教公民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规章,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以及其他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的活动。第四条各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宗教教职人员在友好、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在对外经济、文化等合作、交流活动中不得接受附加的宗教条件。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行政管理管控,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负责有关的行政管理管控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听取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和信教公民的意见,协调宗教事务管理管控工作。第二章宗教团体第六条宗教团体的成立、变更和注销,应当依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管控条例的规定办理登记。宗教团体章程应当符合社会团体登记管理管控条例的有关规定。宗教团体按照章程开展活动,受法律保护。第七条宗教团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编印宗教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出版公开发行的宗教出版物,按照国家出版管理管控的规定办理。涉及宗教合适的内容的出版物,应当符合出版管理管控条例的规定,并不得含有下列合适的内容:(一)破坏信教公民与不信教公民和陛相处的;(二)破坏不同宗教之间和睦以及宗教内部和睦的:(三)歧视、侮辱信教公民或者不信教公民的:(四)宣扬宗教极端主义的:(五)违背宗教的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的。第八条设立宗教院校,应当由全国性宗教团体向国务院宗教事务部门提出申请,或者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宗教团体向拟设立的宗教院校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提出申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提出意见,对拟同意的,报国务院宗教事务部门审批。国务院宗教事务部门应当自收到全国性宗教团体的巾请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设立宗教院校的报告之日起6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第九条设立宗教院校,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办学章程和课程设置计划;(二)有符合培养条件的生源:(三)有必要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四)有教学任务和办学规模所必镭的教学场所、设施设备;(五)有专职的院校负贲人、合格的专职教师和内部管理管控组织:(六)布局合理。第卜条全国性宗教团体可以根据本宗教的需要按照规定选派和接收宗教留学人员。第十一条信仰伊斯兰教的中国公民前往国外朝觐,由伊斯兰教全国性宗教团体负责组织。第三章宗教活动场所第十二条信教公民的集体宗教活动,一般应当在经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寺院、宫观、清真寺、教堂以及其他固定宗教活动处所)内举行,由宗教活动场所或者宗教团体组织,由宗教教职人员或者符合本宗教规定的其他人员主持,按照教义教规进行。第十三条筹备设立宗教活动场所,由宗教团体向拟设立的宗教活动场所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提出申请。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对拟同意的,报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审批。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应当自收到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报告之日起30日内,对拟同意设立寺院、宫观、清真寺、教堂的,提出审核意见,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审批;对设立其他固定宗教活动处所的,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应当自收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拟同意设立寺院、宫观、清真寺、教堂的报告之日起3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宗教团体在宗教活动场所的设立申请获批准后,方可办理该宗教活动场所的筹建事项。第十四条设立宗教活动场所,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设立宗旨不违背本条例第三条、第四条的规定;(二)当地信教公民有经常进行集体宗教活动的需要:(三)有拟主持宗教活动的宗教教职人员或者符合本宗教规定的其他人员;(四)有必要的资金;(五)布局合理,不妨碍周围单位和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第十五条宗教活动场所经批准筹备并建设完工后,应当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申请登记。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对该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管控组织、规章制度建设等情况进行审核,对符合条件的予以登记,发给宗教活动场所登记证。第十六条宗教活动场所合并、分立、终止或者变更登记合适的内容的,应当到原登记管理管控机关办理相应的变更登记手续。第十七条宗教活动场所应当成立管理管控组织,实行民主管理管控。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管控组织的成员,经民主协商推选,并报该场所的登记管理管控机关备案。第十八条宗教活动场所应当加强内部管理管控,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建立健全人员、财务、会计、治安、消防、文物保护、卫生防疫等管理管控制度,接受当地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监督、检查。第十九条宗教事务部门应当对宗教活动场所遵守法律、法规、规章情况,建立和执行场所管理管控制度情况,登记本次项目变更情况,以及宗教活动和涉外活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宗教活动场所应当接受宗教事务部门的监督检查。第二十条宗教活动场所可以按照宗教习惯接受公民的捐献,但不得强迫或者摊派。非宗教团体、非宗教活动场所不得组织、举行宗教活动,不得接受宗教性的捐献。第二十一条宗教活动场所内可以经销宗教用品、宗教艺术品和宗教出版物。经登记为宗教活动场所的寺院、宫观、清真寺、教堂(以下称寺观教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编印宗教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第二十二条跨省、自治区、直辖市举行超过宗教活动场所容纳规模的大型宗教活动,或者在宗教活动场所外举行大型宗教活动,应当由主办的宗教团体、寺观教堂在拟举行日的30日前,向大型宗教活动举办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提出申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5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大型宗教活动应当按照批准通知书载明的要求依宗教仪轨进行,不得违反本条例第三条、第四条的有关规定。主办的宗教团体、寺观教堂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大型宗教活动举办地的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依据各自职责实施必要的管理管控,保证大型宗教活动安全、有序进行。第二十三条宗教活动场所应当防范本场所内发生重大事故或者发生违犯宗教禁忌等伤害信教公民宗教感情、破坏民族团结、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发生前款所列事故或者事件时,宗教活动场所应当立即报告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第二十四条宗教团体、寺观教堂拟在宗教活动场所外修建大型露天宗教造像,应当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宗教团体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提出申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应当自收到中清之日起30日内提出意见,拟同意的,报国务院宗教事务部门审批。国务院宗教事务部门应当自收到在宗教活动场所外修建大型露天宗教造像报告之日起6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宗教团体、寺观教堂以外的组织以及个人不得修建大型露天宗教造像。第二十五条有关单位和个人在宗教活动场所内改建或者新建建筑物、设立商业服务网点、举办陈列展览、拍摄电影电视片,应当事先征得该宗教活动场所和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同意。第二十六条以宗教活动场所为主要游览合适的内容的风景名胜区,其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协调、处理宗教活动场所与园林、文物、旅游等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宗教活动场所的合法权益。以宗教活动场所为主要游览合适的内容的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建设,应当与宗教活动场所的风格、环境相协调。第四章宗教教职人员第二十七条宗教教职人员经宗教团体认定,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可以从事宗教教务活动。藏传佛教活佛传承继位,在佛教团体的指导下,依照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办理,报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或者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天主教的主教由天主教的全国性宗教团体报国务院宗教事务部门备案。第二十八条宗教教职人员担任或者离任宗教活动场所主要教职,经本宗教的宗教团体同意后,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第二十九条宗教教职人员主持宗教活动、举行宗教仪式、从事宗教典籍整理、进行宗教文化研窕等活动,受法律保护。第五章宗教财产第三十条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合法使用的土地,合法所有或者使用的房屋、构筑物、设施,以及其他合法财产、收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哄抢、私分、损毁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冻结、没收、处分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的合法财产,不得损毁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占有、使用的文物。第三十一条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所有的房屋和使用的土地,应当依法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房产、土地管理管控部门申请登记,领取所有权、使用权证书;产权变更的,应当及时办理变更手续。土地管理管控部门在确定和变更宗教团体或者宗教活动场所土地使用权时,应当征求本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意见。第三十二条宗教活动场所用于宗教活动的房屋、构筑物及其附属的宗教教职人员生活用房不得转让、抵押或者作为实物投资。第三十三条因城市规划或者重点工程建设需要拆迁宗教团体或者宗教活动场所的房屋、构筑物的,拆迁人应当与该宗教团体或者宗教活动场所协商,并征求有关宗教事务部门的意见。经各方协商同意拆迁的,拆迁人应当对被拆迁的房屋、构筑物予以重建,或者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按照被拆迁房屋、构筑物的市场评估价格予以补偿。第三十四条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可以依法兴办社会公益事业,所获收益以及其他合法收入应当纳入财务、会计管理管控,用于与该宗教团体或者宗教活动场所宗旨相符的活动以及社会公益事业。第三十五条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接受境内外组织和个人的捐赠,用于与该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宗旨相符的活动。第三十六条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应当执行国家的财务、会计、税收管理管控制度,按照国家有关税收的规定享受税收减免优惠。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应当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报告财务收支情况和接受、使用捐赠情况,并以适当方式向信教公民公布。第三十七条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注销或者终止的,应当进行财产清算,清算后的剩余财产应当用于与该宗教团体或者宗教活动场所宗旨相符的事业。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三十八条国家工作人员在宗教事务管理管控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第三十九条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或者干扰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正常的宗教活动的,由宗教事务部门责令改正:有违反治安管理管控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管控处罚。侵犯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和信教公民合法权益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四十条利用宗教进行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妨害社会管理管控秩序,侵犯公私财产等违法活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大型宗教活动过程中发生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破坏社会秩序情况的,依照有关集会游行示威的法律、行政法规进行现场处置和处罚;主办的宗教团体、寺观教堂负有责任的,由登记管理管控机关撤销其登记。擅自举行大型宗教活动的,由宗教事务部门责令停止活动: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其中,大型宗教活动是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擅自举办的,登记管理管控机关还可以责令该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撤换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第四十一条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宗教事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较重的,由登记管理管控机关责令该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撤换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情节严重的,由登记管理管控机关撤销该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的登记:有非法财物的,予以没收:(一)未按规定办理变更登记或者备案手续的:(二)宗教活动场所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规定,未建立有关管理管控制度或者管理管控制度不符合要求的;(三)宗教活动场所内发生重大事故、重大事件未及时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的;(四)违反本条例第四条规定,违背宗教的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的:(五)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接受境内外捐贿的;(六)拒不接受登记管理管控机关依法实施的监督管理管控的。第四十二条涉及宗教合适的内容的出版物有本条例第七条第二款禁止合适的内容的,对相关责任单位及人员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四十三条擅自设立宗教活动场所的,宗教活动场所已被撤销登记仍然进行宗教活动的,或者擅自设立宗教院校的,由宗教事务部门予以取缔,没收违法所得:有违法房屋、构筑物的,由建设主管部门依法处理:有违反治安管理管控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管控处罚。非宗教团体、非宗教活动场所组织、举行宗教活动,接受宗教性捐献的,由宗教事务部门责令停止活动;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可以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擅自组织信教公民到国外朝觐的,由宗教事务部门责令停止活动: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条例规定修建大型露天宗教造像的,由宗教事务部门责令停止施工,限期拆除: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第四十五条宗教教职人员在宗教教务活动中违反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除依法追究有关的法律贲任外,由宗教事务部门建议有关的宗教团体取消其宗教教职人员身份。假冒宗教教职人员进行宗教活动的,由宗教事务部门责令停止活动: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有违反治安管理管控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管控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四十六条对宗教事务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第七章附则第四十七条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进行宗教交往,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第四十八条本条例自2005年3月1日起施行。1994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管控条例同时废止。国家宗教事务局令第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管控规定实施细则2000年9月26日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管控规定实施细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管控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以下简称境内外国人)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的规定,在中国境内不具有中国国籍的人,包括在华常住人员和短期来华人员。第三条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是指外国人在中国境内按照各自的宗教信仰习惯举行和参与的各种宗教仪式,与中国宗教社会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教职人员所发生的宗教事务方面的联系,及其有关的各种活动。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尊重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人的宗教信仰自由,依法保护和管理管控境内外国人的宗教活动。第五条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可以根据自己的宗教信仰在依法登记的寺院、宫观、清真寺、教堂参加宗教活动。第六条以宗教教职人员身份来访的外国人,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宗教社会团体邀请,可以在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讲经、讲道。以其他身份入境的外国宗教教职人员,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宗教社会团体邀请,并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同意,可以在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讲经、讲道。应邀在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讲经、讲道的外国宗教教职人员,应该遵守该场所的管理管控规章,尊重该场所人员的信仰习惯。第七条境内外国人集体进行宗教活动要在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认可的经依法登记的寺院、宫观、清真寺、教堂,或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指定的临时地点举行。境内外国人在临时地点集体进行宗教活动时,应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负责管理管控。第八条外国人同中国宗教界的友好往来和文化学术交流活动、应通过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宗教社会团体进行。第九条凡在中国境内没有相应的合法的中国宗教组织的外国宗教组织及其成员,以宗教组织或宗教教职人员身份与中国政府有关部门或宗教界进行交往活动的,须经省级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同意后,报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第十条经中国的宗教社会团体同意,境内外国人可以邀请中国宗教教职人员按各教习惯为其举行洗礼、婚礼、葬礼和道场、法会等宗教仪式。其中,举行婚礼的外国人必须是已经依法缔结婚姻关系的男女双方。中国宗教教职人员是指由依法登记的宗教社会团体认定、备案的各种宗教教职人员。第十一条有关全国性宗教社会团体或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宗教社会团体同意,并经当地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批准认可,外国人可以根据有关宗教文化学术交流的本次项目或协议,携带用于宗教文化学术交流的宗教用品入境。符合上款规定和海关有关规定的宗教用品入境,海关凭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或国家宗教事务局的证明予以放行。第十二条宗教印刷品、宗教音像制品和其他宗教用品不得进境:<)超出个人自用合理数量,且不属于第十一条规定范围的;(二)有危害中国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合适的内容的。发现有违反上款规定的宗教印刷品、宗教音像制品和其他宗教用品,由海关依法进行处理。违反第一款规定已经携带入境或通过其他手段运入境内的宗教印刷品、宗教音像制品和其他宗教用品,一经发现,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依法进行处理。第十三条外国组织或个人向中国提供的以培养宗教教职人员为目的的出国留学人员名额或资金,由中国全国性宗教社会团体根据褥要接受并统筹选派出国留学人员。外国组织或个人不得在中国境内擅自招收以培养宗教教职人员为目的的出国留学人员。第十四条外国人到中国宗教院校留学,须符合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管控规定的有关规定,并经全国性宗教社会团体批准、向国家宗教事务局备案。第十五条外国人到中国宗教院校讲学,须根据宗教院校聘用外籍专业人员办法的规定办理。第十六条外国人在中国境内进行宗教活动,应当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外国人不得干涉中国宗教社会团体、宗教活动场所的设立和变更,不得干涉中国宗教社会团体对宗教教职人员的选任和变更,不得干涉和支配中国宗教社会团体的其他内部事务。外国人在中国境内不得以任何名义或形式成立宗教组织、设立宗教办事机构、设立宗教活动场所或者开办宗教院校、举办宗教培训班。第十七条外国人不得在中国境内进行下列传教活动:(一)在中国公民中委任宗教教职人员;(二)在中国公民中发展宗教教徒;()擅自在宗教活动场所讲经、讲道;(四)未经批准在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以外的处所讲经、讲道,进行宗教聚会活动:(五)在宗教活动临时地点举行有中国公民参加的宗教活动,被邀请主:持宗教活动的中国宗教教职人员除外:(六)制作或销售宗教书刊、宗教音像制品、宗教电子出版物等宗教用品;(七)散发宗教宣传品;(八)其他形式的传教活动。第十八条国际性宗教组织、机构及其成员与中国宗教社会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教职人员发生宗教事务方面的联系,及其有关活动,须事先向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提出申请,经同意后方可进行。第十九条国内外国人违反本细则进行宗教活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制止。境内外国人违反本细则进行宗教活动,构成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管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管控处罚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二十条外国组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宗教活动适用本细则。第二十一条本细则由国家宗教事务局负责解糅。第二十二条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宗教活动场所设立审批和登记办法国家宗教事务局令第2号宗教活动场所设立审批和登记办法已于2005年4月14日经国家宗教事务局局务会议通过,现予以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局长叶小文二C)O五年四月二十一日宗教活动场所设立审批和登记办法第一条根据宗教事务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宗教活动场所分为寺院、宫观、清真寺、教堂和其他固定宗教活动处所两类。两类宗教活动场所的具体区分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报国家宗教事务局备案。第三条筹备设立宗教活动场所,i般应当由拟设立地的县(市、区、旗)宗教团体提出申请。如拟设立地的县(市、区、旗)无宗教团体的,可由拟设立地的设区的市(地、州、盟)宗教团体提出申请:拟设立地的市(地、州、盟)无宗教团体的,可由拟设立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宗教团体提出申请:拟设立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无宗教团体的,可由全国性宗教团体提出申请。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是筹备设立宗教活动场所申请的受理机关。第四条申请筹备宗教活动场所的宗教团体应当提出筹备组织组建解决方案,在申请获批准后,正式成立筹备组织,负责筹备事宜。筹备组织应当由本宗教团体的有关人员、拟主持宗教活动的宗教教职人员或者符合本宗教规定的其他人员、拟设立地信教公民代表等组成。第五条申请筹备设立宗教活动场所,应当填写宗教活动场所筹备设立申请表,同时提交下列材料:(一)拟设立地信教公民的有关情况说明;(二)拟主持宗教活动的宗教教职人员或者符合本宗教规定的其他人员的基本情况及户籍、居民身份和教职身份证明:(H)拟成立的筹备组织成员的基本情况、户籍和居民身份证明(属宗教教职人员的,还应当提供教职身份证明);(四)必要的资金证明;(五)拟设立地点和拟设立场所的可行性说明:(六)需要提供的其他有关材料。第六条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在受理筹备设立宗教活动场所的申请后,对拟同意的,应当征求拟设立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意见。第七条宗教活动场所的筹备设立事项,应当在批准的筹备设立期限内完成。筹备组织应当将筹备情况及时向设立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报告。设立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应当对筹备设立的进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第八条宗教活动场所在登记前,应当由筹备组织负责,民主协商成立该场所的管理管控组织。管理管控组织应当由宗教教职人员或者符合本宗教规定的主持宗教活动的其他人员和设立地信教公民代表等组成。第九条宗教活动场所完成筹备后,由该场所管理管控组织负责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申请登记。申请登记宗教活动场所,应填写宗教活动场所登记申请表,同时提交下列材料:(一)民主协商成立管理管控组织的情况说明;(二)管理管控组织成员的户籍和居民身份证明;(三)主持宗教活动的宗教教职人员或者符合本宗教规定的其他人员的户籍、居民身份和教职身份证明:(四)有关规章制度文本:(五)场所房屋等建筑物的有关证明(属新建的,应当提供规划、建筑、消防等部门的验收合格证明;属改扩建的,应当提供房屋所有权或者使用权证明和消防安全验收合格证明;属租借的,应当提供消防安全验收合格证明和一年期以上的使用权证明):(六)合法的经济来源的情况说明。第十条宗教活动场所登记证和有关表格,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按照国家宗教事务局制定的式样印制。宗教活动场所登记证不得涂改、转让、出借。证书遗失的,应当及时向登记管理管控机关申请补办。第十一条在宗教事务条例施行前.,已按照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管控条例有关规定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不再重新进行登记。第十二条其他固定宗教活动处所需要变更为寺院、宫观、清真寺、教堂的,须按照宗教事务条例第十三条规定的寺观教堂的审批程序办理,并按照宗教事务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办理变更登记。第十三条拟在直辖市的区(县、市)筹备设立宗教活动场所,可直接向直辖市的区(县、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提出申请。直辖市的区(县、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可以批准筹备设立其他固定宗教活动处所。直辖市的区(县、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是当地宗教活动场所的登记管理管控机关。第十四条拟筹备设立宗教活动场所的地区,如未设置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筹备设立宗教活动场所的巾清,由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审核后,直接报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审批。第十五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1994年国务院宗教事务局颁发的宗教活动场所登记办法同时废止国家宗教事务局令第3号宗教教职人员备案办法已于2006年12月25日经国家宗教事务局局务会议通过,现予以发布,自2007年3月1日起施行。局长叶小文二00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宗教教职人员备案办法第一条为了保障宗教教职人员的合法权益,规范宗教教职人员备案及备案管理管控,根据宗教事务条例,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宗教教职人员,是指宗教团体按照本宗教的宗教教职人员认定办法认定的从事宗教教务活动的人员。宗教教职人员认定办法由全国性宗教团体结合本宗教的实际分别制定,并报国家宗教事务局备案。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是宗教教职人员的备案部门。第四条宗教团体应当将其认定的宗教教职人员自认定之日起20日内,报相应的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全国性宗教团体认定的宗教教职人员报国家宗教事务局备案:省、自治区、直辖市宗教团体认定的宗教教职人员报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设区的市(地、州、盟)宗教团体认定的宗教教职人员报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县(市、区、旗)宗教团体认定的宗教教职人员报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第五条履行宗教教职人员备案,应当填写宗教教职人员备案表,同时提交该宗教教职人员的户籍证明复印件和居民身份证复印件。第六条备案部门自收到宗教团体提交的材料之日起30日内,作出书而答复,逾期未答复的,视为已完成备案程序。第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备案:(一)未按照本宗教的宗教教职人员认定办法认定的;(二)提供的备案材料不属实的。第八条宗教团体在宗教教职人员备案程序完成后,向该宗教教职人员颁发宗教教职人员证书。未取得宗教教职人员证书的,不得以宗教教职人员身份从事宗教教务活动。第九条宗教团体依照本宗教的有关规定解除宗教教职人员身份,应当到备案部门办理注销备案手续。第十条宗教教职人员在宗教教务活动中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情节严重的,除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外,按照宗教事务条例第四十五条的规定,由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建议原认定该宗教教职人员的宗教团体取消其宗教教职人员身份,并办理注销备案手续。第十一条宗教教职人员放弃或者因其他原因丧失宗教教职人员身份的,原认定其宗教教职人员身份的宗教团体应当到备案部门办理注销备案手续。第十二条宗教教职人员出现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规定的情形,丧失宗教教职人员身份的,宗教团体应当在办理注销备案手续后收回其宗教教职人员证书,并以适当方式公告。第十三条宗教团体未按照本办法办理宗教教职人员备案手续,或者备案时弄虚作假的,由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责令改正,并视情节轻重,按照宗教事务条例第四十一条的规定予以行政处罚。第十四条藏传佛教活佛传承继位的审批、天主教主教的备案,按照宗教事务条例第二卜七条规定及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第十五条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在每年的3月31日前将上一年度的宗教教职人员备案情况报国家宗教事务局。第十六条本办法自2007年3月1日起施行。国家宗教事务局令第4号宗教活动场所主要教职任职备案办法已于2006年12月25日经国家宗教事务局局务会议通过,现予以发布,自2007年3月1日起施行。局长叶小文二OO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宗教活动场所主要教职任职备案办法第一条为了保障宗教教职人员的合法权益,规范宗教活动场所主要教职任职备案及备案管理管控,根据宗教事务条例,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宗教活动场所主要教职,是指佛教寺院的住持(方丈),道教宫观的住持(方丈),伊斯兰教清真寺主持教务活动的阿旬、伊玛目、海推布,天主教教堂的主任司铎,基督教教堂的主任牧师、相当于牧师的专职长老等。第三条宗教教职人员担任宗教活动场所主要教职,应当经所在地宗教团体同意后10日内,由该宗教活动场所报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第四条宗教教职人员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担任宗教活动场所主要教职,应当由拟任用该宗教教职人员的宗教活动场所征得该场所所在地宗教团体同意后,报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逐级报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征求该宗教教职人员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意见后,予以备案。第五条履行宗教活动场所主要教职任职备案,应当填写宗教活动场所主要教职任职备案表,同时提交下列材料:(-)该场所管理管控组织民主协商情况的说明:(二)拟任职人员的户籍证明复印件和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宗教教职人员证书复印件。此前在其他宗教活动场所担任主要教职的,还须提交离任其他宗教活动场所主要教职的注销备案证明。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自收到宗教活动场所提交的材料之日起30日内,作出书面答复,逾期未答复的,视为已完成备案程序。第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备案:(一)未按照本宗教的宗教活动场所主要教职任职办法任用的:(二)未经该场所管理管控组织民主协商的;()拟任职人员离任其他宗教活动场所主要教职未办理注销备案手续的;(四)提供的备案材料不属实的。第八条宗教活动场所在备案程序完成后,可为担任主要教职的宗教教职人员举行任职仪式,并正式赋予其职责。第九条宗教教职人员离任宗教活动场所主要教职,应当按照任职备案程序办理注销备案手续。办理注销备案,应当提交下列材料:(-)该场所管理管控组织民主协商情况的说明:(二)该场所所在地宗教团体同意的书面意见;(H)拟离任人员离任财务审查情况的报告。第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注销备案:(-*)未经该场所管理管控组织民主协商同意的;(二)未经该场所所在地宗教团体同意的:()未办理离任财务审查的。第十一条担任宗教活动场所主要教职的宗教教职人员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情节严重的,除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外,宗教活动场所应当按照任职备案程序,在办理注销备案手续后,解除其担任的主要教职。第十二条宗教活动场所未按照本办法办理宗教活动场所主要教职任职备案手续,或者备案时弄虚作假的,由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责令改正,并视情节轻重,按照宗教事务条例第四十一条的规定予以行政处罚。第十三条宗教教职人员一般只能担任一个宗教活动场所的主要教职。特殊情况下,需要兼任另外一个宗教活动场所的主要教职的,应当由该宗教活动场所征得所在地宗教团体同意后,报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逐级报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第十四条宗教活动场所主要教职任职办法由全国性宗教团体结合本宗教的实际分别制定,并报国家宗教事务局备案。第十五条本办法自2007年3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关民族方面的合适的内容是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总纲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协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党和国家根据国情制定的民族政策主要有哪些?(1)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政策;(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3)协助少数民族地区加速发展经济文化的政策;(4)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政策:(5)尊重少数民族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6)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7)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8)同少数民族上层爱国人士建立统一战线的政策;(9)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民主改革的政策;(10)民族识别政策:(11)少数民族婚姻与人11政策。选拔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是什么?不同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根据中心工作的需要,选拔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有所不同。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国家需要大批的党政干部包括少数民族干部进行革命和建设。为此,国家实行了“以培养普通政治干部为主,迫切需要的专业相关技术干部为辅”的方针,培养了大量的少数民族干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已经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选拔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也调整为“大力培养四化所需要的,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少数民族政治干部和专业相关技术人才,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步人九十年代,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对少数民族干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和最大特点就是致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千方百计地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必须适应民族工作的这一任务和特点。为此,199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在关于进一步做好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做好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紧密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按照干部四化方针,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培养造就一支德才兼备,廉洁勤政,密切联系各民族群众,门类齐全、专业配套、结构合理,能够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河北省宗教事务条例(2007年修订)第一章总则第条为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维护宗教和睦与社会和谐,规范宗教事务管理管控,根据宪法、有关法律和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