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心得体会: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向新高度.docx
-
资源ID:513811
资源大小:17.16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读《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心得体会: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向新高度.docx
读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心得体会: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向新高度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2021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讲话,收录在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这篇重要讲话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丰富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思想引领,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深远的世界意义。坚持问题导向,科学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的诸多矛盾与挑战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我们制定修订30多部生态环境领域法律和行政法规,生态文明“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效显著,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保护修复取得开创性进展,构建了陆海统筹、系统修复的综合治理体系,初步形成生态修复新格局;城乡环境建设不断加强,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得到倡导践行,美丽人居环境、绿色生活方式正在逐步形成。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但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全面绿色转型的基础仍然薄弱,生产和生活体系向绿色低碳转型还面临较大压力,生态环境质量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比,同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必须在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持续作出努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只有坚持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优美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才能真正把高质量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环节,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为谋划发展提供实践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从社会、国家乃至国际等层面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实践指导。首先,在社会层面,强调要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充分发挥我国人民当家作主、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和治理优势,在社会层面大力宣传普及绿色低碳消费理念,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形成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合力。其次,在国家层面,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高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之策。要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是形成制度化的规则规范,要构建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打造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监督体系。最后,在国际层面,强调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我们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共同打造绿色“一带一路”,认真履行国际公约,主动承担同国情、发展阶段和能力相适应的环境治理义务,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发挥发展中大国的引领作用,应对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人类进步贡献中国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这一理念的提出,在理论上,为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中国智慧;在实践上,摒弃了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短视的西方式现代化道路,找到了通向现代化道路的中国方案,也为加强生态环境领域国际合作、共同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了中国力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认识。马克思指出,那些“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不存在主客体的问题,二者在地位上是平等的。无论是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还是“生态中心主义”,都是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割裂来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超越了西方“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强调人类与自然不是对抗性关系,而是合作性关系。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理念的指引下,现代化道路不再寻求对自然的控制,而是力图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及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不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是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双赢”,通过二者间的良性互动实现循环发展、永续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对生态环境与生产力关系的新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实践表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思辨,体现出对生态生产力的肯定。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把生态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克服了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对立起来的传统发展观念,揭示了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对传统现代化的反思和超越。“西方中心论”者片面、狭隘地把西方的现代化模式解释为人类文明普遍的、唯一的形式,其传统的现代化道路以资本为中心,缺乏对自然界的敬畏与尊重,旨在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以“资本逻辑”取代“自然的尺度”,在高度繁荣的物质社会背后是不断走向衰败的人类生存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打破西方国家现代化的“路径依赖“,是将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和人的价值、代内价值与代际价值、民族价值与国家价值和全球价值结合起来,将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承载力、物质富裕与生态美丽综合起来考量和推进的现代化,是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中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及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的现代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草木植成,国之富也。“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蕴含着经济价值。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发展与保护的协调。同时,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坚决维护我国发展权益,以实际行动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与国际社会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