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docx

    • 资源ID:497579       资源大小:42.54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docx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人救学目标1、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初步掌握证实地球是个球体的一些现象和方法。2、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从而加深对地球面貌的认识,激发对探索与宇宙奥秘的兴趣,为建立正确的物质观打下基础。C二人敌材分析和怠以1、地球的形状。(1)古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2)证明地球形状的现象和方法。(3)现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2、地球的大小。C三人本节重点1、请学生描述地球的外貌特征,对地球概貌有一个总体的认识。CS人本节难点1、对于地球大小的教学。2、通过想像和比较的方法使抽象的数据形象化。(五人教材华拘地球形状地球大小f古代人类对地球即状的认识述明地球膨状的现象和方法现代人类对地球形4粒J认识J赤道芈粒赤道周长C六人教学深广度1、地球形状通过小学46年级常识课的学习,学生对地球的形状有所认识。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地球的形状是如何证明的,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能够分析出海上航行的轮船,为何桅杆先消失的原理;在现实生活中能列举地球是球体的现象;通过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的数字比较,学生能归纳出地球事实上不是正球体,而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椭球体,即达到了教学目标。至于惯性离心力造成地球变成“三轴椭球体”的原理不必解说。2、地球的大小收集资料向学生解说地球大小是怎么计算出来的,了解地球赤道周长,赤道半径,极半径,地球的表面积及海洋与陆地所占的比例。通过计算绕赤道行走的天数建立赤道周长的空间概念。具体数字不必死记硬背。(七人有见疑问解答1 .地球为何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椭球体?因为地球的自转,产生惯性离心力,由球体变成椭球体。2 .九大行星中,为何只有地球上有生命物质?a.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得地球上有液态水的存在。b.地球的大小适中,产生的引力能吸住大气层中的各种气体3 .地球是怎样形成的?.对地球的形成,科学家提出了几种设想:在几十亿年前,地球和宇宙中的其它星球同时由太空中的灰尘和气体凝聚而成。-地球是一颗恒星的一部分,其中的一部分被太阳强大的引力吸出来,构成了地球。-地球是由颗恒星爆炸而成。以上这些理论都存在不少缺点和错误,后来都被一一否定了。地球的形成现在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迷二4.描述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从太空看地球是个蓝白色的球体。蓝色部分是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白色部分是漂浮于天空的白云。黄色部分是陆地。;观察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的移动实验。 .选用的铅笔长度、大小相同。 .观察时用一只眼睛。 .眼睛、球面、木板在同一水平视线。 .球面上移动距离与木板上铅笔移动距离要相同。轻拿请放,干燥、清洁,因为它是紧密仪器。避免读数视觉误差不准确。用细纱来代替水。(人工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课题: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课的类型:事实、方法和认识教学镇灰:探究、启发式教学目标与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质疑: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今天来学习这些知识。阅读课本。陈述人类对地球认识经历的几个阶段。实验活动证明地球形状的现象与方法1 .用实物投影仪或多媒体演示铅笔在篮球表面和水平木板表面上的移动情况。引导学生讨论:在篮球表面和木板表面上移动的铅笔,其长度和铅笔头位置的变化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这样?2 .用多媒体展示船只离岸或靠岸的录象片段。(也可用帆船模型做在球面上航行的情景,看桅杆的变化)提问:海面上远去的船只为何桅杆先消失?讨论球面上铅笔移动的现象与平面上铅笔移动的现象,比较两者的不同。列举地球是球体的现象。地球是个椭圆形球体1 .展示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2 .展示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的图片,引导学生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提问:如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这个差值几乎看不出)3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真正的形状是怎么样的?述算结一描计切地球的大小课堂小结巩固练习1 .引导学生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周长。2 .鼓励学生讲航海家的故事。计算讲故事皆景资料:1 .地球我们可爱的家园我们居住的地球,从太空看是一个蓝白色的球体。蓝色部分为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0%;白色是漂浮于天空的白云。它们位于稀薄的空气层里,围绕在地球的表面,这个稀薄的空气层,叫大气圈。在已知的星球中,只有地球的大气层里有可供生物呼吸的空气。地球有两点不同于太阳系中的其他星球,一是地球上有生命存在;二是它们表面有液态水.2 .地球概况(1)地球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中的普通一员,它与其它八大行星一起昼夜不停地围绕太阳运转。如果按照与太阳的距离来排队,地球排第三,水星和金星距太阳比地球近。如果按照个头的大小来排队,地球排第五,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比地球大。地球距离太阳不远不近,个头不大不小的适中条件,使得地球具备了人类赖以生存的所有的必要条件:温度、大气、水分等等,成为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得天独厚的星球。(2)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大约为1.5亿千米,太阳在不远不近的地方照射着地球,使地球大部分地区巨大的吸引力。地球周围的平均温度在20摄氏度上下,这是最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度,也是最适于多数动物和植物生长发育的温度。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271千米,质量在约60万亿吨。这么大的质量,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地球周围的大气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不能逃脱掉,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3)人类以及其它动植物生长发育也都离不开水。地球的表面70%以上被海洋、湖泊和河流所覆盖,大气中也含有水分。水在球上以液、固、气三种形态出现,并且可以在地面和大气中循环周游,为生命的产生和存在提供了保证。(4)第一个飞上太空邀游的使者是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乘坐“东方号人造卫星迸人宇宙空间,开创了载人航天的新纪元。当人造卫星在距离地球几百千米的宇宙空间围绕地球飞行的时候,加加林透过瞪望窗,看到了窗外许多陌生的景象。当他看到人类的故乡地球时,不由得大声惊呼:“啊,多美啊,地球是蓝色的!”在加加林之后,相继又有前苏联和美国等国家的一批批宇航员飞上太空,他们每次在太空中都要看看我们美丽的地球,并且拍下了许多地球的照片,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能一睹地球的风采。太空中看到的地球确实非常美丽,它的表面好像裹着一层蓝色的薄纱,这是地球的大气层,透过这层薄纱,可以看见蓝色的浩翰的海洋和漂在海面的像海岛似的陆地。难怪那些在太空中亲眼看见过地球的宇航员都认为事实上地球应该叫做”蓝色的水球”更恰当呢。(5)地球的年龄。怎样才能科学地推算地球的年龄呢?到了20世纪,科学家们找到了测定地球年龄的最可靠的方法,叫做同位素地质测定法。人们发现地壳中普遍存在微量的放射性元素,它们的原子核中能自动放出某些粒子而变成其它元素,这种现象被称做放射性衰变。在天然条件下,放射性元素衰变的速度不受外界物理化学条件的影响而始终保持很稳定。例如1克铀经过一年之后有1/74亿克衰变为铅和氮。在铀的质量不断减少的情况下,经过约45亿年以后,大体就有1/2克衰变为铅和氮。利用放射性元素的这一特性,我们选择含铀的岩石,测出其中铀和铅的含量,便可以比较准确地计算出岩石的年龄。用这种方法推算出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大约为38亿年。当然这还不是地球的年龄,因为在地壳形成之前地球还经过一段表面处于熔融状态的时期,科学家们认为加上这段时期,地球的年龄应该是46亿年。(6)地球的内部结构。科学家们通过对地震波(主要是人工地震波)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按照地球内部物质的成分、密度、温度等各方面情况的不同,地球内部从外到内可以分为地壳、地慢和地核三层。地壳是地球表面很薄的层,平均厚约三四十千米。但是各个地方厚度很不均匀,最厚的地方能达到70千米左右,如我国的青藏高原;最薄的地方仅有10千米,如深海下面。地壳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地壳以下比较厚的一层是地慢,从地壳下面一直到大约3000千米深的地方都属于地馒。地慢也基本上是由岩石组成,只不过地慢深处的岩石成分与靠近地壳的岩石成分不太一样。地壳和地慢上层的岩石主要是檄揽石,而地慢下层的岩石主要由二氧化硅、氧化镁、氧化铁等成分组成。地幔以下就是地核,一个半径约3370千米被包在地球核心部分的圆球体。组成地核的物质与地壳和地慢很不相同,它的主要成分是铁和银。(7)地球的大气层地球的表面被一层厚厚的大气包围着,大气层没有明显的边界,只是愈向上愈稀薄。大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还有少量的氮、氯、氮、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大气的总质量约5300万亿吨,只有地球质量的百万分之.大气质量的98%都集中分布在距离地面50千米以下的范围内。假如地球的引力不能把大气吸引,地球上的水也不能存在,因为火会变成水蒸气,而水蒸气会逃离地球。根据地球大气密度、温度、压力以及化学成分随着高度的变化,可以把大气分为四层,从下往上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对流层是冷暖空气团对流的区域。对流层的厚度不均匀,大约在10千米左右。这一层对地球的影响最大,风雨雷电等气象变化都发生在这里。对流层的温度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下降的,在对流层的顶部,温度约为-50摄氏度。平流层,又称同温层,其厚度从对流层顶部到离地面50千米处。与对流层的情况相反,平流层的温度是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的,平流层的顶部温度大约为10摄氏度。中间层,离地面5080千米,这一层的温度变化与对流层一样,也随高度的增加而下降,其顶部的温度最低,为一90记。从80千米再往上的范围称为热层,这一层的温度变化与平流层样,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在500千米处的高空,温度可达到1000C,这是因为大气大量吸收太阳紫外辐射所致。热层的温度虽高但所包含的热量却很少,因为那里的大气太稀薄了。另外,地球大气层从100千米到350千米的范围内含有大量的电离气体,这是由于太阳辐射进入高层大气时高能粒子与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发生作用后产生的,这一层也称为电离层。电离气体可以反射无线电波,地面上越洋的短波无线电通讯就是依靠它们实现的。(8)地球的自转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同时,还在以它的自转轴为轴自西向东不停地自转着,地球自转一周是昼夜。地球是一个略扁的球体,赤道半径平均为6378千米,极半径平均为6357千米。我们任意选择赤道上的一个点,当地球自转一周时,这个点就随之运行了一个以6378千米为半径的大圆圈,其圆周长约40054千米,折合成华里就是约八万里。“坐地日行八万里”的奥秘就在这里。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但是根本感觉不到地球的自转运动。用什么方法能够证明地球的自转运动呢?傅科摆是一种很直观并且很有说服力的方法。傅科是法国物理学家,1851年,他在巴黎一座博物馆高60多米的大厅天花板上悬挂了一个重20千克的金属球,给这个金属球一个外力,让它摆动起来,由于悬挂的绳子长,金属球本身的质量又大,它会长时间摆动而不至于很快停下来。人们发现,这个金属球的摆动平面在不断地沿着顺时针改变方向。这个结果就说明了地球是在沿着逆时针方向不停地自转。后来人们就称之为傅科摆。为什么傅科摆沿顺时针改变摆动方向说明了地球在沿逆时针方向自转呢?这是由单摆的物理特性得出的结论。在一个可以在地面转动的摆架上安一个摆球并让它摆动起来。让摆架平稳地沿逆时针方向转动起来。这时你会发现,摆球摆动的方向始终不会改变,然而相对于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的摆架它却是沿着顺时针方向转动了一定的角度。同样的道理,傅科摆摆动起来以后并不改变摆动方向,然而我们站在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的地球上,看不到地球的转动,却看到傅科摆是在没顺时针方向不断地改变它的摆动方向。傅科摆动方向的变化速度与当地的地理纬度有关,纬度越高的地方变化的速度越快,在北极,它24小时转一圈,而在北京就约需37小时才转一圈。(9)地球磁层地球本身具有磁性,地球磁场就像一块硕大无比的磁铁所产生的磁场一样,磁力线从地磁两极发出。但是地球的磁力线在高空中受到太阳风的影响都向后弯曲,使得地磁场在朝太阳方向的最前沿产生一个半球形的包层,并向背太阳方向延伸,从而形成了一个明显的昔星状的地磁场区域。这个聋星状的地磁场区域就叫做地球磁层。地球磁层也像地球大气层一样随着地球一起在空间运动。地球磁层的范围相当大,它始于距离地面大约6001000千米处。在向太阳-侧,磁层的边缘到达约10倍地球半径处。而在背太阳一侧,磁层的边缘一直延伸到约10倍地球半径处。科学家们观测发现,当太阳活动剧烈时,地球磁层在突然增强的太阳风作用下,会发生变形,严重时会将磁层向太阳一面压缩到5-7个地球半径。此时,地球表面上的地磁效应增大,还会发生不规则变化,即磁暴。3 .地球的形状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球形。”每个人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其实地球并不是滚圆的,而是一个运动着的不规则的椭圆体。赤道的半径较长6356.8千米。由于地球很大,这点差距是微不足道的。(1)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并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圆形的球体上。我们的祖先认为“天圆地方”,天像一把撑开的伞,地如一张铺开的棋盘;古巴比伦人认为,大地像乌龟脊背一样隆起,上面笼罩着半球形的固体天穹。(2)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最早提出地球是“球形”的人。因为他认为“球形”是世间完美的形状。后来他的学生亚里斯多德在观测月食时发现地球投在月亮上的影子是圆形的。更进一步地证实了老师的观点。(3)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越过大西洋,然后西行至菲律宾。1522年9月从地球的另一方回到西班牙。第一次完成环绕地球的航行,证明地球是圆的。(4)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是第一个在宇宙中亲眼目睹地球外貌的人。1961年4月12日,他乘“东方”1好载入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地球原来是这样一个蔚蓝色的大球。(5)当你站在海滨眺望远方驶来的航船时,总是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这也说明地球是圆的。(6)到了17世纪末期,一些科学家根据地球自转以及地球赤道地区的重力比其它地区小的现象,提出了地球是扁球体的观点。人造卫星对地球进行精确测量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地球并不是一个正圆球体,也不是一个扁球体,而是一个椭球体。它的赤道半径平均为6378.16千米,也叫半长径;极半径平均是6356.77千米,也叫半短径。而且,地球赤道本身也是个椭圆,也就是说半长径并不是处处都相等,赤道半径最大处和最小处相差约265米。(7)卫星还测得,地球的形状比人们原来所想像的要复杂得多。若以大地水准面为准,北半球的低纬度处,地球凹陷下去,大体从北纬四五十度开始,地面隆起,高出水准面,而以北极处最高,高出18.9米。南半球的情况恰恰相反,低纬度处,地面隆起较多,而在南纬六七十度处,地面迅速下陷,南极处最低,比水准面凹下去25.8米。因此,地球的形状确实像个长得并不均你的大鸭梨,北极是梨把,南极是梨眼。4 .地球是怎样形成的大约100亿年前,有一大片冷却的尘埃微粒涡旋在宇宙中间。这些微粒互相吸引,慢慢地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的不停的旋转的圆盘,随后又甩出许多圆环。同时猛烈的微粒形成一个个由气体和溶液构成的巨大火球。然后开始冷却,并凝成固体。大约到4050亿年前后,这些火球变成现在的地球、火星、金星等九大行星。这个理论是18世纪法国哲学家康德和法国数学家、天文学家拉普拉斯提出的星云说。它被认为是最合理的一种地球形成理论。5 .有关地球诞生的神话(1)基督教关于万物的形成圣经上说,上帝花了六天时间“创造世界”。有一天,上帝来到一片空荡虚无、黑黝黝的空间,创造了光,把光明和黑暗分开,于是有了昼和夜。第二天,创造了空气,用空气把天和地分开,有了天和地。第三天,把地球上的水聚在一起,使海陆分开,让陆地长出青草、蔬菜和果树。第四天,创造了太阳、月亮和星星,普照大地。第五天,创造了飞鸟和游鱼,使世界更富有生机。第六天,他又创造了昆虫、野兽和牲畜、还按照他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让人类管理这个世界。他对自己的杰作十分满意。第七天,他便休息了,并把这天定为圣日,即礼拜天(星期天)。(2)中国神话关于地球的形成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宇宙不分天地,混沌一团,仿佛是一个大鸡蛋。盘古谁在里面,过了一万八千年,他一觉醒来,摸到一把利斧,劈开蛋壳。清而轻的东西上升变成了天,浊而重的东西下沉变成了地。盘古怕天地再合拢起来,于是顶天立地支撑在其间。天每日升高一丈。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开天辟地的伟业终于完成了,盘古也累倒了。他呼出的起变成了云,呻吟的声音变成了雷霆。左眼变成太阳、右眼变成月亮,手足和身躯变成山脉和大地,血液变成红河,皮肤和汗毛变成草地林木,身上的汗水变成雨露和甘霖。(3)地球是一个庞大的球体,人们用什么办法能够测出它的大小和质量呢?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得出了地球是球体的结论,紧跟着,古希腊的地理学家埃拉托色尼出色地完成了测量地球大小的工作。他巧妙地利用太阳光线作参照,测出亚历山大港与阿斯旺两地间的地面弧距,再测出这两地间的地面距离。他利用这两个数据算出地球的周长大约为39816千米,与白前测算的结果相当接近。现代的科学家们不仅可以在地面上用三角测量法对地球作精密的测算,而且还可以利用人造卫星在空中对地球进行精确测量,由此得出了地球大小的精确值。那么地球的质量又是怎么测算出来的呢?科学家们想到了万有引力定律:任何两个物体间都存在着一对相互吸引的力,这一对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其大小与两个物体的质量乘积成正比,与其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利用这一定律人们测出地球的质量约为5976x10吨,即约为60万亿亿吨,由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求出地球的平均密度约为5.5克/立方厘米。正因为地球巨大的质量才产生了强大的引力。在这强大引力的作用下,不仅地球表面的万物都被紧紧地束缚在地球上,而且围绕在地球周围的大气层也无法逃逸。6 .航海家的故事(1)麦哲伦(Magenan,Ferdinand):葡萄牙著名航海家和探险家,先后为葡萄牙(15051512)和西班牙(15191521)作航海探险。从西班牙出发,绕过南美洲,发现麦哲伦海峡,然后横渡太平洋。虽在菲律宾被杀,他的船只继续西航回到西班牙,完成第一次环球航行。被认为是第个环球航行的人。麦哲伦出身于贵族家庭,1505年参加葡萄牙海军去印度作战。虽然葡萄牙在非洲东海岸及印度西海岸作战胜利,从而打破了印度洋上的穆斯林势力,也从阿拉伯人手中夺取了海上贸易控制点,但没能控制马六甲,其成就还欠完美。为此,1511年参加攻占马六甲之役。东方的财富经过马六甲流入西方世界的港埠,葡萄牙因控制了马六甲海峡,掌握了通往马来西亚海域与港口的钥匙。但还需要向香料群岛、产生财富的摩鹿加群岛探险。因此于1511年12月作一次侦察航行,到达班达岛后,带了一批香料于1512年回里斯本,次年随军攻打摩洛哥要塞阿萨莫尔,因受伤成终身跛脚。1514年回国后两次上奏国王要求晋级和增加年金,均被拒绝。1517年麦哲伦偕同宇宙学者法菜罗去西班牙,放弃葡萄牙国籍,转为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服务。1518年出任远征船队队长,前往为西班牙开辟新的通往摩鹿加的路线。麦哲伦自信能发现一条从大西洋通往南面的海的海峡。1519年9月20日船队启航,270名水手来自9个国家。9月26日到达特内里费岛,10月3日继续向巴西远航;曾在几内亚岸外停泊。11月29日航行到圣奥古斯丁角西南方27里格处(1里格约为5千米)。绕过卡布弗里乌之后,12月13日,船队到达里约热内卢湾。次年3月到达圣朱利安港。在镇压了西班牙船长们发起的叛乱后,1520年8月24日离开圣利安港,船队继续南下,10月21日绕过维尔京角时,在南纬52度50分处进入他们要找的海峡(后以麦哲伦的名字命名)。到达淘峡西端,船队只剩下3条船。10月28日进入“南面的海”。回海域风平浪静,被称为“太平洋”。船员们忍受着饥饿的折磨,借助于秘鲁洋流的推动,在麦哲伦无情的决定下,进行横渡太平洋的伟大航行。12月18日船队从智利海岸向西北航行,1521年1月24日才看见陆地,可能是土阿莫图群岛的普卡普卡。2月13日在西经158度处穿过赤道,3月6日在马里亚纳群岛中的关岛首次登陆,获得99天以来第一次弄到的新鲜食品。3月9日起航,向西南方向进发。后在今菲律宾群岛的马萨瓦登陆,为西班牙在太平洋找到第一个同盟者。在宿务岛,使地方统治者及其官员们皈依天主教。不到两个月之后,4月27日麦哲伦在麦克坦岛上与当地人作战时被杀。麦哲伦死后,只有两条船到达摩鹿加,而只有“维多利亚”号于1522年9月由埃尔卡诺指挥回到西班牙。生还者还有另外17名欧洲人和4名印第安人。埃尔卡诺从太平洋绕好望角回到大西洋,证明地球是圆的。麦哲伦的突出贡献不在于环球航行本身,而在其大胆的信念和对这一事业的出色指挥。他是第一个从东向西跨太平洋航行的人。他以3个多月的航行,改变了当时流行的观念:从新大陆乘船向西只消几天便可到达东印度。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用实践证明了地球是一个圆体,不管是从西往东,还是从东往西,毫无疑问,都可以环绕我们这个星球一周回到原地。这在人类历史上,永远是不可磨灭的伟大功勋。(2)哥伦布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世界历史上一次最危险、而收获最大的航海探险。那时虽然有了哥白尼的日心说,人们开始认识到地球是圆的,但对着宽达6000公里的浩翰无边的大西洋,只能驾驶顺风时每小时也不过只有10海里(约20公理)的帆船,难免忧心忡忡地提出很多问号!因为,就算地球是圆的。直径有多大?陆地在哪个方向上?去那里是否顺风?在出发前都不清楚。虽说不是九死一生,也必须抱着有去无回的思想准备才能上路。但是,哥伦布深受马可波罗游记和当时关于印度的传说的影响,他深信这些富饶的国家虽然都在东方,但在球形的地球上,向西航行也能够同样到达。他把他的看法到各国游说,希望能够得到支持。终于,他打动了当时野心勃勃的西班牙国王的心。给了他三艘帆船和物资,让他带领120人去进行这次探险,如果成功了,对西班牙的海外扩张也是有好处的。1492年8月3日清晨,天刚破晓,哥伦布带领他那小小的船队和120人从帕洛斯港启航了。他自己乘坐的旗舰圣玛利亚号长25米,载重量不过120吨。其它两艘叫王牌号和少女号,载重量只有60吨和40吨。在这三艘小船上装足了淡水和食物,准备在大西洋上持久航行。在这茫茫无边的大西洋了,像哥伦布这样坚信成功的人并不多,就是连哥伦布自己除了信念之外,其余也是茫然无知。这样盲人瞎马地在海上闯荡,自然会有意见分岐。哥伦布面对航行的困难和不同意见的攻击,自然忙得焦头烂额,心力憔悴,日夜焦急地等待大陆出现。也许是上帝的恩惠,哥伦布在航行时走了好运。首先,他是在夏天出发的,根据现在的气候知识,在夏天大西洋的副热带高压靠北,东北信风带虽也比较靠北。但这对接近40。N的帕洛斯港口出发的船只来说,还是不容易进入东北信风带,要得到顺风是困难的。但幸运的是当船队进入面积达六七百万平方公里位于大西洋中部的马尾藻海域时,却吉人天相,船队遇见了在这里很少出现的风天,终于度过了这段危险的航程。这种顺风的天气挽救了哥伦布的船队,也推动了西方世界的发展。10月11B,船队经过69天的航行后,终于到达了中美洲的巴哈马群岛中的华特林岛。哥伦布一行在中美洲发现了一些岛屿,他还误认为到了印度。至今这里的土著民族还叫印第安人,就是哥伦布误会的结果。哥伦布在得到大量黄金与财宝后,又带了当地特产,掳掠几个土人带回西班牙,以便进贡国王。船队于1493年1月15日启航回国,并于3月16日返回西班牙。这次返航因为是在冬季,这时40。N及其以南的地区已为西风。回国船队在这有利的条件下,只用了60天就走完了航程。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在情况不明的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冒险。如不偶然地得到顺风,是不可能胜利完成的。7 .数字地球什么是“数字地球”呢?所谓“数字地球”,可以理解为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统一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其核心思想是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整个地球的自然和社会活动诸方面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并使普通百姓能够通过一定方式方便地获得他们所想了解的有关地球的信息,其特点是嵌入海量地理数据,实现多分辨率、三维对地球的描述,即“虚拟地球”。通俗地讲,就是用数字的方法将地球、地球上的活动及整个地球环境的时空变化装入电脑中,实现在网络上的流通,并使之最大限度地为人类的生存、可持续发展和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娱乐服务。严格地讲,数字地球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为纽带运用海量地球信息对地球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并利用它作为工具来支持和改善人类活动和生活质量。8 .数字地球与精细农业下一世纪农业要走节约化的道路,实现节水农业、优质高产无污染农业。这就要依托数字地球,每隔35天给农民送去他们的庄稼地的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农民在计算机网络终端上可以从影像图中获得他的农田的长势征兆,通过GIS作分析,制定出行动计划,然后在车载GPS和电子地图指引下,实施农田作业,及时地预防病虫害,把杀虫剂、化肥和水用到必须用的地方,而不致使化学残留物污染土地、粮食和种子,实现真正的绿色农业。这样一来,农民也成了电脑的重要用户,数字地球就这样飞入了农民家。到那时农民也需要有组织,有文化,掌握高科技。9 .数字地球与智能化交通智能运输系统是基于数字地球建立国家和省市、自治区的路面管理系统、桥梁管理系统、交通阻塞、交通安全以及高速公路监控系统,并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电子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运输管理体系,而建立起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和管理系统,实现运输工具在道路上的运行功能智能化。从而,使公众能够高效地使用公路交通设施和能源。具体地说,该系统将采集到的各种道路交通及服务信息经交通管理中心集中处理后,传输到公路运输系统的各个用户(驾驶员、居民、警察局、停车场、运输公司、医院、救护排障等部门),出行者可实时选择交通方式和交通路线;交通管理部门可自动进行合理的交通疏导、控制和事故处理;运输部门可随时掌握车辆的运行情况,进行合理调度。从而,使路网上的交通流运行处于最佳状态,改善交通拥挤和阻塞,最大限度地提高路网的通行能力,提高整个公路运输系统的机动性、安全性和生产效率。对于公路交通而言,ITS将产生的效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提高公路交通的安全性。- 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汽车运输对环境的影响。- 提高公路网络的通行能力。-提高汽车运输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各方面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通过系统的研究、开发和普及,创造出新的市场。

    注意事项

    本文(第三章地球与宇宙.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