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土壤环境监测点位布设和采样制样.docx

    • 资源ID:487191       资源大小:40.27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土壤环境监测点位布设和采样制样.docx

    土壤环境监测点位布设和采样制样土壤环境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要点分析1基本概念1.l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是基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耕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等)所布设的、以客观准确反映国家或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变化规律为主要目标的监测点位,同时服务于国家土壤污染防治目标考核,也可为各土壤专项调查(详查)服务。1.2土壤环境风险监控点位土壤环境风险监控点位是指在已经污染或可能有污染的土壤环境风险源(污染源)及其周边和敏感区域所布设的点位,满足土壤环境监管的特定目标需求。通过监控点位的监测,发现问题、支撑管理,同时按照污染程度,分级管理、监控变化。土壤环境风险源主要包括土壤环境重点行业企业、矿山和固废处理处置场等;敏感区域主要包括饮用水水源地周边和果蔬菜种植基地。1.3重点行业企业重点行业企业是指列入土壤环境重点监管名单的企业,由国家和各地根据工矿企业分布和污染排放情况确定,包括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确定的有色金属矿采选、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开采、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和制革8个行业以及铅蓄电池等行业。2土壤环境监测点位布设原则1.1 科学性和可行性布设技术方法首先得科学合理,同时也应考虑现实基础,确保技术方法可以实现。1.2 2代表性和经济性在满足监测目的及需求的基础上,在经费、点位数量和代表性三方面取得平衡。1.3 继承性和发展性监测区域有历史监测点位则尽可能使用原点位,同时根据当前土娘环境监管需求,新增布设监测点位。1.4 普遍性和特殊性布点技术方法具有普遍适用性,但个别规定可以依据监测区域的环境特点和地形地貌特征等进行适当调整。2. 5稳定性和动态性点位一经确定,原则上不允许进行调整;当点位不适应监测管理需求时,可进行动态调整。3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布设要求3.1点位布设3. 1.1网格设定针对监测区域耕地、林草地土壤分布状况,研究其土壤污染物含量及其空间变异特征,设定适宜的监测网格(如国家尺度上耕地监测网格可划定为8kmX8km),采用网格布点法布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3. 1.2网格筛选将划定好的网格数据叠加监测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图层,计算网格内耕地面积和林草地面积,按照面积占优法筛选出耕地和林草地面积超过一定比例的网格(对于土地利用破碎化的地区,可降低筛选比例),从而得到监测区域内需布设监测点位的网格,网格中心点即为初始点位。3.1. 3利用GIS技术设置4个限制条件(1)利用土地利用解译数据提取监测区域水系图层;(2)利用交通路网数据生成监测区域内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各15Om缓冲区图层;(3)利用污染源点位数据生成监测区域内污染源60Onl缓冲区图层;(4)利用遥感解译数据,生成监测区域内居住用地30Om缓冲区图层。将上述得到的4个图层融合后与筛选网格相叠加,生成可布区域。将初始点位调整至可布区域最合适位置。3. 1.4叠加土壤类型3. 将调整后的初始点位与地区土娘类型图做叠置分析,获取点位对应的土壤类型,点位应覆盖当地的主要土壤类型,否则在选取监测区域范围内未覆盖到的主要土壤类型图斑中部位置新增点位。4. 1.5整合历史监测点位将确定的网格点与历史监测点位(如“十一五”全国土污染状况调查点位和“十二五”全国土壤环境质量例行试点监测农田点位等)进行叠加分析,按照统一的原则(见本部分3.2.2)整合历史监测点位。4.1 点位调整和优化4.2 .1影像核查调整利用高分影像逐一对布设的点位进行检查,对不符合限制条件要求的点位进行如下调整:(1)将落在非目标土地利用类型上的点位调整到网格内目标土地利用类型上;(2)将落在水体的点位调整到网格内主要土地利用类型±(3)将落在山地或难以到达的点位调整到山地周边适宜位置;(4)将落在交通道路网15OnI缓冲区的点位调整到缓冲区外;(5)将落在行政区边界的点位调整到面积占优的行政区内;(6)将落在居民点30OnI缓冲区内的点位调整到缓冲区外;(7)将落在污染源60OnI缓冲区内的点位调整到缓冲区外;(8)将过于靠近耕地图斑边界的网格点,适当往图斑中部移动;(9)将落在非主要土类型图斑上的点位平移至主要土壤类型图斑上。3.2.2 历史点位替代同一网格内,用最近的且符合要求(如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属性一致,非交通干线、居民点、污染源缓冲区内等)的历史监测点位代替网格点。替代原则如下:(1) 一个网格中只有一个监测点,且满足规则的,直接保留;不满足规则的,平移;(2) 一个网格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监测点,若仅有一个满足规则,则保留该点;(3) 一个网格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监测点,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都满足规则的,结合污染程度,保留较优点(与布点技术规定最相近的)。3.2.3 网格合并视需要和实际情况,可以对相邻的网格进行合并,以减少监测点位数量。(1)如果相邻两个点位所在网格的土壤类型且土地利用类型一致,则可合并点位,但仅可合并一次,在被合并的网格间适当位置重新选取点位;(2)在受人类生产活动影响较小的区域(如新疆、西藏等)合并相邻网格的次数可以适当增加。3.3现场核查上述完成的点位仅为理论点位,还需对理论布设点位逐一进行现场核查,对于不符合要求的点位应按布点原则重新调整。现场核查技术要求见附录A。4土壤环境风险监控点位布设要求4.1重点行业企业(含工业园区)周边地区4.Ll根据重点行业企业的污染特征,采用不同的布点方法。对连片或分布较近的企业可作为一个整体考虑。若企业或工业园区存在不同的污染类型,则选择主要污染类型的布设方法进行点位布设。4L2废气型企业利用高分影像,绘制企业厂界范围矢量图,以企业厂界生成不同距离(推荐75m、200m,400m)的缓冲区,在主导风向(以当地气象部门提供为准)的下风向,按照由近及远的距离(推荐75m、200m、40OnI处)布设3个监测点位,并在企业厂界主导上风向200OnI以外布设1个对照点位。废气型企业附近存在其他污染企业时,若属于同类型污染(存在共同的特征污染物),应将附近企业连片考虑布点。4.1.3废水型企业利用高分影像,绘制企业厂界范围矢量图,以企业厂界生成不同距离(推荐75m、200m.400m)的缓冲区,沿企业废水排放水道,按照由近及远的距离(推荐75m、200m、400m处)布设3个监测点位,并在废水流向上游2000m以外布设1个对照点位。企业废水排入城市污水管网时,顺着企业废水管网的方向,在离企业厂界不同的距离(推荐75m、200m、40Om处)布设3个监测点位。企业外排废水为封闭管道时,应从排水口(可能距离企业厂界一段距离)开始,顺着企业外排口废水的排放方向,在离排水口不同的距离(推荐75m、200m、400m)布设3个监测点位。4. 1.4工业园区工业园区可参考废水型企业和废气型企业点位布设方法。将工业园区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利用高分影像,绘制工业园区厂界范围矢量图,以工业园区边界生成不同距离(推荐75m、200m.400m)的缓冲区,沿污染物(废水或废气)排放去向,按照由近及远的距离(推荐75m、200m、400m)布设3个监测点位,并在工业园区200OnI以外(废水流向上游或主导上风向)布设1个对照点位。综合污染型企业监测布点可综合采用放射状、随机、带状布点法,点位数量可适当增加。工业园区边界以当地规划为准。如果不能提供规划的园区边界范围,则根据园区现场实际划定边界。4.2固废集中处理处置场地周边地区4.2.1 利用高分影像,绘制固废集中处理处置场地矢量图,生成不同距离(推荐75m、200m、400m)缓冲区。在固废处置场废水排放主方向上,按照由近及远的距离(推荐75m、200m、400m)在不同的缓冲区各设置一个监测点,在其他三个方向适当距离(推荐20Onl处)各设置一个监测点。若某方向土地利用类型无法取土,则在可取土方向Ikm内适当位置布设监测点。若场地周围有水源(含地下水)流过的,在水源流经场地的下游方向,距场地一定距离(推荐250m、500m、75OnI处)各设置1个监测点。在距场界200Om以外(主导上风向或地下水流向上游)布设1个对照点。4.2.2 对于固体废物焚烧处理为主的处置场地,可参照4.1. 2点位布设方法进行点位布设。4.3 油田周边地区4. 3.1油田周边地区土壤点位布设应综合考虑油田区规模范围、生产设施、地理位置、地形情况等。5. 3.2利用高分影像,确定油井分布情况,选择有代表性油井,以井口为中心点,生成不同距离(推荐100n1、500m.1000m)缓冲区,在缓冲区范围内随机布设一个监测点位。6. 3.3对于距离较近的井口,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点位布设;对于距离分散的井口,可考虑在井口生成的缓冲区重叠范围内进行点位布设。7. 3.4在输油管线、联合站等油田区中落地原油污染严重的地块应根据具体情况增加布点。输油管线周边土壤沿输油管线分段布点,在管线的连接处或曾出现漏油事故地段可适当增加采样点;联合站周边土壤以联合站为中心放射状布点,在地表水或地下水的径流方向可适当增加采样点。4.4 采矿区周边地区4.4.1开阔地带的采矿区利用高分影像,绘制采矿区矢量图,以矿口为中心,生成不同距离(推荐100m、500m、1000m)缓冲区,在缓冲区范围内随机布设一个监测点位。4.4.2依靠山体的采矿区利用高分影像,绘制采矿区矢量图,以矿口为端点,生成不同距离(推荐IoOn1、500mX1000m)缓冲区。往非山体一侧做90°扇形,按照由近及远的距离(推荐100m、500m,1000m处)处各设置一个监测点位。4.4.3尾矿库参照4.2点位布设方法进行点位布设。45历史污染区域及周边地区4.5.1污灌区利用高分影像,绘制污灌区边界矢量图,以污灌区边界生成一定距离(推荐50Om)缓冲区,以污灌区及其缓冲区为范围,建立一定大小的网格(推荐100mXIOon1)。筛选网格,将网格与缓冲区做叠置分析,保留落在缓冲区上的网格,并对保留下来的网格进行编号。查随机数表,得到57个随机数,将随机数所对应编号的网格中心点作为监测点位。4.5.2工业遗留遗弃场地4.5.2.1工业遗留遗弃场地内部点位布设参照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4.5.2.2利用高分影像,绘制工业遗留遗弃场地边界矢量图,以工业遗留遗弃场地边界生成一定距离(推荐50OnI)缓冲区,在缓冲区内建立一定大小的网格(推荐IOonIXlOonl)o筛选网格,将网格与缓冲区做叠置分析,保留落在缓冲区上的网格,并对保留下来的网格进行编号。查随机数表,得到35个随机数,将随机数所对应编号的网格中心点作为监测点位。4.6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4.6.1河流型水源地利用高分影像,以取水口和河面生成保护区范围大小的缓冲区(推荐取水口上游不小于IOoOrlb下游不小于IOorlb两岸纵深不小于50m;有明确保护区范围的饮用水水源地则在该范围内布点,下同)。以取水口为端点,往非水方向距离取水口一定距离处(推荐IOom)设置1个监测点位。在保护区范围内建立一定大小的网格(推荐50mX50m)。筛选网格,将网格与缓冲区做叠置分析,保留落在缓冲区上的网格,并对保留下来的网格进行编号。查随机数表,得到24个随机数,将随机数所对应编号的网格中心点作为监测点位。4.6.2湖库型水源地利用高分影像,以取水口和湖(库)面生成保护区范围大小的缓冲区(推荐取水口半径20OnI范围的区域)。往非水方向距离取水口一定距离处(推荐100m)设置1个监测点位。在保护区范围内建立一定大小的网格(推荐50mX50m)。筛选网格,将网格与缓冲区做叠置分析,保留落在缓冲区上的网格,并对保留下来的网格进行编号。查随机数表,得到24个随机数,将随机数所对应编号的网格中心点作为监测点位。4.6.3地下水型水源地利用高分影像,以取水点为中心,生成不同距离的保护区范围缓冲区(推荐25m、50m、100n1)。在地下水水流上游方向上,距离取水口按照由近及远的距离(25m、50m、Ioom处)布设3个监测点位处。4.6.4水窖型水源地利用高分影像,绘制水窖水源及其集水场地区域范围。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距离水窖水源及其集水场地大小一半的地点,设置4个监测点位。4.7主要果蔬种植基地(含设施农业)4.7.1监测点位的布设应以能代表整个产地监测区域为原则;不同的功能区采取不同的布点原则;宜优先选择种植面积较大、代表性强、可能造成污染的最不利的方位、地块,同时尽量覆盖该种植区的全部种植类型。4.7.2利用高分影像,绘制果蔬种植基地矢量图,依据种植基地面积大小,采用网格法在其范围内划定一定大小的网格(推荐100mXIoOnO。通过随机数法,得到57个随机数,将随机数所对应编号的网格中心点作为监测点位。设施农业点位应布设在设施内部,同时可适当增加监测点位数量。4.7.3栽培品种较多、管理措施和水平差异较大的,应适当增加采样点数。4.8规模化畜禽养殖基地周边利用高分影像,绘制畜禽养殖场矢量图,以畜禽养殖场边界生成一定距离(推荐50Om)缓冲区,以缓冲区为范围,建立一定大小的网格(推荐IOomX100n1)。筛选网格,将网格与缓冲区做叠置分析,保留落在缓冲区上的网格,并对保留下来的网格进行编号。查随机数表,得到35个随机数,将随机数所对应编号的网格中心点作为监测点位。在距场界200Om以外(主导上风向或地下水流向上游)布设1个对照点位。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地有污水排放的,沿养殖场地废水排放水道带状布点,监测点按水流方向自纳污口起沿单独排水渠或直接排入的河流沿河(渠)由密渐疏,布点数量根据废水排放水道的长度确定。4.9大型交通干线两侧4.9.1利用高分影像,绘制大型交通干线(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矢量图,以大型交通干线边界生成一定距离(推荐50m和15OnI)缓冲区。原则上将交通干线按一定距离(推荐50km)等分,在每等分路段的中点任意一侧,垂直交通干线方向上,距离交通干线边界按照由近及远的距离(推荐50m、15Om)处布设2个监测点位(备注:由于各交通干线长度不可能完全是50km的整数倍,因此可根据实际长度进行等分,例如IlOkn1,等分点在55km处)o4.9.2原则上1条公路各选择使用时间较长的1个服务区(加油站)进行调查,服务区(加油站)按50m、15Onl在外侧进行单侧放射状布点。4.10现场核查所有理论布设点位均应逐一进行现场核查,对于不符合要求的点位应按布点原则重新调整。现场核查技术要求见附录A。4.11注意事项4.11.1每个监测区域最少布设3个点位;当区域环境条件越复杂,污染越严重,布点数量考虑可以增多。4IL2如按推荐距离无法布点或一定范围(如Iknl)内分布有耕地时,可将缓冲区进行扩大或增加相应的监测点位,具体布设距离可根据现场情况进行调整。4. IL3对照点位应尽量布设在距离居民点30Om外、距离交通干线15Om外、距离其他污染源60Om外。4.11. 4对照点位布设条件受限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应距离边界Ikm以上。4. IL5避免在坡地、洼地等具有从属景观特征的地方布设点位;点位应设在土壤地面平坦、各种因素相对稳定的地块。5土壤环境监测点位数量4.1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参考数量5.1.1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数量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规划,兼顾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面积和人口因素等设置。最少点位数量应符合表1的要求。5. 1.2各地方可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申请增加点位数量。5. 2土壤环境风险监控点位参考数量土壤环境风险监控点位最少数量应符合表2中参考数量的要求,各地方可根据监测对象的规模、年限、影响范围及周边环境条件等加密点位,应符合表2中加密数量的要求。附录A(规范性附录)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现场核查技术要求为保证所布设点位的代表性和信息的完整性,全部理论布设点位必须逐一进行野外现场核查,确保缓冲区划定和点位布设合理。一、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点位现场核查要求1.现场核查内容现场核查时必须采用定位仪准确到达理论监测点位,经纬度精确到小数点后5位。现场对布设点位的以下内容进行确认:(1) 土地利用类型;(2) 土壤类型;(3)点位周边环境;(4)是否具备采样条件等,确认点位是否需要调整。对现场核查情况进行记录,并填报现场核查记录表(附表1)O“理论监测点位”属于以下条件之一的根据“点位调整原则”,对该点位进行调整。“理论监测点位“现场环境不具备采样条件。“理论监测点位”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与现场核查情况不符。如“理论监测点位”的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现场核查的实际情况为“工矿和交通用地”。“理论监测点位”距离交通道路15Om以内,居民点30Onl以内,污染源(如垃圾厂、砖瓦厂、养殖场、煤矿、化肥厂等)600m以内o“理论监测点位”的土地利用方式正在变化或将要变化(如规划修建高速公路、铁路等),不具有长期监测的连续性。“理论监测点位”位于洼地、坡脚,水土流失严重或表土被破坏处,土壤为客土等不具代表性的地点。2.现场核查点位调整原则就近原则:在“理论监测点位”周边就近选择符合要求的点位作为“调整后点位”。一致性原则:“调整后点位”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与“理论监测点位”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保持一致,且不易发生变化。规避原则:"调整后点位”应避开污染源、交通道路、居民区、城镇、河(湖、库、塘)等。代表性原则:应选择地形稳定,原生土壤上布设点位。二、土壤风险监控点位现场核查要求1.现场核查内容现场核查时必须采用定位仪准确到达理论监测点位,经纬度精确到小数点后5位。现场对布设点位的以下内容进行确认:(1)风险监控区域中心及边界;(2)风险监控区域主要布点对象(如污染行业企业废水排口、油田区油井、饮用水水源地取水口等);(3) 土地利用类型;(4)点位周边环境;(5)是否具备采样条件等,确认点位是否需要调整。对现场核查情况进行记录,并填报现场核查记录表(附表2)。“理论监测点位”属于以下条件之一的根据“点位调整原则”,对该点位进行调整。“理论监测点位“现场环境不具备采样条件。“理论监测点位”存在局地污染源(如沟渠、废物堆、粪坑、坟墓附近等)。对于风险对照点位距离交通道路15Om以内,居民点30Om以内,污染源(如垃圾厂、砖瓦厂、养殖场、煤矿、化肥厂等)60OnI以内。“理论监测点位”的土地利用方式正在变化或将要变化(如工业园区的规划用地),不具有长期监测的连续性。“理论监测点位”位于洼地、坡脚,水土流失严重或表土被破坏处,土壤为客土等不具代表性的地点。2.现场核查点位调整原则就近原则:在“理论监测点位”周边就近选择符合要求的点位作为“调整后点位”。规避原则:”调整后点位”应避开局地污染源。对于风险对照点位,”调整后点位”应避开污染源、交通道路、居民区、城镇、河(湖、库、塘)等,距离交通道路15Om以外,居民点30OnI以外,污染源(如垃圾厂、砖瓦厂、养殖场、煤矿、化肥厂等)600m以外。代表性原则:应选择地形稳定,原生土壤上布设点位。三、现场核查记录核查过程中,需要对现场核查情况进行记录,并填报现场核查记录表(附表1、附表2),现场核查其他记录要求如下:每个点位拍摄至少8张核查照片,包括GPS经纬度信息,点位东、南、西、北各一张,全景、典型标志物以及核查人员正面照,并按照附表3进行汇总整理。核查照片命名格式:点位编码+方向+拍摄年月日,如点位211415030001对应的照片命名如下:211415030001东20160320.211415030001西20160320、211415030001南20160320,211415030001北20160320。处理核查结果,如发现不符合原则要求的点位,需详细说明后进行调整,记录调整后点位经纬度及周边环境信息,并拍摄8张核查照片。调整方法如上。核查照片编号、表格内容、页码要齐全,便于管理和检查核对,如有改动应注明修改人员及时间。土壤样品采集技术要点分析1样品采集准备1.l制订采样计划按照监测方案,制订详细的采样计划,包括任务部署、人员分工、时间安排、样品种类、采样量和份数、样品交接方式和地点、注意事项等。1.2组织准备采样必须组建采样小组:(1)采样小组一般不少于3人。采样小组成员应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包括点位布设原则和采样质量控制要求等,采样前要经过专项培训,以便对采样中的关键问题有统一的认识。(2)采样小组内部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保障有力。(3)要指定经验丰富、作风严谨、工作认真的专业技术人员为组长,组长为现场采样记录审核人并对采样质量负责。1.3技术准备采样前应进行以下技术准备:(1)掌握布点原则和点位分布图。点位分布图应包括行政区划(省、市、县、乡镇)、水系和土地利用方式等要素。(2)采样区域的交通图、土壤类型图和地形图。(3)采样点的土壤类型、农用地灌溉情况、施用农药化肥时期、农作物种植种类以及周边污染源等基本情况。1.4物资准备土壤采样器具的准备根据采样难易程度和项目要求确定。一般包括工具类、器具类、文具类、防护用品、运输工具和记录表格等(见表1)O2样品采集2.1 采样点确认根据监测方案找到目标采样点经纬度位置,仔细观察周边环境,判断其是否符合布点原则和土壤采样的基本要求,并在允许范围内优选采样点,记录实际采样点位坐标(多点混合采样坐标以中心采样点为准)。不能在不具代表性的陡坡地、湿地和低洼积水地,以及人为干扰大的住宅、道路、沟渠、粪坑和坟墓附近等地设置采样点。2.2 采样方法2.2.1土壤表层采样土壤表层采样可以采集单独样也可以采集混合样,采样深度一般为020c,对于土层较薄的土壤类型,可视其厚度采集015cm的表层土壤。采样方法是用土钻采集表层土壤或用采样铲切取立方体(或长方体)的土壤,注意不要让采样铲斜向挖土,要尽可能做到取样量上下一致。单独样:在坐标点采集单独的一个样品作为监测样品。混合样:在同一采样单元内采集若干点的等量土壤并经混合均匀后形成的土壤样品,组成混合样的分点数要达到530个。采样点位确定后,根据实际情况划定采样区域,一般为20m×20m,视具体情况可扩大至200300m,坐标位置不变。混合样采集方法包括单对角线法、双对角线法、棋盘式法和蛇形法等采集方法(见图1):(1)单对角线法:适用于污灌农田土壤,以单对角线等分点为采样分点,一般设5个采样点;(2)双对角线法:适用于面积较小、地势平坦、土壤组成和受污染程度相对比较均匀的地块,设分点5个左右;(3)棋盘式法:适用于中等面积、地势平坦、土壤不够均匀的地块,设分点10个左右;受污泥、垃圾等固体废物污染的土壤,分点应在20个以上;(4)蛇形法:适用于面积较大、土壤不够均匀且地势不平坦的地块,设分点1030个,多用于农业面源污染型土壤。2 .2.2土壤分层样品采集按照土壤污染特征,由表层垂直向下划分为不同层面,将每一整层或一定深度确定为采样区域,即为一个土壤分层(柱状)样品。当土壤污染物不仅分布在土壤表层,而且已经或怀疑其已渗透到土壤深层的情况下,以及有特殊调查需求时,应当采用分层采样法采集土壤样品。采样一般分为随机深度采样、分层随机深度采样和规定深度采样。采样深度与层数视情况而定,一般分为3层,如O20cm、2040cm和4060cm等,自下而上采集不同深度的土壤,确定深度内的样品均应采集,不能舍弃(见图2)o3 .2.3土壤剖面样品采集按照土壤剖面特征,在每一层中部或典型部位多点取样,等量混合即为土壤剖面样品。开展土壤背景值调查时应采集土壤剖面样。土壤剖面的规格为长1.5m、宽0.8m、深1.2m。土壤剖面观察面应与阳光垂直。在土娘剖面的左侧加标尺和醒目的剖面编号和层次标牌进行土壤剖面拍照。按照土壤自然发生层次由下自上逐层采集混合样品。土体层次应根据实际发育情况而定,每个层次取有代表性的典型部位。采样前用土壤剖面刀从上到下修去观察面表层土壤,根据划分好的土层,确定典型部位(一般是各层的中部)而后自下而上用竹、木刀或剖面刀逐层采集土壤样品。土壤剖面挖掘时,应按层将挖出的土壤置于剖面坑的两侧,以便剖面观察和样品采集完成后顺次回填。观察面上方不能堆土或走动,以免破坏表层结构影响剖面的观察。采集剖面土壤样品可利用自然发生形成的土壤剖面,如因修路、开矿或兴修水利设施时显露的土壤垂直断面,但要将裸露在外的土壤从上到下切去,保证采集的剖面样品是其本身自然状态。4 .3土壤鲜样的采集测定土壤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物一般需要采集土壤新鲜样品,且必须采集单独样。采集后装满250mL棕色采样瓶(或容积更小的专用瓶),为防止样品沾污瓶口,可将硬纸板围成漏斗状,将样品装满样品瓶,并盖紧瓶盖,在4。C以下避光运输和保存。有特殊要求时(如需采集平行样)可以适当增减采样量。5 .4土壤干样的采集测定土壤理化指标和无机项目一般需要使用风干样品,一般采样量至少为2kg。若采集单独样品,要求首先将土壤样品混合均匀,然后用四分法弃取样品直至获得所需样品量;若采集混合样品,要求分点样重量尽量均等,将所有分点样混合均匀后,用四分法弃取样品直至获得所需样品量。6 .5采样时期采集土壤样品,应避免在刚刚施肥或喷施农药的农用地采集土壤样品;当农产品与根部土壤同步采样时以农产品的适宜采集期为主。7 .6采样记录采样时必须认真填写采样现场记录表和采样标签,对点位及其周边状况进行拍照,并用GPS定位,记录点位实际经纬度。8 .6.1样品标签采样取土后,首先将土壤样品装入塑料自封袋,然后再套上布袋,在塑料自封袋与布袋之间放入标签(见附表1),布袋外再系上(或贴上)土壤样品标签。为防止标签遇潮湿字迹模糊不清,建议将标签装入小塑料自封袋中再装入布袋中。有机分析样品装入棕色广口瓶中,内标签可先用铝箔等不对有机分析结果产生影响的包装材料包好后放在瓶盖内凹处,外标签贴在瓶外,并用胶带加固。标签内容应包含样品编号、采集地点、土壤名称、采样人和采样时间。记录人员填写完成后,应对记录表上的土壤样品编号进行核对。2. 6.2现场记录表现场填写土壤样品采集现场记录表,内容一般包括(见附表2):(1)采样时间、地点、样品编号和采样深度。(2)调查人:采样人、记录人和校核人。(3)地理坐标:经纬度以度形式表示,精确到小数点后5位(如东经119016'50"转换为119.28056°表示;北纬37°39,53”转换为37.66472°表示)。(4)海拔高度:从GPS或海拔仪上判读。(5)定位仪型号:必要时填写仪器品牌型号。(6)土地利用类型:指耕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等。(7)植物类型:指乔木、灌木、牧草、小麦、玉米、豆类、水稻和蔬菜等,对于自然植被至少描述至属。(8)灌溉水类型:指灌溉水源为地表水、地下水、污水或其他情况。(9)地形:指采样点所处区域的地形,如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沟谷、岗地或其他等。(10)土壤类型:指采样点所在地的土壤类型名称,填到土类和亚类(参见附录A)o2.7注意事项(1)采样时有明显障碍的采样点可位移后采样,并记录实际采样点位坐标。(2)农用地土壤的采样点要避开田填、地头和堆肥处,有珑的农田要在珑间采样。(3)采样时首先清除土培表层的动植物残骸和石块等杂物,有植物生长的点位应除去土壤中的大型根系。(4)应及时清理采样和混样工具,避免交叉污染。(5)测定金属元素的样品,应用木(竹)铲(片)直接采取样品。如用铁铲、镐头或土钻挖掘后,必须用竹片刮去与金属采样器接触的部分,再用木(竹)铲(片)采取样品。3样品运输采样小组应在样品装运前对样品数量、包装和保存环境逐项检查,填写土壤样品运输记录表(见附表3)。应扎好样品袋口,防止撒落,尽量将样品箱平放于车辆中;应在样品瓶之间做好隔离,防止相互碰撞,避免破碎;对于有冷藏要求的样品,应保证运输过程中的冷藏条件。4样品交接土壤样品送到指定地点后,交接双方均需清点和核实样品,并在样品交接记录表上签字确认。土壤样品交接记录表见附表4。5质量管理5. 1人员土壤样品采集和制备人员应经过技术培训和能力确认,具有土壤环境监测相关基础知识,掌握土壤样品采集、制备流转保存相关技术要求。专项任务采用专人负责制。5.2采样现场考核考核采样人员是否掌握采样技术规定和质量控制要求,是否熟悉布点原则,能否正确使用采样工具及GPS定位仪,是否掌握样品的采集方式、样品编码规则、样品运输和保存条件等相关技术要求,能否在现场正确辨别土壤类型(必要时可聘请土壤分类专业人员参加)等。5.3采样小组自检每个点位采样结束后,采样小组组长应组织采样人员对采样情况进行自检。可安排一名采样人员负责检查样品量、样品包装和存放是否安全,一名采样人员整理工具。自检内容包括:样品编码及其一致性、样点位置及标注、样品个数、样品重量、样品标签和样品防沾污措施等,并逐一检查野外现场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储存计算机信息完整性等。如有缺项、漏项或错误记录等问题,应及时予以纠正或补充,并记录检查结果,填写土壤样品采集核检登记表(见附表5)。5.4采样手持终端为达到客观见证、联动共享、规范操作和便捷高效的目的,采样人员可根据具体工作要求通过手持终端接收采样任务、导航定位找点、填报现场记录、现场打印样品标签、拍摄现场照片、保存和上传采样信息等。

    注意事项

    本文(土壤环境监测点位布设和采样制样.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