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精品文档】关于县蔗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整理版).docx

    • 资源ID:465684       资源大小:29.24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精品文档】关于县蔗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整理版).docx

    关于县蔗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为深入推进“工业强县、产业富民”战略,准确把握我县蔗糖产业发展现状,找准存在困难问题,挖掘潜在发展空间,为县委决策和进一步深入开发蔗糖产业奠定基础,根据县委安排,9月20日至10月14日,蔗糖产业调研组一行6人先后深入各种蔗乡镇和制糖企业以及相关村组,对全县蔗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情况综合报告如下:一、全县蔗糖产业发展背景(一)自然资源条件我县地理位置介于东经99°05,99°51,北纬23°45,24°27,之间。最低海拔540米,最高海拔3504米,立体气候明显,全县总控制面积480万亩,海拔1300米以下热区土地面积130万亩,占总面积的27.16%。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布置在蔗区水利、道路、劳力等条件较好的三个乡镇,即:永康榨区的永康镇、永甸榨区的小勘统镇、大雪山榨区的大雪山乡。蔗区内土壤多为赤红壤或砖红壤,有机质含量2.3310.8%,含n.090.43%,含p.070.5%。年降雨量8671200毫米,年平均气温22T,全年无霜、无台风、全年日照时数2000小时以上,是甘蔗生长的最适宜区。(二)蔗糖产业在农村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蔗糖产业已成为我县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2005年,全县蔗糖产业工业增加值为6582万元,实现利税4255.5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70%以±全县有18992户农户、79516人,从事糖料(甘蔗)生产,农民实现甘蔗总收入11253.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中40%左右直接或间接来源于蔗糖产业。蔗糖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全县建筑建材业、交通运输业、加工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并吸纳了农村大批的剩余劳动力,有力的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为我县农民脱贫致富、地方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蔗糖产业已发展成为我县覆盖面最广、关联度最大的支柱产业,其地位和作用在一定时期内是其它产业不可替代的。二、全县蔗糖产业发展现状(一)发展现状县委、政府把蔗糖生产作为促进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的重要产业来抓,采取有力措施,创新工作机制,甘蔗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稳步增长。截至目前,全县共有8个乡镇、64个村、557个村组、79516人种植甘蔗,总面积达26.4万亩(含对外合作2.19万亩;不含劫板乡新植做种1500亩)。具体分布情况详见附表(一)。(二)发展机制企业和乡镇为了进一步稳步发展甘蔗生产,确保县委、政府所下达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整体联动,互为依托,出台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和工作机制,进一步解决了部分蔗农的生产困难,充分调动了工作队员抓蔗、蔗农种蔗的积极性。一是企业方面。永德糖业集团,健全完善了春植蔗扶持标准、秋植蔗扶持标准、甘蔗专业村组建设标准等8项扶持优惠政策,并严格予以组织实施。2006年春植扶持面积达6.97万亩,计划支付扶持资金2267.27万元(永甸592.7万元,康甸1674.55万元)。同时,在种植过程中及时组织并预支种植启动资金416.08万元,确保了春植工作的顺利进行;大雪山实业公司,出台制定了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和种植技术规范,蔗农在旱地每种1亩甘蔗,有偿无息扶持现金140元;在水田每种1亩甘蔗,有偿无息扶持现金200元,同时,根据甘蔗下田面积大小,无偿扶持现金20180元/亩。特别是针对2005年受旱灾影响严重的实际,公司对受旱绝收的农户以还款下账的方式,每亩救助100元,累计支付救助金26万元。通过企业一系列扶持措施的出台制定和相继兑现,进一步提高了蔗农种蔗的积极性。二是乡镇方面。高度重视,坚定信心,转变作风,务实工作,把县委、政府下达发展目标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把目标任务进行层层分解、层层下达、层层抓落实,为打破以往“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不良思想观念,结合实际,依托企业,各乡镇均建立健全了甘蔗产业发展奖惩考核机制,采取分级风险金抵押等方式,乡镇领导分别包干到片区、到村组,落实地块、宣传引导、促进发展。通过考核机制的严格实施,强化监督、奖惩分明,进一步调动了乡镇发展甘蔗产业、服务甘蔗产业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进一步做强做大蔗糖产业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为改善蔗区种植条件,提高甘蔗单产,各制糖企业不同程度的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到蔗区上,不断加强以水利、蔗路等为主的蔗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截至目前,各榨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情况如下表所示:(四)0506榨季生产情况05-06榨季,全县实现甘蔗农业产量60.83万吨,工业入榨量5L66万吨;企业平均收购价为185元/吨,蔗农直接收入达11253.55万元;企业生产白糖6.06万吨,出糖率平均为13.42%,实现工业增加值6582万元。具体生产情况见附表(二)。(四)全县“十一五”期间发展规划通过深入调研,全县实现县委确定的“通过3至5年的努力,全县实现甘蔗农业产量100万吨,工业入榨量90万吨”的发展目标问题不大,通过努力可以实现,关键是要在提高单产、提质增效上下功夫,通过积极、稳步发展,到“十一五”末,全县甘蔗种植总面积将达33万亩左右(对外合作4万亩左右),农业产量将达120万吨左右(对外合作14万吨左右),工业入榨量将达100万吨左右。具体各乡镇分年度发展规划详见附表(三)o二、存在主要困难和共性问题(一)种植管理粗放,平均单产较低,蔗农素质有待提高。多半群众受文化层次低等因素的制约,科技种蔗、科技管蔗水平不高,加之劳力较为紧张,蔗农素质偏低,普遍存在着甘蔗下种和中耕管理比较粗放的现象,大部分群众为了完成任务草草下种、重种轻管,特别是中耕管理期间较为明显,多半群众往往不会管理、不愿管理或管理不及时、不到位,这是造成甘蔗平均单产较低的主要因素。同时,受历史原因影响,群众中“谈蔗色变”的思想一时难以彻底扭转,往往放不开手脚、丢不掉包袱,舍不得拿出良田好地来发展甘蔗生产,导致新品种难以推广,新技术难以规范,单产较低,效益不高。截至目前,全县甘蔗平均亩产仅3.2吨左右,甘蔗种植成本高,企业无法实现规模化运作。(二)蔗区水利化程度低,基础设施不够配套。近年来,企业对蔗区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进行了较大的投入,但是,由于过去资金困难,道路和水利建设质量不高、效益不显,一定程度上制约甘蔗的提质增效。一是水利化程度低。目前,蔗区水利建设因受历史、资金和环境的影响,还没有完全配套到位,离蔗区水利化程度达60%的发展目标尚有较大差距。永甸蔗区的可灌溉面积达30%左右,康甸蔗区仅15%左右,大雪山、崇岗蔗区则更低,很大程度存在着“靠天吃饭、靠雨灌溉”的现象。二是高优蔗园比例小,平均单产低。山地、陡坡地种蔗比例较大,水浇地、田蔗比例小,严重制约产量的提高。三是运距较远。过去为了稳定粮食生产,充分发展旱地、山坡地资源种蔗,造成蔗区运距较远、路况较差,且在海拔超过1300米以上,坡度45度以上种植较多,这些蔗区管理、种植、砍运十分不便,造成了我县甘蔗单产低、糖份低,工农业生产效益差。(三)品种结构不够合理,甘蔗良种推广速度较慢。总体上看,我县甘蔗种植品种老化、混杂,病、虫、杂草为害严重。目前,全县当家品种为桂糖11号,该品种在我县已有10多年的种植历史,其次,种植比例较大的还有从2002年开始种植的新台糖22号,而重点推广的新台糖系列16号、20号、22号、25号,巴西r6048.粤糖93/159等优良品种推广速度较慢,严重延缓了高糖、高效、高产的“三高”生产目标。同时,还普遍存在品种结构不够合理的现象,早熟品种少,中熟品种占比例过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早期开榨生产和科学砍运调配。(三)多半蔗区地理位置较差。县内蔗区的种蔗海拔在6401300米之间,高差达660米,区内地形复杂,小区气候明显,特别永甸蔗区更为突出,山多坝少,对于良种推广和蔗区道路、水利投入难度大,蔗区范围小,劳力紧张,对高优蔗园建设工作有很大的制约。三、几点发展建议目前,全县甘蔗产业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关键时期和恢复期,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积极稳妥的推进甘蔗生产、加快甘蔗产业化进程和产业的提质增效,是我们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应当认真重点研究和切实解决好的重要问题,建议在“十一五”期间,全县甘蔗产业的发展具体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统一思想,合力攻坚,巩固和提升蔗糖支柱产业。为进一步提高蔗糖支柱产业的效益,巩固和提升蔗糖支柱产业,实现蔗糖产业化经营,建议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统一思想,必须把改造、提升蔗糖支柱产业作为保稳定、促发展的头等大事,把思想统一到积极稳妥的推进甘蔗生产、加快甘蔗产业化进程上来,形成共识,合力攻坚,全方位使蔗糖产业提质增效,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企业增效的目的。(二)逐步调整品种结构。针对我县甘蔗种植品种混乱,分布不科学,结构不合理,中晚熟品种过多,早熟品种相对较少的实际,建议在“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重视好抓好种植品种的结构性调整工作。一是要结合我县多年来甘蔗生产的现状和复杂多变的地理气候环境条件,建议甘蔗品种和更新换代应以引种、繁殖为主,坚持科学地实事求是的态度,既要积极又要慎重,避免盲目的大调大运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同时,在引种时要注意工农两者利益兼顾,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促使高产高糖优质的早熟品种切实得到推广。二是研究建立甘蔗良种基地。根据不同的蔗区分布,以企业为主,研究建立甘蔗良种引试、扩繁示范基地,同时完善配备相应的工作设备。三是建立甘蔗二级良种扩繁园,加速良种扩繁。针对外引的优良品种就地加速扩繁,按各蔗区对品种的需求,签订供需合同,满足生产需要。(三)进一步加大高优蔗园和甘蔗专业村(组)建设力度。目前,我县的蔗糖产业往往是以规模取胜,种植规模越大,生产效益越明显。如何进一步推进蔗糖产业化进程,对于降低成本,适应市场竞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首先,必须推广高产、优质、高效的甘蔗良种,逐步淘汰单产低和含糖份低,农艺性状和工艺性状差的品种;其次,各职能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和分工,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职责,建立起职责明确,措施配套,网络齐全,协调配合,务实高效的服务体系,确保高优蔗园和甘蔗专业村(组)建设的顺利实施;第三,按照甘蔗丰产栽培综合配套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增长。进一步加大投入,使高优蔗园园区山、水、林、路得到综合配套,确保高优蔗园能够提供高产优质的甘蔗原料,同时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四)切实调整甘蔗规划布局。按照“规划长远、布局合理、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认真搞好蔗区规划。一是要始终坚持把甘蔗种植范围划定在土壤、水、肥力等条件相对较好的区域,对陡坡种植、不适宜种植区域和运输半径大大超出规定范围的蔗区,建议结合实际,依托退蔗还林、还草等政策,改种其它经济作物;二是抓好蔗区水利、道路、蔗园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工作,为实现提高种植条件和高产稳产奠定基础;三是蔗区主管部门应采取多种激励措施,实现部分蔗园按照“集中连片,科学种植”的要求引导规范种植;四是条件好的蔗地块,应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引导推广甘蔗下田。(五)完善和配套蔗糖生产政策,充分调动蔗农发展甘蔗生产的积极性。一是建议企业要根据各自实际和市场情况,合理制定甘蔗收购价格,确保收购价格的基本稳定和蔗农收入的逐步提高;二是研究建立甘蔗生产发展基金,进一步改善甘蔗生产条件。(六)加强培训,提高素质。一是进一步提高科技人员自身素质,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等方法,不断探索,运用新科学、新技术,切实帮助引导农户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二是全面提高蔗农素质。建议借鉴烤烟生产培训的系统模式和成功经验,采取分级培训I,对口管理的方式,根据农事节令,结合生产栽培配套技术的各个环节,加强引导和教育,进行一事一训I,以会代训,专业培训,形成一整套运行模式,切实使广大蔗农理解、掌握、运用,稳步推进蔗糖原料生产,为全县蔗糖产业的提质增效奠定坚实的基础。1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是百业之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项要求中,把生产发展放在首位,这当然包括发展粮食生产在内。贵州是一个拥有近4000万人口的省份,如果不立足于自身而靠从省外调运和市场调节解决粮食问题,弊端很多。一是贵州地处山区,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二是农村群众经济基础薄弱,守着耕地却要花钱买粮,会不适当地增加群众的负担,也不符合贵州的省情。三是因为粮食不仅为人的生存所需,也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靠调入粮食来发展畜牧业,成本太高。加上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不管怎么严格控制,占用耕地搞建设总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相应地,因粮食富余而调出的省份会越来越少,要靠调入粮食来解决贵州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难度会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进一步挖掘潜力,努力实现粮食自给有余,以推动农村经济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向耕地的实际面积要产量。对耕地的统计和利用,长期以来处于一种矛盾和混乱的状况:统计部门对耕地法定面积的统计,沿用承包面积,而承包面积是解放初期用产量反推的面积。承包面积一般要大于丈量面积二至三倍。贵州对粮食产量的统计,一直以耕地的承包面积为依据。可是工程建设用地,“坡改梯”以及国土部门的开发复垦整理等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的面积,良种良法试验示范面积,发展烤烟用地等,却以实际丈量为依据。这就无形中模糊了粮食生产的潜力。如果以实际丈量面积规划粮食生产,强化科技投入,全省粮食产量一定会登上新台阶。向种子换代要产量。综观贵州粮食生产发展的历史,可以说就是种子技术进步的历史。尽管农业设施的改进为粮食产量的提高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种子技术进步的作用无可替代。要进一步提高全省粮食产量,还得在种子革命上再下工夫。一是大力发展超级稻。贵州常规杂交水稻的种植技术已经基本普及,再靠扩大种植面积增加产量已无空间,但近年省内外农业科研部门研试成功的亩产800公斤以上的超级稻,使我们看到了水稻增产的新希望。以黔南州为例,该州2005年在12个县市示范种植1200亩袁隆平院士研试成功的准两优527超级稻,平均单产达到677公斤,最高单产达930公斤,平均单产比常规杂交稻增产近200公斤,表现出了明显的增产特点,而且米质优良。当然,超级稻种植要讲气候以及土、肥、水条件,但如果全省详查的1500余万亩水稻中三分之一为超级稻,以平均每亩最低增产100公斤计算,全省粮食产量将增加50万吨。二是加大脱毒马铃薯研试和推广的力度。实践证明,脱毒马铃薯比传统品种亩产增产30%左右,高产品种亩产2500公斤以上,比传统品种增产50%左右。但目前脱毒马铃薯发展较慢,在马铃薯中仅占约40%o究其原因,是薯种价格偏高,每亩种子需投入近200元,比传统品种高出一倍以上。要大力发展脱毒马铃薯,首先要攻克种薯成本过高而导致价格过高的难题。要用引入竞争机制,加上国家的适当扶持,加大种薯研试力度,切实把种薯价格降下来,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三是高度重视小杂粮的生产。小米、高粱、红豆(饭豆)等辅助性粮食作物虽然不是主食,但有市场需求,在生产中积极引进优良品种,会有效推动这些粮食作物的发展,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粮食增产。四是大力普及推广杂交玉米。向冬季农业要产量。贵州粮食产量、耕地面积都是大小季加总计算的,但实际上是秋粮产量高,夏粮产量低;大季耕地利用率高,小季耕地利用率低。加大冬季农业的开发力度,提高夏粮在粮食总产中的比重,是挖掘全省粮食生产潜力的重要途径。挖掘冬季粮食生产潜力,除了如前所述抓好马铃薯特别是脱毒马铃薯推广以外,重点抓好小麦生产的发展。长期以来,贵州小麦生产一直处于低产低质状态,亩产长期在115公斤左右徘徊。虽然省委、省政府每年都要求增加小麦的种植面积,但收效甚微,原因在于一是新品种的研试开发推广力度不够,二是种植粗放,比较效益低,农民的积极性不高。提高小麦的产量,要切实纠正小麦生产不是贵州优势的偏见,既抓良种,也抓良法。如果单产能在现有的基础上增长30%左右,全省近800万亩种植小麦的耕地将增产粮食约25万吨,也将为粮食总产的增加作出重要贡献。向提高耕地质量要产量。贵州地处山区,耕地质量普遍较差,有的耕地还分布在喀斯特地貌地区,耕地破碎,土层瘠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经过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的努力,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努力,全省耕地灌溉的条件、耕地的质量都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是人均占有保灌面积仍然很少,仅为0.32亩。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的结构也不合理,对稻田建设投入多,对旱地建设投入少;对坝子地区投入多,对山区投入少;对大中型水利工程投入多,对小微型工程投入少。可以说,现在全省保灌的农田还主要是指稻田,旱地基本没有灌溉条件。或者说,有的地方虽然有一些灌溉条件,但标准很低。稳定提高粮食产量,不仅要巩固水稻产区、坝子地区的灌溉水平,更要在提高旱地质量尤其是改善旱地的灌溉条件上下功夫。旱地的质量提高了,灌溉条件改善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了,旱地粮食作物的增产也就有了基本的保证。提高旱地质量的关键在投入,增加投入的关键在转变投入观念。贵州自1991年起实施坡改梯工程,至今已形成梯土956万亩,前期由于投入标准偏低,不仅基本没有水利配套,而且“稳、平、厚”也不能完全保证。在投入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不应该再追求量的扩张,而应对已经建成的这部分工程进行以水利配套为重点的路沟池、稳平厚的完善,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全省自采取严厉的保护耕地的措施之后,耕地占补平衡费的收取有了大幅度增长。按照国土部门的要求,这笔经费主要用于新开垦耕地的投入。由于全省耕地后备资源已不多,而且开垦新耕地会造成对植被的破坏。因此,解决耕地的占补平衡问题应在提高现有耕地尤其是旱地质量上下工夫。如果全省4600万亩旱地经过包括水利配套在内的质量整治,所提高的包括粮食生产在内的产出,将完全能够弥补由于耕地被占用所造成的产出损失。总之,挖掘耕地的粮食生产潜力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认识、观念、措施等方方面面,只要把这些问题都处理好了,粮食增产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以现有人口计算,全省人均占有粮食在目前的基础上增加60公斤,达到350公斤以上,总产量在目前的基础上增加240万吨,达到约1400万吨,增长20%,是完全可能的。12为了解当前油菜籽生产和市场价格变化情况,研究完善油菜籽价格和市场调控机制,根据省农委有关通知要求,XX县农业局组织专门调查小组,深入茅草街镇、厂窖镇、麻河口镇等6个油菜重点产区,对油菜籽生产及市场价格情况进行调研,并认真研究分析。现将调研分析情况报告如下。一、油菜籽产销基本情况(一)生产情况。2015年我县春收油菜面积57.O万亩,同比增长0.3%,亩平均单产131公斤,同比增产1.5%,总产7.5万吨,同比增加2.7%。其中优质油菜种植面积55.8万亩,优质率98%。油菜籽产量质量好于往年,收获的油菜籽杂质率为4%,较去年降低0.5%;出油率37%,较去年提高1虬(二)收购情况。今年,我县油菜籽收购价格持续低迷,始终在3.0-3.6元/公斤的低价徘徊,菜籽油价格也在12-16元/公斤低位,并呈下降趋势。农民出售意愿不高,菜籽收购进度较去年同期进一步放缓。以压榨企业为主的收购主体受市场影响,收购、加工意愿并不强烈。(三)成本利润情况。调研显示,今年我县油菜籽每亩生产总成本在455元左右,包括种子费10元,化肥费80元,农药费10元,机耕、机收费115元,用工费240元。按收购价3.4元/公斤,每亩产值445元,核算每亩净亏10元。(四)市场分析。根据调查统计,当前,农户存籽量约占总收成的28%,自榨食用油占23%,出售商品率49%。本地压榨企业全年计划收购菜籽量约为6万吨,同去年持平,目前,已完成计划收购量的62%,同比降低10%,开工率、压榨量均较去年同期大幅降低。据本地压榨企业收购意向,预计到今年9月底,将完成收购计划85%o二、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一)存在的问题。一是农民持观望心理。临储政策取消后,油菜籽收购价格应声而落,再加上收购补贴细则暂不明确,农民出现惜售心理。二是压榨企业资金缺口大。去年以来,油菜籽压榨企业持续亏损,加之今年临储政策取消,贷款难度加大,部分企业很难拿出足够资金收购油菜籽。三是罐容紧张。目前,由于菜籽油销售不畅,去库存进度缓慢,占用了企业大量罐容,有效闲置罐容比较紧张。四是压榨利润仍然在保本或亏损边缘徘徊,加工企业入市收购的积极性不高。总的说来,当前菜籽收购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矛盾焦点就是菜籽、菜油价格过低。(二)对策建议。一是建议省里出台相关文件,明确油菜籽种植补贴政策,以打消农户观望惜售心理。二是要想方设法为企业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让他们有足够的资金收购菜籽。三是要加快油料去库存速度,缓解企业收购压力。四是要推进油菜籽副产品产业开发,拓展增收渠道。可将“双低”油菜籽榨油后剩下的菜籽皮、脱臭储出物“变废为宝”,从中开发出可广泛应用于食品、饲料、化妆、日用化工等行业的植物多酚、植酸、维生素e、植物备醇等深加工产品,以扭转亏损颓势。三、产业展望及政策建议(一)2016年种植预期由于受今年菜籽市场价格低迷的影响,农民种植意愿受到影响,调研受访的农民均表示将调减来年油菜种植面积。在当前政策及市场形势下,预计2016年我县油菜种植面积将有所调减。(二)对策建议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探索和粮食直补一样,给予油菜籽政策补贴,以工促农,提供农资产品和生产技术,增加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二是优化种植结构。要根据政策引导及市场调控,适时调整油菜种植面积,优化种植结构。在油菜籽适种区提高土地利用率,实行精耕细作,提高生产环节的机械化程度。三是加大科技投入。为建设规模化油脂企业开通绿色通道,加大科技投入,探索深加工的路子,形成生产加工一条龙服务,增大油菜副产品的开发利用空间,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四是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倡导健康的食用油消费习惯,扩大内需,提高油菜籽副产品的商品化经营程度,减少政府干预措施,开放流通市场,发挥市场调控作用。12

    注意事项

    本文(【精品文档】关于县蔗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整理版).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