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北京医疗器械洁净室、用水系统、灭菌工艺、方式、无菌包装封口过程、试验检查要点指南(2023版)》(征.docx

    • 资源ID:516010       资源大小:201.28KB        全文页数:15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北京医疗器械洁净室、用水系统、灭菌工艺、方式、无菌包装封口过程、试验检查要点指南(2023版)》(征.docx

    附件1:北京市医疗器械洁净室(区)检查要点指南(2023版)(征求意见稿)附件2:北京市医疗器械工艺用水系统确认检查要点指南(2023版)(征求意见稿)附件3:北京市医疗器械灭菌工艺检查要点指南(2023版)(征求意见稿)附件4:北京市医疗器械产品委托灭菌方式检查要点指南(2023版)(征求意见稿)附件5:北京市无菌包装封口过程确认检查要点指南(2023版)(征求意见稿)附件6:北京市医疗器械无菌试验检查要点指南(2023版)(征求意见稿)北京市医疗器械洁净室(区)检查要点指南(2023版)修订说明为了贯彻落实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及相关配套文件要求,加强北京市医疗器械生产科学监管,指导和规范北京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监督检查工作,帮助检查人员增强对医疗器械洁净室(区)的认识,明确对企业医疗器械洁净室(区)的基本要求,北京市药监局结合相关法规及标准变化情况,以及北京市监管工作实际,组织对医疗器械洁净室(区)检查要点指南(2013版)进行了修订。一、修订背景原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编制了医疗器械洁净室(区)检查要点指南(2013版),旨在帮助北京市医疗器械监管人员对洁净室(区)的熟悉和掌握,指导全市医疗器械监管人员对相关企业洁净室(区)开展监督检查,同时,为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开展相关生产管理活动提供参考。为进一步落实新版医疗器械生产监管法规和相关标准要求,我局于今年组织开展对医疗器械洁净室(区)检查要点指南(2013版)进行了修订,结合相关法规及标准变化,以及本市医疗器械监管人员的监管实践,进一步指导相关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做好医疗器械洁净室(区)的管理工作。二、修订思路结合相关法规、标准要求的变化,以及北京市医疗器械洁净室(区)监管实际,对原指南有关内容进一步修改完善,有效落实医疗器械法规、标准要求,对北京市医疗器械洁净室(区)相关监管工作进行科学指导,全力提升科学监管工作水平。三、主要修订内容此次修订,主要对以下内容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一)法规和标准内容的更新对原指南中已作废或更新的法规和标准进行更新或增力口,如将医药工业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50457-2008)更新为医药工业洁净厂房设计标准(GB50457-2019),将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50073-2010)更新为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50073-2013),将洁净室及相关受控环境第1部分:空气洁净度等级(GB/T25915.1-2010)更新为洁净室及相关受控环境第1部分:按粒子浓度划分空气洁净度等级(GB/T25915.1-2021)。同时,将洁净室(区)的洁净度级别和设置原则依据医药工业洁净厂房设计标准(GB50457-2019)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体外诊断试剂中内容进行修改调整。(一)风险评估和问题分析通过对洁净室控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对常见的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确定需要重点关注的关键点,提升指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要求阳性对照室应配备生物安全柜,生物安全柜应不低于II级生物安全柜(YY0569-2011)的要求。(三)结合实践经验对指南内容进行完善结合近年来医疗器械生产监管人员在对洁净室监督检查过程中的实践经验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在指南中进行了完善。如提出智能化、远程监控等手段,以提高洁净室检查的效率和准确性。如提出不应将个人物品带入洁净室(区);紫外线灯不得悬吊,避免积尘;应设置消毒剂的更换管理规定;明确送风量及FFU数量计算方法等。北京市医疗器械洁净室(区)检查要点指南(2023版)(征求意见稿)随着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和体外诊断试剂等产品的发展,我国相继颁布实施了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及相关配套文件,以保障医疗器械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这一基本准则为出发点,与国际标准相接轨,提高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水平,督促指导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医疗器械的生产首先要具备满足要求的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对于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体外诊断试剂等产品而言,洁净室(区)的硬件条件必不可少,因此对于洁净室(区)的环境控制要求得到了行业的普遍关注。洁净室(区)是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体外诊断试剂等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生产环境,其环境控制水平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医疗器械产品的质量。本检查要点指南旨在帮助北京市医疗器械监管人员增强对医疗器械洁净室(区)相关过程的认知和把握,指导全市医疗器械监管人员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洁净室(区)控制水平的监督检查工作。同时,为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洁净室(区)环节的管理要求提供参考。本指南主要以现行医疗器械法规、标准中对于洁净室(区)的规定为基础,尤其是以无菌医疗器具生产管理规范(YY/T0033-2000)的相关要求为主,部分借鉴了医药工业洁净厂房设计标准(GB50457-2019).洁净室及相关受控环境第3部分:检测方法(GB/T25915.3-2010)等国家标准的相关要求。不同产品生产企业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遵照执行。本指南中引用的国家相关法规、规章、标准、检查指南等版本发生变化时,要以执行的最新版为准。必要时,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应重新研究修订,以确保本指南持续符合要求。一、适用范围本检查指南可作为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实施医疗器械注册质量管理体系现场核查、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现场核查、医疗器械生产监督检查等涉及医疗器械洁净室(区)检查的参考资料。二、检查要点及流程以下检查要点的表述主要分为对现场情况和文件资料的检查两部分,但在实际检查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现场查看、询问、记录的情况与企业的规定、文件、记录的符合性。(一)现场观察企业生产、检验洁净室(区)环境1.洁净室(区)内人流、物流走向是否合理。2 .进入一更是否设置门档和防昆虫设施,是否进行换鞋、脱外衣、洗手,是否设置感应龙头、长把龙头、脚踏开关龙头或其它有效的洗手后防污染措施、是否设置手烘干器。3 .进入二更是否进行穿洁净工作服(鞋)或无菌工作服(鞋)、口罩、帽子、手消毒。手消毒剂是否定期更换,以防止产生耐药菌株。4 .二更是否设置整衣镜、方便穿洁净工作服或无菌工作服设施,是否张贴更衣流程。是否设置存衣、挂衣设施。二更中暂存的洁净工作服和工作帽是否有防污染措施。洁净工作服和工作帽是否有效遮盖内衣、毛发;对于无菌工作服应能包盖脚部,并能阻留人体脱落物。一更使用的鞋是否与洁净室(区)使用的鞋有效分隔。5 .是否设置缓冲间或风淋室,洁净室(区)工作人员超过5人的,风淋室旁是否设置旁通门。缓冲间或风淋室是否有防止门同时开启的措施。6 .洁净室(区)内工作人员不应穿拖鞋,化妆及佩戴饰物等,不应将个人物品带入洁净室(区)。7,用于生产的洁净室(区)内是否设置洁具间、洗衣间、工位器具间以及中间库等辅助功能间。洗衣间是否布置了整衣晾衣区域,是否具备了洁净工作服或无菌工作服消毒灭菌措施,是否确定了洁净工作服或无菌工作服存放方式。洗衣间洗衣设施配备是否合理,以满足洗衣、洗鞋需求。衣服和鞋是否分别清洗。不同洁净度级别洁净室(区)使用的洁净工作服或无菌工作服是否定期在规定级别洁净环境中分别清洗、干燥、整理和保存,并区别使用。洁净工作服和无菌工作服清洗是否按要求使用工艺用水。8,洁具间、洗衣间、工位器具间以及需要使用工艺用水的功能间是否设置了必要的水路管道、水池,是否标识工艺用水的种类和流向。是否设置地漏(100级的洁净室(区)不应设置地漏),地漏是否具有防倒灌措施。地漏是否及时清洁、消毒。9 .是否设置了与产品生产工艺相对应的专用功能间或区域,如注塑间、干燥间等,其送回风管理和配置的设备是否符合法规、标准规定和工艺的要求,必要时是否设置了缓冲间或气闸室。注塑间内是否设置了模具存放区域,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产生粉尘或烟雾的工艺,是否设置了防尘除烟设施,如通风柜。10 .是否设置了物料入口,入口处是否采用风淋或传递窗,物料传入洁净室(区)是否进行净化处理,是否有防止门窗同时开启的措施,门窗是否密封良好。IL洁净室(区)内是否设置了独立的成品出口。12 .生产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对于新建实验室的,是否分别建立万级下局部100级的无菌检验室、微生物限度室和阳性对照室(包括人流、物流相对独立)。对于实验室改造中确有较大难度的,无菌检验室、微生物限度室可共用(但应进行清场),阳性对照室应配备生物安全柜。 微生物实验室, 13.洁净室光滑、无裂缝,生产体外诊断试剂的生产企业是否建立了用于环境和水质监测。(区)的墙面、地面、顶棚表面是否平整、无霉迹,各接口处是否严密,无颗粒物脱落,不易积尘,便于清洁,耐受清洗和消毒。洁净室(区)内的管道、墙上设施与墙壁或顶棚接触部位是否密封。14 .洁净室(区)内是否使用无脱落物、易清洗、消毒的清洁卫生工具。15 .洁净室(区)内不同洁净度功能间之间,门的开启是否向着洁净度级别高的方向,门是否密封良好。洁净室(区)内回风口是否被遮挡。16 .洁净室(区)内是否设置了紧急逃生设施。17 .洁净室(区)内是否使用漆面或木质材质物品。操作台是否光滑、平整、无缝隙、不脱落尘粒和纤维、不易积尘并便于清洗消毒。18 .相邻不同洁净级别功能间之间是否设置了压差表,压差表是否贴有计量校准标识。压差表零点与精度是否符合要求。相同洁净度级别洁净室(区)间的压差梯度是否合理。19 .洁净室(区)内是否合理设置了温湿度计,是否贴有计量校准标识。20 .洁净室(区)内是否设置了空气消毒装置,紫外线灯不得悬吊,避免积尘,如设置紫外线灯,是否设置总开关。紫外线灯管是否按要求进行更换。21 .产品生产工艺需要使用工艺用气的,是否设置了工艺用气通道,工艺用气通道是否设置了净化处理装置并明确更换要求,空气压缩机是否能有效防护。22 .洁净室(区)内特殊生产工序需要100级洁净环境的,是否配备层流罩、洁净工作台等设备。体外诊断试剂阳性物质处理是否在万级环境下阳性间进行,并配备生物安全柜。阳性间是否具备灭活设施、原位消毒设施,生物安全柜的级别或功能应符合其风险控制目标,不得对洁净环境造成污染,对于进行危险度二级及以上的病原体操作的,空气是否经除菌过滤后排出。23 .是否配置了洁净室(区)环境监测设备及配套用实验用设备,如尘埃粒子计数器、风量罩或风速仪、以及用于沉降菌或浮游菌检测的培养箱(培养细菌或真菌)设备和培养皿、配制所用试剂等。24 .空调机组设置是否合理,压差表是否进行计量校准,是否标明初、中效位置及气流走向。使用臭氧方式进行环境消毒的,是否配置臭氧发生器。对于有干燥要求的,是否配置除湿设备。(一)查阅企业洁净室(区)有关的管理文件、记录1.是否提供了洁净室(区)平面图,是否与实际情况一致。25 是否制定了人员卫生管理规定。26 是否提供了工作人员进出洁净室(区)的记录,当外来人员检查或参观时,是否提供了人员登记记录。27 是否提供了第三方体检机构出具的洁净室(区)工作人员定期体检证明,以控制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的人员进入洁净室(区)直接接触产品。28 是否提供了洁净室(区)工作人员裸手操作时的手消毒记录,消毒频次是否符合相关文件中的规定。29 是否提供了洁净室(区)工作人员裸手操作时手细菌总数的检测记录,检测频次是否符合相关文件中的规定30 是否定期对进行洁净室(区)内工作人员进行了卫生和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是否保留培训记录。31 是否制定了物料净化管理规定。32 是否制定了洁净(无菌)工作服管理规定。10 .是否提供了洁净(无菌)工作服清洗、消毒(灭菌)记录。11 .是否制定了洁净室(区)卫生管理规定,包括设备、工装模具及工位器具清洁存放规定;操作台、场地、墙壁、顶棚清洁规定以及清洁工具的清洁及存放规定;消毒剂选择、使用、更换的管理规定;空气消毒规定;清场管理规定以及洁净环境日常监测管理规定等。12 .是否提供了工位器具清洗、消毒(灭菌)记录。13 .是否提供了洁净室(区)卫生清洁记录。14 .是否提供了洁净室(区)空气消毒记录。15 .使用紫外线灯进行洁净环境消毒的,是否提供了紫外线灯使用记录。16 .是否提供了洁净环境清场记录。17,是否提供了洁净室(区)沉降菌(或浮游菌)监测布点图。18 .是否提供了洁净环境日常监测记录。19 .如果空调系统不是连续开启,是否提供了空调系统开关时间和洁净室(区)使用时间的记录。20 .是否提供了工艺用气检测记录。21 .是否提供了洁净环境第三方检验机构监测记录、检测设备计量证书。22 .是否提供了空调机组初效、中效清洗/更换、高效更换、压差监测等维护记录。参考资料目录第一部分洁净室(区)基本知识一、洁净室(区)的定义二、洁净室(区)的预期用途三、洁净室(区)适用的产品四、洁净室(区)的构成五、洁净室(区)的洁净度级别和设置原则六、洁净室(区)的日常监测项目七、影响洁净室(区)洁净度的主要因素第二部分洁净室(区)管理要求一、洁净室(区)总体要求二、洁净室(区)设计和装修要求三、洁净室(区)环境控制要求四、洁净室(区)验证要求五、洁净室(区)运行管理和日常维护要求第一部分洁净室(区)基本知识一、洁净室(区)的定义洁净室(区)是指将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空气中的尘粒、微粒子、有害空气、细菌、微生物等污染物排除,并将室内温度、洁净度、室内压力、气流速度与气流分布、噪音振动及照明、静电控制在某一需求范围内,而所给予特别设计的房间。其建筑结构、装备及其作用均具有减少该房间(区域)内污染源的介入、产生和滞留的功能。不论外在空气条件如何变化,其室内均能具有维持原先所设定要求的洁净度、温湿度及压力等性能的特性。对于医疗器械而言,洁净室(区)包括生产区域和检验区域。无菌医疗器具生产管理规范(YY/T0033-2000)标准中对洁净室(区)定义有了明确的规定,即需要对尘埃及微生物含量进行控制的房间(区域),其建筑结构、装备及其作用具有减少对该房间(区域)内污染源的介入、产生和滞留的功能。洁净室及相关受控环境第1部分:按粒子浓度划分空气洁净度等级(GB/T25915.1-2021)中规定,洁净室是指空气悬浮粒子浓度受控并分级的房间,其设计、建造到运行均使进入、产生、滞留于房间的粒子受控。洁净区是指空气悬浮粒子计数浓度受控并分级的限定空间。其建造和运行使进入、产生和滞留于空间的粒子受控。洁净区可以是限定于洁净室内的空间,也可用隔离装置实现。隔离装置既可设在洁净室内也可在洁净室外。二、洁净室(区)的预期用途洁净室(区)最主要的作用在于控制产品所接触大气的洁净度及温湿度,使产品能在一个良好的环境空间中生产、制造和微生物检验,此空间我们称之为洁净室(区)。三、洁净室(区)适用的产品(一)适用于通过最终灭菌的方法、通过无菌加工技术使产品无任何存活微生物的医疗器械以及体外诊断试剂产品的生产,如血管内支架、骨科植入物、体外诊断试剂、介入手术器具等。(二)需要控制初始污染菌的医疗器械品种,如透析粉(液)等。(三)与产品直接接触的单包装。四、洁净室(区)的构成一般情况下,洁净室(区)是指医疗器械生产和检验所需的工作环境,对于生产环节,应包括与生产产品工艺流程相对应的功能间,如注塑间、干燥间等;对于检验环节,应包括与检验有关的功能间,如阳性对照间、无菌检验间和微生物限度间等;为生产服务的辅助功能间,如洗衣间、洁具间等以及连接各功能间的缓冲过渡通道。五、洁净室(区)的洁净度级别和设置原则(一)洁净度级别洁净度:洁净环境内单位体积空气中含大于或等于某一粒径悬浮粒子的允许统计数。依据无菌医疗器具生产管理规范(YY/T0033-2000)标准,洁净室(区)的环境级别分为30万级、10万级、万级和100级。表1无菌医疗器械生产管理规范(YY/T0033-2000)中空气洁净度等级洁净度级别尘埃最大允许数(个m3)微生物最大允许数0.5m25um沉降菌(个/皿)浮游菌(个f)100级3,500O1510,OOo级350,OOO2,OOO3100100,OOo级3,500,OOO20,OOO10500300,OoO级10,500,OOO60,OOO15医药工业洁净厂房设计标准(GB50457-2019)中对洁净度等级也作出了相关的规定。表2医药工业洁净厂房设计标准(GB50457-2019)中医药洁净室(区)空气洁净度等级洁净度级别悬浮粒子最大允许值(个/)静态动态20.5m25.0m0.5m25.OmA级3,520203,52020B级3,52029352,0002,900C级352,0002,9003,520,00029,000D级3,520,00029,000不作规定不作规定表3医药工业洁净厂房设计标准(GB50457-2019)中医药洁净室环境微生物监测的动态标准洁净度级别浮游菌(cfum3)沉降菌(90mm)cfu/4小时表面微生物接触(<t>55mm)CfU/碟5指手套cfu手套A级<1<1<1<1B级10555C级1005025D级20010050(一)设置原则除了上述标准之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5年发布的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无菌医疗器械、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植入性医疗器械中分别规定了植入性医疗器械洁净室(区)设置原则和无菌医疗器械洁净室(区)设置原则,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体外诊断试剂中也规定了相应产品生产环境级别要求,生产企业应结合相应法规要求和技术标准要求识别并确定本企业洁净环境级别,并验证后执行。医疗器械法规和标准没有规定的,生产企业可参照上述要求确定产品生产洁净级别,或自行验证并确定产品的生产洁净级别。洁净室(区)洁净度级别设置原则:1 .采用使污染降至最低限的生产技术,以保证医疗器械不受污染或能有效排除污染。倡导技术进步,建议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包括先进的生产工艺、先进的设备、工装和设施等。在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人为因素,最大程度地使产品不暴露在操作环境中,尽可能避免人与产品的直接接触。2 .植入和介入到血管内器械,不清洗零部件的加工,末道清洗、组装、初包装及其封口,不低于万级。植入到人体组织、与血液、骨腔或非自然腔道直接或间接接触器械,(不清洗)零部件的加工、末道清洗、组装、初包装及其封口等,不低于10万级。与人体损伤表面和粘膜接触器械,(不清洗)零部件的加工、末道精洗、组装、初包装及其封口,不低于30万级。与无菌医疗器械的使用表面直接接触、不清洗即使用的初包装材料,宜遵循与产品生产环境的洁净度级别相同的原则,使初包装材料的质量满足所包装无菌医疗器械的要求。若初包装材料不与无菌医疗器械使用表面直接接触,不低于30万级。对于有要求或无菌操作技术加工的,在万级下的局部100级洁净室(区)内。洁净工作服清洗、干燥和穿洁净工作服室、专用工位器具的末道清洗与消毒的区域的空气洁净度级别可低于生产区一个级别。医疗器械法规规定,高风险生物活性物料(如强毒微生物、芽胞菌制品、激素类试剂组分、放射性物质)的操作应使用单独的空气净化系统,与相邻区域应保持负压,排出的空气不应循环使用;阴性、阳性血清、质粒或血液制品的处理操作应当在至少万级环境下进行,与相邻区域保持相对负压,并符合防护规定;生产激素类试剂组分的洁净环境应当采用独立的专用的空气净化系统,且净化空气不得循环使用;强毒微生物操作区、芽胞菌制品操作区应与相邻区域保持相对负压,配备独立的空气净化系统,排出的空气不得循环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试剂、免疫荧光试剂、免疫发光试剂、聚合酶链反应(PCR)试剂、金标试剂、干化学法试剂、细胞培养基、校准品与质控品、酶类、抗原、抗体和其他活性类组分的配制及分装等产品的配液、包被、分装、点膜、干燥、切割、贴膜、以及内包装等工艺环节,现场核实,至少应在10万级洁净环境中进行操作,无菌物料的分装必须在局部100级洁净环境下进行。无菌实验室原则上应设3间万级下的局部100级洁净室(区),用作无菌室、阳性对照室和微生物限度室。无菌检测实验室原则上应当和洁净生产区分开设置,有独立的区域、单独的空调送风系统和专用的人流物流通道及实验准备区等。阳性对照室应配备生物安全柜。生物安全柜应不低于H级生物安全柜(YY0569-2011)的要求。O企业可在启用的洁净室(区)入口处张贴洁净室(区)平面图,标识洁净室(区)布局、环境控制级别以及人流物流走向等。六、洁净室(区)的日常监测项目依据无菌医疗器具生产管理规范(YY/T0033-2000)标准,洁净室(区)的监测项目包括温湿度、压力、风速、换气次数、尘埃粒子数、沉降菌或浮游菌。表4无菌医疗器械生产管理规范(YY/T0033-2000)中环境监测项目监测项目技术指标监测方法监测频次100级10,000级100,000级300,000级温度,(无特殊要求时)1828JGJ711次/班相对湿度,%45651次/班风速,m/s水平层流20.4垂直层流20.31次/月换气次数,次/h2202152121次/月静压差,Pa不同级别洁净室(区)之间25洁净室(区)与室外大气2101次/月尘埃个/m'0.5Um3,500350,0003,500,00010,500,000GB/T162921次/季,5m02,00020,00060,000浮游菌数,个/m'5100500GB/T162931次/季沉降菌数,个/皿131015GB/T162941次/周七、影响洁净室(区)洁净度的主要因素(一)医疗器械产品自身特性(二)医疗器械生产工艺(三)人员、设施卫生要求由于患者或工作人员自身带菌而污染或由于和非完全无菌的用具,器械和人的接触而污染。(四)大气环境由于空气中所含细菌的沉降、附着或被吸入而污染。(五)其他由于昆虫等其他因素而污染细菌还可能产生毒性物质、色素等代谢产物。表5污染物来源污染类型示例来源:(举例)处理方法:(举例)非活性(粒子)金属斑点服装纤维一设备一员工服装一外界空气一水供应一浮游粒子通过HEPA过滤一接触地方清洗和灭菌水纯化系统活性(微生物)一细菌一发酵菌一人员一水一外界空气设备,工具一浮游粒子通过HEPA过滤一液体无菌过滤(O.2um)一组分蒸汽灭菌或辐射灭菌内毒素(通常和浮游菌有关)来自某种生物(通常为水生)的细胞壁残渣一暴露一段时候之后的湿设备更换零部件或者容器/密封装置一热苛性钠溶液高温(200。C)根据时间决定第二部分洁净室(区)管理要求一、洁净室(区)总体要求植入性医疗器械、无菌医疗器械和体外诊断试剂产品生产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厂区应尽量的选择在空气清新、含尘含菌量低、无有害性气体等周围环境较为清洁和绿化较好的地区,不宜选在多风沙的地区和有严重灰尘、烟气、腐蚀性气体污染的工业区。若条件不允许,必须位于工业污染或其它人为污染、灰尘较严重的地区时,宜在其全年主导风向的上风侧。厂区内的主要路面、消防车道等应平整宽畅,尽量选用坚固、不易起尘以及防火的材料建造。洁净室(区)应尽量远离铁路、公路、机场等交通干道,且与交通主干道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50m。不论是新建或改建的洁净车间周围都要进行绿化,四周应无积水、无垃圾、无杂草等。对于洁净室(区)的总体布局应遵循以下原则:洁净室(区)位置要尽量设在人流物流较少的地方。洁净室(区)内布局人流方向要由低洁净度级别的洁净间向高一级别的洁净间过渡。在不影响生产工艺流程的情况下,要按照产品实现过程的顺向布置,并尽可能将洁净度要求相同的洁净室(区)安排在一起。为了减少交叉污染和便于系统布置,在同一洁净室(区)内,应尽量将洁净度要求高的工序布置在洁净气流首先到达的区域,容易产生污染的工序布置在靠近回、排风口的位置。在相关设备布局方面,洁净室(区)内只布置必要的生产工艺设备,容易产生灰尘和有害气体的工艺设备应尽量布置在洁净室(区)的外部。生产企业为了控制污染,或将这种污染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必须要有整洁的生产环境及与所生产的产品相适应的洁净室(区)设施,包括洁净室(区)以及相配套的洁净空气处理系统、电力照明、工艺用水、工艺用气、卫生清洗、安全设施等,如洁净室(区)内使用的设备,其结构型式与材料不应对洁净环境产生污染,应有防止尘埃产生和扩散的措施。设备、工艺装备与管道表面应光洁、平整、无颗粒物质脱落,并易于清洗和消毒或灭菌。生产设备所用的润滑剂、冷却剂、清洗剂及在洁净室(区)区内通过模具成型后不清洗的零配件所用的脱模剂,不应对产品造成污染。洁净室(区)内所用的消毒剂或消毒方法不应对设备、工艺装备、物料和产品造成污染。消毒剂品种应定期更换,防止产生耐药菌株等。这些都是植入性医疗器械、无菌医疗器械和体外诊断试剂产品生产所必需的环境保证条件。无菌医疗器械生产管理规范(YY/T0033-2000)标准对洁净室(区)与设施条件做了具体要求。生产企业为了防止来自各种渠道的污染,应采取多方面降低污染的控制措施,以形成综合性的洁净技术系统来作为植入性医疗器械、无菌医疗器械和体外诊断试剂产品生产控制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洁净室(区)的设计和装修要求此部分不作为本指南介绍重点,生产企业应选择有洁净室(区)设计资质的单位和合法的施工单位进行洁净室(区)的建设,具体可参照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50073-2013).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591-2010).医药工艺洁净厂房设计标准(GB50457-2019)以及无菌医疗器具生产管理规范(YY/T0033-2000)执行,注意识别法规对洁净室(区)设计和装修的要求。三、洁净室(区)环境控制要求我们首先介绍一下空气净化过程主要涉及的几方面内容:一是利用过滤器有效地控制送入室内的全部空气的洁净度,由于细菌都会依附在微粒上,微粒过滤同时也滤掉了细菌。二是利用合理的气流组织排除已经发生的污染,由送风送入洁净空气,使室内产生的微粒和细菌被洁净空气稀释后强迫其由回风口进入系统的回风管路,在空调设备的混合段和从室外引入的经过过滤的新风混合,再经过进一步过滤后又进入室内,通过反复的循环就可以把污染控制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这个水平就应该低于相应的洁净度级别。三是通过调整,使不同级别洁净室(区)室内的空气静压大于5帕(包括与非洁净室(区),与室外大气大于10帕,防止外界污染或交叉污染从门或各种缝隙部位侵入室内。下面将着重介绍洁净室(区)环境的控制要求:(一)洁净室(区)的微生物控制无菌医疗器械生产管理规范(YYT0033-2000)标准规定了无菌医疗器械的生产和与产品接触的包装材料的生产均应在相应的洁净室(区)域内进行。为了对尘埃及微生物的污染进行控制,要求其洁净室(区)的建筑结构、设备及其使用的工位器具应有减少对该区域污染源的介入、产生和滞留的功能,因此在医疗器械生产过程中控制环境中的尘埃,对产品的实现过程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尘埃的存在可以导致热原反应、动脉炎、微血栓或异物肉芽肿等,严重的会致人死亡,直接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在设计医疗器械洁净室(区)时,必须对可能产生微粒、尘埃的环节,如室内装修、环境空气、设备、设施、容器、工具等做出必要的规定,此外还必须对进入洁净室(区)的人员和物料分为人流通道和物流通道并进行净化处理。然而,无菌医疗器械和体外诊断试剂产品生产企业对生产环境洁净度的控制还不仅限于尘埃,鉴于产品的特殊作用,在生产环境中除了对尘埃要加以限制外,还必须对活性微生物做出必要的控制规定。因为它们对产品的污染要比尘埃更甚,不加以控制则对人体造成危害的更为严重。由于微生物在温度、湿度等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会不断的生长和繁殖,所以不同环境中微生物数量也不相同,因此,它是“活的粒子”。因而对这些“活的粒子”微生物的控制尤为重要,也更为棘手。正是这些问题和原因的存在,洁净室(区)必须要同时对生产环境中的尘埃和微生物加以控制。对尘埃、微生物污染的控制,从洁净技术要求的角度而言,有四个原则:一是对进入洁净室(区)的空气必须进行充分地除菌或灭菌。二是使室内微生物颗粒迅速而有效地吸收并被排出室外。三是不让室内的微生物粒子积聚和繁殖。四是防止进入室内的人员或物品散发细菌,如不能防止,则应尽量限制其扩散。举例来说,人眼可见最小颗粒为30微米,坐着不动能产生100,000个颗粒,行走能产生5,000,000个颗粒,跑动能产生15,000,000个颗粒;一个字母“D”的发音可产生30个颗粒,说话1分钟可产生15,00020,000个颗粒。对于洁净室(区)微生物污染的控制,是与严格的科学管理和限制人员并采取有效的除尘、除菌技术有着密切关联的。良好的除尘、除菌措施,控制人流、物流及生产过程中带来的各种交叉污染等均是洁净技术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二)洁净室(区)的压差控制为防止外界污染物随空气从围护结构的门窗或其它缝隙渗入洁净室(区)内,以及防止当门开启后空气从低洁净室(区)倒流向高洁净室(区),必须使洁净室(区)内的空气保持高于邻区的静压值,这是空气净化中的又一项重要措施。洁净室(区)正压是通过使净化系统的送风量大于回风量和排风量的方法来达到。维持洁净室(区)正压所需的风量,要根据洁净室(区)密封性能的好坏来确定。当洁净室(区)正压为5pa时,已经能满足洁净度对正压的要求,但这是最低限度的正压值。表6洁净室(区)正压装置及特点名称特点备注回风口装空气阻尼过滤层L结构简单,经济适用。2.室内正压有些变化,随着阻尼层阻力逐渐增加而有引起上升。1 .适用于走廊或套间回风方式。2 .阻尼层一般用厚5-8mm泡沫塑料或无纺布制作。一般1-2个月清洗一次,以维持室内正压不致过高余压阀L灵敏度较高。2 .安装简单。3 .长期使用后,关闭不严。1 .当余压阀全关时,室内正压仍低于预定值,则无法控制。2 .位置一般设在洁净室(区)下风侧的墙上压差式电动风量调节器L灵敏度高,可靠性强。2 .设备较复杂。3 .主要用于控制回风阀和排风阀。当正压低于或高于预定值时,可自动调节回风阀或排负阀,使室内正压保持稳定。可开式单层百叶回风口(配带调节阀)或竖向百叶风口L结构简单、安装简单。2.调节方便可靠。位置一般设在洁净室(区)下风侧的墙上,使室内正压保持稳定。针对洁净室(区)内不同洁净级别和洁净室(区)对非洁净级别洁净室(区)的房间而言,无菌医疗器具生产管理规范(YY/T0033-2000)标准规定其静压差应25Pa(0.5mmH20),以及洁净室(区)与室外之间应,IoPa(1.OmmH2O)o对于体外诊断试剂产品而言,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体外诊断试剂规定,阴性或阳性血清、质粒或血液制品等的处理操作,生产区域应当不低于10,000级洁净度级别,并应当与相邻区域保持相对负压。对于植入性医疗器械、无菌医疗器械而言,同级别洁净室(区)内,针对不同生产工序也应区别对待,如注塑间与相邻同级别功能间应有压差梯度,以防止污染。(三)洁净室(区)的气流组织形式与换气要求为了特定目的而在室内造成一定的空气流动状态与分布,通常叫做气流组织。一般来说,空气自送风口进入房间后首先形成射入气流,流向房间回风口的是回流气流,在房间内局部空间回旋的则是涡流气流。为了使工作区获得低而均匀的含尘浓度,洁净室(区)内组织气流的基本原则是: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涡流;使射入气流经过最短流程尽快覆盖工作区,希望气流方向能与尘埃的沉降方向一致;使回流气流有效地将室内灰尘排出室外。可见洁净车间与一般的空调车间相比是完全不同的。洁净室(区)的气流组织形式和换气次数的确定,应根据热平衡、风量平衡以及净化要求计算而得到,并取最大值。洁净室(区)的气流组织形式是实现洁净环境的重要保证措施。一般气流组织形式有非层流方式或层流方式两种。用高度净化的空气把车间内产生的粉尘稀释,叫做非层流方式(乱流方式)。用高度净化的气流作为载体,把粉尘排出,叫做层流方式。层流方式有垂直层流和水平层流两种。从房顶方向吹入清洁空气通过地平面排出叫垂直层流式,从侧壁方向刮入清洁空气,从对面侧壁排出叫水平层流式。乱流方式由于换气次数的变化洁净度也随之变化。洁净室(区)的气流应满足洁净度和人体健康的要求,如关键工作操作点应位于洁净空气流的上风侧,对散发有害物质的工作点,人的头部应避免在其空气流正对的下风侧。应使洁净室(区)气流流向单一。非单向流洁净室(区)内设置操作台时,其位置应远离回风口。产品也不应摆放在回风口附近,因为回风口处的洁净度比较差。回风口应均匀布置在洁净室(区)的下部,高度应低于工作台面。洁净室(区)内有局部排风装置时,其位置应设在工作室气流的下风侧,以免气流短路。表7无菌医疗器具生产管理规范(YY/T0033-2000)中有关换气次数的规定监测项目技术指标100级10,000级100,000级300,000级换气次数,次/h20215212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不同气流组织形式的优缺点。1.非单向流方式(1)优点:1)过滤器以及空气处理简便;2)设备投资费用较低;3)扩大生产规模比较容易;4)与洁净工作台联合使用时,可以保持较高的洁净度。(2)缺点:1)室内洁净度易受作业人员的影响;2)易产生涡流有污染微粒在室内循环的可能;3)换气次数低,因而进入正常运转的时间长、动力费用增加;2.垂直单向流方式(1)优点:1)不受室内作业人数作业状态的影响,能保持较高的洁净度;2)换气次数高,几乎在运转的同时就能达到稳定状态;3)尘埃堆积或再飘浮非常少,室内产生的尘埃随气流运行被除去,迅速从污染状态恢复到洁净状态。(2)缺点:1)安装终滤器以及交换板麻烦,易导致过滤器密封胶垫破损;2)设备投资费用较高;3)扩大生产规模困难。3 .水平单向流方式(1)优点:1)因涡流、死角等原因,使尘埃堆积或再飘浮的机会相对减少;2)换气次数高,因而自身净化时间短;3)洁净室(区)内洁净度不大受作业人数和作业状态的干扰。(2)缺点:1)受风面近能保持高洁净度,但接近吸风面,洁净度则随之降低;对人员环境易造成污染;2)扩大生产规模困难;3)设备投资费用较高

    注意事项

    本文(《北京医疗器械洁净室、用水系统、灭菌工艺、方式、无菌包装封口过程、试验检查要点指南(2023版)》(征.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