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领会《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心得体会 、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docx
-
资源ID:482600
资源大小:20.66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学习领会《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心得体会 、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docx
目录学习领会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心得体会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学习领会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心得体会近日,生态环境部等5部门联合发布新修订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包括关爱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践行绿色消费、选择低碳出行、分类投放垃圾、参加环保实践等十条内容。这部接地气、可操作性强的新“公民十条”,为规范公民生态环境行为提供了实践标准,也让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仅仅靠政府和企业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凝聚社会共识,让社会公众参与进来形成合力。因此,推动公众“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自觉做生态文明理念的模范践行者”势在必行。首先,规范生态环境行为,要从转变观念开始。此次新“公民十条”中提到的了解生态环境政策法规和信息”“提升自身生态文明素养”“牢固树立生态价值观”等内容,都是强调对公民的环保责任感培养的重视。树立生态环保意识,能让每位公民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生态环保中的角色和责任,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践行生态环保责任。其次,规范生态环境行为,要守底线,争高线。对新“公民十条”中提出的,如“不露天焚烧垃圾”“不随意倾倒污水”等底线问题,我们要时刻警醒自身,面对生态环境和能源使用的问题时,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不能停留在一时一刻,而应久久为功,这要求我们不断提升自身环境保护的道德高线。比如,倡导“合理设定空调温度”“闲置物品改造利用或交流捐赠”等,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养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再次,规范生态环境行为,要多方合力,更好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规范的执行除了依靠公民个人的自觉意识,也需要相关部门从具体实际出发,提高公民参与生态环境行为的积极性,围绕群众关心的生态问题,积极主动宣传生态知识,通过组织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带动更广泛人群参与到生态环境行为规范中。同时,每位公民也应有主人翁精神,面对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不文明现象或违法行为,及时制止并向有关部门举报,从而共同凝聚起生态环境保护的强大合力。总之,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需要全民行动起来,各尽其责,自觉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做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和传承人,为美丽中国建设汇聚更多力量。心怀“国之大者”就是要扛牢生态责任。肩扛千斤谓之责,背负万石谓之任。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国家未来发展大势、高瞻远瞩擘画生态蓝图,这就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的战略部署,也是沉甸甸的责任,更是我们必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到实处的“国之大者:青山绿水,关乎民生福祉、关系发展全局,保护好才有出路。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绷紧生态环保的“紧箍咒”,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环境、像呵护生命一样呵护生态,切实把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转化成建设绿水青山的生动实践。保护生态,每个人都是受益者,也是建设者,唯有以自上而下的责任理念和自下而上的全民行动,把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人人有责、共建共享的工程,方能汇聚出最强大的“绿色合力”,坚定不移走好脚下的路。心怀“国之大者”就是要找准生态坐标。“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J生态文明的核心问题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在尊重客观规律前提下,把生态问题放到“国之大者”中谋划,才能顺势而为、有所作为。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再到“人沙和谐”的毛乌素变绿记,从“卖石头”到“卖风景”再到“卖品牌”的浙江余村,无不是生态与发展双赢的绿色实践。找准生态坐标,就是要全力以赴“保”,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谋划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就是要系统全面“治”,铁面铁腕抓治理、重拳出击抓环保,统筹推进落实生态治理规划方案;就是要有的放矢“取”,既“绿”中掘金、做好“生态宝藏”转化,也“红”线管控、把生产生活控制在生态承载限度内,如此方能实现自然生态的平衡,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心怀“国之大者”就是要严格生态制度。制度是纲,纲举目张。要以法律法规为基础,让制度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刚性约束和高压线。我国古代的虞衡制度、伐崇令等,为生态制度化法治化提供了早期典范;十八大以来,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通过一套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制度安排,构筑了锦绣山河的“绿色高地二要创新生态补偿制度,根据各领域各地区特点,分门别类制定生态补偿标准;要创新生态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稀缺程度,能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体制机制;要创新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生态相关指标纳入评价体系,使之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广大干部推进工作的重要导向和约束,如此方能通过久久为功、驰而不息的生态制度,以“青山”为笔、“绿水”为墨,在建章立制中,绘就“红”“绿”辉映的美丽中国。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学习解读生态环保部等五部门制定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讲义)为引领公民践行生态环境保护义务和责任,做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携手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6月5日,生态环境部、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五部门联合发布新修订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以下简称新公民十条)。新修订的公民十条包括关爱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践行绿色消费、选择低碳出行、分类投放垃圾、减少污染产生、呵护自然生态、参加环保实践、参与环境监督、共建美丽中国等十条内容。第一部分:公民十条的修订背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2018年6月,我部联合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共同印发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以下简称“公民十条”),自发布实施以来,在推动公众践行绿色低碳行为、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深入推进,经过五年的试行,“公民十条”部分内容需要适时作出调整。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我部会同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开展了“公民十条”修订工作,进一步深入推进落实新形势下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强化公众在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生态环境行为的全面深入引领,对促进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价值观,增强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行动自觉,推动构建生态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汇聚全民力量,具有重要意义。第二部分:公民十条的解答要点问:这次修订的原则和主要思路是什么?答:一是结合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重要部署、政策文件及国家法律法规等关于公民生态环境行为的最新要求,包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等,为推动公众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提供政策指弓I。二是围绕新形势下生态环保工作的具体要求,增加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拒绝奢侈浪费等方面的内容,进一步完善对不同领域涉及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方式的倡导和引领,为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更为实际的践行方向。三是针对公众生态环境行为的关键特征,在充分考虑全国不同地域地理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基础上,本着科学、实用、可操作的原则,突出规范的特点,增加生活实用性语句,增强新“公民十条”的亲和力、感染力、传播力和可操作性。问:这次修订主要有哪些变化?答:修订后的新“公民十条”包括关爱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践行绿色消费、选择低碳出行、分类投放垃圾、减少污染产生、呵护自然生态、参加环保实践、参与环境监督、共建美丽中国等十个方面,仍是十条内容,但在具体行为倡导上有所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突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新“公民十条”在“呵护自然生态”中增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语句,并将“共建美丽中国”中的“自觉做生态环境保护的倡导者、行动者、示范者”修改为“自觉做生态文明理念的模范践行者”,推动公众“知行合一”,提升生态文明素养。二是引导公众践行生态环境保护行为的目标更加明确。如,“关爱生态环境”这一条,将公众学习掌握的知识扩展到环境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重点方面,并强调了学习掌握环保相关技能的重要性。三是结合公众关心的生态环境问题,对规范作出相应修改。如,将“减少污染产生”中的“避免噪声扰民”更为精确地修改为“避免噪声扰邻”,强调居家、公共区域中与邻居、邻座等相邻人群的和谐文明相处。同时增加了“不随意倾倒污水”这一针对生活中较为常见问题的规范,有针对性地回应社会关切,提升公众践行短板。四是响应国家全面节约和绿色消费号召,差异化引导公众行为。分别在“节约资源能源”和“践行绿色消费”方面增加“拒绝奢侈浪费”和“理性消费、合理消费”内容。同时,针对不同区域存在践行难度差异的情况,将“合理设定空调温度,夏季不低于26度,冬季不高于20度”简化为“合理设定空调温度”。五是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与时俱进修正规范内容。如,因各地社会监督渠道的变化,将“劝阻、制止或通过12369'平台举报破坏生态环境及影响公众健康的行为”修改为“劝阻、制止或曝光、举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和浪费粮食的行为"。第三部分:公民十条的贯彻实施为推动新修订的“公民十条”有效实施,我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安排:一是通过海报、视频等形式,对新“公民十条”进行宣传,便于公众及时了解新的内容。二是组织专家进行解读,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行为规范背后的意义,更准确理解和把握践行要求。三是挖掘选树先进典型,通过榜样引领和示范带动,推动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为社会风尚。第四部分:公民十条的全文学习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第一条关爱生态环境。及时了解生态环境政策法规和信息,学习掌握环境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科学知识和技能,提升自身生态文明素养,牢固树立生态价值观。第二条节约能源资源。拒绝奢侈浪费,践行光盘行动,节约用水用电用气,选用高能效家电、节水型器具,一水多用,合理设定空调温度,及时关闭电器电源,多走楼梯少乘电梯,纸张双面利用。第三条践行绿色消费。理性消费、合理消费,优先选择绿色低碳产品,少购买使用一次性用品,外出自带购物袋、水杯等,闲置物品改造利用或交流捐赠。第四条选择低碳出行。优先步行、骑行或公共交通出行,多使用共享交通工具,家庭用车优先选择新能源汽车或节能型汽车。第五条分类投放垃圾。学习并掌握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知识,减少垃圾产生,按标识单独投放有害垃圾,分类投放其他垃圾,不乱扔、乱放。第六条减少污染产生。不露天焚烧垃圾,少烧散煤,多用清洁能源,少用化学洗涤剂,不随意倾倒污水,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不用超薄农膜,避免噪声扰邻。第七条呵护自然生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积极参与义务植树,不购买、不使用珍稀野生动植物制品,拒食珍稀野生动植物,不随意引入、丢弃或放生外来物种。第八条参加环保实践。积极传播生态文明理念,争做生态环境志愿者,从身边做起,从日常做起,影响带动其他人参加生态环境保护实践。第九条参与环境监督。遵守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履行生态环境保护义务,积极参与和监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劝阻、制止或曝光、举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和浪费粮食的行为。第十条共建美丽中国。坚持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与工作方式,自觉做生态文明理念的模范践行者,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