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西方社会学理论文军版笔记.docx
西方社会学理论:经典传统与当代转向文军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8月版第一编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第一章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基本问题第一节社会学理论的内涵及其建构1、澳大利亚社会学者马尔科夫.沃特斯指出,社会学理直气壮地宣称自己是一门独立科学的原因有二:一是它具有一个被广泛公认的理论传统,二是它在方法上有严肃的态度,即以精密的方法论来指导研究。一、理论的特质及其构成一、理论的特质及其构成经蛉主义理性主义1、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亚历山大给理论下的定义是:脱离个别事物的一般化,脱离具体事例的抽象;2、美国当代社会学家乔纳森.特纳指出:科学理论总是力求超越具体事件和时间的局限。理I论是一般的、基本的、永恒的、普遍的。3、默顿:逻辑上相关联并能推导出实蛉一致性的命题就是理论。4、沃德:理论就是概念、定义和命题的逻辑演绎一归纳体系,它陈述两个或两个以上经过选择的现象之间的关系,并可由此得出可检的的假设。一一理论的本质是一系列的抽象概念及其建构,是指既定的意图通过逻辑思考运作所整合而I成的一组可蛤性的相关概念。理性主义】不同的定义险证性研究一一演绎法理论的定义1.经蛉主义1.探索性研究一一归纳法建榭!论的研究圈5、理论构成要素(理性主义):既定的意图、一组可验性的相关概念、一种逻辑结构。二、“社会学理论”的含义及其构成1、美国当代社会学理论家乔治.瑞泽尔指出社会学理论与日常生活中得出的理论的差异:(1)社会学者的理论更有组织,更自觉自己在做什么;(2)其提出的理论根基于过去社会学者所提出的理论之上;(3)依赖于自己/别人搜集所得资料,这些资料都是与研究主题相关的社会现实或社会关系(4)希望借自己论述的出版以获得批判性分析,并经传播成为实证研究的基础并为后来理论家所运用;(5)针对广泛的社会议题做总括性的思考;2、社会学实践角度的“社会学理论”定义:(1)瑞泽尔:社会学理论较为正式的定义是:一组相关联的观念,能对社会世界的知识加以系统化,能解释社会世界,并能预测社会世界的未来;(2)查尔斯.梯利:一个学科的知识发展取决于其产生好的解释的能力;(3)类型学:社会学研究是一项特殊的职业活动,其主要任务就是通过社会实践发现社会结构内在的规律性及其独特性,并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3、马尔科夫.沃特斯一一社会学理论必须符合以下标准:抽象性/说明性/一般性/独立性/专题化/逻辑一致/实质上的有效;4、吉登斯:社会理论是关心人类行为并为一切学科所共享的一种覆盖和跨越所有社会科学的理论体。5、“社会理论”三标准:以社会及其人类行为为研究对象;对社会的研究方法既是哲学的,又是科学的;理论目标往往是功能性的或批判性的。6、社会学理论的类型:(1)一般理论&中层理论类型一般理论中层理论别称“巨型理论”“微型理论”特点从概括性观念的一般理论到特殊社会事实之研究的理论从特定社会事实出发去建立正确而有效的特定理论,再慢慢结合许多具有相关性质的特定理论而成概括性的一般理论代表帕森斯默顿(2)宏观理论&中观理论&微观理论类型宏观理论中观理论微观理论抽象层次高中低解释对象整体性社会现象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的理论行动个体之间的互动层面的现象与问题举例相当于“一般理论”默顿的“中层理论”符号互动论、常人方法论(3)描述性理论&解释性理论描述性理论:重点在详细描述一个事物或现象的形状性质;解释性理论:注重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并加以说明一个事物或现象存在或变迁的原因;(4)正式理论&非正式理论(5)理念性理论&科学性理论(6)直觉性理论&客观性理论7、社会学理论的代表性划分一一依据性质和功能:实质理论工具理论哲学基础经验主义理性主义研究方法注重事实归纳注重理智推演理论与方法的关系理论是方法的具体后果理论是方法的抽象工具经验指涉由特殊事实到普遍概念由普遍概念到特殊社会事实别称“具体理论”“抽象理论”实质理论:研究者依照既定工作计划与操作方式对经验事实进行研究后所得的一组相关概念,并通过理性与逻辑的运作与建构,来解释或说明被研究的社会事实的一种理论;工具理论:其理论构建是根据一般普遍性的概念,通过纯理智的逻辑运作而产生的理论;8、主流社会学采用假设一一演绎法来构建理论,这类方法由四部分组成:(1)提出问题并形成理论观点;(2)依据理论观点作出假设;(3)对假设进行检验;(4)构建并形成理论;这是社会学主流研究模式与理论范式:第二节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思想基础一、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1、大背景:工业革命使得西方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社会矛盾与冲突空前扩大和激化;(2)法国政治革命:大革命后出现社会大动荡与大衰退J法国人对和谐稳定的社会生活的渴望;I孔德创立社金学,把如何重建社会秩序确定为其理论追求的中心议题。2、具体背景:(1)英国工业革命: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工业和城市体系中;社会组织结构变化,现代分工体3和科层制出现,以市场为中心的整个奥本主义体制开始确立;先前积累的有关人性和社会秩序%传统解释失去意义,并引发了对新的理论的需求;国家与和会、3会与个人过度分离;将社会作为自然的需史过程进行观察与思考;3、其它阐释:(1)美国社会学者约翰逊: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产生动力有二:一是西方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复杂的社会变迁”,二是这种变迁获得了来自知识界的有意关注,急剧的变迁有可能提高人们自觉的反复思考社会形式的程度。(2)戴维.波普诺:旧的社会秩序已被打碎,新的还没有建立起来,社会学受到青睐是因为它可以提供新的认识与新的观念。(3)吉登斯:社会学不过是对因工业文明和民主政治而导致的旧制度的崩溃所产生的秩序问题的种种反应而已。二、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思想渊源(一)经验哲学传统与启蒙思想的影响1、孔德的实证主义是贝克莱和休谟的唯心主义经验论与机械论哲学的结合,孔德由此得出他的实证主义原则:经验是知识的惟一来源,一切科学知识必须建立在来自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的基础上;2、启蒙运动:维科和弗格森等人的人本主义历史决定论,孟德斯鸠和米勒、弗格森的机械论,伏尔泰和狄德罗、卢梭的批判理性主义。启蒙运动所倡导的理性主义、自然主义和社会进化的思想对社会学理论的产生及其主流思想的形成有着明显的影响。(二)自然科学革命的推动及其影响在近代科学革命的过程中,以经验资料的积累和分析为特征的实证主义方法,取代了以往的唯心主义等信念。其后,孔德提出的实证主义命题成为了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三)西方近代社会思想传统及其影响1、英国功利主义传统一起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哲学家兼经济学家边沁和穆勒。功利,是指某种外物能给当事者带来求福避祸的效果。功利主义也称“最大幸福主义,它”以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最高道德原则,提出为了增进个人的幸福和保证个人的利益,需要增进社会的利益和幸福。如果当事人是个人,那么就以个人幸福为标准;如果当事人是政府,则以社会幸福为标准。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最高的功利原则。功利主义是一种个人主义的理论,它从“需求”、个人欲望或目标的角度入手来说明人的活动,并且引用“效用”这个关键概念来点明一个行动者可能追求的各种社会对象的相对价值。功利主义认为,人类的一切行动都是精打细算,都是尽量扩大个人的幸福或利益,尽量减少个人的痛苦或代价,所以人类的所有行动都是一种理性的合理选择。功利主义是西方当代功能主义理论、交换理论、理性选择理论的理论基础。2、法国的实证主义传统一一“实证主义”一词最早由19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提出。实证主义从广义上说是由哲学和政治体系构成的(前者是基础,后者是一个广泛的体系的目的);狭义上说,实证主义即是孔德所创立的实证哲学。3、德国的历史主义传统一一德国的历史主义一词最早由德国人K.魏尔纳在评价维科的新科学时所用。维科认为历史是循环进化的,但一国的观念、制度、价值观完全受自己的历史发展所决定。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近代史学之父”一一德国历史学家兰克的历史主义理论的广泛传播,德国历史主义传统逐步得到传播。历史主义主要的理论观点:(1)人类历史是一个变化发展的有机整体,一切都是时间和地点造成的;(2)用个别化观察研究方法代替对他们的一般化考察,并将该方法与个体的感受融为一体;(3)每一个时代的价值不依其产生出什么而定,而依其内在实体和独有特征而定;(4)强调观念领域的现实性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注重理解和解释人类行为背后所隐含的主观意义。历史主义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研究的方法。4、美国的实用主义传统一一19世纪末以来美国的重要哲学流派,代表:皮尔士、詹姆士、杜威;美国的实用主义继承了近代西方经验主义传统,广泛吸取其他各派的哲学观点,反对二元分立的近代形而上学,认为哲学的主要任务是制定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把哲学和科学研究的对象限定于人的现实生活和经验所及的范围,强调行动、过程和效果,注重非理性的情感、意志以及本能和直觉。美国实用主义区别于其他思想的地方主要在于:它更强调立足于现实生活来思考,主张把确定信念作为出发点,把采取行动当作主要手段,把获得效果当作最高目的,行动概念在其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实用主义思想家们都强调要超越传统主义,特别是利己主义意义上的个人主义,强调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和人的实践和行动的社会性。交换理论和符号互动论在美国的出现就体现了实用主义的这种特征。第三节西方社会学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1、社会学的诞生就是为了探索由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所带来的后果,它既是民族国家的兴起、现代性的出现、工业革命的爆发、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需要,也是现代性成长和人类科学知识不断分化和综合的直接结果。因此,社会学从其诞生之时起,其命运就与现代性仅仅拴在一起To2、社会学的出现与现代性的产生是一致的,社会学是对现代社会特征的一种反思性分析,它既是对现代性发展及其后果的理解和阐释,又是现代性发展的后果和原因。其关注的核心就是“现代性”的形成和命运。因此,“现代性”与现代社会是社会学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3、古典社会学对现代性的界定马克思涂尔干韦伯内涵资本主义有机团结合理化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生产方式劳动分工理性化的多样性方法论与分析方法社会关系社会事实社会行动4、以现代化为坐标,以社会发展的实践为尺度,古典社会学、现代社会学和当代社会学在理论构建与目标取向上并没有本质性的区别,因为他们始终没有摆脱建设“现代性”与“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和核心主题,其所遵循的都是一种以民族国家中心论、西方中心论和人类主体中心论为特征的“现代化研究范式二5、附:现代社会的特质一民族国家中心论、西方中心论、人类主体中心论、二元对立、秩序与进步等等。第四节社会学理论研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一、个体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社会学研究的核心,社会学理论构建的基础。1、个体与社会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源。其基础性主要表现有三:(1)从理论发生意义上说,该问题提供了社会学理论的生成性要素;(2)从理论构成形式看,该问题蕴含在社会学理论的结构性要素之中;(3)从理论的具体展开意义上讲,该问题成了社会学理论的阐述内容。2、有关个体与社会关系的三种观点:观点个体主义社会整体主义个体与社会有机关联社会学理论观点社会唯名论社会唯实论社会互动论研究范式人文主义实证主义批判主义代表孔德、涂尔干韦伯马克思主张只有社会结构是真正和客观的存在,它独立于构成它的客体之外,并凌驾于个体之上,具有自己的突生性质。客观现实的是个体及其行为,社会不过是个人及其行为的一种集合,个体之合大于社会。调和唯名论和唯实论,认为社会并非一个实体,而是一种具有意识的个体之间互动的过程,正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才构成了社会。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1、理论既可以通过对经验事实和社会实践的总结和归纳中提炼出来,也可以先于经验事实和社会实践而产生。因此,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双边关系。2、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一种反思性关系,这种关系使得社会学理论不仅是、而且不得不是批判理论。波得里亚:理论是一种对现实的挑战,它促进社会现实改变,而不是要拷贝、预测现实。3、理论和实践存在双向交织的一多关系;4、从社会学角度来说,“社会实践”是指社会行动者所表现的一切行为,当然也包括主体所采取的各种社会形式的合理转化。5、社会学理论研究对经验研究的作用:(1)适当的理论使原本孤立的变量在经验研究中确立起一致的相关性;(2)理论的进步推动经验研究的发展;(3)理论规范和指导经验研究;(4)理论可以预测经验研究的结果。同时,社会学的经验研究对于理论研究也有积极作用:激发理论、重塑理论、修正理论、澄清理论等;6、社会学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对社会批判以及实际的社会改革做出贡献:(1)提高对于一套既定社会清净的理解,并经常给予我们一个更好地控制他们的机会;(2)社会学提供了增强我们文化敏感性的手段,从而使得政策制定可以建立在差异性的文化价值观的意识基础之上;(3)在社会实践方面,可以调查采纳某一项特殊的政策方案之后的效果;(4)社会学带来了自我启蒙,为群体和个人提供更多的机会来改变他们自己的生活状况。三、宏观与微观的关系问题一一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方法论原则在社会学理论视角上的一种逻辑延伸1、宏观与微观之差异比较理论维度宏观角度微观角度方法论原则整体主义原则个体主义原则研究内容社会结构及其过程、社会变迁等;强调“角色承担”而非“角色构建”;行动者及其行动代表孔德、涂尔干、帕森斯、马克思,及社会批判理论等;蜉茨的现象社会学,符号互动论、社会交换理论、常人方法学等;2、关于宏观与微观整合机制的探讨:(1)布劳:微观与宏观的分析单位、关注的对象以及所用的概念、理论都是不同的。他以切身的经历(从早年的交换理论到宏观结构理论的转变)说明很难为宏观找到一种经验的微观基础。微观与宏观理论无法整合起来,但二者并不矛盾且可以相互补充。(2)卢曼:微观与宏观的区分降低了对客体描述的复杂性,没有考虑到层次间的相互依赖,主张用更强有力的概念化的系统理论来取而代之。(3)科尔曼:主张用微观层次的资料去研究宏观层次,强调从微观到宏观的转换模型的重要性。任何一个以个人行动理论为基础来解释系统行为(即社会行动)的社会学理论都由三个部分组成:宏观到微观的转变、个人水平的行动、微观到宏观的转变。他的策略是把宏观水平上的系统行为的解释在推理过程中降低到个人水平上。(4)科林斯:宏观与微观的划分是一个连续统,不是二分法。微观事件是情境性的,它们在时间、空间、数量上的延长、扩大、重复形成了宏观过程。换言之,宏观事件是由微观遭遇在时空数量上的延伸增大而构成的。他强调宏观社会过程的微观机制/基础,并以微观过程来解释宏观过程。(5)亚历山大:他在社会学的理论逻辑一书中指出,科学过程除了经验逻辑之外,还有一个理论逻辑。据此,他构建了一个以“形而上的环境”和“经验环境”为两端的科学连续谱,从而把微观与宏观联结起来。他在行动及其环境一文中提出,微观与宏观的界限完全是相对的,在某一层次是宏观的现象在另一层次可能是微观的。四、结构与行动的关系问题1、结构与行动之差异比较结构行动分析范式结构分析范式行动分析范式主张重视整体研究,主张摒弃个体的主观因素,从宏观结构入手对社会现象进行客观的描述。出发点是个体及其行动,社会秩序和结构是社会行动的结果,行动的关键是个人的选择而不是宏观的结构情境。侧重点秩序行动3、社会结构的特点:(1)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社会结构相对于社会行动者而言,具有独立性和约束性。社会结构首先是外在于社会行动者的,其次,社会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要受到既有的社会结构的制约;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理性行动者,人们在具体互动中根据形势徐琳,可以打破现有结构,创造/再生产出新的社会结构;(2)既具有相对稳定性,又具有动态性。社会结构作为社会关系的协调体系,具有相对稳定性:因为社会关系在时空条件下具有制度化的特征,而这种制度化的互动关系体系能够在较长时间上延续;从系统论观点来看,社会系统的结构维系依赖于和环境之间进行的各种交换活动。由于环境的变化及人的创造性的活动,社会结构必然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得社会结构具有动态性的特征。4、关于结构与行动关系的代表性探讨一一吉登斯:结构二重性“结构”可以概念化为行动者在跨越空间和时间的互动情境中“利用的规则和资源”。正是在使用这些规则和资源、利用结构特质时,行动者在空间和时间中维持、改变和再生产了结构。换言之,结构既作为自身反复不断地组织起来的行为的中介,又是这种行为的结果;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并不外在于行动,而是反复不断地卷入行动的生产与再生产。犹如吉登斯所说,“我们在制约中创造了制约我们的世界二社会结构就是这样一个世界,人具有能动性的同时又受着客观存在场景的制约。行动者的反思能力是一种能够改变情景的能力,社会结构能转化成行动者在具体情景下所用的规则和资源,而不是到处挤压行动者的外在现实。结构化就是这样一个双向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规则和资源在时间和空间的跨度中形成互动,并完成了再生产和转化;结构决定个体的行动,同时个体的行动也创造了结构。五、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1、关于主体与客体的两种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实证主义社会学人文主义社会学不同点强调“客体”人注重“主体”人相同点都是在在经典科学的世界观指导下形成的“二元”思维模式,把人一分为二02、在社会学理论研究上,必须彻底转变我们长期惯用的线性的二元思维方式和只停留在国家范围内的地方意识,应着眼于全球化的未来,根据事物的本质来描绘未来的“应有状态”,并以此来改变现实,创造未来。六、科学性与人文性的问题1、科学的特征:可检验性、精确性、具有解释力和预测力;2、乔纳森.特纳对知识类型的划分3、科学研究的过称本身,也灌注着人文情怀,这主要表现为:(1)科学需要形象、直觉、顿悟的非理性的思维方法;(2)科学是否符合真理,固然最终要诉诸经验证实,但科学无法摆脱人文方法的深刻影响;(3)作为探索主体的科学家是伴随着情感意志、理想信念等人文激情进行科学探索的;4、科学与人文是人类的两种基本存在方式;七、价值中立于价值关联的问题1、韦伯同时强调“价值中立”和“价值关联”“价值中立”主要是指研究者在选定了研究对象之后,必须放弃任何主观的价值观念,严格以客观的、中立的态度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此外,“价值中立”还包括对“事实领域与价值领域”、“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区分。“价值关联”指在研究工作开始之前,研究者在选题和收集材料上所表现出的主观兴趣,同时,又指在研究工作得出结论后,研究者在实际应用结论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目的性。在韦伯那里,一方面应恪守“价值中立”原则,另一方面这一原则又不是无限的。它的基本含义有二:(1)一旦科学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选定了研究课题,他就必须停止使用自己或他人的价值观,而遵循他所发现的资料的引导;(2)既然事实世界和价值世界是两回事,你就不能从“实然的判断”推导出“应然的判断”。超越自己的本分去处理价值评判问题,就会使科学丧失客观性、丧失最起码的尊严。2、涂尔干强调社会学研究应以“价值中立”(主流)为指导: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一书中涂尔干提出社会学研究的三条基本原则:(1)在科学研究中排除所有成见;(2)根据社会现象的外部特征进行定义;(3)客观地观察事物的外部特征;3、社会学研究三大困难:(1)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研究者又是参与者,既是主题又是客体,这使得研究结果很难具有客观性;(2)从研究对象上来说,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根本区别社会科学研究者在获取被研究者信息的同时,被研究者也在获取研究者的信息;同时,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有可能受研究主体的主观愿望而改变。(3)按照韦伯的观点,社会事实与自然事实完全不同,社会事实的特点是与价值相关而自然事实却完全相反。4、“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韦伯那里,“价值中立”不是一个普遍性的行为准则,而只是科学家进行学术研究时的一条规范。如果做到按科学家的规范从事科学研究,就意味着做到了价值中立;另一方面如果能够联系行动者的客观现实的整体价值来研究事物,就做到了价值关联。因此,要克服“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之间的二元分立及其对立的理论困境,只有一方面承认两者在各自领域对事实的客观真理的追求和对之的人文解释都具有合理成分,另一方面认识到事实与价值不是非此即彼,而是相互统一的关系。5、事实判断,是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是“让事实说话”,而价值判断“应当理解为关于受到我们行动影响的现象是卑下的或是正当的评价”,涉及认识者的主观评价。6、社会学理论和方法面临的其它二元困境:主观和客观、静态与动态、个体与整体、传统与现代等。所有这些二元困境归根结底源于人们对个体与社会关系的不同看法,因此,个体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元问题。二、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与基本范式第一节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一、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历史阶段1、社会学家们通常把迄今为止的西方社会学理论划分为五个阶段:古独社会学理论(1) 19C30S19C70S末,社会学奠基阶段,代表人物:孔德、斯食塞;(2) 19C80S-20C20S,社会学形成阶段,代表人物:涂尔干、韦伯;现代社会学理论(3) 20C30S-20C60S中,帕森斯时代,代表人物:帕森斯;(4) 20C60S中一20C70S末,反帕森斯时代,群雄割踵(5) 20C80S今,社会学理论多元综合的新时代。nI当代社会学理论2、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阶段及其主要类型古典社会学理论阶段(18301920年代)现代社会学理论阶段(19301970年代)当代社会学理论阶段(1980年代一今)涂尔干结构功能主义/交换论/冲突论/新功能主义/(实证主义传统)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系统功能主义韦伯社会行动理论/符号互动论/结构化理论/(人文主义传统)现象学/常人方法论理性选择理论马克思批判理论/沟通理论/(批判主义传统)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后结构主义(1)孔德、斯宾塞等所谓的社会学理论奠基阶段的人物,其对社会学理论思想的形成还仅仅起着“奠基”的作用,其思想与其说说社会学理论的思想,还不如说是社会思想或哲学思想。社会学理论到了涂尔干才真正地具有“学科”,并取得独立的地位。更为重要的是,正是涂尔干、韦伯、马克思这一古典社会学理论的“三大家”才开创了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和批判主义的三大社会学传统,它确立了社会学理论所关注的基本论题和核心观念,促成了各种社会学理论与方法传统的最终形成,而且它还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序列和学术传承关系,从而在某种意义上使这一时期的社会学成为以后各种社会学理论思潮的发源地,其后几乎所有的社会学理论流派都可以从他们这里找到各自的思想源泉。同一时期还有一些富有特色的社会学构想,如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舍勒的“现象学社会学”、滕尼斯的“纯粹社会学”、帕雷托的“普通社会学”思想等等。(2)现代社会学理论主要特征是紧紧围绕“现代性”和“社会现代化”这一核心主题而展开一系列争论,由此也产生出了一系列有关社会变迁与社会秩序的解释,并巩固和发展了社会学理论的“现代化研究范式”。(3)当代社会学理论主要是对社会学理论传统的修正、模仿和综合,其主要特征是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的兴起,社会学理论中“现代化研究范式”日益受到挑战,各种单一的理论与方法正陷入越来越深的困境中,并由此出现了一种新的多元综合的趋势,以图解释正在出现的信息化、全球化现象,也有人把这一时期称为“吉登斯时代”或“后帕森斯时代”。二、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1、西方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发展轨迹就像一条正弦曲线,是实证主义、人文主义、批判主义三种取向的社会学理论交替出现,轮流占据上风的历史的、逻辑的发展过程。(1)西方社会学理论三大取向差异比较开创者主张实证主义孔德一涂尔干强调社会学理论与自然科学方法的一致性,把社会学看成是整个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学科,认为通过社会学理论研究可以找到认识和控制社会发展的规律;人文主义齐美尔一韦伯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本质区别,反对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自然科学化倾向,主张把关注社会行动者主体和主观性作为社会学理论研究的重点;批判主义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使社会学理论在本质上成为批判的、革命的学说,对后来社会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2、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三次高峰和三次理论综合实证主义非实证主义综合第一次高峰孔德、涂尔干狄尔泰、韦伯韦伯的理解社会学第二次高峰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及实用主义社会学理论研究以舒茨为代表的现象学社会学理论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社会批判理论;帕森斯的理论大综合第三次高峰注重在承传自身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吸取其他优秀的理论传统。(1)韦伯的理解社会学理论,综合了德国人文主义和英法实证主义的双重传统。他主张社会学理论的基本分析单位是人的社会行动,通过“理解”人的行动动机中包含着的“主观意义”去认识社会现象。因此,韦伯的理解社会学理论中的“理解”,既是“解释性的理解”,又是“理解性的解释”,目的在于克服实证主义和唯心主义在社会认识论上的独断,走的是一条相对主义的折中道路。(2)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社会批判理论,从反实证主义立场出发对当代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取向的社会学理论进行第二次综合: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是对帕雷托、涂尔干和韦伯等不同理论要素全面综合的结果,它将英国功利主义、法国实证主义和德国历史主义传统结合在一起,为整个社会科学构筑了一个跨部门的概念框架。(3)第三次理论综合表现为一种多元综合的态势,如以实证主义理论传统为主的新功能主义和以人文主义理论传统为主的理性选择理论,都表现出相互吸收、互为补充的特征,并在理论取向上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理论。第三节社会学160多年的历史,其实就是不同学派、理论、研究取向相互对立,又彼此渗透、彼此补充的发展过程。他们始终没有摆脱建设“现代性”与推进“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其所遵循的都是一种以民族国家中心论、西方中心论和人类主体中心论为特征的“现代化研究范式”。(2)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基本规则1、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三大特征(1)呈现“分化综合一再分化一一再综合”的发展规律。(2)古典社会学理论家个人作用;现代社会学一一社会学理论流派作用;当代社会学一一理论家个人影响的回归;(3)社会学在欧洲诞生一一传播到美国和其他地区并取得巨大发展一一欧洲社会学理论雄风崛起,社会学理论重归故里;2、用吉登斯有关社会学理论方法的新规则来审视,得出以下社会学理论规则:1、社会不从个人开始,也不外在地给定所谓的整体,它是一个周期性的在时空之中不断实践的过程;社会学理论的分析任务体现有二:意识理解性的及时,和在描述性的社会科学的元语言中队他者的生活方式的揭示;二是对作为伴随人类行为结果而来的社会之再创造进行解释。2、社会学理论并不是对某种既定的外在客体之普遍性、绝对性的认识,因为社会知识通过人类主体的积极行动才能得以被创造和再创造出来,而该过程又是由其一代代成员所从事的行动来实现的。3、社会学理论对现代社会实践的理解与阐释是双向的。一方面,社会学理论用自己的概念和理论来解释并理解社会和构成社会的个人;另一方面,个人用自己的语言和思维方式来理解社会学理论。这种双向的理解与阐释的过程,也就是社会本身的创造与再创造的过程。4、社会学理论的发展是在群体的参与下不断积累、分析、积极批判的结果。5、由于社会学理论来自社会实践又参与到社会实践的建构中去的品质,因此它本身就构成了现代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社会学理论研究的首要目标应该是为了“建构”我们所生活的“社会”,而不是被“社会”所“建构6、社会学理论必须应变当前正在快速变化的社会实践,并在理论上予以必要的解释与说明。3、西方社会学理论的研究方式一、社会学范式及其基本含义1、库恩:范式是从事某种特定学科的科学家们在这一学科领域内所达到的共识及其基本观点,是一个学科的共同体在研究准则、概念体系等方面的某些共同约定,尤其是通过研究实践中的范例,即”组标准事例”来理解的共同约定。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范式是一种世界观,是最高层次的方法论,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共有的信念;某种自然观(包括形而上学假定)。“范式”的基本原则可以从三层面表现出来:本体论一一回答事物存在的真实性问题;认识论一知者与被知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方法论一一研究方法的理论体系问题;2、默顿:定性分析范式的功能有五方面(1)注释功能;(2)减少无意引用模糊假定和概念的可能性;3、促进理论解释的积累;(4)可以使我们以近似定量分析的严密逻辑来汇编定性分析;(5)以自身特有的条理化提供重要概念的系统交点分类表格,从而使分析家意识到他可能忽略的实际和理论问题;3、关于社会学理论中是否存在多重范式的争议:(1)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该是一种范式的科学。如在社会学的橱窗和发展阶段,绝大部分社会学家都是以所谓“主体一客体”、“个体一整体”、“宏观一微观”等二元叙事为主题来研究传统社会是如何向现代社会变迁的;(2)社会学该是一门多重范式的科学。瑞泽尔根据指导社会学分析的无理论视角,区分了三种不同的社会学范式:社会事实、社会定义和社会行为范式。社会事实范式社会定义范式社会行为范式研究主题大型社会结构、社会制度通过主观意义的途径理解行动、互动及其导致的后果个体行为研究方法问题调查法、历史比较法观察法为主,问卷调查为辅实验法举例结构功能主义、冲突论、系统论、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行动理论、符号互动论、现象学社会学、民族学方法论等;行为主义社会学、交换理论范式并不能等同于理论本身或科学的逻辑,而是科学发现的逻辑,它与“科学共同体”有着密切的关系。艾尔.巴比指出,范式指的是一般框架或视角,字面含义就是“看事情的出发点”,它提供了观察生活方式和关于真实实体性的一些假设。相比之下,理论指用来解释社会生活特定方面的系统化的关联性陈述。因此,理论赋予范式真实感和明确的意义,范式提供视角,理论则在于解释看到的东西。(4)社会学整体性特征之一就是它或多或少表现为对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追求,这种特征是它同社会科学的其他门类所“共享”的,但同时又是反复遭到一些人文主义研究范式批判和质疑的。二、社会学理论传统的范式比较(1)三种不同社会学理论传统的范式比较实证主义范式人文主义范式批判主义范式代表孔德、斯宾塞涂尔干IH1.I马克思时间19C30S19C末20C初20C中朴素的现实主义,即认为现实是相对主义,即认为现实具有地历史现实主义,即认为真实的本“真实的”,而且是可以被人们所方性、情境性的特点,是具体现实是由社会、政治、文化、体认识和了解的。地被建构、阐释出来的。经济、种族和性别等价值观念论塑造而成的,是在时间中结晶而成的。认识二元论的、客观主义的认识论,交往的、主观的认识论,认为交往的、主观的认识论,认为论强调研究结果是真实、可信的。其研究结果是被创造出来的。其研究结果是受到价值观念的过滤的。方法实验的、操作性的方法论,强调理解的、人文的、阐释的、辩对话的、辩证的、批判的方法论对研究假设进行实证和整体主义证的方法论。论。研究,主要采用量化的研究方法。主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之间并无本社会现象有其独特的性质和社会学理论知识的主要任务张质的区别,它们遵循着同样的方规律,决不能盲目效仿自然科和作用,在于对现实社会的批法论准则,都可以用普遍的因果学来研究社会科学,而应确立判性检视,在于“对现存的一律加以说明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切进行无情的批判”特从经验出发,借用自然科学的一考虑人的因素与特性,反对机以批判、反思的思维方式观察征些方法及精确的数据说明问题械的研究;重视反省行动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社会、讨论问题研究把自然科学作为社会理论构造的研究对象是导致人们行动的强调社会学理论的“批判”和范式模式;以数学和统计为取向,注内在含义;社会学理论研究的“解放”功能;衡量研究质量特征重量化的研究方法;尽量做到研目的在于“理解”而非“说明”的标准是消除参与者无知和究程序“可重复性”和研究结果误解的能力;通过对“社会”“可验证性”的批判来推动知识的反思性发展,以引导社会秩序的建立;侧用研究结果扩展知识,讲究知识当下的构成性理解,强调对社用研究结果来唤醒人们,认为重生成的“科学性”和知识推广的会行为本身的“理解”与“诠社会科学知识的本质在于“批“普遍性”释”,并通过这种“诠释”来判”,目的在于改造社会中的生成新的社会现实。不公平。二元抓住客观性一端,强调实证的一抓住主观性一端,强调理解的本体论上的“客观主义”与认对立面;一面;识论上的“主观主义”之间的思维矛盾,成为其难以克服的“二方式元”困境;共同注重在自然情景而不是认为的实验情景下进行研究;都采取了主观(体)同客观(体)二元对立点的思维方式;强调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而不是对其中的一些孤立变量进行调查;(1)实证主义:在方法论取向上认为,社会科学应以自然科学为标准模式,建立统一的知识体系;(2)人文主义:”社会学是一门科学,其意图在于对社会行动进行诠释性的理解,并从而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及结果予以因果性的解释。”因此,韦伯将社会学的任务规定为试图对社会行动做出解释性理解,并由此形成了人文的、理解的社会学研究传统。它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批评与抨击。(3)批判主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