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docx
-
资源ID:507298
资源大小:625.85KB
全文页数:10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温州市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docx
温州市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温州市发展改革委温州市国土济嫌局二C)一七年十月前言错误!未定义书签。一、现状与形势错误!未定义书签。(一)规划基础背景错误!未定义书签。(二)地质灾害现状错误!未定义书签。(三)地质环境现状错误!未定义书签。(四)“十二五”期间主要工作成效错误!未定义书签。(五)面临的形势错误!未定义书签。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一)指导思想错误!未定义书签。(二)基本原则错误!未定义书签。(三)规划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三、地质灾害易发区、重点防治区及地质环境区划错误!未定义书签。(一)市级地质灾害易发区、重点防治区错误!未定义书签。(二)温州市区地质灾害易发区、重点防治区.错误!未定义书签。(三)地质环境保护区划错误!未定义书签。四、主要任务错误!未定义书签。(一)全面降低地质灾害风险错误!未定义书签。(二)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环境资源错误!未定义书签。(三)深入开展地质环境调查评价错误!未定义书签。(四)动态掌控地质环境变化错误!未定义书签。(五)努力提升地质环境管理水平错误!未定义书签。五、重点行动与工程错误!未定义书签。(一)地质灾害隐患大排查行动错误!未定义书签。(二)地质灾害综合防灾体系建设工程错误!未定义书签。(三)地质灾害隐患点综合治理工程错误!未定义书签。(四)地面沉降控制工程错误!未定义书签。(五)地质遗迹保护行动错误!未定义书签。(六)地热资源勘查与开发利用工程错误!未定义书签。(七)地质环境调查与监测工程错误!未定义书签。(八)保障服务能力提升行动错误!未定义书签。六、温州市区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错误!未定义书签。(一)地质灾害防治错误!未定义书签。(二)地质环境资源保护与利用错误!未定义书签。(三)地质环境调查评价错误!未定义书签。(四)地质环境监测错误!未定义书签。(五)保障服务能力建设错误!未定义书签。七、保障措施错误!未定义书签。(一)贯彻法规制度,完善管理体系错误!未定义书签。(二)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错误!未定义书签。(三)完善投资机制,加强监督管理错误!未定义书签。(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队伍建设错误!未定义书签。(五)加强科普教育,营造良好氛围错误!未定义书签。附表1温州市威胁人数30人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一览表错误!未定义书签。附表2鹿城区地质灾害隐患点一览表错误!未定义书签。附表3龙湾区地质灾害隐患点一览表错误!未定义书签。附表4瓯海区地质灾害隐患点一览表错误!未定义书签。附表5温州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一览表.错误!未定义书签。附表6温州市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一览表错误!未定义书签。附表7温州市区(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一览表错误!未定义书签。附表8温州市区(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一表错!未定乂Jb签附表9温州市“十三五”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重点行动与工程部署一览表错误!未定义书签。附表10温州市区“十三五”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重点工程部署一览表错误!未定义书签。附表11温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县(市、区)一览表错误!未定义书签。附表12温州市地质灾害重点防治乡(镇、街道)一览表错误!未定义书签。附表13温州市十三五时期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相关任务分解表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图1温州市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区图附图2温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图附图3温州市区(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区图附图4温州市区(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图附图5温州市地质环境保护区划图附图6温州市“十三五”地质环境调查与资源保障重点工程部署图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等法规和文件,结合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的目标要求,编制温州市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本规划是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体系的专项规划之一,是“十三五”时期温州市及其辖区鹿城区、龙湾区和瓯海区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和依据,适用于全市范围,也是市属各县(市、区)编制“十三五”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依据。洞头区地质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单独编制,本次规划不再重复编写。一、现状与形势(一)规划基础背景1 .自然地理概况温州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东滨东海,北接台州,西连丽水,南部靠近浙闽边界,陆域总面积11784平方公里。地貌以山地(低山丘陵为主,面积约9212平方公里)、平原(面积约2059平方公里)和海岛为主,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呈梯形倾斜,绵亘有洞宫山、括苍山、雁荡山诸山脉,群山叠嶂,溪流潺潺,平原处河网如织,纵横交错汇集于瓯江、飞云江、鳌江等江川河流,由西向东注入东海。温州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夏季风交替显著,温度适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3-19.4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在1113-2494毫米之间。2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温州市下辖鹿城、龙湾、瓯海、洞头四区,瑞安、乐清二市(县级)及永嘉、平阳、苍南、文成、泰顺五县,全市设镇93个,街道办事处66个,乡26个,城市社区229个,居委会152个,建制村5405个。2015年末户籍总人口811.21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88人。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4619.8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50809元,财政总收入677.92亿元。(二)地质灾害现状2010年底,温州市共有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1954处。“十二五”期间共发生灾情387处,出现险情169处,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数236处,通过应急排险、勘查治理、避让搬迁等防治工程的实施,核销地质灾害隐患点612处。截至2015年底,温州市共有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1578处,其中滑坡948处、崩塌335处、泥石流290处、地面沉降5处,受灾害威胁人口4.03万人,威胁财产9.77亿元。其中危害程度重大级以上的地质灾害隐患点70处,较大级880处,一般级628处,威胁人数30人以上333处。温州市地形地貌复杂,地质环境条件脆弱,山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具有点多面广、分布相对集中、危害程度较大等特点。其形成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等地质环境条件关系密切,主要受降雨因素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地面沉降主要位于龙湾永强平原、乐清虹桥平原、瑞安平原、鹿城藤桥下岸村和平苍平原,主要由地下水开采引起。(三)地质环境现状温州市地质遗迹类型丰富,特色鲜明,现有初步登录的地质遗迹点198处,其中国家级地质遗迹共8处,省级地质遗迹共有14处。已建成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和泰顺氮泉地质遗迹保护区。全市矿泉水资源较丰富,矿泉水源地40余处,总日流量1500吨左右,经国家及省级技术鉴定的有27处。2015年全市注册登记的矿泉水水源地10个。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仅有泰顺雅阳1处地热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海岸带地区广泛分布着滨海湿地资源、岸线资源、滩涂资源、海砂资源、地质遗迹资源,但海岸带地质资源调查不足。(四)“十二五”期间主要工作成效“十二五”期间温州市全面实施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并取得了显著成效。1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共发生地质灾害387起,比一五”的276起增加了40%,地质灾害隐患点从1954处减至1578处,潜在威胁人数从4.9万人减至4.03万人,减少了0.87万人,下降了18%o防治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出台了温州市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工作分工方案,建立健全了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和管理机构,并将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延伸到国土所,落实了相关职能部门的防治职责。永嘉、瑞安、苍南、泰顺4县(市)荣获全国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称号,建成“五到位”国土所99个。调查评价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3701宗。完成文成、乐清、泰顺、永嘉4个县(市)农村山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通过农村山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以及其他专项调查评价工作,进一步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的分布规律、发育特征、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等,为防灾减灾奠定了基础。监测预警体系日臻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人员力量不断加强。“十二五”期间共发布预报(警)信息1129次,其中预报预警692次,实时预警信息437次。共有8640人次监测员承担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成功避让地质灾害8起,避免人员伤亡155人。应急防治体系更趋健全。温州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等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26次,出动应急处置小组1044组,参与应急处置地质灾害灾险情557起。建立了市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报(警)系统,完善了市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会商系统。综合治理工作有序推进。设立了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地质灾害防治资金3.57亿元,完成了440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专项治理和应急排险工作,实施避让搬迁项目138个;8700人2亿财产免受地质灾害的威胁,有效缓解了地质灾害防治压力。地面沉降得到有效控制。地面沉降监测工作进展良好,随着地下水禁限采工作的深入,地面沉降重点防治区地下水开采量逐年减少,地下水位呈上升趋势,地面沉降已逐步趋缓,局部地区地面出现回弹,地面沉降年沉降速率大于10毫米面积明显下降。地质灾害科普宣传深入开展。通过世界地球日、全国土地日和防灾减灾日等特殊节日开展科普宣传,参与群众达2万余人,发放宣传材料L04万份。开展地质灾害监测人和监测责任人培训,培训人员近2.5万人。通过宣传培训,进一步提高群众防范意识,提升监测人员的监测方法和技术。2 .地质环境保护开发工作有效推进基础地质环境调查工作逐步开展。开展“浙江沿海地区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项目,基本查明温州平原区地下水水质和污染状况,为该区地下水污染防治和地下水资源保护以及保障饮水安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地质遗迹开发与保护不断提升。完成苍南、平阳、大罗山、洞头等地县域地质遗迹调查评价或地质遗迹集中区调查评价,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顺利通过中期评估,编制完成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规划(20152030)o地质环境监测网络日趋完善。开展以温瑞平原为中心的地面沉降和地下水动态监测工作,监测控制面积530平方公里。完成乐清、瑞安、平阳、苍南四个专门监测井的建设,着手开展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工程。到2015年底,全市共有各类地下水动态监测井27个,地面沉降监测点170个,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点11个。(五)面临的形势“十三五”时期是温州市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新常态,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努力打造全面小康社会标杆城市,实现“四翻番”目标的决胜时期。"两美''温州建设及“五水共治”等重大决策的实施,对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地质灾害防治任务仍然艰巨。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70%以上,地质环境条件脆弱,地质灾害隐患底数大,防治经费投入不足,综合防治力度不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作的决策部署和温州市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对地质灾害防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气候异常,极端天气频发,人类工程活动频繁,地质灾害呈多发趋势,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2 .地质灾害防治基础依然薄弱。地质灾害防治组织机构设置不够健全,管理难度大,避让搬迁政策处理难度大,部分治理工程工期严重滞后。地质环境监测体系不够完善,缺乏专业防灾人员,新技术和新方法运用较少。3 .地质环境保护利用任重道远。地质环境调查程度低,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环境开发的需求。人民对地质环境资源的需求持续增长,同时对地质环境良好保障的期望也越来越高,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人民对地质环境资源开发的矛盾将日益凸显,使地质环境保护面临巨大压力。4,“五大发展理念”驱动新发展。新常态对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提出了新要求,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方式和手段更加多样化、信息化。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统筹安排和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资源开发利用、地质环境调查、地质环境监测等重点工作任务,深入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建设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标杆城市提供地质基础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安全。始终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以生命安全为最高准则,使之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全局性工作。把受灾害威胁群众脱险、改善人居环境作为防治与保护工作重点。坚持全面规划,突出重点。要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城市建设、海洋经济发展、交通水利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发展、土壤综合治理、地热休闲旅游等众多领域对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需求,进行全盘规划,按照轻重缓急分期分批开展地质灾害、地质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合理安排各项具体工作,统筹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力争取得事半功倍的好成效。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施策。坚持地质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事业相结合,加强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健全和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及地质环境监测网络,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各级政府在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中的主体责任,建立和完善逐级负责制。做到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分工协作,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积极引导和动员全社会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坚持依靠科技,讲求实效。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应用新技术、新方法,降低地质灾害工程治理成本,促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向群专结合、人机结合转变,推进“互联网在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信息服务中应用,不断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和实效,提升公众满意度。(三)规划目标1 .总体目标全面建成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和应急处置“四大”防灾体系,降低地质灾害风险,全力提高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能力。大力提升地质环境调查程度和地质环境与资源的保护水平,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风险和地质环境质量监控体系,不断加大地质环境信息服务水平和地质环境成果服务供给能力,使地质环境更加安全,地质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面促进人和地质环境和谐发展。2 .具体目标地质灾害防御能力全面提升。已知地质灾害隐患消除率100%;新发生的地质灾害险情有效处置率100%;完成瑞安等7个县(市、区)1:5万农村山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完成51个中高易发区乡(镇、街道)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建成7个县(市、区)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监测预警预报水平明显提高,应急预案体系更加完善。地质环境资源保护利用更加有效。建成3个地质(矿山)公园和1个地质文化村;地热资源勘查取得新进展,新增地热井(温泉)3处;新建矿泉水保护地2处;开展浅层地温能调查;开展地下水应急水源地规划,地下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基本农田土地质量得到改善;地质环境保护体系更加完善,地质环境资源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地质环境调查评价更加深入。完成温州市1:5万浙江省温州市城市群环境地质调查工作,开展1:2.5万中小城市地质调查和1:1万小城镇地质调查;开展6个图幅1:5万环境地质调查;开展1:5万-1:10万乐清湾和瓯江口等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1:25万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和1:5万土地质量地质调查全覆盖。地质环境监测网络更加完善。地下水、地面沉降、海岸带地质环境和土地质量等地质环境综合监测网络基本建立;调查评价与监测体系更加完善,调查评价和监测精度明显提高。地质环境保障服务能力显著增加。地质环境管理制度和组织体系更加完善,地质环境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对全社会的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温州市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十三五”主要目标指标表类别指标单位2015年现状2020年目标属性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个411约束性“五到位”国土所个99109约束性已知地质灾害隐患消除率%/100约束性新发生地质灾害灾险情处置率%/100约束性1:5万县(市、区)农村山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县411约束性飞云江流域1:5万地质灾害调查平方千米/2310预期性1:2000-1:10000乡镇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乡镇051预期性地质灾害避让搬迁特色示范点个01预期性区域地面沉降平均速率毫米/年10<8.5约束性地质(矿山)公园和地质遗迹保护区处25预期性地质文化村个/1预期性地质遗迹保护点(地)建设处022预期性地须货源保护利用1:5万浅层地温能调查个01预期性1:5万地热资源勘查平方千米/135.58预期性新增地热井(温泉)处/3预期性年(地热)温泉生产规模万立方米510预期性矿泉水保护地处02预期性地质环境调查1:5万环境地质调查平方千米02490预期性1:5万城市地质调查平方千米01300约束性1:2.5万中小城市地质调查平方千米0360预期性1:1万小城镇地质调查座01预期性1:5-1:10万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平方千米01030预期性1:25万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覆盖率%24100约束性1:5万基本农田土地质量调查覆盖率%0100约束性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县01预期性地质环境监测地下水监测点个2761约束性地面沉降监测控制面积平方千米530760约束性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点i1171预期性基本农田土地质量监测点个0115约束性地质环境综合监测基地座01预期性注:约束性指标,是指须严格管控,确保实现的指标;预期性指标,是指通过规划引导,力争实现的指标。三、地质灾害易发区、重点防治区及地质环境区划(一)市级地质灾害易发区、重点防治区X.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具备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条件,容易或者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是地质灾害监测和防治的重点区域。在“十二五”划分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农村山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将全市划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八)、中易发区(B)、低易发区(C)和不易发区(D)(附表5)。(X)高易发区(八)划定地质灾害高易发区18个,面积335.0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8%;其中突发性地质灾害高易发区16个,涉及8个县(市、区)23个乡镇(街道),地面沉降高易发区2个。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289处,受威胁人数6844人,受威胁财产约13173.1万元。(2)中易发区(B)划定地质灾害中易发区47个,面积2018.68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7.1%;其中突发性地质灾害中易发区43个,涉及9个县(市、区)57个乡镇(街道),地面沉降中易发区4个。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725处,受威胁人数19187人,受威胁财产约49823.6万元。(3)低易发区(C)划定地质灾害低易发区9个,面积7855.8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66.7%;其中突发性地质灾害低易发区4个,涉及11个县(市、区)91个乡镇(街道),地面沉降低易发区5个。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529处,受威胁人数13014人,受威胁财产约32943.2万元。(4)不易发区(D)地质灾害不易发区面积1574.48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3.4%,主要分布于各县(市、区)平原。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35处,受威胁人数1304人,受威胁财产约1740万元。2.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根据温州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和危险程度划分结果,将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划分为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全市划定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17个,总面积2546.4平方公里,占全市陆域面积的21.6%(附表6)o其中突发性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14个,面积2199.4平方公里,地面沉降重点防治区3个,面积347平方公里。(1)突发性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主要位于乐清市仙溪镇一淡溪镇北部、乐清市白石街道一城东街道、永嘉县三江街道一沙头镇南部、永嘉县金溪镇一瓯北街道、鹿城与瓯海区中西部、瑞安市西北部湖岭镇一林川镇、瑞安市高楼一平阳县腾蛟镇、文成县玉壶镇一周壤镇、文成县黄坦镇-大沽镇、文成县珊溪镇一涉口镇、平阳县昆阳镇一鳌江镇、泰顺县罗阳镇、泰顺县仕阳镇一泗溪镇、苍南县南宋镇一矶山镇等地,共有地质灾害隐患784处,威胁人口20657人,威胁财产51166.7万元。主要防治和监管任务:易发区内的工程项目建设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重点工程实施全程跟踪和监督管理,减少人为破坏地质环境和诱发地质灾害的工程活动。山区农民建房要科学合理选址,并做好评估、论证和防治工程。对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以搬迁为主,工程治理相结合的措施。完善群测群防网络,加强监测预警工作;加强汛期巡查、汛中排查、汛后核查工作。建成地质灾害避让搬迁特色示范点1个。(2)地面沉降重点防治区主要位于龙湾区永强平原、瑞平平原和平苍平原。主要防治和监管任务:开展地面沉降专项调查,贯彻地下水禁限采政策,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健全地下水与地面沉降监测网络,提高已有监测网密度。强化地表水厂供水能力。提高建(构)筑物基础的设计标高和预留标高;提高城市防洪能力;定期对河道进行疏浚,保持通航能力。(二)温州市区地质灾害易发区、重点防治区对联编的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进行具体规划分区。1 .地质灾害易发区根据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和诱发因素,综合现有地质灾害点分布发育特征,将温州市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划分为高易发区(八)、中易发区(B)、低易发区(C)和不易发区(D)(附表7)。(X)高易发区(八)划定地质灾害高易发区3个,主要位于瓯海泽雅镇和龙湾永强平原,面积33.05平方公里,占三区总面积的34%。其中突发性地质灾害高易发区1个,地面沉降高易发区2个。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27处,受威胁人数147人,受威胁财产约1480万元。(2)中易发区(B)划定地质灾害中易发区22个,三区均有分布,面积158.94平方公里,占三区总面积的16.1%。其中突发性地质灾害中易发区21个,地面沉降中易发区1个。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25处,受威胁人数2256人,受威胁财产约7725万元。(3)低易发区(C)划定地质灾害低易发区H个,三区均有分布,面积448.1平方公里,占三区总面积的45.4%。其中突发性地质灾害低易发区9个,地面沉降低易发区2个。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75处,受威胁人数764人,受威胁财产约4866万元。(4)不易发区(D)划定地质灾害不易发区3个,三区均有分布,面积345.72平方公里,占三区总面积的35.1%。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9处,受威胁人数135人,受威胁财产约360万元。2 .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根据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和危险程度划分结果,将温州市区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划分为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温州市区共划定8个重点防治区(附表8),总面积175.77平方公里。其中突发性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7个,面积97.69平方公里,地面沉降重点防治区1个,面积78.08平方公里。(X)突发性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临江一藤桥330国道和金温铁路沿线重点防治区(ID:位于鹿城区西北部瓯江沿岸,面积24.96平方公里,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25处,共威胁人数312人,威胁财产602万元。防护重点为330国道和金温铁路沿线。具体防治措施为:加大沿线边坡治理力度,对已初步治理的边坡继续治理,对未采取任何措施的边坡尽快治理,加快移民避险点的实施。工程建设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加强台风暴雨期间的监测预警及避让工作。仰义东南部丰门东北部重点防治区(12):位于鹿城区中部山区,面积18.21平方公里,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7处,共威胁人数205人,威胁财产609万元。防护重点为村庄人口聚居区、工业厂区、水库周边、公路沿线。具体防治措施为:尽快实施地质灾害隐患点综合治理,加快闭坑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恢复和治理,加快移民避险点的实施,做好台风暴雨期间的预防监测预警工作。工程建设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严禁切坡建房,对已经切坡建房的边坡,应做好边坡的防护工作。加强仰义水库岸坡的防护。丰门南部双屿广化重点防治区(13):位于鹿城区中南部,面积8.15平方公里,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1处,威胁人数约114人,威胁资产约430万元。防护重点为人口聚居区、山庄、工业厂区、学校、公路沿线等。具体防治措施为:尽快实施地质灾害隐患点综合治理,加快闭坑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恢复和治理,修订地质灾害点防治方案,做好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工作。区内工程建设必须做好前期可行性论证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尽量减少人为破坏生态环境、地质环境的工程活动。泽雅镇重点防治区(14):位于瓯海区西部山区,面积34.27平方公里,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45处,威胁人数约382人,威胁资产约2555万元。保护重点是泽雅水库沿岸公路、人口聚居区及旅游设施。具体防治措施为: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综合治理;规范民房、旅游设施、道路等工程活动,工程建设前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重点工程实施全程跟踪和监督管理;加强台风暴雨期间的监测预警及避让工作。景山公园一郭溪白塔殿重点防治区(15):位于瓯海区东北部,面积7.15平方公里,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6处,威胁人数约236人,威胁资产约1000万元。防护重点是景山公园和人口聚居区。具体防治措施为:尽可能减少人为工程建设活动,以保持原有生态环境为重点。工程建设必须做好前期可行性论证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避免人为诱发新的地质灾害(隐患)。加大村民房后地质灾害点治理力度,加快移民避险点的实施。状元御史桥一瑶溪底岭下重点防治区(16):位于龙湾区东北部,面积约2.64平方公里,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5处,威胁人数约187人,威胁资产约980万元。防护重点是机场大道沿线和人口聚居区。具体防治措施为:加快地质灾害隐患点综合治理;规范居民的建房、修路等工程活动,工程建设前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重点工程实施全程跟踪和监督管理。海城街道北侧山体重点防治区(17):位于龙湾区南部,面积约2.31平方公里,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5处,威胁人数约37人,威胁资产约330万元。防护重点是人口聚居区和道路。具体防治措施为:加快地质灾害隐患点综合治理;规范居民的建房、修路等工程活动,工程建设前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2)永强平原地面沉降重点防治区(18)位于龙湾区东部永强平原,总面积约78.08平方公里。区内除地面沉降外,无其它地质灾害点。防护重点是各村庄人口聚居区、重点开发区和公路沿线。具体防治措施为:继续实施地下水禁限采,强化地表水厂供水能力;提高建(构)筑物基础的设计标高和预留标高,提高城市防洪能力,定期对河道进行疏浚,保持通航能力;完善地下水与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加强应急供水井的建设与保护;开展地面沉降分区评估。(三)地质环境保护区划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尤其是地貌特征)、环境地质问题、地质环境资源分布和社会经济发展,按照“区内相似、区际相异”的原则,将温州市域划分为4个地质环境保护分区。1 .东部平原地质环境保护区(I区)包括鹿城、龙湾、瓯海、乐清、瑞安、平阳、苍南、永嘉沿海沿江平原,总面积约2805.76平方公里。地貌以平原为主,第四系沉积厚度较大,局部过量开采地下水已引发地面沉降;围填海、海岸工程导致海岸带地质环境急剧改变,海岸带滑坡等环境问题加重。本区是温州市核心区域,城市化快速推进,高速公路、铁路、围垦等重大工程建设活动频繁,地质环境承受着巨大压力。地质环境保护重点:严格执行平原区地下水禁、限采措施,完善地下水、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加强污染源控制,防治水土污染;推进城市地质、环境地质和农业地质调查;强化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加强地热、浅层地温能等清洁能源勘查开发;加大海岸带地质环境保护力度;深化城市地质环境保护工作。2 .中北部低山丘陵地质环境保护区(11区)包括永嘉大部以及鹿城、瓯海、乐清、瑞安、平阳、苍南西部山区,总面积约5754.54平方公里。地貌以低山丘陵和河谷为主,地势起伏较大,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较高,地质灾害隐患较多。本区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新农村建设逐步推进,矿业活动继续加大,生态农业和旅游开发进一步推进。地质环境保护重点:完善群测群防与预警预报体系,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加快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加大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加强地质遗迹保护与地质(矿山)公园建设;深入开展农业地质环境调查。3,西南部中低山地质环境保护区(In区)包括文成和泰顺两县,总面积约3053.7平方公里,绵延南雁荡山脉和洞宫山余脉,地势起伏较大,地貌主要为中低山、山间盆地和河谷。本区人口密度较小,城镇分散,经济活动和人口逐步向中心城镇集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突发性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生态农业和旅游开发逐步展开,低丘缓坡开发、采石开矿对地质环境影响较大。地质环境保护重点:完善群测群防与预警预报体系,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加快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和避让搬迁工作;加强地质遗迹、地热、矿泉水等地质环境资源的调查研究和保护力度,并加以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继续开展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加强矿山生态环境治理。4.沿海岛屿地质环境保护区(IV区)包括洞头列岛、南虎列岛、北鹿列岛等海岛以及七都岛、灵昆岛等河内岛,总面积约170平方公里。地貌类型主要为丘陵海岛和河口沙洲,矿山开采对山体、海岸地貌景观和地质遗迹改造大;围垦海涂和半岛工程等人工改造使海岸、海岛地质环境极速改变;海岛可供开发利用的地下水资源匮乏。地质环境保护重点:保护海岛自然资源,加强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加强海岸、岛屿地质遗迹保护;开展岛屿港湾地质环境整治及海岛地下水资源的调查评价、管理及保护。四、主要任务(一)全面降低地质灾害风险1 .深入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全面完成农村山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和1:5万飞云江流域地质灾害调查7个图幅。到2020年底,开展51个中高易发区乡(镇、街道)地质灾害量化风险评估。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落实地质灾害巡排查工作,从源头上防范地质灾害的发生。继续推动相关管理部门落实防灾责任和防治措施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三同时”制度,有效避免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2 .全面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作的决策部署和温州市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加强避让搬迁和综合治理力度,以“搬迁和治理相结合,宜搬则搬,宜治则治,避让搬迁为主”的原则,消除已查明的1578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时安排新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的工程治理与应急排险。加快推进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对危害程度高、治理难度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按照“应搬尽搬、宜搬则搬”的原则实施避让搬迁。健全“政府推动、机制驱动、移民主动”的地质灾害避让搬迁新机制,鼓励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自愿搬迁,积极培育以“地质环境安全、土地节约集约、农村环境美化、农民生活富裕、项目管理规范''为主要内容的地质灾害避让搬迁特色示范点。科学开展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对治理技术可行、经济合理、风险可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工程措施消除隐患。对规模较小、治理经费小于30万元的地质灾害隐患,可以通过应急排险和应急治理措施消除隐患;对规模较大、威胁人数较多、排险处置后难以消除危险的,按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程序组织实施。3 .不断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继续推进地质灾害群专结合的群测群防网络建设,有力推动“三位一体”的监测预警体系,实现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动态管理、预警预报信息的及时发布和灾险情的快速报送,确保基层防灾人员和地质灾害隐患区域群众及时收到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会同气象部门,在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布设气象自动监测站,实行数据共享。4 .提高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水平修订市、县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操作手册,编制单点防灾预案,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每年开展一次应急演练。加强应急避灾场所和应急救援队伍、装备建设。修订市、县国土资源部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方案,发生和发现灾险情,及时开展应急调查、应急会商和应急排险处置,科学预测发展趋势,防止灾险情进一步扩大,避免群死群伤地质灾害。(二)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环境资源1 .推进地热资源勘查,逐步规范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推进温州市区和文成县地热资源勘查工作,基本查明地热资源可采量。完善地热勘查开发管理制度,推进商业性地热资源勘查。推进地热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实现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开展温州市区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逐步查明浅层地温能资源分布特点和赋存特征,为浅层地温能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2 .推进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加强地质遗迹保护实施乐清中雁荡山开展地质遗迹集中区调查评价;推进洞头、苍南矶矿、大罗山申报省级地质(矿山)公园。进一步完善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体系,加强雁荡山地质遗迹保护区的管理。积极配合浙江流纹岩世界自然遗产申报工作。3 .创建地质特色文化村,建设美丽家园支持有重要地质遗迹分布、具有地质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的乡村,有序推进地质特色文化村建设,建成地质文化村1个。4 .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开展应急水源地建设结合区域地质环境和城市地质调查,开展平原及主要河谷地区地下水动态调查评价,加强地下水水源保护区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保障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三)深入开展地质环境调查评价X.开展基础地质环境调查开展1:5万温州市城市群、125-1:1万中小城市(镇)城市地质调查及瓯江河口地区1:5万环境地质调查,查明基础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环境资源和环境地质问题,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市重大工程建设提供地质技术支撑。2 .加强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加强乐清湾和瓯江口海岸带水工环综合地质调查,基本查明近海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环境资源和主要环境地质问题。3 .完成土地质量地质调查继续开展丘陵山区1:25万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查明全市土壤地球化学背景。完成11个县(市、区)1:5万永久基本农田土地质量地质调查,推进10个农业两区1:1万土地质量专项调查,为无公害、绿色食品产地建设提供基础数据。4 .探索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围绕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国家战略部署,根据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工作安排,选择瑞安市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试点。(四)动态掌控地质环境变化建立和健全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制度,进一步落实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和人员;结合国家级、省级地下水监测工程,强化地下水环境与地面沉降监测网建设;开展永强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