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docx
-
资源ID:43185
资源大小:18.88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XX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docx
XX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围绕健康中国和健康四川、健康XX建设,坚持以“办人民满意的体育”为目标,加快实施群众体育五大工程、十三项行动,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积极建设体育强市。(一)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场地设施建设持续加强,健身组织活力进一步彰显,赛事活动供给进一步丰富,科学健身服务常态化开展,人民群众健身热情进一步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归市、区县、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19名,群众体育引领员队伍达到3.5万人。二、主要任务(三)实施场地设施补短板工程。四级全民健身设施体系完善行动。推动各级加大投入,着力完善市、区县、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全民健身设施体系,实现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市级实施一个公共体育场、一个公共体育馆、一个全民健身中心、一个公共游泳馆、一个体育公园“五个一”工程。各区县建设与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公共体育场、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并选建公共体育馆、游泳馆、健身广场、滑冰馆等。每个乡镇(街道)至少建有一个健身中心或多功能运动场。每个行政村(社区)建有一个多功能运动场。推广在健身中心或多功能运动场配建智能健身器材。支持农村地区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推动健身场地设施适老化、无障碍建设,就近就便服务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居住区健身场地设施配套提升行动。根据人口规模、居住区和社区建设情况,完善群众举步可就、便捷多元的健身场地设施。新建居住区和社区严格按照“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标准配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并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不得挪用或侵占。未达标的既有居住区和社区,要因地制宜配建标准或非标准健身场地设施。因“地”制宜建设健身场地设施行动。积极推进体育公园和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采取盘活城市空闲土地、用好城市公益性建设用地、支持以划拨方式供地、倡导复合用地等模式,解决好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用地难问题。利用公园绿地、河湖沿岸、滩地、旧厂房、仓库、桥下空间等可利用土地资源,新建或改扩建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体系。到2025年,全市建成体育公园9个以上,规划打造体育服务综合体20个以上。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服务增效行动。进一步完善财政补助政策,每年补助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项目8个以上。优化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绩效管理方式,加强开放使用评估督导,加大场馆向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开放的绩效考核力度,不断提升场馆使用效益。完善场馆硬件设施,做好场馆应急避难(险)功能转换预案。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积极推动具备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四)实施赛事活动全域化工程。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构建行动。广泛开展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年均组织县级以上赛事活动200场(次)以±o市级定期举办综合性运动会,打造5种以上不同类型、符合我市实际的群众体育赛事活动,每种赛事活动每年举办1次以上。区县打造3种以上群众体育赛事活动,每种赛事活动每年举办1次以上。乡镇(街道)每年举办群众体育赛事活动2次以上。行政村(社区)每年举办群众体育赛事活动1次以上。持续组织开展“迎春”“百城千乡万村社区”等系列赛事和“迎新登高”“全民健身日”等主题活动。大力发展“三大球”运动,推动县域足球推广普及。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协会等举办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赛事活动。逐步构建四级联动、部门协同、全民参与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供给体系。全民健身品牌赛事培育行动。紧密结合“江姐故里、千年盐都、恐龙之乡、中国灯城”四张城市文化名片,持续组织开展恐龙半程国际马拉松、恐龙国际灯会桥牌公开赛、“江姐故里杯”全民健身系列赛等品牌赛事活动。依托传统节日、重大庆典和民间体育资源,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逐渐形成“一县(区)一品”“一县(区)多品”的XX特色群众体育赛事活动新格局。推动内自两地、川渝两地群众体育赛事活动联动开展,助力内自同城一体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到2025年,全市打造具有全国或区域影响力的全民健身品牌赛事2个以上。重点人群健身活动促进行动。全面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推进青少年体育“健康包”工程,开展青少年科学健身指导,完善青少年近视、肥胖等问题的运动干预体系。在公共体育场地配备适合学龄前儿童锻炼的设备设施。提升健身设施适老化程度,推广适合老年人的体育健身休闲项目,开展适合老年人的赛事活动。大力推广工间操、广播体操。支持举办各类残疾人体育赛事,开展残疾人康复健身活动。推广适合农民、妇女等人群的体育赛事活动。(五)实施健身组织全覆盖工程。体育社会组织活动激发行动。加强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建设,鼓励体育总会向乡镇(街道)延伸、各类体育社会组织下沉行政村(社区),大力发展社区体育俱乐部,构建覆盖城乡、富有活力、就近就便的体育社会组织网络。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参与承接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依托公共体育场馆资源,给予队伍稳定、组织活跃、专业素养高的全民健身社会组织场地支持。鼓励体育社会组织承办各级各类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开展健身技能培训,将运动项目推广普及作为单项体育协会的主要评价指标。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壮大行动。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培育全民健身志愿服务XX品牌,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群众体育引领员队伍建设,逐步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城乡、富有活力的志愿服务体系。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群众体育引领员激励机制,到2025年,全市新增社会体育指导员2000名以上,积极开展线上线下志愿服务,提高科学健身服务水平。(六)实施科学健身服务普及工程。科学健身知识普及行动。依托市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和各级全民健身指导机构,开展科学健身指导,推广普及全民健身科学知识。在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乡村、学校等组织开展“科学健身大讲堂”活动。开展科学健身技能培训,依托各体育单项协会开展公益性培训,推广普及科学健身方法。拓展服务渠道,丰富服务载体,广泛利用各类媒体宣传普及科学健身知识,讲好群众健身故事,传播全民健身文化,弘扬体育精神。运动促进健康干预行动。落实国民体质监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制度,常态化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定期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每年组织全科医生、社区医生参加“运动促进健康”技术培训班,支持社区医疗卫生机构设立科学健身门诊,开展运动促进健康、运动伤病防治、体质健康干预等服务。推广简便易行、科学有效的居家锻炼健身方法,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项目,发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健身养生和健康促进功效。(七)实施全民健身智慧化提升工程。公共体育场馆信息化改造行动。推动现有公共体育场馆信息化改造,优化场馆流量监测、网上预定、信息发布等便民服务。新建(改扩建)公共体育场馆同步实施信息化建设,鼓励配置智能健身设施,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场馆开放使用效益。到2025年,完成全市所有公共体育场馆信息化项目升级改造。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务“一张网”行动。持续深化集场地设施、社会组织、赛事活动、健身指导等功能于一体的XX体育大数据平台建设,提供设施查询、场地预定、培训报名、赛事活动等服务。推进5G、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创新应用,开展全民健身“云赛事”、科学健身“云指导”等活动,逐步形成信息发布及时、服务获取便捷、数据反馈高效的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务“一张网”。三、保障措施(八)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党对全民健身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各级政府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作用,推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市、区县政府要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本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多元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市教育体育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单位)对各区县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和督促指导。(九)壮大人才队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健身指导、组织管理、科技研发、宣传推广、志愿服务等人才培养。建立多元化培养渠道,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稳步推进基层体育管理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群众体育引领员等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评价机制。(十)推动融合发展。深化体教融合。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熟练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培养终身运动习惯。健全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加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体校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力度,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规范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支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推动体卫融合。探索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模式,分级推动体卫融合服务机构开展工作并向基层延伸,推广针对常见慢性病、运动风险、运动伤病的运动干预项目和方法。促进体旅融合。加快推动航空飞行、马拉松、山地户外、水上、自行车等户外运动项目,加快建设一批航空飞行营地、山地户外营地、汽车自驾营地等户外公共服务设施。打造一批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精品线路和精品赛事,助力乡村振兴。(十一)夯实产业基础。优化体育产业结构,打造本土知名赛事1P,培育马拉松、航空飞行、赛艇、皮划艇、自行车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催生更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推进星级体育服务综合体等示范载体建设。以XX体育大数据中心为依托,共建XX宜宾体育大数据发展联盟,逐步扩大体育资源共建共享圈。(十二)强化安全保障。加强健身设施监管,配置公共体育场馆急救设备,确保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开放服务符合防疫、应急、疏散、质量和消防安全标准。健全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安全防范、应急保障及“熔断”机制,完善运动项目办赛指南和参赛指弓1,统筹赛事活动举办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推动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安全有序规范发展。加强全民健身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和个人信息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