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安徽省临床医学研究转化专项申报指南.docx
-
资源ID:424052
资源大小:54.24KB
全文页数:4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年安徽省临床医学研究转化专项申报指南.docx
附件2023年安徽省临床医学研究转化专项申报指南项目一、新型新冠病毒常态化防控研究课题1:新冠变异株感染干预措施临床研究研究内容:针对最新流行的新冠奥密克戎XBB变异株研发的新型疫苗开展临床研究,探索新型新冠变异株疫苗的安全性、免疫原性效果。通过临床研究方案设计、现场选择、受试者招募、队列随访等,完成相应阶段的安全性观察和生物样本采集,开展安全性、免疫原性评估等,并评价新型新冠疫苗在真实世界的免疫效果。考核指标:根据前期资料确定各地流行的新冠奥秘克戎感染谱,选择合适的研究现场,完成400例以上人群临床研究,探索完成新型新冠疫苗接种后受试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变异株特异性中和抗体的阳转率、几何平均增长滴度(GMT入几何平均增长倍数(GMI)等指标,通过开展此项临床研究,推动对新冠奥密克戎重要后代谱系XBB,BE7等均具有较高免疫保护效果的重组新冠疫苗上市。课题2:后疫情时代中医药防治新冠病毒感染与转化研究研究内容:回顾性研究中医药“集束化”干预措施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治中的主要证候分型、有效方剂和中医适宜技术等;基于新安固本培元理论,在后疫情时代,构建肺-脾-肾轴气理论体系,研究“长期新冠肺炎”患者的症候特点与免疫学特征、中医疫病的辨证诊疗方案等。考核指标:完成500例左右的多中心临床回顾性研究,获得临床研究报告1份;形成基于新安固本培元理论的疫病特色防治方案1份;申请防治疫病的特色中药医院制剂12种。项目二、职业有害因素暴露与常见炎症免疫性疾病精准防控研究课题1:职业有害因素暴露所致常见炎症免疫性疾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研究内容:关注职业有害因素对人群体内慢性炎症环境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探索职业有害因素与常见炎症免疫性疾病之间的关联。运用分子流行病学方法,如基因检测、表观遗传学分析、蛋白质组学分析等,分析职业相关人群常见炎症免疫性疾病生命信息流的传递和表象呈现过程,揭示职业相关常见炎症免疫性疾病的分子或基因水平致病过程。考核指标:阐明职业常见炎症免疫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基因变异、表观遗传修饰等方面分子通路或新的分子机制不少于2个。课题2:职业因素暴露所致的常见炎症免疫性疾病作用机制研究研究内容:利用动物和细胞暴露模型,解析炎症免疫反应与暴露因素及暴露剂量和时间的关系;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研究基于职业暴露因素诱发的局部组织和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免疫炎症反应中免疫细胞的特征及异质性、关键免疫细胞的功能、关键靶点及调控通路。考核指标:构建尘肺合并脑炎症的动物模型,揭示控制职业暴露因素诱发的肺与脑炎症发生发展的关键细胞1个、关键靶点及通路不少于2个。课题3:多组学技术驱动下的职业相关常见炎症免疫性疾病精准预防研究研究内容:基于系统生物学和整合生理学的理念,整合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分子细胞生物学等多组学交叉融合理论与技术方法,筛选职业相关常见炎症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尘肺等)诊断、治疗和预后相关的候选生物标志物,进一步验证并评价相关候选生物标志物在临床应用中的准确度和可行性。考核指标:明确不少于2个及以上与职业常见炎症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尘肺等)早期预警筛查相关的临床应用生物标志物,申请预警生物标志物相关国家发明专利1项。课题4:炎症免疫性疾病导致的肺纤维化进展与尘肺风险预测模型研究内容:基于多组学多维度大数据,研究常见炎症免疫性疾病导致的肺纤维化始发和进展阶段的关键节点;通过Lasso回归、支持向量机、卷积神经网络和随机森林等机器学习算法,建立尘肺风险预测模型,识别早期潜在风险人群,完善尘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管理流程。考核指标:发现至少2个常见炎症免疫性疾病导致的肺纤维化始发和进展阶段的关键生物标志物;构建不少于2个尘肺发生风险预测模型,且尘肺病预警准确度大于80%,申请常见炎症免疫性疾病相关领域国家发明专利1项。课题5:职业常见炎症免疫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转化与成药性研究(药物临床评价课题)研究内容:依托国家药物临床试验中心平台,开展类风湿性关节炎创新药物1期以及国内、国际多中心H-III期药物临床试验,为创新药物临床应用评价、新药临床转化提供支撑。考核指标:完成类风湿性关节炎I期药物临床试验1项,牵头开展省内多中心m期药物临床试验1-2项,评估新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建设易于推广的开展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GCP平台建设标准。课题6:职业常见炎症免疫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和治疗新靶点研究(青年医生课题)研究内容:探索免疫生物治疗、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和关节内药物递送载体引导下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治新方法、新靶点和新方案,优化并革新现有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诊断和治疗策略,系统性提升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防治水平。考核指标提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早期识别与干预策略1套,建立1套面向基层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的诊疗技术并在临床进行应用评价。课题7:职业常见炎症免疫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康复和预后研究(青年医生课题)研究内容:研究职业因素暴露相关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康复治疗和预后评估新的靶向药、多组学生物标志物和临床前期多途径干预,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科学、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案。综合康复治疗和预后的新方法,提高患者预后水平和生存质量。考核指标:至少建立1套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且适合基层应用的康复治疗新方案,并评估和验证新方案的可行性。项目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机制及优化诊疗体系研究课题1肺泡上皮屏障功能障碍和线粒体动力学失衡在ARDS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青年医生课题)研究内容:基于线粒体动力学失衡在肺泡上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进行研究,探索肺泡上皮细胞损伤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为临床ARDS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潜在作用靶点。考核指标:确立1-2个有关ARDS发生的新理论,用于指导ARDS的防治。课题2:ARDS生物标志物筛查和早期诊断技术的开发研究内容:筛选能早期预测ARDS发生及不良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建立多模态风险预测模型,开发ARDS早期识别和预警体系分析检测芯片。考核指标:确立并验证1-2种能早期预测ARDS的关键生物标志物,开发早期识别和预警体系分析检测芯片及临床诊断软件1套。课题3:ARDS治疗药物的临床应用评价研究(药物临床评价课题)研究内容:开展12种ARDS治疗药物的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生物等效性试验或临床药物治疗方案效果评价。考核指标:完成Il-In期药物一致性评价试验1-2项,参与多中心11-IH期临床药物试验1-2项,建设创新药物临床评价研究技术示范平台。课题4:多维度ARDS分型为导向的精准治疗策略研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课题)研究内容:基于危险因素的差异,系统研究以临床分型为基础的个体化治疗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路径,建立以多维度ARDS分型为导向的精准化救治体系。考核指标:制订适合我省患者的多维度、精准化分型体系,建立基于疾病分型的差异化救治策略并推动成果临床转化,并完成1项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验证研究。课题5:基于移动监测数据的ARDS预警和治疗策略研究研究内容:研发基于移动监测数据的ARDS预警管理系统,开展面向基层的创新诊疗技术应用评价研究,推广与示范ARDS分级规范化诊治流程。考核指标:建成安徽省多中心ARDS患者临床信息和生物样本数据库,研发移动预警管理软件1套,向基层医院推广2-3项临床技术。课题6:新型呼吸支持设备和气道管理工具的研发(医疗器械临床评价课题)研究内容:基于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分析技术,开发新型呼吸支持设备和气道管理工具,完成验证分析与临床评价。考核指标:完成1-2项创新型气道管理工具的原型开发与优化设计、临床效果验证;实现1项创新专利产品的技术转让转化,并申报医疗器械注册证书。课题7:ARDS继发感染多重耐药菌的耐药分子机制及临床治疗策略研究研究内容:基于基因组学技术,解析ARDS患者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细菌耐药分子机制,探索可能有效的临床治疗策略。考核指标:阐释1-2个ARDS患者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新机制并制定相应治疗策略。项目四、心血管影像在心肌病早期精准诊疗中的应用研究课题1:心脏磁共振多模态成像在遗传学心肌病早期心肌受累的多中心研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课题)研究内容:基于安徽省影像云平台、安徽省影像医联体和安徽省影像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平台,利用心脏磁共振多模态成像技术,探索心脏磁共振纵向弛豫时间和心肌应变等定量参数在亚临床期遗传学心肌病形态学异常、功能学异常、微循环障碍、心肌纤维化早期识别中价值,寻找遗传学心肌病患者早期心肌损害的可视化影像学标志物。完善临床表型、全基因组和代谢组等多组学检测,建成多组学队列。考核指标:构建安徽省多中心不少于300例遗传性心肌病队列,包括临床、实验室、影像和代谢等组学数据。课题2:心脏磁共振多模态成像在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心肌早期受累识别中的研究研究内容:探索心脏磁共振纵向弛豫时间和心肌应变等定量参数在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心肌病形态学异常、功能学异常、微循环障碍、心肌纤维化早期识别中价值,寻找早肝豆核变性患者早期心肌损害的可视化影像学标志物。考核指标:揭示早肝豆核变性患者心脏临床功能异常及亚临床异常的发生率,发现1-2个基于心脏磁共振多模态影像学标志物,开展并推广多模态心脏磁共振在早肝豆核变性患者心肌损伤早期识别中的临床应用。课题3:心脏磁共振压缩感知技术在缺血性心肌病无对比剂冠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研究内容:通过基于压缩感知技术的3.0T快速、无对比剂冠脉MRA技术评估缺血性心肌病冠状动脉狭窄,进一步优化检查序列、提高诊断效能,为冠状动脉疾病检查,特别是肾功能不全、孕妇、对比剂过敏等特殊患者,提供新的影像学检查手段。考核指标:明确基于压缩感知技术的3.0T无对比剂冠脉成像的最佳加速因子,开展无对比剂冠脉MRA的临床应用。课题4:基于心脏磁共振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心肌损伤早期识别研究(青年医生课题)研究内容:探索心脏磁共振纵向弛豫时间和心肌应变等定量参数在亚临床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心肌病形态学异常、功能学异常、微循环障碍、心肌纤维化早期识别中价值,寻找早SLE患者早期心肌损害的可视化影像学标志物。考核指标:揭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心脏临床功能异常及亚临床异常的发生率,发现基于心脏磁共振识别的亚临床状态SLE心肌炎性改变与血清抗体谱的相关性。课题5:基于人工智能的磁共振心脏心肌时空变化智能表征技术在无对比剂成像方法的研究(医疗器械临床评价课题)研究内容:利用人工智能构建基于心脏磁共振的心肌时空变化表征与疾病信息的非线性映射,实现心肌疾病无对比剂辅助诊疗。研究心脏特性驱动的时空变化模型的构建,呈现心肌运动场。研究时空变化表征的自适应融合和映射,构建表征与诊疗结果的精准映射。考核指标:在超过200例患者数据上验证并应用所研医疗人工智能方法,心肌梗死无对比剂辅助诊疗准确度70%,申请专利或软件著作权2项,完成省内至少2家三甲医院实际临床实践,并申报临床试验批件。课题6:基于心脏磁共振的酒精成瘾患者心肌损伤早期识别研究研究内容:基于已经建成的酒精成瘾患者的队列,完善临床表型,通过心脏磁共振识别酒精性依赖患者早期心肌损伤,筛选出酒精性心肌病识别的影像学标志物,指导临床决策治疗。考核指标:明确基于多模态CMR在酒精成瘾患者心肌损伤早期识别应用价值,筛选2-3个酒精成瘾患者亚临床心肌损伤早期预警的影像学标志物。课题7:心脏磁共振多模态成像技术在肥胖患者心肌受损的识别研究研究内容:构建肥胖患者队列,完善临床表型,通过心脏磁共振分析肥胖患者的心脏形态、结构、功能改变,评估肥胖患者心肌损伤情况,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决策。考核指标:揭示肥胖患者心脏临床功能异常及亚临床异常的发生率,阐明肥胖亚型的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实验室特征及磁共振功能和组织学特征,指导临床决策治疗。项目五、感染性疾病精准防控和干预策略研究课题1:基于肠道微生态探索多重耐药菌新型治疗策略临床研究(青年医生课题)研究内容:构建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等耐药菌感染不同肠道菌群背景的小鼠模型;运用多组学联合的方法阐明肠道菌群与小鼠细菌性肺炎固有免疫的关系;构建Lamtor2,Hif-Ia等关键基因敲除的细胞系和条件性基因敲除小鼠,进一步明确该基因在“肠-肺”轴中的功能。探索将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固有免疫系统之间的免疫调节机制转化为有益的应答反应,进而获得临床上有效控制耐药菌感染的新型策略。考核指标:阐明肠道微生态通过固有免疫调节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机制,筛选12个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新型抗菌药物靶点。课题2:病毒性肝炎全病程管理平台的优化和随访队列的建立应用(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课题)研究内容:基于互联网+慢病随访管理系统和Al人工智能随访,收集多中心、大样本HBV人群口服核甘酸类似物治疗和干扰素治疗随访的临床资料,通过采用新型肝炎标志物和新型肿瘤标志物建立长期随访队列,分析新型肝炎标志物和新型肿瘤标志物的动态变化;建立干扰素治疗疗效的预测模型和肝癌风险预测等模型;在我省不同级别医院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验证其预测效能,并向全省推广应用。考核指标:建立基于互联网和AI智能随访的病毒性肝炎全病程管理平台,建立干扰素疗效预测模型和肝癌高风险人群的早期预警体系。课题3:基于正向调控内源性干扰素抑制慢性HBV感染的机制研究研究内容:通过构建HBV转基因,FBXoIl和FBXo32条件敲除小鼠和相关HBV模型细胞,结合分子生物学、高通量测序和免疫学手段,探索FBXe)Il和FBXo32蛋白如何激活内源性IFN-I信号通路,抑制HBV病毒复制进而重塑肝脏免疫微环境的分子机制,最终提高乙肝患者的功能性治愈率。通过临床干扰素治疗患者进行验证,探索上述FBXOl1/FBXO32蛋白在预测干扰素疗效中的潜在价值。考核指标:筛选1-2种新型免疫调节治疗慢性HBV感染的新靶点。课题4:乙型肝炎临床治愈预测模型及治疗方案优化研究研究内容:收集多中心、大样本HBV人群干扰素治疗随访的临床资料和血清样本,通过采用新型肝炎标志物建立对照研究,分析新型肝炎标志物的动态变化,建立干扰素治疗实现功能性治愈的预测模型。并通过给予不同的口服抗病毒药物和干扰素联合治疗方案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优化乙肝临床治愈的治疗方案,在全省推广应用。考核指标:建立1个慢性乙肝患者干扰素治疗前的疗效预测模型和1种慢乙肝临床的新联合抗病毒治疗方案。课题5:疑难危重症感染病原学新型快速检测方法创新研究研究内容:建立不明原因发热和疑难危重细菌感染患者队列,通过与血培养结果比较,明确高通量测序检测、微液滴数字PCR检测等新型病原学快速检测方法对疑难危重感染患者病原诊断的差异,建立新型高效且医疗费用较低的新型病原体快速检测技术。考核指标:阐明新病原检测技术对感染性疾病病原精准检测的效能。课题6:新发传染病抗病毒治疗方案和临床预后研究研究内容:针对各种新发传染病,开展不同抗病毒药物对降低疾病临床重症化的效果差异研究,优化抗病毒治疗方案;筛选重症患者继发细菌真菌感染的早期预警因子,用于临床早诊断早干预;探索益生菌对新发传染病患者肠道微生态的影响及降低病情重症化的作用和机制。考核指标:明确新发传染病患者病情危重预警指标,制定临床诊疗路径,进行多中心临床推广验证与应用。课题7:感染性疾病相关新药临床应用评价(药物临床评价课题)研究内容:通过对新上市抗病毒药物或抗细菌感染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开展前瞻性临床抗感染药物对照试验,进行临床药物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的真实世界研究。考核指标:牵头完成多中心IV期临床药物研究1项,参与III期临床药物研究1-2项。项目六、脊髓损伤功能重建的临床转化研究课题1:脊髓损伤再生修复的类器官模型研究研究内容:围绕临床脊髓损伤再生障碍特征,建立脊髓损伤类器官研究模型;基于生物医学工程、药学等学科与交叉学科的新技术,探索类器官移植实现脊髓损伤后组织再生修复关键环节的技术路径。考核指标:建立优化的脊髓类器官研究模型和移植治疗方案,突破移植类器官-宿主整合障碍、血管化障碍、在体发育障碍等1-2项关键技术瓶颈。课题2:脊前损伤再生修复的多维信息解码研究内容:综合应用生物学与医学等交叉学科技术,解析脊髓损伤后功能细胞响应及再生修复终止的调控靶点;鉴定再生修复过程中的功能细胞及其发育特征,阐释协同修复组织愈合和轴突再生等关键环节;解析损伤微环境各组份对再生修复的调控作用和关键分子机制。考核指标:在分子和细胞水平解码脊髓损伤微环境中1-2种细胞组份对再生修复的调控作用,证实1-2个干预靶点对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课题3:脊髓损伤微环境中参与表观遗传调控的代谢小分子的鉴定及靶向新策略研究内容:分析鉴定脊髓损伤后参与表观遗传调控的代谢小分子对功能重建的调控作用,探索代谢小分子对脊髓损伤后瘢痕形成、轴突再生和功能恢复的影响,从表观遗传角度分析代谢小分子对再生修复过程中的功能细胞的调控作用。考核指标:鉴定出1-2个对脊髓损伤功能重建有调控作用的小分子代谢物,并从表观遗传角度深入解析相关作用机理,提出1-2种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靶向代谢小分子的干预新策略。课题4:探究脊髓损伤再生修复与功能重建障碍的机制研究内容:解析脊髓损伤修复再生障碍的细胞分子机制;探讨缺血、炎症、纤维化等不同病理状态下,血流重建、生物力学等因素对脊髓损伤再生修复与功能重建过程的影响和机制;基于临床样本,探索免疫、代谢等改变与再生修复障碍的关系及机制。考核指标:解析1-2种病理微环境组份对再生修复和功能重构障碍的影响,阐明1-2个关键组织再生修复和功能重建的分子机制。课题5:脊髓损伤细胞衰老机制解析和靶向策略研究(青年医生课题)研究内容:系统解析脊髓损伤衰老细胞的类型和命运转归;综合应用单细胞测序、转录组、代谢组等新技术、新方法,揭示脊髓损伤细胞衰老的分子网络机制、关键靶点和特征性分子标志物;提出具有临床疗效前景的靶向干预新策略。考核指标:明确脊髓损伤后衰老细胞的类型;阐明1-2个调控细胞衰老的关键作用机制;筛选出1-2种细胞衰老的标志物;提出1-2种具有临床应用前景靶向衰老细胞的干预策略。课题6:脊髓损伤创新药物临床应用评价研究(药物临床评价课题)研究内容:在明确脊髓损伤潜在靶点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开发靶向药物,开展国内国际多中心I-II期药物临床试验,评价药物的安全性、药代动力学特征以及耐受性等。考核指标:通过开展12个国内国际多中心MI期药物临床试验,明确脊髓损伤创新药物的安全性、药代动力学特征以及耐受性等数据,初步评价1-2个药物的疗效及免疫原性。课题7:脊髓损伤后功能重建的有序调控与干预策略研究研究内容:针对脊髓损伤再生调控网络中的关键靶点,综合应用生物、化学、材料学等手段,探索经激活内源性再生能力与调控再生微环境促进再生、功能重建的新策略;结合临床转化研究,推广新的促进脊髓损伤后功能重建的干预策略。考核指标:将1-2个脊髓损伤基础研究成果和技术突破应用于临床脊髓损伤诊治和制药,开展1-2个临床研究,推广新的促进脊髓损伤后功能重建的干预策略。项目七、呼吸系统慢性疾病高危人群前瞻性大型队列研究及早期识别和中医药技术研发课题1:中医药诊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咳嗽疗效评价及新药开发前研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课题)研究内容:通过对新冠感染后患者大样本病例研究,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咳嗽疾病人群,明确其临床症状特征、证候演变规律及人体生物学信息等要素,总结出其证候特征,并通过临床队列研究评价其疗效,挖掘整理中医药诊疗经验和有效方剂。考核指标:选取300名中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咳嗽的患者,评估诊疗效果。总结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咳嗽核心处方1-2个,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或专家共识。课题2:支气管哮喘高危人群前1»性大型队列研究及早期识别和技术研发(青年医生课题)研究内容:开展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确定支气管哮喘患者基线和随访指标集。解析哮喘发生发展过程中各病理生理参数的变化规律,以哮喘患者的证候为主要分集依据,结合患者的理化采集数据指标,以中医证候为数据基分类集的核心理化指标和证候要素分析的敏感指标集,分别采用统计学和机器学习等先进科学方法构建风险预测模型。考核指标:获取高级别循证证据,牵头制定1-2个权威行业专项指南、专家共识。以中医证候为核心构建哮喘预测模型1个。课题3: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间质性肺疾病的疗效评价及新药技术开发研究(药物临床评价课题)研究内容:通过建立生物样本库和临床资料信息管理系统,分析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特征、证候演变规律及人体生物学信息等要素,建立1个大样本、多中心的数据库、标本库。基于益气养阴活血方及中药离子导入方治疗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疗效有效性,开展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评价疗效,挖掘整理中医药诊疗经验和特色疗法,形成中药离子导入设备新专利,进一步开发研究院内制剂。考核指标:获得中药离子导入方改良优化专利授权,并取得中药院内制剂备案。课题4:基于中医健康状态评估的肺癌风险预警理论应用研究及中医药实践模态评价(青年医生课题)研究内容:基于中医治未病、中医诊断学、健康状态辨识等理论,构建肺癌风险预警理论体系,从疾病未成阶段、未发阶段、未传阶段、未复阶段等4个阶段进行的肺癌风险评估。应用中医整体思维,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鉴定与肺癌发病相关并与中药干预作用有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探讨有效中药院内制剂在肺癌治疗中的作用及干预机制。考核指标:建立中医健康状态评估的肺癌风险预警理论,系统建立中医药实践评价体系/标准,开发新的院内制剂1项。项目八、儿童泌尿系统疾病临床诊治及改善预后策略研究课题1:基于肠道微生物组健康大数据驱动下紫藏性肾炎预测模型构建及机制研究研究内容:采用人群关联分析和动物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思维,运用粪菌移植、肠道菌群物种和功能组成分析等技术,剖析紫瘢性肾炎患儿肠道菌群的组成;利用多元线性回归等统计学方法研究肠道微生物通过免疫途径建立肠道与肾脏对话,及其调控肠道Thl7Treg平衡参与紫瘢性肾炎发病的机制。考核指标:构建紫瘢性肾炎患儿肠道微生物模型,筛选12项免疫检测指标评价肠道微生物通过免疫途径参与紫瘢性肾炎的发生发展。课题2:先天性肾脏病早期预警及精准诊断研究内容:依托国家儿童遗传性肾脏疾病数据库,通过对先天性肾脏病患儿的回顾性队列研究,开展影像学表型-基因型-尿液及血液分子表型谱的迭加分析预测模型研究,建立先天性肾脏发育缺陷和功能损害的精准预警方案,并通过蛋白验证等方法进一步开展新发基因突变的致病性研究。考核指标:筛选1-2项先天性肾脏病发病前的早期预警因素,发现1-2种新发基因突变,开展并推广精准预警模型在先天性肾脏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课题3:关键营养素水平及其遗传因素对儿童AKI风险的预测及作用机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课题)研究内容:依托儿童肾脏病大数据平台,分析急性肾损伤(AKI)儿童血清关键营养素水平及其遗传学相关性,通过中介效应检验及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预测儿童AKI发生风险,建立与最低风险相关的多种营养素的最适宜水平和最优组合模型;通过体外实验研究关键营养素水平对AKI可能的作用路径和潜在机制。考核指标:阐明儿童AKl发生相关的1-2个关键营养素;研发1-2项关键营养素诊断试剂盒或干预产品实现成果转化。课题4:儿童先天性肾积水的发病机制及干预研究(青年医生课题)研究内容:通过建立新生小鼠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模拟儿童先天性梗阻性肾积水,并结合临床研究,采用转录组测序等试验方法,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并检测肾间质纤维化指标,深入探讨先天性肾积水的发病机制;通过药物干预及基因过表达/沉默等方法研究早期干预策略。考核指标:阐明儿童先天性梗阻性肾积水的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筛选并验证1-2个儿童先天性肾积水的关键致病基因。课题5:儿童原发性膀胱输尿管返流导致反流性肾病早期肾损伤的生物学标记物研究研究内容: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通过对不同级别原发性膀胱输尿管返流患儿不同时期尿液中潜在的生物学标记物(如NGAL.KIM-UTGF-kVEGF、MCP-I)进行检测,寻找患儿肾功能损伤的无创监测方法。考核指标:筛选1-2种儿童反流性肾病早期肾损伤的生物学标记物,并进行临床评价和应用推广;初步阐明儿童原发性膀胱输尿管返流引起反流性肾病的发病机制。课题6:肿瘤溶解综合征继发肾损伤综合诊治及创新药物临床应用评价(药物临床评价课题)研究内容:开展临床队列研究,从基因组-转录组-代谢组-生信分析四个维度,在临床样本、细胞水平、动物实验等体系中探究儿童急性白血病相关肿瘤溶解综合征继发肾损伤的多组学特征;开展多中心的II-IV期前瞻性临床药物试验,评价尿酸氧化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考核指标:建立儿童急性白血病肿瘤溶解综合征继发肾损伤早期诊断及危险度分层体系;完成多中心临床药物试验12项,建设儿童肿瘤化疗药物GCP平台。课题7: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综合诊治策略研究研究内容:通过开展多中心前瞻性的临床队列研究,探寻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的早期无创诊断方法及实验室监测指标,确定精准化的风险分层指标;探究出血性膀胱炎的发病机制,寻找潜在的高危因素;评价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出血性膀胱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考核指标:阐明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的1-2项高风险危险因素;筛选1-2项检测指标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价并临床应用推广。项目九、建立阿尔茨海默病精准队列的多维度研究体系及其临床转化课题1:基于多维度数据建立精准的AD临床队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课题)研究内容:按照最新国际标准建立中国人群衰老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队列,以神经心理学量表为基础,结合临床信息、影像学结果体液标记物、基因结果等不同角度,通过横断面及纵向随访数据对比分析探索AD及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原因及疾病进展转归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探索相关疾病早诊标记物及治疗新靶点。考核指标:建立500个临床病人的精准队列,并完成相应的生物标本和影像的采集。为生物标记物和先导化合物的临床转化提供标本。课题2:基于精准临床队列患者来源的多能干细胞非AD及AD类器官构建(青年医生课题)研究内容:利用CANDI队列患者多能干细胞,通过3D培养,构建AD类脑器官(简称类脑)并建立样本库。基于ArN标准,通过检测AD关键病理蛋白的水平,验证类脑可以作为模拟AD早期的研究模型。在病理蛋白累积过程中,通过检测AD类脑神经元及突触功能变化情况,探究AD早期认知损伤的机制及干预靶点;利用多组学方法,筛选并鉴定AD早期诊疗靶点。考核指标:预期将构建2种及以上类器官模型,每种不少于100个类器官;建立1个多组学数据库;发现不少于2个疾病相关分子/机制。课题3:智能人机交互技术与临床诊断方法新策略研究(医疗器械临床评价课题)研究内容:运用多维度的人机交互技术,比如瞳孔-角膜反射技术、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等分析认知障碍患者的眼动指标特点及执行眼动任务时皮层脑功能响应程度,建立认知测评的量化评估体系。考核指标:开发验证2种认知障碍评估方法。课题4:探索脑肠.微生物轴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及代谢小分子研究(青年医生课题)研究内容:利用多组学关联分析及临床资料整合分析,明确参与AD发病关键菌群及代谢小分子。考核指标:明确5种以上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关键作用菌群及代谢小分子。课题5:探究调节肠道菌群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作用研究内容:纯化培养及提取参与阿尔茨海默病关键菌群及代谢小分子;开展前瞻性临床研究进行菌群移植或小分子干预,评估其是否可改善症状及延缓病程。考核指标:开展1项及以上探索关键菌群移植及代谢小分子干预阿尔茨海默病的前瞻性临床研究。项目十、乳腺癌新辅助治疗转化平台建设及治疗策略优化课题1:融合代谢组学特征谱的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价值评估及生物学机制研究(青年医生课题)研究内容:绘制多时点乳腺癌代谢物图谱,从肿瘤代谢视角联合其他组学特征,研究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耐药机制。依据乳腺癌的代谢特征和“复旦四分型“,探索特定代谢抑制剂的敏感性差异,进行个体化治疗。考核指标:阐述1种乳腺癌新辅助治疗耐药的新机理。建立1个多组学数据库,并包含1组定量代谢组数据。揭示至少1个参与耐药的特征性代谢物或代谢信号通路发掘至少1个新靶点。课题2:基于外周血免疫细胞分布和细胞因子水平探究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耐药机制(青年医生课题)研究内容:分析和呈现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在乳腺癌新辅助治疗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并对其参与抗肿瘤免疫抵抗、介导耐药的作用机制进行阐述。考核指标:建立一个样本量不少于300例的乳腺癌外周血免疫细胞分布图,挖掘1-2个与乳腺癌新辅助耐药相关的细胞亚群,发现1种乳腺癌耐药新机制。课题3:乳腺癌类器官模型关键技术开发与药物筛选的转化研究研究内容:建立和优化乳腺癌类器官培养方案,构建异质性乳腺癌类器官模型。设计加工微流控芯片,加载乳腺癌类器官获得类器官芯片;基于类器官芯片,评估和筛选新辅助治疗的最优方案,并在体内验证。考核指标:建立3种以上乳腺癌分型的肿瘤类器官模型,明确不少于3个异质性微环境成分构建1个样本量不少于10()()例的多中心乳腺癌类器官库。课题4:中国原创免疫制剂联合方案新辅助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疗效探索和策略优化研究内容:应用中国原创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开展三阴性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临床研究,探索化学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协同作用,考察免疫联合治疗队列的疗效及安全性,筛选三阴性乳腺癌免疫敏感亚型。考核指标:完成至少1项中国原创免疫药物应用新辅助治疗的临床试验,开展II期探索性研究或临床前研究1项。课题5: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方案优化及优势人群筛选研究内容:开发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新策略,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结合精准医学技术及时调整或优化治疗策略,筛选优势人群,进一步改善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患者的生存预后O考核指标构建1个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学治疗的新体系,优化1-2种新辅助化学治疗方案,并在至少2家医疗中心推广。课题6:化疗联合内分泌治疗在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评估及应用研究内容:评价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的临床应用,筛选不同治疗方案的敏感人群,整合临床病理指标或分子标记物,探索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的应用场景。考核指标:完成至少30例乳腺癌新辅助联合治疗队列,制定至少1种个体化治疗的新策略。课题7:基于机器学习结合分子分型的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疗效预测人工智能模型构建及在新药评价中的应用(药物临床评价课题)研究内容:整合大数据和公共数据库,构建基于基因表达秩次特征的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疗效预测的人工智能模型,开展创新药物临床应用评价,推动新药研发及寻求新的抗肿瘤策略。考核指标:开发1个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疗效的人工智能预测模型。开发前端软件或网页工具,申请1个应用型专利或软件著作权。项目十一、肺癌智能辅助诊疗技术及精准免疫治疗新策略研究课题1:早期肺癌支气管导航技术/早期消融治疗手段的开发和应用(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课题)研究内容:依托导航支气管镜技术对小于Icm的早期肺癌开展定位及消融治疗研究,根据患者基线特征不同(不同病理学类型、不同临床分期、不同病变部位)进行亚组分析,评价临床疗效的差异,筛选可优化疗效的指标,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筛选治疗优势人群,探索影响定位及消融效果的影响因素。考核指标:研发1-2项早期肺癌定位和消融的新技术,开展并推广早期肺癌精准诊断/消融技术的临床应用。课题2:肺癌浸润免疫细胞重编程的机制研究和临床应用(青年医生课题)研究内容:通过分离临床肺癌样本的免疫细胞,利用动物模型的建立,开展肺癌浸润免疫细胞重编程研究,发现表征肺癌进展的生物标志物,在临床样本和数据库中验证,提出肺癌免疫新分型,为新的治疗靶点和肺癌免疫治疗提供创新的见解。考核指标:鉴定1-2个肺癌浸润巨噬细胞重编程的关键调控基因;发现1-2个表征肺癌进展的生物标志物。课题3:肺癌免疫新药临床应用评价(药物临床评价课题)研究内容:依托规范化GCP病房,开展肿瘤疫苗、溶瘤病毒、新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肺癌新型免疫药物I-H期临床试验,探索影响疗效的分子标记物,建立免疫新药的临床应用评价体系。考核指标:牵头完成国内多中心IJI期临床药物试验1项,参与多中心临床药物试验期I.11期12项;筛选发现创新药物疗效生物标志物13项。课题4:基于AI影像技术对肺癌免疫微环境评估及其在免疫治疗疗效中的应用研究研究内容:构建基于AI影像技术特征的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细胞浸润的影像组学模型,深入分析影像-病理组学特征与关键免疫通路间的相互关系,评估其与免疫治疗疗效相关性;构建基于上述AI影像技术特征及临床指标的模型公式和列线图;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治疗队列中前瞻性评价上述模型对疗效的预测价值。考核指标:构建基于AI影像技术特征的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细胞浸润的影像-病理组学模型,筛选1-2项预测免疫治疗疗效的影像.病理组学指标。课题5:肺癌免疫耐药的分子机制研究及干预策略研究研究内容:利用单细胞测序及空间转录组,系统探究肺癌亚型在单细胞层面的异质性,在单细胞精度定义肺癌免疫微环境亚型,探索免疫耐药的分子靶点,探究其细胞空间分布和特异基因组等特征,并构建模式动物探究关键基因对肿瘤免疫微环境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的影响,针对上述药物靶标研发药物,开展临床前研究。考核指标:构建肺癌继发性免疫耐药模型,阐释1-2个影响肺癌免疫耐药的关键基因,开发针对肺癌免疫耐药预测的体外诊断试剂盒。课题6:肺癌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的临床策略优化研究内容:在早期不能手术肺癌、局部晚期不可手术肺癌、IV期肺癌寡转移三个临床队列中探索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的最佳模式,寻找预测联合治疗疗效与免疫治疗相关不良事件的分子标记物,探索动态指标检测指导免疫联合放疗的治疗时机,优化放疗与免疫联合治疗肺癌的最佳临床新策略。考核指标:筛选1-2项预测肺癌免疫联合放疗不良事件的分子标记物,评价联合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开展并推广精准放疗联合免疫治疗肺癌的临床应用。项目十二、针灸防治中风病特色技术临床研究与器械研发应用课题1:针灸特色技术防治中风后认知障碍的生物学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青年医生课题)研究内容:聚焦中风后认知障碍患者学习记忆能力减退这一核心症状,选择通督调神、化瘀通络等具有潜在疗效优势的针灸特色技术、诊疗方案开展随机对照等高质量临床研究,并利用动物模型,运用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光遗传学等现代研究方法,从血管-胶质-神经单元角度明确作用机理和影响针灸疗效的关键要素,进一步优化方案,提高临床疗效。考核指标:优化针灸治疗中风后认知障碍特色技术操作规范和精细化诊疗方案各1个,并在不少于5家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应用;明确通督调神、化瘀通络等针灸特色技术改善中风后认知障碍的关键靶标1-2个。课题2:中风后失语精准疗效评价体系构建及针灸特色综合治疗体系的临床研究研究内容:围绕中风后失语不同阶段人群中医证候学、血液学、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及病变脑区影像学的表现特点和变化规律,运用数据挖掘和深度机器学习、知识图谱等研究方法,构建具有针灸特色的中风后失语精准化疗效评价与综合治疗新体系,研发新型穿戴式语言障碍评估设备与智能化语言康复训练系统。考核指标:构建中风失语生物样本信息库1个;研发新型穿戴式语言障碍评估设备与智能化语言康复训练系统1套;申报语言康复设备专利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