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引流管患者的健康指导.docx
专科引流管患者的健康指导一、吸氧管为什么外科手术患者需要吸氧?外科手术的患者需要在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下进行,麻醉会使得患者的呼吸抑制,血氧分压下降。吸氧的直接作用是提高动脉血氧分压,使动脉血氧饱和度增加,使动脉的血氧含量增加,改善组织的缺氧,使细胞的能量代谢、氧化磷酸化代谢的过程能够正常进行,脑、心、肾、肝等重要脏器的功能得以维持;同时,机体缺氧改善,有利于伤口修复。吸氧浓度对改善缺氧有何影响?氧气在空气中占20.93%,二氧化碳占0.03%,其余79.04%为氮气、氢气和微量的惰性气体,掌握吸氧浓度对纠正缺氧起着重要的作用。低于25%的氧浓度则和空气中氧含量相似,无治疗价值;对缺氧和二氧化碳滞留并存者,应以低流量、低浓度持续给氧为宜。慢性缺氧患者长期二氧化碳分压高,其呼吸主要靠缺氧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弓化学感受器,沿神经上传至呼吸中枢,反射性地引起呼吸。若高浓度给氧,则缺氧反射性刺激呼吸中枢的作用消失,可导致呼吸抑制,二氧化碳滞留更严重,可发生二氧化碳麻醉,甚至呼吸停止,故掌握吸氧浓度至关重要。怎样用氧流量来换算氧浓度?氧浓度和氧流量的换算公式如下:氧浓度(%)=21+4X氧流量(Lmin)根据以上公式推算出氧流量和氧浓度关系。什么是氧中毒?高浓度吸氧会引起氧中毒吗?氧中毒是氧疗最主要的毒副反应,危害严重,应引起高度重视。氧中毒主要表现为吸收性肺不张,主要机制是肺泡内氮气被氧气所取代,氧又很容易被血液吸收,致使肺泡萎陷。临床上根据患者缺氧的程度不同,给予不同的吸氧浓度。轻度缺氧给予低流量(23Lmin)吸氧,中度缺氧给予中流量(34Lmin)吸氧,重度缺氧患者给予高流量(46Lmin)吸氧。即使是高流量吸氧,其氧浓度也在50%以下,常压下吸氧浓度(FiO2)在60%以下是安全的,一般不会引起氧中毒。引起氧中毒的唯一原因是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常压下吸人纯氧6h就可能出现呼吸道黏膜的损伤,超过24h即可发生氧中毒的典型表现。临床上进行无创氧疗时,FiO2很难超过60%o同时,有研究表明,危重患者的肺组织可能比正常人的肺组织更能耐受氧的损伤作用,因此在常规的经鼻或面罩氧疗时,一般不会发生氧中毒。在机械通气时应尽量将FiOz控制在60%以下,防止氧中毒发生。常用的给氧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临床上最常用的给氧方法有鼻导管法、鼻塞法、面罩法。(1)鼻导管法:双侧鼻导管法:将两个有短头的导管分别插入两侧鼻前庭。适用于慢性患者及急性患者恢复期。改良鼻导管法:在粗橡皮管上挖出一条长侧孔,将管的一端反折结扎,另一端与氧源连接。使用时将其固定在上唇,使侧孔对准患者鼻孔即可。鼻导管给氧的优点:操作简单、方便;价廉,节省氧气;多数患者易于接受。其缺点是:Fi2不恒定;导管易于堵塞,需经常检查其通畅性;局部刺激作用,可导致鼻黏膜干燥及痰液黏稠;耐受性较差,当氧流量大于7Lmin时,患者多不能耐受。(2)鼻塞法:用塑料或有机玻璃制成带有管腔的球状物塞于鼻孔,代替鼻导管给氧的方法。鼻塞大小以恰能塞住鼻孔为宜。此法可避免鼻导管对鼻黏膜的刺激,患者较为舒适。(3)面罩法:简单面罩一般用塑料或橡胶制作,氧的输入孔一般位于面罩的底部。面罩的容量宜小,以减少重复呼吸气量。用简单面罩时,氧流量应为57Lmin,FiO2可达到40%50%,如氧流量太低,呼出的CO2易在面罩内积聚造成重复呼吸。简单面罩适用于缺氧严重而无CO2潴留的患者。面罩与鼻导管相比,能提供较好的湿化,缺点是影响患者进食和咳痰,面罩容易移位及脱落。吸氧时有哪些护理措施?(1)给氧过程中,应定时检查导管是否通畅。随时询问患者的感受,关心患者,及时满足患者的需要。(2)监测氧疗效果。可根据患者脉搏、血压、呼吸方式、精神状态、皮肤颜色及温度等有无改善来衡量氧疗效果;应用心电监护仪的患者,可以直接观察血氧饱和度是否达到96%,同时还可以测定动脉血气分析判断疗效,从而选择适当的氧浓度。(3)持续鼻导管给氧者,每日更换鼻导管2次以上,可经双侧鼻孔交替插管,并及时清除鼻腔分泌物,防止鼻导管堵塞。(4)面罩吸氧时,氧流量要足够大,面罩置于口鼻前并固定,但不可密封,以免造成CO2潴留。吸氧浓度的高低可通过氧流量的大小和面罩的远近来调节。(5)氧流量的选择:轻度缺氧者,氧流量为23LIlIin;中度缺氧者为34Lmin;重度缺氧者为46Lmino(6)吸入的氧气要进行湿化,及时更换湿化瓶,24h内如果未用完,要立即更换湿化瓶。(7)预防交叉感染:所有供氧、给氧装置,包括鼻导管、鼻塞、面罩、湿化器等一切氧疗用品均应专人专用。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物品均选用一次性的无菌用品。患者进食或饮水时,暂停吸氧,以防呛咳。(8)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用氧过程中注意防火、防油、防震,可在病房醒目处放置“严禁烟火”或“禁止吸烟”标记。二、导尿管外科手术前后为什么要留置导尿管?导尿就是将导尿管插入膀胱引流尿液。目前临床上通常使用双腔气囊导尿管,其优点是不需外固定、不易脱落、患者活动方便。外科患者留置导尿管有以下目的。(1)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后,膀胱括约肌松弛可能产生尿失禁,需留置导尿管,以保持局部清洁、干燥。(2)盆腔内器官手术,术前排空膀胱,以减少术中膀胱损伤的危险。(3)泌尿系统手术或损伤需留置导尿管,以利于伤口愈合,促使膀胱、尿道功能恢复,或观察损伤出血情况。(4)休克、危重患者留置导尿管,以观察尿量、监测肾功能。(5)骨科截瘫患者引流出尿液,可以减轻痛苦和尿潴留。(6)各种大手术术中预防尿失禁,手术后预防尿潴留。导尿时有哪些注意事项?(1)导尿属侵袭性操作,所有物品严格消毒灭菌,导尿全过程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防止逆行性尿路感染发生。如导尿管误入阴道或导尿管脱落时需更换导尿管后方可重新插入。(2)选择大小适宜的导尿管,并仔细检查导尿管是否完好无损,气囊是否漏气、漏液及有无抽吸不畅通的现象。女性老年患者,由于会阴部肌肉弹性较差,尿道括约肌较松弛,应选择型号较大、管腔较粗的导尿管,既可以防止漏尿,又能保证导尿管通畅,不易堵塞;前列腺增生的老年患者,由于尿道黏膜弹性差,应选择型号较小、较坚韧的导尿管。(3)导尿管前端要充分润滑,插管时动作要轻柔,遇到阻力不能前进时,不应盲目插入,避免损伤尿道黏膜。可自尿道口向尿道内注入液状石蜡,起润滑作用,也可在黏膜上滴入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以减轻疼痛并缓解尿道括约肌的痉挛,有利于插管成功。(4)男性尿道较长,插管时要掌握两个弯曲、三个狭窄的解剖特点。三个狭窄分别位于尿道内口、膜部和尿道外口,以尿道外口最为狭窄。两个弯曲,一个是耻骨下弯,位于耻骨联合下方约2cm处,凹向前上方,此弯曲属于尿道的固定部,阴茎在任何方位变动,此弯曲无变化;另一个是耻骨前弯,位于海绵体部,凹向后下方,在阴茎根与阴茎体之间,导尿时将阴茎上提,使之与腹壁成60。夹角,消除耻骨前弯。(5)插入导尿管见尿液流出后,应继续推进导尿管56cm,向气囊内充气或注入生理盐水IOmL后,向外轻拉导尿管至有限力,这时气囊部分正好固定在膀胱的尿道内口上。如果短时间保留导尿管者,可以注入气体充盈气囊;需要保留导尿管2日以上者,用无菌生理盐水充盈气囊。因为气囊壁可以通过气体分子,气体弥散造成气囊塌陷导致导尿管脱落。(6)为尿潴留患者导尿时,第一次放尿量不能超过100OmL,以防因腹压急剧降低引起虚脱。膀胱内突然减压也可造成膀胱黏膜急剧充血而发生血尿。(7)拔管时先用注射器抽尽气囊内的气体或液体后,再轻轻拔出导尿管。男性患者拔管前从尿道口注入少量液状石蜡,并轻轻转动,以防黏膜、血痂与导尿管粘连,导致拔管时损伤尿道。如何对留置导尿管进行护理?(1)妥善固定导尿管:导尿管与尿袋之间的引流管要有足够长度,防止翻身时牵拉造成尿道损伤。尿袋始终要位于膀胱之下,如尿袋中尿液超过容器的2/3,应及时抽拉引流袋底部的活塞,排空尿袋后再拧紧,以防止尿液反流。(2)保持引流管畅通:经常检查引流管有无堵塞、扭曲或受压而影响尿液流出,发现引流不通畅时,应及时检查并调整导尿管位置,使导尿管保持通畅。(3)防止逆行感染:每日更换集尿袋,记录尿量;每2周更换导尿管1次。严格无菌操作,引流管及尿袋不能高于耻骨联合,防止尿液逆流;每周查尿常规1次,如有尿路感染及时治疗;每日擦洗尿道口及会阴,保持其清洁;对昏迷及危重患者每日用0.02%哄喃西林或生理盐水500mL冲洗膀胱;大便时避免污染会阴部创面。(4)观察引流尿液的颜色、性状、量及是否为血性。(5)患者离床活动或做检查时,可携尿袋前往。其方法:将导尿管固定于下腹部;保持尿袋低于耻骨联合。亦可将导尿管与尿袋分离,将导尿管末端反折后以胶布扎紧,用无菌纱布包裹后固定于下腹部;尿袋开口端用无菌纱布包裹或套入无菌试管内,固定于床单上。患者回到病床时,再用0.5%活力碘棉球分别消毒导尿管和引流管的开口端后再接上。(6)训练膀胱功能:可采用间歇性阻断引流,使膀胱定时充盈、排空,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每日定时开放导尿管,训练膀胱的舒缩功能。不可使导尿管长期开放,避免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一旦拔除导尿管,膀胱充盈缺如。(7)对意识障碍者,可约束双手,加强安全防护,防止强行拔管造成尿道损伤。(8)拔导尿管。拔管指征:患者膀胱功能恢复,估计能自行排尿者,即可考虑拔除导尿管。拔管时机:应在膀胱充盈时拔管,可以使排尿过程顺利,排尿量也不受影响,还能有效地保护膀胱功能。拔管方法:先用注射器将气囊内的气体或液体抽出,反折导尿管尾端,轻轻拔除导尿管。协助患者清洗会阴部。需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有哪些注意事项?(I)留置导尿管期间,请尽量多饮水,这样可以起到冲洗尿道的作用,防止尿道感染及尿管的堵塞。(2)离床活动的时候可夹闭导尿管。将尿袋系在裤腰上,尿袋始终低于膀胱平面,防止导尿管的脱出和尿液反流。(3)保持会阴部及尿道口清洁、干燥,每日温水擦洗2次,大便污染及时清洁再消毒,防止逆行感染。(4)定时夹闭导尿管,每23h开放一次,训练膀胱憋尿功能。(5)导尿管必须由医务人员拔管,患者出现不适时也不可自行拔管。三、膀胱造建管许多下尿路梗阻的患者,由于年老体弱、合并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或肾衰竭,不能耐受手术,只能姑息性行耻骨上膀胱造瘦术。四膀胱造痿管如何放置?它与留置导尿管有何不同?(1)膀胱造痿是通过耻骨联合上方正中切口置入膀胱的。普通导尿是将双腔气囊导尿管经尿道外口通膀胱壁的尿道内口插入膀胱的。(2)膀胱造腰需要在膀胱上切开1.Ocm小口,选取18号双腔气囊导尿管插入膀胱8-10cm;注入生理盐水1015mL,往外轻拉,使气囊顶住膀胱造瘦口,观察周围是否有渗尿,发现渗尿可再行注入2mL生理盐水;膀胱造瘦管连接引流袋,依次关闭手术切口。(3)置入膀胱造覆管是有创的,需在手术室进行,还需要麻醉师或超声引导的配合。而留置导尿管相对无创,在病房进行,无须麻醉,护士可以独立完成。膀胱造痿管的作用何在?(1)解除尿路梗阻,保护肾功能。(2)维持机体电解质代谢和内环境的平衡。(3)部分前列腺增生致尿潴留患者的终生治疗手段。居家患者如何对膀胱造疹管进行护理?(1)膀胱造痿管应妥善固定,尤其是在术后10日内防止脱出,以免尿液渗至周围组织。(2)膀胱造瘦管脱出,应立即到医院在无菌条件下重新插入。时间长后肉芽组织生长堵塞膀胱造建口,膀胱造瘦管将无法插入。(3)耻骨上膀胱造痿管接无菌尿袋,卧床患者可用别针将尿袋固定于床旁的床单上;起床进行室内活动时,可将尿袋用别针固定于裤腿上,尿袋位置始终低于膀胱平面。尿袋应每周更换12次。外出时将管道反折后用胶布缠绕,排空的尿袋装在专用布袋中,高度适宜。(4)告诉患者和家属要保持膀胱造痿管的通畅,注意观察造建口处皮肤情况,保持造痿口敷料的干燥,造瘦口的敷料24日更换1次,夏季每日更换敷料。(5)指导患者及家属更换尿袋的方法:先将尿袋下口的活塞向下拉出12cm,放出尿液后再更换尿袋。尿袋不可高于造建口,防止尿液反流造成逆行感染。(6)指导患者及家属行膀胱冲洗,每次注入生理盐水量为200-300mL,反复低压冲洗,至冲出液澄清为止,以防堵塞和感染。告知其操作要点,以便在家自行冲洗。(7)经常观察尿色及尿量变化,鼓励患者多饮水。如尿液混浊有感染现象,可适当服用抗生素。(8)定期到医院更换膀胱造痿管,气囊导尿管应每月更换1次。每周更换尿袋,如有污染,随时更换。四、胃管胃管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管道,根据不同的需要发挥不同的作用。胃肠减压管可以帮助腹部手术的患者减轻胃肠道压力,恢复肠蠕动,减轻腹胀,促进吻合口愈合;鼻饲管可以帮助不能经口腔进食的患者补充营养。哪些患者需要上鼻饲管?昏迷患者或不能经口进食者,如口腔疾病、口腔手术后的患者;不能张口的患者,如破伤风患者;早产儿、病情危重者、拒绝进食者,都需要将胃管经鼻腔插入胃内,向鼻饲管内灌注流质及半流质营养液、水和药物,以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满足其对营养的需要,促进其恢复健康。留置胃管期间有哪些注意事项?(1)患者应了解胃管留置的目的及意义,配合医生妥善管理胃管,固定好后防止扭曲、打折、受压,以免影响胃管留置的效果。(2)熟悉胃管插入的深度所对应胃管前端所在的部位。门齿对应胃管刻度4045CnI表示胃管前端在贲门,5060CnI表示胃管在胃内,6065CIn表示胃管已达幽门。(3)如果是进行胃肠减压,应注意保持胃肠减压管通畅,若有阻塞现象,可通知护理人员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4)从胃管注入药物后,应用温开水20mL冲洗胃管,以免药物在胃管内残留;注药后夹管Ih,让药物在胃肠吸收,避免药物被吸引出来。(5)留置胃管期间禁止饮水和进食,每日2次经鼻孔滴入液状石蜡,以保护鼻咽部黏膜,并做好口腔护理。(6)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记录引流物量及性质。每日静脉补液,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7)拔管时先将减压装置与胃管分离,反折胃管末端,嘱患者深呼吸。在患者呼气时拔管,先缓慢向外拉,估计胃管接近咽喉部时,迅速拔出。擦净鼻孔,清除面颊部胶布痕迹。鼻饲管留管期间如何护理?(1)向患者或家属讲解饮食对保证机体营养的重要性,以便于患者主动配合进食,防止鼻饲管脱落。(2)需翻身吸痰的患者应先翻身或吸痰后,再行灌食,以免引起呕吐或呛咳。(3)鼻饲前洗手,保持食物与餐具的清洁卫生。(4)鼻饲时及鼻饲后抬高床头至少30°或协助患者取坐位,每次鼻饲前必须回抽胃液,以确定胃管是否在胃内,先注入少量温开水,再注入流质饮食。鼻饲后再用温开水冲洗胃管,防止药物、食物残渣堵塞胃管。(5)鼻饲液温度保持在3840(,不可过冷或过热,每次鼻饲量不超过200mL,间隔时间不少于2h,每日56次。鼻饲速度应缓慢,以免刺激咽喉部引起咳嗽。如需注入药片,应将其研碎,溶解后再注入胃内。(6)鼻饲用物应每日更换、消毒。长期鼻饲者,每日行2次口腔护理。每周应更换胃管,于当晚最后一次灌食后拔管,次晨再从另一侧鼻孔插入。(7)注意观察胃肠内容物的颜色,警惕消化道出血。(8)躁动、不合作患者适当约束双上肢,防止自行拔管。五、皮下引流管什么情况下要放置皮下引流管?颈部甲状腺手术,或胸部乳房手术,或四肢肌肉和骨骼的手术后的患者,都需要放置皮下引流管。一般使用18号骨科引流管或者16号脑室引流管(视腔体大小而定)。放置于皮下脂肪层(脂肪层丰厚的部位)或皮下肌肉层(脂肪层薄弱的部位),从表皮戳孔后连接引流袋或负压引流装置。放置皮下引流管的意义何在?放置皮下引流管的意义在于:早期观察术后出血量及性状;防止形成皮下淤血或伤口内血肿,避免伤口感染;降低伤口表面张力,促进表皮愈合;有些四肢关节内的手术,行皮下引流而不进行关节腔引流,可降低深部组织或关节腔的感染风险。六、腹腔引流管腹腔引流管通常放置在哪里?有何作用?腹腔是人体最大的体腔,是壁层腹膜和脏层腹膜之间的潜在间隙。在正常情况下,腹腔内有75IOon)L黄色澄清液体,起润滑作用。在病变时,腹腔可容纳几千毫升液体或气体。医生在腹腔手术完后,在各吻合口周围或切除组织器官残端周围及腹腔、盆腔最底端,放置12根粗的血浆引流管,外接普通引流袋。在体腔内放置引流管的作用有:治疗性引流:腹腔、盆腔有积液、积血、积气、积脓、坏死组织、异物和瘦等的引流。预防性引流:以监测治疗为目的,用来观察腹腔、盆腔内是否有活动性出血或胃、肠、胆道和胰建的发生等。向腹腔、盆腔内注射药物以治疗疾病。如何保持腹腔引流管的有效引流?(1)患者取半卧位,有利于引流及预防膈下感染。(2)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扭曲和受压,防止血凝块和纤维素沉淀阻塞导管。(3)引流管长度适中,避免翻身时脱出。(4)应用腹带时,引流管应从腹带的缝隙穿出,避免对引流管的压迫。腹腔引流管的常见并发症及其护理要点是什么?(1)大出血:常发生在术后24h内,如12h内引流液超过30OnIL且颜色鲜红,应警惕大出血发生。应查看伤口是否有活动性出血,引流是否接负压装置,压力是否过大。(2)感染:引流管属于异物,留置时间长及操作、护理不当可造成感染;固定不牢,脱落至腹腔也可造成感染。更换引流袋时注意无菌操作,引流管和引流袋应保持在出口平面以下,避免引流液反流。观察体温及伤口情况,如体温超过38.5,伤口红肿,皮温升高,应遵医嘱使用抗生素。(3)损伤:引流管长期压迫可损伤周围的脏器组织。如腹腔引流管长期压迫肠管可引起肠穿孔。各项操作应规范。(4)吻合口樱:常发生在术后37日,如患者出现发热、腹膜刺激症状,或有异物流出,应警惕瘦的发生。医生术中应仔细缝合,术后患者应加强营养。(5)慢性窦道形成:其发生原因为引流管长期放置、引流不畅、反复感染及未能及时拔管。应及时拔管,必要时采取渐退性拔管。(6)引流管脱落、阻塞、拔管困难:引流管固定不牢或患者用力过猛,可造成引流管脱落;引流管阻塞与引流物黏稠、引流不畅有关;如引流管置管时间长,造成引流管与周围组织粘连,可使拔管困难。应密切观察,精心护理,引流管应有足够的长度并妥善固定,避免牵拉管道而致其脱出。变换体位或活动时,避免引流管受压,避免提举重物或过度活动,防止牵拉而致引流管脱出。若带管出院,应定期复查;若发现引流液异常或身体不适等,应及时就诊。七、T形引流管什么是T形引流管?T形引流管又称T形管,简称T管,是肝胆外科术后常用的引流管,因其外形似大写字母“T”而得名。T管一端通向肝管,一端通向十二指肠,另一端由腹壁戳口穿出,尾端连接引流袋。T管的作用有哪些?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术是胆道疾病常用的手术方式之一,放置T管的作用在于:引流胆汁,减轻胆道内压力,使胆管缝合口顺利愈合,避免胆痿;引流残余的结石,尤其是泥沙样结石,可通过T管排出体外;支撑胆道,避免形成胆道狭窄;经T管溶石或造影,可作为检查和治疗胆道疾病的通道。T管如何护理?(I)T管妥善固定:T管留置时间长,引流的胆汁有腐蚀性,脱落后可引起胆汁性腹膜炎,妥善固定尤为重要。首先医生在手术室用缝线缝于腹壁皮肤上,接无菌引流袋后,用宽胶布采用”高举平台法”将T管固定于腹壁皮肤,并每天更换胶布,避免因翻身、活动、搬动时牵拉而致管道脱出。躁动不安的患者应有专人守护或适当约束,防止其将T管拔出。(2)保持T管有效引流:平卧时引流管的高度应低于腋中线,站立或活动时应低于腹部切口,以防引流液逆流;T管应经常挤捏,不可受压、扭曲、折叠;定时更换体位,防止引流管斜面紧贴组织造成引流不畅;血块及小结石堵塞管腔时,应反复挤压引流管或用无菌等渗盐水缓慢冲洗。(3)T管冲洗方法:用50mL注射器吸取冲洗液,缓慢(12mLmin).低压(<30cmH20)注入T管,每次冲洗4060mL;降低T管,让冲洗液自然流入弯盘,直至冲洗出的液体无结石颗粒;冲洗完毕,可经T管注入抗生素或33%硫酸镁1520mL;对长期带管的患者,每日用抗生素生理盐水冲洗12次。(4)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色、量和性状。正常成人每日的胆汁分泌量为800-1200mL,呈黄绿色,稠厚无渣。术后24h内引流量为300-500mL,恢复饮食后可增至每日600700mL,以后逐渐减少至每日20OnIL左右。术后12日胆汁呈混浊的淡红色或淡黄色,以后逐渐加深,呈黄色。如引流液为血性,应考虑胆道出血,需及时应用止血药;若胆汁突然减少甚至无胆汁流出,则可能有管道受压、扭曲、折叠、阻塞、脱出或发生肝衰竭;引流量过多可能因胆总管下端梗阻不够通畅以及胰液、肠液反流等原因所致。(5)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按无菌操作原则每日更换引流袋;在改变体位或活动时注意引流管的水平高度不要超过腹部切口高度,以免引流液反流;遵医嘱预防性应用抗生素。(6)保护T管口周围皮肤:每日以75%乙醇消毒,T管周围垫以无菌纱布,局部涂氧化锌软膏防止胆汁浸渍皮肤引起破溃和感染。保持敷料清洁、干燥,如有渗液,及时更换敷料。如何通过T管观察胆汁?正常成人每日分泌胆汁的量为800-1200mL,呈黄绿色,清亮、无沉渣,有一定的黏性。术后24h内引流量为300500mL,恢复饮食后,每日可有600-700mL,以后逐渐减少至200mLo术后12日胆汁的颜色呈淡黄色、混浊状,都属正常,以后会逐渐加深、清亮。若胆汁突然减少甚至无胆汁引出,有可能是引流管堵塞、受压、扭曲、折叠或脱出,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查找原因和处理;若引流胆汁量过多,常提示胆管下端梗阻,也应进一步检查,医生会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胆道T管引流术后可能会发生哪些并发症?如何观察和护理?(1)黄疸:在T管引流通畅的情况下,术后黄疸时间延长可能是肝功能受损、胆管狭窄或术中损伤胆管等。应密切观察血清胆红素浓度;肌内注射维生素K;剪短患者指甲,防止因皮肤瘙痒而抓破皮肤;用温水擦洗皮肤,保持清洁。(2)出血:术后早期出血多由于止血不彻底或结扎血管线脱落所致,后期出血可能为T管压迫胆总管形成溃疡或局部炎症出血。应密切观察患者出血量,若每小时出血大于100疝、持续3h以上,或患者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面色苍白等休克征象,应立即通知医生并配合抢救。(3)胆痿:多因胆管损伤、胆总管下端梗阻、T管脱出所致。注意观察腹腔引流情况,若切口处有黄绿色胆汁样引流物,每小时50mL以上者,提示有胆建发生。长期大量胆瘦者,应注意维持水及电解质酸碱平衡,纠正营养失调的情况。T管拔管前有哪些特殊要求?肝胆手术后放置T管,若T管引流的胆汁色泽正常,引流量逐渐减少,可在术后10日左右试行夹管12日,夹管期间患者若无发热、腹痛、黄疸等症状,可经T管做胆管造影,造影显示胆管通畅,且无其他异常情况,再开放T管24h,充分引流造影剂,再次夹管23日。患者仍无不适时,即可拔管。若胆道造影发现结石残留,则仍需保留T管6周以上,再做取石或其他处理。拔管后残留的窦道用凡士林纱布填塞,12日后可自行闭合。八、结肠造口“人工肛门”是怎么回事?对于低位直肠癌或肛管癌患者,手术切除肿瘤后常行乙状结肠造口,结肠梗阻、穿孔、坏死常行横结肠造口。就是用外科手术方式在腹壁上开口,并把一段肠管拉出腹腔,开口缝于腹壁,行使排泄粪便的职责,这种结肠造口俗称“人工肛门”。结肠造口初期如何护理?(1)观察造口的功能。结肠造口术后4872h开始排泄,排泄物由稀糊状逐渐成形。(2)保持造口处皮肤的清洁和干燥,结肠造口与伤口之间用无菌敷料隔开。及时更换造口袋,肛门部位切口可用0.5%活力碘棉球涂搽或1:5000的高镒酸钾坐浴。(3)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保持会阴部清洁。拔管前应夹闭导尿管并定时开放,训练膀胱张力,膀胱功能恢复后方可拔管。(4)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刺激性皮炎:避免粪便长时间污染皮肤,底板如有渗漏及时更换。过敏性皮炎:选择合适的产品,进行皮肤敏感试验。机械性皮炎:注意剥离底板的手法,避免频繁更换。造口狭窄:戴手套蘸润滑剂,手指轻轻探入造口处,每次510min,12次/日。造口旁疝:避免负重和一切增加腹压的动作,正确使用腹带。造回缩:避免体重急剧增加,使用凸面底板。造口脱垂:避免腹压增高,还纳固定,必要时手术治疗。缺血坏死:避免压迫造口。结肠造后期如何护理?(1)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正确面对现实,积极乐观地生活。(2)指导患者对造部位进行自我护理:保持造口周围皮肤清洁,涂抹氧化锌软膏;造口袋要注意及时清理,避免感染和臭气对他人的影响;预防感冒,避免咳嗽和一切增加腹压的动作与行为,以免肠黏膜脱出;注意观察排便的次数、粪便的性质,如有异常,及时就诊。(3)出院后生活要有规律,每日定时排便,逐渐养成有规律的排便习惯。(4)对患者进行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指导:衣:应宽松以避免压迫造口,避免腰带勒住造口。食:多样化均衡饮食,进行饮食自控和自限。不进食或少进食易胀气的食品,如红薯、啤酒;难消化的食品,如糯米、油炸食品;易引起异味的食品,如大蒜、韭菜、葱;易引起腹泻的食品,如油腻、不洁食物;易引起造口阻塞的食品,如高纤维性食物、种子类食物。住:家中备齐造口护理用品,沐浴时可贴袋淋浴。睡眠时避免压迫造口,避免经常提举重物,避免剧烈运动。行:可正常工作和社交,外出旅行时备足造口用品。性生活:术后3个月可行房事。发现造口狭窄或排便困难应及时就诊。九、胸腔闭式引流管为什么胸腔闭式引流管必须连接水封瓶?胸腔闭式引流是一种引流装置,根据胸腔的生理特点设计。无菌水封瓶容积为500-2000mL,瓶内装1/3的生理盐水。水平面应做标记,以便观察引流量。瓶内有长、短两根玻璃管,长管下端插入水面下34cm,短管与外界相通。应用水封瓶内长管虹吸作用使胸膜腔内的气体或液体及时引流排出,长管下端插入水面下23cm,可防止外界空气和液体进入胸腔,可以保持胸腔内负压,促使肺复张,可改善呼吸困难和循环障碍,还可消灭无效腔,预防胸腔感染。胸腔闭式引流管的作用有哪些?(1)重建胸腔内负压,使肺复张。(2)使胸腔内积气、积液从胸膜腔排出,并根据引流物的颜色、量,能尽早发现并发症,以便及时处理。(3)防止反流,预防纵隔移位。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有何特点?(1)引流管及水封瓶妥善固定:引流管与水封瓶连接后,即观察有无水柱波动。管道各连接处用线缠牢,将水封瓶放在地上,用木架固定,位置低于胸腔60cmo引流管用别针固定于床单上,保持足够长度,约1m,防止翻身、活动时导管脱落。搬动患者时,应先用两把血管钳夹闭引流管,待搬动完毕后再松开。(2)观察引流管的通畅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引流管通畅时,水封瓶内玻璃管水柱会随呼吸的运动而上下波动46cm,如波动停止,提示引流管堵塞。常见原因有:引流管内血块、纤维素块或脓块堵塞引流管;引流管侧孔紧贴脓腔壁,或引流管安装的位置过低,膈肌上升后堵塞引流管;安装引流管的胸壁切口太小而压迫引流管;胸壁切口的包扎过紧而使引流管受压;引流管与水封瓶长玻璃管的连接处扭曲或打折;引流管插入过深或太浅。应针对不同的原因给予相应的处理。(3)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及深呼吸,以促使肺复张。(4)术日每0.5h挤压引流管1次,1日后改为23h挤压1次,从近端向远端挤压胸壁段的引流管。(5)观察和记录引流液的情况,每24h统计一次引流量。如引流量大于200mL,色鲜红,提示有活动性出血;如有较多气体逸出,则考虑有新的损伤,应及时与医生联系。(6)根据置管的目的,进行冲洗和引流。脓胸者应每日以无菌生理盐水冲洗直至冲洗液澄清,冲洗后注入抗生素并用血管钳夹住引流管,10min后再开放引流管。气胸或血胸者只用水封瓶引流即可。(7)每日更换水封瓶:水封瓶内盛200300mL生理盐水或蒸储水,用胶布在瓶外做好液平面标记,将引流管长玻璃管、短玻璃管及瓶塞插入水封瓶内,长玻璃管浸入水封瓶液平面下34cm,盖严瓶塞;更换引流瓶时,用两把血管钳将胸腔导管对夹后,取无菌纱布置于胸腔引流管下,并分离胸腔导管与胸腔引流管,上提引流管,使残留液流入水封瓶内,接头处应以0.5%活力碘、75%乙醇消毒,在无菌纱布内将胸腔导管与胸腔引流管接头连接好,并紧密固定,始终保持胸腔闭式引流的负压状态;引流管口的敷料每日更换1次,如有污染或被分泌物渗湿,应及时更换;整个操作过程应严格无菌,引流管一旦脱落,禁止将其再插入,防止感染。(8)拔管:消毒创口,拆除缝线。拔管时嘱患者深吸一口气后屏气,用凡士林纱布盖住引流口,迅速拔出引流管,再用无菌敷料覆盖,以宽胶布严密固定,压迫10min,必要时对切口做荷包缝合,防止空气进入胸腔。拔管后听诊肺部呼吸音,观察呼吸情况,进行胸部摄片和复查。观察局部有无渗血、渗液、漏气、皮下气肿等。胸腔闭式引流管需要患者及家属注意哪些事项?(1)告诉患者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的目的是排出积气和积液,重建负压,使肺复张;平衡压力,预防纵隔移位及肺萎缩。(2)有效咳嗽与引流的关系:通过咳嗽震动肺及胸腔,可促使胸腔引流液排出。(3)指导患者下床活动时携带引流管的方法,用网袋或塑料袋垂直提起,不能高于胸部。如身体蹲下,先将管子夹住,避免液体倒吸。(4)向患者及家属强调,水封瓶不能打破,长管不能离开水面。万一瓶子被打破或引流管自水封瓶内滑脱,应立即夹住管道或用手反折捏住导管,再通知医护人员处理。十、心包纵隔引流管为什么心外科术后的患者需要放置心包纵隔引流管?心脏手术后放置心包纵隔引流管,可以排出心包、纵隔腔内的积血,预防心包填塞。心包纵隔引流管放置的位置有什么要求?心包纵隔引流管放置的位置有严格要求:平卧位的锯胸骨开胸心脏手术,手术毕关闭体腔前,将两根26号血浆引流管剪开若干侧孔后分别放置于心包腔最低端及纵隔腔最低端。放置心包引流管时应注意侧孔避开冠状动脉,以防因为心包引流管位置不当而造成低血压。放置完毕在胸壁戳孔拉出引流管,将心包、纵隔两根引流管同时连接至心外专用双接头负压引流瓶,保持负压在1520CmH20。十一、脑室引流管颅腔手术为什么要放置引流管?颅腔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空腔,其内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组织结构复杂,其生理功能尤为重要,神经外科的手术风险、术后并发症和病残率较高,颅内留置引流管,就像一个窗口,由此可以了解颅内变化,对于观察病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颅内引流管有哪些?根据引流管在颅内的不同部位,可以分为硬膜下引流管、硬膜外引流管、脑室引流管。脑室引流管的作用与硬膜下和硬膜外引流管的作用有何不同?硬膜下和硬膜外引流管的主要作用是把颅内血肿内血液或颅内积液、积气、脓液引流出来,开颅手术后通过放置引流管达到引流残留血液的目的。脑室引流管的作用是:将超过正常容量的脑脊液排出脑室外,挽救因脑脊液的循环受阻所致的胸内高压危重状态;脑室内手术后置引流管引出血性脑脊液,减轻脑膜刺激症状及蛛网膜粘连;降低颅内压及调节颅内压在正常范围;进行脑室系统的检查,以明确诊断;对颅内感染患者经脑室注药冲洗、消除颅内炎症;术中行脑室穿刺引流出侧脑室脑脊液,以改善手术暴露,便于手术操作。脑室引流管如何放置?引流袋固定有何要求?脑室引流管通常在开颅手术中,或经颅骨钻孔行侧脑室穿刺后放置。医生可以经侧脑室前角穿刺、侧脑室枕角穿刺、脑室题角穿刺、幼儿前囱穿刺,将带有数个侧孔的引流管前端置于脑室内。缝合头皮,用丝线将引流管固定于头皮上,防止脱出,末端外接一无菌引流袋。术后早期,引流袋先置于颅骨钻孔水平,平卧位可以外耳道为参照点,后期再放置于床头水平位置之下(图8-14),但引流管的最高点仍应高于脑室1520cm,保持颅内压在200-250mmH2Oo一次放脑脊液不宜过多,防止过度引流、颅内压骤降引起硬膜下血肿。脑室引流管的观察要点是什么?(1)观察脑脊液的性质、颜色。正常脑脊液为无色透明液体。如引流出的脑脊液呈血色,或血性脑脊液由浅变深,提示有脑室内出血。如引流液由清亮变混浊,伴体温升高,可能发生预内感染,需及时报告医生。(2)观察脑脊液引流量,以每日不超过50OnIL为宜。如有颅内感染,引流量可相应增加,但应该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3)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四肢活动、瞳孔对光反射及生命体征变化。如引流不畅,颅内压增高,可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甚至癫痫发生;如引流过度,颅内压骤降,表现为出汗、心动过速、头痛、恶心等。如出现上述反应,立即告诉医务人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脑室引流管的护理特点有哪些?(1)行脑室引流术后卧床休息3日,应限制头部活动,防止脑出血和导管移位,对躁动者用约束带约束四肢;若病情稳定可适当活动,下床时应暂时夹闭引流管,以防引流过度。(2)保持引流管通畅,无扭曲、打折、脱出。脑室引流管的高度必须严格按医嘱执行,不可随意调节。搬动患者时,应先夹闭引流管,防止颅内压急剧波动。翻身和操作时,避免牵拉引流管,防止脑室引流管与引流袋接头处脱落。若有脱落者,应严格消毒后再连接,必要时需行手术重置导管。(3)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对暴露在头皮外端的导管及接头,每日用75%乙醇消毒3次,并用无菌纱布覆盖,伤口敷料若有渗湿,应立即更换。(4)每日定时更换引流袋,并记录24h引流量。(5)定期行脑脊液检查,做细菌培养。脑室引流管拔管有何要求?(1)脑室引流时间通常为37日。拔管前应先抬高引流袋或夹闭引流管24h,观察无颅内压增高的症状时可予以拔管。(2)拔管时先夹闭引流管,防止管内液体逆流入脑室而引起感染。注意切口处有无脑脊液漏出,要挤出皮下积液,待引流管完全拔出后,立即缝合伤口,最后用消毒敷料覆盖。(3)拔管后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及体温的变化。伤口处按时换药,并保持头部敷料干燥及床单、枕套的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