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空调系统性能评价标准.docx
CECST/CECSXXX-2023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辐射空调系统性能评价标准Evaluationstandardforradiantairconditioningsystem(征求意见稿)*出版社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辐射空调系统性能评价标准EvaluationstandardforradiantairconditioningsystemT/CECS-2023主编单位:建科环能科技有限公司批准单位: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施行日期:20年月日*出版社2023北京根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关于印发2021年第二批协会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协字202120号)的要求,编制组经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外和国内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本标准共分7章和3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舒适、节能、控制和管理等。本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直接或间接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标准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环境与节能专业委员会归口管理,由建科环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反馈给建科环能科技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定门外小黄庄路9号,邮政编码:100013,邮箱:xx)O主编单位:建科环能科技有限公司参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主要审查人:前言31总则12术语23.33. 1*34. 2评价与等级划分34舒适55. 1控制项54. 2得分项55节能85. 1控制项86. 2得分项86控制127. 1128. 2夕)127管理149. 1控制项1410. 得分项14附录A抽样规则15附录B测试方法16附录C资料清单20用词说明21引用标准名录22Contents1GeneralProvisions12Terms23 BaSiCReqUIrementS.33.1 GeneralProvisions33.2 Evaluationandgrading34 Comfort54.1 CommonIndex54.2 CharacteristicIndex55 Energy85.1 CommonIndex85.2 CharacteristicIndex86 Control126.1 CommonIndex126.2 CharacteristicIndex127 Manage147.1 CommonIndex147.2 CharacteristicIndex14Appendix A SamplingPrinciple15Appendix B TestMethod16Appendix C Filelist20ExplanationofWording211.istofQuotedStandards22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251总则1. o.1为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明确民用建筑辐射空调系统评价指标,规范评价方法,提高建筑室内环境质量,保证人员的身体健康,降低空调系统能耗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民用建筑中辐射空调系统性能的评价。1.0.3辐射空调系统性能的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现行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2.0.1辐射空调系统radiantairconditioningsystem以辐射供冷、供暖的方式来承担主要的建筑显热负荷,并利用处理过的新风来承担全部建筑潜热负荷的空调系统。2.0.2热舒适thermalcomfort人对热湿环境的主观满意程度。2.0.3冷吹风感draft因空气流动引起的人体局部不同程度的寒冷感。2.0.4辐射表面radiantsurface以辐射换热方式为主与室内空间进行热交换的表面。2.0.5辐射表面平均温度averagetemperatureofradiantsurface辐射供冷及供暖装置辐射表面所有温度测点的算术平均值。2.0.6温度梯度temperaturegradient两相邻等温面的温度差与该两面的垂直距离之比值。2.0.7体感温度operativetemperature具有黑色内表面的封闭空间内的均匀温度,人体在空间内与周围的辐射和对流换热之和,与在设计房间内的换热量相同,又称操作温度。3基本规定3.1 一般规定3.1.1 辐射空调系统性能评价应以建筑物内主要功能房间、区域或单栋建筑、多栋建筑构成的系统为对象。当建筑中90%以上主要功能房间或区域满足某评价等级条件时,可判定该系统达到相应等级。3.1.2 辐射空调系统评价应在系统竣工验收并投入正常使用一年后进行。完成辐射空调系统施工图设计后,可进行预评价。3.1.3 辐射空调系统申请评价时应提供系统施工图设计文件及工程竣工验收资料。3.1.4 检测使用的仪器、仪表应在合格检定或校准合格有效期内,精度等级及最小分度值应能满足工程性能测定的要求。3.2 评价与等级划分3.2.1 辐射空调系统性能评价指标体系由舒适、节能、控制、管理4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均包括控制项和评分项。3.2.2 控制项的评定结果为达标或不达标;评分项的评定结果为分值。323辐射空调系统性能评价按总得分确定等级。324评价指标体系4类指标中舒适和节能指标总分为100分,控制和管理指标为60分。4类指标各自的评分项得分Qi、Q2、Q3、Q4按参评系统该类指标的评分项实际得分值除以适用于该系统的评分项总分值再乘以100分计算。3.2.5 辐射空调系统性能评价的总得分按下式3.2.5进行计算,其中评价指标体系4类指标评分项的权重WlW4按表3.2.5取值。Q=WIXQl+W2X+wz3XQ3+W4X(?4(3.2.5)表3.2.5辐射空调系统各类评价指标的权重舒适Wl节能W2控制W3管理W4居住建筑0.400.300.150.15公共建筑0.320.370.180.133.2.6 辐射空调系统性能评价分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3个等级。3个等级的辐射空调系统均应满足本标准所有控制项的要求。当总得分分别达到70分、80分、90分时,辐射空调系统性能的等级分别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4舒适4.1 控制项4.1.1 在室内设计温度、湿度条件下,系统辐射表面不应结露。4.1.2 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应满足设计要求。4.2 得分项421主要功能房间室内热湿环境参数应满足设计要求,评价总分值为10分,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实测室内干球温度与设定温度偏差,按表421-1的规则评分;表4.2.1J室内实测温度评分规则室内实测温度与设定温度的偏差(冬,夏季)得分士15÷232室内实测相对湿度,按表421-2的规则评分。表4.2.1-2室内实测相对湿度评分规则室内相对湿度实测值RH得分夏季冬季40%RH60%40%RH60%560%<RH70%30%RH<40%34.2.2主要功能房间室内的温度分布应均匀,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垂直温度梯度W0.8°Cm,得10分;2垂直温度梯度L5°Cm,得5分。4.2.1 设置空气净化装置降低室内污染物浓度,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设置具有效率级别不低于高中效空气净化装置的集中式或分户式新风系统,且室内实测PM25和PMIo的日均浓度比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规定限值降低20%,得G分;2未设置新风系统,在空调回风系统内部设置效率级别不低于高中效的净化装置,或在室内设置洁净空气量适宜的独立空气净化装置,且室内实测PM2.5和PMK)的日均浓度比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规定限值降低20%,得5分。4.2.2 采取措施优化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声环境,辐射空调系统相关设备传播至主要功能房间的噪声值,应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环境通用规范GB55016的规定限值,评价总分值为8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低于限值3dB以上,得8分;2低于限值(0-3)dB,得5分。4.2.3 辐射末端承担全部显热负荷的比例,评分总得分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辐射末端承担全部显热负荷的比例280%,得10分;2辐射末端承担全部显热负荷的比例80%,且250%,得5分。4.2.4 辐射表面平均温度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辐射供暖供冷技术规程JGJ142的要求,评价总分值为8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4.2.5 供暖表面温度低于表4.2.6推荐温度区间下限Ic以上,夏季辐射供冷表面温度高于20,得8分;2在表4.2.6推荐的温度区间内,得4分。表4.2.6辐射供暖、供冷表面平均温度推荐温度区间辐射末端设置位置温度区间(C)供暖供冷地面人员经常停留25-2719人员短期停留28-30219顶棚房间高度2.5-3.0m28-30217房间高度3.1-4.0m33-36墙面距地面Im以下<35217距地面l3.5m<45427辐射末端表面温度应均匀,评价总分值为8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辐射表面平均温度与最低温度的差值得8分;2辐射表面平均温度与最低温度的差值W2C,得4分。428主要功能房间体感温度,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GB/T50785第4.2.5条中图示的舒适范围,评价总分值为8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热湿环境位于I级舒适区,得8分;2热湿环境位于11级舒适区,得5分。4.2.9 新风系统应合理选择室内送排风口位置,保持室内气流组织合理和高效,评分总得分为14分,按下列规则评分并累计:1采用下送上回的气流组织方式,得4分;2采用地面送风时,设计工况下的出风口风速W0.4ms,得3分;采用顶送风时,设计工况下的出风口风速W2ms,得3分;3设计工况风口出风温度不低于15,得4分;4设置送风口的房间,关闭房门时有排风通道,得3分。4.2.10 室内空间应没有冷吹风感,测试房间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GB/T50785规定的由冷吹风感引起的局部不满意率达到1级要求,得6分。4.2.11 设计工况下,各出风口风速应均匀,评价总分值为8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出风口风速最大偏差小于25%,得8分;2出风口风速最大偏差小于50%,得4分。5节能5.1 控制项5.1.1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应符合国家有关节能标准的要求。5.1.2 空调冷源的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电冷源综合制冷性能系数(SCoP)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的规定。5.2 得分项5.2.1 应按房间的朝向细分供暖、供冷区域,并应对系统进行分区控制,评价总分值8分,并按表5.2.1的规则分别评分:表5.2.1温控原则建筑类别控制原则得分居住建筑分室控温8分户控温3公共建筑分区控温8522辐射的供回水温差应合理,评价总分值6分,并按表5.2.2的规则评分:表522温差评分规则供冷供暖得分辐射供回水温差,。C2.54C2461.52.5°C;45463523辐射平均供水温度应合理,评价总分为8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夏季218,冬季W30°C,得8分;2夏季16C18°C,冬季30°C32C,得5分。524新风机组应符合相关规定,评价总分值为25分,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户式辐射空调系统的新风机组的送风含湿量、噪声值等符合现行团体标准户式辐射用新风除湿机T/CECS10095及现行国家标准户式新风除湿机GB/T40397的相关规定,集中辐射空调系统新风机组的性能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组合式空调机组GB/T14294的相关规定,得6分;2新风机组具有多档或连续调节风量的功能,得4分;3新风机组能实现部分或全回风工况运行,得3分;4新风机组夏季送风具有再热调温功能,得3分;5新风系统设有排风热回收装置,得3分;6新风系统具有加湿功能,得4分。7设有排风热回收装置,且当室外温度适宜时,可实现热回收装置旁通,得2分。525新风系统的各支路、机组进出口等处设有风量调节装置,并通过风系统调试实现平衡,评价总分为8分,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设计工况下,新风系统总风量与设计风量偏差v±10%,得4分;2设计工况下,各风口实测风量与设计值偏差±15%,得4分。5.2.6 系统的冷、热源机组能效均优于有关现行国家标准能效限定值的要求,评价总分值15分,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5.2.7 义工况下,冷、热源机组能效均满足现行有关国家标准能效限定值的要求,并按表526分别评分;2运行工况下,冷、热源机组实测能效满足表5.2.6最低评分项要求,得5分。表5.2.6-1冷、热源机组能效提升幅度评分规则(一)机组类型能效指标参照标准评分要求电机驱动的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制冷性能系统CoP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限值提升5%提升10%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制冷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全年性能系数APF直燃型嗅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制冷、制热性能系数锅炉热效率限值提高1个百分点提高2个百分点水(地)源热泵机组全年性能系数(ACOP)现行国家标准水(地)源热泵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307212级能效等级限值1级能效等级限值1级能效等级限值提升10%得分4710表526-2冷、热源机组能效提升幅度评分规则(二)机组类型能效指标参照标准评分要求燃气采暖热水炉热效率现行国家标准家用燃气快速热水器和燃气采暖热水炉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2()6652级能效等级限值1级能效等级限值蒸汽型漠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制冷、供热性能系数(COP)现行国家标准漠化锂吸收式冷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295402级能效等级限值1级能效等级限值得分510527结合项目特点和当地自然资源条件、能源条件,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评价总分为8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可再生能源供暖或供冷装机占比80%,得8分;25O%可再生能源供暖或供冷装机占比80%,得6分;320%可再生能源供暖或供冷装机占比50%,得3分。5.2.8 辐射系统优先选用高温冷源供冷,评价总分为6分,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合理利用蒸发冷却、地下水或土壤源换热等自然冷源实现冬季和过渡季供冷,得3分;2采用人工高温冷源,如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高出水温度冷水机组JBrr12325要求的高温冷水机组,得3分。5.2.9 采用合理措施降低空调水系统输配能耗,评价总分为6分,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对单台或多台水泵的一次泵空调水系统,循环水泵采用变频调速控制;对多级泵或间接换热的空调水系统,用户侧循环水泵采用变频调速控制,得3分;2设计工流量下,水泵实测运行效率大于铭牌值的85%,得3分。5.2.10 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满足相关国家标准要求,评价总分为5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设计风量下,户式系统新风单位风量耗功率不大于0.45Wm3h,得5分。2设计风量下,集中系统单位风量耗功率比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O189的要求低20%,得5分。5.2.11 外露的管道和设备的保温应完整和连续,测试运行期间,没有凝露出现,评价分值为5分。6控制6.1 控制项6.1.1 能够实现针对本地区不同季节气候特点的系统自动运行控制。6.1.2 新风机组运行回风工况时,回风量不应超过设计新风量。6.2 得分项621设置空气质量监控系统,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具有监测PMlo、PM25CO2浓度等的空气质量监测系统,且具有存储至少一年的监测数据和实时显示等功能,得2分;2空气质量监测系统与所有室内空气质量调控设备组成自动控制系统,且具备主要污染物浓度参数限值设定及越限报警等功能,得3分;3空气过滤器具有阻力检测或计重检测功能,需清洗或更换时有报警提示,得3分;6.2.1 外空气质量数据实时展示功能,得2分。6.2.2 对建筑主要功能房间室内热湿环境进行集中监测,评价总分值为5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对只有一户的系统,对室内热湿环境监测的面积不少于总面积的50%,得5分;2居住建筑,对典型户的室内环境进行集中监测,监测户数不少于同户型总户数的5%,得5分;3公共建筑,分层、分朝向、分类型进行室内环境的集中监测,监测面积不少于系统总面积的20%,得5分。623对于厨房等需要局部排风部位,设有自然或机械补风措施,且补风与排风连锁控制,评价分值为5分。624新风系统和排风系统应联动控制,风机变频运行时要保证室内的正压,评价分值为8分。625系统具有防结露措施,评价总分值为8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住宅采用分室多点控制,公建采用分区控制,得8分;2其他措施,得4分。6.2.6 严寒和寒冷地区,室外安装的设备和管路具有防冻保护措施,评价分值为8分。6.2.7 系统中的温度、压力、流量、热量、电量、燃料消耗量等监测和计量仪表齐全,定期校验与维护,评价分值为8分。628系统设有自动远传的能耗计量系统,评价总分值为8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户式系统对典型户的供暖,供冷能耗进行分项计量并自动远传,对多户系统计量户数不小于同户型总户数的5%,得分8分;2集中系统应设分类,分级用能自动远传计量系统,并记录使用人数、室外环境参数,纳所有数据进入能源监管平台系统,得分8分。7管理7.1 控制项7.1.1 系统运行过程中未产生废气、污水、噪声等各种污染。7.1.2 新风引入口位置不被污染。7.2 得分项7.2.1 选取不少于抽样样本数的系统用户进行用户使用满意度调研,根据主观满意率确定得分,评价总分值为20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主观满意率N90%,得20分;280%主观满意率90%,得16分;370%主观满意率80%,得12分;460%W主观满意率70%,得8分;550%主观满意率60%,得4分。7.2.2 系统设计、施工、调试期间的所有原始技术资料应齐全且妥善保管,并应随时与项目实际情况核对校验,评价总分值为12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资料完备,得12分;2基本完备,得6分。7.2.3 系统应建立合理的运行管理档案,检查、清洗和维护记录齐全且按方案实施,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资料完备且管理合理,得10分;2资料基本完备或资料完备管理基本合理,得6分。7.2.4 配备专业的专职管理团队,人数配备合理,并掌握节能运行策略及安全操作规程,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人员配备齐全,技术水平熟练,岗位责任制落实完备,得10分;2人员配备基本齐全,技术基本熟练,岗位责任制落实基本完备,得6分。725指导使用者正确使用系统,编制系统使用说明、用户行为指导手册,并开展宣贯普及活动,评价分值为8分。附录A抽样规则A.0.1抽样样本量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居住建筑以一户为测试样本,公共建筑以100m2为测试样本;2应根据测试样本总量N确定抽样样本量n。表AOl测试样本抽样规则序号测试样本总量N抽样样本n11121-103310-505450-200105200-500156500-1000207IOoo以上25注:1居住建筑的抽样样本要包括首/标/顶层及所有基本户型;2公共建筑的抽样样本要包括东/南/西/北四个朝向;3居住建筑测试户型至少要包括客厅和主卧,同时满足测试房间的数量不小于该户型应用辐射系统房间数量的50%o附录B测试方法B.1测试仪器测试用各类仪器仪表,应附有有效使用期内的计量检定合格证,其准确度应符合表B.1的规定。表B.1测试仪器测量参数测量仪器测量范围测量精度空气温度膨胀式电阻式热电偶式-1050±0.2表面温度接触式温度计红外辐射计-1050÷0.2C相对湿度干湿球温度计露点式湿度计氯化锂湿度计电容式湿度计0%100%±2%空气流速叶片风速计风杯风速计热线风速计热球风速计热敏电阻风速计超声波风速计激光风速计03ms±0.1m/s电功率电能记录仪0-500kw0.1kw水温电阻温度计热电偶温度计O-1000C±0.1噪声声级计0.5dBB.2测量条件B.2.1冬季测量,室外日最低温度与室内设计温度的温差不应小于设计温差的50%oB22夏季测量,室外日最高温度与室内设计温度的温差不应小于设计温差的50%,室外日最高湿度与室内设计湿度的湿度差不应小于湿度差的50%oB.2.3检测前,系统应连续运行24h以上且达到稳定。B.2.4测试周期应不小于24小时,测试时间间隔应不小于15分钟。8.3 测点位置与数量BAl室内环境测点的数量和位置应根据房间或区域面积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房间或区域面积小于等于16?的,应测试房间的中心;2房间或区域面积大于16?但是小于等于30m2的,应选择测试区域对角线上的两个等分点作为测点;3房间或区域面积大于30?但是小于等于60?的,应选择区域对角线上的三个等分点作为测点;4房间或区域面积大于60n?的,应选择测试区域两个对角线上的五个等分点作为测点。8.3.2 测量垂直温度和湿度时,测点应分别距离地面0.1m,0.6m,l.lm,1.7m。8.3.3 辐射表面温度测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温度计应与辐射表面紧密粘贴;2温度测点数量不应少于5对,其中一半测点应沿热媒流程均匀布置在加热/供冷管上,另一半测点应设在加热/供冷管之间且沿热媒流程均匀布置。B.3.4室内噪声测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面积小于30?的房间,在被测房间内选取1个测点,测点应位于房间中央;2对面积大于等于30?、小于100n?的房间,选取3个测点,测点均匀分布在房间长方向的中心线上,房间平面为正方形时,测点应均匀分布在与最大窗平面平行的中心线上;3对面积大于等于100m2的房间,可根据具体情况,优化选取能代表该区域室内噪声水平的测点及测点数量。4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测点距地面的高度应为1.2m1.6m;2)测点距房间内各反射面的距离应大于等于1.0m;3)各测点之间的距离应大于等于1.5m;4)测点距房间内噪声源的距离应大于等于1.5m。注:对较拥挤的房间,上述测点条件无法满足的情况下,测点距房间内各反射面(不包括窗等重要的传声单元)的距离应大于等于0.7m,各测点之间的距离应大于等于0.7m。8.3.5 风速的测点应符合下列规定:1按风口截面大小,划分为若干个面积相等的小块,在其中心处测量;2尺寸较大的矩形风口可划分为同样大小的812个小方格进行测量;3对尺寸较小的矩形风口,一般测46个点;4对圆形风口,按其直径大小在圆弧上可分别测46点。8.3.6 辐射空调系统进出口水温的测点布置在分集水器上。8.4 数据处理8.4.1 垂直温度梯度应按下式计算ti=(tb-ta)/(hb-ha)(B.4.1)式中:tia、b两测点对应的垂直温度梯度,/m;tb、taa、b两测点对应的温度,;hb、haa、b两测点相对同一基准平面的位置高度,mo8.4.2 垂直湿度梯度应按下式计算i=(b-a)/(hb-ha)(B.4.2)式中:ia、b两测点对应的垂直湿度梯度,%/m;b>aa、b两测点对应的湿度,%;瓜、haa、b两测点相对同一基准平面的位置高度,mo8.4.3 辐射表面平均温度应按下式计算t=(t1+t2+t3+tn)/n(B.4.3)式中:某一辐射表面某时刻的平均温度,;tl、t2、t3、tn某一辐射表面同一时间的检测温度,on某一辐射表面同一时间检测的温度总数,个。附录C资料清单表C.1原始技术资料清单原始技术资料清单序号文件名称1设计施工图2图纸会审记录,设计变更单3系统竣工图4主要设备、材料合格证明及进场实验报告5仪器仪表合格证明,校正记录6隐蔽工程施工验收记录7设备,风管,水管系统施工验收记录8设备单机试运转记录9风系统,水系统及空调系统综合试运转与调试记录10表C.2运行管理技术清单运行管理技术资料清单序号文件名称1系统运行管理及维保方案2系统易损易耗部件采购及更换记录3空气过滤器清洗或更换记录4辐射末端装置维修或更换记录5系统日常报修及处理记录6运行能耗记录及分析资料7季节转换方案及换季保养记录用词说明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款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可采用“可”。引用标准名录本标准引用下列标准。其中,注日期的,仅对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本标准;不注日期的,其最新版适用于本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GB/T50785-2012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2021建筑环境通用规范GB-55016组合式空调机组GB/T14294-2008家用燃气快速热水器和燃气采暖热水炉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20665溟化锂吸收式冷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29540水(地)源热泵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30721户式新风除湿机GB/T40397辐射供暖供冷技术规程JGJ142-2012高出水温度冷水机组JB/T12325户式辐射用新风除湿机T/CECS10095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辐射空调系统性能评价标准T/CECS×××××-2023条文说明制定说明本规程制定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各类辐射空调系统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总结了我国辐射空调系统工程建设的实践经验,同时参考了国外先进技术法规、技术标准,通过对辐射空调系统典型案例调研和实际项目的系统运行效果测试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本规程编制原则为:(1)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2)实事求是,符合辐射空调系统发展的现实情况;(3)创新引领,促进辐射空调行业健康发展。关于评价参数的选择与标准的制定、评价指标的权重、评价参数的测试方法、抽样规则等重要问题,编制组给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措施,编制组将对其他尚需深入研究的有关问题多方取证、试验探究和工程应用后对规程进行更新补充。为便于广大技术和管理人员在使用本规程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款规定,辐射空调系统性能评价标准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规程的条文说明,对条款的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注意的有关事项等进行了说明。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标准正文及附录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参考。目次1总则262术语273基本规定283.1 一般规定283.2 评价与等级划分284304.1 控制项304.2 得分项305节能355.1 控制项355.2 得分项356控制386.1 控制项386.2 得分项387407.1 控制项407.2 得分项40附录A抽样规则41附录B测试方法42附录C资料清单431总则i.o.1本条规定了标准的编制目的。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能源的发展相对滞后,发展经济所需的能源更多将依靠节能来补充。近年来,建筑节能项目的实施中出现以牺牲室内环境水平来达到降低建筑能耗目的的做法,这是对建筑节能工作的误读。改善建筑室内环境品质,提高舒适度的同时,节能降耗、减少环境污染变得愈加重要和迫切。人们对建筑节能和环境质量的迫切要求,促使了室内制冷和取暖的方式的不断的发展。在这个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核心问题就是舒适性和节能性之间的平衡关系。传统的制冷空调系统正面临能源浪费、室内空气品质恶化、热舒适性差等诸多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针对传统空调系统形式做出改进,采用更先进的室内空调末端使室内热环境控制更为合理,更为舒适。1.0.2本条规定了本标准的适用范围,即适用于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其空调末端形式全部或部分采用辐射供冷/暖的舒适性空调系统。这里强调辐射末端必须具有供冷的功能,仅设有辐射供暖末端,供冷需要其他常规空调末端形式的空调系统(如地板供暖),不属于本评价标准范畴。1. 0.3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是参与辐射空调系统性能评价的前提条件。本标准侧重点在于对使用过程中的运行效果进行评价,主要包括舒适、节能、控制、管理四部分,并未涵盖整个空调系统的设计、施工、材料、调试、安全性等方面,故参与评价的辐射空调系统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 0.1以辐射供冷、供热的方式来承担主要的建筑显热负荷,利用处理过的新风来承担建筑湿负荷的空调系统。2.1 .2人对热湿环境的主观满意程度。2.2 .3因空气流动引起的人体局部不同程度的寒冷感。2.0.4以辐射换热方式为主与室内空间进行热交换的表面。2.0.5辐射供冷及供暖装置辐射表面所有温度测点的算术平均值。2.0.6两相邻等温面的温度差与该两面的垂直距离之比值。2.0.7两相邻等湿面的湿度差与该两面的垂直距离之比值。3基本规定3.1 一般规定3.Ll本条规定的“主要功能房间或区域”指的是:这些功能房间的数量(或)房间的累积总面积等,在一个建筑中占有最大的比例或区域。例如:办公建筑中的办公室,旅馆建筑中的客房,住宅建筑中的起居室、卧室等。当空调系统的主要功能房间/区域采用辐射空调系统,且90%以上(含)的抽样样本量满足某评价等级条件时,可判定该系统达到相应等级。3.1.2本条规定了辐射空调系统评价的时间节点要求。相较于传统对流式空调系统,辐射空调系统需要更精细化设计与施工、性能化建筑与设备、智慧化运维等多环节的全过程管控。因此本规范不按传统评价标准区分“设计”和“运行”阶段,一是简化评价流程与指标体系,二是意在更关注系统实施后实测的室内舒适性和系统节能性,推动辐射空调的应用领域更健康的发展。3.1.3本条是对申请评价方提交文件提出的要求,主要有:施工图设计文件,包括各专业(主要是建筑和暖通专业)施工图纸,计算书等竣工验收资料,包括各专业(主要是建筑和暖通专业)的竣工图纸,计算书等3.L4本条对应用于建筑室内环境,空调系统性能检测的仪器、仪表性能和精度要求做了规定。仪器仪表的性能要求可参考本标准附录Bo3.2 评价与等级划分3. 2A本条明确了辐射空调系统性能评价的四个出发点:1舒适:从满足人员对舒适性室内环境的需求侧出发,对室内热湿环境,声环境、人体热舒适、空气品质等的评价;2节能:从空调系统冷热源、辐射供冷/热末端的供给侧出发,对空调系统设计参数是否合理、设备性能是否高效,系统整体运行是否节能低碳的评价;3控制:从供给-需求侧灵活匹配、动态响应的角度出发,评价辐射空调系统是否可实现自动化运行,节能控制,故隙诊断和远程管理等。管理:从项目的施工质量把控,后续运维管理水平角度出发,评价辐射空调系统是否可以实现长期、高效、稳定运行。4. 2.2控制项为必备项,当存在控制项不满足时则该项目判定为不满足辐射空调系统的分级标准。评分项,根据评价条文的规定确定得分、不得分或得分时根据具体达标程度确定分值。本标准中评分项条文主干部分给出的赋分方式几下几种:1)当一条条文评判一类性能或技术指标,且不需要根据达标程度分级赋分时,该项赋予固定分值,即该条的分值为O分或固定分值,在条文主干中的表述为“评价分值为某分”;2)当一条条文评判一类性能或技术指标,但需要针对不同建筑类型或特点进行分别评判,即得分值按款或项分别赋分时,各款或项得分为该条的得分,在条文主干部分的表述为“评价总分值为某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3)当一条条文评判多个技术指标,将多个技术指标的评判以款或项的形式表达,并按款或项赋分,该条得分为各款或项得分之和,在条文主干部分的表述为“评价总分值为某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5. 2.3评价指标体系的舒适、节能、控制、管理4类指标的总分为100分,4类指标各自不设最低得分限制。参评建筑无论建筑类型和辐射系统形式,应参评所有条/款。3. 2.4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