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思想党课讲稿.docx
生态文明思想党课讲稿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J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和世界民生福祉战略全局,“创造性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理论高度和实践深度回应了“人与自然应如何相处,人类文明应何去何从”的时代之问,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相处规律,创造了一条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之路,形成了具有重大原创性贡献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辟了中国式生态现代化发展新道路,促进中国和世界不断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对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溯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内涵丰富,意蕴深刻,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理论集成,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生态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立足中国共产党百年生态文明实践孕育而成,彰显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情怀,对民生福祉的关切,以及建设美丽、清洁世界的大国担当。(一)理论源泉: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1819世纪,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引发的大气、水体污染等,引起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密切关注。马克思、恩格斯首次将人与自然纳入关系范畴,对生态环境进行了辩证思考,形成了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诸多重要论断。其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寻求人类解放道路上的逻辑起点,亦成为我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和方法论。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考察,剖析了人与自然之间具有统一性、一致性和共生性关系。“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于人类而言始终处于优先的地位,这就告诫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界之上,只有认识自然界、了解自然界,把握自然界运行的规律,才能更好地改造自然界,合理利用自然界,造福子孙后代。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二人类通过劳动这一手段从自然界获取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和能量维持生存与自我发展。“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类在改造自然界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自然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置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长河中,阐发了生态问题的社会根源,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人与自然割裂、对抗的根本缘由,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过度追求导致人类无视自然规律,肆意攫取自然资源,使自然界沦为对象性的有用物,彻底将人与自然割裂开来,形成“人奴役自然”的窘境。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异化状态无法得到根本改变。马克思主义基于历史和现实层面指出规避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一一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根本上改变人奴役自然的现状,就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彻底消灭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制度。这些思想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奠定了深厚哲学根基。(二)历史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J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不仅承载着每一代人的使命与担当,更是孕育了丰富的生态智慧,诉说着人与自然真切的爱与依存。儒家“天人合一”的良性发展理念是贯穿中华传统生态文化的鲜明主线,周易序卦中“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有万物然后有男女”,认为万物都源于天地,人也是天地滋养而生,人、天、地三者是同脉相连的有机统一整体,因此要“与四时合其序”,强调要尊重自然、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合时宜地利用、改造自然。孔子还主张坚持“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仁爱原则,强调用道德和仁义来约束自己,对自然万物要充满关怀,此外对待大自然更要取之有节,用之有度,实现人与自然持久、和谐发展。道家主张“道法自然”,从哲学角度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道”是一切存在着的事物和世界的本源,也是人们改造自然获取生存所需物质资料时所遵循的法则与理念。道家认为,人不能成为衡量其他事物的尺度,万物自身就是它存在与否的尺度。其“自然无为”的生存状态被庄子视作道家的最高价值取向,“无为”并不是“不为”,它反对的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妄为,要求人类不以主观欲望破坏自然的发展,提倡人与自然平等友好相处,顺应自然万物的本质规律,尊重各种生命的本性,重新恢复自然和谐统一的状态。此外,道家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道”派生的,因此人与自然是平等的关系。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即天地万物都有相同的价值,无贵贱之分,人与自然也应如此,二者是平等存在的,不应被区别对待。这些传统生态智慧体现了古人对大自然的尊重与敬畏,奠定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浓厚的文化底色。(三)实践经验:中国共产党人百年生态文明建设历程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根据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同阶段的历史任务和面临的日益凸显的环境问题,提出许多治理理念,采取了许多可行的措施,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经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充分阐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明确“不对抗自然”的原则,号召实现“绿化祖国”梦想,指出:“人们为着要在自然界里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学来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里得到自由J一方面,毛泽东要求人民群众要充分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在生产、生活中保护植被,开展“增产节约、植树造林”等实践,确定“32字保护环境方针”,出台保护环境相关法规制度,设置专业环保部门,推动生态保护制度化、规范化。另一方面,毛泽东要求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预防水患,兴修水利”为目标开展江河整治和水利兴修工程,充分发挥人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方面的主动性。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注重环境绿化问题,强调“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国家层面相继颁布环境保护法、森林法等法律法规,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筑牢法律保障。江泽民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深入研究经济、人口、资源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面对新世纪、新问题,胡锦涛指明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和规定落实人口、资源以及环境相关工作,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基础上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即推动经济、人口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汲取中国共产党人生态实践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严峻的生态实际,明确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并站在世界生态发展的角度,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让人类拥有美好的宜居家园。正是遵从“理论一实践一理论”的发展轨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生态治理经验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展现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先进秉性。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蕴(一)科学自然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关系,也直接决定生态文明的存在形式与发展样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也诠释了新时代文明发展的新形态。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同时,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一系列生态问题相应而生,习近平总书记深知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采取革命性的行动举措,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宣告:“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我们必须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绿色发展道路,在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实践中履行人类主体责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在探索大自然的过程中发现,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人类可以通过实践活动从自然界中获取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但是拥有高度生态自觉的习近平总书记深知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证明了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论断的科学性,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这一规律是无法抗拒的。自然界在给予人类丰富物质资料的同时,也在被人类的活动所影响。当人类肆意攫取自然资源,违反自然界发展的规律时,会自食其果,遭受大自然的报复。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这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尊重自然要求人类对自然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将大自然当作自己生存的家园,而不是当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有用性对象;顺应自然即是人类要在遵循自然万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生产生活,对自然要保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保护自然是人类在具备前两种意识的前提下,自觉将自己与大自然归为一体,真正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共生共荣的关系,积极主动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二)绿色发展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世纪难题,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自然中心主义”,都将人类与自然置于矛盾对立的位置,这无益于解决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国家发展实际,从“生产力”的视角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的经济价值,创造性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重新明确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终结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关系的讨论,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南。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新时代社会发展特征的深刻认识,体现了党执政理念和方式的深刻变革。对于如何实现“两山转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指明了经济效益与生态优化之间的动态性统一,既要推动经济发展,又不能损害自然生态的健康发展。“两山论”要求新时代中国发展要两手抓,一手抓生态效益,一手抓经济发展,两手都要发挥作用。要突破以往生态环境束缚生产发展,经济发展破坏生态平衡的局面,积极寻求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新途径,通过人化自然的实践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持久、健康发展的助推剂,要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在发展中实现保护,在保护中求发展。通过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协调发展,增加绿色生态产品供给,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另一方面,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生态问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必然要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解决。要贯彻落实绿色发展观念,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现资源节约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确保经济发展的能力在生态系统承受范围之内,同时要加快建立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充分实现生态环境的经济价值。(三)基本民生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坚守的初心和使命。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跨越了重重难关,创造了世所罕见的奇迹,实现了经济跨越式发展。然而由于人与自然关系紧张所造成的一系列生态问题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成为影响人民群众幸福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J作为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坚定的中国共产党人,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人民,想人民所想,盼人民所盼,急人民所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将生态环境保护上升到民生福祉的实现的战略高度,将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J乡村生态振兴战略、水污染防治行动、厕所革命等工程无不体现着习近平总书记对民生问题的关切与重视。面对大气污染、水污染等众多生态问题,如果置之不理,不重视、不解决,会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水平,进而影响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共治共享,则是实现良好生态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J一方面,倡导社会监督,人人都是监督员,积极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形成人人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另一方面,人民群众要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将低碳出行、绿色消费体现到日常生活中,共同建设美好家园。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追求,保障每位公民享受良好生活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的权利,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人民群众生活在风清气爽、蓝天白云的生态之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改善和发展民生的重要位置,指引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建设天蓝、水绿、山青的美丽家园。(四)严密法治观: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社会主义国家在解决公共性生态问题时具有明显的制度优势,我国也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谋划生态文明建设,但是伴随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有效防止生态环境恶化,保证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取得有效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因此,只有构建制度化、法治化生态体系并坚定贯彻执行,才能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国家在解决公共性问题中的优越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接下来我们党的中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紧紧依靠制度和法治这两个坚强的后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着力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修订了20多部生态环境相关的法律,生态环境立法实现从量到质的提升,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保障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建立科学考核评价体系,将生态环境效益放在首位,摒弃唯GDP(国内生产总值)论,将人民对生态环境的满意程度作为考评原则之一,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另一方面要优化绿色考评内容,以“绿色发展指数、生态保护指数”等方面为标准,建立多层次评价制度。在完善生态法治的过程中,科学立法是前提,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要立足我国生态实际,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体现科学性与客观性。严格执法是关键,制度的生命力在于认真落实与执行,凡事先找法、凡事先依法,执法不严格,会影响生态法治建设的进程。要加强执法力度,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确保依法执法、文明执法、廉洁执法、公正执法,同时还要建立健全一套奖惩机制、监督机制、考核机制以及问责机制,筑牢制度和法治这两个坚强的后盾。公正司法是保障,构建公正司法长效机制,落实公平正义理念。全民守法是基础,生态宜居的家园需要全体公民共同建造,美丽中国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创造,让法律成为每个人内心拥护的真诚信仰。(五)全球共赢观: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正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影响程度也日益加深。生态环境作为一个全球性问题,超越了民族和国界,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习近平总书记清晰地认识到全球生态环境息息相关,认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质,所以在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国际合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全球生态治理面临的窘迫困境,需要各国团结合作,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人类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但生态文明理论的严重缺位导致人们在改造物质世界的过程中被利益驱使,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打破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造成生态环境恶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是立足现实,着眼于人类发展全局,致力于破解全球生态难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首先,顺应时代潮流,秉持合作共赢理念。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保护地球是每个国家和民族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因此,面对全球生态危机,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携手共建美丽世界。我国始终高举“共谋全球生态文明”的旗帜,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我国积极顺应时代潮流,携手应对气候变化、重大自然灾害、新冠肺炎疫情等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彰显出我国致力于全球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国际情怀和大国担当。其次,主动参与国际环保工作,积极搭建共治平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倡导和主动参与国际各项环保工作,并依托“一带一路”、生态文明论坛等积极搭建全球环境治理合作平台,携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共通共享共赢的全球治理体系,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正在从国际环保事业的参与者向贡献者、引领者转变。最后,推进全球生态建设,共建人类生态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应该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正确方向,坚持同舟共济,推动亚洲和世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我们既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生态矛盾,又要推动世界绿色健康发展,着手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外桃源:中国将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承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积极践行承诺,与其他国家一道,携手应对全球生态危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价值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待,对如何破解我国当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系统回答和长远部署。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一套意蕴丰富、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展现了党中央在探索生态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上的高度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和大国担当,是我们党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最新理论成果和结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无论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还是对于世界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特殊的时代价值。(一)理论新飞跃: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创新性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考察和分析,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强调人是生态自然长期发展形成的产物,人类能够能动地改造自然,获取自身生存所需的生产生活资料,人类无法与自然生态割裂开来。面对工业化给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他们告诫人类要尊重自然,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否则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借鉴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础上,深入探究生态环境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了两者之间的“共生性”与“依存性”,创造性地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是共同体”的理念,并强调“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这一思想要求人们将顺应自然贯彻到生活的每一处,尊重自然在环境中的地位,尽自己所能去保护自然,在保护自然的同时也要注重发展,强调发展要回归自然,推动环境保护与生产发展高度统一。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和“保护自然就是保护生产力”等论述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阐明了生态环境要素也属于生产力要素范畴,更是明确了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之间辩证统一关系,极大地肯定了生态环境的社会效益,是对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创新与发展,旨在告诫我们经济发展要在生态系统可承受范围之内,否则会遭受大自然的报复与惩罚。此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蕴含的人民性、时代性特点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民生内涵延伸的历史逻辑和人民追求良好生态环境的客观实际,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党的事业重要位置,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宗旨,切实保障群众权益,增进民生福祉,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人民群众的物质诉求、精神需求的密切结合,让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融合,为马克思论证共产主义能够缓解人与自然紧张关系提供了支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新飞跃。(二)文化新转化: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汲取和创造性转化传承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不仅延续着生态文明的智慧结晶,更承载着中华民族对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指出要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问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汲取中华传统生态文化,结合中国实际生态问题,实现对传统生态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发展,进而对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根本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儒家经典思想的精髓,是对人与自然关系最独到的见解,强调人与自然是相辅相成的,并非对立的,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理论借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二生态问题就是经济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是推动当前今后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利用哲学思维分析并运用“天人合一”思想,深刻透析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并提出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根本路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是道家生态思想的集中表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尊重自然规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生态文明理念呼应了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强调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要尊重自然发展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欲望破坏自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色发展观”、倡导的“绿色生活方式”等生态理念与墨家“辞过”“节用”等朴素自然思想一脉相承。从“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现了对中华传统生态文化的汲取和对生态智慧方法论的创新,以更加清晰的思路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正确指导。(三)实践新指南: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本遵循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生态环境保护的结构性压力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仍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党的使命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多方面部署,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国家生态发展实际,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新理念、新战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干出了一番伟大事业,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根本遵循。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实践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理论指导。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在实现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深刻反思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现代化模式基础上,站在人类命运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有效克服了西方现代化牺牲自然生态环境创造物质财富的弊病。首先,坚持绿色发展底色,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的数量和质量,引导实体经济向绿色方向转型,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相统一的绿色发展方式。其次,正确处理新时代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牢固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价值理念,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污染防治,自觉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系统谋划环境监管体制,加强制度保障,实现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动态平衡。最后,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彰显国际担当。十多年来,“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加宜居,这充分证明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性和时代性,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根本遵循。展望未来,必须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让锦绣河山更加壮美,让良好生态泽被子孙。(四)生态文明新智慧:破解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中国智慧生态问题关乎全人类的生存问题,生态问题又是一个系统问题,单纯依靠一个或者几个国家无法解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必须依靠国际社会的共同治理。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等重要论述,主张积极参与全球生态危机治理,担当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探索并深化了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为破解全球生态治理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更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了中国智慧。日益严重的全球生态问题,不仅带来世界经济的动荡,更严重威胁人类身心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站在世界发展全局和全球民生福祉的高度,指出解决全球性经济危机,必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绿色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底色。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是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我们必须朝着包容普惠创新的方向发展,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加强在绿色金融、绿色科技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将“一带一路”打造成为“绿色丝绸之路”,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中国理念。生态合作共赢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合作是实现利益唯一正确选择。要合作就要照顾彼此利益和关切,寻求合作最大公约数J全球化时代,携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要携手应对危机与挑战。在全球生态治理过程中,中国交出了满意答卷,积极倡导和主动参与国际各项环保工作,积极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和蒙特利尔议定书等国际生态环境公约,率先提出了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依托“一带一路”、生态文明论坛等积极搭建全球环境治理合作平台,并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自主贡献力度,争取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大国的责任与担当,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其深厚的理论根基和丰富的内涵,对人类文明发展转向作出深刻总结,对建设中国式生态现代化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同时也为破解全球生态危机提供了中国方案,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了中国智慧。未来,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化绿色发展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