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审计工作的思考.docx
关于新时代审计工作的思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促进各类监督贯通协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增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实效。发挥政治巡视利剑作用,加强巡视整改和成果运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用好问责利器。”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机关聚焦主责主业,依法履职尽责,紧盯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紧扣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和权力运行,在维护财经秩序、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审计工作的定位和发展审计监督是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关键一环。近几年来,我国积极探索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式路径,不断提升和维护审计监督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审计工作在国家治理中的角色定位逐渐明晰。2014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审计监督是行政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对审计制度做出针对性的结构调整,扩大了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提出新时期的国家审计发展要求;为加强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领导,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2018年3月组建了中央审计委员会,作为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地方各级党委审计委员会也相继成立,强化了审计监督政治属性。这是对国家审计体制的顶层设计,具有里程碑意义。根据审计全覆盖的要求,审计领域逐渐扩大,各级审计机关按要求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对所有管理、分配、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部门和单位,以及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事业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全面审计。从重点领域、重点事项、重点环节入手开展审计,以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调查)为载体,不断推进实施政策跟踪审计、政府投资审计、乡村振兴审计、医保基金审计等。同时,积极探索与政治巡察、纪委监察部门构建协同治理框架,提出实现协同治理的有效路径,实现案件线索双向移送和协助配合,共享审计成果,提升监督叠加效应。二、当前审计工作面临的挑战审计项目复杂,组织协调难度大。近年来,审计“一盘棋”工作格局基本形成,上下联动项目越来越多,这对扩展审计监督覆盖面、共享审计成果无疑是大有裨益。但是,这对基层审计机关也是一项高难度的挑战,如审计署统一组织实施的乡村振兴审计、社会保障基金审计,涵盖范围广、涉及部门多,政策性和专业性要求高。审计项目的组织协调难度相应加大,在编写审计实施方案时,就要结合审前调查精准把握审计重点,对审计分工和进度安排进行综合考虑,在有限的时间内,揭示和反映深层次问题,体现审计深度。同时审计报告等工作成果材料表述措辞要更为精准,要能充分体现政治站位和全局观。这对审计组和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审计队伍中,在年龄结构、专业结构、能力结构上还存在不少差异,面临不同程度的人才短缺。三、提升审计效能的建议措施(一)加强审计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审计实践中要本着“立足全局,抓好关键,着眼长远,逐步完善”的原则,通过立法创制,把实践中探索的有效做法制度化、成功经验长效化,进一步明确审计监督职责,完善审计监督方式。通过集中培训、交流研讨等方式,推进制度贯彻实施,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缓解审计任务重与审计资源短缺的矛盾。同时要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审计监督,审视各部门各领域的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找出制度改革中不合理的地方,全面真实地查找问题,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二)加强信息化建设,培养审计骨干队伍。审计全覆盖的要求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需要审计机关加大信息化建设水平,改进审计组织方式。推进“集中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的大数据审计模式,由传统的现场审计向现场与非现场审计相结合转变,充分发挥大数据价值。审计机关要选送合适的审计干部分批参加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I,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着力培养既精通审计业务又熟悉计算机审计的人才,充实审计骨干队伍,为信息化条件下有效发挥国家审计在完善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提供人才支撑。(三)开展研究型审计。研究型审计是政府审计发展的新趋势,注重理论研究和规律总结,是一种系统、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的新时代背景下建设性的审计模式。研究型审计要跳出账本搞审计,从国家治理、全过程监督视角出发,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审计,切实发挥“治已病、防未病”的功能。审计实施过程中,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揭示贯彻执行重大经济方针政策、决策部署,财政管理和经济风险防范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分析背后的体制性障碍,促进体制机制建立健全,为有关部门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决策提供思路,为科学决策提供及时、客观、可靠的信息,提升国家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