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海洋新材料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docx
连云港海洋新材料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征求意见稿)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加快海洋新材料发展的部署要求,推动海洋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据连云港市“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连云港市“十四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要求,进一步聚焦海洋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加速海洋新材料与新技术交叉融合创新,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新时代“后发先至”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紧紧围绕国家重点工程、国防科技工业和经济发展需要,构建技术先进、结构合理的海洋新材料产业发展体系,全面推进海洋新材料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实现全市海洋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基本构建起技术水平先进、产业结构合理、研发水平较高、产业规模持续提升的海洋新材料产业体系,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海洋特色新材料产业集聚区、海洋新材料技术创新和应用示范高地。规模效益。到2025年,海洋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超过300亿元,产值三年平均增速达到10%以上。培育10亿产值企业5家,亿元产值企业20家。新引进涉海新材料企业5家以上,中小型涉海新材料企业及关联服务型企业15家以上。集聚效应。到2025年,建成惠榆新兴产业合作园,争创国家海洋新材料特色基地、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争创省级海洋高新区。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海洋特色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创新能力。到2025年,海洋新材料重点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4%,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新增发明专利100件以上,新增市级以上技术创新平台10个,省级以上技术创新平台2个。三、重点领域立足我市优势资源和产业基础,重点发展高性能纤维材料、功能性膜材料、海洋生物质材料、海洋工程及防护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优化碳纤/玻纤一体化混织工艺,加快发展深海远岸海上风机碳梁、叶片等低成本、轻量化、比强度高等海洋能源装备用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围绕船用装备、游艇、运动帆船、渔具及配件等海洋休闲装备领域,加快发展低密度、低成本碳纤维复合材料;围绕深海油气运输管道、水下应急储罐、新型水道养殖箱体等新领域,加快发展特种复合纤维材料。争取到2025年全市产值达到100亿元。-功能性膜材料。加快发展低能耗、高脱盐、抗污染的海水淡化/净化反渗透膜、纳滤膜等分离膜的元组件新产品,不断优化铸膜与涂膜工艺;加快发展受污水体快速无害降解、海水污染物吸附与降解、油水分离膜等功能性材料;加快发展电子器件封装、太阳能电池封装以及新型显示领域用超高水氧阻隔膜等功能性材料。争取到2025年全市产值达到100亿元。海洋生物质材料。加快发展南极磷虾提取虾油、虾青素、蛋白肽、蛋白酶等系列海洋保健品、功能性食品、海洋化妆品,打造全国最大的磷虾产业集聚区。利用海藻、虾壳、文蛤等海洋生物资源,加快海洋生物功效成分富集纯化研究,加快海藻多糖、系列多肽、壳聚糖、藻蓝蛋白、藻红蛋白、胶原蛋白等海洋生物药材提取物、抗菌凝胶材料、医药中间体、基因工程药等医用材料新产品研发,加快新型食品调味剂、保鲜添加剂、饲料添加剂的开发利用。争取到2025年全市产值达到50亿元。海洋工程及防护材料。加快发展船舶、海洋桥隧工程用耐海洋气候腐蚀、耐高压、长效防污、智能修复和电磁隐身等高性能铝/镁/钢铁/钛/陶瓷及其复合材料和海工建筑材料;加强深海管道、管桩、光伏桩及海洋工程建筑等耐盐耐腐蚀海工材料、重型防腐涂料及防水材料;完善SPU/GSPU保温、多层PP保温材料;大力发展适用于海洋环境及航空航天高空飞行环境的耐高温高压、高韧性、高耐磨、自润滑、抗疲劳密封材料;大力发展新型微生物腐蚀与生物抑菌等生物材料。争取到2025年全市产值达到50亿元。四、主要任务(一)产业主体壮大行动。围绕碳纤维材料、海洋生物质材料等领域,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在成长潜力大的材料领域,培育发展一批科技型创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引进一批头部企业。着力构建创新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打造一批链主企业。依托斯尔邦石化、中复神鹰等龙头,支持碳纤维、生物质源、精细化工等领域龙头企业开展跨领域、跨区域的兼并重组和战略合作,针对产业缺项、技术缺项实施并购,加大产业链延伸投入力度,推动上下游一体化、集团化发展,打造集供应链、产品链、创新链于一体的链主企业。到2025年,打造涉海材料链主企业5家。(责任部门: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围绕海洋新材料产业链及工业“五基”领域,聚焦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四新”类(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企业,推动中复新水源等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重点从企业孵化培育、科技支撑、公共服务等方面精准培育一批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和小巨人企业。到2025年,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0家,省级以上单项冠军企业(产品)5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责任部门: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引进一批优势骨干企业。充分发挥市海洋经济重点方向产业图谱和人才地图的作用,全力推动海洋新材料产业招商引资。建立海洋新材料产业招商目标企业库,滚动编制招商目标计划,瞄准“三类500强”、上市企业和行业龙头,开展精准招商,吸引投资5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落地。积极推行以商招商、代理招商、股权招商。到2025年,引进优势骨干企业(项目)10个以上,完成涉海材料投资200亿元以上。(责任部门:市商务局、市人才力、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二)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围绕海洋新材料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组织协同攻关,加快海洋新材料研发、生产、验证及应用进程。实施研发机构高质量提升计划,支持企业独立或联合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超高强、耐低温、耐腐蚀、可大线能量焊接合金,具备长效防污、智能修复功能涂料等海洋材料产业链关键环节,制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计划,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依托江苏海洋大学、中船725所、省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中心、省海洋药物活性分子筛选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鼓励校(所)企组建创新联合体进行攻关。每年发布一批高校院所创新成果清单和专精特新企业研发攻关需求清单,支持校(所)企开展订单式研发和关键技术攻关。到2025年,攻克海洋新材料领域关键核心技术20项。(责任部门: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加快研发机构建设。支持有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加快省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中心、东海水产研究所连云港创新中心实体化运作,加快连云港沿海钢铁基地研究院、盛虹先进材料研究院、海创中心防腐(院士)实验室、海洋药物研究院建设,鼓励企业与中国海洋大学、中冶研究院、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共建新型研发机构,鼓励在海洋及新材料创新资源丰富地区设立离岸研发机构。到2025年,建成市级以上涉海新材料技术创新平台10个,省级以上技术创新平台2个,新型研发机构10家。(责任部门: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健全公共研发转化平台和中试基地布局。围绕碳纤维材料、功能性膜材料等领域成果转化,提升国家碳纤维复合材料试验公共服务平台服务能力,加快省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中心、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南极磷虾高值化利用研发平台及成果转化应用平台建设。围绕绿色化工新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等领域共性工程化需求,强化与国防科技工业濒海试验场的协同,鼓励链主企业牵头搭建面向新材料产业链上下游的共享中试平台,加快测试评价平台、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形成“企业孵化+中试研发+产业化落地”一揽子服务体系,提升园区服务能级。到2025年,建设涉海新材料研发转化平台和中试基地5个。(责任部门: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三)实施创新载体创建行动。推进海洋经济产业园、专业新材料园区建设,引导重大项目和产业链关联项目向园区集聚,加强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和配套设施建设,强化园区项目承载能力和配套服务功能,形成主业突出、配套齐全、集聚度高的专业园区,全力打造海州湾海洋新材料特色产业集群。海洋高新区。依托与无锡市惠山区南北共建的惠榆新兴产业合作园,以海洋新材料为主导产业,以精细化工、海洋医药、海洋食品等为特色产业,以海洋特色服务业为支撑,打造全省首家海洋特色的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力争到2025年完成筹建工作,入驻海洋新材料骨干企业10家以上,产值达到50亿元。(责任部门:赣榆区、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悟空科创中心。以南极磷虾提取胶原蛋白、藻蓝藻红蛋白、壳聚糖、虾油、虾粉、虾青素、蛋白肽、蛋白酶等深加工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海洋保健品、功能性食品和医美产品,加快新型食品调味剂、保鲜添加剂、饲料添加剂的开发,积极向蓝色药库拓展;积极招引国内外海洋新材料领域骨干企业。到2025年,建设科创孵化载体50万平米以上,入驻海洋新材料企业20家以上,形成海洋特色“众创空间(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海洋产业园区”的产业链条。(责任部门:连云区、工信局、市科技局)徐打7板桥工业园。大力发展特种海水淡化膜、海水净化反渗透膜、受污水体污染物快速无害降解、海水污染物吸附与降解、油水分离膜等功能性材料;加快发展盐化工新原料、生物医用材料、船舶及海工稀土材料、海洋能源装备材料、海洋电子信息材料等新型海洋基产品;加快发展海洋食品深加工产业。到2025年,实现入驻涉海材料规上企业30家,实现产值150亿元。(责任部门:徐行新区、连云区、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四)实施示范应用强链工程开展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以碳纤维产业链、精细化工产业链为重点,推动龙头企业围绕海洋新材料新品协同研发、新品应用协同验证、供应链要素协同保障等建立战略合作机制。引导产业链龙头企业将配套中小企业纳入共同的供应链、质量、标准、认证体系,培育价值共享、互促共进的产业链新型伙伴关系,实现协同发展。到2025年,建成海洋新材料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试点2项以上。(责任部门: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建设产业需求对接平台。以长三角一体化为契机,建设新材料产业链线上供需对接平台,推动区域内涉海新材料企业就近就地协作配套。充分发挥江苏省涉海产学研合作联盟和连云港市新材料产学研合作联盟的作用,定期举办行业采购洽谈会,支持重点培育的“引航企业”,面向长三角民用和国防重点企业发布供需计划清单,提高本地供应链配套率。到2025年,基本建成“线上+线下”的产业需求对接平台。(责任部门: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强化应用示范带动。立足产业链协同和重大战略工程示范应用牵引,围绕船舶海工、海上新能源等重点领域,加快海洋新材料示范应用中心建设,加强和完善政府采购导向作用及国有企业带头示范作用,形成全产业链带动效应。聚焦风电装备、功能性膜材料、海洋防护等应用领域,编制海洋新材料重点产品应用示范项目目录,探索在大型企业设立首席材料官,实现在重点行业制造过程中,对海洋新材料流全程、精准地控制管理、反馈信息和分析验证,探索完善海洋新材料产品追溯制度和召回制度,全面助力海洋新材料打通“应用最后一公里”。到2025年,建成海洋新材料示范应用中心,完成海洋新材料产品应用示范10项以上。(责任部门:市市场监管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建设特色产业集群。全力推进中华材料港地标产业建设,围绕海洋新材料产业链细分领域,推进中复连众复合材料产业园、盛邦芳纶新材料产业园、赣榆海洋新材料产业基地等载体建设,加快中复新水源等重点企业二期工程建设,在连云、徐珏、赣榆等区域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强化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协同,推动集群做强主导产业,推动集群融合发展,形成一批核心产品,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配套能力。到2025年,建成涉海新材料特色产业集群3个以上。(责任部门: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五)实施产业生态优化工程加快多元金融支持。建立海洋融资项目信息库,推动金融机构为企业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在市海洋经济专项资金和新材料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海洋新材料专项额度,加快推进省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中心设立海洋科技创新基金。支持保险机构开发符合海洋新材料新品示范应用的保险产品,推进海洋新材料产品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试点。支持市重点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在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上市。支持各类海洋科技金融产品共用"苏科贷''风险补偿资金池。到2025年,累计兑现涉海新材料扶持专项资金3亿元以上,实现海洋新材料产品保险补偿突破。(责任部门: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加快产学研对接。建立健全全市新材料企业信息共享数据库,以组织市、区两级海洋经济发展大会(论坛)和新材料产业发展大会(论坛)为契机,以江苏省涉海产学研合作联盟和连云港市新材料产学研合作联盟为纽带,定期组织市内海洋新材料重点企业与中国海洋大学、自然资源部海洋系研究所、中科院海洋所、中科院材料所、浙江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加快海洋新材料的联合攻关和科研成果转化。到2025年,累计开展涉海新材料对接活动6次以上。(责任部门: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加快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应用。以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为契机,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支持企业申报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示范企业,加快包括新材料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导航服务基地的落地。鼓励科技中介机构积极开展与海洋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技术交流、技术咨询、技术评估等活动。定期跟踪发布新材料知识产权动态和风险提示,加强海洋新材料企业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和纠纷应对能力培训,提升海外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到2025年,申报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示范企业)6家,开展海洋新材料相关技术咨询额1亿元以上。(责任部门: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五、保障措施(一)强化组织协调。强化新材料产业发展工作专班作用,通过定期召开会议,通报海洋新材料产业发展动态,完善配套政策,强化要素保障,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协调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完善海洋新材料产业发展统计体系,重要情况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告。(二)成立产业专家库。邀请市内外知名海洋新材料技术专家和行业专家加入专家库,定期举办专家论坛,交流研讨技术、产业、政策的最新动态,为产业发展、前沿态势、产业分析、创新能力、区域布局、重点招商、政策设计等提供战略咨询。(三)制定配套政策。充分发挥三年行动引领作用,加强财税、金融、投资、能源、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同配合。聚焦优势海洋新材料产业领域,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研究出台加快产业发展的综合性配套政策,统筹引导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各类资源要素向海洋新材料产业汇聚。(四)加快人才引培。建立高层次人才需求信息发布和联系引进机制,充分利用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连云港片区优惠政策,发挥“花果山英才计划''“海燕计划新材料产业高端人才引进实施办法”等人才计划,创新招才引智举措,大力吸引国内外海洋新材料专业人才。以江苏海洋大学为依托,加快涉海新材料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依托“521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构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五)积极优化营商环境。用好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连云港片区优惠政策,加大营商环境制度集成创新改革,提高开办企业、登记许可、金融信贷、跨境贸易等营商过程各个环节中的政务服务效率。支持各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建立服务项目清单,优化服务标准,创新服务方式,提升精准精细服务水平。建立健全重大项目的土地、资金、用水、用能和环境等资源要素供给的联动保障机制,全面优化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