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医疗服务与质量评价标准.docx
成都市医疗服务与质量评价标准说明:本标准评价判定原则为:先查C(即最基本、最常用、最易做到、务必做好的标准条款),“C”达6分(80%以上),方可进入方"评价,方”达0.5分(50%),方可进入attKff评价。评审标准评审要点考评方法分值扣分得分备注记录要紧扣分原因一、医院服务(40分)1、(2.2.1.1)优化门诊布局结构,完善门诊管理制度,落实便民措施,减少就医等待,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有急危重症患者优先处置的制C1 .门诊布局科学、合理,流程有序、连贯、便利。门诊楼分层挂号收费,标识清晰,有导诊指示线路图。2 .有门诊管理制度并落实。3、门诊要有导诊、分诊、护送服务、轮椅、单架车,显著位置设置电子屏、滚动显示字幕等各类便民措施。4 .有缩短患者等候时间的措施。5 .有急危重症患者优先处置的有关制度与程序。6 .医院有预约诊疗服务平台与服务措施,L查现场、查资料、查登记、走访病人。2.每款按均值扣分。7度与程序。7.医院开放节假日门诊,夜间门诊,实行无休日门诊。B1 .针对门诊重点区域与高峰时段有措施保障门诊诊疗的秩序与连贯性。2 .有减少就医环节的信息支持系统,实行门诊分层挂号、或者科室、诊室直接挂号、缴费或者自助挂号、缴费等服务。3 .切实落实急危重症患者优先处置制度。每款按均值扣分。1A门诊管理工作有分析评价,持续改进门诊工作。每款按均值扣分。22、(2.8.1.1)为患者提供就诊接待、引导、咨询服务。C1 .有咨询服务台,专人服务,有关人员应熟知各服务流程。2 .有医院就诊指南。3 .有医院建筑平面图。4 .有清晰、易懂的医院服务标识。5 .有说明患者权利的图文介绍资料。6 .有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及辅助用轮椅、推车等设备,1、查现场,2、每款各0.5分,并每款按均值扣分。7标识醒目。7 .有为老年人、有困难的患者提供导医与帮助的服务。8 .有提供饮水、电话、健康教育宣传等服务的设施。9 .有卫生、清洁、无味、防滑的卫生间,包含专供残疾人使用的卫生设施。10 .有适宜的供患者停放车辆的区域。11 .有通畅无障碍的救护车通道。12 .有电梯服务管理人员。13 .有预防意外事件的措施与警示标识。14 .医院工作人员佩带标识规范,易于患者识别。B1.有卫生、清洁、无味、防滑的卫生间,包含专供残疾人使用的卫生设施。2、实行“首问负责制”。3.有预防意外事件的措施与警示标识。每款按均值扣分。1A1.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每款按均值扣分。2馈,有改进措施。2.持续改进有成效,病人满意度提高。3、(2.6.1.1)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授权委托人对病情、诊断、医疗措施与医疗风险等具有知情选择的权利。医院有有关制度保证医务人员(*)C1 .有保障患者合法权益的有关制度并得到落实。2 .医务人员尊重患者的知情选择权利,对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授权委托人进行病情、诊断、医疗措施与医疗风险告知的同时,能提供不一致的诊疗方案。3 .医务人员熟知并尊重患者的合法权益。4 .对实施手术、麻醉、高危诊疗操作、特殊诊疗(如化疗)或者输血、使用血液制品、贵重药品、耗材等时应履行书面知情同意手续。L走访住院病人,查死亡、输血、麻醉、手术、有创检查、有创治疗病历共五份,熟悉知情同意书及授权委托书完成情况。2.第1-3款各1分,第4款为4分,且一份不合格扣一分。7B1 .患者或者近亲属、授权委托人对医务人员的告知情况能充分懂得并在病历中表达。2 .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每款按均值扣分。1A持续改进有成效。每款按均值扣分。24、(2.1.1.1)妥善处理医疗纠纷。贯彻落实医院投诉C1.设立院领导接待室并执行院长接待入日制度、意见箱、投诉电话等。L查院办、医务科的制度、流程、接待登记、谈话记录、年度报表、专案、专卷,律师聘书,7管理办法(试行),实行“首诉负责制”,设立或者指定专门部门统一同意、处理患者与医务人员投诉,及时处理并答复投诉人。()2、设立专门医患沟通办公室或者指定部门统一承担医院投诉管理工作。3、有专职人员接待医疗纠纷投诉,并有登记记录。4、有投诉管理有关制度及明确的处理流程。5、有明确的投诉处理时限并得到严格执行。6 、.有法律顾问、律师提供有关法律支持。7 .公布投诉管理部门、地点、接待时间、联系方式与投诉电话,建立健全投诉档案。发言人制度,医院监控资料及医院投诉、纠纷接待场所的设施、设备。2.每款按均值扣分B1 .实行“首诉负责制”,科室、职能部门处置投诉的职责明确,有完善的投诉协调处置机制。2 .有配置完善的录音录像设施的投诉接待室。3 .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每款按均值扣分。1A1、每季召开一次专题医疗纠纷投诉事件的讨论会,各科科主任均应加通报会。2 .职能部门对提出持续改进措施有成效评价的记录。3 .建立发言人制度。每款按均值扣分。2二、患者安全(30分)5、(3.1.2.1)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两项等项目核对患者身份,确保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C1 .有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者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时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与核对程序。核对时应让患者或者其近亲属陈述患者姓名。2 .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年龄、出生年月、年龄、病历号、床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者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根据)。3 .有关人员熟悉上述制度与流程并履行相应职责。C1 .对需使用“腕带”作为识别身份标识的患者与科室有明确制度规定。重点是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科(室),手术室、急诊室等部门,与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的患者等。2 .至少在重症医学病房(ICU、CCU、SICU、RlCU等)、新生儿科(室)、手术室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C1 .有手术部位识别标示有关制度与流程。2 .对涉及有双侧、多重结构(手指、脚趾、病灶部位)、多平面部位(脊柱)的手术时,对手术侧或L查现场、查有关资料,受检对象10人(外科4人、ICU2人、妇产科2人、新生儿2人。2.【C】2分【C】2分【C】3分并每款按均值扣分。7者部位有规范统一的标记。3 .对标记方法、标记颜色、标记实施者及患者参与有统一明确的规定。4 .患者送达术前准备室或者手术室前,已标记手术部位。【B】有规章制度与或者程序规范,各科室在任何环境与任何地点下都务必持续地履行查对制度,识别“患者身份”。1.B1对急诊抢救室与留观的患者、住院、有创诊疗、输液与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推广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B】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B】0.3分【B】0.5分【B】0.2分1A各科室对本科执行查对制度有监管。A1 .正确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标识,持续改进有成效。2 .使用带有可扫描自动识别的条形码“腕带”识别【A】0.5分【A0.5分【A】1分2患者身份。【A】涉及双侧、多重结构、多平面手术者手术标记执行率100%。6、(3.3.3.1)有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与流程。()C1 .有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与流程。2 .实施“三步安全核查”,并正确记录。第一步:麻醉实施前:三方按手术安全核查表依次核对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手术方式、知情同意情况、手术部位与标识、麻醉安全检查、皮肤是否完整、术野皮肤准备、静脉通道建立情况、患者过敏史、抗菌药物皮试结果、术前备血情况、假体、体内植入物、影像学资料等内容。第二步:手术开始前:三方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手术部位与标识,并确认风险预警等内容。手术物品准备情况的核查由手术室护理人员执行并向手术医师与麻醉医师报告。第三步:患者离开手术室前:三方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实际手术方式,术中用药、输血的核查,清点手术用物,确认手术标本,检查皮肤完整性、动静脉通路、引流管,确认患者去向等内容。3 .准备切开皮肤前,手术医师、麻醉师、巡回护士1 .查现场、查病历五份,重点是手术科室、麻醉科室及护理人员手术安全核查执行情况及表格填写情况。2 .第2款3分,其它款各1分,并每款按均值扣分。7共同遵照“手术风险评估”制度规定的流程,实施再次核对患者身份、手术部位、手术名称、麻醉分级等内容,并正确记录。4.手术院感风险评估表应在手术结束后填写。5、手术安全核查项目填写完整。B1、制定规章制度与工作步骤来统一程序,支持在手术室之外的内科与牙科等部门的操作,确保正确部位,正确操作与正确病人。2.手术核查手术风险评估执行率295%。每款按均值扣分。1A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每款按均值扣分。27、(3.6.1.1)根据医院实际情况确定“危急值”项目,建立“危急值”管理制度与工作流程。C1 .有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与工作流程。2 .医技部门(含临床实验室、病理、医学影像部门、电生理检查与内镜、血药浓度监测等)有“危急值”项目表。3 .有关人员熟悉并遵循上述制度与工作流程。4、医技部门有关人员知晓本部门“危急值”项目及L查药学、检验、病理、影像等各科的制度、流程、登记及处理情况。2.第2款2分,其它每款各1分。7()内容,能够有效识别与确认“危急值”。5、接获危急值报告的医护人员应完整、准确记录患者识别信息、危急值内容、与报告者的信息,按流程复核确认无误后,及时向经治或者值班医师报告,并做好记录。)6.医师接获危急值报告后应及时追踪、处置并记录。B1.根据临床需要与实践总结,更新与完善危急值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及项目表。2、信息系统能自动识别、提示危急值,有关科室能够通过网络及时向临床科室发出危急值报告,并有语音或者醒目的文字提示。每款按均值扣分。1A1.职能部门定期(每年至少一次)对“危急值”报告制度的有效性进行评估。2.有网络监控功能,保障危急值报告、处置及时、有效。每款按均值扣分。2三、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一)医疗质量体系管理(20分)8、(4.1.1.1)有健全的质量管理体C1.医院质量管理组织要紧包含:医院质量与安全管1、查文件、会议记录、查房记录、架构图。7系,院长是第一责任人。理委员会、各质量有关委员会、质量管理部门、各职能部门、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等。2 .有医院质量管理组织架构图,能清晰反映医院质量管理组织结构,表达院长是第一责任人。3 .院长负责制定医院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确定全院与各科室/部门的质量与安全指标。4 .院长负责确定各职能部门的质量与安全管理目标与职责。5 .院领导、各部门负责人应知晓履职的要求。2、每款按均值扣分。B1 .院领导分工负责督、监管导各职能部门,医护技各科室实施医院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的目标与要求,并能从制度与程序提供必要的保障,有改进的意见。2 .各质量管理组织定期专题研究质量与安全工作,召开有关质量与安全会议,每年很多于2次,有记录。每款按均值扣分。1A1 .院领导按分工对落实改进的意见的成效给予评价。2 .院长从人力资源、财力、管理技能培训方面对各每款按均值扣分。2有关委员会开展质量与安全管理活动提供支持。3.医院质量管理组织架构及职能分工表达决策、操纵与执行三个层次。(三个层次:院级、科级、病区(组)9、(4.1.1.3)科主任是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落实质量与安全管理及持续改进有关任务。C1 .有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科主任为第一责任人。2 .有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计划并实施。3 .落实各项医疗质量管理制度,重点是核心制度。4 .有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各项工作记录。1、查4个临床科室科主任工作手册及科室管理的有关记录。2、每款按均值扣分7B1 .对科室质量与安全进行定期检查,并召开会议,提出改进措施。2 .对本科室质量与安全指标进行资料收集与分析。每款按均值扣分。1A能够运用质量管理方法与工具进行持续质量改进。2.科室对落实改进的意见的成效进行自我评价,提出再改进意见。每款按均值扣分。2(二)医疗技术管理(40分)10、(4.3.2.1)建立医疗技术管理制度,实行医疗技术分级分类管理,不应用未经批准或者已经废止与淘汰的技术。C1 .有医疗技术管理制度。2 .落实一、二、三类医疗技术管理,实行分级分类管理,重点是二、三类技术与高风险技术。3 .一类技术通过医院审核批准,二、三类技术经医院审核后报送有关卫生行政部门批准。4 .开展三类技术与高风险技术具有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文件。5、每年向批准该项医疗技术的卫生行政部门提交二、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情况报告。5 .有近3年己经废止与淘汰技术的清单明示。1、查医务科:全院各科技术项目菜单,全院手术项目菜单,一类项目院内审核情况,二类、三类项目报批情况。2、每款按均值扣分7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假如没有开展手术,不纳入。B1 .有医院医疗技术分类目录,包含高风险诊疗技术目录。2 .有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追踪管理,重点是高风险技术项目。3 .有完整的医疗技术管理档案资料。每款按均值扣分1A职能部门有监管,根据监管结果的评价,对医疗技术分级、准入、中止有动态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每款按均值扣分211、(4.3.3.2)有新技术准入与风险管理。C1 .有新技术、新项目准入管理制度,包含立项、论证、审批等管理程序。2 .申请诊疗新技术准入,应有保障患者安全措施与风险处置预案。1、查新技术准入及动态管理情况及有关文件文书与档案资料。2、每款按均值扣分7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假如没有开展手术,不纳入。B1 .对新技术、新项目的安全、质量、疗效、经济性进行全程追踪管理与随访评价。2 .职能部门有完整的新技术档案资料,包含项目阶段总结与监管资料。每款按均值扣分1A主管部门有监管,根据监管评价。实施动态管理,确定新技术中止或者转入常规技术。每款按均值扣分212、(4.3.5.1)实行高风险技术操作的卫生技术人员授权制度。()C1 .有实施手术、麻醉、介入、腔镜诊疗等高风险技术操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实行授权的管理制度与审批程序。2 .有需要授权许可的高风险诊疗技术项目的目录。1、查医务科制度、目录、及授权红头文件。2、每款按均值扣分。7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假如没有开展手术,不纳入。B1.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根据监管情况,定期更每款按均值扣分。1新授权项目。2 .有关人员能知晓本部门、本岗位的管理要求。3 .抽查中无一例违反有关规定的行为。A有医疗技术项目操作人员的技能及资质数据库,定期更新。每款按均值扣分。213、(4.3.5.2)建立相应的资格许可授权程序及考评标准,对资格许可授权实施动态管理。()C1 .有诊疗技术资格许可授权考评组织。2 .有资格许可授权诊疗项目的考评与复评标准。3 .申请资格许可授权,应通过考评认定,根据分级管理原则,通过主管部门审核批准。4 .有复评与取消、降低操作权利的有关规定。1、查医务科有关文件、文书及动态监管资料。2、每款按均值扣分。7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假如没有开展手术,不纳入。B1 .随机抽查住院病历及手术登记文件与实际授技名单符合率295%。2 .职能部门有授权管理的完整资料。随机抽查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记录,评价监管授权情况。每款按均值扣分。1A医疗技术分级分类管理执行良好,无越级手术或者每款按均值扣分。2未经授权擅自开展手术的案例。()住院诊疗管理(50分)14、(4.4.4.1)对执行“临床路径”的病例,将平均住院日、诊疗效果、30日内再住院率、再手术率、并发症与合并症等指标列入监测范围。C1 .有对执行“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的病例进行监测的有关规定与程序,至少满足本标准第七章有关监测指标要求。2 .对执行“临床路径”的病例,有将平均住院日、诊疗效果、30日内再住院率、再手术率、并发症与合并症等指标列入监测范围的规定与程序。3、抽查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13个核心制度”的执行情况。”1、三级医院至少开展30个,二级甲等医院至少开展20个,二级乙等医院及其它专科医院至少开展10个以±02、查内科,外科,妇产科与儿科开展临床路径情况。抽查内.外科病例各2个,妇、产科与儿科病例各1个(包含查核心制度)。(专科医院按其要求路径病例检查)3、每一病例各1分,并按均值扣分。4、查临床科与质控办、信息科有关制度、文件、资料、信息数据,病历等。713个核心制度:首诊负责、三级医师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危重患者抢救、会诊、术前讨论、死亡病例讨论、查对制度、交接班、手术安全核查、手术分级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临床路径必查病种见附件。B1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每季度对监测信息进行汇总与分析。提出持续改进措施。每款按均值扣分。服务中心不纳入。A对符合进入临床路径标准的患者达到入组率280%,入组完成率270%。每款按均值扣分。215、(4.4.6.1)有单病种质量指标信息台账。C有单病种质量指标信息台账。二级医院六种:急性心梗、心衰、社区获得性肺炎、脑梗、剖宫产、围术期预防感染(特定病种7个)(二级综合评审标准七章)三级医院七种:急性心梗、心衰、社区获得性肺炎、脑梗、关节置换、冠脉移植、围术期预防感染(特定病种12个)(三级标准细则七章)1、查临床科与质控办、信息科有关制度、文件、资料、信息数据、病历等。2、每款按均值扣分。7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假如没有开展手术,不纳入。Bl信息准确、可追溯,有关措施落实到位。每款按均值扣分。1A1、每份符合第七章第三节列出病种的指标,均有执行力评价记录单。2、单病种指标信息能从医院信息系统中自动提取。每款按均值扣分。216、(4.5.2.2)根据病情,选择适宜的临床检查。C1.严格遵循临床检验、影像学检查、腔镜检查、各类功能检查、电生理、病理等各类检查项目的习惯证,并明确排除禁忌证。1、查有关病历。2、每款按均值扣分。72 .进行有创检查前,向患者充分说明,征得患者同意并签字认可。3 .根据检查、诊断结果对诊疗计划及时进行变更与调整。对重要的检查、诊断阳性与阴性结果的分析与评价意见应记录在病程记录中。B有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的定期分析与评价。每款按均值扣分。1A临床检查适宜性有定期分析与评价,有持续改进。每款按均值扣分。217、(4.5.6.2)医院对科室有明确的质量与安全指标,医院与科室定期评价,有持续改进的效果。C1 .医院对科室有明确的质量与安全指标,包含:住院重点疾病的总例数、死亡例数、两周与一个月内再住院、非预期手术例数等;患者安全类指标;单病种质量监测指标;合理用药监测指标;医院感染操纵质量监测指标。2 .定期分析质量与安全指标的变化趋势,衡量本科室的医疗服务能力与质量水平。1、查科室质控记录。2、第1款4分第2款3分7住院重点疾病18种,见第七章第二节。【B】根据医院与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需要,建立本科室的质量与安全指标并定期分析,对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每款按均值扣分。1A各项质量与安全指标呈正向变化趋势。每款按均值扣分。218、(4.5.7.4)对各临床科室出院患C1.对各临床科室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有明确的要1、查医务科、质控办、信息科有关制度、措7者平均住院日有明确的要求。求。2 .有缩短平均住院日的具体措施。(1)有解决影响缩短平均住院日的各个瓶颈环节等候时间的措施(如患者预约检查、院内会诊、检查结果、手术前等)。(2)有提升医院信息化建设,合理配置与利用现有医疗资源的措施。3 .应用“临床路径”操纵患者平均住院日。施、报表、整改资料。2、第1款1分,2款4分3款2分。B1、有关管理人员与医师均知晓缩短平均住院日的要求,并落实各项措施。2、有对超过30天住院患者分析,持续改进住院管理质量(1)对住院时间超过30天的患者进行管理与评价有明确管理规定。(2)科室将住院时间超过30天的患者,作大查房重点,有评价分析记录。每款按均值扣分。1A1、平均住院日达到卫生行政部门设定的操纵目标。(省卫生厅及卫生部“三好一满意"量化指标:平均住院日WIl天(2级)-15天(3级)。每款按均值扣分。2(四)手术管理(40分)19、(4.6.2.1)有患者病情评估与术前讨论制度。C1 .有患者病情评估制度,在术前完成病史、体格检查、影像与实验室资料等综合评估。2 .有术前讨论制度。根据手术分级与患者病情,确定参加讨论人员及内容,内容包含:(1)患者术前病情评估的重点范围。(2)手术风险评估。(3)术前准备。(4)临床诊断、拟施行的手术方式、手术风险与利弊。(5)明确是否需要分次完成手术等。3 .对术前讨论有明确的时限要求并记录在病历中。4 .对有关岗位人员进行培训。5 .为每位手术患者制订手术治疗计划或者方案。1、查手术科室制度、病历及监控情况2、每款按均值扣分7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假如没有开展手术,不纳入。【B】职能部门对制度落实情况定期检查,并有分析、反馈与整改措施。每款按均值扣分1A术前讨论规范,记录完整,有术前讨论质量持续改进成效。每款按均值扣分220、(4.6.6.2)手术离体组织务必做病理学检查,明确术后诊断,并记录。C1 .对手术后标本的病理学检查有明确的规定与流程。2 .手术室有具体措施保障规定与程序的执行。3 .有关人员知晓上述制度及流程。1、查手术科室制度、病历及监控情况。2、每款按均值扣分7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假如没有开展手术,不纳入。B1 .对病理报告与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及术后诊断不一致时,有追踪与讨论的规定与程序,其结果有记录。2 .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并有分析、反馈与整改措施。3 .肿瘤手术切除组织送检率100机每款按均值扣分1A手术离体组织送检率100虬每款按均值扣分221、(4.6.8.2)医院对手术科室有明确的质量与安全指标,医院与科室能定期评价,有能C1.医院对手术科室有明确的质量与安全指标,建立手术质量管理的数据库。(1)住院重点手术、总例数、死亡例数、术后非计划重返再次手术例数。(2)手术后并发症例数。(3)手术后感染例数(按“手术风险评估表”的要1、查手术科室、质控办、信息科有关制度、措施、报表、整改资料。2、每款按均值扣分7二级医院:重点手术是17种。见第七章第二节。三级医院:重点手术是18类35种。见第七章第够显示持续改进效果的记录。()求分类)。(4)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的使用。(5)单病种过程(核心)质量管理的病种。2.定期分析本科室手术质量与安全指标的变化趋势,衡量本科室的手术治疗能力与质量水平。二节216页。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假如没有开展手术,不纳入。【B】根据数据分析,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每款按均值扣分1A各项质量与安全指标呈正向变化趋势。每款按均值扣分222、(4.6.8.3)有“非计划再次手术”的监测、原因分析、反馈、整改与操纵体系。()C1 .有“非计划再次手术”有关管理制度与流程。2 .将操纵“非计划再次手术”作为对手术科室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3 .把“非计划再次手术”指标作为对手术医师资格评价、再授权的重要根据。4 .对临床手术科室医师与护理人员培训。1、查手术科室制度、病历及监控情况。2、每款按均值扣分7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假如没有开展手术,不纳入。B主管部门对“非计划再次手术”有监测、原因分析、反馈、整改。每款按均值扣分1【A】有效操纵非计划再次手术,持续改进有成效。每款按均值扣分2(五)麻醉管理(50分)23、(4.7.1.1)实行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并有明确的制度。C1 .有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有关制度与程序。2 .麻醉分级授权管理落实到每一位麻醉医师,权限设置与其资格、能力相符。3 .独立实施麻醉的医师须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4 .麻醉医师知晓率10率。1、查医务科与麻醉科有关资料,熟悉麻醉医师知晓度。2、每款按均值扣分7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假如没有开展手术,不纳入。B1 .独立实施全身麻醉的医师须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或者中级四年以上)资格。2 .职能部门对授权情况实施动态管理。有监督检查、反馈、处理。每款按均值扣分1A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执行良好,无超权限操作情况。每款按均值扣分224、(4.7.1.4)手术麻醉人员配置合理。C1 .人员配置合理,基本满足临床需要。2 .有明确的岗位职责,有关人员知晓本岗位的履职要求。1、查医务科与麻醉科有关资料,熟悉麻醉医师知晓度。2、每款按均值扣分7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假如没有开展手术,不纳入。B1 .麻醉科主任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2 .护士长应当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每款按均值扣分1A1 .麻醉医师人数与手术台比例应不低于2:I02 .手术室护理人员人数与手术台比例应不低于3 .5:I04 .每张手术台配备一名麻醉住院医师及一名主治及以上的麻醉医师。每款按均值扣分225、(4.7.2.1)有患者麻醉前病情评估与麻醉前讨论制度。C1 .有患者麻醉前病情评估制度,内容包含:(I)明确患者麻醉前病情评估的重点范围。(2)手术风险评估。(3)术前麻醉准备。(4)对临床诊断、拟施行的手术、麻醉方式与麻醉的风险、利弊进行综合评估。2 .有术前讨论制度,对高风险择期手术、新开展手术或者麻醉方法,进行麻醉前讨论。1、查麻醉科制度及手术病人有关资料。2、每款按均值扣分7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假如没有开展手术,不纳入。B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有监管检查、反馈、改进措施。每款按均值扣分1A评估与讨论的病历记录完整性100%。每款按均值扣分226、(4.7.5.1)全身麻醉后复苏室合理配置,管理措施到位,实施规范的全程监测()C1 .有全身麻醉后的复苏管理措施到位,由麻醉医师实施规范的全程监测。2 .每床配备吸氧设备,包含无创血压与血氧饱与度在内的监护设备,复苏室配备足够的呼吸机、抢救用药及必需设备等,满足需求。3 .复苏室每床配备吸氧设备,包含无创血压与血氧饱与度在内的监护设备,复苏室配备足够的呼吸机、抢救用药及必需设备等,满足需求。1、查麻醉科现场及有关资料。2、每款按均值扣分7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假如没有开展手术,不纳入。B1 .对麻醉复苏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与考核。2 .对设施设备进行定期保护。每款按均值扣分1A1、配置符合规定要求,管理措施到位。2、麻醉复苏室配备医护人员满足临床需要,至少有一位能独立实施麻醉的麻醉医师。每款按均值扣分227、(4.7.5.2)C1、查麻醉科现场及有7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有麻醉复苏室患者转入、转出标准与流程。()1 .有麻醉复苏室患者转入、转出标准与流程。2 .患者在复苏室内的监护结果与处理均有记录。3 .转出的患者有评价标准(全身麻醉患者SteWard评分),评价结果记录在病历中。4 .有患者转入、转出麻醉复苏室交接流程与内容规定。5 .准确记录患者进、出麻醉术后复苏室的时间。关资料2、每款按均值扣分服务中心假如没有开展手术,不纳入。B1 .科室定期自查、分析、整改。2 .主管部门进行检查、反馈,有改进措施。每款按均值扣分1A患者的监护与处理记录真实、准确、完整,病历记录完整率100%o每款按均值扣分2(六)急诊与重症管理I(70分)28、(2.3.1.1)急诊科布局、设备设施符合急诊科建设与管C1 .急诊科布局、设备设施符合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与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2 .急诊科布局符合急诊快捷流程特点,特别是对危急或者者危急重症患者(院前与院内、急诊与入院、1、查急诊科布局、流程、及药、检、影、后勤、总值班等实施7X24小时服务的规定与制度。7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理指南(试行)的要求,实行7X24小时服务。抢救与手术)满足快速处理与无缝衔接的要求。3.急诊科、急诊检验、影像检查、药剂科等实行7×24小时服务。4、急诊至少设内、外科专业,急门诊有条件的设妇、儿急门诊。2、每款按均值扣分纳入。B急诊科有单独的区域,辅助检查、药房等区域距离急诊科的半径较短,提高急诊服务效率。每款按均值扣分1A1、医院认真贯彻与执行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基本要求过程中,有不断改进的措施,并获落实。2、急诊科有完善的急诊手术室、重症监护室,满足急诊危重病人抢救需要。(三级要求)每款按均值扣分2医院设置有重症医学科并急诊抢救室设置合格,可认定有“急诊重症监护室”。29、(2.3.1.2)急诊科应当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急诊医学的基本理C1 .急诊科固定的急诊医师很多于在岗医师的50%(二级)一75%(三级),医师梯队结构合理。2 .急诊科主任由具备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担任。3 .急诊科固定的急诊护理人员很多于在岗护理人员1、查急诊科现场及人事科人员名册。2、每款按均值扣分.7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纳入。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的60(二级)一75%(三级),护理人员梯队结构合理。4 .急诊科护士长由具备主管护师及以上任职资格与5年以上急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的护理人员担任。5 .若设急诊监护室,则由专职医师与护理人员负责,单独排班、值班。6 .若设急诊病房,则由专职医师与护理人员负责,单独排班、值班。7 .主管的职能部门人员熟悉急诊科人员配备要求。B1 .急诊医师以主治以上职称之主体(在岗25070%、二级一三级)。2 .急诊护理人员以护师以上职称之主体(在岗240-70%.(二级一三级)。3 .若设急诊手术室,则由专职护士、或者由病房手术室统一管理。每款按均值扣分1急诊清创缝合室不能视为急诊手术室。A1 .急诊科固定(1年以上)的急诊医师很多于在岗的医师70%。2 .急诊科固定(1年以上)的急诊护士很多于在岗的护士80%。每款按均值扣分230、(2.3.1.4)急诊抢救工作由主治医师以上(含主治医师)主持与负责,急诊服务及时、安全、便利、有效,提高急诊分诊能力。C1 .有统一规范的急诊(含抢救)服务流程。2 .有明确的各部门、各科室职责分工与服务时限要求。3、急诊抢救工作由主治医师及以上人员主持与负责。4 .连贯不间断的急诊服务,至少做到:(1)内科、外科专业能提供“24小时X7天”连贯不间断的急诊服务。(2)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