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边坡装配式板桩结构设计标准.docx

    • 资源ID:477549       资源大小:185.30KB        全文页数:7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边坡装配式板桩结构设计标准.docx

    CECSCECSXXX202X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边坡装配式板桩结构设计标准Designcriterionoffabricatedpile-sheetretainingwallforslopeengineering(征求意见稿)2023年4月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边坡装配式板桩结构设计标准DesigncriterionoffabricatedpilesheetretainingwallforslopeengineeringCECSXXX_202X主编单位:批准部门: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施行日期:202X年X月1日前言根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关于印发2021年第一批工程建设协会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协字(2021)Oll号)的要求,编制组经过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工程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本规程。本规程分为12章及4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要求,设计荷载,桩板结构体系设计,装配式板桩结构信息化,构件成型与养护,构件验收与管理,施工要求,施工验收,运营监测与预警,板桩结构体系拆除与更换。请注意本规程的某些内容可能直接或间接涉及专利,本规程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规程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产业化分会归口管理。本规程在使用过程中如有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有关资料和建议寄送解释单位(地址:哈尔滨市黄河路73号,哈尔滨工业大学边坡装配式板桩结构设计标准管理组,邮政编码:150090),以供修订时参考。主编单位: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参编单位: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二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天津大学,长安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三峡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西北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吉林大学,中山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同济大学,青岛理工大学主要起草人:陈宏伟,叶阳升,鲍卫刚,殷跃平,唐辉明,凌贤长,郑文忠,王玉银,王爱国,熊钦武,龚英杰,李建林,郑刚,范文,张庆松,于德湖,蔡德钩,刘延芳,王清,周翠英,王家鼎,孔令伟,张永双,陈晓清,祁生文,马凤山,蔡国庆,顾晓强,李喜安,赵香萍,魏少伟,耿琳,刘镇,张鹏,刘俊伟,唐亮,田爽,丛晟亦主要审查人:何满潮,彭建兵,李术才,冯夏庭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目次1总则12术语和符号22.1 术语22.2 符号33基本规定54设计荷载64.1 一般规定64.2 主力74.3 附加力74.4 特殊力85桩板结构体系设计95.1 一般规定95.2 选型及布置95.3 内力计算105.4 抗力验算115.5 桩板结构体系验算115.6 构造要求126装配式板桩结构信息化136.1 一般规定136.2 分类136.3 编码136.4 设计要求147构件成型与养护167.1 基本要求167.2 模具质量177.3 混凝土浇筑与振捣187.4 构件成型187.5 构件养护188构件验收与管理208.1 一般规定208.2 构件验收208.3 构件标识238.4 构件堆放238.5 构件运输249施工要求269.1 一般规定269.2 安全复核269.3 施工准备279.4 机械成孔289.5 构件吊装299.6 墙后回填3010施工验收3110.1 一般规定3110.2 成孔验收3110.3 桩的验收3210.4 板的验收3210.5 回填土验收3310.6 整体验收3311运营监测与预警3511.1 一般规定3511.2 运营监测3511.3 运营预警3612板桩结构体系拆除与更换3712.1 一般规定3712.2 拆除3712.3 更换37附录A地基基本承载力38附录B锚固桩地基系数参考值41附录C挡土板土压力计算方法43附录I)结构构件的材料性能参数45本规范用词用语说明46引用标准名录47条文说明48Contents1 Genralprovisions错误!未定义书签<>2 Termsandsymbols错误!未定义书签。2.1 Terms错误!未定义书签。2.2 Symbols错误!未定义书签。3 Generalrequirements错误!未定义书签。4 Designload错误!未定义书签。4.1 Generalrequirements错误!未定义书签。4.2 Mainload74.3 Additionalforce84.4 Otherload85 Designofpile-plateretainingwall错误!未定义书签<>5.1 Generalrequirements错误!未定义书签。5.2 Structuralformandlayout错误!未定义书签。5.3 Internalforcecalculation错误!未定义书签。5.4 Resistancecalculation错误!未定义书签。5.5 Checkingofpile-plateretainingwall错误!未定义书签。5.6 Structuralrequirements错误!未定义书签。6 Digitaldesignofprefabricatedpile-sheetretainingwall错误!未定义书签<>6.1 Generalrequirements错误!未定义书签。6.2 Classification错误!未定义书签。6.3 Componentnumber错误!未定义书签。6.4 Designrequirements错误!未定义书签。7 Componentformingandmaintenance错误!未定义书签。7.1 Generalrequirements错误!未定义书签。7.2 Mouldquality错误!未定义书签。7.3 Concreteplacementandvibration错误!未定义书签。7.4 Componentforming错误!未定义书签。7.5 Componentmaintenance错误!未定义书签。8 Componentacceptanceandmanagement错误!未定义书签。8.1 Generalrequirements错误!未定义书签。8.2 Componentacceptance错误!未定义书签。8.3 Componentidentification错误!未定义书签。8.4 Stackingofcomponents错误!未定义书签。8.5 Componenttransportation错误!未定义书签。9 Constructionrequirement错误!未定义书签。9.1 Generalrequirements错误!未定义书签。9.2 Safetyreckeck错误!未定义书签。9.3 Constructionpreparation错误!未定义书签。9.4 Mechanicalholeconstruction错误!未定义书签。9.5 1.iftingofcomponent错误!未定义书签。9.6 Backfill错误!未定义书签。10 Constructioninspection错误!未定义书签。10.1 Generalrequirements错误!未定义书签。10.2 Inspectionofpileholes错误!未定义书签。10.3 Inspectionofpiles错误!未定义书签。10.4 Inspectionofsheets错误!未定义书签。10.5 Inspectionofbackfill错误!未定义书签。10.6 Overallacceptance错误!未定义书签。11 Monitoringandpre-warning错误!未定义书签。11.1 Generalrequirements错误!未定义书签。11.2 Monitoring错误!未定义书签。11.3 Pre-warning错误!未定义书签。12 Removalandreplacementofcomponents错误!未定义书签。12.1 Generalrequirements错误!未定义书签。12.2 9Rpmnvnl错误!未定义书签。12.3 Replacement错误!未定义书签。Appendix A Basicbearingcapacityoffoundation错误!未定义书签。Appendix B Referencevalueofembeddedpilefoundationcoefficient错误!未定义书签。Appendix C Earthpressurecalculationmethodofretainingsheet错误!未定义书签。Appendix D Materialparametersofcomponent错误!未定义书签。Explanationoftermsusedinthisstandard错误!未定义书签。1.istofReferenceStandards错误!未定义书签。Clauseexplanation错误!未定义书签。1总则.o.为统一边坡装配式桩板墙结构的设计技术标准,使装配式桩板墙结构设计符合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方便施工、绿色环保的要求,制定本规范。1.0.2本标准适用于边坡装配式桩板墙结构设计、数字化管理、生产运输、施工和质量验收。1.0.3边坡桩板墙结构应根据工程需求、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条件以及施工条件等进行设计。1.0.4本标准规定了边坡装配式桩板墙结构的设计要求、生产运输、施工标准和检验方法,除应符合本标准外,还应遵循国家现行有关规范和标准的规定。2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1 挡土墙retainingwall挡土墙是指支承路基填土或山坡土体、防止填土或土体变形失稳的构造物。2.1.2 桩板式挡土墙pile-sheetretainingwall在桩间设挡土板等结构来稳定土体的支挡结构。2.1.3 装配式挡土墙assembledretainingwall装配式挡土墙是指通过按标准模数批量化预制生产,通过现场拼装形成整体来支承路基填土或山坡土体、防止填土或土体变形失稳的构造物。2.1.4 预制混凝土构件precastconcretecomponent在工厂或者现场预先制作的混凝土构件,简称预制构件。2.1.5 抗滑桩slide-resistantpile由锚固段侧向地基抗力抵抗悬臂段的土压力或滑坡下滑力的横向受力桩。2.1.6 预制构件数字化设计digitaldesignofprecastcomponent以预制构件信息化模型为核心,借助参数化建模软件,实现全建设周期数据流转、信息共享的设计方式。2.1.7 设计使用年限designworkinglife正常使用和维护状态下,设计规定的结构或构件不需要进行大修即可按预定目的使用的年限。2.1.8 浸水地区soakingarea(district)滨河、滨海、水库等受水浸泡的路基地段。2.1.9 地震地区earthquakearea边坡支护结构抗震设防地区。2.1.10 一般地区generalarea除浸水地区、抗震地区以外的地区。2.1.11 作用action施加在支护结构上的力(直接作用,也称为荷载),或引起结构外加变形或约束变形等效应的原因(间接作用)。2.1.12 抗力resistance结构或构件承受作用效应的能力。2.1.13 地基基本承载力bearingcapacityofsubgrade在保证地基稳定条件下,结构物不产生超出允许的沉降或变形的地基承载力。2.2 符号2.2.1 材料性能Dr土体相对密度;G剪切模量;K初始地基模量;土体内摩擦角(°);'挡土板与土体的摩擦角(°);土体有效容重;P土体密度;2.2.2 作用效应及承载力P土反力(kN/m);2侧向压力系数;2.2.3 几何参数D桩径(m);H埋深(m);d桩间距(m);S土拱与挡土板之间区域的断面面积(m?);1.1土拱内边界长度(m);1.2挡土板的内边界弧长(m);2.2.4 计算系数及其他F比例系数。in桩间距修正系数;mp孔压修正系数;y桩一土相对位移;y挡板所受土压力;3基本规定3.0.1边坡装配式桩板墙结构的抗滑桩、挡土板和连接构件应符合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的要求。3.0.2本标准装配式桩板墙适用于一般地区、浸水地区和地震地区等的路堑和路堤,也可用于滑坡等特殊场地的支挡结构,其设计使用年限为60年。3.0.3预制桩板墙式挡土体系型式可根据适用范围、设置位置、墙背填土类型、地基性质、地而坡度、墙高限值等条件选用。3.0.4边坡装配式桩板墙结构宜采用数字化方式运营,实现与工厂自动化生产线的数字对接,进行全专业、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3.0.5边坡装配式桩板墙构件应进行抽样检测,对重要工程宜进行现场试验。3.0.6边坡装配式桩板墙构件应分类存储和运输。3.0.7边坡桩板墙结构应做好与支挡体系附属结构等工程的衔接设计。3.0.8临近既有线或重要建筑物时,支挡结构的选择应考虑施工对行车的干扰,以及施工对建筑物的影响等。4设计荷载4.1 一般规定4.1.1 装配式桩板墙结构上承受的荷载包括主力、附加力和特殊力,可根据作用的时间和出现的频率按表4.1.1进行分类。*4.1.1荷载分类荷载分类荷载名称主力永久荷载土压力结构重力结构顶面上的恒载常水位时静水压力和浮力滑坡推力可变荷载行车荷载人行道荷载附力力可变荷载设计水位的静水压力和浮力水位退落时的渗透力波浪压力、风压力膨胀力、冻胀力和冰压力特殊力偶然荷载地震力、冲击力等可变荷载施工及临时荷载等注:1常水位系指每年大部分时间保持的水位。2浸水地区的装配式桩板墙应从设计水位及以下搜索最不利水位作为计算水位。4.1.2 装配式桩板墙结构设计应按照结构的功能要求和设计工况采用相应的荷载组合和安全系数。4.1.3 装配式桩板墙结构采用总安全系数法设计时,荷载组合应符合表4.1.2的规定;采用极限状态法设计时,荷载组合中的分项系数取值应符合相关规定。表4.1.2荷载组合环境荷载组合一般地区主(永久荷载)主(永久荷载)+主可变(行车荷载)主(永久荷载)+特殊力(可变)浸水地区常水位和无水与一般地区相同洪水位主(永久荷载)+主可变(行车荷载)+附加力(可变)主(永久荷载)+附加力(可变)主(永久荷载)+特殊力(可变)+附加力(可变)地震地区无震与一般地区相同有震主(永久荷载)+特殊力(偶然)主(永久荷载),主可变(行车荷载)+特殊力(偶然)主(永久荷载+特殊力(可变)+特殊力(偶然)注:主力和特殊力组合时,不检算裂缝宽度、变形和沉降。4.2 主力4.2.1 土压力作用应根据边坡装配式桩板墙结构的具体情况采用主动土压力、静止土压力或被动土压力,并结合工程经验乘以相应的土压力修正系数。4.2.2 承受主动土压力时:主动土压力应根据墙背或假想墙背反力与破裂棱体重力和破裂面反力的静力平衡进行计算。4.2.3 当采用库仑主动土压力公式计算悬臂段上的土压力时,应根据约束条件、变形情况和墙背岩土性质等选取适当的土压力计算修正系数。4.2.4 浸水装配式桩板墙结构常水位以下水和土的作用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墙背土压力计算应区分水土合算与水土分算,墙背岩土透水性强时,宜采用水土分算;墙背为黏性土、黏质粉土时宜采用水土合算;2墙背填料为砂性土时,水下填土部分可采用浮重度;当墙背填料为黏性土时,水下填土部分采用饱和重度;3墙背填料为渗水土且墙身设有泄水孔时,可不计墙身两侧静水压力。4.2.5 滑坡推力可根据边界条件、滑体重度和滑带土的强度指标,采用传递系数法计算。滑动面的强度指标应考虑岩土性质、滑坡体变形特征及含水条件等因素,根据试验值、反算值和地区经验值等综合分析确定。4.2.6 汽车、列车等行车的可变荷载的单位荷载计算,可按行车等效条形均布荷载计算。4.3 附加力4.3.1 浸水地区装配式桩板墙结构在下列情况下应考虑渗透力:1装配式桩板墙结构两侧有水位差,并形成贯通渗流;2墙前水位骤降,墙后出现渗流;3浸水地区滑坡发生水位骤降。4.3.2 冻土地区装配式桩板墙结构设计荷载应考虑作用在基础及墙背上的冻胀力。土压力、冻胀力应按暖季和寒季分别计算,土压力和冻胀力不应叠加。4.4 特殊力4.4.1 地震作用应根据边坡工程的抗震设防烈度进行地震效应计算。4.4.2 装配式桩板墙结构墙背土压力应计入水平地震力,设计时应考虑结构上所承受的水平地震力。4.4.3 洪水位情况下,装配式桩板墙结构墙背七压力应计入洪水作用,但不和地震力同时考虑。4.4.4 装配式桩板墙结构验算应考虑施工设备及其载重量等临时荷载,临时荷载应根据设备形式和运载方式进行计算。5桩板结构体系设计5.1 一般规定5.1.1 预制混凝土桩板式挡土墙的结构体系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1选型及布置;2挡土墙的稳定计算;3结构内力、承载能力及变形验算;4构造要求。5.1.2 预制混凝土桩板式挡土墙应进行稳定性计算。5.1.3 预制混凝土桩板式挡土墙结构设计应采用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并应符合现行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5.1.4 预制混凝土桩板式挡土墙应进行排水布置。5.1.5 预制混凝土桩板式挡土墙墙后填料土的抗剪强度指标宜通过试验确定。5.2 选型及布置5.2.1预制混凝土桩板式挡土墙的结构形式选用应符合表5.2.1的规定。表5.2.1预制混凝土桩板式挡土墙的结构形式及适用范围结构形式适用范围无锚桩板式结构适用于挡土高度较小,地面荷载不大且对位移控制要求不高的挡土墙拉锚桩板式结构单锚桩板墙结构适用于挡土高度较大,对位移控制有一定要求的挡土墙多锚桩板墙结构适用于挡土高度大,对位移控制要求高的挡土墙5.2.1 桩主体截面形式可采用矩形或圆形。桩截面为矩形时,截面短边长度不宜小于1.25m,桩间距宜为5m8m;桩截面为圆形时,截面直径不宜小于1.5m,桩间距宜取24倍桩径,但不宜大于6m。5.2.2 桩悬臂段高度不宜超过IOm,大于IOm时桩上宜设置预应力锚索且最大悬臂高度不宜超过20mo5.2.3 挡土板可采用直板或弧形板,板厚不宜小于300mm。当采用分层拼装式挡土板时,预制条块构件高度宜为30Omm500mm05.2.4 挡土板与桩搭接可根据工程需要采用桩后搭接或翼缘板搭接,采用翼缘板搭接时,翼缘板截面高度和宽度不宜小于250mm。5.2.5 桩长、桩间距和截面尺寸应根据侧向压力大小和锚固段地基承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地基基本承载力可参照本标准附录A选用。5.2.6 采用锚拉式桩板墙时,预应力锚索的设计和施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的有关规定。5.2.7 对于有景观要求的预制混凝土桩板式挡土墙,桩间挡土板可采用斜插板与植被结合的形式,挡土墙宜设置成与景观协调的颜色、造型或图案。5.3 内力计算5.3.1 对于存在潜在滑动面的边坡,应按推力和土压力中的最不利荷载进行设计。其中,桩板墙墙背上的侧向土压力可根据库伦主动土压力计算,滑坡推力可按传递系数法计算,土压力修正系数可采用1.11.205.3.2 作用于墙背上岩(土)体产生的土压力可按库仑理论进行计算,对于铁路、公路路基桩板墙,轨道及列车荷载等引起的土压力可按弹性理论进行计算。5.3.3 作用在桩上的荷载宽度可按其左右两相邻桩之间距离的一半计算,作用在挡土板上的荷载宽度可按板的计算跨度计算。桩间挡土板上的压力可根据桩间岩(土)体的稳定情况和挡土板的设置方式按全部岩(土)体压力或按部分岩(土)体压力计算。5.3.4 锚固点以上的桩身内力及变形根据荷载应力分布应按悬臂梁计算。作用于每根抗滑桩上的力系应按每延米推力乘以桩间距计算。推力的分布图形可根据岩土性质、厚度和桩身变形限制条件等因素采用矩形、梯形或三角形等简化分布模型。锚固段内力和变形宜根据埋入底面或滑动面处弯矩和剪力,采用地基系数法计算。根据岩土条件可选用“k法”或“用法”。地基系数人和相宜根据试验资料、地方经验和工程类比综合确定,初步设计阶段可按本标准附录B取值。5.3.5 锚固点以下的桩身变位和内力,应根据锚固点处的弯矩、剪力和地基的弹性抗力进行计算,计算时可不计桩侧摩阻力。对于圆形桩形桩,根据桩径d的取值,按下式计算:(5.3.5-1)Bp=0.9(1.5J+0.5),dLOmBp=0.9(J+1.0),d>1.0m对于矩形桩,按下式计算:(5.3.5-2)Bp=1.5+0.5,b1.0mBP=Z?+1.O,Z?>1.0m式中,BP桩计算宽度;d桩径;b桩宽。5.3.6 锚固桩桩底支承应结合地层情况和桩底嵌固深度采用自由端或较支端。5.3.7 桩间挡土板上的土压力可根据桩和挡土板的设置方式、桩间土体的稳定性状态土拱效应等因素,参照本规程附录C进行计算。5.4 抗力验算5.4.1 预制混凝土桩板式挡土墙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包括锚固桩及其翼缘板抗弯、抗剪检算,作用效应设计值可按式5.4.1-1计算Sd=YGSGk+YQSQk(5.4.1-1)式中,Sd作用设计值;Yg永久作用分项系数,桩可采用1.351.50,挡土板可采用1.35;SGk永久作用效应标准值;Yq可变作用分项系数,可采用1.40;SQk可变作用效应标准值5.4.2 预制混凝土桩板式挡土墙受弯构件为矩形截面时,正截面和斜截面承载力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5.4.3 预制混凝土桩板式挡土墙受弯构件为圆形截面时,正截面和斜截面承载力计算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的有关规定。5.5 桩板结构体系验算5.5.1 预制桩埋置施工完成后,地面处桩的水平位移不宜大于10mm,且侧壁应力不应大于地层的横向容许承载力。否则,地层上部应采取适当的加固措施。5.5.2 挡土板跨中最大挠度不宜大于挡土板计算跨度的1/200。5.5.3 计算抗滑桩桩身截面强度,当无特殊要求时,可不作最大裂缝宽度验算;在腐蚀性环境作用下,应进行最大裂缝宽度验算。挡土板应作最大裂缝宽度验算和挠度验算。有翼缘的桩,除检算强度以外,尚应对翼缘进行最大裂缝宽度验算。5.5.4 最大裂缝宽度的计算应符合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最大裂缝宽度限值可按经验或实际需求取用,无已有经验时,可按照现行行业标准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TBIOoo5的有关规定取用。5.5.5 预制混凝土桩板式挡土墙构件裂缝最大宽度检算时,作用效应可按式5.5.51计算:Sk=SGk+WqSQk(5.5.5-1)式中,Sk作用效应标准值;SGk永久作用效应标准值;%可变作用的准永久值系数,可采用0.6;SQk可变作用效应标准值5.6 构造要求5.6.1 设牛腿的抗滑桩,牛腿的高度不宜小于40cm,宽度不宜小于30cm。5.6.2 抗滑桩和挡士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当地下水有侵蚀性时,水泥应按有关规定选用。5.6.3 桩身中主筋宜采用HRB400,箍筋和挡土板中的主筋可采用HRB335或HRB400o设计时可参考本标准附录D选用。5.6.4 抗滑桩主筋直径不应小于18mm,每桩的主筋数量不应小于8根。主筋净间距不宜小于100mm且不宜大于300mm,困难情况下可适当调整,但不得小于80mm且不得大于350mm。当配置单排钢筋有困难时,可设置2排或3排。受力钢筋混凝土保护层不应小于80mm。当采用束筋时,每束不宜多于3根。5.6.5 抗滑桩箍筋宜采用封闭式,其直径不宜小于14mm,间距不应大于300mm,肢数不宜多于4肢。5.6.6 抗滑桩的两侧和受压边,应适当配置纵向构造钢筋,其直径不宜小于14mm,间距不应大于300mm。桩的受压边两侧,应配置架立钢筋,其直径不宜小于16mm。当桩身较长时,纵向构造钢筋和架立钢筋的直径应适当增大。5.6.7 当采用拱型挡土板时,不宜采用素混凝土,应沿径向和环向配置一定数量的构造钢筋,构造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直径不宜小于12mm。6装配式板桩结构信息化6.1 一般规定6.1.1 装配式板桩结构预制构件模型建立、修改宜采用统一的构件资源库,应用信息化管理和控制。6.1.2 预制构件信息模型宜在装配式板桩结构设计、构件生产、施工安装、竣工验收与交付等各阶段建立统一协同工作平台,宜采用统一编码和规则、共享模型数据。6.1.3 预制构件信息模型的存储和维护宜符合各专业和不同软件间的数据交互要求,且宜保证模型数据能有效传递和交换。6.1.4 预制构件信息模型数据应能传递至生产设备,为自动化生产提供数据支撑。6.2 分类6.2.1 按装配式板桩的结构形式分类:一般有无锚板桩式结构、拉锚板桩式结构和双排桩式结构。6.2.2 按产品类型使用方法分类:装配式桩板墙PC(I型)预制圆桩、装配式桩板墙PC(11型)预制方桩、装配式桩板墙PC(I型)预制平面挡板、装配式桩板墙PC(H型)弧形挡板。6.3 编码6.3.1 预制构件标记由构件所属类型编号,使用功能编号组成:1装配式桩板墙PC(I型)预制圆桩(无锚孔):FPSW-FP-Ia;2装配式桩板墙PC(H型)预制方桩(无锚孔):FPSWFPIIa;3装配式桩板墙PC(I型)预制圆桩(有锚孔):FPSWFPIb;4装配式桩板墙PC(H型)预制方桩(有锚孔):FPSWFPIIb;5以装配式板桩墙PC标准构件为例:FPSWFPh构件特征号构件功能预制桩板墙构件标识图6.3.1预制构件编码6.4 设计要求6.4.1 装配式板桩结构预制构件建模宜采用参数化建模软件,建模软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具有预制构件三维设计功能;2应具有预制构件深化设计功能;3应具有模型的碰撞检查功能;4应具有构件图纸输出功能;5应保持桩板结构信息模型与构件设计图一致;6模型数据内容和格式宜符合数据互用要求;7应支持预制构件信息模型数据与生产设备的数据传递。6.4.2装配式桩板结构预制构件分类和编码应符合下列规定:1预制构件分类对象应包括桩板结构工程中的结构体系、桩板结构材料、建设进程;2预制混凝土构件、制品及预埋件应具有桩板结构产品或元素编码;3预制构件的分类及编码应在构件属性中体现。装配式预制构件的编码应满足建设过程中各阶段的需要,相应编码宜在桩板结构产品或元素编码后增加;4装配式预制构件的信息模型编码扩展和增加时,已规定的编码应保持不变。6.4.3装配式桩板结构预制构件建模一般规定:1具备三维可视化功能,可进行三维深化设计建模;2支持通用输入、输出格式的模型数据交换和存储;3支持各专业、项目实施各阶段的数据传递和协同工作;4预制构件模型与构件编码应一对应。模型编码应能在装配式桩板结构全生命期内被唯一识别。6.4.4 视图表达应满足生产设备识别要求,视图应包含下列内容:1预制构件模型的视图应包含三维视图、平面视图、立面视图、剖面视图,其中平面视图宜包括各专业设计平面、构件吊点和支承点平面、构件模具平面、构件预埋件平面和构件连接平面等;2二维视图应由三维模型直接生成,可根据工程应用需求增补必要的注释信息;3预制构件的表达应充分考虑电子化交付和彩色表达方式,其中模型预埋件、吊点、支承点和共用吊点支承点应能被迅速识别,颜色设置应在相关平面视图中说明;4模型平面中应利用符号或箭头指示定位基点;5符号、图例、字体、标注宜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自定义部分应说明代表含义。6.4.5 预制构件信息模型数据应满足生产设备识别要求,数据应包含下列内容:1预制构件整体模型数据;2各预制构件的生产数据;3各预制构件的图纸文件;4预制构件的几何信息、位置信息、材料信息等;5预制构件图纸中应对用以维持构件在生产、运输、施工阶段完整性的钢筋或埋件进行明确标识,并说明其在预制构件中的锚固要求。7构件成型与养护7.1 基本要求7.1.1 预制构件生产前应编制生产方案和工艺设施,宜包括生产工艺、模具方案、技术质量控制措施及成品存放、运输和保护方案等,并应有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必要的试验检测手段。7.1.2 预制桩设置锚索时,锚孔距离桩顶不宜小于1.5m,锚固点附近桩身箍筋应适当加密。挡土板应预留泄水孔,挡土板后应设置反滤层。7.1.3 原材料进厂前应进行检验,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51231的有关规定。7.1.4 混凝土应进行抗压强度检验,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51231的有关规定。7.1.5 预制混凝土板桩宜在工厂制作,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离心法工艺生产的板桩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80;2采用浇筑法工艺生产的板桩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60o7.1.6 预制构件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指标应综合考虑预制构件特点和生产工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的有关规定。7.1.7 预制构件用钢筋的加工、连接与安装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等的有关规定。7.1.8 腐蚀、冻融环境下的板桩,桩身混凝土应进行耐久性检测,结果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标准(GB/T50476-2019)和行业现行标准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JTG/T3310-20I9)等的相关规定。7.1.9 预制构件生产宜建立首件验收制度。7.1.10 预制构件生产的质量检验应按模具、钢筋、混凝土、预应力、预制构件等检验进行。预制构件的质量评定应根据钢筋、混凝土、预应力、预制构件的试验、检验资料等项目进行。当上述各检验项目的质量均合格时,方可评定为合格产品。7.1.11 预制构件和部品经检查合格后,宜设置表面标识。预制构件和部品出J时,应出具质量证明文件。7.2 模具质量7.2.1 模具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整体稳定性,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模具应装拆方便,并应满足预制构件质量、生产工艺和周转次数等要求;2模具各部件之间应连接牢固,接缝应紧密,附带的埋件或工装应定位准确、安装牢固;3摸具应满足预制构件预留孔洞、插筋、预埋件的安装定位要求。7.2.2 为避免脱模时对构件造成损伤,应采用优质脱模剂。7.2.3 模具应保持清洁,涂刷脱模剂时应均匀、无漏刷、无堆积,且不得沾污钢筋,不得影响预制构件外观效果。7.2.4 应定期检查侧模、预埋件和预留孔洞定位措施的有效性;应采取防止模具变形和锈蚀的措施;重新启用的模具应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7.2.5 磨具表面应平整,除设计及构造要求的预留孔洞外,不得开槽和打孔。7.2.6 除设计有特殊要求外,预制构件模具尺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7.2.6的规定。表7.2.6预制构件模具尺寸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项次检验项目及内容允许偏差(mm)检验方法1长度6m1,2用钢尺量平行构件高度方向,取其中偏差绝对值较大处>6m且W12m2,4>12m3,-52截面尺寸墙板1,一2用钢尺测量两端或中部,取其中偏差绝对值较大处3其他构件2,44对角线差3用钢尺测量纵、横两个方向对角线5侧向弯曲1500且5拉线,用钢尺量测侧向弯曲最大处6翘曲/1500对角拉线测量交点间距离值的两倍7底膜表面平整度2用2m靠尺和塞尺量8组装缝隙1用塞片或塞尺量9端模与侧模高低差1用钢尺量注:/为模具与混凝土接触面中最长边的尺寸。7.2.7 构件上的预埋件和预留孔洞宜通过模具进行定位,并应安装牢固。7.3 混凝土浇筑与振捣7.3.1 混凝土浇筑前应进行预制构件的隐蔽工程检查,检查项目应包括下列内容:钢筋型号与布置要求、纵向受力钢筋的连接方式与验收、箍筋型号与布置要求、预埋件规格与位置、预留孔洞数量与位置、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拉结件的规格与数量。7.3.2 混凝土浇筑应符合下列规定:1混凝土浇筑前,预埋件及预留钢筋的外露部分宜采取防止污染的措施;2混凝土倾落高度不宜大于600mm,并应均匀摊铺;3混凝土浇筑应连续进行;4混凝土从出机到浇筑完毕的延续时间,气温高于25C时不宜超过60min,气温不高于25时不宜超过90mino7.3.3 应根据混凝土的品种、工作性、预制构件的规格形状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振捣成型操作规程。混凝土应采用强制式搅拌机搅拌,并宜采用机械振捣。7.3.4 混凝土成型应采用与工艺相适应的振捣方式。当采用振捣棒时,混凝土振捣过程中不应碰触钢筋骨架、模具。混凝土振捣过程中应随时检查模具有无漏浆、变形或骨架有无移位等现象。7.3.5 构件浇筑成型前,应对模具、隔离剂涂刷、钢筋成品(骨架)质量、保护层控制措施、预留孔道等逐项进行检查,合格后方可浇筑混凝土。7.4 构件成型7.4.1 采用后浇混凝土或砂浆、灌浆料连接的预制构件结合面,制作时应按设计要求进行粗糙面处理。7.4.2 预制构件粗糙面成型应符合下列规定:1可采用模板面预涂缓凝剂工艺,脱模后采用高压水冲洗露出骨料;2叠合面粗糙面可在混凝土初凝前进行拉毛处理。7.5构件养护7

    注意事项

    本文(边坡装配式板桩结构设计标准.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