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
公共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为贯彻落实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总体部署,推动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依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编制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一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着力改善公共服务短板弱项,着力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着力构建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居民需求结构相契合、地方财力保障相协调、供给主体多元化的高质量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在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弱有众扶、文旅乐享、体有强健、住有宜居上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二)基本原则坚持保障基本,均等可及。兜住底线、夯实基础,科学设定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保障标准,确保全体居民均等享有相应标准的基本公共服务。优化公共服务资源布局,提高均等化水平,合理设置服务人口和服务半径,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更加便利可及。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切实履行保基本职责积极而为,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总体趋势,在公共财政可持续基础上,制定分阶段、分领域、分区域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推动需求端与供给端精准匹配和对接,确保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在发展中稳步提升、不断完善。坚持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强化政府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兜底责任和对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的主导作用,加快补齐短板弱项。充分发挥社会主体活力,建立健全多元化供给机制,促进公共服务领域规范有序竞争,提高供给效率,丰富服务资源。坚持推进提质增效。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完善市场监督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调整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提升供给能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初步形成保障基本、社会多元参与、全民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供给格局,公共服务数字化体系健全,形成一批系统性、突破性、标志性、示范性公共服务成果,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走在前列。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更加规范完善。制定全市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明确服务项目和保障标准;基本公共服务各领域设施标准、服务标准进一步完善,社会政策统筹衔接,基本公共服务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布局与城市区域功能和人口分布协调性明显提升,城乡、区域、群体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提升,服务水平趋于一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持续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结构性供给不足得到有效缓解。服务更加便捷、智慧,服务供给与需求对接更加精准启助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服务资源共享更加普遍。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更加多元。社会资本参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更加踊跃,性社会组织加快发展,志愿服务更加普及,共建共享的多元化供给体系基本形成。高质量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政府保障基本、社会积极参与、全民共建共享的协同发展新格局基本建立,公共服务整体水平走在全国同类城市前列,成为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的标志性成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和标准体系更加健全,均等化、标准化供给得到有效落实,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人群全覆盖、服务全达标、财力全保障,城乡间、区域间、群体间差距基本消除。三、主要任务(一)构建完善高质量现代化公共服务供给体系1.高水平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定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围绕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保障和文体服务保障民生保障目标,对标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结合经济基础、资源禀赋、空间布局、人口结构和变动趋势、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制定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科学合理确定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支出责任等,确保内容无缺项、人群全覆盖、标准不高攀、投入有保障、服务可持续。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保障能力,建立实施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构建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清单和保障标准,明确服务对象、服务内容、牵头部门及支出责任。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实施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实施效果反馈,完善闭环管理,定期开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度评价和社会满意度调查。推动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共享。加大向基本公共服务薄弱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基层基本公共服务支出保障机制,确保相对落后区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低于全市规定水平。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设置基本公共服务半径,借助流动服务站等载体,着力增强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跨区域合作机制,鼓励相邻区县(市)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统筹和共建共享,扩大优质服务资源辐射覆盖范围。强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统筹。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增加农牧区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服务供给,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健全以公民身份号码为标识、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非户籍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稳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常住地供给、覆盖全部常住人口。落实农业转移人口动态管理和信息共享机制,完善教育、基本公共卫生等转移支付分配办法,实现相关经费可携带。2、推动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提质扩能强化政府统筹引导作用。各地紧紧围绕供需矛盾突出的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统筹规划本地区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用好规划、土地、投资、税收等多种政策,盘活现有设施资源,低价或无偿提供给性机构或市场主体,帮助降低服务成本、提升运营效率,重点支持普惠托育、普惠养老、普惠学前教育、优质医疗等领域服务供给,着力提高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质量和效率,实现大多数居民以可承受价格付费享有。积极发挥国有经济作用。支持国有经济以兼并、收购、参股、合作、租赁、承包等形式从事非营利性或微利活动,参与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健全国有经济投融资体制,加强国有经济参与公共服务的授信、审贷、还款模式创新,拓宽融资渠道。落实国有经济参与公共服务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建立健全国有经济退出标准和程序。3、丰富多层次多样化生活服务推动生活性服务业与公共服务体系有序衔接。统筹构建以公共服务为基础、多层次多样化生活服务为补充的发展格局,发挥生活性服务业7寸公共服务体系的支撑作用,推动公共服务供给链条在市场领域延伸。优先发展能够与公共服务密切配合、有序衔接的相关产业,推动形成高端医疗与公立医院、高端养老与公办养老机构、校外培训与学校教育阶梯式、互嵌式关系。推进重点行业可持续发展。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更高品质生活服务需求,把握产业转型升级趋势,围绕需求量大、成长性好的领域,重点培育健康服务、养老托育、家政服务、休闲旅游、文艺欣赏、体育健身等一批生活性服务产业。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包容创新、鼓励探索、积极培育的发展导向,逐步拓展服务种类,创新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做大做强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有序放开市场准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生活服务供给,引导相关行业龙头型企业集约化发展,鼓励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打造一批熟悉地方市场环境、紧贴地方市场需求的特色化服务品牌,保护传承老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强化服务标准建设,探索建立政府、行业组织、标杆企业协同参与的生活服务行业标准体系,以标准化促进生活服务质量提升,规范市场行为。打造诚信服务体系,推出一批信用+生活服务应用场景。4、数智赋能推动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公共服务数字化改革。建设数字社会系统,围绕婴育、教育、就业、居住、文化、体育、旅游、医疗、家政、养老、救助等公共服务领域,打造公共服务数字挛生空间,统筹推动数字公共服务流程再造。开展跨部门多业务协同及子场景应用,探索T牛事集成协同场景,制定系统集成清单和数据共享清单,打造部门业务任务树,建立指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绘制数据集成流程图和业务集成流程图,协同推动公共服务制度创新。探索推进公共场所数字化服务大提升,打造一批特色性公共场所数字化服务品牌,推进公共服务供给创新。完善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统筹共享机制,加快推进数据共享、资源互通、资质互认,提升公共服务需求主动识别、供给精准匹配能力。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有序推进重点领域对外开放,提升医疗、教育培训、休闲旅游、体育健身等高品质个性化服务能力。全面落实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的各项优惠政策,营造包容审慎的发展环境,及时清理和废除妨碍公平竞争的相关规定和做法,加大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等试点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发展。3.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加强枢纽型社会组织服务平台扩面赋能,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推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的常态化,将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扩大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范围和规模。加强社会组织日常监管,严格登记审批、年检年报、等级评估、双随机抽查等工作,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二)完善安全普惠生育托育服务1.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健全鼓励生育配套政策,有效提升育龄妇女生育水平。完善生育保险制度,深化生育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做好生育保险参保扩面工作。打造涵盖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各阶段的生育医疗保健服务链,优化儿科医疗服务资源布局,推进危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症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的标准化建设,提升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促进儿童早期发展,加强对儿童生长发育、心理等方面的综合干预。到2025年,孕产妇及7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保持在95%以上,孕产妇产前筛查率达90%,严重致残致畸的出生缺陷疾病发生率控制在8.5%。以下。2、提升家庭科学育儿能力。提高家庭照护知识和技能,提供形式多样的家庭养育健康指导。鼓励社会培训机构开设母婴幼照护培训科目,开展家庭科学育儿培训指导。支持发展互联网直播互动式家庭育儿服务,开发婴幼儿养育课程、父母课堂等数字化产品。推动高职院校设置护理、婴幼儿照护等相关专业,加快人才培养。到2025年,婴幼儿家长科学育儿知识普及率达90%以上。3、加大婴幼儿照护服务供给。完善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健全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功能,推动婴幼儿服务设施与邻里中心、文化礼堂、社区活动室等其他设施共建共享。加强幼儿园托班服务供给,构建托幼服务一体化新模式。支持用人单位和产业园区为职工提供福利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有条件的可向附近居民开放。加强政策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服务。到2025年,普惠性托位占比达到65%以上,培育一批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单位。4、加强托育服务规范化建设。严格落实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及设施建设规范和服务标准,推动托育行业规范有序发展。严格实行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和持证上岗制度,强化婴幼儿照护机构人员管理。完善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认真落实幼儿资助政策。优化中小学布局调整,依法落实城镇新建居住区配套学校建设,加大异地办学支持力度,合理有序扩大城镇学校学位供给。办好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加强教学点规范设置与管理。持续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重点加强图书馆、实验室、音体美教室等功能用房和运动场、体育活动室、卫生厕所、浴室等建设改造。建设完善儿童福利机构和未成年人保护机构,市本级至少建有1家具备集中托养功能的区域性儿童福利机构,每个区县(市)至少建有1家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并实现实体化运行。5、加快育婴服务数字化应用。依托出生一件事升级平台,推进预防接种、出生医学证明、落户和参保登记等跨部门多证联办,构建面向妇幼人群的全流程掌上办事服务体系。整合多源数据,全量归集孕产期保健、产时分娩、婴幼儿保健等数据信息,搭建数智托育服务平台,提供线上备案、服务展示、云上监管、家园互通等服务,形成婴育照护闭环管理。全面实施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和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向孕产妇免费提供生育全过程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规范孕产妇保健和助产技术服务,加强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构建覆盖城乡居民,涵盖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三)打造现代化教育体系1.推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积极建设公办幼儿园。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普惠性幼儿园,通过购买服务、财政奖补、减免租金等多种方式支持优质普惠学前教育资源扩容。进一步完善普惠性幼儿园认定标准、扶持政策。健全学前教育投入和成本分担机制、师资保障机制。加强规范管理才隹进学前教育办园质量提升。完善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认真落实幼儿资助政策。优化中小学布局调整,依法落实城镇新建居住区配套学校建设,加大异地办学支持力度,合理有序扩大城镇学校学位供给。办好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加强教学点规范设置与管理。持续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重点加强图书馆、实验室、音体美教室等功能用房和运动场、体育活动室、卫生厕所、浴室等建设改造。2、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大力推进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的新时代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逐步推进城区学区连片学校集团化办学或组成办学联盟,深入开展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工作,完善义务教育公民同招政策,依法治理校外培训机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县(市)比例达到60%以上。完善普通高中多元录取机制,实行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优质示范普通高中学校定向分配比例逐步达到70%o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化发展,逐步形成分类办学机制,探索适性教育,建立富有特色的普通高中学校课程体系和育人机制。推进特殊教育资源提升工程和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完善特殊教育安置模式,进一步提高随班就读学生比例,加强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和无障碍设施建设。3、加快职业教育特色开放发展。打造具有特色的现代开放型职业教育体系,统筹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发展,推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融通,深化普职融通,健全职业教育学分互认与转换机制。加快推进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实施产教融合五个一批建设,健全产教协同育人机制,深化校企合作,形成与产业需求更加契合的职业教育办学格局。建立双师素养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师准入机制,推进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完善职业院校高层次技术人才聘用和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强化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推进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样板,支持具备条件的高职院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强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积极打造校企共商共建共享的责任共同体。鼓励中高职和行业企业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深入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支持发展一批品牌化、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集团,探索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技工院校财政投入制度。4、健全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各类教育相互衔接贯通的终身教育资历制度,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家庭教育、老年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建立市民学习数据库和学分银行,建立市民终身学习档案,完善学习成果认定制度。办好老年学校,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老年教育,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增加终身教育公共资源,加快开放大学信息化学习资源和终身学习平台建设,发展现代远程教育,鼓励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开放教育资源。(四)强化就业创业全链式服务1.完善就业创业政策体系。调整完善就业政策,促进企业吸纳就业、劳动者技能提升,规范新就业形态,优化灵活就业人员保障。提升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功能,建立各类就业信息共享机制,开展就业需求调查,完善失业预警监测机制和就业统计分析制度。优化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充分就业。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援助制度,完善动态管理和分级分类服务,推进城乡就业困难人员托底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2、优化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体系。构建产教训融合、政企社协同、育选用贯通的高技能人才培育体系,实施新时代工匠培育行动,加快遴选培育一支覆盖广泛、梯次衔接、上下联动的新时代工匠骨干队伍。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大规模开展职工职业技能培训I。加大公共实训平台建设投入,着力打造企业培训中心、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推动技能人才培训机构规范发展。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建立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与专业技术职称评审融通机制,完善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和技术工人收入分配机制。到2025年,高技能人才达到55万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80万人次以上。3、提升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并向乡镇(街道)、村(社区)延伸,健全五级就业服务网络。优化互联网+就业信息系统,依托金保工程构建统一规范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信息化平台。运用网站、移动应用、自助终端、热线等渠道,推行就业创业服务事项网上受理、办理和反馈。推动热线与热线在双号并行基础上实现深度融合,及时回应群众诉求。完善人才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开展公共就业服务示范城市、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工作,选树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典型。4、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作用。优化全链条创业扶持政策,加大初创企业扶持力度,精简创业服务办理环节,深化完善创业担保贷款、创业者社保补贴等支持政策,发挥政府创业引导基金作用,提高创业政策和服务精准度,激发全社会创业活力。加快创业孵化平台建设,鼓励高校和社会力量新建或利用各种场地资源改造建设创业孵化基地,持续培养创业人才梯队。办好人力资源创新创业大赛,大力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创业主体。推动就业创业资源对接平台向区县(市)延伸,实现服务资源全覆盖。5、提高劳动者待遇和权益保障。完善企业薪酬调整和工资指导信息发布制度,引导企业工资分配向高层次人才、技能人才倾斜,健全最低工资标准与经济增长及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的联动机制,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实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深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企业发展与维护职工权益并重,全面推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制度,推动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规范劳务派遣用工管理,优化新业态劳动用工服务,指导共享用工规范健康发展。健全完善以欠薪治理为重点的权益维护体系,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完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提高法律援助效能,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快打造无欠薪城市。(五)提供全人全程的卫生健康服务1.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施县级公立综合医院提标扩能工程,提高急诊急救、重症监护、妇产、儿科、康复、精神卫生、中(医、老年医学等弱势学科水平。优化县级中(医医院资源配置,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建设。依托县域紧密医共体,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服务能力。2、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巩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推进职工医保省级统筹。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普通门诊保障机制,将门诊待遇保障与个人缴费挂钩,动态调整提高保障水平。推动职工个人账户改革,建立门诊共济保障机制,逐步将门诊医疗费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范围。完善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健全统一的异地就医管理机制,简化异地就医备案流程,推行网上、掌上备案。探索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建立统一规范的医保经办管理体系,完善医保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制度,统一经办规程,规范服务标识、窗口设置、服务事项、服务流程和服务时限。3、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深化医教协同,加大公共卫生医师、防治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和基层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力度,精准实施县级医院骨干专科医师培训,持续开展乡村医生免费培养项目。传承创新发展中(医教育,培养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依托对口援青机制,完善医疗卫生人才组团式帮扶。4、加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高标准创建一批具有较强临床诊疗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区域辐射能力的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鼓励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国际医疗部。持续推进医学品牌学科和医学重点学科体系建设,重点加强急诊医学科、重症医学科等薄弱学科资源配置。优化整合市级三甲医院资源,按照一院多区的模式,将市级优质医疗资源延伸覆盖到城市新兴区域。打造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形成以市级三甲医院为龙头,区级医院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康复、护理等其他医疗机构共同参与的医联体管理模式。5、全面提升县域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县级医院服务能级,强化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的龙头纽带作用,加强重点专科建设,推进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的规范化建设。完善双下沉、两提升长效机制,推进城市优质医疗资源逐级下沉。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逐步建立专项补助与付费购买相结合、资金补偿与服务绩效相挂钩的新机制,推动村卫生室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深化区县(市乡镇(街道村(站)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到2025年,力争每个区县(市)有1家以上三级综合医院,所有医共体牵头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以上医院水平,县域就诊率保持在90%以上,基层就诊率达到65%以上。(六)提高社会养老服务质量1.优化养老服务设施布局。编制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按照机构跟着老人走要求,构建分布均衡、适应需求、服务便利的养老机构布局体系。增加中心城区嵌入式、多功能、综合性养老服务设施,完成县、乡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敬老院)设施改造提升,不断提升乡镇敬老院服务能力和辐射范围。严格落实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配建标准,对未达到配建标准的已建成住宅小区,以社区为单位推进整改,推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与社区邻里中心、文化礼堂、社区活动室等共建共享。支持有需要的老年人家庭开展居家适老化改造,创建认知症友好社区和示范型老年友好社区。加快推进公共设施无障碍改造,公共活动空间增设适合老年人休息的设施。2、推动养老服务提质升级。推进养老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强化养老机构综合监管,坚持公办养老机构兜底线、保基本定位,探索建立养老床位短缺预警机制,推进公办养老服务设施向常住老年人开放,拓展乡镇敬老院的区域辐射功能。支持社会资本与其他投资主体同等享受市场准入标准和优惠政策,鼓励提供成本可负担、便利可及的普惠型养老服务。提升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村社居家养老服务站服务功能,发挥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辐射链接作用,完善老年助餐体系。3、提升养老保障水平。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统筹、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按照国家和省专项部署逐步提升养老保险统筹层次。建立健全兼顾各类人员的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稳步提高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将失能失智和高龄老年人家庭成员照护培训纳入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目录,实施特殊困难高龄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完善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实现基本养老保险由制度全覆盖到法定人群全覆盖。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完善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政策。为经济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补贴,为符合条件的特困供养人员提供护理补贴,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4、深度推进医养康养有机结合。加快发展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机构,规范养老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签约合作,提高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能力,加快养老机构失能失智照护专区、护理专区建设。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医养康养特色的养老服务机构,提供个性化养老服务,鼓励兴办多种形式的社区医养服务设施。推动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加强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规范化建设,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开设护理、康复床位,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引导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设置失能失智老人照护中心、老年康复照料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等专区。推动建立老年人防跌倒综合干预机制、老年失智症防治体系。5、发展智慧养老新模式。建设智慧养老平台,打造面向个人、市场主体、养老从业人员和政务人员的综合性养老服务应用,支持企业开发和生产适合老年群体的智能化养老产品,促进养老用品制造向智能制造、柔性生产等数字化方式转型。创新子女网上下单、老人体验服务等消费模式,加快破解老年人数字鸿沟。鼓励各级各类老年教育机构举办云上老年大学,开放共享教育资源。引导互联网企业全面对接养老服务需求,培育养老领域行业性综合信息平台。打造5G养老院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推进智慧养老社区建设。(七)提供更有温度的关爰服务完善分层梯度的大救助体系。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为主体、专项救助为支撑、急难救助为辅助,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社会救助新格局,健全救助标准与消费支出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适度提高专项救助水平,制定分类分档的临时救助标准。健全社会救助长效机制,完善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认定办法,健全困难人员精准识别和长效帮扶机制、基本生活救助政策体系,完善重点群体定期探访慰问制度。创新社会救助方式,提升大救助数字化服务平台,推进困难群众救助一件事集成改革,实现救助服务码上办;鼓励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引导慈善力量开展多样化的社会救助。(八)提供全域共享的文化旅游服务1.加强公共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高水平建设文化设施,打造新时代文化地标。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落实居民住宅区公共文化设施配套建设标准,配齐用好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堂和社区文化宫。提升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服务水平,切实改善道路、步行道、停车场、供水供电、垃圾污水处理、游客信息等服务设施,规范旅游引导标识系统。2、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供给。深入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谋划打造一批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推出一批高品质文化精品,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标志性文艺作品,常态化开展精品剧目、音乐会等演出活动。深化文旅融合,加大优秀文化保护利用,推进文化公园、文化带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康养旅游等融合型文旅模式,打造文旅融合品牌,打造具有特质的标志性文化旅游目的地。3、提升公共文旅服务水平。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或错时开放,推广文化家园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便民公共文化服务。建立健全群众文化服务需求征集和反馈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加大基层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完善全民阅读体系。优化重点旅游景区和旅游度假区管理机制,完善集散咨询服务体系、自驾游服务体系,打造旅游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完善特殊群体旅游服务。4、加快公共文旅服务数字化转型。推进文化设施和文化公共空间智能化改造,创新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打造文化云平台,拓展文化数字化应用场景。推进景区智慧管理系统升级,强化流量监测管理,落实分时预约限流制度,完善信息动态发布机制和线上服务功能。(九)提供便利可及的体育服务1.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健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落实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补短板行动计划,利用城市性建设用地、河道湖泊沿岸和滩地布局建设健身中心、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社会足球场、多功能运动场和健身广场。加大体育和场地设施建设力度。加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健身设施建设,规划配建一批室内体育场地设施、改造一批老旧体育场地设施,构建多层级健身设施网络和城镇社区15分钟健身圈。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试。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引导,推动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教师和俱乐部机构进社区提供健身指导服务,支持体校和体育俱乐部进入学校、青少年宫开设性课后体育兴趣班。2、创新体育服务供给模式。引导推动社会力量办体育,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体育服务综合体、全民健身中心、百姓健身房等体育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营。推进体旅融合,大力发展集体育、康养、会展、旅游为一体的新业态,拓展体育健身、体育观赛、体育培训、体育旅游等消费新场景。3、加快推进体育服务数字化深化体育领域数字化改革,不断提升体育行业的智慧治理和服务能力,建好数字体育新窗口等体育公共服务平台,健全公共体育一站式服务模式,拓展多跨应用场景。推进公共体育场馆数字化建设,建好体育数据仓,实现区县(市)体育公共数据对接联通。(十)优化惠民安居环境1.完善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大力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探索发展共有产权、公共租赁房等,统筹推进城镇棚户区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规范保障性住房管理,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分配监管机制,建立信息透明公开机制,推进保障性住房领域信用体系建设,构建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制度,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中介机构、物业服务企业发展租赁住房业务,满足多样化需求。完善住房租赁政策体系,构建稳定的住房租赁关系,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2、打造高质量社区生活服务圈。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快推进职住平衡,完善社区生活服务圈功能配置,高质量打造社区"15分钟生活圈。提升城市新型社区品质,鼓励配套知识技术共享型设施,完善体育活动、公园绿地、文化娱乐等生活和休闲设施,加快形成青年友好型社区居住环境。强化智能社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智能终端、互动平台扩面赋能。完善城市大脑民生应用,强化居民生活领域数字化应用的集成协同,提高群众生活便利度和社区治理效率。大力发展规范优质的家政服务、物业服务,开展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行动,探索完善家政服务行业职业标准。3、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完善家政服务支持政策。加快建立供给充分、服务便捷、管理规范和惠及城乡的家政服务体系。推动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开设家政相关专业,对纳入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库的家政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大力开展订单式培训和在职培训依托工会技能培训促就业行动、家政示范基地等资源,强化家政服务人员岗前和常态培训,按有关规定对职业培训给予补贴。做好省级家政服务职业培训示范基地评估认定工作,定期举办全省家政服务业职业技能培训。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协调。坚持集中统一领导,贯穿于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各个阶段、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把优势转化为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发展、促进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大动力。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推进机制,成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基本公共服务的政策设计,加大对跨区域、跨领域、跨部门重大事项的协调力度,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加强标准体系建设规划指导和监督评估,及时掌握相关工作进展情况,加强不同项目间各类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跨领域、跨部门配置资源、融合发展。建立重大民生政策统筹协调机制,各地区各部门制定相关标准时,主动对接,做好政策、标准衔接工作,促进民生保障协调、高效、可持续,提高民生政策措施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二)完善财力保障。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经费的保障机制和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基本公共服务支出与政府财力相匹配、同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相适应,确保本规划确定的各领域保障项目和工程投入分年、足额落实到位。充分利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一系列政策,找准项目载体,积极向上争取涉及基本公共服务各领域的重点项目。(三)强化人才建设。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定位,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各类人才大展宏图提供广阔空间,持续改善公共服务领域从业人员结构。健全教育培训制度,定期组织职业技能培训和业务轮训,提高公共服务专业化水平。重视专业服务和管理人才培养,鼓励公共服务向基层流动。探索公办与非公办公共服务机构在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合作机制,对非公办机构的人才培养、培训和进修等给予支持。探索建立社会志愿服务积分,壮大志愿者人员来源渠道,鼓励志愿者积极参与社会公共服务。(四)优化设施布局。充分考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合理布局,以服务人群、服务半径为主要依据才隹进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尤其是基本建设管理单元的设施建设。依据服务半径、服务人口和资源承载等因素,对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统筹布局,确保规划布局合理。结合社区治理网格化模式划定15分钟生活圈,实现城市公共资源网格化布局。特别是要着眼解决各区各板块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发展不均衡问题,推进市区一体化发展,完善优化市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五)注重舆论引导。建立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良性宣传互动机制,坚持把宣传工作贯穿到公共服务政策措施制定和贯彻实施的全过程,做到同步策划、同步安排、同步实施。紧跟规划实施进程,深入宣传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制定修订等政策措施,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广泛征求社会意见,提高政策解读的针对性、科学性、权威性和有效性,引导群众正确理解、准确把握、形成共识,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关注舆论反映,做好舆情监测预警和应对,定期开展公共服务需求分析和社会满意度调查,及时妥善回应社会关切,大力宣传各地区各领域的新做法、好经验,为推进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