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卫生健康“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docx
长春市卫生健康“十四五”规划2022年8月一、聚焦高质推进健康长春建设,开启全民健康新时代1(一)发展基础1(二)总体要求3二、聚焦构建公共卫生体系,织牢健康安全防护网5(一)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6(二)完善早期监测预警机制7(三)健全应急响应和快速处置机制7(四)提高重大疫情救治能力8(五)推进医防协同发展9三、聚焦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推进健康长春建设11(一)普及健康生活方式11(二)加强重大疾病防治12(三)完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13(四)加强影响健康的环境问题治理14(五)维护食品药品安全15(六)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15四、聚焦全人群健康,保障全周期健康服务18(一)完善生育和婴幼儿照护服务18(二)保护妇女和儿童健康19(三)促进老年人健康20(四)加强职业健康保护25(五)保障重点人群健康服务26五、聚焦全民健康共享,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27(一)优化医疗服务模式28(二)加强医疗质量管理29(三)加快补齐服务短板30六、聚焦传承精华与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32(一)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健康服务中的作用33(二)夯实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基础34(三)大力发展中医药特色服务35七、聚焦健康服务和产品供给,做优做强健康产业36(一)推动医药产业创新发展36(二)促进高端医疗装备和健康用品制造生产37(三)促进社会办医持续规范发展38(四)增加商业健康保险供给39(五)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40八、聚焦卫生健康要素供给,夯实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基础42(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43(二)加强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44(三)加强卫生健康科技创新45(四)加强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46(五)健全卫生健康领域法制体系47(六)促进卫生健康资源交流合作47九、聚焦完善实施机制,奋力实现规划目标任务49(一)加强组织领导49(二)动员各方参与49(三)做好宣传引导50(四)强化监测评价50“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长春站在新起点迈向新征程、全面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和健康吉林行动,高质量推进健康长春建设的关键五年。本规划依据国家“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吉林省卫生健康“十四五”规划、长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为主题,阐明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长春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建设健康长春的行动纲领。一、聚焦高质量推进健康长春建设,开启全民健康新时代(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时期,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党中央战略决策,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面对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改革发展困难增多等严峻挑战,勇于担当作为,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全面完成了卫生健康“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全市卫生健康事业重大任务稳步推进,群众健康状况持续改善,健康长春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建立了由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组成的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和医院床位数分别达到7.16张、6.50张,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2.08人,社会办医院床位占医院床位总数的比重达到35.34%o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推开,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不断完善,长春市被确定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首批国家级示范城市,市中医院等五家医院被列为全国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单位。市级医联体覆盖面达99%,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联体覆盖率分别达到79%、95%o重大疾病防治成效显著。慢性病、精神疾病、地方病、职业病、传染病等重大疾病防治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疾病防控体系基本建成,各类疾病救治管理率均达到100%。作业场所劳动条件进一步改善,职业病报告病例下降35%,接尘工龄不足5年劳动者的新发尘肺病报告例数为零。重点人群健康服务不断提升。妇幼健康均等化程度稳步提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等指标均达到目标要求。老龄健康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100%,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超80虹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62.8%。中医药服务体系持续完善。拥有市级三甲公立中医医院1家,县区级公立中医医院10家,成立了以市中医院为核心,由80家中医医疗机构加入的长春市中医医疗联合体。健康保障能力不断增强。6个重点专科及百名人才培养工程建设扎实开展。医学教育工作深化推进,各县(市、区)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继续教育覆盖率达98%以上。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全市健康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尚未完全解决,在健康事业发展格局、公共卫生体系、医疗资源、发展方式、体制改革等方面依然存在不足。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服务思想,聚焦全市健康事业发展问题导向,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工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努力推动长春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健康长春建设实现新突破、展现新作为。(二)总体要求1.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贯彻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以高质量推进健康吉林建设为引领,深入推进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全面推进健康长春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推动发展方式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实现长春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础。2 .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加强卫生健康行政管理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党的建设,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全领域、全过程,为全面推进健康长春建设提供根本保证。健康优先,共建共享。加快构建保障人民健康优先发展的制度体系,把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立足市情,推动把健康影响因素融入所有政策,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完善政府、社会、个人共同行动的体制机制,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预防为主,强化基层。把预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聚焦重大疾病、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和重点人群健康,强化防治结合和医防融合。坚持以基层为重点,推动资源下沉,密切上下协作,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提高质量,促进均衡。把提高卫生健康服务供给质量作为重点,加快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不断提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缩小城乡、人群之间资源配置、服务能力和健康水平差异。改革创新,系统整合。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破除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体制机制障碍。统筹发展和安全,提高重大风险防范处置能力。统筹预防、诊疗、康复,优化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服务。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促进中西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3 .发展目标到2025年,健康长春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建立与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逐步健全,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应对能力显著提升,中医药独特优势和作用进一步发挥,健康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人人就近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优质高效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人民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人均预期寿命在2020年基础上继续提高1岁左右,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同比提高,为推进高质量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础。展望2035年,高质量全面建成健康长春,优质高效的卫生健康制度体系全面建立,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人民身心健康素质达到新水平,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全面普及,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岁左右,人均健康预期寿命逐步提高,基本实现卫生健康事业现代化。二、聚焦构建公共卫生体系,织牢健康安全防护网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时刻警惕和防范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筑牢人民健康安全防护网。(一)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完善疾病预防控制部门与城乡社区联动机制。健全以疾控中心和专病防治机构为骨干,县级以上医院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防治结合、军民融合,全社会协同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筑牢重大疾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建立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强化市级疾控机构对各县(市、区)疾控机构的业务领导和工作协同,健全疾控机构和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职责,夯实联防联控的基层基础,筑牢基层重大疾病防控防线。加强疾病防控机构能力建设。立足更精准更有效地疾病防控目标,围绕疾控体系建设、公卫医师和疾控人员稳定等方面,提高防治结合和健康管理服务水平,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长春市、长春新区、净月开发区、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标准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疾病防控常态化管理。深入开展疾病预防控制运动,强化防控必备知识和基本功训练,锤炼一支过硬的常态化疫情防控主力军,提升群众动员能力,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战能力,形成防治结合、专群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严密防线。(二)完善早期监测预警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评估网络。以新发突发传染病、重大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职业中毒、食源性疾病等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风险监测评估标准,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服务平台,建立市、县(市、区)和乡镇三级信息报告网络。建立完善新发未知传染病多点触发预警机制。打通科研院所和第三方检测机构报告渠道,开通社会公众主动报告渠道。强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控机构传染病监测预警能力,建立医疗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的信息推送、会商分析和早期预警制度,健全网络直报、舆情监测、医疗卫生人员报告、科研发现报告等多渠道疫情监测和快速反应体系。健全风险评估方法和制度,提高监测分析、综合评价和潜在隐患早期识别能力。(三)健全应急响应和快速处置机制构建分层分类、高效实用的应急预案体系。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应急响应机制,建立高效融合、反应灵敏、决策科学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组织指挥体系,形成市、县(市、区)、基层三级完整的卫生应急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制定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能力。提升医务人员早期识别和应急处置水平,提高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处置能力。加强医疗机构紧缺应急物资设备的统筹配置,建立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基地,完善重大疫情医疗废物应急处置机制。加强长春紧急医学救援医院建设,推进大型体育场馆、展览馆等改建为方舱医院的适应性工作。提高群众公共卫生事件危机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加强公众危机教育,强化公共危机意识,鼓励企业、社会团体等在机场、车站等人流密集场所配置现场急救设施设备,夯实卫生应急社会基础。在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开展各种减灾培训、急救培训、情景训练以及多种紧急应变演习,进一步强化公众的危机防范意识和应急自救能力。(四)提高重大疫情救治能力改造升级市级医院重大疫情救治基地。依托市中心医院、市中医院等加强公立医院重大疫情救治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市级疫情救治网络。完善综合医院传染病防治设施标准,提高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和发热门诊、留观室服务能力。重点推进长春市急救中心紧急医疗救援、九台区人民医院急诊急救平战结合综合用房扩建等项目建设。全面提升县级医院重大疫情救治能力。充分发挥县级医院龙头作用,辐射带动县域内医疗服务能力整体提升,筑牢疫情救治第一道关口。重点改善农安县医院、九台区人民医院、德惠市人民医院等基础设施条件,加强感染性疾病科和相对独立的传染病病区建设,改善县级医院发热门诊、急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室等业务用房条件,更新换代医疗装备,完善停车、医疗废弃物和污水处理等后勤保障设施,提升医院诊疗环境。提高县级医院传染病检测和诊治能力,完善检验检测仪器设备配置。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控能力。统筹做好全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重大疫情筛查、防控、救治的能力水平,形成医疗救治和疫情防控合力。(五)推进医防协同发展提升医疗机构医防能力。重点推进市中心医院、市中医院建设“医防融合''示范医院,以推进医共体建设为契机,健全完善医防融合机制。加强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医防弹性建设,推进承担定点救治任务的综合医院选择固定区域作为“平战结合”场所。稳步推进公立医院、疾控机构深度参与家庭医生签约、医联体、疾病筛查、慢病管理、健康宣教等医防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疾病,增进健康。筑牢市县(区)乡医防网底。建立“疾控机构一医院一社区”综合防治模式,重点建设长春市疾病防控集成技术联盟,搭建疾病联防平台。打通市级医院和县(市、区)、社区、乡、村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阻隔、学科壁垒或执行梗阻,筑牢医防网底。探索推动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县域医共体协同发展,推进医疗机构主动对接基层,把慢病防控、临床治疗和康复有机结合,推进全市医防机制一体化建设。培育医防结合复合型人才。探索推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参与医疗联合体工作,促进互相融合发展。探索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医疗机构公共卫生人员交流机制。探索建立以基层医生团队为绩效考核单元、以健康结果和居民满意度为导向的考核体系,提升基层慢病诊疗、随访、健康管理全流程服务能力。专栏1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重点工程(一)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工程。重点建立多点触发预警网络,建设重大传染疾病监测预警系统。推进实施长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扩建项目、九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维修改造、二道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等建设项目。推进朝阳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项目建设。建立市县两级疾控中心与县区医共体的仿治工作机制。开展“大培训、大练兵、大督查”活动。(二)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设工程。重点实施市级公共卫生医学中心及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设工程,实施长春市传染病医院改建工程项目、九台区人民医院急诊急救平战结合综合用房扩建项目、德惠市发热门诊和感染性疾病科医疗综合楼等项目建设。(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提升工程。实施长春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提升项目建设。建设空中卫生应急救援基地。重点推进市中心医院、中医院建设“医防融合”示范医院。(四)疾控机构实验室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实施长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提升等项目建设。(五)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长春市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库等项目建设。(六)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及信息化速设工程。重点实施长春市应急突发事件联动指挥平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服务平台、长春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等项目建设三、聚焦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推进健康长春建设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健康吉林行动”部署要求,深入推进健康长春建设,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全面防控重大疾病,努力优化健康服务,推动将健康影响因素融入各项政策,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一)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完善长春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鼓励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持续推进健康县区建设。进一步推进健康促进医院建设,二级以上医院中健康促进医院比例不低于50%。持续推进中小学健康促进专项行动,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形成终身受益的健康生活方式,筑牢“健康根基”。推行健康生活方式。推进“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等专项行动,实施营养计划和合理膳食行动,健全居民营养监测制度,强化重点区域、重点人群营养干预。开展控烟行动,大力推进无烟环境建设。加强限酒健康教育,控制酒精过度使用,减少酗酒。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深化体卫融合,举办全民健身主题示范活动,倡导主动健康理念,普及运动促进健康知识。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和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共享,提高健身步道等便民健身场所覆盖面。保障学校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时间,落实体质监测制度。(二)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重大慢性病综合防治能力。全面实施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将肺功能检查纳入40岁以上人群常规体检。推进“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共管,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提供高血压、11型糖尿病患者基层规范管理服务。到2025年,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80%,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75%o做好重点传染病防控。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巩固疫情防控成果。进一步加强流感、登革热等重点传染病监测和分析研判,有效防控霍乱、手足口病、麻疹等重点传染病疫情。全面落实结核病防治策略,实施病毒性肝炎防治措施,继续将艾滋病疫情控制在低流行水平,加强区域鼠疫联防联控。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狂犬病、布病等人畜共患病综合治理,加大动物源头防控力度。强化疫苗预防接种。探索建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保险机制,加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力度。全面落实疫苗全过程可追溯管理,提升追溯能力。稳妥有序做好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做好流感疫苗供应保障,推动重点人群流感疫苗接种。巩固重点寄生虫病、地方病防治成果。加强黑热病等虫媒传染病防控,实施包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加强疟疾等蚊媒传染病控制,开展食源性、土源性等重点寄生虫病防治。确保持消除碘缺乏病,保持基本消除大骨节病和克山病危害,有效控制饮水型氟碑中毒危害。巩固完善传染病救治体系。重点推进长春市传染病医院扩建工程、德惠市传染病医院异地新建项目等建设,推进各县(市、区)重点建设一批定点标准化发热门诊。完善传染病监测和报告体系,建立健全腹泻病综合监测、急性呼吸道感染综合监测、发热、出血和神经系统症状综合监测网络。(三)完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加强抑郁症、焦虑障碍、睡眠障碍、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异常、老年痴呆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干预,鼓励和引导综合医院开设心理科,将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纳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配备专职或兼职精神卫生防治人员,建立多学科心理和躯体疾病联络会诊制度,开展社区居民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和心理疏导,重点关注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心理健康。加强心理援助热线的建设与宣传,鼓励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创办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提高精神卫生服务能力。支持长春市第六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建设省级精神医学中心,推进净月开发区、长春新区、经开区、德惠市、农安县、九台市等医疗机构增设精神卫生科室建设。开展精神卫生服务人员能力提升培训,完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多渠道管理服务,按规定做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重点人群救治救助综合保障,建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社区康复机构及社会组织、家庭相衔接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四)加强影响健康的环境问题治理加强环境健康管理。开展重点区域、流域、行业等健康环境调查,建立覆盖污染源监测、环境质量监测、人群暴露监测和健康效应监测的环境健康综合监测网络及风险评估体系。科学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开展新污染物健康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强化公共场所及室内环境健康风险评价。实施环境健康风险管理,开展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评价。加强医疗机构内部废弃物源头分类和管理,加快建设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设施。加强排放物中粪大肠菌群、肠道病毒等指标监测。提升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构建各方积极参与、协作共建健康环境的格局。加强伤害预防干预。完善伤害监测体系,拓展儿童伤害监测。实施交通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减少交通伤害事件的发生。加强儿童和老年人伤害预防和干预,减少儿童溺水和老年人意外跌倒。完善产品伤害监测体系,建立健全消费品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制度,加强召回管理,减少消费品安全伤害。(五)维护食品药品安全强化食品安全标准与风险监测评估。实施风险评估和标准制定专项行动,实施全过程、全覆盖监管,倡导餐饮服务提供者公开加工过程,提升餐饮智慧化管理水平。鼓励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开发低糖、低油、低盐的食品,推动低糖或无糖食品的生产与消费。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违法犯罪,提高食品安全质量。大力惩治保健食品领域非法添加、虚假宣传违法犯罪。加强市、区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建设和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质量控制中心的体系建设,建立全市食品安全联合查处机制。全面提升食源性疾病调查溯源能力,开展基于风险评估和信息化支撑的食源性疾病综合防控。保障药品质量安全。不断强化药品安全预警与应急处置能力,推进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重点开展乡卫生院药品的保存环境和有效期检查,推进医务工作人员进一步完善药品存放和使用规定。构建药品和疫苗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机制,推动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严格疫苗监管,提升疫苗不良反应监测能力。稳步分类实施医疗器械唯一标识,加强与医疗管理、医保管理等衔接。(六)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推进卫生城镇和健康城镇建设。全面实施健康民生工程,广泛开展健康城市试点建设,加快推进农安县、德惠市建设成为健康城市省级试点。加强保障与健康相关的公共设施用地需求,将健康政策融入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的全过程,促进城市建设与人民健康协调发展。强化创建评审指导,定期开展健康长春建设动态监测与评价。加快实施“健康细胞”工程。积极开展健康县区、健康乡镇和健康细胞(健康村、健康社区、健康企业、健康机关、健康学校、健康促进医院、健康家庭等)工程建设。推动健康理念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市场、进机关、进营院、进家庭,提高社会参与“健康细胞”建设程度。大力推进健康村镇建设。重点打造30个卫生村镇示范试点。推进村镇居民健康自我管理,加强村镇卫生健康场所建设,谋划一批村镇卫生设施建设重点项目,补齐卫生健康设施短板。大力开展健康村镇文化活动,营造健康文化氛围。改善城乡环境卫生。深入开展影响健康的城乡人居环境问题治理,推行县域生活垃圾和污水统筹治理,推进生活垃圾资源化回收再利用,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垃圾分类。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建立健全农村村庄保洁机制和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进农村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面推进城乡卫生厕所改造升级。持续加强城乡污水治理。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鼓励城市管网向周边乡镇延伸。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秸秆处理、农膜回收行动。创新社会动员机制。推动爱国卫生运动与传染病、慢性病防控等紧密结合,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推广分餐公筷、垃圾分类投放等生活习惯。促进爱国卫生与基层治理工作相融合,村(居)民委员会健全下属公共卫生委员会,坚持开展周末大扫除、卫生清洁日等活动,推动落实爱国卫生运动融入群众日常生活。专栏2健康问题干预影响因素重点工程(一)重大疾病及危害伤害因素监测工程。重点建立重大疾病综合监测网络及风险评估体系。建立统一的重大疾病及危害伤害因素信息公开平台。推进健康县区和健康促进医院建设。(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程。重点实施“护蕾计划”、“银铃”健康基地建设。建设长春健康教育科普基地和数字化健康教育传播平台。(三)重点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工程。重点推进长春市传染病医院扩建工程、德惠市传染病医院异地新建项目建设。推进县(市、区)建设一批定点发热门诊。建设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四)慢性病综合防治工程。重点实施“长春健康云”平台建设工程,落实慢性病“医防融合”、“三位一体”的全程健康管理。(五)心理佐康和精神卫生促进工程。重点建设长春市心理健康卫生服务网络工程。启动建设市级心理危机干预平台项目。建设基层心理健康服务平台项目。鼓励和培育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创办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推进长春市第六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建设省级精神医学中心。(六)环境佐康促进工程。重点实施公共卫生危害治理行动,开展饮用水、公共场所、人体生物监测等环境健康监测行动。实施健康环境调研行动,建立环境健康综合监测网络及风险评估体系。建立统一的环境信息公开平台。(七)食品安全工程。重点实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建设工程。推动建立长春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质量控制中心。(八)爱国卫生工程。重点推进榆树市、德惠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推进农安县、德惠市建设成为健康城市省级试点。重点打造100个健康社区,50个健康学校,100O个健康单位,5000个健康家庭。重点打造30个卫生乡镇示范试点,推进3个以上乡镇建设成为国家级卫生乡镇。四、聚焦全人群健康,保障全周期健康服务以群众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需求为导向,重点围绕妇幼、青少年、老年、贫困、残障等群体,不断强化对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与管理,加快实现健康服务均衡发展。(一)完善生育和婴幼儿照护服务优化生育服务与保障。依法组织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做好政策调整前后计划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的衔接,完善健全与实施优生优育政策相适应的计划生育扶助保障,释放生育政策潜力。落实生育登记制度,做好生育咨询指导服务,推进出生医学证明、户口登记、医保参保、社保卡申领等“一件事一次办”,实行生育登记服务制度,构建市、区、街道(乡镇)、居村委四级家庭计划指导服务体系。支持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接受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委托,开展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促进婴幼儿健康成长。完善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机构设置标准和管理规范,加快推进托育服务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发展。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提供普惠托育服务,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完善社区婴幼儿活动场所和设施。加强对家庭照护和社区服务的支持指导,支持隔代照料、家庭互助等照护模式,鼓励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提供家庭育儿指导服务,增强家庭科学育儿能力。支持“互联网+托育服务”发展,打造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网络平台及直播教室,支持优质机构、行业协会开发公益课程。加强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的卫生保健工作,预防控制传染病,降低常见病的发病率,保障婴幼儿的身心健康。(二)保护妇女和儿童健康改善优生优育全程服务。实施母婴安全行动计划,以综合医院、市妇产医院、国健妇产医院为重点,强化落实母婴安全保障政策,全面落实妊娠风险筛查与评估、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危急重症救治、孕产妇死亡个案报告和约谈通报等母婴安全五项制度,提供优质生育全程医疗保健服务。加强出生缺陷预防干预,加强婚前保健,推广婚姻登记、婚育健康宣传教育、生育指导“一站式”服务。加快妇幼保健机构发热门诊、院感防控、应急处置等基本能力建设,重点推进长春市妇产医院西部院区、德惠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异地新建项目、二道区妇幼保健医院工程建设。促进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孕育能力提升专项攻关,支持妇幼保健机构整合预防保健和临床医疗服务。加强妇女健康服务。发展妇女保健特色专科,针对青春期、育龄期、孕产期、更年期和老年期妇女的健康需求,提供女性内分泌调节、心理、营养等预防保健服务以及妇女常见疾病治疗等涵盖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整合型医疗保健服务。坚持保健与临床结合,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发挥多学科协作优势,积极发挥中医药在妇幼保健和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建立妇女常见病定期筛查制度,实施妇女“两癌”免费检查、增补叶酸等健康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增强妇女生育保障能力。促进儿童和青少年健康。实施母乳喂养促进行动和学龄前儿童营养改善计划,降低儿童贫血患病率和生长迟缓率。加强对儿童青少年贫血、视力不良、肥胖、踽齿、心理行为发育异常、听力障碍、脊柱侧弯等风险因素和疾病的筛查、诊断和干预。实施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治行动,强化儿童口腔健康检查、涂氟防踽、窝沟封闭和隅齿充填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强化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推广青春健康教育工作,开展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开展儿童健康综合发展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三)促进老年人健康加强健康教育。在城乡社区加强老年健康知识宣传和教育,利用多种方式和媒体媒介,面向老年人及其照护者广泛传播营养膳食、运动健身、心理健康、伤害预防、疾病预防、合理用药、康复护理、生命教育和中医养生保健等科普知识。利用老年健康宣传周、敬老月、重阳节、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等契机,积极宣传老年健康核心信息预防老年跌倒核心信息失能预防核心信息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信息等老年健康科学知识和老年健康服务政策。将老年健康教育融入临床诊疗工作,鼓励各地将其纳入医疗机构绩效考核内容。持续开展老年健康教育行动,打造“长春市银龄健康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实施老年健康素养促进项目,提升老年人健康素养。强化老年预防保健。落实老年人健康管理项目,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到2025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城乡社区规范健康管理服务率达到65%以上,提高失能、高龄、残疾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到2025年,家庭医生签约率不低于80%。加强老年人群重大传染病、重点慢性病的早期筛查、干预及分类指导。组织实施老年口腔健康、老年营养改善、老年痴呆防治、老年心理关爱行动,实施老年人心理关爱试点项目,到2025年,老年心理关爱项目点覆盖全市所有县(市、区)、开发区。加强医疗卫生机构为老服务能力。加强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及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安宁疗护机构建设,到2025年,60%以上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开设老年医学科。医疗机构要积极开展老年综合评估、老年综合征诊治和多学科诊疗,对住院老年患者积极开展跌倒、肺栓塞、误吸和坠床等高风险筛查,提高多病共治能力。借助医疗联合体等形式,帮助和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老年健康服务,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诊治能力。推动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优化老年人就医环境,2025年,85%以上的综合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加强老年人居家医疗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为失能、慢性病、高龄、残疾、疾病康复期或终末期、出院后仍需医疗服务等行动不便或确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上门巡诊等居家医疗服务。公立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上门医疗服务,采取“上门服务费+医疗服务价格”方式收费。上门服务费可以由公立医疗机构自主确定,提供的医疗服务、药品和医用耗材收费使用本医疗机构执行的医药价格政策。加强老年中医药健康服务。推动中医药与老年医疗健康融合发展,逐步提高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二级及以上中医医院设置“治未病”科室,鼓励开设老年医学科,开展老年常见病、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2025年,三级中医医院设置康复科比例达到85%。推进县级中医院(二级)中医药特色老年健康中心建设,2025年,实现县级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特色老年健康中心全覆盖。提升乡镇卫生院中医馆服务能力,推动优质中医药诊疗资源下沉,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进机构、进社区、进家庭。推进社区和居家中医药健康服务,2025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达到75%以上。加强老年人用药保障。完善社区用药相关制度,保证老年慢性病、常见病药品配备,方便老年人就近取药,提高老年人常见病用药可及性。鼓励医疗机构开设药学门诊,发展居家社区药学服务和“互联网+药学服务”,为长期用药老年人提供用药信息和药学咨询服务,开展个性化的合理用药宣教指导。落实慢性病长期处方制度的有关要求,为患有多种疾病的老年患者提供“一站式”长期处方服务,减少老年患者往返医院次数,解决多科室就医取药问题。鼓励医疗机构开展老年人用药监测,并将结果运用到老年人日常健康管理之中,提高老年人安全用药、合理用药水平。大力发展老年护理、康复服务。支持部分闲置床位较多的一、二级医院和专科医院发挥专业技术和人才优势,积极稳妥地转型为康复、老年护理等接续性医疗机构,畅通双向转诊通道。通过新建、改(扩)建、转型发展,鼓励多方筹资建设基于社区、连锁化的康复中心和护理中心。鼓励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需要设置和增加提供老年护理、康复服务的床位。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鼓励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提供康复医疗服务。通过为老年患者提供早期、系统、专业、连续的康复医疗服务,促进老年患者功能恢复。加强失能老年人健康照护服务。完善从专业机构到社区、居家的失能老年人健康照护服务模式。鼓励建设以失能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护理院(中心)。鼓励二级及以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护理站建立签约合作关系,共同为居家失能老年人提供健康照护服务。面向居家失能老年人照护者开展照护技能培训,提高家庭照护者的照护能力和水平。借助信息化手段,对失能低收入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健康照护等情况以及因病返贫风险进行动态监测,维护失能低收入老年人身心健康。加快发展安宁疗护。推动医疗卫生机构、医养结合机构按照“充分知情、自愿选择”的原则开展安宁疗护服务,有条件县(市)区至少设立1个安宁疗护病区,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立安宁疗护病床,有条件的医养结合机构开设安宁疗护病区或床位。探索建立安宁疗护地图,开展安宁疗护人才能力提升项目,总结安宁疗护试点经验,稳步扩大安宁疗护试点范围,推动安宁疗护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深化医养结合服务模式。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实现资源整合、服务衔接,丰富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路径,增加医养结合服务供给。健全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服务机构合作机制,开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养老机构等服务主体开办康复医院、护理院、安宁疗护机构,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康复护理、老年病和临终关怀服务。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依法依规在养老服务机构设立医疗服务站点,提供嵌入式医疗卫生服务。实施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重点为失能、慢性病、高龄、残疾等行动不便或确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医养结合服务。到2025年,每个县(市、区)有1所以上具有医养结合功能的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加强医养结合信息化建设,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信息共享,提高医养结合管理服务水平。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网+护理服务”、“互联网+康复服务”,发展面向居家、社区和机构的智慧医养结合服务。创建一批医养结合示范项目。做好老年人传染病防控。制定老年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和指南,充分考虑老年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困难和需求,分类完善居家、社区、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疫情防控措施。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传染病防控部署,及时为老年人接种相关疫苗。在疫苗接种工作中,对独居、高龄、行动不便或失能等特殊老年人,要给予重点关注,提供周到服务。加强老年人结核病防治工作,做好老年结核病患者的定点救治。积极开展老年人艾滋病预防知识宣传教育及检测服务。结合老年人慢病健康管理、健康体检等工作,积极宣传引导接种新冠疫苗,做好接种过程的医疗保障工作。(四)加强职业健康保护强化职业健康危害源头管控。落实用人单位主体责任,推进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和健康培训等制度的落实。以粉尘、化学毒物、噪声和辐射等职业病危害严重的行业领域为重点,持续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和专项治理。完善职业病诊断和救治保障。按照“市诊断、市县救治、基层康复”的原则,依托现有的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健全职业病诊断救治康复网络,提升职业病的救治和康复水平。加强职业健康促进。推动用人单位加强职工健康管理,倡导健康工作方式,鼓励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企业及群众的职业病危害教育,开展“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