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煤矿企业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要点 (5份).docx
-
资源ID:487185
资源大小:21.74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国企煤矿企业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要点 (5份).docx
同步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要点聚焦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现将学习要点如下:怎样理解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工作中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对各方面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体现了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根本要求,明确了构建新安全格局的战略任务。统筹发展和安全是一个辩证的动态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发展成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与此同时,我们党统筹推进改革开放和打击犯罪、经济建设和法制建设,突出强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维护了社会大局稳定,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迈上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外部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必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大重要原因,就是安全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赖以发展的外部环境中不确定难预测因素增多,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外部风险大增。这些都对国家安全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我们要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以构建新安全格局来保障。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首要的是健全国家安全体系。一是要坚持党中央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国家安全无小事。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领导,是做好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原则。要坚定不移贯彻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负责制,在国家安全工作中深化对“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的认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中央关于国家安全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到位。二是要强化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完善重点领域安全保障体系和重要专项协调指挥体系,强化经济、重大基础设施、金融、网络、数据、生物、资源、核、太空、海洋等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三是要健全反制裁、反干涉、反“长臂管辖”机制。我们希望有一个和平发展环境,但和平发展环境不是凭空来的,而是需要斗争去争取的。针对国际敌对势力打压、围堵、遏制、干涉等行为,我们必须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进行坚决斗争。四是要完善国家安全力量布局,构建全域联动、立体高效的国家安全防护体系。重点是要加快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织密织牢我们的国家安全防护网。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必须着力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要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特别要守好舆论和网络主阵地,严厉打击敌对势力各种形式的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确保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一些势力借助乌克兰危机推波助澜、加剧国际紧张局势的大背景下,要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必须确保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手上,确保国家发展能源资源供应稳定可靠,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不被“卡脖子”,确保国内金融稳定。我们还要坚定维护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坚定维护我国海洋权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治党治国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大原则。”身处动荡变革的世界,必须大力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严密防范系统性安全风险,在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大问题上避免犯颠覆性错误,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不被打断。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必须加强思想武装和能力建设。要强化国家安全知识普及,着力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着重提高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统筹发展和安全能力,增强全社会维护国家安全的合力,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要点聚焦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现将学习要点如下:为什么要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落实各级党委(党组)主体责任,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这是对今后党的政治建设提出的明确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必须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一、“政治三力”是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最核心的能力,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抓手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把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明确提出“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关键是要提高各级各类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政治属性是党的第一属性,政治能力是党员干部的核心能力,“政治三力”是政治能力的集中体现。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把握政治大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实践证明,提高“政治三力”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抓手,党员干部只有不断提高“政治三力”,才能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把贯彻党中央精神体现到谋划战略、制定政策、部署任务、推进工作的实践中去,进而推动党的政治建设,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二、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政治三力”上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明显差距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政治建设,不断完善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不断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的学习,努力把提高“政治三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取得了显著效果。同时要清醒地看到,一些党员干部政治意识不强、政治敏锐性不高,不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处理问题,对“国之大者”不关心,对政治要求、政治规矩、政治纪律不上心,讲政治还没有从外部要求转化为内在主动,在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坚定政治原则、深入贯彻各项政治要求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弱项。新时代新征程上会有很多风险挑战,党的建设始终面临重大考验,这就要求坚持不懈抓好党的政治建设,持之以恒提高全党的“政治三力”。三、不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落实关于提高“政治三力”的各项要求。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政治三力”,必须把讲政治的要求化为内心自觉、内在主动。在提高政治判断力方面,应不断增强科学把握形势变化的能力,从政治上察大势、应变局、观未来,加强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研究谋划,做到在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上头脑特别清醒、眼睛特别明亮;注重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特别是要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从一般事务中发现政治问题,善于从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中发现政治端倪,善于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把握政治逻辑。在提高政治领悟力方面,应对党的创新理论和党中央精神深入学习、融会贯通,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和党中央精神分析形势、推动工作;深刻领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中的政治内涵和政治考量,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做任何事情都站在党和国家大局上想问题、看问题。在提高政治执行力方面,应经常与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对标对表,切实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确保执行不偏向、不变通、不走样;强化责任意识,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始终以政治标准、更l质量完成任务。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要点聚焦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现将学习要点如下:如何理解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理论武装与思想建设的关系,对于推进全党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一、党的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是党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党的思想建设是指党为保持自己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而在思想理论建设方面进行的理论创新、学习教育等一系列工作。政治上的清醒来自理论上的清醒,政治上的坚定来自思想上的坚定。在党的建设中,思想建设是基础性建设。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为了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保证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的高度一致。只有把党的思想建设搞好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制定正确的纲领和路线,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才能保持全党的团结统实现全面正确领导,确保党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二、在党的思想建设的各项任务中,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根本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镌刻在党的旗帜上。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党一贯重视理论指导和勇于进行理论创新,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引领党和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引领党和人民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引领党和人民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新时代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洞察时代风云、把握时代脉搏、引领时代潮流,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历史规律、谋划事业发展、应对风险挑战,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走出强国复兴的铿锵步伐O三、结合新时代党的实际,切实抓好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的工作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刻回答了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新时代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就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的强大思想武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必须做到:一是真学。认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把握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真正学深悟透、融会贯通。二是真信。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拥护“两个确立”真正转化为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自觉,转化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忠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信心,转化为做好各项工作的实际行动。三是真用。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自觉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观察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在复杂形势面前不迷航、在艰巨斗争面前不退缩,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要点聚焦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现将学习要点如下: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准确把握这一精辟论断的科学内涵,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至关重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人类自诞生起就与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现代化使这一联系千百倍地拓展和深化。西方现代化模式下,资本对利润无止境追逐,导致对自然无节制索取,在创造了极为丰裕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难以想象的环境创伤。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发生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以极其惨烈的代价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人口规模巨大和现代化的后发性,决定了我国实现现代化将面临更强的资源环境约束。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宜居程度较高的土地面积只占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19%;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时空分布极不平衡;油气、铁、铜等大宗矿产人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对外依存度高;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近一半木材依赖进口。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力较弱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摒弃西方国家大量消耗资源能源、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现代化老路,努力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路,否则我国的资源环境压力将难以承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从理论和实践层面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为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把绿色发展纳入新发展理念,把污染防治攻坚战纳入三大攻坚战,把美丽中国纳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全党全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还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生态环境质量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比,同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