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公司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精髓要点(汇编7份).docx
-
资源ID:466088
资源大小:29.08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公交公司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精髓要点(汇编7份).docx
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要点聚焦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现将学习要点如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食物观的重要论述,对于我们深刻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规律、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学有效破解人多地少国情下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树立大食物观,就是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顺应人民群众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树立大食物观,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新时代树立并贯彻大食物观,关键是推动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实现“三个拓展”。一、实现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宜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一是向森林要食物。我国有大量丘陵、山地,具有发展木本粮油、森林食品的巨大潜力。以油茶为例,通过开发潜在资源,可替代几千万亩耕地,能有效缓解耕地压力和食用油供需矛盾。二是向草原要食物。我国草地面积达39.68亿亩,但单位面积草地畜产品产量远低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发达国家,草原开发潜力巨大。要像重视耕地一样重视草原建设,通过补播、灌溉、施肥等措施对水热条件较好的退化草原、重度沙化盐碱化草地和南方草山草坡进行改良,推动草原畜牧业集约化发展,有效提高草原草地生产力。三是向江河湖海要食物。我国有面积5000亩以上的宜渔湖泊、水库达1500个,在深远海适合鱼类养殖的面积有7万多平方公里,通过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和深远海鱼类养殖,可以获得数量可观的优质蛋白食物资源。四是向设施农业要食物。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农业设施技术的发展和融合,使得人类可以通过智慧农业、植物工厂、垂直农场等生产方式,大规模低成本生产所需的食物,从而部分替代土地,有效缓解农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我国在设施农业方面有后发优势,目前技术上已日臻成熟,未来发展前景广阔。二、实现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微生物生长快、易于培养、所需生产空间小、蛋白含量高,微生物组学理论和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类挖掘、改造乃至创造新型微生物资源提供了可能。近年来开发利用真菌源蛋白、合成型替代蛋白等微生物食物产品,成为世界各国农业科技竞争的重要领域。目前被人类所利用的微生物种类尚不到地球微生物总量的1%,开发前景十分广阔。预计未来15年内通过微生物合成的替代蛋白产品将占据约22%的全球食用蛋白市场份额。宜从战略高度认识和谋划微生物食物资源开发利用,通过建设农业微生物科技创新平台、设立微生物食物资源开发科技项目、培育微生物领域高端创新人才队伍等举措,大力发展农业微生物产业,向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三、实现食物安全政策由单一的供给侧管理向需求侧管理拓展一方面,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制定针对性的消费引导和营养干预政策,在全社会积极引导并树立食物消费新观念,推动居民膳食结构优化与升级,并以此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加强食品安全和食用知识宣传,全面普及膳食营养和健康知识,鼓励减量、营养、健康、绿色消费,反对浪费食物。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要点聚焦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现将学习要点如下:为什么要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原则和宗旨,也是理解中国对外关系和外交布局的“金钥匙”。广交朋友是中国外交的不变使命,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鲜明标志,是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和外交政策宗旨的重要体现。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周边友好国家积极响应,受到国际社会广泛欢迎,成为新中国外交70多年始终不渝的原则基础,也成为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中国始终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不以意识形态或社会制度划线,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走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共赢发展之路,同各国人民一道把世界的“蛋糕”做大,实现共同发展繁荣。这是中国处理同别国关系的基本立场。一、深化拓展全球伙伴关系,必须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推动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大国关系直接影响世界格局稳定。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要为我国发展创造有利外部环境,首先必须处理好大国关系,推动大国和平共处,维护大国关系基本稳定,实现大国关系均衡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世界格局至关重要的是中美关系。中美能否合作,直接决定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走向。中美关系中的最大问题,是美国对华战略错判,把中国作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而不是合作伙伴,对中国发展无理打压遏制,严重损害两国关系和双方共同利益。美方的错误行径必然遭到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有力回击。事实证明,中美对抗,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都要遭殃;中美合作,则全世界都会受益。要巩固和发展同俄罗斯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坚持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加强同各大国协调和合作,共同给动荡变革中的世界注入正能量、提供稳定性和确定性。二、深化拓展全球伙伴关系,必须坚持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周边是我国安身立命之所,营造良好外部环境首先必须确保周边安全稳定。长期以来,我们经略周边成效显著,周边形势总体稳定,我国同周边国家互利合作态势良好,利益融合日益加深,命运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周边还有不少热点难点问题,外部势力加紧插手挑拨,唯恐天下不乱,维护周边安全稳定责任重大,容不得疏忽大意。我们要始终把周边外交放在首要地位,深化利益交融和民心相通,不断增进同周边国家友好合作,把周边命运共同体、亚太命运共同体做深做实。三、深化拓展全球伙伴关系,必须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是我国外交政策重要基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历来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独立、维护主权、谋求发展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发展中国家的朋友们“抬”进去的。我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都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最可靠的兄弟和朋友。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将一如既往巩固和加强外交政策基础,在国际事务中始终坚定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加强南南合作,维护共同利益,促进共同发展,携手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四、深化拓展全球伙伴关系,必须加强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交流合作,积极推进人大、政协、军队、地方、民间等各方面对外交往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开放的政党,一贯主张各国的事情由各国人民自己决定、世界上的事情由大家商量着来办。迄今为止,中国共产党同世界上170多个国家的6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保持着不同形式的联系,多次举办各国不同主张的政党参加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高层对话会等,为促进世界政党和政治组织交流互鉴作出了积极贡献。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愿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加强对话、交流、合作,推进各领域各方面友好交往,为深化拓展全球伙伴关系作出更大贡献。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要点聚焦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现将学习要点如下:怎样理解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针对当前国际经济关系中保护主义盛行、霸权霸道霸凌行径滋长、政策协调日益艰难、全球治理严重缺位的严峻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郑重宣示,“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我国坚持开放发展的一贯主张,给面临粮食危机、能源危机困扰和滞胀威胁的世界经济注入了一束催人奋进的暖光。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开放是人类社会发展大趋势。冷战结束以来,经济全球化极大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极大促进了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同时也给各国经济结构和利益格局带来复杂影响。近年来,个别国家以国家安全为名大肆干扰国际经济交流合作,掀起一股单边主义、民粹主义、保护主义逆流,对他国产业和实体肆意打压,搞“脱钩断链”、“小院高墙”,扰乱了正常国际经济秩序,对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造成严重威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全球化确实带来了新问题,但我们不能就此把经济全球化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它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想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40多年来,中国依靠改革开放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发展奇迹,是开放发展的受益者,也是开放发展的维护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尽管近年来开放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对华遏制、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因素骤然上升,但中国开放发展的意志始终没有动摇,脚步始终没有停歇,自由贸易试验区范围不断扩大,自由贸易港开放度不断提高,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服务贸易交易会等规模不断扩大,进出口总额保持高速增长,2021年突破6万亿美元,为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带了好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双边、区域和多边合作,促进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反对保护主义,反对筑墙设垒'、'脱钩断链',反对单边制裁、极限施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国际贸易增速长期低于世界经济增速,成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拖累因素,其背后与各国政策内顾倾向加剧、保护主义抬头、单边主义盛行等有很大关系。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证明,什么时候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搞得好,什么时候世界经济增长就顺利。中国现在是经济全球化的强大推动力,正在推动双边、区域、多边领域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积极构建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2022年1月1日生效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形成了当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我们同时还在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最具讽刺意味的是,以前极力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个别发达国家,现在为维护自身霸权,肆意挥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大棒,滥用单边制裁、“长臂管辖”,让全球经济秩序蒙上阴影,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威胁和障碍。我们要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必须在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的同时,同各种逆全球化的政治操作进行坚决斗争。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愿加大对全球发展合作的资源投入,致力于缩小南北差距,坚定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长期以来,中国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无偿援助、优惠贷款,给予了大量技术支持、人员支持、智力支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建成了大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项目。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国发起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全球紧急人道主义行动,向众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物资援助、医疗支持、疫苗援助和合作,是二十国集团中对发展中国家缓债免债规模最大的国家。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世界担当。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要点聚焦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现将学习要点如下:为什么要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效运行的基本保障。只有建立健全并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才能确保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一、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效运行的基本保障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厘清市场主体财产权利的边界,用制度来保障主体对客体的既是法定又是排他专属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权益,才能减少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建立对市场的稳定预期。实施开放透明的市场准入制度、公平竞争制度、社会信用制度,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企业优胜劣汰,市场经济才能健康发展。二、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市场化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加强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建设,对社会高度关注的一些重大涉产权案件进行再审,开展涉产权保护法规文件清理;建立并有效实施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持续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但与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比,产权保护制度有待不断完善,市场准入仍存隐性壁垒,公平竞争审查刚性不足,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仍需加强,社会信用信息共享、监管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三、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是确保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必要前提一是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建立健全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制度,强化知识产权和各种数据等新型产权保护制度,完善居民财产权保护制度,健全平等保护产权的法律法规体系。二是健全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重点是要实现“四个一”:“一单尽列,单外无单”。全面落实市场准入“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按照一单尽列原则将各类按要求编制的全国层面准入类清单目录全部纳入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坚决清理取消违规设立的准入许可、隐性准入门槛和地方自行制定的准入类负面清单。“一年一修,动态调整”。建立实时调整与动态调整相结合的工作机制。“一目了然,一网通办”。依托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提升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信息公开力度。“一案一核,效能评估”。建立违背清单典型案例归集通报制度,开展市场准入效能评估。三是健全透明规范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刚性,统筹做好增量审查与存量清理,建立公平竞争审查抽查、考核、公示制度,推动建立第三方审查和评估机制。健全反垄断调查和审查制度,健全竞争执法与宏观经济部门、公安、海关、税务等部门执法的联动机制,构建跨行政区域的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案件移送、执法协助、联合执法机制。建立竞争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的协调机制。推进竞争规则领域制度型开放,推动全球平台经济监管治理合作,加强数据跨境流动治理、数据隐私保护等规则衔接,强化跨国反垄断案件信息共享和执法合作。四是健全激励相容的社会信用制度。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应用,依法依规扩大信用信息开放,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信用评级机构,进一步推广信用承诺制和告知承诺制,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食品药品、教育培训、卫生健康、养老托育等与群众密切相关领域的信用建设。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要点聚焦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现将学习要点如下:如何理解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这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部署。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币值稳定、充分就业、金融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任务而设计和实施的现代货币政策框架、金融基础设施服务体系、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和国际金融协调合作治理机制的总和。准确理解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意义、内涵和任务,有利于在实践层面推进这一重要改革。一、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是新时代构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任务一是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是现代国家宏观经济治理的重要内容。在现代信用货币体系下,中央银行对货币管理得好,就能够发挥出货币更广范围更大程度上配置资源的积极作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相反,如果管理不好,不是出现货币超发导致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就是发生信用收缩,甚至造成经济金融危机。二是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需要以现代中央银行制度作为重要支撑,既支持经济转型升级,又防止发生严重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以及系统性金融风险,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顺利推进。三是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是应对国际金融体系变化的必然选择。国际上中央银行制度根据形势和实践变化,不断调整和充实新的内容,从向政府融资、管理货币,逐步发展到通过调节货币和利率维护币值稳定、重视充分就业、关注金融稳定和国际协调合作等。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要立足中国国情,加快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主动应对国际中央银行制度的演变和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二、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是实现现代金融政策体系服务功能的需要一是健全现代货币政策框架。货币政策以币值稳定为首要目标,更加重视充分就业。中央银行要实现币值稳定目标,要以市场化方式对银行体系货币创造行为进行调控,保持资产负债表的健康可持续,必须实行独立的中央银行财务预算管理制度,防止财政赤字货币化。二是建设金融基础设施服务体系。金融基础设施是中央银行实现目标任务的重要支撑,通过统筹规划金融业综合统计、反洗钱以及金融市场登记托管、清算结算、支付、征信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境内外各类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三是构建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体系。中央银行必须在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切实履行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责任。健全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强化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对重大金融风险的责任进行严肃追究和惩戒。四是完善国际金融协调合作治理机制。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和金融监管改革,推进金融双向开放。三、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重大任务一是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完善中央银行调节银行货币创造的流动性、资本和利率约束的长效机制,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基本匹配。增强货币政策操作的规则性和透明度,建立制度化的货币政策沟通机制,有效管理和引导预期。二是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在宏观层面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以现代化的货币管理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微观层面引入激励相容机制,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打通金融向实体经济的传导。三是建立现代金融机构体系。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机构体系。要以强化公司治理为核心,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更好服务中小微企业。支持中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持续健康发展,形成各类银行公平竞争的银行体系结构。改革优化政策性金融。四是推进金融双向开放。提高参与国际金融治理能力,积极参与国际金融规则制定,加强与国际组织合作,推动建立多元、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五是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维护金融安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要点聚焦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现将学习要点如下:如何理解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为我国企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是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制度基础。世界一流企业是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引领全球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关键力量。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企业制度作为基础和保障。一、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经历了放权让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探索国资监管体制等改革历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工作,强调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重大政治原则,必须一以贯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也必须一以贯之。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特”就特在党的领导,必须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做到组织落实、干部到位、职责明确、监督严格。这种制度安排是对现代企业制度的重大创新。国有企业、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民营企业等在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取得显著成效。从国有企业、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来看,公司制改革全面完成,“党建入章程”、“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党委(党组)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等全面落实。1.29万户中央企业子企业、734户地方一级企业、2.63万户地方国有企业子企业基本实现董事会应建尽建,完成占比达99.9%o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全面推行,中央、地方企业各级子企业完成占比达99%以上。市场化用工机制深入推进,公开招聘人员占新进员工总数比例达99.7%以上,实行全员绩效考核企业占比达99.7%o二、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成果当前,我国一些行业领军企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具备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良好条件。但存在的问题也是明显的,诸如,经营效率、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品牌影响力等企业软实力都有待增强和提升。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发展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遵循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形成有效制衡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灵活高效的现代企业经营机制、激励相容的现代企业激励机制、监督适宜的现代企业监管机制等制度体系,保障和实现我国企业向世界一流企业迈进。三、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要立足制度保障多向发力。企业兴则国家兴,企业强则国家强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努力培育建设一批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一是提升技术变革的创新力。坚持创新核心地位,鼓励支持企业聚焦行业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提升对产业链核心环节和关键领域的掌控力。二是提升企业全球竞争力。增强面向全球的资源配置和整合能力,实现资本、资源、技术、人才等各类要素全球化配置,形成一批主导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链主”企业。三是提升彰显自信与担当的影响力。推动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形成更多跻身全球前列的中资跨国企业,鼓励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四是提升优秀企业家的引领力。加快培育具有全球视野的企业家,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树立对企业家的正向激励导向,推动企业家成为创新发展的生力军。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要点聚焦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现将学习要点如下:如何理解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这一重要论述,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市场体系建设指明了改革方向和目标。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要素市场体系,夯实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制度基础,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一、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当今世界,市场是最稀缺的资源。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是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现实需要和必然选择。一是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畅通市场循环,疏通堵点卡点,可以充分发挥大国经济规模效应与集聚效应,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促进国内供需有效对接,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和丰富供给能力,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二是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市场体系的基础制度、运行效率、开放程度、监管体制等都要与之相匹配,以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并持续增强发展内在动力。三是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础。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就是要推动实现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高标准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从而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有力地推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客观认识当前我国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体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对照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要求,市场体系建设仍存在一些短板,必须尽快补上。一是市场体系基础制度要进一步完善。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有待增强,市场准入制度的统一性、严肃性、权威性要强化,公平竞争制度刚性约束有待加强,社会信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需健全完善。二是要素市场化改革要进一步深化。科学严格保护和高效合理利用土地的界限需进一步厘清,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要加强,有关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领域的制度规则有待健全。三是市场环境和质量要进一步优化。部分地方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政策阻碍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市场基础设施“硬联通”和信息、标准等“软衔接”不够,影响市场流通效率。四是监管效能要进一步提升。一些领域和地区仍然存在监管责任不落实、监管制度不健全、监管能力不足问题。三、认清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重点任务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牢牢把握工作着力点。一是不断夯实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全面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平等、全面保护各类所有制企业产权,推动涉产权冤错案件依法甄别纠正常态化机制化。严格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增强公平竞争刚性约束,推动建立全国统一的第三方评估制度。二是深入推进要素资源高效配置。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对土地利用计划的管理和跟踪评估,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稳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完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和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完善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界传输、安全保护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三是加快改善市场环境和质量。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制定不当干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问题清单,清理废除含有地方保护、市场分割、指定交易等的规定和做法。建设高水平商品和服务市场,推动市场高标准联通。四是全面提升监管现代化水平。推进综合协同监管,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信用监管、“互联网+监管”、跨部门协同监管等方式,加强各类监管的衔接配合,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加快推进智慧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