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概论70932748.docx
广播电视概论70932748一、广播电视事业的诞生 (一)广播事业的形成 1、无线电的发明 2、无线电广播的诞生 3、广播电台的建立 (二)电视事业的诞生 1、电视的诞生 2、电视成为公众事业二、广播电视与广播电视学 1、什么是广播电视 能够从三个角度来看: 一是从形态上,广播电视是电台或者电视台把节目转换成电信号,利用无线电波或者导线传送节目的传播媒介; 从技术与传播内容看,它是一种技术、一种制作与发送系统与内容; 从媒介的内涵看,广播电视是运用电磁工具把信号同时提供给特定地区大批受众的大众传播媒介。 2、广播电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它是在广播电视事业蓬勃进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涉及三个不一致知识领域,而又有其特殊的进展与活动规律。 首先,是广播电视技术工程。 其次,是广播电视的制作与公布系统。 最后,是广播电视的内容。 3、广播电视学的体系框架 有广播电视节目学、广播电视受众学、广播电视管理学、广播电视史等。 有两大特点:一是实践性强;二是综合性强。三、广播电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从微观到宏观,能够分为下列层次: 一是节目研究; 二是节目的制作者与同意者研究; 三是研究广播电视事业系统; 四是研究广播电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2、研究方法 (1)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2)要运用有关学科的知识与原理。 (3)要运用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第一章广播电视事业的进展第一节中国广播电视事业进展概况 一、早期的广播电视 二、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广播事业 三、解放区的广播事业 四、新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19491956):1949年10月1日,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改为广播事业局。在1950到1952年间,完成对私营电台的社会主义改造,把广播电台置于党与政府的领导之下。 2、第二阶段(19571966):中央与地方的广播事业同时得到进展,电视事业开始起步。 3、第三阶段(19671976):文革停滞时期 4、第四阶段(1977):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全盛时期。我国早期电视特点 1、节目形式简单,新闻以口播与纪录片为主。 2、电影与戏剧转播在电视节目中占很大比重。 3、节目的重播量非常大。 4、特别重视宣传性与政治性。 5、受众面非常小 文革期间的电视(1966-1976) 1、电视新闻不同意使用现场合成 2、使用无声片加配解说词与音响的方法 3、开始播出彩色电视 改革开放以后的电视时期。(1976年以来) 1、节目内容逐步丰富 2、全国电视网开始形成 3、电视机逐步普及 4、电视台开始走上自力更生自办节目的道路 5、广告的出现与繁荣 6、四级办电视五、台港澳广播电视事业概况 1、台湾2、香港3、澳门第二节世界广播电视事业进展概况 一、美国 世界上广电事业最发达的国家。1920年8月20日,美国KDKA电台正式开播,开创美国与世界广播事业。 二、英国 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的诞生地。 三、日本 亚洲广播电视最发达的国家。第二章广播电视的进展规律一、生产力是广播电视进展的基础 1、科学技术对广播电视进展起先导作用。 正是由于电子技术及其产品的发明与进展,才导致了广播电视的出现。广播电视的每一次进步,都与科技有关。如,电磁学一无线电技术一无线电广播一同步通讯卫星。 2、广播电视需要先进的管理。 3、生产力中人的进展推动广播电视的进展。 (1)从受众的角度看,人的进展,有利于推动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有利于培养具有高度参与能力的受众。 (2)从传播者的角度看,人的进展,意味着广电从业人员更高的传播技能与劳动生产率。 4、生产力进展水平决定了广播电视进展的社会经济环境。 国民经济实力、居民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广告市场规模都是制约或者促进广播电视进展的因素。二、文化是广播电视进展的根据 1、文化的定义 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一切生活方式的总与,包含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有的时候也特指精神文化,即所有价值结构、规范结构、信仰结构等。 狭义的文化,有的时候是指个人或者群体具备与表达出来的所受教育的程度、知识素养与文艺修养。有的时候也特指文学艺术。 2、文化在广电进展中的作用 广电的进展绝对不能忽视人文因素,缺乏人文关怀; 广播电视传播的内容绝不可能脱离脚下的文化土壤; 广播电视的价值实现最终要落实到人身上,落实到文化层面上。 3、狭义文化在广电进展中的影响 就公众而言,居民文化程度是影响其成为稳固受众的重要因素之一;受众的文化程度与品位也会影响节目的编排制作。 就传播者而言,较高的文化修养也显得特殊重要。 4、广义文化在广电进展中的影响 (1)广播电视节目只有习惯当地文化特征,才能被同意。 (2)优势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广电的进展。 (3)文化差异使广电产生窄播与非群体化的进展态势。三、媒介竞争是广电进展的动力 竞争存在于广电行业内部、与报刊杂志、新媒体(网络)之间。四、受众是广播电视进展的支点 受众是广电的服务对象,节目的参与者与消费者,信息的反馈者。第三章广播电视的特征第一节广播电视的传播特点一、广播电视的共同特点 1、传播迅速及时 2、传播的广泛性 3、内容的丰富性 4、声画并茂与信息的传真性二、广播与电视特点的区别 1、在传播手段上,电视是视听兼备的,与人类的感知过程与经验过程极为吻合,观众极易同意,易产生亲切感、现场感与参与感;广播是专门听的,声波不容易隔断。它有自己的特殊优势:(1)是表现为“听''的单一,能够集中注意力,受声音的操纵,能够听到一些理性思维较强的内容;(2)是表现为“听”的随意,能够边做事边收听。 2、在传播内容上,电视的综合性更强,由于它是声音、图象与文字的综合,因此娱乐性更强。广播也是综合性的,只只是不一致于电视。它要把语言符号转化为直观的形象,类似于文学形象欣赏的间接性。 3、在传播方式上,广播节目制作简便;节目成本低;收音机的费用也低。三、广播电视的缺点 1、传播的易逝性 为了弥补这一点,许多电台与电视台都使用增加频道、增加播出次数的办法。如新闻的滚动播出。 2、内容的表面性 这在广播中表现为电声的一瞬即逝,听众一不留神就会出现误听,导致信息的变异。在电视直观的音像画面中,不容易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与事物的内在规律,也不容易表达许多背景材料。 这一弱点能够采取连续报道、深度报道的方式来弥补。 3、同意的被动性 受众在同一时间中只能收听一种广播节目,只能选择一个电视频道,处于一种被动的同意方式。 为此,广播电视应该做到下列方面。 首先,增加节目套数,让受众有更大的选择余地。 其次,做好节目预告,以供受众自由选择节目收听或者收看。 第三,注意在节目中间向受众提示有关的内容。 从以上内容我们能够看出,广播电视的传播特点,既促成它们与其他媒介的不致,也将制约与影响其社会作用的发挥。第二节广播电视的社会地位与社会功能一、广播电视的社会属性 这一属性是在社会运用之中产生的。 1、社会性 广播电视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其自身是没有社会性的。然而,在一定的社会中,广播电视往往被一定的阶级、政党与社会团体所掌握与运用,为他们的利益与目的服务,这就产生了它的社会性。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性就是阶级性。 2、大众性二、广播电视与经济、政治、文化广播电视与经济、政治、文化有非常特殊而直接的关系。 (一)经济与广播电视 1、广播电视要受经济的制约 社会经济不进展,广播电视事业也就不易得到进展。 2、广播电视对经济产生巨大影响首先,广播电视事业的进展直接刺激电子工业的进展,从电子元件到广播电视器材,从节目制作到传播发行,都会带来经济效益。其次,广播电视传播的节目内容直接服务或者影响经济。 (二)政治与广播电视 假如说经济关于广播电视的影响是在事业进展的规模与水平方面,那么政治关于广播电视的影响则要紧是在管理体制与传播内容方面。 1、政治关于广播电视的影响在我国,广播电视是社会主义的,因此在管理体制上,明确规定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由国家兴办,禁止私人经营。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还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党性。 2、广播电视关于政治的积极作用 广播电视是一种政治思想的宣传教育工具。 广播电视还能够用来作为社会沟通的渠道或者途径。 广播电视还能够运用舆论监督的方式,来推动民主、法制建设,来开展批判与自我批判活动。 ()文化与广播电视 1、文化对广播电视的制约 广播电视的传播就是一种文化。 广播电视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植根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之中。文化对广播电视的制约是多方面的,最要紧的是要求广播电视习惯整个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其次是要求广播电视传播先进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2、广播电视对文化的影响 广播电视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已经制造出一种新型的大众文化形态-一影像文化。 广播电视还可视为是一种新型的文化传播手段,它能够把一切人类文化成果更广泛的传播出去;他能够作为电话教育的手段,更好的更广泛的普及文化知识;他还能够作为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手段,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播功功功功功功 广闻论传育乐务 新舆宣教娱服 四、 1、 2、 3、 4、 5、 6、 五、电视的负面影响 1、电视的出现使“地球村''成为可能,但同时也造成人际关系疏远。 2、电视帮我们打开视野,同时又导致社会麻醉。如在日本有“容器人”的提法。 3、电视提供了丰富的精神粮食,同时也污染了社会风气。 4、电视进入市场,有可能导致文化沉沦。 5、电视为人们提供了方便,但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进展。 六、广播传播的进展趋势 1、坚持新闻的传播,注意新闻的时效性 2、重新定位文艺传播模式,注重音乐节目。 3、防止广播节目的广告化趋势。 4、进行广播改革,实行专业台战略。 5、重视接收工具的完善,拓展广播产业的进展空间。第四章广电传播的语言符号系统 广播电视的信息符号是音像。广播电视节目的两个基本要素是声音与图像。它们又能够分为几种分支要素,如声音能够分为语言、音响与音乐等。 第一节声音 广播电视都能传播声音。声音又可分为语言、音乐、音响三要素。一、声音的性能 1、物理性。声音的本质表现为一种波动。声音的物理特性表现为音调、响度与音色。 2、心理性。指声音被人所感知时的心理因素,这种心理因素决定着人们对声音的好恶。这里与声音的时代感、民族特色与地方色彩有关,同时也要注意个体心理中的认同心理与逆反心理活动。 3、抒情性。声音的音调、响度与音色都具有一种抒情的作用,这就需要播音员或者主持人去体味,以相应的音调、音色、音量去处理与把握相应的感情。二、语言 广次电视也要依靠语言传播、叙事、表达思想。在广播电视节目中,语言能够是各类人物的话语,还能够是记者编辑的解说词与串联词等。 1、语言在广播中的作用与要求有声语言是广播的要紧手段,也是要紧的信息符号,它承载着节目的部分内容。这种广播节目的内容,就要受众用听觉来感知。在这种感知过程中,有一个“平行规律,由于广播与收听是平行的、同步进行的,因此语言表达的程度与信息量要与听众的言语感知能力与同意程度相习惯,收听过程与懂得过程也应该同步完成。因此,务必考虑大脑对语言懂得过程应该尽量缩短,也应该达到一个平行的境地。这就是广播与收听的“平行规律 由于“平行规律''的限定,因此要求广播语言务必用通俗的口语,句子要短,要规范。 2、语言在电视中的作用与要求 (1)语言在电视中的作用 揭示主题,阐述思想意义。 补充画面形象的不足。,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 渲染、突出、烘托图象,使图象更富有感染力、真实感与亲切感。 联结画面。语言是不能切断的,它能够发挥结构作用,使得画面的衔接更为自然。 (2)电视中语言的特殊要求 在电视中语言除了具备与广播相同的基本要求外,还有其特别的要求: 注意声画配合的协调,不可将电视变成广播。 电视中声音因素除前面所说的解说词形式之外,还有对白、独白、旁白等形式。要根据不一致的电视节目样式来使用。如新闻节目中使用对白就要慎重,不可流露出导演的痕迹,而在电视纪录片中就比较自由了。 要更亲切、准确、精练。 崔永元在主持的谈话类节目实话实说时,从不扮演“智者”、"裁判''的角色,而是保持作为一位在现场引导话语的朋友的身份,始终将话语的焦点定在观众的言论上,注意语言的亲切、准确、精练。三、音响 分为主体音响、环境音响、背景音响三类。主体音响是所报道的要紧事物或者人物发出的声音;环境音响是所报道的事物或者人物所在环境中存在的各类声音,常用来表示时间、地点、条件、气氛;背景音响是与所报道的对象有关联的声音。 1、音响的要紧作用 具有逼真性。 它能够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段。 听众能够从音响中感受到或者联想到有关的事物,从而起到深化主题、烘托环境气氛、表现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刻画人物形象与心理等作用。 组接相应的时间与空间 音响效果的提示作用,能够起到组接时空的作用。在叙述过程中,“蝉鸣”提示是“夏天”,“鸡鸣”提示是“农村”与“清晨”。若将这两种声音糅合在一起,就能够表述出这是夏天农村的一个清晨 2、音响采录的要求 (1)绝对真实。 首先要求本体真实,所采录的音响,务必是所报道的事物或者人物,与与报道内容确有关联的事物或者人物本身发出的声音; 其次要求采录真实,坚持采录的同步性,严格按照音响本来的面目与实际发生过程采录音响。反对“制造音响”。 (2)力求自然。要求所录音响不呆板、不造作,是感情的自然流露。 通常造成不自然的因素有:采访人的恐惧心理;记者无意举止的干扰;采访不合时宜;提问不当。 (3)捕捉特点。 (4)尽量清晰。四、音乐 音乐是一种以旋律与节奏为手段塑造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所有艺术中,音乐是一种最适宜抒发感情的艺术。 在广播电视节目中,音乐节目是一种独立的节目形态,属于“文艺性节目”类型。 我们将音乐视为节目要素,就是将音乐看成是节目的辅助成分。因此节目音乐与音乐节目就日成了两个不一致的概念。 第二节画面一、画面图象的构成 关于电视节目而言,图像包含这样几个要素: 1、形象 形象是指摄录下来的人物、景物等实在具体的图象。 电视节目中所拍摄的实人、实景、实物,就构成了画面的实际内容。这也是对现实的记录与再现。电视传播的形象生动就建立在这一点上。在纪实性的节目中,形象务必季真实的。 2、画面 画面尽管也是具体的图象,但它是人工绘制的。它包含动画、漫画、地图、图表等。 其中动画、漫画,有着形象表达的意义,具有艺术制造的功能。在电视中,最突出的代表是动画片。地图、图表则具有抽象概括作用。在电视中,图表能够制作成动态的形式,用来表示事物进展变化的情况。如中央五台在达喀尔拉力赛的过程中,就经常插入地图,并以动画的形式表示参赛队员的行进情况。 3、文字 指制作在电视画面上的字幕。在电视新闻中,若被采访者说方言或者外语,在画面打出字幕,就能让观众看懂。字幕还能够用来表述一些比较重要的文件内容,如法令、政策、刿事、声明与节目预告等信息。 4、电子特技画面 如快镜头能够将一朵花在几天里开放到凋谢的过程在短短的几秒钟里表现出来。慢镜头则能够使观众更清晰地把握事物变化的过程。如体育比赛中的进球或者犯规动作。二、画面图象的特性 1、连续性。 2、现在时性,即现场感。 3、主客观合一性。选择性反映出主观性;对生活的记录反映出客观性。 4、多义性。由此能够把电视画面的基本功能概括为:纪实传播(重大事件的画面成为历史的见证);形象传播(传播形象具体的现实);直接传播(观众与电视之间的接触是直接的,符号与所指对象是合一的)。第三节声音与画面的组合一、电视新闻节目的声画关系 在电视新闻的声音中,最重要的是播音语言。在画面中,最重要的是对细节的运用。由于时间的限制与画面的有限,播音语言在电视新闻中作用很大,它使得无序的画面变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而画面的存在,又使语言的变现力更加强大。二、声画关系的具体形式 1、声画合一,指电视画面与声音同时指向一个具体形象的结合形式。它的特点是声画同步发生、进展,视听高度统一,使画面与声音具有高度的保真性。分画内声画合一(要紧表现为画面物像及其声音的合一。如声音播出时也能看见人物讲话的画面)与画外声画合一(常见于内容严肃、节奏缓慢的新闻与运用画外音解说的纪录片与艺术片。如会议新闻中播报某人姓名时相应出现此人的画面)。 2、声画对位,指电视节目中画面与声音对列,它们按照各自不一致的规律,独自表现不一致事物的信息,却又有机地围绕与表现同一内容。 这种组合方式适用于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画面信息十分清晰、一目了然,而观众仍有不明白,报道词就应解释、分析、说明。第二种是需要报道的情况电视记者无法拍到实况,则可用解说词叙述新闻事实,而画面反映的是时过境迁的一些实地景象或者邻近居民的动态。第三种是新闻评论,画面出现电视新闻场景,而记者在旁叙述。第五章广播电视节目的类型 对节目进行科学分类的意义:对广播电视节目进行科学分类,是为了正确认识各类节目的存在状况,把握其进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优化节目、改革节目,促成一个良性运行的健康的节目系统。 要求: 熟悉广播电视节目按不一致标准的分类; 在校期间参与到学校的广播台节目的编排、策划、主持与运营。第一节广播电视节目的分类一、节目分类的原则与方法 使用不一致的标准,就会划分出不一致的类别。 (一)从节目内容去考察 基本可分为新闻节目与文艺节目,在此基础上衍生转化为其他类型的节目。 (二)从节目形态去考察 1、通常型节目。指节目内容取向与同意对象都具有最大的容量与通常性。如新闻节目、广告节目、广播剧、电视剧等,它们的报道范围、创作取材,包罗万象,不受限制。是广播电视节目的基本类型。 2、综合型节目。融知识性、娱乐性、教育性、趣味性、新闻性于一体。其特点是兼容、互相渗透。当然,在综合时还是以一种内容为主。 3、专题型节目。具有特定内容范畴的节目形式,以满足人与社会的特定需要。具有指向性、集中性、系统性。其类别有:具有固定节目名称与固定播出时间的专题节目。如体育专题报道、两会专题报道等。 4、对象型节目。是以特定的人或者阶层为受众的节目类型。具有贴近性、层次性,能够向不一致的国家、地区、民族与不一致行业、年龄层次的受众提供服务。如少儿节目、老年节目夕阳红、妇女节目半边天等。 总之,通常型、综合型节目是“广”播,而专题型、对象型节目是“窄”播。后者从某种意义上能够吸引相对稳固的受众,是节目形态进展的一种趋势。 (三)从其他角度考虑 每确定一个角度,就会产生不一致的分类: 1、按特定对象分,有通常性节目与对象性节目。后者如对农村广播与对少儿广播。 2、按选题范围分,有通常性选题与专题节目。后者如法制园地、为您服务。 3、按是否有主持人分,主持人节目与非主持人节目。 4、按节目来源分,自办节目、联办节目、转播节目、联播节目等。 5、按播出方式分,直播节目与录播节目。 6、按播出时间分,有定期节目、特别节目、插播节目等。 上述分法,往往会有交叉。如有些节目,既是综合类的、又是主持人节目,又是自办节目,还有受众参与。二、节目种类的具体划分从上述考察可知,按节目内容属性划分比较简单明了。按节目内容的标准,国际或者国内通行的有“四分法''与"六分法''两种。"六分法'分为新闻类节目、言论类节目、知识类节目、教育类节目、文艺类节目、服务类节目。在实践中,“六分法”的划分过于琐细,而且节目类别之间互相渗透、混淆。如言论类节目往往因新闻事件而起,有的时候就依附在一起了。又如知识类节目与教育类节目两者的界限也不太明确。“四分法”显得明确些,它将广播电视节目分为: 1、新闻类节目(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 2、教育类节目(社会教育、学科教育,如百家讲坛探索发现等) 3、文艺类节目(包含娱乐节目、综艺节目,如非常6+1欢乐总动员春节晚会等) 4、服务类节目(包含广告、为您服务、天气预报等) 这种划分也照应了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 第二节广播电视节目的样式这里讲的节目样式,是一种综合性的概述。它能够作为后面分类时的参考。我们将从单个节目与集合节目两个方面来论述:一、单一式指二个具体的节目。它不管使用什么题材、体裁,也不管采取什么方法,它都是一个整体,具有独立完整的内容与相应的形式。在每种类型节目之中,它将呈现出不一致的风貌。小如一则通讯、消息,大如一部电视连续剧。基于此,我们也能够将连续性节目与系列性节目看成单一式的节目。指二组内容相对专一的广播电视节目的集合。因其播出的方式不一致,能够分为两类。一类是固定专题节目它们具有固定的名目,并定期连续播出。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一类是临时专题节目。它们是不定期临时设置的。如因重大事件而设立的节目,像“奥运会专题报道Z我国的“两会专题报道0三、栏目式又称专栏式。这是将一些广播电视节目编排与播出的一种形式。它有一定的名称、内容、特点、播出时间。能够按节目内容设置,也能够为一定的对象设置,还能够使用节目主持人方式。构成栏目的节目大都有一定的有关性与共同性,如同一主题、同一题材或者体裁,或者者能引起联想、能够比较等。广播电视节目的栏目化,不仅有助于节目的编排,同时也利于吸引受众的收视。我国的广播电视节目已经形成了一些著名的栏目:中央电视台的晚间新闻报道、东方时空。四、综合式这是许多个节目的集合体。指按照一定的思路、编辑方针与要求,将多种内容与形式的作品有序地组合起来的广播电视节目。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与报纸摘要就是新闻综合节目;中央电视台的综艺大观则是文艺综合节目。它们在习惯广播电视受众广泛性的需求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常常构成电台与电视台的要紧节目样式。五、板块式"板块”是借用了地质学中的一个概念。这种节目是指具有基本固定播出时段与周期,节目融新闻、信息、服务、文化娱乐等多种节目类型于一体,多使用主持人串联形式播出的大时段节目,也称“杂志型节目”。如1998年的上海东方广播电台早晨6:00-9:00的东广早新闻长达三个小时,包含东广快讯、新闻追踪、报刊导读等子栏目。板块式与节目的栏目化,在概念上有交叉现象。第六章新闻性节目第一节广播电视新闻性节目的特征一、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 1、广播新闻传播的特点 (1)突破时空限制 (2)抗灾害能力强 (3)普及率高,群众性强 广播是一种对受众要求最低的媒体,这种要求最低表达在三个方面: 一是收听时能够“一心多用“,能够边听边做家务,对受众的专注程度要求较低。它是人们出行时获取信息的最佳媒介。 二是收听广播的费用较低。 三是广播对受众的文化水平要求较低。 广播新闻传播除了上述优势外,还有一些弱点: (1)选择性差。 (2)稍纵即逝,难有深层懂得。 2、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 (1)符号的多样性。 (2)信息的直观性。声画结合,避免信息损耗。 (3)现场的亲历性。通过屏幕,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4)受众的参与性强。 电视新闻受众的参与要紧是一种心理参与。电视传播符号构筑了一个现实的场景,使受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此外,电视在传播上也具有广播的弱点,同时也有它特有的弱点。 第一、视听符号的暂留性。 第二、线性传播的局限性。削弱传播效果。 第三、电视图像的多义性与模糊性。在一些经济报道中,有些生产的画面既能够用于这条报道,又能够用于那条报道。这种“万能图像”出现是电视新闻难避免的。模糊性表达在不一致德观众对同一画面有不一致懂得。 第四、屏幕空间的有限性。摄像机的镜头并不是观众的眼睛,而是记者编辑的眼睛。它所传达的内容有限。二、广播电视新闻的现场性与时效性 广播电视新闻的现场性与时效性是两个不一致的概念,但二者是密不可分的,缺一不可。 现场与实效的完美结合就形成了今天的现场同步直播,它使得广播电视新闻的主导性得到充分的发挥。第二节广电新闻类节目的要紧类型一、消息类新闻节目 简要报道新闻的5要素。如新闻联播、新闻30分等。电视新闻从长度说,3分钟左右为长消息,1分半钟以内为短新闻,30秒以内为简讯。二、专题类新闻节目 全面、深入、全面地展开报道。既可在常设新闻节目中播出,也能够以特别节目形式在专门时间独立播出。如专题新闻、专题报道、专题调查报道、电视专访、新闻纪录片、新闻杂志节目。如话说长江、98年抗洪专题决胜。三、评论类新闻节目: 如电视讲话、电视论坛、电视述评、电视评论。中央电台新闻纵横中的今日观察、焦点访谈、上海新闻透视。第三节“焦点现象”与广播电视深度报道一、关于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西方,它是一种全方位透视、全息组合、富有理性思辨色彩的报道方式。西方传播学者把深度报道的特点概括为“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阐述明日之意义可见,深度报道要求把报道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性、全程性的系统进行考察,深度报道对新闻背景的运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就新闻诸要素而言,它着眼于“是什么(What)”的同时,更向“为什么"(Why)与“怎么样”(how)的深度进展。 深度报道是报纸的特长,广播电视深度报道是向报纸借鉴的结果。二、“焦点现象”在广播电视新闻领域的出现 早在1980年7月,中央电视台创办了第一个具有深度报道性质的电视新闻评论栏目观察与思考,曾相继推出北京居民为什么吃菜难有这样两位县委书记等报道,这些报道不满足于通常动态性报道,而是把报道触角渗入到社会生活深处,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进行深度分析,已初见深度报道的端倪。 1987年7月,上海电视台推出新闻透视,节目融宏观与微观、广度与深度为一体,准确捕捉社会热点进行报道,反映群众呼声。 特别是中央电视台1993年5月1日与1994年4月1日分别推出东方时空与焦点访谈后,使电视的深度报道达到了一个新阶段。此后,各地方电视台“访谈”、“透视”、追踪、“调查”、“观察”等深度报道栏目纷纷兴起。焦点访谈的崛起与这以后电视深度报道在全国各地方台的广泛运用就被称作“焦点现象”,甚至深度报道的水平已被视为电视台新闻实力的重要标志。三、对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认识 新闻学大辞典对深度报道的解释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进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方式。(从四个方面来认识) 1、深度报道不是一种新闻体裁,而是一种报道的综合方式 曾有学者认为它是一种新闻体裁,后来被认为是一种报道方式,也有学者认为它不是报道方式,而是一种报道思维。 首先,它不是一种新闻体裁,这一说法已被普遍同意。由于体裁是有区别性的,比如是消息就不可能是通讯,而深度报道显然不具备这样的特征。广播电视新闻性节目的体裁能够分为消息类、社教类、评论类与连续报道等,这些体裁都能够作深度报道,因此它更被视为一种报道方式。 随着新闻事业的进展,深度报道的外延越来越大,出现了多种报道方式的综合使用,因此有学者认为它是一种思维。将它视为一种思维,从积极的意义上讲是抓住了深度报道的“神”,即用以揭示客观事物内在属性、相互关系与进展规律的思辨色彩;从消极的方面看,把它视为一种思维,是对界定深度报道范畴所引发问题的回避。 2、广播电视传播优势的新进展 深度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广播电视传播的弱项,使广播电视的传播优势有了新的进展。 3、报道深度表达在对事件背后本质的揭示与信息之间的有关性的分析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是通过两个层面完成的:一是需要熟悉信息本身;二是要熟悉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其中后者要求较高,却容易被忽视。深度报道的“深度”要紧在对本质的揭示与信息有关性的分析。前面所谈到的“今日”“昨日”“明日”都是具有有关性的。新闻的重要性与深度往往就是在过去信息与现在信息的关联比较中产生的。但遗憾的是,作为新闻背景的音像资料很难找到,这也是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难度之一。 4、深度报道同样要以时效性与现场性取胜四、现代广播电视新闻制作理念 1、新闻时效,从更快到最快。 TNT(today'snewstoday,今天的新闻今天报)时代进展到NNN(nownewsnow,即时新闻即时发)时代。 2、重视现场报道。 在新闻报道现场出现已经成为各大电视媒体的共同要求。 3、直播成为新闻报道的常规手段。 4、新闻节目的平民化视角与互动式播出。 如民生新闻与在新闻栏目中设置互动话题。见帘传三一、电视新闻中存在的问题 1、新闻失实。在镜头背后,一些电视记者、编辑却越来越多地介入到事实的产生、进展过程之中,并企图对新闻的本源进行私人化的处理。尽管镜头前面所反映的也许是“有一说一”,而事实上,那个“一”已经是通过记者编辑精心加工修改过的,而普通受众对此却一无所知。 2、审丑心理的膨胀。过度关注星、腥、性,以卧底的形式进行“体验式采访”,事实上就是以身试法。 3、敬业精神的误导。面对竞争,采取小题大做的方法。还有主持风格的异化,在个性化的大旗下,情绪化的表达、臆测性的结论甚嚣尘上;节目编排的串味,新闻节目中不断重复着有奖收视题目、有奖收视结果等非新闻性非服务性的信息,同时穿插记者送奖上门、幸运观众即兴发言的现场,“看新闻,中大奖''居然成了他们津津乐道的广告词!二、电视直播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 1、节目理念不清。我们毕竟为谁做新闻?如03年5月1日,凤凰卫视在北京兵分四路,从地坛医院到小汤山传染专科医院现场,向总部新闻直播节目发回连线报道。而央视强力推出的是攀登珠峰50周年直播节目。应该以受众为中心,培养平民意识与服务意识。 2、选材的局限。重大事件、突发事件不敢直播;会议新闻、小事件却做直播。应关注本地新闻,以群众为主角,重视受众诉求。 3、缺乏有实力的主播。三、方言新闻节目 嬴多表达地方性,增加收视率。同时也会带来一些后果。 1、它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与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自律公约的要求相抵触。 2、它在对应范围内舍弃了媒体应该承担的语言示范职能。 3、容易造成狭隘的地域文化观。第七章谈话类节目第一节谈话类节目概述 谈话类节目的崛起与进展是近年来中国广播电视的一大景象。谈话类节目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将人们熟悉的与感兴趣的话题,与人与人之间的亲切、真实、自然的谈话,传到人们耳际,展现在人们面前,拉近了传播者与受众的距离,受到受众的普遍欢迎与广泛反响。一、谈话类节目含义 谈话类节目在西方叫“TalkShOW”,一些港台媒体则将其翻译为“脱口秀”。通常说来谈话类节目是指主持人与访谈对象就预先设定的话题在演播现场进行讨论,并开放现场热线同意场外受众参与的节目类型。访谈节目中的对象能够是与所讨论话题有关的政府官员、学者、专家或者社会知名人士,也能够是普通群众,他们在主持人引导之下将话题即兴展开,所谈内容通常能在相当程度上引起公众的兴趣与关注。二、谈话类节目分类 按;专播媒介的不一致,可分为广播谈话类节目与电视谈话类节目;按节目内容划分,可分为如下四类: 1、新闻时政类 这类节目往往围绕当前社会上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或者令人关注的新闻事件引发的社会话题进行讨论,话题通常为比较严肃的“硬话题”。如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市民与社会、东方电视台的东方直播室等。这类节目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正确引导舆论具有重要作用。 2、社会生活类 这类节目往往涉及家庭、恋爱、婚姻、伦理、道德、人际关系、教育等社会生活内容的方方面面,话题通常是为大众关注的软性话题。如央视的实话实说、半边天节目中的谁来做客。现在这类节目有朝硬性方向进展的趋势。 3、情感交流类 以主最与受众单个交流的形式为主,有的时候也出现多人交流的情况。常常是受众通过热线电话向主持人倾诉宣泄,寻求感情上的慰藉。这类节目往往出现在广播节目中,同时多在夜间播出。 4、专业话题类 节目围绕某一专业领域内的话题,如文化、影视、经济、股市、体育、科技等领域。进行深入的讨论,邀请专业人士参加。这类节目通常安排在专业频道或者特定时间播出,以吸引特定的受众群。三、谈话类节目的社会意义 1、形成新的传播模式 2、展示时代风貌 3、有利于国家社会稳固 4、观照社会文化现象第二节广播谈话类节目一、广播谈话类节目的特点 1、话题内容广泛 2、话题及时,针对性与时效性强 3、制作要求简单,嘉宾、受众参与节目较方便二、广播谈话类节目的构成要素 通常说来,由四部分构成: (1)话题:务必能够引起反响同时适合在广播中谈论、评判的话题; (2)嘉宾:通常邀请与讨论话题密切有关的专业人士、学者、官员、或者者是事件当事人; (3)受众:广播谈话类节目通常应当开放热线电话,让受众参与节目并发表意见; (4)节目主持人:在现场操纵谈话气氛,引导话题深入,使节目顺利进行。三、广播谈话类节目的话题选择 话题选择广泛,好的选题往往是谈话类节目成功的一半,广播谈话类节目的话题选择的基本要求是: 1、时效性与针对性 话题应该“紧扣时代脉搏,抓住社会热点,契合社会心理”。 2、引导性 对社会现象、新闻事件,进行挖掘,引起人们的关注,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3、接近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对发生在自己身边与自身利益密切有关的人与事比较关注。因此话题的选择应该在公众所关心的热点上作文章,引发他们的兴趣与热情,使节目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四、广播谈话类节目的嘉宾邀请 基本要求:1、公正性。邀请事件各方参加,以免偏听偏信,误导公众; 2、专业性。 3、权威性。具有说服力。五、广播谈话类节目的主持艺术 广播谈话类节目对节目主持人的要求较高。主持人务必做到: 1、深入精心一一主持的准备工作 从前期的策划到确定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