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在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上的讲话(精选六篇).docx
在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上的讲话同志们:今年是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第3个年头。我们每 年都在这个时候召开一次工作现场会,请各市和各有关部门领导到工 程进度快、工作有特色的地方进行实地考察和经验交流,实践证明, 这种做法效果很好。昨天,与会同志考察了嘉兴市的一些整治建设工 程,上午,国富同志对“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作了系统的总结 和具体部署,提出了下一步工作的明确要求,我完全赞同。下面,我 就深化认识、深入实施这项工程,再强调两个问题。一、正确把握“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进一步深化对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认识从这两年的实践来看,各地对这项工作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工作 热情不断激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部门协同配合更加密切,农民群 众满意度也越来越高,确实体现了我去年在湖州会议上讲的,这项工 程是统筹城乡的“龙头工程,全面小康的“基础工程,优美环境的“生 态工程,造福农民的“民心工程:这表明省委、省政府的这项决策是 正确的、及时的、得民心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这项工 程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各地工程进展不很平衡,工 作和投入的力度也不太一样,这种差距虽然有客观因素,但说到底是 领导重视程度和思想认识高度的差异。我们一定要从当前所处的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两个趋向”重 要论断的高度,按照“走在前列、干在实处”的要求,结合实施浙 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进一步深化对实施这项 工程重大意义的认识,切实把实施这项工程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一)“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实施,带动了统筹城乡发 展各项工程建设,体现了 “两个趋向”转换规律的要求。这项工程是 在我省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的时代背 景下,着眼于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和基础设施、 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状况而实施的。两年来的实践表明,这项工程的实 施,在各地掀起了统筹城乡规划和建设的热潮,农村康庄、万里清水 河道、千万农民饮水、生态富民家园、万里绿色长廊、万村文化阵地、 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村放心店等统筹城乡发展的各项工程建设都配套 推进,营造了统筹城乡发展的良好氛围,有效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向 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初 步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机制,对统筹城乡发展起到了龙头带 动作用。对照胡锦涛总书记“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我们感到,这 一工程的实施,对促进从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向工业反哺 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历史性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纵观发展 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人均GDP1000美元至3000美 元的发展阶段,是“第一趋向”向“第二趋向”转变的关键时期,但 这一转换不是自动实现的,需要执政党和政府主动地去推动和促成。 韩国上世纪70年代的新村运动,就是政府主动地去推动这种转变, 实现从城乡差别发展到城市一体化发展的成功范例。另外,有些发展 中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虽然经济增长也很快,但由于没有主动 地去推动这“两个趋向”的转换,从而出现了城乡差距、贫富差距过 度扩大,社会动荡不稳的问题,掉进了有增长无发展的“现代化陷阱: 目前,我省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从根本上扭转,城乡二元结构尚 未根本突破,推动"第一趋向”向“第二趋向”转换的机制尚未完全 形成,农村建设和社会事业滞后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因此,我们一 定要按照“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工程,建立以 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建设机制,尽快改变农村建设和社会事业滞后的 状况,着力缩小城乡差距,加快“两个趋向”的转换。(二)"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实施,顺应了农民迫切要 求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从各地的 实际来看,村庄整治搞得好的地方,都有效推动了农村全方位的建设, 不仅村庄环境得到了整治,而且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 通过改水、改路、改房、改厕、改厨,使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 本改善,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并且带动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 许多农民过上了像城市居民一样的文明生活,确实对农村全面小康社 会建设起到了 “基础工程”的作用。“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实现全面 小康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从国家统计局农村全面小康的监测评估报 告来看,我省农村全面小康的实现度为58.1%,位居全国省区第一,但 与上海、北京相比差距还很大。我们主要的弱项在于社会事业、社会 保障、农民文化素质、资源约束、生态环境等方面,而这些方面又恰 恰是当前农民群众最期盼的愿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实 施,对这些方面的发展能够起到重要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并且有利于 形成人改造环境与环境影响人、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与人的素质提 高良性互动的机制。显然,只有把大部分村庄整治改造成全面小康的 农村新社区,全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才会有扎实的基础。所以,我们 要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进一步加大实施这项 工程的力度。(三)"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实施,有助于解决社会矛 盾和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千村示范、 万村整治”工程实施得好的地方,不仅有效缩小了城乡差距,促进了 城乡融合和城乡关系的和谐,也优化了生态环境,净化了水资源,节 约了土地资源,促进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这项工程建设还同农村 文明村、文化村、卫生村、民主法制村紧密结合起来,极大地改善了 党群关系、干群关系、邻里关系,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因此,我 们不能就村庄整治论村庄整治,而是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 度,加深对实施这项工程的理解。(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实施,有利于推动政府职 能的转变,体现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千村 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实施,对城乡关系、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 式的变革以及政府的职能行为都有多方面的影响。这项工程建设有利 于打破农村封闭落后的思想观念,突破城乡分割的发展状况,推动农 民的分工分业,促进城乡融合,提升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水平; 有利于对国民收入分配的调整、土地制度和乡村管理制度的改革形成 “倒逼机制”,推动城乡配套改革;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改变 过去政府只抓城市规划建设、不管农村规划建设,只修“官道,不修 “村道”,只重经济发展、忽视社会进步的观念和做法。从实际来看, 这一变化是可喜的,但只是初步的。有些地方领导至今还认为,城市 建设是政府应该管的,村庄整治建设主要应该由农民自己搞,把城乡 差距、贫富差距的扩大,归咎于发展市场经济的原因,这实际上是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同于自由市场经济,忽视了政府在经济社会活动 中的主导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自由市场经济的区别,就在于政 府是否发挥宏观调控的主导作用。如果对城乡建设不进行规划指导, 对国民收益分配、城乡关系不进行调节,那么城乡、地区、贫富差距 就会不断扩大,城乡二元结构就难以消除。因此,我们要从建立和完 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健全“千村示范、万村 整治”工程的建设机制,更加主动地发挥政府对这项工程建设的主导 作用,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更加主动地推进城乡配 套的改革。(五)”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实施,促进了以人为本理 念的确立,体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这项工 程在老百姓中特别有口碑,被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二成为老 百姓“最满意的工程”。工程建设搞得好的地方,有效改变了各级干 部在老百姓中的形象,提高了党和政府的威信,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受计划经济年代工业化赶超战略和城乡差别发展战略的影响,各级往 往强调先生产后生活,偏重经济增长,忽视民生改善,偏重生产设备 的更新,忽视生活设施的改造。在这些年的发展中,也存在发展观和 政绩观的偏差,一些地方对涉及到民生问题的小康社会的实现度和老 百姓的满意度重视不够,以致于农村建设被“边缘化工村庄整治工程 不仅能有效地改善民生,而且对经济发展也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实践充分证明,我们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遵循时 代发展规律的,是顺应民心民意的,是符合中央精神的,实际效果也 是好的。推进这项工程建设,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 是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和转型时期的一项关键举措。近年来,中央领导 对我国农村建设问题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两个趋向”重 要论断,就是引导我们通过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和建 设机制,加快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温家宝总理在最近 召开的全国农村税费改革会议上也提出,要在全国开展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的任务。我省正在实施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际 上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战略 举措,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是抓得及时、抓得正确的, 也体现了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通过这两年多“千村示范、 万村整治”工程的实施,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有一个良好的开 端和群众基础,我们要再接再厉,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努力在全面推 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走在前列。二、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扎实推进农村新社 区建设中央最近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根据胡锦涛总书记提出 的“两个趋向”重要论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向现代化迈进的改 革发展关键时期,着眼于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项 战略举措。我们现在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过去抓的新农村建 设有很大的区别。过去是就农村建设抓农村建设,现在是在统筹城乡 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和建设机制, 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当是 建设全面体现小康社会水准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是内涵丰富、领域广阔、任务多样的系统工程, 主要任务应该涵盖“五大建设即农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农村现代社 区建设、现代农民素质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城 乡配套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主要目标是要通过几年的发展和建设, 实现"三改一化'即把传统农业改造建设成为具有持久的市场竞争力 和能持续致富农民的高效生态农业,把农村传统村落改造建设成为让 农民也能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的农村新社区,把传统农民改造成为能适 应市场经济分工分业发展要求的有文化有技能有道德高素质的现代 农民,形成城乡互促、共同繁荣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去年,我在湖州现场会上强调,“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要 围绕农村新社区建设来进行。现在看来,农村新社区建设是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核心内容,我们现在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 治”工程,就是要以建设全面体现小康水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 以农村新社区建设为重点,以村庄的整理和整治建设为切入点,充分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统筹城乡生产力和人口布局,科学规划城乡的 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居民社区建设,推动社会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 城市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 村辐射,促进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农民 居住向农村新社区集中、农田经营向农业专业大户集中,把传统村落 整治建设成为规划科学、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服务健全、 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生活富裕的农村新社区。(一)建立健全体现群众愿望、时代特征、与时俱进要求的建设扩 容机制,不断丰富拓展工程建设的内涵与外延。在两年多的实践中, 各地都在不断丰富扩充建设的内容,探索有效的建设机制。我们从嘉 兴的现场和各地的交流材料都可以看到这种可喜的变化。今后一个时 期,要结合“十一五”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要求,争取把大 部分村庄改造建设成为农村新社区。一是从单个村庄的整治建设扩大 到连片整乡的整治建设。发达地区和有条件的经济强县(市、区), 对所有的村庄都要进行整体的规划整治建设,建设一批全面体现小康 水准的农村新社区。二是既要抓村容村貌的改善,又要抓生态环境的 长效治理。注重建立城乡联动的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网络体系。特别 是欠发达地区和山区县要把村庄整治建设的重点放到生态环境整治 上,推广衢州、丽水的经验,从花钱少、见效快的农村垃圾集中处理、 村庄环境清洁卫生入手,推进村庄整治建设。三是把中心村集聚建设 与城乡公共服务网络体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中心村为重点,建设 农民集中居住的农村新社区,以农村新社区为连结点,把城镇的公共 交通、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电信电视、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引入农 村新社区。还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文化普及和思想教育活动,提高 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四是因地制宜地把村庄整治建设与特色产业的 开发结合起来,认真总结推广安吉、临安等地大力开展以优势产业为 依托的特色村建设的经睑。城郊地区要结合城中村、镇中村改造,自 然村整理,中心村建设,引导村集体积极发展物业经济、休闲农业; 纯农区、山区、渔区要结合生态富民家园的建设和各乡村的特色优势 产业,打响绿色农业村、红色旅游村、蓝色渔乐村、古色古香的文化 村等特色村的品牌。(二)建立健全体现资源节约和城乡一体导向的科学规划机制, 不断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水平和社会效益。目前我省正处于工业化、 城市化加速推进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时期,又面临土地、水、能源 等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和推进生态环境整治的艰巨任务。从各地的实 践来看,优化城乡的生产力和人口布局,推动城乡产业的集聚发展和 人口集中居住,形成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 会。因此,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一定要走资源节约和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建设路子。要抓住当前编制“十一五”规划和修编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利时机,按照进一步提升城市化和推进城乡一 体化发展的要求,进一步修编完善现有的城镇体系规划和村庄布局规 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一定要与完善后的城镇体系规划和村庄 布局规划以及整治建设规划相衔接,为今后几年的城镇建设和“千村 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打好基础。在完善空间布局规划的同时,按照 城乡一体化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生态 环境保护等规划,并做好规划之间的衔接工作,切实防止规划与规划 的扯皮。同时,“四个强省”建设的规划,也要充分体现农村是重点。 要按照“四个集中”的要求,积极引导农民按规划有序地向城镇和中 心村集聚,特别是环杭州湾地区和其他县(市、区)的城郊区,都可 以率先进行成片的村庄整理,按照“改造城中村、拆除空心村、迁并 自然村、建设中心村”的要求,推进村庄集聚和农村新社区建设。从 浙江目前的情况来看,非农建设用地极度紧缺,前几年通过农地整理 获得非农建设用地指标的潜力已经挖尽,现在通过村庄整理和宅基地 置换是获得非农建设用地的有效途径。要鼓励各地借鉴土地整理的政 策,开展“村庄整理”,把村庄集聚与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有机结合 起来,通过村庄整理节余出来的土地,用于商业性的出让开发,土地 收益归农民集体所有,主要用于中心村和新社区建设,政府则可以解 决非农用地指标紧缺难题,为招商引资腾出发展空间,这是一举多得 的好事,有关部门对村庄整理项目要优先立项。要树立“生态立村” 的理念,把建设生态村作为农村新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与农地污 染、水污染的治理和建立畜牧养殖小区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推广沼气 工程和太阳能等新能源。在开展村庄环境整治的同时,大力发展生态 农业、生杰林业、休闲农庄、生态文化村、生态旅游村,把农村丰富 的生态资源转化为农民致富的绿色产业,像奉化滕头村那样,打好“生 态牌”,走生态立村、生态致富的路子。(三)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投资建设机制, 不断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和群众的参与度。从这几年情况看,凡是工 程建设搞得好的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农民的主体作用和社会的参 与作用都发挥得比较好,工程的建设比较快,实施的效果也比较好; 相反,这项工程建设进度比较慢的地方,主要原因在于政府的投入力 度比较小,群众没有充分发动起来,社会各界也很少关心和参与。推 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农民自己的事 情,社会各界都有参与建设的责任。为此,必须通过建立一个政府主 导、农民主体和社会参与的有效机制来推进工程建设。当前,应该进 一步强化党委、政府在工程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 支持的力度,对村庄整治所需资金,政府要采取从财政预算内安排一 部分,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一部分,部门项目配套一部分和规费收取 减免一部分的办法来解决。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要重视 调动农村基层组织和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整治的积极性,使村庄整治建 设成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村民和集体都要为建设美好家园作出贡 献。投工投劳集资要坚持“自愿、自助”原则,提倡有钱出钱、有力 出力,不搞按人头摊派,鼓励先富起来的人多作贡献,鼓励社会力量 参与整治建设。要推广金华市的经验,通过开展魅力村庄参观和评选 活动等宣传发动工作,让示范村发挥激励和示范作用,形成“群众催 着干部干、干部竞相争着干”的你追我赶的建设氛围。同时积极鼓励 企业和社会各界捐资赞助村庄整治建设,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 工程的深入实施。(四)建立健全改革先导、城乡互动、政策配套的制度创新机制, 不断增强工程建设的活力和动力。这几年,各地在推进这项工程建设 中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土地指标不足、建设资金短缺,建设立项环节 多、收费多,村庄拆并难、旧房拆除难、宅基地置换难等问题,这些 问题都涉及到土地制度、财政制度、项目审批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产权制度等方面城乡配套的改革。郸州、绍兴、温岭等不少县市通过 积极主动的改革探索,破解了工程建设中的一些体制性、政策性难题, 对推动工程实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也必须看到,这些探索只 是初步的和局部的,面上的众多难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破解。下一步, 要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改革先导、城乡互动、政策配套 的制度创新机制。重点是要进一步探索和推进土地制度方面的改革, 包括征地补偿制度、宅基地置换流转制度、村级集体留用地制度、土 地股份合作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和政策的完善。要简化村庄整治建设和 村庄整理项目立项审批程序,规范和减少有关规费。要积极推进社区 股份合作制改革,落实好村集体留地安置政策,大力发展集体物业经 营,实现集体有物业,农户有股份,探索建立农民和集体的财产增值 与财富积累机制。同时,还要按照农村税费改革的总体要求,积极推 进乡镇管理体制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农地流转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五)建立健全领导挂帅、部门协同、分级负责的工作推进机制, 不断强化前列意识和责任意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是一项综合 性系统工程,涉及城乡各个领域,需要多部门、多层次、多环节的紧 密配合才能顺利实施。一个部门、一个环节的消极梗阻就会影响整个 工程的进展。只有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才能有效地动员各方力量、 整合各种资源、协调各个部门,把工程建设搞得有声有色,才能使我 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这两年省里每年都召开一次 各市主要领导参加的现场会,目的也在于要求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对这 项工程切实负起领导责任。因此,必须强调领导挂帅、部门协同、分 级负责。从党政主要负责人来说,关键是要提高领导艺术和效率,重 点抓好“三落实九一是抓好工作任务和责任落实。年初要作好工作任 务部署,明确责任,分解落实到各级各部门;年中要有检查交流;年 末要进行总结考核、兑现奖惩。二是抓好政策协调落实。重点解决政 府投入资金和土地指标问题。在这一点上,各地一定要统筹安排,加 强协调。三是抓好工作班子的落实。要配好配强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力 量,依靠这支专门队伍做好综合协调和服务工作,调动各种资源、各 方力量推进工程建设。从部门分工来说,主要是两大类:一类是整治 建设的牵头部门和制定政策的部门,如农办、发改委、财政、国土、 建设部门等,这些部门主要是做好综合协调和政策制定工作;另一类 是具体实施和配套建设部门,如组织、宣传、政法、交通、水利、农 业、林业、环保等部门,要把先锋工程、文明村、民主法制村建设以 及农村康庄、万里清水河道、千万农民饮水、万里绿色通道、生态富 民家园计划、万村文化阵地、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村放心店等工程与“千 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省、市、县、乡镇和 部门主要领导都要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明确各自的 责任,在精力、财力、物力、人力上落实到位。最后,我想结合正在进行的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强调一下基 层组织保障的问题。“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落脚点在乡村。 农民是这项工程建设的主体力量,乡镇和村两级基层组织是直接的组 织者和实施者。因此,除了党政领导和各部门的努力之外,还要充分 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工程建设中的指挥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 抓住基层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有利时机,把推进这项工程 作为教育活动中为民办实事的重点工程来抓,使教育活动与工程建设 相互促进,进一步改变基层干部形象和作风,提高干部在群众中的威 信,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乡镇科技特派员和农村工作 指导员也要在这项工程建设中建功立业。村级基层组织一定要坚持民 主决策,引导群众意愿,把工程建设变成村民大会的决议,变成村民 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自觉行动。我相信,只要我们各级干部共同努力,只要把广大农民群众真正 发动起来,我们一定能够更好地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走在前列。2023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专题党课学习材料“千万工程”的巨大贡献与深远意义同志们: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千万工程”和“浦江经验”两个重 要批示精神,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 发展和做好人民信访工作的高度重视、指引指导,进一步用足用好XX宝贵资源,彰显主题教育的政治味、浙江味、实干味,推动XX 党员干部更加坚定自觉地紧跟总书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千万工程”的巨大贡献“千万工程”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 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2003年6月,习近平同志作出了实施“千 万工程”的重大决策:从XX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 把其中IOOO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千村示范、万 村整治“应运而生。20年来,“千万工程”先后经历了示范引领、 整体推进、深化提升、转型升级等四个阶段,经历了从温饱型生存需 求向小康型发展和共富型发展需求的演变,实现了从“千村示范、万 村整治”向“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向“千村未来、万村共富” 的迭代升级。20年来,“千万工程”贡献巨大,意义深远,不仅造就了浙江 万千美丽乡村,而且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取得了明显成效。2018 年9月26日,“千万工程”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2020年5 月,浙江成为中国首个生态省。20年的“千万工程”实践与迭代升 级,“千万工程”的内涵和意义已不断深化和升华,“千万工程”改 变的已不仅仅是乡村的人居环境,而且还触及了乡村发展的方方面面, 深刻地改变了乡村的发展理念、产业结构、公共服务、治理方式以及 城乡关系。因此,“千万工程”不仅是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与改善的乡 村建设工程,而且也是惠民工程、民心工程和共富工程,是乡村振兴 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性、枢纽性工程。20年来,“千万工程”对浙江的乡村人居环境、公共服务、产 业发展、农民收入等方面带来了显著的正向效应,其中对乡村带来最 直接、最显性的变化是人居环境的改善。随着“千万工程”的不断迭 代升级,乡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能力大大提高,村庄文化礼堂的 建立,不仅让村民活动有稳定去处,而且也使乡村文化与历史有了承 载和显示的空间,有的还成为农文旅产业的组成部分。数字化基础设 施的建设促进了数字乡村的快速发展,浙江乡村数字化水平高于全国 乡村近30个百分点,不仅带动了乡村居民的数字消费,促进了乡村 一二三产的数字化发展,而且大大促进了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治理体系 的数字化、乡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共建与共享、村与村的联盟化 发展。“千万工程”改善了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实际上也改善了乡 村的营商环境,优化了乡村产业发展空间。最明显的是,经过20年 的“千万工程”建设与深化,许多传统的村庄演变成了宜居宜业宜游 的发展空间,而不仅仅是村民居住的生存空间。这大大促进了浙江乡 村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多功能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使许多美丽乡 村蝶变为美丽经济,使村庄既要建设、更需要经营的理念成为浙江乡 村发展的重要共识和趋势。浙江“千万工程”在乡村人居环境、公共 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所带来的直接或间接的效应,反映在广大乡村 居民身上,就是他们生活环境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个人与家庭 收入的不断增长。2022年,浙江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37565元,连续38年居全国省区第一。浙江正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 同富裕示范区,尽管仍存在城乡、地区、收入等方面的不平衡和差距, 但是相对而言,这些差距并不是很大,这不能不说是与20年的“千 万工程”所产生的多重效应有关。“千万工程”的深远意义“千万工程”意义深远,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透视和解析。从乡村建设的视角看,“千万工程”就是乡村的“建设工程”, 它给我们的启示意义至少有四点。一是乡村建设既要坚持政府主导,又要重视引入市场力量。大力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资金需求量很大,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 必须在加大政府对乡村建设投入的同时,创新乡村建设思路,发挥政 府财政金融政策“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引入市场机制、建构利 益机制,吸引企业、社会、村集体和村民多元主体共同投资和参与乡 村建设,这将是解决乡村建设供给不足、资金短缺问题的重要路径。二是乡村建设既要实现有效供给,又要实现有效管护。实践中, 乡村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发展需要,不仅与供给乏力有关, 而且与这些项目设施的营运与管护不力有关。因此,必须解决好政府、 企业、集体、农民等主体谁来营运与管护乡村社区公共性基础设施的 问题。基本的思路是:明确相关公共设施的产权归属及其管护主体; 强化公共设施规制及其监督监管;发挥乡村社区治理体系中的自治功 能;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营运管护中导入市场机制。三是乡村建设既要防止大拆大建,又要避免低效率配置。也就是 说,乡村建设不仅要防止脱离乡村自然与文化特点,甚至侵犯农民权 益的大拆大建,也要避免忽视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具有空间效应与规模 效应特征,避免守成不变的低效配置。这意味着,往村覆盖、往户延 伸的乡村建设并不是静态的过程,而是动态的过程,是在乡村规划先 导下,体现乡村人口相对集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公共服务效率不 断提升的过程。四是乡村建设既要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又要 注重发展性。乡村建设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体现乡村发展 的阶段性特点。在温饱社会阶段,乡村建设主要着眼于基础 性、普惠性、兜底性的生存型乡村建设,但到了小康社会乃 至更高社会阶段,乡村建设应体现发展型特点。我国现阶段 的乡村建设,大部分地区重视体现乡村的多功能发展,乡村 建设要与乡村的产业、生态、文化、治理以及公共服务相结 合,促进乡村价值的转化与提升,实现乡村更快更好发展。 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表明,与乡村发展阶段和乡村发展功 能有机结合的乡村建设,能包容多元建设主体和多种运行机 制,是有效解决乡村建设供给乏力、管护不力、形态单一、 活力不足的重要路径。从乡村建设的治理视角看,“千万工程”也是“治理工程”。20 年来,浙江在“千万工程”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多种治理制度的功效, 探索建立了 “四位一体”的治理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 值。一是“党政合一”的科层治理。浙江“千万工程”之所以能一以 贯之、一抓到底,关键在于发挥“党政合一”垂直治理的制度功能。 首先,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坚持把“千万工程”列为“书记工程”, 落实“一把手”责任制,建立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联系一个村制度,形 成“五级书记”共抓共管的推进机制。其次,坚持各方协同和分级负 责抓。各级均成立“千万工程”领导小组,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 职能部门实施、多方共同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和落实机制。二是“智治合一”的精准治理。在“千万工程”的实施过程中, 针对公共产品管理虽有规制措施但规制主体职责不清和不到位的难 题,探索了将压实地方责任和数字化、信息化相互匹配的规制办法。 先后探索出了河长制、道长制、所长制、林长制、田长制等可参照的 “简约化”制度选择与安排。农业农村领域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的 全面推广,将数字与信息技术同“千万工程”责任制相匹配,实现“智 治合一”的精准问责和精准治理。三是“调动群众”的柔性治理。群众不仅要发动和带动,更要通 过合适的制度安排来激励,其中德治与自治是关键。首先是深化村民 自治。建立村民互助会、议事会、乡贤促进会等相关自治组织,推动 乡村公共事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其次是增强法治保障。 引导干部群众形成自觉守法、全民懂法、遇事找法的乡村法治秩序。 再次是激发德治活力。将乡风文明与治理结合,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等 对村民行为的引导,用崇德向善的力量,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四是“激励相容”的市场治理。市场机制是最能体现激励约束相 融的制度,不仅在非公共性领域,而且在公共性领域,通过一定的制 度设计,也能发挥高效作用。浙江在“千万工程”建设中,积极引入 市场机制,赋予相关主体(农民、企业)生态资源利用和公共设施建 设(或管护)的使用权与经营权,不断丰富乡村人居环境内涵,提高 人居环境水平,激活人居环境市场,将乡村公共产品转化为市场产品, 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同时转变相关主体的公共 行为。这一系列安排不仅促进了乡村各类休闲产业、高效生态农业的 发展、城乡要素的互通和融合发展,而且也实现了乡村自然生态环境、 人居环境设施保护与绿色经济发展、公共服务提质的相互促进。浙江“千万工程”四位一体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充分体现了乡村 社区公共事务和公共产品治理中党政领导和群众参与的相互协同、科 层制度与市场制度的功能互补、他治与自治的合理匹配、法治与德治 的相互融合、数智与治理的有效结合,为乡村建设中社区公共品的有 效供给和营运管护,提供了既有理论创新又契合中国特色与实践的治 理模式,很值得借鉴。面向新征程,浙江不断深化与提升“千万工程”以“千万工程” 为牵引和龙头、美丽乡村为底色、未来乡村为愿景、共同富裕为追求, 致力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构建“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全 域呈和美”的乡村发展新格局,全方位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 生态、组织振兴,加快走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的省域实践新路径。“浦江经验”的真理力量与实践伟力“浦江经验”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倡导、亲自谋划、 亲自下访接待群众的好做法好经验,也是一项一举多得的有益创举。 经过20年的发展,以“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深入基层,联系群 众,真下真访民情,实心实意办事”为主要内容的“浦江经验”依然 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并且不断彰显出历久弥新、弥足珍贵的时代价值 和真理光芒。“浦江经验”是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做好信访工作、 推进信访工作现代化的重要指引。深学细悟笃行“浦江经验”蕴含着习近平同志对信访工作的深邃思考和系统谋 划,深学细悟笃行这一宝贵经验是做好新时代信访工作的重要遵循。深学细悟“为民解难、为党分忧”的政治担当。通过下访倾听群 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解决群众困难,满足群众心愿,维护群众权 益,从而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进党和政府同人民 群众的感情,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是领导干部下访的 初心使命和逻辑起点。深学细悟“领导多下去,群众就少上来”的群众路线。领导干部 在急难险重等关键时刻,应该冲在最前列,面对群众信访问题,领导 干部也应站在最前面,面对面地做好群众工作。习近平同志到浦江下 访,“零距离”倾听民声,面对面解决问题,真心实意帮助他们排忧 解难,真正做到一切为了人民,始终相信和依靠群众,茎是领导干部 下访的价值追求和基本判断。深学细悟,要到矛盾多的地方去,往矛盾'窝'里钻,的务实作 风。领导干部下访,要到矛盾多的地方去,往矛盾“窝”里钻,这样 才能取信于民,才能解决一批阶段性的信访问题。到矛盾多的地方去, 化解矛盾,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这是领导干部下访的首要 目的和本质要求。深学细悟“要挂牌、出公告,做到家喻户晓,扩大接待面”的管 用办法。习近平同志到浦江下访,要求下访的时间、地点要提前10 天在浦江广播、电视、报纸公告,下访前3天再次发布公告,让全县 上下都知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事先提前公告、做到家喻户晓, 这是领导干部下访的重要方法和倒逼手段。深学细悟“不能含糊,竭尽全力,确保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结果” 的严谨品格。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不能 含糊,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解决事关群众利益的问题,必须真心 实意而不是虚情假意,必须全心全意而不是三心二意。对群众反映的 事项认真梳理、逐件交办、集中调处、分级包案、联合会商、严格督 查,把每个问题解剖至最小细节,在解决难题中全力以赴、不遗余力, 把“问题清单”变为“满意清单”,这是领导干部下访的首要责任和 核心要求。深学细悟”领导干部下访,不是替代当地工作,也不是信访工作 的唯一形式”的辩证思维。下访绝不是要替代当地的工作,让当地干 部产生依赖性,认为解决问题主要靠上一级领导,而是为了推动领导 干部下访制度的建立健全。豆要加强系统治理,坚持开展领导下访接 访活动,带动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解决问题,坚持不断完善、 去虚存实、兴利除弊,又要加强源头治理,压实信访问题属地责任, 夯实基层基础,这是领导干部下访的重要观点和辩证思考。从盆景到风景再到全景20年来,浙江一方面以浦江县为领导下访接访发源地、示范点, 持续挖掘经验举措,另一方面注重示范引领、以点带面,努力把点上 经验转化为面上举措。深耕“盆景”,推动形成县域信访治理样板。2003年以来,浦江 以“创新发展、迭代升级”为着力点,健全完善各级领导带案下访、 重点约访、律师陪访、组团包村、进村入史等制度以及县领导带头下 访、乡镇(街道)领导随时接访、村(社)干部上门走访、“4+2” 联心服务团组团息访的“理级二一联动上访接访:机制,探索建立初 信初访提质增效、法定途径分类处理、信访积案攻坚化解等机制,创 新推出“红色台门里”“乡贤评理堂” “丰安微政事”“车轮上的调 解室”“烦心事门诊”等基层治理做法,推动全县信访生态持续好转。打造“风景”,推动领导干部下访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长 效化。2003年至今,省、市、县三级领导及部门负责人下访接待群 众共约15万人次,累计接待群众20余万批、70余万人次,化解信 访问题20余万件,群众满意率达85%以上。省信访局精心组织实施 省领导下访接访活动,把成功经验规范化、制度化,先后下发转变工 作作风、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县级 领导值守接访等制度。各县每月公布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安排,每天有 一名县领导在矛调中心座谈接访,以此真正推动形成“省级领导带头 下访、市级领导定期接访、县级领导值守接访、乡级领导随时接访、 村级干部上门走访”的“五级大接访”新常态、新风尚。着眼“全景”,推动省域信访工作现代化。省委、省政府 坚持领导干部下访20年不动摇,坚持层层签订信访工作责 任书19年不动摇,坚持主官办信、领导包案、联合接待不 利轿,将“浦江经验”不断发扬光大。省信访局在原有基础 上创新建立了市县乡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