掺花岗岩石粉活性粉末混凝土配合比设计.docx
1试验配合比设计及试验方法1.1 试验配合比设计本章节所采用的试验配合比是以RPC七种组份(水泥、硅灰、河砂、石英粉、钢纤维、减水剂、水)作为基本原材料,对已有的研究进行综合分析,选取合适的配合比作为基准配合比,用花岗岩石粉等量取代石英粉。试验的配合比见表I-Io表1“掺花岗岩石粉活旧七粉末混a磋土配合比设计配合比水泥<kg)硅灰(kg)石英砂(kg)石英粉(kg)石粉<kg)减水剂(kg)水<kg)钢纤维A877.6263.101026.7324.712021.94205.3156B877.6263.101026.7243.53481.17821.94205.3156C877.6263.101026.7162.356162.35621.94205.3156D877.6263.101026.781.178243.53421.94205.3156E877.6263.101026.70324.71221.94205.3156注:水胶比为0.18;减水剂用量为水泥的2.5%:配合比A、B、C、D、E中石粉取代石英粉的比例分别为0%、25%、50%、75%、100%;其中A为基准的RPC配合比。1.2 试验方法试验方法见以往周报告2微观试验结果2.1 不同花岗岩石粉取代率RPC的微观试验结果2.1.1 标准养护制度配合比ARPC的ESEM试验结果在图1-1、图1-2、图1-3中分别给出了标准养护制度下龄期为3d时,配合比A(花岗岩石粉取代率为0%时)IRPC水化产物微观形貌|、RPC的基体微观形/批注就W届于基体的一部分貌以及RPC基体与骨料的结合区的微观形貌。从图1-la、b中可以看出在标准养护制度下,未用花岗岩石粉取代石英粉时,3d的水化产物主要为长度约为2m左右,宽约0.2m的棒状匕SH而且数/蝌I季21:图中标错了量并不多,只见一小簇有特定形貌的C-S-H集中在某一部位,除了有C-S-H以外,还可见有六角棱片状的Ca(OH)2晶体。在图中并没有发现有Aft,这是因为在低水胶比环境下,能给水泥水化产物提供的填充空间非常有限,同时,钙机石的生成与结晶需要大量的结晶水,这在低水胶比的环境下是无法的完成的,所以在图中并没有发现有钙帆石生成。从图1-2的RPC基体微观形貌中可以看出,标准养护3d的基体结构组成比较稀疏,懵料与基体I连接不是很紧密,结构并不是很密实,可见有部分的石英砂/1百这是界面吧?颗粒比较稀松地镶嵌在基体相中。在图1-2中同样也看到有比较明显形状的六方棱片状的Ca(OH)2晶体沉积在IC-S-H凝啦/批注【季川:这何与BH-I的不一样?从图1-3可知,在常温时,RPC是由相对密实的基体相与嵌固在基体相中的骨料相石英砂颗粒组成的,基体相的结构相对密实、均一,致密度良好,石英砂颗粒紧紧的被包裹在其中。另外,标准养护制度下,3d龄期时,石英砂与周围的水化产物相一起形成反应性的界面,骨料相与基体相连接较好,K旦是仍可见到骨料与基体间存在的微裂纹,说明骨料与基体间的连接并不是很密实I基体相与/批注上句矛盾骨料相间的界面过渡区并不是很明显|。另外从图1-3中还可以观察到石英砂表面/批注I季61:与与上一句矛盾并不是光滑的,存在有凹凸不平的痕迹,这是水化反应过程中在石英砂表面留下的水化痕迹。(a)2000×(b)5000×图1-1配合比A标准养护3d水化产物微观形貌图1-2配合比ARPC标准养护3d基体图1-3配合比ARPC标准养护3d基体ESEM图与骨科结合区ESEM图2.1.2 标准养护制度配合比ARPC的EDS试验结果图1-4分别为配合比A标准养护3d后水化产物,即图1-1中水化产物的电子微区扫描能谱图。从能谱图中可以看出该水化产物的元素主要为Ca、Si,还含有少量的微量元素Fc(要给出卡片的名称,如下图,PDF#05-0490,字要清楚)。其中图1-1中水化产物的CaZSi为2.72。30405060702theta/0O批注季7:只介绍一个样的微结构数据,没有对比,也 没有结论。批注拿引:不规范,见上图图IY配合比A标准养护3<i水化产物EDS图谱2.13I标准养护制度配合比ARPCWJXRD试验结果图1-5为配合比A标准养护3d的XRD图谱。从!图1-51可知,配合比A标准养护3d后,物相主要有部分未掺与水化的C3S>C2S以及水泥水化产生的C-S-HxCa(OH)2,Ca(OH)2的衍射峰还比较高,其中含有的C-S-H中部分为硅灰掺与二次水化反应产生的。从图中还可以看到含有的主要物相还有Si2,而且其衍射峰强度非常高。A-SiO2-Ca(OH)2B-C-S-HT-C3SC2S图1-5配合比A标准养护3dXRD图谱参考文献11TAIYS.UniaxialcompressiontestsatvariousloadingratesforreactivepowderconcreteJ.TheoreticalandAppliedFractureMechanics,2(X)9(52):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