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规划.docx

    • 资源ID:424492       资源大小:33.06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规划.docx

    “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规划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论述,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应急管理工作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视察时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统筹发展与安全,坚守红线底线,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规划和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有关文件,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规划。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一)“十三五”取得的成效“十三五”期间,我区应急管理体系日趋完善,应急管理能力不断提升,应急管理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全区安全红线意识、风险防控效能、安全管理能力、安全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开创新局面,为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安全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1、应急管理体系逐步健全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改革,落实新一轮机构改革部署要求,成立区应急管理局,整合多个部门应急管理职责,制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进一步理顺了应急管理部门以及各有关部门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职责,初步建立有序、顺畅、高效的运行机制调整充实区安全生产委员会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公室,制定工作规则,初步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分工负责、统一指挥、防救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2、安全生产水平稳步提高印发区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暂行规定市区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办法,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研究安全生产工作常态化,建立党政领导重要节点节庆时期安全生产检查常态化机制,安全生产一岗双责有效落实;出台区安委会成员单位安全监管职责任务清单,实施“企业主体责任重点事项清单20条”,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基本健全。建立区、乡、村三级安全生产巡查制度,实现区安委会办公室实体化运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进一步完善。建立完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加强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等领域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增强了风险管控和隐患处置能力。在危险化学品、冶金等工贸、危险废物、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城镇燃气等领域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推行“三位一体”行政执法,落实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强化执法全过程监督。我区生产安全事故起数、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总体呈下降趋势,2020年,未发生生产安全死亡事故,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3、防灾减灾能力大幅提高成立区减灾委员会,推进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建设,组织开展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推动建设防灾减灾救灾专业化应急救援抢险队伍,常态化开展应急演练,构建无时差风险预警机制,城乡基础设施灾害防治水平及综合防范能力明显提升。着力组建整合各类专项志愿服务队伍,区、乡、村三级灾害信息员设立健全,发挥政府服务职能,提升灾害抵御能力。4、应急救援能力明显增强区应急指挥中心(一期)项目全面建成并投入试运行,实现与上级应急管理部门单位的互联互通。打造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政府专职及部门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企业应急救援队伍和社会应急救援队伍各司其职、相互协同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按照“平战结合”的原则,组建基层应急救援队伍,组织开展以灭火救援、防汛抗旱、卫生急救、危险化学品泄漏等为重点的应急救援演练,应急救援能力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5、应急保障能力逐步提升深入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工作,全区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参保领域不断拓宽,参保企业承保保费和提供风险保障金额持续增长,企业抵御事故灾难能力不断增强。扎实推进灾害民生综合保险,根据省财政厅和省应急厅的分档补助比例,为全区受灾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提供基本保障。加强城市救灾设施建设,建成基层防汛防旱预报预警体系,有效增强基层综合防灾减灾预警能力。推进“撬装式消防站”布点建设,打造“5分钟”灭火救援圈,打通火灾防控的“最后一公里”。6、应急宣教氛围不断浓厚开展安全生产“五进”活动,组织“5.12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1L9全国消防日”活动,以应急演练、现场咨询等形式集中宣传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先后组织参加第一届、第二届全国应急管理普法知识竞赛活动,推动各乡镇定期宣传应急管理知识。组织参加各类安全知识网络竞赛,发放安全生产宣传资料,播放科普短视频、安全提示,百姓应急意识不断增强。(二)“十四五”面临的挑战“十四五”时期,随着我区古城、老城、新城“三城协同”深入推进,生产要素加快集中,新业态、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出现,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我区易发水灾、风灾等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仍面临严峻挑战。1、安全生产形势复杂严峻安全生产存量风险尚未清底,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和建筑施工等传统高危行业领域的安全风险因素依然突出,交通运输、城镇燃气、社会服务机构等公共服务行业风险因素呈增多趋势。城市发展空间结构深刻变化带来的安全风险越来越复杂,大型商业综合体、城市地下管网、开发区等安全风险更加集聚,各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和新产业带来的新风险不断出现。传统风险与新型风险交织,风险隐患更加隐蔽复杂,安全生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安全生产仍处于爬坡过坎期和瓶颈制约期。2、应急管理基础有待加强企业主体责任仍需压实,基础设施和社会治理仍存短板。应急管理部门组建时间较短,体制机制尚处于探索期、构建期,部门配合、条块结合、区域联合、军地融合等机制还不够顺畅。全区应急救援力量组织结构较为分散,整体联动、快速反应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应对“全灾种”的应急处置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应急物资、紧急运输、应急通信、科技支撑等保障还需加强。公众风险防范意识薄弱、自救互救能力不足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协同应对灾害事故的局面尚未形成,应急管理投入与人民群众日益增强的安全需求存在差距。3、防灾减灾任务依然繁重我区河湖密布的水系特征和南北过渡的气候条件,水患灾害发生机率较高。我区强对流天气多发、易发、频发,易发生风雹、雷暴、短时强降雨、台风等极端天气带来的自然灾害。同时,我区地处全省范围中强度地震活动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构造背景。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和对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特别是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政府、区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主线,着力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提高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能力,最大限度降低事故灾害损失,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提供安全保障。(二)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制度优势。坚持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转化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坚强保障,推进我区应急管理事业向纵深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筑牢生命防线。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升应急管理能力,最大程度地降低灾害和事故风险,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坚持系统观念,共建共治共享。充分发挥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积极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发挥专业服务机构、金融保险等市场机制作用,加大营造安全文化,建立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实现多方共治、责任共担、安全共享,积极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应急管理格局。坚持依法应急,提升治理效能。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着力法治政府建设,运用好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完善应急管理领域法规和标准体系,深入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持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树牢红线意识,强化底线思维,坚持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坚持源头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着力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坚持创新驱动,强化科技支撑。坚持科技和人才“双轮驱动”,充分结合我区应急管理的特色和优势,着力推进应急管理制度机制创新。优化整合科技信息资源,强化应急管理技术支撑,推进应急管理科技创新,着力提高应急管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实现智慧应急。(三)发展目标主动扛起“主城担当”,到2025年,建成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建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风险防控更加严密,应急处置更加精准,支撑保障更加有力,社会协同更加高效,生产安全事故总量持续下降,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高,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可持续、更有保障。到2035年,全面实现应急体系建设现代化,安全风险防控精准高效,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自然灾害防御应对能力明显增强,依法应急、科学应急、智慧应急水平迈上新台阶,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管理体系全面形成。“十四五”应急体系建设主要指标序号指标内容规划目标指标性质1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下降()>15约束性2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5约束性3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5约束性4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卜降(%)>20约束性5平均每十万人火灾死亡率<0.2约束性6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0.5预期性7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0.5预期性8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5000预期性三、主要任务(一)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1、优化应急管理体制(1)加强统一领导。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集中领导,健全完善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党委政府领导下的应急指挥部,统一指挥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统筹灾害事故救援全过程管理。充分发挥各部门专业优势,整合应急资源,形成良性互动。(2)完善责任体系。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强化行业部门监管责任。健全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压实企业第一责任人、全员岗位、安全防控、基础管理和应急处置等责任。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巡查工作,推动区、乡两级党委政府将灾害事故防范和应对纳入地方高质量发展考核的内容,严格责任目标考核,落实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度。(3)推动执法改革。推进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整合优化应急管理行政执法职能,统筹执法资源,强化执法力量,完善执法体系。建立安全监管职责动态调整机制,明确新产业、新业态的安全监管责任,厘清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的职责边界。开展“执法+专家”式执法,寓服务于执法之中,推动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岗位操作员工全过程参加执法检查,增强企业自我防范风险意识和主动消除违法违规行为的自觉性。2、逐步完善应急协同机制(1)强化部门协同。健全重大安全风险防范化解和灾害事故处置应对的多部门会商研判、协同联动机制,明确各部门在事故预防、灾害防治、救援救助、物资保障、调查评估、恢复重建、秩序维护等方面的工作职责,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和各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强化预案联动、信息联动、队伍联动、物资联动。(2)强化区域协同。健全自然灾害高风险地区联防联控机制,统一应急管理工作流程和业务标准,联合开展区域风险隐患普查,编制区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联合指挥、灾情速报、资源共享机制。定期参与区域综合应急演练,强化跨区域互助调配衔接。(3)强化军地协同。健全应急救援军地协同机制,完善部队和民兵参与抢险救灾的程序方法。强化军地联动指挥、灾情动态通报和兵力需求对接,推动军地数据共享和资源共用。加强民兵应急力量建设,统筹民兵与地方应急力量运用。3、强化应急管理法治(1)严格依法行政。严格落实“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工作要求,根据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发布和修订情况,统筹推进区级应急管理建章立制,探索开展区级层面的应急救援队伍管理法治化,及时制订修订应急管理相关政府规范性文件。(2)规范执法行为。全面梳理、规范和精简执法事项,加强对行政处罚、行政强制事项管理,编制统一执法目录,实行执法事项清单制度。建立完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权责清单,并依法及时动态调整。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等制度,及时主动公开执法职责、执法依据、执法标准、执法程序、监督途径、执法结果。进一步健全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制度。(3)强化执法保障。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严把执法人员学历、职业资格和实践经验等准入门槛,建立执法人员入职培训、定期轮训和考核制度。落实执法制式服装、标志和执法执勤用车配备,推动基层移动执法快检设备、移动执法终端、执法记录仪等执法装备配备现代化。注重发挥法律顾问在应急管理法制建设中的作用。(4)加大普法力度。坚持“谁执法谁普法”和“说理式”执法,严格落实普法责任制。建立常态化普法教育机制,创新应急法治宣教手段,开展丰富多样的普法活动。结合执法检查、事故调查等,精准向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及广大从业人员宣传法律法规标准。4、加强预案效能管理(1)完善预案体系。加强应急预案的统一规划和分级分类管理,进一步规范应急预案的编制、评审、公布、备案、实施及监督管理。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衔接有序、管理规范、注重实效的应急预案体系,突出基层和企业应急预案建设,科学编制预案配套工作手册和事件行动方案等文件,提升预案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用性。(2)加强预防演练。定期组织开展综合演练和专项应急演练,加强多灾种、规模化联合应急演练,通过桌面推演、实战演练、无脚本“双盲/span”演练等形式,检验预案、磨合机制、锻炼队伍、提升能力。建立应急演练评估机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修订和完善预案,实现应急预案的动态优化和规范管理。(3)推进智能建设。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推动预案内容的数字化、信息化转换,实现应急需求下的快速查询、识别、筛选与匹配等辅助指挥决策功能。(二)加强风险防控体系建设1、加强风险源头治理配合做好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统筹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推进化工等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布局。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的力度,持续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的危化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将城市安全韧性相关要求纳入城市规划,以安全为前提进行居民生活区、商业区、园区以及其他功能区的空间布局。完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布局,积极构建各类应急避难场所合理搭配、场地型和建筑型有机结合、地上地下统筹兼顾的应急避难场所体系。2、加强风险评估和管控(1)安全生产风险评估。加强对道路交通、消防、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风险评估,建立重大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和防范化解机制。严格执行省工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报告规定,推动企业增强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安全风险辨识管控。全面开展功能区安全风险评估。(2)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按照“统一部署、分工协作、分级负责、共同参与”原则,全面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摸清全区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区域抗灾能力。编制全区主要灾种的风险区划和防治区划,形成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和防治对策。(3)城市安全风险管控。建立完善城市安全风险管理信息平台,完善风险和隐患信息数据库,实现城市生命线、关键基础设施、重要防护目标等安全可管可控。持续开展人员密集场所和大型群众性活动风险评估。开展应急资源和能力调查,建立应急资源情况基本数据库。3、强化风险监测预警(1)提升风险感知效能。运用物联、传感、智能识别、边缘计算、5G网络等技术,推动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金属冶炼等重点行业领域和企业重大风险联网监测,运用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以及森林火灾等主要灾种的日常分类监测网络,探索开展多灾种监测,提高风险早期识别能力。(2)提升预警预报水平。开展高危行业领域风险特征提取、风险指标体系建设、风险预警模型开发、灾害预测信息发布等,提高多灾种和灾害链的风险预报预警能力,全面打造多域覆盖、智能敏捷、精准高效的事故灾害综合预警预测体系。发挥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作用,提升预警信息发布覆盖率、准确率和时效性。推动建设应急广播、电子显示屏等设施资源,拓宽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渠道。4、深化隐患排查治理(1)持续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巩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一年小灶”成果,扎实推进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强化危险化学品、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重点区域、重点场所的隐患排查治理,动态更新问题隐患和制度措施“两个清单”,重点实施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提高工程防御标准,增强城乡和基础设施抗灾减灾能力,防范化解重大灾害风险。(2)深入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全面落实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推动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交通运输、建筑施工、船舶修造(拆解)、金属冶炼等高危行业领域强制实施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鼓励其他行业领域投保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信息系统建设,与国家和省、市平台有效衔接,切实发挥保险机构参与风险评估管控和事故预防功能。(3)注重发挥专业服务机构作用。鼓励订单式、协作式购买运用安全生产管理和技术服务。支持发展安全生产专业化行业组织,鼓励同一区域、同一行业的企业组织建立安全生产管理协作组。探索实施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制度,建立安全帮扶机制。进一步规范专业技术服务市场,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三)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1、强化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设对标应急救援“主力军、国家队”定位,立足“全灾种、大应急”救援能力,建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健全专业救援队伍体系,实现专业队伍层级特点鲜明、辐射布局科学,形成灾种全覆盖、力量全辐射、优势相互补充的消防救援力量格局。健全人员配置、装备配备、后勤保障等制度,全面提高消防救援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提升“一专多能”能力。大力发展政府专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和微型消防站,推动重点区域实现专职消防队全覆盖,实行联勤联管联训联战。2、强化专业救援力量建设科学规划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规模和布局,依托相关部门和企业,整合利用现有应急力量和应急资源,建立区重点领域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明确队伍建设、训练、管理、保障等相关职责,建立队伍调动、快速响应机制。加大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与专业救援力量合作,组织联训联演。加强安全生产、防汛防旱防台等应急救援基地建设,加大应急救援装备和物资储备,着力打造集应急救援、预案演练、实操培训I、物资储备等功能为一体的应急救援“综合体”。3、强化社会救援力量建设强化对社会团体、企业等社会应急力量的监督管理和行业指导,对社会应急救援队伍实施分类分级管理,进一步规范应急志愿服务,引导鼓励社会应急救援队伍有序参与各类应急工作。加大应急设施向社会应急力量开放共享力度,提供集中救援训练和能力测评基础设施保障。将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建立健全社会应急救援力量紧急征用和补偿、救援补偿奖励、保险、抚恤等服务保障政策措施。(四)加强综合保障能力建设1、强化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健全和完善区、乡、村三级应急物资储备布局,制订应急物资储备目录清单,合理确定并动态调整储备品种和规模。建立区级储备和地方储备相互补充、政府储备和社会储备相互衔接、实物储备和协议储备相互结合的多元储备体系,建立应急物资统一指挥、分级动用、紧急调配、轮换回补机制。2、强化应急运输保障能力加快建设布局合理、平战结合、响应快速、安全高效的应急物流体系,推动建设一批应急物流基地和转运场站。建立高效响应的运力调度机制,深化军地应急运输合作,鼓励社会应急运力参与,开辟应急运输绿色通道,提升人员、物资跨区域大规模调运组织能力。加强灾害情况下的交通应急抢通能力建设。3、提升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初步建成全域覆盖、全程贯通、韧性抗毁的应急通信网络。推进应急通信装备标准化管理,规范区和基层各类专业救援队伍应急通信装备配备,基层各类专业救援队伍小型便携式应急通信终端配备率达到100虬研究制定危险化学品等特殊领域应急通信保障实施规范。4、提升应急装备保障能力推动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先进适用的应急调查、监测、救援、通讯、交通等装备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等,提升生产安全事故、防汛抗旱、地震和地质灾害、森林防火应急救援救灾装备水平。及时更新换代、提档升级,队伍装备配备率达到100虬建立应急装备信息共享及统一调配工作机制,建立全区特殊作业应急救援装备与服务需求信息平台,确保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实现即时搜寻和调用。5、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按照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评价细则要求,完善应急避难场所的总体规划、物资储备、容纳人员、避难基本设施、一般设施和综合设施等,完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布局,积极构建各类应急避难场所合理搭配、场地型和建筑型有机结合、地上地下统筹兼顾的应急避难场所体系,进一步提升我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五)加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1、提升智慧应急能力进一步健全完善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实现跨层级、跨区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共享服务,消除“信息孤岛”“数据烟囱”,提高信息化服务实战的能力。推动信息技术与应急管理业务的深度融合,运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5G通信等科技手段,提升监测预警、监管执法、指挥决策、救援实战和社会动员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2、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与地方高等院校联系合作,围绕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等方面,培养适合地方特点的应急管理人才。注重应急管理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积极开展领导干部培训、干部专题培训和干部入职培训,提升各级应急管理干部专业技术水平、专业管理能力。着力基层灾害信息员、安全生产网格员等基层应急工作者履职能力提升,尽快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业过硬的应急管理人才队伍。落实国家应急管理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应急管理系统奖励暂行规定,对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及时予以通报表扬,符合政策规定的,及时予以表彰奖励,提高应急管理队伍的荣誉感和吸引力。(六)加强社会共治能力建设1、完善社会参与机制明确社会力量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定位及权责,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捐赠、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参与应急管理。全面规范社会力量在社会动员、志愿者培训、应急资源与捐款、灾后救助、恢复重建等方面的行为。建立紧急征用、志愿捐助、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信用制度,将能力与公信力双优的社会组织、企业、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纳入协同力量主体清单,按有关规定给予税收、补贴、表彰等政策激励。建立完善的政府与社会力量沟通协调机制,保障社会力量及时有效参与灾害事故应对,打造政社协同的灾害事故应对新模式。2、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实行企业安全生产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制度,健全完善安全生产领域失信惩戒名单管理,对安全生产领域严重失信主体依法实施失信联合惩戒。鼓励行业协会、专业技术服务机构、保险机构参与开展风险评估、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咨询、检测检验、应急演练、教育培训等活动,支持行业协会制定行约行规、自律规范和职业道德准则。发挥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等市场机制在风险防范、损失补偿、恢复重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探索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巨灾风险分担机制。推广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人员人身险等险种。3、加强应急文化建设推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应急文化建设。联动媒体、相关单位和企业,拓展社会资源参与应急文化建设的渠道。大力选树、宣传“最美应急人”事迹,充分发挥好示范引领、典型推动作用。结合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普及应急知识,推动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提升基于互联网的科普宣教培训能力,加强应急科普内容创作和征集。将应急知识融入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定期组织校园防灾减灾和逃生避险演练。做好应急状态下的舆论引导,理顺应急舆情处置流程,建立日常监测和联动处置机制,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四、重点工程(一)指挥体系建设工程融入全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提升监测预警、监管执法、指挥决策、救援实战和社会动员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突出实战性、综合性,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应急指挥中心,形成集中、统一、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平时用于日常事务处理,战时用于突发事件处置,做到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逐步实现对高危行业、重点领域的数据监测全覆盖,按照智能化、可视化的要求,高质高效实现与上级指挥中心可视化指挥调度的互联互通。(二)城市风险治理建设工程着力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重点清查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等主要灾害致灾因子及重要承载体信息,完成重要隐患调查,查明区域抗灾能力和减灾能力,建立自然灾害风险和综合减灾资源(能力)基础数据库,编制主要灾种的风险区划和防治区划,推动城市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提升城市安全发展水平。(三)应急物资保障建设工程强化应急物资装备储备工作,推进建设“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共用共享、采储结合、考核评价”的应急管理保障五大机制。坚持军地结合、上下结合、条块结合,加快应急物资统筹调度和多项联动机制,运用多种手段尽快实现资源共享。优化应急物资储备上下联储,通过建立共用共享协调机制,形成以区级储备为支撑、乡级储备为辅助、社区储备为补充、家庭储备为基础的应急物资储备机制。掌握分级分类评估应急物资的需求,健全应急物资分级分类的储备标准和目录,科学确定实物储备、商业储备、生产能力储备的比例和数量,降低储备成本,提高应急效率。(四)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加强专业队伍建设,不断推进“全灾种、大应急”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设,持续提升市级消防救援指挥中心、消防救援实训和综合保障基地的建设水平。推行“普通站+小型站(1+N)”的建站模式,推动消防站建设,缩短灭火救援响应时间,织密“一站多点、以点覆面”的消防站建设网络。建设区域应急储备仓库、训练基地暨战勤保障消防站,应对火灾事故灭火应急需要。加强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推进各级实训基地提档升级,推动训练模式从处置“单一灾种”向“全灾种”转型,做到层次鲜明,布局科学。(五)应急文化培育建设工程坚持面向公众、注重实效,推进应急文化教育体验基地建设,为公众提供寓教于乐的宣教场所,增强群众的体验感和参与感。唱响安全“好声音”,打造应急宣教平台,创新应急宣教手段,提升应急宣传覆盖面,提升居民安全保护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广泛开展应急知识宣传教育,打造应急知识读本、信息宣传栏、专题讲座、科普展览等立体式应急宣教平台。五、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政治站位,扛起政治责任,不断提高本质安全水平,更加自觉地扛起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政治责任,把加强应急体系建设作为一项政治重要任务。要加强党委政府的领导,做好重大任务的分解、细化和落实。各级党委政府要依据本规划方案并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逐级分解落实规划重点任务和目标指标,加快启动规划重点项目,积极推动规划实施,确保规划任务和目标如期完成。(二)强化政策扶持在税收、投资、产业、金融、人才等领域研究制订规划实施的配套政策,加强政策间的统筹协调,为规划实施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大应急管理经费投入,扩大应急管理专项资金规模,纳入财政保障范围,改善调查取证等执法装备,保障基层执法和应急救援用车,满足工作需要。地方财政做好对规划实施的保障工作,优化投入结构。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应急管理投入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引领带动作用,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应急管理事业建设,促进全区应急管理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三)实施监督评估建立规划执行情况定期评估制度,明确评估指标,2023年组织完成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2025年完成规划实施成效评估。强化规划硬约束,对规划相关任务落实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和监督检查,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对监督检查和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有效的对策措施,保障规划顺利落实。

    注意事项

    本文(“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规划.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