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学习心得体会(共七篇).docx
-
资源ID:467597
资源大小:30.56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学习心得体会(共七篇).docx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学习心得体会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塑造着中华民族的精气神。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又是乡村振兴工作的应有之义,我们应保持文化自信、始终服务为民、不断推陈出新,让传统文化“土”露精彩!在文化剖面上立“信”,增进对传统乡土文化的认同感。乡土文化是人民在长期历史生产生活实践中积淀而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主脉,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强烈人文色彩,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历史时期,不同程度推动着中华文明向前发展。悠久的文明历史长河中孕育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乡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现代文明的创造力所在,是推动中华民族“强国复兴”的“智慧宝库当前,我们有资源、有条件、有底气立足既有文明,因时推陈出新、打造特色文化,激发广大民众投身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文化走向上为“民”,增添以人民为中心的烟火气。乡土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民族性与独特性。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都提出了新要求,要始终聚焦民众的文化需求,扎根群众、贴近生活,对乡土文化合理开发与有效保护,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一切成就都归功于人民,一切荣耀都归属于人民。在深入挖掘开发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主体地位,相关部门应强化指导督促,细心挖掘并精心培育好一批有情怀、有担当、有创新思维的乡土文化“传承人”,让乡土文化反哺乡村、滋养群众,不断提振民众“精气神”、给广大群众“充电”“富脑”,让“时代记忆”与“生活点滴”厚植文化根脉,让文化的韵味“阳光普照”,照进人民群众的心田。在文化发展上出“新”,增强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生命力。立足本土传承的基础上,要结合时代推陈出新,不断激发乡土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注重保护好传统乡村农耕文化,打造区域专属乡土文化“老字号”,通过农旅、文旅融合等方式将本土文化传播出去,丰富传统民居、文物古迹、田园景观、民族节日、民族工艺、民俗风情等特色文化底蕴,并巧妙融合时代科技元素加以创新,提升文化发展生命力与吸引力。利用线上“平台+直播”和线下“现场研学+沉浸体验”的传播模式,全面提升乡土文化传播效能,让文化传承“火起来”、文化消费”热起来:同时,开展“村史馆”“村晚”“群艺会”“戏曲下乡入户”等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形成优良家风、淳朴民风与和谐乡风,培育新时代农村文明新风尚,奋力谱写现代乡土文明新篇章。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6月2日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开好这次座谈会,习近平先后考察了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蔡奇陪同考察并主持座谈会。1日下午,习近平乘车来到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燕山脚下的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中国国家版本馆主要承担国家版本资源规划协调、普查征集、典藏展示、研究交流和宣传使用职责,建有中央总馆和西安、杭州、广州分馆。习近平首先走进文华堂,听取版本馆规划建设有关情况介绍,参观国家书房、中华古代文明版本展、中国当代出版精品与特色版本展。在文瀚阁,习近平仔细察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经典版本展,不时询问版本搜集整理有关情况,并登上五层露台俯瞰版本馆全貌。随后,习近平来到兰台洞库,参观“汉藏蒙满文大藏经雕版合璧”和“四库全书合璧”库展,详细了解馆藏精品版本保存情况。习近平强调,我十分关心中华文明历经沧桑流传下来的这些宝贵的典籍版本。建设中国国家版本馆是我非常关注、亲自批准的项目,初心宗旨是在我们这个历史阶段,把自古以来能收集到的典籍资料收集全、保护好,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盛世修文,我们这个时代,国家繁荣、社会平安稳定,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能力,要把这件大事办好。我对中国国家版本馆的建成和管理是肯定的、满意的。国家版本馆的主要任务就是收藏,要以收藏为主业,加强历史典籍版本的收集,分级分类保护好。同时,要加强对收藏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做好典籍版本收藏工作。在做好主业的前提下,协助各方面做好历史典籍版本的研究和挖掘。总之,建设中国国家版本馆,是文明大国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标志性文化工程。2日下午,习近平乘车来到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历史研究院的主要职责是统筹指导全国历史研究工作,整合资源和力量制定新时代中国历史研究规划,组织实施国家史学重大学术项目。习近平走进院内的中国考古博物馆,先后参观文明起源和宅兹中国专题展,了解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时期重大考古发现,并不时询问相关研究工作进展。随后,习近平察看了中国历史研究院部分馆藏珍贵古籍和文献档案,并在中国历史研究院科研工作成果展前听取了有关情况汇报。习近平强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要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4年多来,组织开展一系列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和学术工程,取得了一批高质量成果,值得肯定。希望你们继承优良传统,团结凝聚全国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不断提高研究水平,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中国史学的智慧和力量。考察结束后,习近平在中国历史研究院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杨耕、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莫砺锋先后发言。听取大家发言后,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习近平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第一,“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第二,“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第三,“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第四,“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更重要的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第五,“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习近平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重要观点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长期坚持贯彻、不断丰富发展。习近平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康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蔡奇在主持会议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要结合正在开展的主题教育,认真组织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加强研究阐释,坚持学以致用,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各项战略部署,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李书磊、铁凝、谟贻琴、秦刚、姜信治等参加上述有关活动。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中央宣传文化系统各单位负责同志,有关专家学者代表等参加座谈会。学习2023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心得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争做学史爱史护史扬史的排头兵,全面深入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在弘扬历史文化的过程中摸索规律找准时代发展密码,激荡砥砺前行的奋进力量,让“中华文明之光”照亮“民族复兴之路”。在“溯本追源”中铸牢民族复兴之“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厚植根基、站稳脚跟。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广大党员干部要全面深入学习了解掌握中国文化发展史,坚持在“溯本追源”中铸牢民族复兴之“魂”,坚守中国道路深厚的文化底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自信,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奋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行稳致远。在“借古鉴今”中提振民族复兴之“气二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虽然遇到过无数艰难困苦,但都挺过来了、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当前,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前方势必还有数不胜数的“娄山关”和“腊子口”。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坚持在“借古鉴今”中提振民族复兴之“气”,从历史中汲取民族血脉中所蕴含的开拓创新、与时俱进、自强不息、爱国敬业等精神力量,厚植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合力,并将之升华为击退万险、踏浪前行的攻坚力量,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察往知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在“继往开来”中绽放民族复兴之“花工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不断创新。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广大党员干部要强化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就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意识,与时代同频,与发展共振,对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敬畏,多一份珍惜、多一份思考,在时代巨浪、历史长河中汲取精神滋养、坚定传承信心,以开放的胸怀、探索的勇气,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将历史与现代交织、新潮与古韵碰撞、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结,创造出更多更好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焕发生动与光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花开遍地、香满华夏。2023年学习领会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心得体会“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J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入阐释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对于我们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形成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价值观念和文明体系。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J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互通有无、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正是源于中华文化“天下大同”的理念,致力于促进不同国家之间交流合作。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等理念世代相传。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率领的是当时世界最庞大的舰队,带去的是丝绸、茶叶和瓷器,而不是战争,沿途没有占领一寸土地。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了宏观展望,明确了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发展目标。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要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5000多年发展史,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面向未来,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始终立足自身国情和实践,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我们就一定能廉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学习心得体会6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腐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守正是基础,创新是关键,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才能真正使文化“活”起来,使之成为干事创业生生不息的“动力源二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力度、传承力度、研究力度和宣传力度,在守正创新中厚植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让优秀传统文化不仅“站”得住,而且“飞”得远,焕发出熠熠夺目的时代华彩。加大挖掘力度,全面掌握资源。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日益推进,不少珍贵的传统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侵蚀或破坏,有的甚至濒临灭绝。新征程上,我们要树立“文化是遗产,要为我所用”的理念,文化、文物主管部门应深入基层,摸清家底,详细建档登记。古桥、古碑、古建筑等是乡土文化的物质载体,要保护历史风貌,避免大拆大建,真正做到留得住乡韵、记得住乡愁。对具有一定价值的地域传统文化,要聘请国内外有一定研究的专家、学者为顾问,为研究和探索传统文化献计献策、提供权威佐证。对有较大价值的资料,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措施,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进行全面、真实、客观的记录,为传统文化“站”住脚跟夯实地基。加大传承力度,弘扬地域文化。把历史和老祖宗留下来的各种优秀传统文化尽可能地加以保护和传承,以达到“存史、资政、育人”之效,使传统文化“站"直"站''住"站”稳。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和阵地建设,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一方面,要加强地域文化特别是本土文化艺人的保护工作,查找、挖掘、发现地域文化艺人,让掌握一技之长的文化艺人脱颖而出,确保一些地域文化“香火”不灭;另一方面,要建立地域文化传承基地,定期开设地域文化辅导班,培养不同层次的爱好者、传承者,以各级各类学校、文化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群众文化活动阵地为载体,经常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激发民众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鼓励更多的人加入传承队伍,真正做到保留文化形态、保存文化基因,守护住我们的文化根脉。加大研究力度,塑造文化品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不能只看一时一刻,只有整体系统的研究和推广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既“站”得住、更为“飞”得远打下基础。新征程上,我们要把研究地域传统文化和塑造文化品牌有机结合起来,因为历史文化资源一旦被世人充分认识并加以开发利用,形成广泛知名度的话,那么它们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价值将无法估量。要将地域文化与当地城市精神、主要产业、乡村振兴等有机融合,全力塑造和展示地域特色文化品牌,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和支撑。其次,在研究方法上要坚持自主研究与合作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借助外脑、借助周边地区人才优势,广泛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文博机构、文化人才合作,借助“外资”和“外智”,使地域传统文化研究得到更高层次的提升。加大宣传力度,讲好文化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二因此讲好传统文化故事,既要发挥主流媒体的宣传作用,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传统文化,提高群众对传统文化的知晓度。同时,也可组织老干部、土专家、进村大学生、乡贤人士等组成宣讲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群众“要文化”和我们“送文化”匹配起来,加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举办各种文化讲座、文化进万家、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精准滴灌接地气,开展宣讲冒热气。通过广泛宣传普及,让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飞”得更高更远更深,增强人民对传统文化的普遍认同感,从增强文化自信的底气上升到高度的文化自觉,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最大的信念信仰精神支撑。2023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讲话精神学习心得体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6月2日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来说,文化土壤能够为国家和民族发展提供思想智慧、精神养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历经沧桑,但是经久不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盛世修文,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要加强对中华文化的挖掘、宣传、创新,做好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昨天,今天,明天,康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深挖历史文化,弘扬“昨天”的故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古代先贤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察万物之源得出了许多治国之道、为人之学、修身之法,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基因密码。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文物遗迹、传说故事、民间风俗、民间技术、文学艺术等的保存与收藏,并深入研究其中蕴含的丰富哲理,打造融于生产生活、通俗易懂、生动时尚的传承话语体系,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使传统文化资源宝藏为更多的人所欣赏和传承。加强文化宣扬,增强“今天”的自信。古人讲,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文化精神是支撑中国人民向上向善更持久的力量,是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源、根脉和灵魂。我们不仅要做好对文化的传承保护,更要做好对文化的宣传、弘扬,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确保精神文明、宣传思想、新闻舆论、文学文艺创作、网络文化等文化建设领域各项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要注重运用优秀中华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将优秀中华文化引入学校、村社、机关,拓宽优秀文化的传播面。要深入实施“文化+科技”融合战略,以科技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增强文化传承观赏性、教育性与趣味性,激发人民群众对优秀文化传承的主动性,提升人们的文化品位和生活品质。注重文化创新,做好“明天”的传承。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能厚古薄今,还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做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推动中华文化“苟日新,0日新,又日新”。要高度重视中华文化学者的培养,厚植创新文化、打通体制壁垒,激励文化创造和原创性探索,加强对具有创造精神的文学家进行奖励和扶持,坚决打击文学文艺抄袭、版权盗用等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护原创者利益,改变文艺作品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要鼓励文化文艺创作者坚持以社会效益为先的创作标准,始终把人民的冷暖、幸福放在心中,坚持为人民而创作的导向,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真正做到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学习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深刻理解“三个新高度”重要论断心得“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J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刻阐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用“三个新高度”高度概括了“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富含哲思、发人深省、催人奋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文化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实践充分表明,“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新高度,体现我们党对发展规律的深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礼序乾坤、乐和天地的传统,赋予治理体系、治理能力以伦理的力量;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激励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融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第二个结合”让我们党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让我们党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新高度,展现我们党对历史大势的把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曾几何时,“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在一些人当中不同程度存在;今天,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拥有“平视世界”的底气、坚定“走自己的路”的信心,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拥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精神,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通过“第二个结合”,我们党在激浊扬清、正本清源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在固本培元、守正创新中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厚植历史自信的现实根基,注入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新高度,彰显我们党对文化使命的担当。比之为“根和魂”,喻之为“精神命脉”,视之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新时代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到推进文物和古籍保护利用工作,从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到建成中国国家版本馆、成立中国历史研究院通过“第二个结合”展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强烈的使命担当、勇毅的奋发进取,不仅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也激活了新时代文化创新创造、繁荣发展的“一池春水”,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激扬中华文明新活力。“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奋进新征程,深刻认知“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深刻理解“三个新高度”重要论断,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必能不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