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七一主题党课:深刻领会弘扬中华文明重要论述的精神内涵.docx

    • 资源ID:480898       资源大小:26.26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七一主题党课:深刻领会弘扬中华文明重要论述的精神内涵.docx

    七一主题党课:深刻领会弘扬中华文明重要论述的精神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主席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弘扬中华文明,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比如:2022年5月27日主席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7年1月18日主席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2021年5月9日主席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2014年9月24日主席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等等。主席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文明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立足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延续的血脉基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时代特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远景提出的科学论断,把传承、弘扬、发展中华文明提高到了新的高度。中华文明进入了新的黄金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书写中华文明史上的新篇章、创造新辉煌。一、弘扬中华文明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文明与文化之间有着区别与联系。文化是人类社会对于愚昧的否定过程。当人类学会创造第一片石器工具的时候,文化也就发生了。因此,原始先民所创造的,无论是简陋的工具、稚拙的岩画,还是神话观念、巫术礼仪等等,都可以属于文化。可见,人类在有文字记载以前的一段十分漫长的时间内,就有了文化。我们把这个文化称为“大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不同于自然的东西。在学理中,分为大文化和小文化。“小文化”是指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观象,包含意识形态、价值观、思想、信仰、教育、文艺、科学等。在探讨“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时,更多的是采用“大文化”概念。文明是人类社会对于野蛮的否定过程。文明是在文化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才发生的。文化的发展促使文明产生是基于两个条件:其一是城市国家的出现;其二是文字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是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从人类社会演进的角度看:文化是包括文明在内的大概念,文化可以分为前文明社会阶段和文明社会阶段。从民族国家的角度来看:在文明社会阶段,文化是用来判定文明社会产生、发展和消亡的重要元素之一,构成文明社会的主要内容。从人类文明演进史的角度看: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等构成,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促进社会的共同发展。谈及某个文明消亡的时候,既不能把文明等同于文化,更不能用文明社会的文化元素替代文明本身。中华文明展现了中华民族长期奋斗创造的文化精品和智慧结晶。中华文明既以独特的华夏文字、精美的青铜工艺、精巧的建筑雕刻、雄伟的万里长城以及“四大发明”等物质文明的形式保存至今,也以诸子百家、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绘画散文、小说戏曲等思想文化经典经久流传,更有自然观宇宙观(天人关系)、人生观价值观(群己关系)、社会观历史观(古今关系)中,充满了哲学智慧和人文精神。这些文化瑰宝反映出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智慧和创造,体现了当时中华民族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创造成就和文明发展程度。在这种意义上,中华文明见证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沧桑巨变,塑造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奋发有为、不屈不挠、生生不息、繁衍壮大的历史发展脉络。党的十八大以来,主席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尊重历史、研究历史,确立历史思维,多次对中华文明的重大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作出深刻阐述。高度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明确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一一“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主席总书记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文明早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起,共同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二、主席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文明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一)中华文明是伟大的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2019年9月30日,主席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招待会上强调: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伟大的文明。主席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是对中华民族创造的中华文明的高度自觉和高度自信。只有建立在自觉和自信的基础上,才能回答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东学西渐的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华文明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获得了丰富营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丝绸之路的开辟,法显、玄奘西行取经,郑和七下远洋,等等,都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事例。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够历经五千多年演进,绵延不断,并与时俱进?因其具有吸纳包容异质文明的能力,每当遭遇到由社会危机引发的文明危机,中华民族能依据时代和社会的变迁,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革故鼎新,通过文明内部的自我批判、自我改造从而实现文明的创新发展,以及文明形态的更新与创造、中华文明由古代形态向近现代形态转换。中华文明具有开放包容的特征,历史上儒、释、道互相融会,形成了以儒为主导,道、佛为辅翼的多元一体的文化价值取向,数千年来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俗,以及情感与爱好,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因,共同铸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吸收西方文明成果,传承中华文明智慧,不断实现理论上的创新发展,开辟21世纪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断开辟通往真理的道路,这也是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能够改变中国、中国能够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原因所在,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明之间虽有区别,但共同的思维特征使得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的深度融合具有可能性和现实性。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才能使中华文明焕发出极大的活力。(二)研究阐释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主席总书记强调:“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2017年1月18日,主席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指出,中华文明历来崇尚“以和邦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中国孙子兵法是一部著名兵书,但其第一句话就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其要义是慎战、不战。几千年来,和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中华文明“以和为贵”的传统价值观在国际关系中具有永恒魅力。溶化在中国人民血脉之中的和平思想,与全世界爱好和平的民族和人民是一致的,也是与世界上几大文明共同分享的价值观追求。中华文明“以和为贵”的价值观,通过文明对话、平等互鉴,共同推动世界享有永久的和平发展。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无论中国发展到哪一步,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这一点。(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有个从分散的多元结合成一体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汉族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由于他发挥凝聚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这一体不再是汉族而成了中华民族,高层次认同的民族。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既多元又一体。民族融合是因为文化融合。民族融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文化的凝聚力。(四)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拓展了我们对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认知,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逐步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过去,我们认为中华文明是发源于中原黄河流域(今XX山东)。现在随着考古技术的进步,大量文明遗址被发现,我们形成了新的认识:文明是多元格局,黄河、长江、辽河流域彼此独立呈现出多元格局。XX洛阳二里头遗址代表中原文明,夏商周三代文明历史。浙江余杭发现的良渚古城表明距今5200年到4500年期间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出现初期的城郭(国家)进入了早期文明社会,2019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红山文化遗址的重大发现,将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从黄河流域扩大到了燕山以北的西辽河流域,并将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O余年。中国现代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认为,新石器时代的中国,直至夏商时期,都同时存在着发展水平相近的众多文明,散布在中国的四面八方,犹如天上群星之星罗棋布,他将之形象地概括为“满天星斗”模式。(五)建立正确的文明观,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主席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历史上发生在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堪称是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它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文化之路。在中华民族同其他民族的友好交往中,逐步形成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特征的丝绸之路精神。今天,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把中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赋予古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三、深入学习领会主席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文明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一)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明中蕴含着的中华智慧,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源头活水,有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既激活了中华文明,也彰显了对中华文明的升华。(二)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发展史有助于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华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广泛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三)要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主席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关于文明形成的标志,以往是由西方学术界提出的,比如文明三要素一一城市、冶金技术和文字。这些标准是从对古两河流域、古埃及等文明研究中提炼出来的,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炼出了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四个普遍性特征:一是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有相当程度发展;二是社会明显分化;三是出现了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四是存在王权。这四条作为判断文明形成的标准,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历史的特点;另一方面,这种特征判断的差别恰好表达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既有其普遍性的一面,也有特殊性的一面。(四)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主席总书记强调:“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这一重要论断,充分肯定各个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中华文明所作的贡献。(五)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促使世界读懂中国主席总书记指出,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2016年2月19日,主席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关注前所未有,但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我们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要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党的大会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六)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超越和对人类文明的引领主席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我们创造的文明新形态,厚植于中华文明的丰厚沃土,承载着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价值理念,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我们创造的文明新形态,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充分借鉴吸收了人类文明成果,打破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一体独尊的局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党课讲稿:涵养良好家风凝聚奋进伟力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四川眉山时指出,要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为对国家对社会的有用之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在不同场合多次对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回答了正确看待和处理家与国、家与人、家与社会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全社会涵养家风提供了科学指南,为弘扬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党的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应自觉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时刻以“清清白白做人”为行为准则,管好自己和家人,弘扬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一、良好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风,是一个家庭一代或者是几代人长期形成的风气。中华民族历来注重清廉家风的传承和发展,不管是岳母刺字孟母三迁等传世典故,还是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家规家训,都反映了家风家教在我们传统文化当中的重要性。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风建设,注重家风传承。孔子庭训“不学礼无以立”,诸葛亮诫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朱子家训“恒念物力维艰”生动的家风箴言,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与传统美德,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欧阳修的与十二侄,司马光的训俭示康一封封家书流传至今,成为跨越时空的家训经典。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语境里,良好家风感召人向上向善,始终激扬着正能量。重视家风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堪称严家教、正家风的楷模。毛泽东同志曾立下“三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周恩来同志告诫领导干部要过好思想关、政治关、社会关、亲属关和生活关,并制定了“十条家规”。回溯党史,许多党员干部躬身垂范,留下了为人称颂的家风佳话:焦裕禄教育孩子不能“看白戏”,谷文昌告诫家人“不许沾公家的一点油”,杨善洲不让家人搭“顺风车”在不断赶考的峥噪岁月里,中国共产党人以红色家风为“传家宝”,熔铸成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古人云:“笃学修行,不坠门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家风家教,他指出“要推动全社会注重家教家风建设,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怎样建立一个良好的家风,是对每一位党员干部的重要考验。家风又称为门风,其实就是在家庭里形成一个统一的道德标准。一个良好的家风可以帮助家庭成员更好地学习一些人生道理,做一个对社会有益有用之人。但是,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在建立良好家风的过程中,常采用“马克思主义电筒照别人、自由主义电筒照自己”的做法,对待别人严加教管,对待自己亲人自由放纵,丧失了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崇高品质和理想信念。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强化自身修养,把个人的修身立业与培养良好学习家风联系在一起。要养成善学、爱学、勤学的习惯,不断陶冶道德情操、提升气质风范。不仅要做勤于学习的表率,还要激发家庭成员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通过学习立身立德、增智强能,这样也能使良好的学习家风薪火相传。二、甘于清贫是培育良好家风的价值追求“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新时代领路人指出:“我们共产党人讲奉献,就要有一颗为党为人民矢志奋斗的心,有了这颗心,就会'痛并快乐着'。”方志敏同志面对敌人高官厚禄的诱惑,不为所动,宁愿牺牲,也绝不屈服,保持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和高贵品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虽已远去,但革命先烈为革命甘于清贫,为真理勇于牺牲精神的崇高品德却依然激励我们前行。“俭以养德、廉以立身”,甘于清贫本身就是一种道德情操,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前提条件,更是自觉抵御腐朽没落思想的精神武器。如果基层干部不甘于“清贫”,一心只想着要获得更多的钱财,自然会陷入“因贫而贪”的圈套中,甚至会愈陷愈深,落得一无所有的惨痛下场。基层干部要时刻警惕“多一点”的物欲追求,恪守清正廉洁的节操,弘扬艰苦奋斗的传统和作风,不断增强自身拒腐防变的能力。是为子女留下万贯家产,还是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检验党员干部是否具有良好家风的重要标志。唐代诗人罗隐就有“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女谋”的名句流传后世。李克强总理对政府官员也有着掷地有声的话语:“为官发财,应当两道,既然担任了公职,为公众服务,就要断掉发财的念想。”作为党和政府的领导干部,要时刻牢记党的服务宗旨,在履行自己应尽职责的同时,要做到廉洁奉公,遵守党纪党规。因此,当官即不许发财,这是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职业要求决定的,也是家庭教育必须遵循的。真正高明的父母,是把优良思想和品德操守留给子女,这样才能为家人赢得长久的荣誉和尊敬,为家庭带来长久的欢乐和祥和。

    注意事项

    本文(七一主题党课:深刻领会弘扬中华文明重要论述的精神内涵.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