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县十三五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docx
X县十三五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按照州委、州政府对X县的定位,X作为X州南部的龙头,要发挥引领、支撑、带动和示范作用,要成为X州南部的经济增长极、南部的经济支撑和经济、社会、文化与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十三五”时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州委九届六次全会及县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县十二次党代会一系列决策部署,实现后发赶超、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关键阶段,也是我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攻坚时期。为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医疗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新要求,促进全县卫生事业全面、快速、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让全体人民平等享有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病有所医的目标,根据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县卫生计生工作实际,特编制本规划。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十二五”时期取得的成绩“十二五”期间,全县卫生计生事业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新时期卫生和计生工作方针政策,狠抓医改五项重点任务目标的落实,突出重点,攻坚克难,全县卫生计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成绩令人瞩目。一、全县医疗卫生事业长足发展“十二五”期间,X县已初步建立了由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组成的覆盖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截止2015年,全县共有医疗卫生计生单位476个,其中:卫生计生行政单位1个,县级卫生单位2个,县级医疗机构2个,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1个,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乡镇(街道)卫生院(妇计站)25个XX麻风病康复医院1个,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村级卫生计生室378个,民营医疗机构64个;全县各级医疗机构共有编制床位1958张,实际开放床位2210张,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床位达到3.92张;全县卫生技术人员3210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854人,注册护士1366人,全科医师47人,按户籍人口计算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7人、执业(助理)医师1.58人、注册护士2.42人,每万人拥有全科医生数0.83人。全县各级医疗机构业务用房面积已达到74695rtf。每千人口床位数、注册护士和执业医师数均达到“十二五”规划预期目标,处于全州中上水平。新增省级重点专科2个,县人民医院开展重症医学科,县人民医院和X红十字爱民医院设置血液净化透析室,县级医疗机构急危重症疾病救治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截止2015年底,全县乙、丙类传染病总发病率为455.74/10万,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6.96%,免疫规划疫苗报告接种率99.28%;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为11.55%o和8.85%o,全县人均期望寿命73.5岁。二、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一一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十二五”人口目标全面实现“十二五”期间,全县人口规划目标:年均人口出生率14.O4%o(期末控制在14%以内),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760%o(期末控制在7.5%以内),期末人口总量控制在55.5万以内。执行结果:“十二五”期间,全县年平均人口出生率10.50%。(期末人口出生率845%o),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449%o(期末人口自然增长率32%o),期末户籍人口总量55.5968万。与规划目标相比,年均人口出生率低3.54个千分点、年均自然增长率比规划目标低3.08个千分点。一一计划生育服务水平、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十二五”期间,我县巩固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合格县水平,不断拓宽服务,向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推进。县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9个乡(镇)服务站基本实现国家服务标准建设及规范化,覆盖和带动其他乡(镇)的计划生育服务,2015年1月实现全县卫生计生整合,县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与县妇幼保健院整合、乡(镇、街道)计划生育服务站与乡(镇、街道)卫生院整合,服务水平、能力进一步提升,已婚育龄妇女避孕率达到85%,避孕措施落实及时率达到95%以上,大幅度降低了意外妊娠发生,减少了人流、引产手术,出生人流比控制在2%以内,手术并发症控制在0.3%以内。建立完善了县、乡两级出生缺陷监测和干预网络,“十二五”期间,共监测计划怀孕、已孕妇女28089人次,监测5岁以下儿童26501人次,补充叶酸及复合营养素预防神经管畸形15981人份,技术干预5152例,有效地提高了出生人口素质。已婚育龄妇女实施妇科病普查187716人次,普查率达到96.3%,查出患病116458人次,治疗114129人次,普治率98%。一一依法行政能力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全县建立健全完善了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医疗服务体系,清理废除与法律法规有抵触的规范性文件5个,通过政务公开来向群众公布办事程序201项,公布行政执法56项,法律、法规及政策依据103条。申请人民法院征收社会抚养费81例,收缴社会抚养费44万元。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生育法、贵州省计划生育条例等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得到全面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家庭的法定权益得到维护,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的案例和事件得到严肃查处,人口计生工作已进入依法管理,文明执法时代。-拓宽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十二五”期间,全县确认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491人,落实奖励扶助金189万元;确认农村计划生育养老保障对象261人,落实养老保障金152万元;确认农村计划生育少生快富帮扶583户,落实帮扶资金153.8万元;确认农村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22户,落实帮扶资金4.1万元;确认计划生育无房居住户30户,投入资金200万元帮助建房30栋;计划生育“三结合”帮扶7533户,落实帮扶资金251万元。农村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的落实,激起了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不少的家庭观念由“要我计划生育”向“我要计划生育”转变,到“十二五”期末全县有11000对夫妻推迟生育政策内二孩。-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势头得到遏制。全县加快了依法治理出生性别比的力度,成立了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的政策,建立和完善了综合治理相关部门责任,纳入每年度工作目标考核。重拳打击“两非”行为,每年安排依法查办8起“两非”案件。对安排生育妇女落实孕、产期全程管理服务,普遍实行终止妊娠审批和B超看病、住院分娩实名登记制度。“十二五”期间,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势头得到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由“十一五”期末的1147“回落”107,属于正常值范围。-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取得明显进展。建立健全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一管理、双向考核、优质服务工作新体系,将流出半年以上人员纳入流动人口考核,将流入半年以上人员纳入常住人口考核,进一步明确了部门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责任,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新机制。-宣传教育改革创新和新型生育文化建设深入推进。人口计生宣传教育紧紧围绕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为中心,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首要任务,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广泛传播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男女平等的新型生育文化,激发了广大群众生育观念的转变,“十二五”期间,全县11.OOO对已婚育龄夫妇受新型生育文化影响推迟政策内二孩生育,601对夫妇放弃政策内二孩生育,183对男女青年推迟结婚。人口计生宣传的深度、广度、效果都比“十一五”期间有了质的突破,全县人口计生“大宣传、大联合、大发展、大服务、出精品”的宣传工作格局已经形成。-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建立健全了适应X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需要的人口计生信息化平台。实现了全县人口数据联网,人口计生信息化系统基本完善,人口计生基础数据库已建成,并能应用信息系统数据有效地指导全县人口计生工作的开展,为党委、政府提供了人口计生工作重要的决策指导依据,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一队伍建设和基层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人口计划生育机构、队伍建设进一步健全,系统作风建设取得新的成绩,计生系统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管理能力明显提升,计生协会工作取得重要突破,县计生协按照“入序”、“参公”、“三定”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协会机构的职能定位和岗位职责,加强协会的基层基础建设,为充分发挥协会作用提供了必要保障。人口和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全面推行。综合改革全面推进,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形成常态化。“十二五”期间,全县着力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机制建设步伐,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人口发展调控体系、计划生育管理体制和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领导决策机制和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符合综合治理责任机制进一步强化,“十二五”期末,人口和计划生育投入人均18.5元。五年来共征收社抚费7000万元,全部投入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县人口计生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第二节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一、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质量有待提高全县医疗卫生服务发展不平衡,卫生基础比较薄弱,卫生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与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全县卫生事业基础比较薄弱,卫生资源总量不足。68%乡镇(街道)卫生院未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28%乡镇(街道)卫生院没有建设职工周转房,全县每千人口拥有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注册护士与全国、全省和全州平均水平比较仍有一定差距,制约我县卫生事业的发展。-卫生技术人才匮乏,业务水平有待提高。目前医院缺编问题比较严重,全县2所县级公立医院编制总数为467人,其中在编人员373人,仍空编94人,空编率达20.13%;临聘人员388人,占在编人数的83.08%;全县医疗机构核定的床位数为1383张,实际开放床位数为2109张,按床位与人员1:1.4核编,应有人员编制1936人,空编693人,空编率35.8%o全县乡镇(街道)卫生院人员编制640人,实有在编人员443人,仍空编197人,空编率达30.78%;临聘人员231人,占在编人员的49.89%,严重缺乏影像、检验、B超、心电图、麻醉及财务等特殊专业人员。医疗卫生资源布局结构不合理,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与效率有待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服务能力不足,利用效率不高,基本公共卫生工作服务能力仍不强;中西医发展不协调,中医药、特别是侗民族医药特色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相对滞后,缺乏有效可行的激励运行机制。公立医疗机构所占比重较大,床位占比76.28%。专科医院发展相对较慢,肿瘤、神经外科、儿科、精神卫生、康复、老年护理等领域明显薄弱,中医事业发展滞后,大部分乡镇(街道)卫生院无中医人才,无法设立中医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较低。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难以有效应对当前面临的慢性病高发等健康问题,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没有建立合理的分工协作机制,缺乏联通共享,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内部及相互之间缺乏合作与协同,碎片化的问题比较突出。-公立医院改善相对滞后。公立医院改革还未到位,没有破除以药补医机制,科学的补偿机制尚未建立,普遍存在追求床位规模,竞相购置大型设备、忽视医院内部机制建设等粗放式发展的问题,部分公立医院规模扩张过快,医院单体规模过大,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会办医院发展空间。-政府对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宏观管理能力不强。区域卫生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权威性与约束性不足、科学性和前瞻性不够等问题,未能有效实现政府对医疗卫生资源的宏观调控和统筹规划。二、人口发展结构性问题突出-巩固省级优质服务县的问题突出。卫生计生机构整合后,原有的职能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与广大群众日益增加的服务需求差距很大,存在的问题突出。为确保巩固省级优质服务县,需要加大财政投入,增加法定服务设施,配齐相关资质人员,内部分工科学化。-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机制性障碍尚未得到有效消除。部分党政领导对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注重经济的短期效益,轻视或忽视人口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效益,对人口在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认识不足,人口和计生工作在一些地方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失衡;提高人口素质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等方面综合治理的部门责任和地区协作尚未完全落实;基层人口和计生干部队伍不稳定,报酬待遇低;单纯地按人均预算投入人口计生事业经费的投入保障机制,不适应计生群众民生发展需要和各种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政策的不断创新形成的刚性需求。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在新时期的卫生计生工作方针,围绕州、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脱贫攻坚、全面小康、撤县建市目标要求,县医院要按三级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县中医院要走中医民族医药特色发展的路子;县妇保院要突出妇科、儿科、产科等重点学科,高质量服务妇女、儿童;要引导县域民营医院差异化建设特色专科医院;乡镇(街道)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要保障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坚持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依靠科技与人才,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城乡之间卫生事业同步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促进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继续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理念,以稳定和完善生育政策为前提,以深化综合改革,健全工作新机制为动力,以增强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为基础,以推进人口与发展科学决策和综合治理为保障,把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切实转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轨道。全面推进依法统筹解决人口总量、结构、分布的协调发展,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为实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奠定坚实的基础;确保卫计各项指标达到脱贫攻坚、全面小康、撤县建市的目标要求。第二节原则(一)坚持需求导向。以健康需求为导向,以调整布局结构、提升能力为主线,适度有序发展,强化薄弱环节,科学、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规模及布局。(二)坚持公平与效率统一。优先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促进公平公正。同时,注重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与使用的科学性与协调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三)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切实落实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责任,维护基本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同时,大力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办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四)坚持系统整合。加强行业监管与属地化管理,统筹城乡、区域资源配置,统筹当前与长远,统筹预防、医疗和康复,中西医并重,注重发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促进均衡发展。(五)坚持分级分类管理。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医疗卫生资源现状,统筹不同区域、类型、层级的医疗卫生资源的数量和布局,分类制订配置标准。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着力提升服务能力和质量;合理控制公立医院资源规模,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提高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六)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人口发展科学决策,必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必须坚持人口问题依法综合治理,必须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求实效,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第三节目标围绕县委、县政府开展同步小康创建活动的总体目标,对照全县城乡建设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制定“十三五”卫生事业发目标。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构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实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奠定坚实的基础。2020年X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资源要素配置主要指标主要指标2020年目标2014年现状指标性质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63.82指导性医院4.82.55指导性公立医院3.31.49约束性社会办医院1.51.05指导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21.27指导性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2.51.12指导性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人)3.141.5指导性每千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人)0.830.4指导性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人)20.73约束性医护比1:1.25指导性县办综合性医院适宜床位规模(张)500200指导性人均寿命7473指导性孕产妇死亡率28/10万17.2/10万指导性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2%o8.83%o指导性传染病发病率<500/10万438.66/10万指导性国家免疫规疫苗接种率95%95%指导性“十三五”时期人口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遵循法律法规要求,“十三五”期间全县年均出生率、年均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11.1.O%。,5.64%o,总和生育率控制在1.95以内,期末总人口控制在57.1万以内,低生育水平继续得到稳定,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出生缺陷发生率逐年降低,婴儿死亡率降到3%。以内,出生人口性别比在2015年末(107)的基础上,平均每年下降0.5个值点,到“十三五”期末回落到104.5。通过产业、就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社会养老服务能力明显提升。第三章主要任务与措施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完善服务体系,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提高服务能力,改善服务方式,增强发展活力,推动全县卫生计生事业和健康产业加快发展。第一节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增强健康服务能力加快补齐医疗卫生资源短板,提量提质,强化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能力,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一、强化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基础支撑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完善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构建“15分钟城市社区健康服务圈”和“30分钟乡村健康服务圈二-扩大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大力实施医疗卫生升级改造六大建设工程,构建以三级医院为龙头、二级医院为中心、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卫生机构的设置。卫生机构以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突出乡镇卫生院建设,注重调整结构和功能定位。一是县级卫生机构按照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的原则,在县政府所在地规划设置县级医院13家,其中民营医院11家,县级公立医院2家,县人民医院按“百院建设工程“三级综合医院标准进行建设,县中医医院按三级中医医院进行规划建设;设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各一所;根据我县疾病谱和居民医疗服务需求设置X县侗医专科医院1家,原则上不设其他专科机构,挂靠县中医院,待条件成熟后可从县中医医院独立出去。挂靠在县人民医院内设急救中心和血库;二是乡镇卫生院按照乡镇行政区划,结合交通条件、服务人口、地域面积,合理调整布局,每个乡镇(街道)设置一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共规划设置26所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所朝阳医院(麻风病康复医院),其中片区中心乡镇卫生院4所(尚重、水口、洪州、九潮镇中心卫生院规划扩建为二级综合医院),中心乡镇(街道)卫生院5所,一般乡镇(街道)卫生院15所(规划将肇兴镇卫生院按二级综合医院扩建成肇兴医院),县政府所在地卫生院要向社区卫生服务转型,在县城区域内规划设置城南和城北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是村卫生计生室按照“一村一室”设置标准,每个行政村建成1所标准化村卫生计生室,原则乡镇所在地行政村不再设置村卫生计生室。根据地域、人口、交通情况个别自然村可设置卫生计生室医疗点。根据服务人口总数,原则上服务人口在1500人以上可规划设置片区中心村卫生计生室;在县城区域内规划设置6所社区卫生服务站;每所中学和寄宿制小学规划设置1个医务室;个体诊所实行市场调节,不受规划限制。提升医疗卫生资源质量。通过医院内涵建设,实现2家医院达到三级水平,2家医院达到二级水平;建立二级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长效机制,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二、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能力,提高保障水平,重点解决看病远、看病贵、看病难、看病挤等突出问题,增强医疗服务公平性、可及性。-完善医疗服务架构。根据卫生需求水平、服务效率、医疗辐射能力进行测算,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控制在6张,其中,县级公立医院床位数3.3张,民营医院1.5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1.2张。全县按57万人口测算,全县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控制在3420张。公立医院。根据地域实际,综合考虑城镇化、人口分布、地理交通环境、疾病谱等因素合理布局各级各类公立医院,合理控制公立综合性医院的数量和规模,根据具体情况设立相应的专科医院。公立医院床位数3.3张(含妇幼保健院、侗医专科医院床位),其中,县办公立医院床位数1.8张,中医类医院床位数可以按照每千常住人口0.55张配置,同时,可以按照15%的公立医院床位比例设置公立专科医院。凡突破床位配置数的公立医疗机构,其床位使用率、平均住院日两项指标必须优于全州同等级医院的平均水平。社会办医院。鼓励社会办医院加快发展。社会办医可以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与公立医院形成有序竞争。鼓励社会力量办医疗、康复、保健机构,在符合设置要求的前提下,取消社会办医疗机构的地点限制。鼓励社会力量办检验、咨询等辅助机构。鼓励开展以传统中医药、民族医药技术服务开设的门诊部或诊所,其开办地点不受限制。允许提供高端服务,满足非基本需求。支持提供康复、老年护理等紧缺服务,对公立医院形成补充。到2020年,按照每千人口1.5张床位标准预留25%空间给社会办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所承担的基本任务和功能合理确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规模,合理配置床位,重在提升床位质量,提高使用效率。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1.2张,重点加强护理、康复病床的设置。强化扶贫攻坚,促进均衡发展。加大对德化乡、雷洞瑶族水族乡和顺化瑶族乡等边远和民族乡镇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对口支援扶持力度,到2020年,实现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计生室达标建设全覆盖,加大边远和民族乡镇人才培养力度,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全科特岗医生计划等项目重点向边远和民族乡镇倾斜,到2020年,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配置均达到95%以上,每万人拥有全科医生2名以上,实现常见病、多发病不出乡(镇),小病不出村的目标。-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大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多渠道培养全科医生,逐步向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过渡,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至少有2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建立全科医生激励机制。深入开展卫生“两大突破工程”提质扩面,大力开展“乡镇卫生院等级达标”和建设“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创建达标活动。积极开展县人民医院与尚重镇卫生院、县中医医院与肇兴镇卫生院、县妇计中心与敖市镇卫生院组建医疗联合体试点工作,通过对口支援、医师多点执业等方式,鼓励二级以上医院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点执业,提高基层服务能力。到2020年,建成九潮、洪州、尚重、水口等4个片区重点中心乡镇卫生院,将片区重点中心乡镇卫生院做大做强,提升急诊抢救、二级以下常规手术、正常分娩、高危孕产妇筛查、儿科等医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县级公立医院综合能力。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基本定位,按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总体部署,落实政府办医院职责,明确县级公立医院为县域内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县级公立医院主要承担区域内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危急重症抢救与疑难症转诊,负责培训和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相关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以及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等工作,是政府向县域内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载体。举办2所县级公立医院,其中县人民医院达三级综合医院规模标准,县中医医院达三级中医医院水平。十三五期间县级公立医院的投入从基建转向重点专科、学科发展,按照弥补短板原则,根据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疾病谱需求,重点加强儿科、妇产科、传染病、精神卫生、重症医学、肾脏内科(血液透析)、急诊急救等临床专科建设。县级中医医院重点加强中医康复理疗、外科、中医骨伤、肛肠、针灸推拿、治未病、风湿科、中医妇科、侗医药科、肿瘤等特色专科建设。确保县域内中医与西医均衡发展。至“十三五”期末县域内就诊率力争提高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三、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健全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的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机制。大力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能力建设,着力提升重大传染性疾病监测预警和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的处置能力,进一步提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职业卫生服务水平,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全面落实国家、省、州级疾病预防控制“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有效降低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影响。实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标准化建设。按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和新时期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求,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标准化建设,为本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配置必要的监测检测检验设备,开展微生物与寄生虫、理化、毒理、消杀与病媒生物以及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职业病监测和医疗机构医用辐射防护监测检验项目。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实验室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证,不断提高监测检验水平。按区域分布,建立负压状态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加强免疫规划冷链和监控系统建设,确保区域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冷链系统正常运转。全面加强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加强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实施国家和省级妇幼健康优质示范工程,全面提升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能力,确保到2017年建成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同时完成县妇幼保健院创建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加强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国家和省级妇幼健康优质示范工程,到2017年完成国家级妇幼健康优质示范县创建,完善25个乡镇卫生院妇女保健与儿童保健规范化门诊建设,提高两个系统管理率。加强优生优育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县妇幼保健院婚前医学检查与产前筛查分中心建设,有效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标准化建设。力争到2016年底,50%中心卫生院建成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到2020年,所有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所有一般乡镇卫生院建成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用3至5年时间实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设立公共卫生科,承担传染病报告和管理、慢性病管理、预防接种、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配置3名专职人员从事公共卫生工作。加大力度办好X县精神专科医院。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举办康复机构。进一步落实国家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高项目执行力和项目绩效,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扩大受益面,增强服务成效。强化免疫接种,加强免疫规划规范化管理。加大适龄儿童摸底调查力度,实现全县预防接种信息电子管理和资料共享。加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调查和处置。加强对乡、村基本公共卫生疾控业务技术培训和指导,积极开展各项疾病防控工作。到2020年,免疫规划基础接种率达98%以上,法定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省、州规定指标以内。加强重点传染性疾病的监测、预警和防控。加强肺结核病人早发现规范治疗,开展对65岁以上老年人、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健康体检人群的主动筛查;推广结核病快速诊断技术;规范肺结核疫情报告,确保报告病例在定点医疗机构接受规范诊疗。加强艾滋病宣传教育、检测发现、综合干预、随访服务、抗病毒治疗等工作,年度H1V抗体检测率达到常住人口10%以±o积极控制性传播,持续减少吸毒传播,基本消除经输血传播和母婴传播。提高早期麻风病人发现率,加强病人规范化治疗管理及随访,做好综合性畸残预防及康复。加强疟疾监测,及时有效处置输入性病例,阻断疟疾传播,保持无本地感染病例,确保2018年消除疟疾。扩大急性传染病监测覆盖面,重点加强鼠疫、不明原因肺炎、手足口病、流感、布鲁氏菌病、登革热以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的监测和预警。到2020年,基本消除麻疹、疟疾、麻风病危害,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有效遏制传染病的传播和漫延。加强健康危害因素干预。开展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提升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管理质量,启动地方特色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向乡镇延伸,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覆盖各级公立医疗机构。开展职业卫生基本情况摸底调查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加强重点职业病监测,完善职业病信息报告系统,为制定职业病防治策略措施提供依据。加大环境卫生、学校卫生监测力度;认真开展碘盐监测和碘缺乏病监测,巩固碘缺乏病防控成果。-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强院前急救系统建设,重点提高基层急救服务能力。积极推进卫生计生应急管理机构建设,巩固省级以上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努力完成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平台和相关制度建设。加强对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事件的应急准备、事件处置、紧急医疗救援和事后评估。事件处置及时率达到100%。开展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动态监测,提供专业预警信息,快速采集各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数据,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为卫生应急人员和专家提供形势研判,实现卫生应急信息资源共享,指挥决策高效。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综合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机制。进一步加强我县卫生应急队伍和卫生应急专家库建设,努力完成县级卫生应急培训。根据省卫生应急储备目录和相关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规范的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库,将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纳入长效投入机制。落实我县突发中毒事件现场处置救援队伍建设,加强对中毒事件救援人员和处置人员的培训,提高我县突发中毒事件的医疗救治能力和处置水平。-推进爱国卫生运动。推动卫生县城和卫生村镇创建,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卫生环境,到2020年争取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卫生乡镇5个、省级卫生乡镇5个、州级卫生乡镇5个。加大宣传教育和引导,发动农村群众开展农村改厕,普及使用卫生厕所,到2020年使全县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提高到85%o努力创造促进健康的良好环境。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切实保障饮用水安全,科学预防控制病媒生物。四、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动员、全民参与的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机制,促进形成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居民健康素养。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居民获取并利用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医患沟通,开展患者健康教育,提高居民防病就医能力。针对目标人群开展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肿瘤等重点慢性病的健康教育工作,围绕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生活方式进行干预。做好艾滋病、结核病、麻疹、手足口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和流感等重点传染病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城乡居民传染病防治素养。积极普及母婴健康相关知识,促进妇女儿童和育龄人群合理利用妇幼保健服务。积极传播中医关生保健知识与技能。-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到2020年,实现全县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16%;具备科学健康观的人口比例达到50%,居民基本医疗素养、慢性病防治素养水平分别提高到25%;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6%o-营造健康社会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手机等渠道传播健康知识。针对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流动人口、贫困人口等重点人群,开展针对性健康素养传播活动。打造健康科普平台,服务百姓健康。开展健康促进县、健康促进场所和健康家庭创建活动。加强控烟宣传教育,促进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出台和实施。五、推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完善管理体制和政策机制,加大扶持力度,强化继承创新,促进中西医结合,全力推动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完善覆盖县乡村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共同发展,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突出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巩固和完善县中医医院、县人民医院中医药服务建设,大力推进基层中医馆中医诊疗区建设,不断促进社会办中医加快发展。到2020年,力争把县中医医院建成三级中医医院,县人民医院建成规范中医药科室,把肇兴卫生院建成侗医药康复体验中心,100%的乡镇(街道)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提供10项以上中医药服务,100%的乡镇(街道)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有中医馆、苗侗医馆等中医民族医药综合服务区;70%以上的村卫生计生室能够提供5项以上中医药技术服务,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提供的中医服务量力争达到20%o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专科医院,发展中医特色的康复医院、护理院以及中医民族医养老、康复健康产业。对社会资本举办只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中医门诊部和中医诊所,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区域卫生发展规划不作布局限制。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质量。实施培育中医临床优势重点学科,县中医医院要不断提高区域内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精神疾病的中医诊疗能力和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能力,做好疑难复杂疾病的向上转诊服务。加强县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医药养老科室建设,适应我县老龄化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创新中医医院医疗服务模式。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扩大服务覆盖面,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强化县中医医院特色专科专病建设,提升中医特色诊疗和综合服务能力,夯实分级诊疗基础。1O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卫生院设立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70%以上的村卫生计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技术服务,加强中医服务信息化建设,中医诊疗量占诊疗总量的比例力争达到30%o大力推广中医非药物疗法和适宜技术。加强对口帮扶,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对口帮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支持县级中医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医疗联合体,开展县乡一体化服务。到2020年,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卫生院和70%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县人民医院将完成重点专科打造5÷2+2模式。即打造五个重点专科(骨科、普外科、儿科、呼吸内科、心血管科),加强两个急救体系建设(重症医学科、120急救中心),成立两个新学科(介入科、肿瘤科);县中医院要完成4个省级重点专科(康复科、肛肠科、针灸科、侗医药风湿科)、2个州级重点专科(心肺病、肝肾脾胃病科)建设;县妇幼保健院要完成1个省级重点专科(保健科)、2个州级重点专科(妇科、新生儿科)建设。建成建强10个基层中医馆示范诊疗区,基层中医馆建成使用率100%。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医医院,探索完善中医综合治疗模式,多专业联合诊疗模式,融医疗、养生、康复、预防保健于一体的医院发展模式,涵盖医院、社区、家庭的服务模式。-大力推进中医民族医养生保健大健康产业发展。依托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中医和民族医药养生保健机构及中医特色康复机构,充分发挥我县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和人文资源禀赋优势,发展中医药民族医药旅游服务产业,打造“医、养、健、食、管、游”大健康产业链,促进大健康产业的大发展。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提升医疗机构治未病能力,拓展治未病服务领域。鼓励县中医医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