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教案(完整版).docx
学前教育学第一章学前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理解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区别学前教育和学前教育学的概念。教学重点:学前教育学的发展,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学难点:学前教育的广义与狭义的区别教学方法:讲授、讨论什么是教育?今天,“教育”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人身心施加影响并促进人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广义的教育与狭义的教育。可以说,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和规范的教育,由于学校教育具有独特结构和功能,因而在近现代成为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核心部分,对其他各种教育起着示范和主导作用.这是我们讲的广义和狭义的教育,明确了教育的概念后,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学前教育。第一节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一、学前教育及其年龄划分学前教育:从出生到学龄前儿童的教育现象与教育活动。通常们认为,3岁前是儿童身心发展比较重要的阶段,从出生到3岁前为婴儿期教育阶段,也称先学前期.从3岁到6、7岁称为学前期.由此构成了完整的学前教育阶段幼儿教育主要指的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或说早期教育的后半阶段,前面与。一3岁的婴儿教育衔接,后而与初等教育衔接,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血登B的阶段。学前教行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学前教育与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泛指6(7)岁前儿童的教育,包括学前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学前社会教育指凡由社会设施或资助,实施或辅导的各种机构或组织。在我国以托儿所、幼儿园为主。此外,还有多种形式的家庭托儿站、游戏小组一、咨询所等.学前教育学:以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研究学前教育的任务、内容、手段和方法,揭示在儿童和教育者的共同活动中,怎样对儿童施加教育影响,促进儿童在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几方面主动发展的规律的科学.二、学前教育学的研窕对象与任务学前教育学是研究和探讨学前儿童教育现象极其规律的一门科学。研究对象:O岁前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内容:(讨论:你认为学前教育应该研究哪些内容)教材的体例研究任务:总结实践经裁,进行理论研究,探讨规律,指导实践,提高学前科学教育水平:为国家和有关部门制订政策、措施、进行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三、学前教育学的特点1、是一门年轻的学科:2、综合性的学科:3、实践性很强的学科:4、不断发展的学科.第二节学前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学前教育学形成与发展的各个阶段,掌握各阶段主要流派代表人物的主要教育观点.了解学前教育学的发展趋势。教学重点:各发展阶段主要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极其教育思想教学方法:讲授学前教育学的形成发展阶段对一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回顾,能够使我们更明确认识这门学科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做出分析与评价。一、孕育阶段:(15世纪以前)学前教育思想散见在各种著作之中,最初散见在谚语中,如“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教儿婴孩,教妇初来”等国外些哲学家、思想家很早提出关于教育的一些看法和主张。如:占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柏拉图还第一次提出了儿童从出生起就在专门机构中养育的学前公共教育思想.亚里上多德的政治学,也曾提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内容。中国古代有些教育家十分重视学前教育,如魏晋南北朝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出,对儿童应从“婴稚”时期起“便加教诲”,认为俗谚“教儿婴孩,很有道理;并强调父母对年龄幼小的子女不能“无教而有爱宋代朱熹也重视儿童入学以前的教育,主张“生子必持乳母”,"乳母之教,所系尤切”,必须选择品德良好的乳母,才有利于婴幼儿的保教二、萌芽阶段(十六世纪后)在这一阶段,教育学已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批很有影响的教育专著。在不少论著中都概述了学前教育的思想,与古代相比,则更加系统、完整和更有现实性.影响较大的教育著作主要有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洛克的教育漫话法国教育家卢梭爱弥尔;裴斯泰洛奇的林哈德与葛笃德.三、初创阶段(十八世纪-二十世纪前半期)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学前教育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代表作人的教育。这本著作主要论述了关于婴儿期、幼儿期及少年期的发展和教育,展示了其学前教育思想,学前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首先也是由福禄贝尔提出的他在夸美纽斯和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影响下,又接受了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儿童教育思想.于1837年在布兰肯堡创设了一所收托17岁儿童的教育机构,1840年命名为幼儿园(Kindergarten).主要页献包括:1)、教育应当适应儿童的发展。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是渐进的过程,教育应适合儿童的发展,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实现儿童的天然禀赋.学前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幼儿园的教育应和学校不同他为学前儿童创设了一种不用书本的学校.2)、教育应以儿童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儿童是天生善的,儿童通过自我活动实现内部的发展.教师只为儿童提供条件,不进行干预,必要时才要儿童服从一定的要求.他还认为儿童生活在社会中,重视儿童与他人的交往应具有的品德.3)、游戏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他重视游戏的教育价值,认为游戏是一种创造性的生活,能促进儿童的成熟与学习.把游戏作为幼儿园的主要活动,还设计了一套游戏和教学材料.福禄贝尔的主要著作有:人的教育(1826)、慈母游戏和儿歌(1843)、幼儿园教育学(1862)。他某些教育思想,如强调儿童的自我发展,实现自然禀赋,忽视教育的作用,不够正确,有唯心主义观点,但他在实践上和理论上推动了各国幼儿园的建立和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做出了很大的页献。他为学前教育献身的精神也是值得比邻纪念的.他有一句名言:“来吧!让我们和我们的儿童生活在一起!”就是他思想和行动的格言.英国的欧文新社会观论人类性格的形成.美国教育家杜威匕张“教育即生活”,学校生活与儿童实际生活打成一片.“从做中学”,以儿童实际经验为起点,并使经验继续不断地改造.他还主张“儿童是中心”,教育活动是以儿童的兴趣和能力为依据的。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是继福禄培尔之后对教育理论有重大影响的又一代表人物°19世纪后期,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发展,为揭示学前教育的规律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促进了学前教育学的发展.她的教育思想是以她的儿童观为依据,她认为儿童自身具有发展能力,儿童的生长是内在生命潜力的发展.她强调儿童的自我教育方法,儿童通过与教学材料学习玩具的相互作用来学习,鼓励儿童自我指导和个人创造,蒙台梭利提出:学前儿童经历各种敏感期,易于学习某些知识和技能:教育主要在于提供适合于儿童发展的环境,通过儿童的自由活动促进自我发展.她强调感官教育,并设计了一套游戏和教学材料.但她的训练方法比较机械,脱离儿童的实际生活.她的学前教行理论流传很广,至今在西方一些国家仍有实施她的教育理论的幼儿园.蒙台梭利思想中所具有的实际意义和丰富内涵。在蒙台梭利出版的几部幼教著作中,蒙台梭利自己对“教育”所做的解释,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a. “教育就是协助孩子天性的活动.”b. “以活动为中心,观察儿童的天性,激发儿童的天性,发展儿童的天性,这才是教育的意义.”c. “我的教学法可以浓缩为一句话,那就是生命食粮的教育”*.d. “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把教育看作是协助儿童“生存下去的力量”,看作是一种对儿童天性的发展,看作是一种对儿童生命的完善.可以说这已经充分表现出了蒙台梭利对“教育”的理解,以及她自己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基本主张。在这种基本的教育思想中.最为根本的是一种“对人类生命本质的认识”.那就是认为人类的“生命”自身有一种本能的意识.有一种发展自身的需要,因而也就有了一种更为本质的教育的对象。有了这种对人类生命本质的认识,也就有了蒙台梭利教育的最本质的基础。这也就是蒙台梭利本人将其所从事的教育,定义为“1旗乎天性的教育”的缘故。这一时期,我国民主教育家蔡元培也提出了学前社会教育体系,提出以儿童为本位,让儿童个性得到自然、自由的发展,并认为应从胎儿期就开始进行教育.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于1923年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一南京鼓楼幼椎园.抗战时期,他又创建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一一江西实验幼师:对幼儿园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和设备进行了实验研究,撰写了儿童心理之研究、幼稚教育、家庭教育等著作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办园思想是“中国化”、“平民化”,主张在工农中普及学前教育,并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乡村幼推园和劳工幼稚园.他论述了幼儿教育的一些理论问题,发表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幼椎园之新大陆等著作.张雪门主办香山慈幼院的北平幼椎师范学校,并出版了幼稚园教育概论、新幼稚教育、幼椎园的课程、幼稚园组织法等著作.这些著作为建立中国学前教育学迈出了第步。总之,此期,几乎所有的教育家都提出了尊重儿童,热爱儿童,按照儿童的特点发展儿童的个性的观点,主张学前教育.应该有其特殊的内容和方法:提出教育必须“适应自然”,认为儿童一出生就具有一切首先的、理智的、身体的能力萌芽,如果用适应教育加以培养,就能使儿童的一切内在能力和谐地发展起来.这种教育思想虽过分强调自由发展,但在当时有进步意义.其次,系统提出了家庭教育的完整体系.历史上第一本学前教育的专门著作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件育学校(1632).在这本著作中,他全面地论述了儿童出生后头6年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提出了学前家庭教育的体系。提出家庭是一所母育学校,时亲便是主要的教师,对一至六岁的儿童进行学前教育.再次,重视儿童主动参加活动,发展感官,获得直接经验,并提出直观的教学方法.学前教育学从普通教育学中分化出来,开始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四、发展阶段(二十世纪中叶以后至现在)二十世纪以后,学前教育学的发展进入了提高理论化和科学化水平的新阶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为学前教育学的研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邻近学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学前教育学提供了科学基础,提高了学前教育的科学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前教育工作者总结本国学前教育的经验,并吸取国外有益的经验,在教育实践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进一步科学地揭示了学前教育的规律。对幼儿园一日教育过程的组织,儿童生活护理和身体锻炼,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语言和智力的发展以及幼儿园常识、体育、音乐、美工、计算冬科教学法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高等肺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和幼儿师范学校编写了学前教育学教材,这些都推动了学前教育学的发展.第三节现代社会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学前教育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近30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上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学前教育理论的研究有很大进展.一、国际化每一个国家,每一种社会的学前教育及其发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在现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媒体的介入,交通的发达,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的学前教育有了更多的了解与交流,国际间的合作也在不断加强.尤其在进入90年代后,世界芥国对学前儿童教育的国际沟通已成为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共同解决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独生子女问题等。国际公约的签订.现代社会学前教育发展的国际化趋势决定了现代学前教育的社会化与合作化的特征。现代社会学前教育不仅应该关注国内的教育发展趋势,而且还要关注国际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要了解他国的教育经验,既不能简单照搬,也不能简单的排斥一切.而是采用比较分析,选择采纳合理借鉴的方法,不断的完善学前教育理论.同时将本国的学前教育及时融入国际化的大背景,积极参与学前教育的国际行动.二、多样化在急剧变革的现代社会中,学前教育的发展必将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与控制。社会中的经济活动、文化活动、人口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等,都对学前教育的体制,观念,内容,与方法产生深刻的影响与猛烈的冲击。原先单一的办学体制,单一的教育模式,单一的教育理念已很难适应不同经济和不同文化发展地区对学前教育的不同要求。所以,现代社会的学前教育在适应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其教育体制,办学模式,教育理论的发展必然向多样化方向发展.解决新问题.三、科学化现代社会的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的科学化,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手段,科学研窕成果,科学教育观念对学前教有发展的影响作用.借鉴各学科的方法、手段、研究成果四、整体化完整的人,全面发展.身体、认知、情感、社会、个性等的和谐发展现代社会的学前教育,越来越关注儿童发展的各种需要,并尽可能为儿童发展创设应好的条件与丰富的环境,不仅保证其身体正常的生长发育,还要为他们提供参加文化,娱乐,和休息活动的机会,使他们获得在该社会条件下最充分的发展,从而避免孤立的,片面的发展。五、规范化随若社会经济与教育莎业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的学前教育机构呈现出多样化,规模化的发展方向.虽然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托幼机构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对各种不同的托幼机构的规范化管理,也已经成为世界学前教育共同的发展趋势.上述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既反映了学前教育的发展对管理的影响作用,也反映了学前教育管理对学前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只有把握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把握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思考与练习:1、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学?母育学校?2、简述福禄倍尔、蒙台梭利的主要教育观点.第二章学前教育与社会发展教学目的与要求:认识影响学前教育的社会因素,了解学前教育与政治、经济之网的关系,理解社会发展对学前教育的制约作用以及学前教育在社会发展当中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影响作用教学难点: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反作用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学前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学前教育理论中的重要问题。学前教育的本质特征主要从两方面来探讨,一方面是学前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一方面是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研究和认识这两方面的本质特征,才能使我们认识学前教育的基本规律,才能在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中有正确的方向,并取得艮好的发展。教有和学前教育是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是一项复杂系统的社会工程,它与社会的各种因素有着红杂的多边关系。学前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制度、传统文化、妇女解放、教育、科学技术、社区和家庭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一节学前教育的社会因素分析一、社会政治与学前教育(一)社会政治对学前教育性质的制约作用政治主要指国家性质、各阶级和阶层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国家管理的原则和组织形式等等.学前教育.的性质受社会政治的影响,并为政治所决定.学前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人的。对哪个阶级和阶层的子女进行教育,进行什么样的教育,要培养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些有关教育和学前教育的领导权、法令、方针政策、目的任务及教育制度的问题主要是由社会的政治决定。在人类历史中有阶级社会里,哪一个阶级掌握政权,哪个阶级在教育上也居于统治地位,掌握着教育的领导权.为他们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接班人、儿童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受着教育环境以及成人期待和社会期待的影响历史上不同形态的社会中,学前教育的性质也就不同.总之,在不同形态的社会,由于社会的政治不同,学前教有的性质也不同.但同时也要看到,由于学前教存是人的启蒙教育,在儿童日常生活的基本行为习惯和独苴生活能力的培养,基本动作的发展,智力的发展和认识自然环境等具体教育任务和内容方面,有一部分不随政治的改变而改变,而是相对独立的。因此,当前世界各国的学前教育在教育任务、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都有其相近的一面.(二)社会政治对学前教育发展的影响作用1、政府权力机关及职能部门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与领导,是发展学前教育的决定条件。2、政治对教育财政的影响。财政拔款、教育经费投入等.二、社会经济与学前教育(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与发展经济最终决定、制约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因而必然地决定、制约着教存的发展.生产力水平为学前教育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举办大规模的学前教育,也不需要发展学前教育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与发展:生产力水平制约着学前教育:生产关系制约着学前教有。(二)学前教育的内容、手段和设施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封建社会的教育一般侧重于道德、宗教礼仪、语言文字等方面,这一点不论是中国教育还是外国教育都有相似之处,叩和生产劳动相脱离.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充实且趋于系统化和现代化,教育也因此而得以发展。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学前教育内容和手段有了很大的变革.在教育内容方面,扩大了认识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内容和要,注重儿童儿童认识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求知欲的发展,注重发展儿童的智力和能力,特别是创造力,培养儿童社会交往能力,还有在音乐、绘画、阅读和外语的一些实验。在手段方面,儿童的游戏更为丰富多彩,多种多样,寓教育于儿童的日常生活,开发了各种观察、操作和实验活动,并运用了录音、幻灯、电视及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学前教育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学前教育是樱个教育的最初基础。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提高人的素质不只是在入小学后的教育,很重要的是在入学前的教育.学前教育在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方面的作用,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并且,学前教育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和工作,减轻家长养育幼小孩子的负担,使他们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工作和学习,从而为发展经济服务。三、社会文化与学前教育(一)文化的一般概念文化大体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指人类后天习得的并为一定群体所共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主要限于广义文化的精神层面.(二)文化与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广义的教育常被看作是人从出生到生命终止的全部感化的总和,包括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自觉的和自发的感化的总和。亦即把人类积累的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和品德,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所要求的人。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在于教育的对象是人,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狭义的教育通常指的是各种形式的学校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Si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S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从文化系统来说,教育可认为是文化的一个因素,也可以说,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价值而设计、创建的一种文化形式,一种文化行为.1、文化传递与教育2、文化选择与教育(三)文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作用1、中介作用2、渗透作用3、制约作用(四)我国传统文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十分丰富,有精华也有槽粕,且同时都对学前教育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十分广泛.如对教育目标、教行内容与方法、个体发展等方面的影响等.第二节社会变迁与学前教育问题教学目的要求:认识学前教育社会变迁的关系,进一步理解社会发展对学前教育的制约作用以及学前教育.在社会发展当中的重要作用.教学重难点:文化与社会变迁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社会变迁的含义:社会变迁(SOCialChange)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切现象和过程的总和。社会变迁既包含社会的进步和退步,又包括社会的整合和解体.一、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基本关系:关于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基本关系,已有明确的认识.教育社会学者通常把两者的关系分为三类:从社会变迁对教育制度的影响而言,教育是社会变迁的结果:从教育导致人们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变化最终引发社会变迁而言,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从教育对大多数社会变迁的影响而言,教育往往是社会变迁的条件.1、教育是社会变迁的结果社会变迁(尤其是剧烈的社会革命)会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学校教育的产生、教育制度的变革、教育目标和教育观念的变化、教育功能的变革等几乎都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在现代社会,社会任何方面的变化都会在教育方面留下痕迹.2、教有是社会变迁的动因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主要体现在教育培养人、传递新的意识形态、进而推动科技发展、经济振兴、文化繁荣与政治革新等方面.早在韦伯那里,就己指出了观念和意识形态对经济发展的页献,他认为,西方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形成于近代西欧,主要是因学校广泛传播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使社会成员具有了勤俭节约、自我奋斗、自我约束等的精神与品质.3、教育是社会变迁的条件教育具有双重功能:教育的显性功能(即预期达成的目标)往往是通过教育引起社会变迁的意义上加以设计的:同时教育还具有隐性功能(即在未被预计的情况下,在完成显性功能的过程中附带产生的功能),后者正是导致其他社会变迁的条件.同时,教育是社会变迁的条件还意味着,教育在引起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功能有限性”,教育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有其他相应的条件和环境。二、现代社会变迁与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观念、行为,也影响着周围的环境。这个环境既包括了生活环境、文化环境,也包括教育环境。通常我们认为,社会发展带来的观念更新、行为、环境变化,对人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因为它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更为丰富的人际资源。这是枳极的面消极的呢,现在社会的紧张以及对电脑等的过多依赖,也使得人们产生紧张、焦虑等心理障碍.那么社会的变迁对于儿童来讲呢?是不是一种理想的环境,如果不是,有利在哪里?又有什么不利呢?(讨论)高度科技化与学前教育高度科技化是现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特征。它带来了综合国力的增强,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度科技化,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是在科学日益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重视伴随着科学高度发展所带来的一些不R影响和负面效应。我们常常可以听说,高科技是一柄双刃剑。但是我们应该能够理解,科学技术本身是没有好坏之分的,使它有正负效应之分,是因为占有和使用它的人。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物质产品的高度技术化、智能化和自动化,使学前儿童在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承受着高新技术对其发展的负而影响.一方面,电视机的普及、电脑的产生、电动玩具的开发,极大的丰富了儿童的生活、扩大了知识而、增加信息量、拓展思维、开发智力:另一方面,也造就了一批电视儿童:越来越多的儿童以电视、电脑、电动玩具为玩伴,被过多的限制在荧屏前.、桌面上,以大脑活动和小肌肉操作取代其他各种丰富的活动,越来越多的儿童将自己封闭起来,长时间单独一个人被动的接受信息,只追求视觉、听觉的刺激,而舍弃触觉、运动觉的感受,这对于学前儿童人格发展极为不利.(一)高度工业化与学前教育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不断加剧了工业化的进程.所以,现代社会的发展,往往又是以高度工业化为明显特征.可以说,生活在日益工业化的社会的学前儿童,在领略现代文明的同时,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噪音污染、电磁污染、水污染,等等.对儿童来讲应该受到很大的关注的可能还有铅污染。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深受其害的首先是学前儿童.如铅中毒对儿童健康的危害极大,近十年来,国内外的一些调查已证明,工业区内居住的儿童,铅中毒流行率多在85%以上,普通城市居住的儿童,有50%铅中毒。造成儿童铅中毒的途径主要有:1、工业生产,如蓄电池、金属冶炼、电线电缆、机械造船、印刷业等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铅污染2、含铅汽油的废气污染。如汽车尾气排出的铅粒子沉降于道路两旁,而离地面8100厘米浓度最高,极易为儿童吸入.3、室内装修(材料、家具):4、含铅量严重超标的铅笔、蜡笔、彩色画册、教科书封面等。再如食品中的皮蛋、暴米花等都会造成铅污染.(三)高度城市化与学前教育环境缺失:自然环境的缺失:活动空间的缺失.(四)住宅高层化、独户化与学前教育高层化、独户化大大的改善了居住条件,是现代社会的又一个特征.日本的研究发现:住高楼的儿童,由于室外活动少,与社会的隔离机会增多,机体抵抗力下降,患传染病、受感染的机会增多:同时还发现:与伙伴的交往能力降低,自理能力形成较晚。我国的有关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论:高层独户化对于成长期的学前儿童,有碍于其能力、人格和健康的发展.(五)食品精细化与学前教育1、营养补品对儿童的影响:2、洋化食品对儿童的影响:3、软化食品对儿童的影响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儿童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是先进的、发达的、丰富的.给他们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由于高度城市化、工业化、技术化等,又使他们处于活动空问狭小,活动机会减少、活动过程简化、活动能力弱化的境地,从而导致现代学前儿童的健康危机、情感危机和能力危机。可以说,现代儿童是处于“发展应机”与“发展危机”并存的时代.因此,在分析学前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时,尤其要重视人的发展所需要的种种环境极其变化状况,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的发展所带来的种种影响,从而探询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法.思考与练习1、社会政治与学前教育的关系。2、社会经济与学前教育的关系。3、现代社会发展与学前教育问题的对策。(你是如何理解“发展应机”与“发展危机”并存的?)4、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比较.5、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实现学前教育的科学化.第三章儿童观与儿童发展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儿童观发展演变的历程,认识形形色色的学前儿童观,理解儿童观的意义。教学重点:儿童观极其发展演变历程:关于儿童发展的理论.教学难点:儿童观与教育的关系。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第一节学前儿童观一、儿童观的演变历史儿童观是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它涉及到儿童的能力与特点、地位与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和成因、教育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问题。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儿童的认识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凡种看法:1、儿童是“小大人”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是“缩小”的大人,儿童是小大人,儿童和大人没有什么区别,即使有的话,那也只是身高和体重的不同而已.2、儿童是“有罪的”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一生下来,就充满罪恶,是有罪的“羔羊”,卑贱无知,成人应该对他们严加管束、约制,使儿童能不断地进行赎罪.3、儿童是“白板”“白板”是空白的板或擦过的黑板.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刚生下来的时候,其心灵就象一块白板,成人可以任意塑造成各种各样的东西:就象是一张白纸,洁白无瑕,成人可以在上面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就象是一个空容器,成人可以任意填塞,把各种知识经验灌输进去,而不考虑儿童的需要.4,儿童是“花草树木”文艺第兴运动对人权的倡导,使人们从全新的角度来审视儿童,在儿童观上有了一个大的飞跃,开始把儿童看作是一个有独立存在价值的实体,儿童有自己的权利、思想、情感、需要。提出不应用成人的标准去儿童,儿童应该象个“儿童”,要倍加珍惜童年的生活.尊重儿童具有的纯洁美好、独立平等的自然本性.5、儿童是“私有财产”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是父母婚姻的结晶,产生于母体,归父母所有,是父健的隶属品.父母可以左右儿童的命运,控制儿童的生活,决定儿童的一切小怙,要求儿童学习许多并不感兴趣的课程,把儿童培养成为他们认为是最理想的人,压服儿童,让儿童唯命是从。儿童特别是男童被认为是家庭的希望、传宗接代的工具,开始重视儿童、关心儿童,但儿童仍然被视为家庭和家族的附属品,父母的私有财产,没有独立自主的人格和地位,与其抚养人之间的关系只是一种依附关系。例如,“老子打儿子”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是家庭的私事,别人无权干涉。6、儿童是“未来的资源”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是国家潜力最大的资源、未来的兵源和劳动力。对儿童的进行教育,就是对未来进行最有价值的投资,这种投资,利国利了.多投资,才能高产出。7、儿童是“有能力的主体”人类的童年期於于动物的童年期,这为儿童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儿童在体力、智力、情感、社会性、道德等许多方面,都不同于成人,他们是正在发展中的人。不能因为儿童弱小、需要保护,就轻视他们,使他们被动发展.儿童是有能力的、积极主动的权利主体,应有主动发展自己潜能的机会,在出生、成长、发育的过程中,成为自主的行动者,能表达自己的主张和意见,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上述儿童观既有时代的烙印,有些又并存于同一个时代,既有非理性、不科学的一面,也有较为合理科学的因素,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批判性地加以继承和借鉴,将有利于正确地认识儿童.二、儿童观在中国文化中的演变(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儿童观1、“子子”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四个并列的主谓结构,就是传统儒学心目中的伦理纲常,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一一“礼”的具体化。子女怎样才像子女呢?传统儒学认为:君让臣死.父让子亡很显然,子女在父亲面前是没有自身权利的,父亲掌握者子女的生死予夺大权.父母可以随意打骂子女,可以自由安排子女的命运,就如暴君可以随意对待子民一样.2、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成人为本位的,儿童在传统文化中受到蔑视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人们“对于儿童多不能正当理解,不是将他当成缩小的成人,拿圣经贤传尽量的灌下去,便是将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说小孩懂得什么,一笔抹杀,不去理他.”传统文化要求儿童尽快结束儿童.期。成人用长硝马褂将儿童打扮成成人的样子,以成人的规范要求儿童,用四书五经作为催熟剂灌输给儿童,这只能使儿童倍受折磨。3、把儿童看成是传宗接代的工具儿童在传统文化中受到蔑视,与把儿童看成传宗接代的工具两种观念,看似相反,实际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中国人对生命不朽的追求似乎比西方人更为狂热。如希望找到不老药、不死药,达到个体的不朽.由于子女是父母身体和粘神的后代,是家族权利和财产的继承者,所以,人们认为生儿育女是延续生命、追求不朽的另一方法。所以,中国人对后代有一种感恩之情。在这种情况下,“父父子子”往往会发生错位现象。从皇帝到百姓都可能如此.例“小祖宗”4、把子女当作光耀门楣的工具中国人大都把子女的出人头地看成是自家门庭的无尚荣光.从古至今,“父以子贵”“母以子贵”等比比皆是。如“伤仲永”等.今天,有些家长在子女身上进行攀比等.5、养子防老这是中国一种传统的文化心理,是父母抚育子女的一种主观愿望。这种观念也是把儿童当成一种工具。今天,养子防老的观念逐渐成为历史.6、性别歧视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严重的男尊女卑思想。不仅表现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也明显表现在家庭中。人们普遍认为,女儿是外姓人。家里有什么谋生的秘方,一般是传男不传女。且要求女孩要有女孩样.例:超生游击队传统儿童观基本上是属于工具主义的,把儿童当工具.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儿童观的主流,也还有一些细小的支流。(二)中国近现代的儿童观主要代表人物:鲁迅一先进中国人中的杰出代表.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检视,发现满是仁义道德的封建文化中到处隐藏着“吃人”二字,而儿童在这种文化中更是倍受其害。他认为要想拯救整个民族,首先应当拯救孩子:陶行知一一提出了尊重儿童,解放儿童以及解放儿童的创造力等许多有价值的口号和见解:陈鹤琴一一以科学实践的理论为依据,认为“幼稚时期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它将决定儿童的人格和体格,什么习惯、知识、技能、言语、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这个时期打下基础。”(三)中国当代的儿童观1、对“童心论”的批判2、对侪爱教育的批判3、出身论与血统论的交锋(四)儿童观现代化的途径1、对传统文化中的儿童观,作进一步的梳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2、站在时代制高点上观照各种文化中的儿童观,以便洋为中用:3、加强国际合作,在法律上保障儿童的权利.4、作好宣传普及工作,使现代化的儿童观深入人心。(讨论)现代儿童观至少应该包括哪些内容?三、现代儿童观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人权运动的高涨和许多关心儿童认人上的不懈努力,国际社会开始普遍重视保护儿童的权益,人们对儿童予以前所未有的关注。回顾儿童观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儿童及儿童权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尊重,人们对儿童的特质和能力的认识将日益趋于科学化.现代儿童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儿童是人,具有与成年人一样的人的基本权益,具有独立的人格:2、儿童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整体”的人,应尊重和满足儿童各种发展的需要:3、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性:4、儿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在适当的环境和教育的条件下,应最大限度的发展儿童的潜力:5、儿童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发展过程中,起着枳极主动地作用:6、男女平等,不同性别的儿童应享有均等的机会和相同的权益,受到平等的对待.思考题:1、何谓儿童观?历史上有哪些影响较大的儿童观?2、现代儿童观至少应该包括哪些内容?第二节J成的发展教学目的要求:认识影响儿童发展的诸因素,明确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掌握儿童发展的特点,为树立起正确的儿童观打下基础。教学重点:儿童发展的理解;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教学难点:儿童发展与教育的关系:教学方法:讲授、讨论一、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儿童的生长过程中,既可表现为进步,也可表现为退步。但发展是一个有方向、有价值选择成分的概念,即只有儿童身心的发展是沿着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的序列演变时,我们才将这种变化称之为发展。而且其心理方面的变化,尤其是社会思想和行为方式方面的变化,则是以社会文化的主流价值及其发展趋势,作为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方向。二、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一)遗传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通过遗传,传递着祖先的许多生物特征.遗传的生物特征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而言,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等。这些遗传的生物特征也叫做遗传素质.遗传决定论一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受遗传基因的决定,后天的教育只能影响其发展的速度(如加速或延缓),而不能改变它.美国心理学家GS霍尔说“一两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就是一种代表性言论0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可能性.我们说它只是一种潜在的发展可能性,是因为一方面遗传素质所具有的发展能力,并不会确定地转变为儿童发展的现实.因为儿童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必要的外界条件.身体的发展要从外界吸收营养成分,而心理的发展,更需要有适当的外界刺激,才能调动起儿童机体的自我调节机制,使儿童获得某些发展.遗传素质转变为发展现实的过程,也并不是一种完全取决于外在影响性质的过程,遗传素质自身具有蕴含着生物特点的自身演变规律.外界刺激并不能改变儿童机体的成熟规律,恰恰相反,这些规律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外部刺激可否转变为儿童发展。只有那些顺应了儿童发展规律、可以与儿童自我调节机制产生相互作用的外在刺激,才能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起作用.所以,旨在引导儿童发展的教育活动,就必须把尊重儿童发展的规律作为教存实践的重要原则。总之,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不过它只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而不是决定的条件。儿童心理向什么方向发展,并不决定于遗传,而是决定于环境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