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品质提升进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
关于城市品质提升进展情况的调研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升城市品质是加快城市建设现代化的关键行动,主要通过提升城市品牌、品位、品貌和质地、质量、素质,全面推动“城市更新”,不断构建城市召唤力、辐射力和影响力。当前,推进西咸一体化、共建*都市圈已成为关中地区发展的主旋律和最强音,各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资源要素被充分激活,城市建设也呈现出一片蓬勃生机。但从目前*城市建设整体上看,虽然活力满满势头强劲,却依然没能囊锥露颖于周边地市的视野。如何在*城市品质中植入独异的现代城市伦理和人文精神,不断更新“城市基因”,使之快速“脱颖而出”,是*亟待思考的现实问题。一、工作进展情况“以优减忧”推进建设,让城市更“便捷”O加快城市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大力推进跨河跨铁路的“三桥三隧”开工建设,建改体育场十字环形天桥等*座人行天桥,启动建设*座智慧停车场,实施*个老旧小区和*个片区老旧街巷改造,实施“二场九门四口”古城保护修复工程、“*+*”智慧路灯和新基建项目、“四节一会三展”街景美化工程以及“*”供水、供热、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让市民出行不“堵”、生活不“烦”。截至目前,城区实有城市道路面积约*万平方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约*平方米,新建*座人行天桥,城市路灯亮化率*%,中心城区共有*个道路临时停车泊位纳入市停车公司统一管理,新增和在建公共停车场提供停车位约*个,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绣花功夫”精细管理,让城市更“靓丽”O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明晰标准、内容、程序、责任等,集中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彻底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痛点、难点、焦点问题。建立健全城市建设管理制度,以制度管人管事、用精准提升效能、靠细节做优品质,全力推进城市更新。坚持以点带面、转段升级,从占道经营、广告牌匾、市政绿化、城市围挡等*个方面入手开展专项整治,一系列的拆除废旧、更新设施、绿化提升和立面改造等行动,提升了城市内外品质、改善了市民生活质量、得到了群众广泛好评。“金牌服务”办好实事,让城市更“温情”。截至目前,*万套棚改安置房已建成入住,帮助*万群众“出棚进楼”,居民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城市面貌日益更新;累计改造城镇老旧小区*个、*万户,惠及人口超过*万人,对中心城区自愿加装电梯补助标准每部*万元,目前中心城区共审核批准多层住宅加装电梯*部;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先后共建设公租房项目*个、*套,*户住房困难家庭搬进了新居,*万人的住房困难问题得到解决,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强化公租房管理职责,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健全公租房运营管理机制,构建公租房小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年荣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以文化人”提升内涵,让城市更“儒雅”。坚持把“尊重人”放在第一位,兼顾各层面个性化需求,让不同层面的“人”在城市发展中唱好主角、体现风采。深化“四德”塑造,努力让崇尚道德成为时代风尚、让崇尚劳动成为时代精神、让崇尚科学成为时代潮流、让崇尚英雄成为时代气质。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从*年首创成功到*年再次蝉联,始终以“归零”的心态再起跑再出发,推动“文明城市”向“城市文明”跃升。积极传承文化基因,接续厚重历史文化、挖掘淳朴乡愁文化、提炼鲜明红色文化,让城市因文化而生动、依文化而发展、靠文化而繁荣,聚力打造体面宏达、血脉贯通、韵度飘逸的宁静*、坚毅*、敦厚*、柔美*。“绿色印记”改善环境,让城市更“生态”O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不断改善生态“气质”、提升山水“颜值”。建立“三线一单”分区管控体系,划定*个管控单元,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绿色支撑。严格执行新建项目煤炭减量替代,推进*家电厂进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积极推进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全市完成提标改造*家污水处理厂。严格落实“*个*%”要求和精准管控“*条”措施,持续抓好建筑工地扬尘治理,建筑工地扬尘PM*指数同比下降。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千亩绿林、望贤绿林、文咸广场、丝路公园等绿化工程,全市林木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广大市民“不出城而获山林之怡、身居市而享林水之乐”的美好愿景正逐步实现,社会各界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的理念和方式正逐步形成。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基础设施规划建管的“精准度”不够。过去一段时间,以轻工业为主要产业的基本市情,致使*在城市建设方面历史欠账较多,规划设计标准也不够高,加之后期监管也不到位,一些路段“今天你开膛,明天我破肚”现象时有发生;城市地下管网设施相对老化落后,一遇大暴雨部分路段极易出现水淹状态,严重影响城市交通通畅和市民安全出行。目前全市城市建设管理正在逐步规范,但一些淤积的、潜在的问题还需防微杜渐。城市形象定位设计的“匹配度”不高。分析*目前的城市形象,整体感觉比较散漫,一些诸如火车站、高速口、广场等城市建设代表性场所,布局与建设还不够新颖,整体缺乏创造性、地标性和连贯性,尤其是在历史文化体现与现代功能定位上设计不明显。同时,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现代化“西部名市丝路名都”,相应体现名市名都的景观设计元素不多、不丰富。文化特质挖掘激发的“浓郁度”不显。相对于省内外一些城市而言,*还没有打造形成自身特有的现代文化气蕴,尚还没有自己的城市广告语。同时在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对*城市文脉延续的重视不够,发掘自己的名人、名史、名景的力度不强,特别是在新旧文化的融合和接续方面,外部形式的模仿大于内涵精神的塑造。城市精神培育塑造的“向心度”不聚。从作为城市主体的居民这一角度挖掘提炼城市精神,有利于塑造和提升市民整体素质。目前,*城市基础设施正在逐步完善,但与之相匹配的提高市民综合素质的城市精神尚未培育形成,加之法制意识以及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氛围还不够深厚,城市符码还需进一步精心琢磨注入独异内蕴。三、对策与建议同步编制规划,绘就“一幅蓝图”科学系统施治。坚持组团式、串联式的发展理念,围绕城市更加融合、布局更加合理、交通更加便利、功能更加完善、环境更加宜居的建设目标,同步协调编制规划,做到系统化设定、品质化提升、一体化落实。坚持在城市建设规划总基调上体现*特色,充分挖掘利用*特有的地域风情、文化传统、人文特征,在广泛征求各界意见的基础上,提炼形成城市总体形象定位,切实为高品质规划城市建设指明方向。坚持对接友邻城市编制规划,立足全域,同标准同步伐加强与*市及西咸新区规划编制的对接衔接,从城市空间管控、特色风貌塑造、历史文化彰显、城市色彩设计、公共环境艺术塑造等方面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与*及西咸新区合并“同类项”、形成“差异化”,合力打造“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城市建设新风貌。集聚资源要素,编织“一张网络”建强基础设施。坚持对内科学统筹推进,对承担城市道路交通、管网建设和改造、污水和垃圾处理、生态园林等重点领域建设的职能部门,加强城建设施实施前的沟通协调,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一体化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防止一个地段“今天你开工、明天我施建”现象发生。坚持对外加大沟通衔接,与*及西咸新区积极探索跨区域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共同审批有效机制,加大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谋划、设计标准和建设方案等方面的对接,推动*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一体推进。坚持“适度超前”理念,邀请知名设计团队,精心策划包装一批*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大项目、好项目,发挥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作用,鼓励和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坚持依法施建原则,可借鉴河南许昌市连续十余年高压拆违,杜绝城乡建设随意性,保证规划实施严肃性、连续性的经验做法,防止出现“任性”建设现象,坚决维护规划的刚性执行力。打造文化地标,聚焦“一个主题”提升内涵形象。“文化地标”是一座城市“精气神”的集中体现,积极借鉴汉中滨江新区“以龙岗古人类遗址及龙岗生态文化园为依托,以汉江水面和两岸湿地、文化公园为核心,着力打造集旅游、休闲、商务服务、居住为一体的宜居新城”的设计理念和建设风格,充分挖掘*悠久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特别是秦文化秦文明这一最鲜明的*标识,可以秦文化为依托,以渭河生态带、*湖景观带为核心,科学布局、合理建设具有鲜明标识的“秦风、水韵、绿调”城市景观带、文化旅游区,打造形成*独有的“文化地标”,实现“老树生新芽”,让游客一想到秦文化,就只能想到*、想来*、记住*。同时,可将*的标志性文化纳入城市空间方方面面,比如在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时,可以在规划线路时设置并命名站点,适当运用秦代小篆字体形式渗透秦文化,提高影响力,或者结合群众喜欢打卡、定位的社交习惯,在地图、美食、旅游等APP上标注出来,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创新运行模式,拧成“一股力量”推进高效管理。坚持为人民管理城市,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着力提高市民综合素质,组建市民城市管理员队伍,引导市民以主人翁的姿态自觉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凝聚形成“热爱城市、建设城市、提升城市”的共识和合力。坚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各类业务平台实施城市管理,建立完整的、闭合的城市综合管理系统,实现城市管理工作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精确敏捷型的转变。建立主动为群众服务的协同管理机制,落实“市、区、街办、社区、居委会、网格区域”六个层级责任,形成“跟踪服务、发现问题、实地核查、监督办理”工作闭环,消除管理漏洞和盲点。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及引进机制,让人才“引得来”“使上劲”“留得住"完善和落实支持政策,健全人才服务“绿色通道”,以智促治提高城市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