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docx

    • 资源ID:420441       资源大小:28.65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docx

    “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编制防震减灾规划,加快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系列决策部署,全面提升区防震减灾能力,加快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提高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省"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市"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和相关法律法规,编制本规划。一、现状与形势(一)“十三五”时期工作成效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要求,牢固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防震减灾工作全过程,始终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协调发展,防震减灾综合实力显著提升,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成效显著。1 .防震减灾体系不断完善。“十三五”期间完善了科学有效的地震指挥调度、协调联动、信息共享和社会动员的工作机制。完善区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健全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印发相关工作制度,明确职责分工。优化台网布局,科学规划地震监测台网,提高监测能力。建成1个地震烈度速报台站(项里站)、2个断层气观测站(蔡集站、埠子站),确定2处地震宏观观测点(埠子镇养鸡场、中扬镇渔场),监测预警水平进一步提升。2 .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全面提升。严格贯彻落实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加强抗震设防监管。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新建、改建、扩建工程满足抗震设防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坚持抗震设防审查与施工图设计审查同步进行,城镇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审查率达100%。健全中心城区地震安全保障体系,把地震安全落实到中心城区建设和发展的各个环节、各个领域。推进实施公共基础设施重要建(构)筑物抗震性能鉴定、风险排查和安全加固工程,中小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应急指挥中心、应急避难场所、广播电视等建筑,按照不低于重点设防类的要求采取抗震设防措施。注重隔震减震等高新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保证发生本区域设防地震时,重要工程设施能够满足正常使用的要求。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农村民居不设防现象逐步改善,抗御地震能力不断增强。配合完成“市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省级以上开发区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和“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等重点项目建设。3 .地震应急处置体系进一步完善。积极推动并指导学校、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常态化开展地震应急避险演练,提高广大群众的地震安全避险意识及自救互救能力。每年邀请专家到我区开展地震应急救援知识培训和应急救援技能实操活动,通过课堂教学和实操训练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加强各救援队伍的组织管理。相继组织了“2016区地震应急桌面推演”“2017区地震应急桌面推演”“2018区地震现场应急演练”“2020区地震综合应急演练”等多种形式的演练活动。参加了“2017市地震系统应急实战演练”“2018地震现场应急演练”“2019地震应急桌面演练”“2020企业地震应急综合演练”2020年省地震应急救援演练”等演练活动。利用广场、公共绿地和公园等场所,整合资源,提升功能,建设标准高、设施全、覆盖广的应急避难场所。建立了区、镇(街道)两级救灾物资保障机制和救灾物资装备调拨协调机制,与大润发、苏果超市等企业签订救灾物资装备联储协议,建成物资储备库(点)3个。贯彻国家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大纲,落实市政府市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实施意见,加强对群测群防工作的指导和培训,不断推进群测群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进程。通过规范化管理、标准化运行和考核机制的完善,有效推动了地震群测群防工作高质量发展。“十三五”时期,全区建立地震群测群防点2个,地震宏观观测点2个,配备12322信息员30名。4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成效显著。结合“5T2全国防灾减灾日”“728唐山地震纪念日”“1013国际减灾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印制地震科普宣传展品,摄制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短视频,在学校、社区、广场等场所播放地震科普宣传片,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系列活动。通过咨询竞答、调研访谈、文艺汇演、疏散演练等活动,宣传地震应急知识,增强了公众地震应急意识和能力,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深化“国家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充分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十三五”期间共创成“国家综合减灾示范社区”8个。(二)防震减灾工作存在的问题“十三五”期间,我区防震减灾事业虽然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仍很突出。主要表现在:1 .社会防震减灾意识亟待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和避灾演练工作还不够广泛深入,存在城乡、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差别较大的问题。基层队伍不够稳定,影响了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的顺利开展。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不够强,主动参与防震减灾热情不高,自我防范、自救互救的常识和意识不足。2 .城乡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水平还需提高。防震减灾的城市高风险、农村设防不到位等问题尚未有效解决。城市抗震性能存在诸多隐患,包括一些老旧房屋没有达到抗震设防要求;一些市政管网、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抗震设防还没有完全纳入监管;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抗震性能普查工作尚未全面开展;部分建设工程抗震性能不能满足新版区划图的要求,整改困难。农村抗震民居建设尚未全面推开,存在大量抗震能力薄弱的房屋,农村民居抗震能力低下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善。3 .协同监管和应急准备尚需完善。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全过程监管尚未落实到位,多部门协同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体系尚需建立健全。地震观测环境保护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不够完善,应急救援队伍缺乏完善的培训和演练。企业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组建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地震应急演练等工作没有系统开展。(三)“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十四五”规划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防震减灾事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就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对防震减灾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防震减灾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是指导我区防震减灾工作改革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1 .严峻的地震灾害隐患。我区位于华北断块区的徐淮断块、鲁苏断块和下扬子断块的交汇区域。境内断裂构造发育,有郑城庐江断裂、无锡一断裂等多条大型断裂通过,次级断裂、支断裂不计其数。特别是郑庐断裂带,它是我国东部一条巨型强震构造带,历史上共记载到破坏性地震100余次,最高震级达8.5级。全区的抗震设防要求全部在VII度以上,最高达Vffl度0.3g。我区处于“一带一路”以及沿海、沿江经济带交叉辐射区域,“一带一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等国家重大战略在多重叠加,城市化进程和重大工程建设不断提速,人口和社会财富快速积累,区具备发生大震的构造背景,是“小震致灾,大震巨灾”的突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安全隐患和地震灾害风险交织叠加,推进地震灾害风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任重道远。2 .社会经济发展提出新需求。“十四五”期间,区将围绕建设“全国工业百强区、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国城市治理样板区”的目标定位,聚力推动发展“全省争进位、苏北争一流、全市争领先“,全力推进“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加快发展,高大建筑、一批生命线工程、重大工程、容易引起地震次生灾害工程不断的增加,如果不重视抗震设防和地震安全性评价,不重视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一旦强震发生,必然会给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严重的损失。3 .社会治理提出新任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防震减灾多元主体作用更加突出,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为防震减灾工作的发展提供群防共治的公众基础;需要依法规范政府、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提高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需要依法开展主动防灾、科学避灾、充分备灾、有效减灾的行动,形成地震灾害群防共治的局面。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防震减灾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发展和安全,牢固树立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摸清地震灾害风险底数、提升震害防御能力、提供多元化公共服务。以全力提升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地震科技创新能力、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为导向,全面推进新时代我区防震减灾工作现代化建设,致力打造社会安全稳定的城市核心区。(二)基本原则1 .坚持党的领导,政府主导。坚持党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绝对领导,强化政府主导地位,构建分级负责、相互协同的防震减灾机制,压实政府主体责任。充分发挥有关部门防震减灾工作的主体作用,强化群测群防群治,加大宣传培训和科普力度,不断提高社会地震安全意识,形成防震减灾工作整体合力,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凝聚力量、提供保障。2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以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着力点,以保障受灾人员基本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牢固树立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增强全民防震减灾意识,提升公众自救互救技能,遵循自然、经济和社会规律,通过减轻灾害风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3 .坚持预防为主,防抗救结合。加强地震灾害监测预警、风险评估、震害防御、科普宣传等工作,提高全民风险防范意识,强化防抗救全过程有机统一、统筹协调。牢固树立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的理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坚持做好常态化地震安全保障和防震减灾社会服务工作,保障社会安全稳定,推进各领域、全过程的防震减灾管理工作。4 .坚持依法管理,数字支撑。坚持法治思维,严格在法律框架内开展工作,积极推进防震减灾法治体系建设,完善依法管理和标准化治理体系建设,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防震减灾事业法治化、规范化、现代化进程。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大力推进防震减灾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运用科技应对地震灾害,有效提高防震减灾工作的数字支撑能力和水平。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初步形成以“监测智能、防治精细、服务高效、科技先进、管理科学”为标志的区地震安全保障体系。地震监测预警、震灾风险防治以及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格局基本建立,高质量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加速构建,为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体制机制运行更加高效。基于“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体系的防震减灾体制机制运行更加高效,防震减灾机构设置、职能分工和人员配备更加合理。基本建成防震减灾数字化运行体系,防震减灾主要业务数字化应用实现基本覆盖,防震减灾整体水平大幅提升。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显著增强。全区内实现5分钟完成地震烈度初报,10分钟完成地震烈度速报,爆破、塌陷等非天然地震事件基本参数实现分钟级速报,逐步形成覆盖全区的地震预警能力。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全面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范化解机制不断健全,地震灾害风险识别、风险区划、风险防治的地震灾害治理体系全面建成,全套的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格局基本建立。防震减灾科普水平显著提升。防震减灾知识全面普及,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网络基本形成,社会公众防震避险自救互救能力明显提升,推动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应急救援体系更加健全。应急指挥组织系统进一步健全,地震专业救援队伍进一步加强,应急避难场所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更加健全。四、主要任务(一)完善防震减灾管理体系1 .优化防震减灾管理体系。进一步推进防震减灾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完善防震减灾管理体制机制。制订防震减灾救灾工作考核办法,优化防震减灾考核指标体系,明确区、镇(街道)两级应对地震灾害的事权划分,完善防震减灾救灾工作责任主体和岗位清单,强化过程性成效的量化监督。2 .完善防震减灾预案体系。建立科学决策、统一指挥、统筹协调、高效处置的地震灾害应急决策指挥体系,完善应急值守制度。加强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强化应急预案分级分类管理,推进区、镇(街道)两级地震应急预案修订工作。定期开展桌面推演、实战演练及跨部门综合应急演练,提高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3 .构建信息管理机制。构建防震减灾信息统一管理机制,深化防震减灾风险信息应用,推进综合灾情和救灾信息报送与服务网络平台建设,提高信息采集报送、服务发布的全面性、及时性、准确性和规范性。(二)提升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1 .优化地震监测台网规划和布局。优化台网布局,增加台网密度,完善地震预警、参数速报和地震烈度速报台网功能,推进地震监测台站标准化建设,加强地震预警系统建设。2 .提升地震预报预警能力。与市应急管理局实现实时信息共享,实现秒级地震预警、1分钟左右实现地震基本参数自动速报、5分钟完成地震烈度初报和10分钟完成地震烈度速报,地震预警信息发布公众覆盖面达到70%,有效提高区域地震监测能力和震情响应能力。3 .加强地震监测标准化建设和地震监测环境保护。按照地震监测台站建设暂行规定,实施“美丽地震台”建设,对地震监测站点从技术系统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环境建设和文化氛围营造等方面进行改造,推进台站外观形象设计、地震监测站网设备和观测室升级改造、观测环境整治等工作,为地震监测预测提供连续、可靠的数据支撑,进一步提高我区地震监测预测能力。(三)加强地震灾害防御体系建设1.构建地震灾害防御技术体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要论述精神,以地震灾害风险调查、评估和治理为链条,摸清我区地震灾害风险隐患底数,配合市级完成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充分利用地震灾害风险普查成果,提升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建设。4 .认真做好地震重大灾害风险防范。全面摸清“风险底数”,科学制定“防御手段”,有效采取“治理措施通过建设工程防震安全监管检查、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震害预评估等有效手段,加强资源共享与成果应用,为城乡规划建设提供优质服务。充分对接省市地震部门,开展地震灾害预评估工作,为震后应急响应提供技术支持。围绕经济开发区南区地块开发建设对活动评价的工作要求,收集地区活动断裂的勘探调查资料,对地质地貌、地球物理、探槽、钻孔联孔剖面及相关的测年等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完成开发区南区及周边地块桥北镇一断裂活动性及稳定性评价调查工作,所有新建建筑合理避开活动断层。5 .推进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按照国家和省、市、区的部署要求,聚焦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系统规划、分批实施,试点先行、示范带动,集中力量优先加固抗震能力严重不足且处于地震风险较大区域的工程设施。加快推进抗震能力不足的学校、医院、重要交通生命线、危险化学品厂库的抗震加固,稳步推进城镇棚户区改造。制定房屋设施加固工程量化指标、实施路径、投入渠道及工作进度,因地制宜,灵活采取加固、重建等不同的方式方法,全面实施房屋加固工程。建立房屋设施加固技术队伍,为工程实施提供技术支撑。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和装配式建筑新技术、新材料。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加强重大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事中事后监管。强化政策引导扶持,统筹新农村建设、农村危旧房改造等涉农项目,加强农村民居建筑抗震技术指导和服务,改变农村住房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现状。(四)提升地震应急处置能力1 .加强地震应急指挥组织系统建设。加强抗震救灾指挥部及其办公室建设,完善指挥调度、部门联动、信息共享、社会动员的工作机制。提升应急管理水平,健全地震应急所需的交通、通信、气象、卫健等服务保障机制。加强地震应急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应用适应社会需求的先进应急信息化技术,建立覆盖全区的应急技术网络,提升灾情获取、处理、发布效能及舆情监控能力和水平,提高灾情信息获取实效性和快速评估准确性。2 .打造地震应急救援多元团队。消防地震专业救援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蓝天救援队、黄河水上救援队等社会救援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灾害信息员队伍素质稳步提升,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稳定发展。坚持社会化与专业化相结合,强化社会协同,吸纳专业破拆团队、医疗团队、工程专家团队等专业力量,组建“应急一地震救援队”。到2025年,应急一地震救援队队员人数不少于30人,搜索、救援、救治、个人防护等设施、设备、装备不少于500件。3 .规范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健全避难场所建设标准和后评价体系,出台区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建立科学规范的场所运行管理制度和措施。不断完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布局,结合印象黄河公园设置1处固定避难场所,结合小公园、小广场、小型停车场等布置多处应急避难场所,对已建成的应急避难场所,按照国家有关标准逐步进行规范和改扩建。到2025年,全区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不少于2平方米。制作并定期更新应急避难场分布图(表),并及时向社会公开,应急避难场所的知晓率达到100%,确保地震灾害发生时,为群众提供就近安置服务。4 .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科学制定储备标准,优化储备结构和布局,完善应急物资采购、存贮、装卸、运输、回收、报废、补充等管理规范,健全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完善捐赠物资管理分配制度,优化捐赠物资流程。建立储备物资更新轮换制度,加强救灾物资收储轮换和日常管理,强化物资快速调用能力。(五)打造全民防震减灾软环境开展防震减灾文化体系建设。通过防震减灾文化体系建设,注重减灾理念引导、减灾文化引领,以推动灾害管理水平、城乡居民素质、产业经济的发展提升。进一步树立科学的防灾理念,形成社会共识,拓宽宣传渠道,建立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内容,并作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培训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组织好“全国防灾减灾日”“唐山地震纪念日”“国际减灾日”“全国科普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的宣传活动,增强社会公众的风险防范意识和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技能。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工作,到2025年,新增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3个,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1所。(六)强化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强化地震应急保障决策服务,统筹加强震前防御、震时响应和震后救灾与恢复重建的决策服务,重点加强震后趋势判定、现场调查和灾害损失评估,及时提供震情灾情信息,为应急救援提供科学依据。推广灾害风险调查和评估成果,提出规避、降低、转移地震灾害风险对策与措施。丰富公共服务产品供给,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地震速报、预警信息、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等服务,为区委、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发展规划、科学决策、风险防范、应急管理等提供信息与技术咨询服务。夯实基层基础,强化业务支撑,创新公共服务工作机制和评估评价机制,推动多元供给,引进社会力量,培育地震安全公共服务市场。五、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防震减灾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原则,强化职能部门防震减灾职责意识,推进防震减灾目标管理责任制。依法落实地震工作机构职能职责,优化人员结构,改善工作条件,确保防震减灾工作落到实处。(二)加强管理体制建设。健全完善防震减灾工作制度,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发挥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领导小组、地震主管部门和部门联动作用,落实防震减灾工作责任,依法履行管理职责。把防震减灾纳入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坚持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同步考核。建立和完善专家参与和集体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突发地震事件社会动员应急机制,发挥企业、非营利组织在防震减灾中的作用。(三)健全资金投入机制。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防震减灾投入机制,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实现经费多元化保障。加大防震减灾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人才培养、科普宣传等方面的经费投入。完善政府经费保障机制,加强资金使用的管理与监督。(四)加强科技学术支撑。积极对接省应急管理厅和省地震局、市应急管理局和市地震局,准确把握国家和省、市在自然灾害防治,特别是防震减灾方面的工作部署和安排,争取一批重点项目落户区,充分借助国家和省市人才、技术、资金优势,助力全区防震减灾工作高质量发展。(五)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以"十四五'项目建设为契机,扩大我区防震减灾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技术力量,实施防震减灾人才培养,依托防震减灾创新团队,打造行业先锋队。明确从事地震监测的专职人员,加大专业培训力度,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和基本的维修维护技能,努力建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人才队伍。(六)建立评估制度。建立健全评估机制,做好规划的任务分解,完善规划实施跟踪机制,统筹协调、科学组织,保证规划各项任务的落实。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适时开展规划实施评估和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规划中的问题,强化评估结果应用,提高规划实施成效,推动规划目标任务的全面实施。

    注意事项

    本文(“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